有一位老人,曾在首都医科大学任教授,为中国的生理学的建立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这位老人,还在中国戏曲学院首届研究生班任导师,为中国京剧艺术的传承立过不朽的功勋。他,就是年逾九旬的刘曾复。
9 z; Q n- y$ h5 w! r; A4 T 今年11月9日,老人愉快地度过了93岁的生日。虽然老人已很久不过生日了,但4个女儿除了小女儿去美国旅游外,还是来到老人身边,吃一顿面条,话话家常。
" U/ P( M' G5 a6 X
6 U& s# j: @& O8 y- r& B ^. N# ] 10日下午,记者来到北京塔院北京医科大学的宿舍区,祝福老人健康长寿。客厅里,已有客人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京剧名演员。窗台上、沙发边,许多盆绿色植物茂盛,虽值冬日,亦显生气盎然。
8 U7 C$ R( A- D. N1 O" d: g$ I# R, e* L0 y6 p8 Y+ ?& u
书房在北面,也是老人的卧室。房间较小,北面是窗,一张单人床在西边,靠墙摞着几排书:《论语》、《中国京剧小戏考》、《生物学通讯》等六七十本。窗前地上也摞起了老高的书。东面6个旧式书柜装满了书。刘老告诉记者,这6个书柜曾是母亲的陪嫁,传到他手里全用来装自己的书了。“书主要是两大类:生理学的、京剧的。京剧的主要是锣鼓、曲牌、把子什么的,都是很珍贵的史料。”
& z. G& A* H& t9 u q) T" K3 o4 P, p/ {. I, d9 z
书柜上方的墙上挂着一幅老人手绘的京剧脸谱和一张20年前与老伴一起拌凉菜的大照片。说起老伴,老人不禁神情有些凝重:“我们关系可好了,她已过世11年,我很想念她。” + N/ d$ f* e2 A, V& `7 w7 F
( k# {2 y/ ?! k' R1 Y 靠南墙的书架上,也摆满了生理学、京剧类的书籍。书桌上,摆着许多信函和一些书刊。老人读书、看报、写信,以及绘京剧脸谱就是在这张桌上完成的。记者得知,最近老人精选了640幅得意之作,将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刘增复绘京剧脸谱》。说起京剧,老人神情舒朗起来。原来去年老人还出了一套《京剧脸谱概艺》厚厚的4大本,都是老人的精心之作。
) N9 H; b! n9 \* x6 b: x- S, |" C; j
93岁,老人身体还那么硬朗,有什么养生之道?老人微微一笑:“哪有什么养生之道,不过淡泊名利,做自己该做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倒是不好烟酒,粗茶淡饭过一生。” " a+ h9 r' ]5 a7 _
, }6 z" ]5 H1 h/ _
记者得知,老人每天都要练功:压压腿,起个霸,耍耍小棍,拉拉云手。瞧,老人的架式还是蛮精神呢! ! B, n6 S* M( a! r
! V8 ~4 G9 n6 }. q$ f, u0 g
刘曾复字俊知,1914年11月9日生于南京,幼年随父母迁居北京。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学系,历任北京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生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现为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名誉院长,还任北京市戏曲学校艺术顾问、北京市余叔岩艺术研究会会长。
( c) A7 m, e ~. s i& \3 @6 y: ?: y& D$ K- A* F' d( a
自幼与京剧结下不解之缘,80多年来,从入迷、酷爱、学戏、演戏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师从王君直、王荣山、王凤卿、九阵风、钱宝森、王福山等名家学艺,在唱、念、做、打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仅老生戏至今仍能说、能演120多出。对京剧各流派名家不同艺术特色脸谱的研究考证深入、刻画精确、水平高超,深为京剧行家称道。其手绘的数百个京剧脸谱现分别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艺术研究所、北京戏曲博物馆、天津戏曲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牛津大学博物馆、英国东方博物馆和德国汉堡人类文化博物馆等收藏。研究专著有《京剧新序》、《京剧脸谱图说》、《京剧脸谱大观》、《京剧脸谱梦华》等。
6 r7 C" Z+ p$ W9 W) e- K' j6 P8 g0 m- I3 W9 y8 s1 [# O
(摘自 《人民日报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