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说那个老掉牙的故事__父子卖驴。说的是,有父子两个,赶驴上集去卖。; [+ d$ w' c7 y- ]% p0 {% O
1. 路上有人建议,何不骑着?于是父骑着,子走着;
0 c1 ]+ Q: w' m" Q9 a3 c8 p2. 又有人说:哪有这样的?大人骑驴,让个小孩子走路?这爷儿俩听着有理,父亲下来,让孩子骑上了;) J6 u* n# D; w3 @) l4 ~
3. 又走了一程,又有人说了:小孩子骑驴,让大人走路,太不孝了。两人听了,觉得这样是不对。干脆,爷俩一起上来吧。9 X% M' M- n! Q8 @
4. 可走着走着,又有人指指点点地评论了:这俩人,心太狠,一头驴子上坐二人,这驴受得了吗?父子俩想了想,就下来了,可这路怎么走呢?怎么也是不对。终于有办法了,___抬着!2 v3 J& F! ~$ o9 u
5. 这下,路人更笑了。从来都见人骑驴,哪有活驴让人抬的?. V- `3 \0 ?5 @" ]# Y
6. 这样,这父子俩可真是找不着办法了,心迷意乱。再加上驴子享受不了这待遇,走到一座独木桥上,一阵挣扎,连人带驴滚下河去,随水而逝。9 E6 o$ {( `7 G+ N, r# P; ^, J
再看看目前中医的处境:- |; [* n4 Q" a3 \# u/ r) W
1. 传统的中医看病效好,病人欢迎,可评职称时,有人说:你说你治的好,有论文吗?于是这中医就去凑热闹,不评不行啊,人要吃饭,再说工作也要人承认不是?终于把自己的病例总结了些,算是临床报道吧。3 C3 c# `, z) D* }9 P( F o p
2. 有是有了,又有人说了,你这论文诊断不明,都是中医诊断,你说治“腹胀”,可那是病吗?也许是神经性的,或许是癔症,一个症状,不是病名啊?
1 [' I, D+ p" z. x3. 这中医想了想,有理。就做病种的筛选吧,单治经胃镜诊断的慢性胃炎,又过了三五年,写出论文,又有人嘲笑了,这算什么东西,这也算科研成果?每个人的方都不太一样,量也不一样,设计不严密,就算是有效,也经不起重复啊,不能重复的东西,不科学,科学的东西就得谁都能用,驴子都会才算。
9 F& p0 @, n+ R9 Z4. 老中医悲悯心生,为了大家都能学会中医,相信中医,使中医科研正规化,割爱设计出了固定地治胃炎的方子,虽然有效率由99%降到了19%,总算是有个手段,让中医看起来科学化了。大面积临床试验,加上灵老鼠、笨驴子的一通掺合,大家如获至宝般发现一个新方剂。" U3 R( F( @* H1 v9 k. }4 k
5. 于是有一部分人用开了,且有人因主持试验获某部科研成果大奖,被评为名中医。这个老中医呢,只是参与者之一。还在看他的病。这还不算,进一步有人从中找出最高频使用的药,获博士学位,又有人分出化学单体,作为博士后研究。最后的结论是,在西医的主技下,从民间发掘个补益气汤治胃炎,经十年研究,找出主要是陈皮的作用。% a; ~+ |9 F A% }" X+ `( `( ^
6. 又经十年,确定了是其中的橙皮甙对胃平滑肌细胞的线粒体在起作用。大家欢呼,中医科研的胜利,可门诊上等着人工合成橙皮甙来治胃胀的病人,经过这几十年的等待,已有不少先胀死的了。反看这个老中医,开方连陈皮也不是常用,一致说他不科学,落后了,这把年纪还没混上个副主任医师,水平可知,主持陈皮项目的早带中医博士研究生了。
' t0 C" R. H- `, U/ n
7 f4 c6 K; v% T: F( r中医进化到这里,大家不难想象,怕是早已和那笨驴一起滚下河去,随波而逝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