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个朋友爱吃水爆肚,经常拽着我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寻找回民餐馆挨家试吃。后来被他找着一家,就在经纬街上,门面不大,卫生条件也让人不敢恭维,不过爆肚确实做得很地道。一段时间里,我们经常去那饕餮一番。 ! x. ~# z. N% N0 t' a# M
那是去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们两个又坐在那个小馆里推杯换盏,不是午饭时间,店里只有我们两个老回头客,饭店小老板也拎杯啤酒坐我们两个旁边闲扯,这是个很慵懒的午后。 8 s8 H, c4 [+ X
在我们要第二盘水爆肚的时候,一个老乞丐推门而入。 " I, e$ n9 s% I& B/ h. D
饭店地处繁华地带,经常有落魄者和伪装的落魄者来寻求帮助,我们也都见怪不怪,这家小饭馆的小老板挺有人情味,每逢有这样的事,或多或少他都要给两个,今天也不例外,没等老人开口,他掏出一块钱递了过去。老人不要,声音很含混的说不要不要,不要钱,有剩饭给一口就成。
3 r: b, L7 f2 H7 ^$ u5 T/ v 这令我们很诧异----这是一个真正的“要饭”的,他不要钱。我不由得仔细打量老人,他得有80多了,身板还算硬朗,腰挺的
: P. f, j# @& u! ~# K4 L& T% G/ z很直,最难得的是一身衣服虽然破旧,但是基本上算干净的,这在乞丐当中绝对是很少见的。
3 h! R9 p2 A, y9 T 要说要饭要到饭馆里是找对了地方,可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小饭馆做的是回头客生意,客人吃剩的东西直接当面倒掉,他们家主食是烧卖,现要现包。小老板根本就没有剩饭剩菜给老人,很明显他也不能给老人来上这么一份现要现包,小不其然的一件事就这么不好解决。
- K( ~0 v5 w4 ^) U" S 我们的桌上有一屉烧卖,每次来我们都会要上这么一份,我一口没吃过,我那哥们也是浅尝辄止,之所以要它是一个习惯。这家饭馆的服务员很有一套,在你点完菜后,她会随口问一句:“来几屉烧卖?”口气不容置疑,你会下意识的选择数量而不能拒绝他们家这个祖传手艺。 & y& g1 [8 h, w t
朋友也对这个老人发生了兴趣,招呼服务员把这屉小老板引以为荣的烧卖给老人拿过去,并且让老人坐在我们旁边的桌上吃。没有外人,小老板也就不拦着老人坐下,还说桌上有醋,有芥末,想用随便。 ( l" a; |" a5 S
老人喃喃的道谢,从随身的包袱里掏出一个搪瓷茶缸想要点水喝,这个缸子让我们吃了一惊,班驳的缸体上一行红字还可以辨认---献给最可爱的人!
" f% |& `1 o/ w+ N4 x, D) A/ U 我这个哥们是不折不扣的将门之后,他祖父是55年授衔时的少将。 5 t0 ?8 b U: t4 @( H4 Q+ A
看到这个缸子出现在这么个老年乞丐手里让我们很纳闷,朋友迟疑地问老人这缸子哪来的?
$ ~2 H) C: U5 r0 E% `6 H5 Y 老人喃喃的说:“是我的,是我的,是发给我的。”
1 E0 X2 P6 |: l- ] 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朋友说:爷们,你过来坐,你过来坐,咱爷三唠唠。老人说不用不用。 / f, g) V! H1 c/ c
我起身把老人扶到我们桌前,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 g+ [: w2 c' s4 }- o" v “老爷子,你参过军?”
& L+ t- _2 I0 B0 i- X “是呀是呀,当了七年兵哩!”
0 e$ c) C1 L! ?+ p “您老是哪里人?”
+ ?7 d9 j' ?" i- O$ p' F# ]# V3 E8 v “安徽金寨的。”
4 l- K9 w9 m) v* N- w/ O W “哪年入伍呀?”
3 y( G3 R8 [9 l& G+ X: B “46年,就是日本投降的第二年。” 9 P" t- ?& q4 N1 ~( |5 [
“您参加的是哪只部队啊?”
: C3 M' U9 k; C( s “新四军六师,就是后来的华野六纵。” # A6 q5 r8 Q, T3 I% r. X: l
“您还记得你们纵队司令是谁吗?”
) r8 ^' E5 H9 o" [6 V# P8 S0 [ “王必成啊,打仗是好手啊!” & j7 \$ B3 t" o
老人语言含糊不清的念叨起来,我和朋友都默然了---一个来自乡下的老农显然不会知道这些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的历史,这是支我军历史上的英雄部队----孟良崮上,张灵甫被这支部队击毙,使该纵一战成名。 4 I. ?, r9 S! S/ F, b
我们给老人夹菜,倒酒,继续我们的话题------ “后来还参加了抗美援朝?” ! c0 s' w, [8 T# y
“是呀是呀,美国人的飞机厉害呀,我就是在朝鲜受伤后才复员的啊!” 7 |$ M) }( ]" V2 v" e, ~/ ~! o
“那您参军七年应该是干部了,怎么是复员呢?”
* D, ^+ l8 }. ^& O" w9 `, E “没有文化啊,当不了干部。” 5 o# @* g8 u6 E" L1 G b
看见我们狐疑的神色,老人着起急来:“你们两个娃不信吗?我有本本的,有本本的!”
3 s! V, D% d4 V- l# L 老人慌慌地在怀里摸出一个包得很仔细的小布包打开来,两个红色塑料皮的小本,一个是复员军人证书,另一个是二等残废军人证书。老人慢慢卷起左边的裤管,我看见了一条木腿。 / @, G8 u! `; l
朋友在包里又拿起一张叠的很仔细的白纸打开看,看完后递给我,默默无语。 4 Z' K+ p o4 v9 k
那是一张村委会的介绍信,大意是持该介绍信者为我村复员残疾军人,无儿无女,丧失劳动能力,由于本村财政困难,无力抚养,特准许出外就食,望各地政府协助云云。
v3 b- s1 l& z 村委会的大印红的刺眼。我们都被这个事实震惊了,饭店老板也目瞪口呆,好久他才结结巴巴的对老人说:“老爷子,再到了吃饭的时候您就上我这来,只要我这饭馆开一天,您就......”
- |, u" a8 _" E* Y- m1 L- M. ? 老人打断他说不,他说他还能走动他就要走,老人说东北人好咧,当年在丹东他就知道东北人好咧。
m: I& T4 L Y0 B" e0 c S$ c 我纳闷地问老人为什么在行乞的过程里为什么不要钱呢? 老人突然盯着我说:“我当过七年兵的,我还是个共产党员哩,我怎么能......?”
% _4 @, M$ m! U, V. ]+ S/ D 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 n) G- Z* `3 o, K/ ^$ V& V: m( f 看完后,心情沉重!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希望大家能把这帖帖满全国各地的论坛!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中国现在还有着这么一些人!我没什么话说,能做的就是转发一次,仅此而已。
0 p4 q! X! B: w$ |% }: H' l' M+ l* z- c2 K
; t5 j! D; R$ P[ 本帖最后由 爱在蓝天下 于 2007-1-5 17:4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