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医新书发布——《《本草纲目》单味奇方疗法(第二版)》
6 L4 {5 E7 ` |3 O# _7 Y5 ^
" [+ I9 l( [% r. T/ r主编 罗仁 谢炜
$ a% Q5 d: Y- R9 u开本 大32
A8 ^7 O, L+ D% C R/ r2 I: e定价 25.00元1 l% d# [* K5 A, K" Z
4 q. G/ g6 L" Z# J5 \9 |1 @/ H# a4 ~5 G1 H+ |* v
内容提要3 e* y) V' D, t/ I8 g G. U
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由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多位资深教授和专家学者撰写。荟萃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具有特效的单味中药处方600余首,涉及内科、外科、男科、妇科等常见病证52种,分别阐述了方剂的原文与出处、功效、主治、方解和现代临床应用。所选方剂疗效确切,经济实用,简便易行,是学习、应用中药和方剂颇有价值的参考书。适于临床医师、基层医务人员和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o. o, G1 F5 m# o. q9 H9 g3 g) W
$ }1 M: H! G& i2 Q- ?- W
前言
, Q+ h5 W8 n5 ]9 u& Y“千方易得,一效难求”。在李时珍《本草纲目》1万余首中药处方中,有2 000余首是单味药的处方,其中不少处方仍在临床应用,但大部分处方却少人问津,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故本书系统地整理了《本草纲目》的单味药处方,名为《〈本草纲目〉单味奇方疗法》。
0 L" G" A- b8 I- u( S所谓单味奇方疗法,亦即是单味中药为处方而治疗各种病证疗效显著的方法。前人称为奇方(单数为奇)。
& ~3 ^8 y4 N5 Q, a. i单味药作为治疗用方,古已有之。如《伤寒论》治疗少阴咽痛只用一味“甘草汤”;又如治疗久病或暴病之元气虚衰而虚极欲脱、脉微欲绝之证(如休克、心力衰竭)者,历代医家均用“独参汤”(单味人参15~30g浓煎顿服),多屡试屡效。《本草经疏》谓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倾”。近十几年来,源于民间疗法之一的雷公藤(汤剂、片剂、丸剂、酊剂)等治疗风湿类疾病,取得肯定的疗效,进一步研究成雷公藤总苷片推广应用,已获得中西医的认可。其他如从青黛提取的靛玉红治疗白血病,单味莪术活血破瘀而研究出莪术油抗肿瘤,单味斑蝥研究出的斑蝥素等,这一系列能有效治疗难治病证的中药,均是单味中药治疗的研究成果。因此,加强对单味中药疗法的挖掘、整理研究,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有前景的。把病证与单味药疗法结合起来,是中医药研究的一个新热点,也可能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突破口。0 ?. O2 h6 h, y [$ N! Y
本书是从《本草纲目》2 000余首单味中药处方中,按病证治疗处方分类,精选整理了600余首单味中药处方,包括了50余种病证的300余味中药的应用经验,对每个处方均介绍原文、功效、主治、方解与现代应用,使单味药处方与病证研究及药物应用有机结合,对单味药处方有较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能更好地为现代临床服务。% G$ Y3 @: t; a3 Q
本书于2003年1月第1版,蒙读者厚爱,建议再版。特在保留第1版特色的基础上,删去了部分不适用的处方,增补了阳痿、耳鸣、脱发、白发、痤疮、黄褐斑等病证的治疗处方。
( X7 ~- S+ i# H+ I: B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对单味处方的选择与分析,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7 S+ X- j4 { g4 o5 I5 T
广州市南方医院中医科教授、博士生导师
z: r$ Q1 n- ~5 a2 j8 K. M罗仁
2 f8 W9 ?( v( V2008年3月1日; z2 S% x: y* p6 O1 X. W+ f# p
, z4 ~6 @- G- Q+ J5 h. i' L: O
目录
7 f9 Y8 U/ t0 X5 y- x0 R9 V一、头痛, N9 V" b F3 Q
二、眩晕
5 P: s( w; o! N( t4 r4 {. t三、中风
7 i# F q6 B1 o2 [四、癫狂
! X: [. T# D$ W# K7 T* t: w五、衄血/ `. j k8 X( O. T: T
六、口疮7 h) Z O: R0 |$ k# g( G8 E4 R
七、咳嗽9 o! E9 X. J) W4 z( U p
八、失音
5 c \2 O5 y" ]九、咯血
% E! v& D4 P& D+ l0 r十、哮喘
% N- }+ q, }, A5 e& i十一、肺痈、肺痿
) G. A' v8 ^; o g十二、胸痹
% ^" I3 w+ t4 e, [* E. f* e( l c十三、不寐
+ @0 m8 J# X: E十四、噎膈
; m4 D/ v3 c# C$ U4 v十五、呃逆
+ l, u! w* {( \8 n十六、胃痛
( W! m6 G6 `& x, r+ `1 [2 i十七、呕吐
, q6 _7 U7 B% O4 p: [$ R十八、吐血. o0 P7 [* F9 [2 e6 P, L
十九、泄泻
( H: U& |; p% Z- T2 x二十、腹痛" X$ V/ g$ J$ n+ m8 b
二十一、便秘
9 b1 S: Q# Z z x" Z* q3 J二十二、便血
1 h2 R$ X* C2 E, M6 I- {二十三、痢疾
; R; B4 {1 h. q( [二十四、胁痛/ [, d) s4 y/ t. y& q2 f
二十五、黄疸
5 c6 z+ L4 A) X; K) g二十六、积聚
3 S* K" j7 C1 y, z& ~; f$ a( i2 ]. ~二十七、臌胀
" G, h8 [0 K" [ a# ~6 @, u7 x二十八、疟疾 n1 i" {# W: y. I b
二十九、腰痛" [6 [' E, K9 S/ K( q# ?7 l
三十、水肿
2 W; c7 N' n0 h( r4 T三十一、癃闭& n) O" X0 D( n8 q) z; a
三十二、关格8 x! I$ ~9 s' K, |1 s& X& s
三十三、五淋- r6 s. ~. v( M: }# V
三十四、遗尿9 d$ Z# x, h; j+ l
三十五、尿血& @- K7 M" M$ C7 |6 b; ?" C
三十六、遗精 p3 \3 D# H# h M! I
三十七、阳痿
! n1 d3 h5 b$ E: y# S" q三十八、虚劳3 \" p6 H# z7 W ^8 A
三十九、消渴
8 |/ r7 [2 D2 M四十、痹证1 c, J3 E$ P$ l: k3 h: D
四十一、疔疮
, ?% N- W# j+ o& U9 Z" O* M四十二、痈疽/ C1 h% F/ D' P, |; w6 u: j
四十三、瘰疠
* ~/ p0 r, L% E& Z6 @: b四十四、瘿瘤0 _# R; J5 E% k: H" T- W
四十五、乳痈* w& i6 D7 X' Q( ]" B. j
四十六、月经病
6 @. m! z7 Z) Q) e8 C. h四十七、带下病
, g/ V+ a# m( T r四十八、耳鸣
% T l" \3 H* U8 V. ]四十九、脱发
5 F0 x. G. U n4 U' _2 t1 ~五十、白发9 S8 R0 @0 [7 R; j/ F7 T! _: V7 W- l
五十一、痤疮+ x; E& o# f, |! ^+ L( l- m* K% x
五十二、黄褐斑
; a( O. S0 S! S" \附录古今度量衡折算对照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