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K0 P) X4 p% E. v/ `' \: T% Z0 d- _, _9 U- e, }; n; W' s0 |
11月11日,黄钢创作的富于浪漫与革命情调的铜塑“红色娘子军和衤果亻本女神”,和毛泽东的画像共同在北京华辰秋季拍卖会上展出,这类中国当代艺术品一直被国际收藏界看好。 中新社发 贾国荣 摄 @+ n' l, R& h! Z" W* ^; u A
& @8 e0 e$ E! E" M; i/ S C

3 Z2 {- ?% t6 C7 ~5 y7 J8 P) g5 y10月8日,海容天天在北京798艺术区展示行为艺术“十日谈”。从当月5日到15日,衤果亻本的她将在每天的9时至17时,朝九晚五地生活在一个类似坐着的人体的铁制容器中,既与现场观众交流,也通过网络与网民沟通,以诠释当今性别、工作、家庭等一系列问题。 中新社发 富田 摄
# s& k/ \( h& D0 N$ b* N* a* w/ h
事隔20年,曾参与这次报道的马竞感慨道:“我觉得当时的报道也是有局限的。人们从法律角度、艺术角度、性角度关照事件,但还没有意识到它是当时一个社会解禁、思想解放、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事件。人们只是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和在漩涡里的晕眩,从观众到组织者到编辑部,这一点都是模糊的。” ; w) ?; h6 w" U, F% A Y
1 h+ W7 j8 s5 S' U. k3 z6 }卢跃刚则说;“当时人们的眼光、视角、见地还处在混沌初开、蒙昧幼稚的状态,因此,这些很正常的话题却显得‘耸人听闻’。今天,哪家大报还会为这样一件小事,连篇累牍地发6篇报道呢?” ! {0 w7 ]! {+ L! K- o: C
“开展第一天,一个戴大皮帽的中年男人晃着肩膀从美术馆大厅中挤出来,满脸的潮红,自言自语地叨念:他妈的,像进了女澡堂子!”说起20年前那场“油画人体艺术大展”,中国青年报记者卢跃刚至今仍记得其中的许多细节。
' k, n' i+ B7 B& V9 a" J3 ~! E, ?( t
- O( i7 O, q. O+ Y) v" ]“像往静水里咣当扔了一块大石头。”卢跃刚这样形容当时的盛况。艺术大展是1988年12月22日开幕的。在为期18天的展览中,共展出了28位画家的130多幅衤果亻本画作。观展人数创纪录地达到20多万,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的“史无前例”。
$ Z0 E+ c: Q' C! {9 {/ a
7 [# W/ T# t$ P# |* V4 d' Y& j“那天下着雪,中国美术馆前买票的队伍蜿蜒一里多长,直甩向沙滩。”卢跃刚说,“队尾所在路口的拐弯处有一个报亭,原定两毛钱的门票暴涨了10倍。”
! f( L, L% D9 h* k7 ]+ k
" C$ z4 P% X5 @" Z! x他记得此次艺术大展的代表作、画家杨飞云的作品《十九岁》前,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人,后排的人踮着脚尖,根本什么都看不清。观众的眼神非常复杂,有新奇、震惊、羞怯与愤怒。
1 ~* |4 B% G; h0 d
3 H- m. U/ i) ?; [本报另一名记者马竞也以“人山人海”、“有老有少”形容当时的情形。他注意到,观众排队进门时非常冲动急切,可看画时,却不敢长久驻足,直视画面。“想来看而不敢看,体现了当时人们心态的矛盾。”他说。 % R4 ~6 _6 F) I0 y; }' K
5 G7 p1 C! H8 [7 ~" K; v, A. L为了这样一个小小的“大展”,《中国青年报》先后发表了5篇报道。分别是:《中央美院模特儿听课记事》、《女模特儿告状》、《在人体艺术面前》、《人体展的尴尬》、《人体画展风波引出的法律思考》。
5 r' c# f' [. t! o; w7 f2 A( k, |9 A
1989年3月9日,本报又在“探索”版刊出卢跃刚与参展艺术家孟禄丁的对话《不可回避》。报道首次不加掩饰地从表面的“艺术”直击问题的核心:“性”。“在中央大报上公开谈论‘性’,这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卢跃刚说。
2 G# p9 W8 S* A" B3 f7 I' v1 A4 i
4 n3 [5 P2 w* c( H7 b要知道,那是一个谈性色变的年代。就在这篇报道发表之前,本报曾在一版刊发了《“三点式”套在龙的身上》,记录了“比基尼”对国人的冲击和震动,其中还披露了南京艺术学院女模特儿陈素华被逼疯的事件。
3 {- O% ?$ e: W. T2 l3 b
8 S I& r) l! R& l事实上,1988年2月,《人民日报》(海外版)最初刊登了“大陆即将举办人体艺术展览”的消息后,参展画家们便惶惶不可终日,生怕随便哪位首长一句话,就把大展扼杀在摇篮中。 . f& b: C) H; n# @! y' I, }, G. t# u
9 y4 K; @% T, E; y“艺术大展”开幕后,时任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低调来到展厅,这让艺术家们“一直悬着的心多少放下了一点”。从某种程度上这代表了官方的支持。然而据知情人透露,在筹展初期,官方态度“很暧昧”。文化部曾与参展画家达成某种默契:一、不暴露文化部态度;二、如果要展,要保证质量;三、院方领导要审查把关。
; Q' W% K! E+ Q) Y7 h1 m \- w/ |- G( v- O
此后,中央美院天天接到询问的信件和电话。美国电视广播局从纽约打电话来,联系拍摄专题新闻片,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也来电话联系。国内外新闻界的高度重视迫使大展筹备组举行了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当天,法新社记者麦宁根据一个西方记者的观点发出了“中国一些画家集资准备年底举办****画展”的电讯稿,该消息从各个方面强化了此举在中国的政治含义。
& g. }0 k% I' k4 S( v9 g1 E
- e+ t P, }. U& f, Q卢跃刚记得,“大展”期间,曾有一个穿红羽绒服的女记者,称自己代表妇女来与主办方交涉:“既然是人体艺术大展,为什么男的展得少,女的展得多?为什么男的不暴露生殖器,而女的都暴露生殖器?就那么几个男的还遮遮掩掩,把下体遮盖着?!”对此,主办人回答:“道理很简单,这是人体展,不是性器官展。” ) W6 e$ g& d2 Z7 r/ j, a
* i( a7 P+ H, i% _9 k
在《不可回避》中,卢跃刚曾直言不讳地询问:“无论如何你们画****,在裸露的肉体面前,观者从直观上,或多或少、或深或浅会产生生命的冲动。作为一种生命现象,尤其是在一个缺乏人文主义精神的国家里,我隐约感到在某种心理作用下,公众包括画家都回避了一个最敏感的话题。”孟禄丁回答:“是的,性的问题。” ) G- r& L- ~, [5 K9 q, ^. D
$ w, V& C2 S5 M. U: }$ \
事隔20年,曾参与这次报道的马竞感慨道:“我觉得当时的报道也是有局限的。人们从法律角度、艺术角度、性角度关照事件,但还没有意识到它是当时一个社会解禁、思想解放、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事件。人们只是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和在漩涡里的晕眩,从观众到组织者到编辑部,这一点都是模糊的。” 1 {$ ^- c; ^4 H4 w( l
' `0 [; L, {. D7 ]2 X8 L
卢跃刚则说;“当时人们的眼光、视角、见地还处在混沌初开、蒙昧幼稚的状态,因此,这些很正常的话题却显得‘耸人听闻’。今天,哪家大报还会为这样一件小事,连篇累牍地发6篇报道呢?”% M: c' P7 K( w
2 A1 `8 ? v$ z v3 U[ 本帖最后由 iceinsummer 于 2008-12-19 19:1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