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真实的银锭 (组图)- Y$ b P. D7 h1 [' {
7 u+ V7 j. ~' Z9 P, }( [! Y
银锭(银元宝)的鉴别 5 k5 ?5 u! q7 M, o" L
银锭是指用白银按一定的形状和重量铸造的一种块状物,就形制而言,银锭可分为几种:船形、条形、饼形,不同形状的银锭有着不同的名称,船形的一般称银锭,条形的一般称银铤,饼形的一般称银饼。因为人们常见的是船形的一种,所以习惯上将银铤、银饼和银锭统称为银锭。 , v0 a n2 D1 B$ o- D% z& F
& O0 l7 j1 L/ s6 V9 L4 Z4 R: R. d银锭器形种类最繁多。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代表器形。大体上有元宝形、圆形、长方形、砝码形、腰形、牌坊形等。又分为4种:一种是宝银,呈马蹄形,重50两;第二种是中锭,多为锤形,重约10两,又称小元宝;第三种是小锞或锞子,形为馒头状,重一二两,也叫小锭;第四种是不足一两的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称谓。 * p V( Z. A6 `# o/ W9 w% H
$ i$ q/ \. u& ^; S: S/ ^6 f
清朝的银两多以马蹄形的元宝出现,故亦称为宝银。经过熔铸,又可分为大锭、中锭、小锭、通称银块或银锭,此外还有碎银。由于各地均可自行熔铸宝银,以致宝银的种类和名称虽然全国大体一致,但成色与重量并不一律。各地使用不同成色名目的银两,相互兑换均有一定的折算比率。 4 |8 X2 y$ _: X- M* D0 D, @; d! i
, x; U2 {6 ]! G. s) p
银锭数量很多,其用途不外乎是地方留存、上解省库和商业用银三种。是古代货币交流的方式。8 Q) n1 \) s2 T3 y) O/ h6 `

3 M- }: ?) y4 K4 ?/ ` 5 m- G) K4 q* }# K" M4 D5 C
7 l i _2 q { d- K9 o+ D7 [# s* l
+ _6 ~ [' D+ k3 z* T' S* o' e

9 p: C1 K2 n; b. _ S9 @8 | ! ~! T3 f$ J# j& l$ W: N% {
7 s9 z+ J7 z9 a9 s

. V# M$ k4 }. b! _/ L1 c
! a( e, ^& u- h- p5 c ! I5 W8 _5 _8 u0 v/ V) f% j

5 I# K9 P* G# q ; V6 [* s# b8 T* ?# D

: j$ n* v3 }+ ?2 E- i# B " Z* u" E7 j" T5 v( x+ ^

" ?/ x4 S% v7 C
0 y6 c7 `9 c3 p: \
+ ?3 J7 b" @: q5 q) G* n$ f
' W0 N9 a1 m5 E8 C8 Z# W : Z. g( i$ V4 k) ]4 t1 C
) L" s* A1 R' S- g2 A! I/ B/ ?; P3 S' _8 h0 F
银元宝——银锭,即熔铸成锭的白银,是中国古代货币。始自汉代,其后各代皆有铸造,但流通不广。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国家法定货币。至清,始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重量不等,因以“两”为主要重量单位,故又称银两。- W- J4 G o$ N9 \8 s9 k
+ X& T2 R9 D3 j/ C0 {% U. _& R
, g6 g# {) Y4 E, P5 j5 _( y
/ Q K2 J9 |" V+ d8 J% H& p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前后,民间交易多用金银。洪武八年(1375)发行宝钞(即钞)后,朝廷多次下令禁止民间以金银为货币进行交易,违者治罪。但政府发钞铸钱(见制钱)仍以银价为标准。成化以后,田赋、商税、盐钞、匠役以及官俸等项收支中,折银的范围日趋广泛。银两逐渐成为主要的支付手段。作为通货用的白银,主要是铸成两端翘起的船形银锭(银元宝),银条和码形的银锭都少见,小额交易则使用碎银。元宝银锭大小不等,大元宝一锭有重至50两者,也有重20两的。其上有铸造地点、重量和银匠姓名等文字。小锭上的文字多少不一。银锭和碎银的重量不划一,成色也各有差异,每次支付时都需秤称分量和鉴定成色,多有不便。
" e0 X: O/ c4 ]* Q) q+ v [4 J- j$ E+ L4 F" Q# Q& j b
, R' w1 Y% \8 M3 s8 T: c' a! _( O2 O u( r) f p
清代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制度,规定制钱一千文准银一两。银两是法定通货,不仅中国银行营业厅民间交易收藏使用,官府收纳地丁捐税也使用。由此形成银两制度。* i0 O6 c3 q7 c7 U8 v
$ @$ J: b# A( t
( l- `- \& }- i" t+ W Y5 g- D) U/ c, l
清朝的银两多以马蹄形的元宝出现,故亦称为宝银。经过熔铸,又可分为大锭、中锭、小锭、通称银块或银锭,此外还有碎银。由于各地均可自行熔铸宝银,以致宝银的种类和名称虽然全国大体一致,但成色与重量并不一律。各地使用不同成色名目的银两,相互兑换均有一定的折算比率。, _2 p8 }( y" d2 ^
银两有实银和虚银之分。虚银是指它作为价值符号或计帐单位。清初法定的纹银、咸丰年间出现的上海规元银、汉口的洋例银以及天津的行化银,都是作为通行的计算单位的虚银,但它们可以随时折合兑取实在的银两。' g$ m; ?: L3 J/ H5 }# _
9 f5 h' y1 V9 L % \4 W; `/ @0 w5 l, L2 B
6 I9 D4 k' T3 F3 \ Q! F
鸦片战争后,外国洋银(见银元)大量流入和自铸银元流行,并没有根本改变或取代银两制度的地位。混杂的货币制度,在对外贸易的金融调度上和在与英镑比价的变化上,都符合外国资本的需要。1933年宣布废两改元后,银两不再使用。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