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_5 e$ X; c8 G4 u/ w 全世界都知道北京,但谁都不会想到北京也有民间剪纸这种似乎只有偏乡僻壤才有的土玩艺儿。其实,人们的眼睛如果不光盯着故宫坤宁宫中皇帝结婚时贴着的那几张大喜花,而将目光搜寻向京城以外的乡村,不出十几里路,便会发现那里居住着的也是一样的中国古传统文化滋养下最基层的一群,他们的窗户上,也会贴有祖辈流传下来的花。 / ]1 q0 L: k. U" _. f1 k: y% M% d F. i% C/ |2 h* ~. ]8 ~% |
这两件作品,是1958年采集的作品。那正是“大跃进”事情号角吹得多么响亮之时,“革命文艺工作者”把“艺术的夸张”已运用到虚张声势浮夸现实的贫穷之中。与此同时,离北京心脏近在咫尺的农民们,却仍冷静地剪着这样的古老花样:“狮子滚绣球”——它多少年来就是劳动者欢乐吉祥的企盼;“凤凰戏牡丹”——它多少代来就是劳动者和谐美满的愿望。民间巧手不是不会“夸张”,他们夸张的从来就不是现实而是理想。现实是真的,而理想只有实现才会成真。那么,真的东西还需要再去描绘吗?5 v1 x8 Q, H; a' u! {7 b% D
( b. `" ]( G u4 t 在造型上,京郊的民间剪纸仍不失真挚朴实的乡土风格,那狮子的憨态可亲和那凤鸟的简略朴素,都好像在告诉人们,它们不是故宫门前冷漠的守护,也不是皇后身上华贵饰物,它们仍以自己的本分祝福着创造它们的主人。
1 b. W# q% p! e, O7 g x
就民间艺术的丰富及保留远古文化内含的质量而言,秦晋两地同是令人不可轻视的宝地。然而,山西的地理位置更易于接受八面来风。因此民间剪纸就绝不仅仅是老辣苦涩的远古艺术因袭或传承。而是添了些许聪慧精明、灵透乘巧的酸甜味。这酸甜苦辣搅和在一起,酿成了剪纸艺术戏中有戏颇耐品尝的余味。/ l8 @( z! o2 l
: V1 j4 u; W# l7 L) a, H/ ^# c 两件“买水”的作品,同题同意同情节,而不同的人物性情,不同的爱恋方式,甚至不同的戏班层次,叫人若已领略各自戏路的来龙去脉,听到不同戏路的观众同时报以的喝彩。“母女对织”则是一件叫人思索生命问题的作品。两幅剪纸对称重复构图中,只一些微小变化,即给人以时间与空间上的无限联想,永恒的人生重复与短暂的人为变化全系在这部象征着世界的织机之上,前人织着经纬,也连着后人的命运。这不是笔者的信口开河,即使是剪花的老婆婆不如是说,在她的人生体验中必定会有这样不止一次的追问。! r5 D5 v2 [% P6 G* N* R6 P
C% r% D; t5 F# e 当然这并不妨碍山西民间剪纸的中传承作品的纯粹性,黄河流域共有的“蛇盘兔”、“鹰逐兔”等主纹样自不待说,而其中的“一座山”是吕梁山区民间常剪的一种题材,它似乎向人们展现了一个人兽杂居时代的真实场景,又把天然之中的人类童年情境带到了我们面前。( M: J. s' o( B& ? c/ ?1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