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仓颉2 N7 i+ _0 }$ ?' V& m* K$ ?
仓颉 又作“苍颉”。传说中黄帝的史官。他用祖传的结绳记事的办法替黄帝记载史实。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绳结都记了些什么,连他自己也忘记了。因此,仓颉想造出一种简单易记的符号,用来表达思想,传授经验,记载历史。因为怕人打扰而延误了时间,仓颉把自己关了起来,开始专心地创造新的符号。为了叫起来方便,他给这些符号取了名字,称为“字”。这些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态造出来的。比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的模样绘的;“月”字,是仿照着月牙儿的形态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爪”字,是观察着鸟兽的爪印涂的......仓颉就是这样细心观察万事万物,辛辛苦苦造字。一天天过去,仓颉创造出了我们今天用的所有汉字,并将它们传授给了后人。( d8 A5 f3 A# _7 h
?# @/ S. q1 a5 K0 I
2. 后稷
4 A6 s7 g4 H1 f" }2 e) I' B( L1 B5 W; @$ R4 i2 m, e
周后稷,其母姜原,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足迹,踏之,践之而动如孕。生一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从他旁边过都不踩它;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为儿童时,好种树麻﹑菽,麻﹑菽。成人后,好耕农,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民皆效法。尧听说,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是个大农业家。
5 {4 w: v. \6 m2 a F - A6 o8 s( N/ B
3. 殷契. H; p) I* y, R4 l' t
: m& `- u: _: n+ ~$ Q+ q) i
殷契,母曰简狄,娀氏女,与宗妇三人浴于川,玄鸟遗卵,简狄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着于百姓。
6 l# Y+ n+ r: K% u# A( G$ o$ l
7 \) e: s( Q. k4. 关龙逢
& x# s4 C/ j& d/ t+ y& n
/ M" z$ u$ d$ p# M8 P3 \/ k 夏桀时大臣,因忠谏而被桀所杀。据《韩诗外传》记载,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
4 d: ?7 L6 M5 P! h$ r 0 g+ `0 r6 |" q: C6 }' X
5. 益* k9 v) {5 B0 _
& \# f8 o r0 d4 ^ 伯益 禹之大臣,名益,嬴姓。伯为爵称。舜时任虞,禹治水时益辅佐有功。禹按传统的禅让制度,曾举荐皋陶为他的继承人,但皋陶早逝。于是,禹又举荐益为他的继承人。禹在东巡途中死于会稽「以天下授益」。益继位后,禹之子启与益发生争夺王位的斗争,益被启所杀。一说益推让,到箕山之阳隐居,于是启继帝位。
' g# I: _9 W+ o4 d2 r0 _
+ u( [6 n9 L: A' x6 @6. 孔融2 Q& }' _0 r P
0 c/ v: m: [3 k3 E6 D' b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少聪慧好学。大将军何进举为高第,为侍御史,官至虎贲中郎将,以忤董卓,转议郎,为北海相。在郡置城邑,立学校。献帝迁许,徵将作大匠,迁少府,反对恢复肉刑。时曹操秉政,因年饥禁制酒,融上书争之,语多侮慢,遂被免官。岁余,复拜中大夫。建安十三年(208年)他当着孙权使的面,讪谤曹操,终于被杀,妻子皆被诛。所作文字,简洁犀利,多讥嘲之辞,后人将其列入「建安七子」。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1 Q2 D" L# ^( u5 y/ E$ [2 |5 U + H* _7 }7 ~# d# @( B$ C7 N
7. 郭泰 - c8 j; [3 Z W7 X$ b* i; b
; Q& ?- l" ~' y4 B9 n# Z
郭泰 (128—169)东汉名士。太原介休(今属山西)人。字林宗。东汉末为太学生首领,与朝士李膺、陈蕃等相结交,言行为时所重。第一次党锢事起,被太学生标榜为“八顾”之一,意为能以德行接引人物。不受官府征召,后自洛阳归乡里,士大夫纷纷至黄河岸送行,有车数千辆。他虽好褒贬人物,然也不危言骇论,故不在禁锢之列。党锢之祸起,遂闭门教授生徒。
7 u8 w7 b* P" a# M1 o ' u* q" O5 c* o
8. 李固 i$ K; ]- r- ?- O( t# ^
& S" ~5 T% a" R! p/ Z0 \ Q6 a: Z 李固 (94-147)东汉大臣。汉中南郑(今属陕西)人。字子坚。少好学,与江夏黄琼等并知名于时。后因对策指斥时政,要求"权去外戚、政归国家",为议郎。历任荆州刺史、太山太守,政称天下第一。旋改将作大匠、大司农。冲帝即位后,任太尉,与大将军梁冀参录尚书事。冲帝死,以建策立清河王不附梁冀,为冀所忌,因被免职。桓帝即位,为冀所诬,逮捕治罪,遂死于狱中。
$ @6 q) K8 d# R0 u2 d: X & r" q: V; ?; m
9. 山涛( Y( z- ^# S9 S- C
- ?# [" v2 P: A1 V 山涛(205─283),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锺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 G* A& d3 }5 Z% g7 ~: W 4 c' n6 }8 G8 N, @0 M H1 \
10. 王导6 U+ U6 d1 D! B3 O/ J D' ~
0 I' I3 g2 [' D3 J 王导(276─339),字茂弘,东晋大臣,琅邪临沂(今山东)人。出身世家大族,初袭祖爵即丘子,任东阁祭酒,后参东海王司马越军事。与琅邪王司马睿素亲密。永嘉元年(307年)睿任导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并采纳导之建议,移镇建康(今江苏南京)。后再任导为安东司马,以为谋主,另任导之从兄王敦为扬州刺史。睿素无重望,恐南方大族不附。导乃设谋于三月上巳,睿出游时坐大轿,仪仗威武,导与敦等北方大族皆骑马从行,江南大族纪瞻、顾荣等见之,始来归附。太兴元年(318年)睿称帝,建立东晋,王导联合当时南迁的北方士族与南方本地士族,共同拥护司马睿为帝,王导任丞相,敦任荆州刺史,统重兵镇长江中上游,时称「王与(司)马、共天下」。后睿感到威胁,王导渐被疏远。元帝死后,导继辅明帝、成帝二朝,致力于稳定东晋在南方的政权。$ f* B, p$ G1 j, p, z# s7 q1 \
& n1 z; U+ T) z11. 谢安1 e* ^) Z; O8 H
7 _+ H: k) o: N" ^) _
谢安(320─385),字安石,东晋政治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其家族是流寓江东的北方世家大族,早年高卧东床,年四十余始出仕。简文帝卒,桓温专权,求朝廷加九锡以准备禅让,谢安等故意拖延至温病死。桓温死后,孝武帝年幼,谢安累官至侍中,独揽朝政,政由安出。谢安为相,施政宽和,不以小察为事。为了拱卫京师,培植朝廷军事实力与北方抗衡,故将北来侨民征募为北府兵,由侄谢玄统率,改变了荆、扬两重镇的均势。及后前秦攻下梁、益,占领襄阳,又南进徐、淮,东晋政局不安。太元八年(383年),苻坚以号称百万之众伐晋,京师震恐。谢安任征讨大都督,坐镇建康,运筹帷幄,指挥谢玄等取得淝水大捷。翌年九月,谢安请求北伐,令谢玄为前锋,收复徐、兖、青、司、豫、梁六州(今山东、河南、陕西南部地区),但由于谢安父子、叔侄遭会稽王司马道子(孝武帝同母弟)倾陷排斥,未竟其功。自淝水之战后,谢安进位太保、太傅,声望极高。荆、江二州刺史桓冲卒,朝议以谢玄继任。谢安为消除疑虑并调和荆、扬关系,任命桓石民为荆州刺史、桓石虔为豫州刺史、桓伊为江州刺史。但谢安始终不为司马道子所容,太元十年四月,谢安被迫以抵御前秦为名北赴广陵,筑新城留住,返回建康后病卒。3 ~) J% E1 x' U: t2 S" b- `8 @! J
& O, j) v3 k4 U* b
12. 魏徵3 P+ `$ A% d* T6 [. D4 j T( n7 ?
! N+ ~" B4 F/ T
魏徵 (580-643)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初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失败后降 唐。曾为窦建德所获,后复归唐。太宗即位,任谏议大夫。常犯颤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后任侍中,主持编 撰梁、陈、齐、周、隋诸史,封郑国公。曾告诫太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并劝其以隋亡为鉴,认真总结历 史教训。认为君与民好比舟与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应"薄赋敛、轻租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巩固封建统治。曾主编《群书治要》等书。其言论见《贞观政要》。在法律上,认为:1、法是"国之权衡""时之准绳";治国之本在于广施仁义,提倡德礼,并非严刑峻法;2、法贵宽平,"赏宜从重,罚宜从轻";主张秉公执法,不能因个人好恶喜怒"任心弃法";3、"人有所犯,一一于法",不分亲疏贵贱;4、审案"必本所犯之事以为主",严防狱吏离开事实严讯旁求。其法律思想直接影响了唐初的法制建设。& w* y3 S+ ?" |7 Q2 Q
0 n( T' U. h: B: n0 s9 ]3 Y13. 房玄龄
' L. P$ j) [+ R) z7 O9 {- T
G9 R4 ]% {" J; K! U& z 房玄龄 (579-648)唐初大臣。字乔(一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隋末举进士,任隰 城尉。唐兵入关,归李世民,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后改秦王府记室,以运筹帷握,为李世民网罗人物,策划统一,经营帝位,与长孙无忌等五人叙功评为第一。贞观元年为中书令,后改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封梁国公。 长期执政,与杜如晦并称贞观贤相。曾受诏重撰晋书。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死,陪葬昭(唐太宗)陵。$ e( P: @# {: ~: b; |
- L* e6 s, u, V2 r; W; a: Z14. 泰伯、仲雍
& x( Q: }. E$ W! t& W
1 N) {9 `. { u* c! i1 Z( K 相传,泰伯、仲雍二人是亲兄弟,生父即周朝太王古公父。本来,泰伯兄弟在古公父去世后应该依次继承王位。但是他们看到父亲特别喜欢第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况且姬昌的确有超人的才能,因此决定主动把继承权让给季历。然后由季历传给姬昌。后来,古公父等人接二连三地要他们继承王位,他们都坚辞不受。为了断绝别人拥立他们的念头,泰伯、仲雍便出逃至远荒之裔的东吴荆蛮地区,断发纹身,遵行当地落后民族的习惯。周部族的人们见他俩意志坚决,就只好拥立季历和姬昌。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泰伯让王"的故事。泰伯到了荆蛮后,荆蛮人为他把家业传给幼弟的义举而感动,纷纷前来投靠、跟随。在他和仲雍的带动下,由开始的一千多家,逐渐发展壮大,进而建立了吴国,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 G9 V9 }; Y1 @7 _0 W" k* K6 q
* l0 H5 C; `3 Y7 z8 Y/ L, d; {( B15. 比干. u. S% w8 G* Q
5 }" S) f! W# F( R0 ~ 比干 商末贵族。纣王的叔父,官少师。以纣王淫乱,曾屡次强谏,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相传武王克商后,曾封祭其墓。4 T! y3 O& t, ]7 H$ F }' ]
z- H) t J$ ]16. 微子9 V0 p$ y6 v9 D
0 Q) g. z/ D$ l; z
微子 周代宋国的始祖。名启(又作开),殷商帝乙之子,纣的庶兄。以纣王淫乱,商代将亡,屡次劝谏。王不听,遂出走。武王克商,他持祭器肉袒面缚膝行于武王前乞降。武王释微子,复其位。后纣王子武庚作乱,被周公旦攻灭,即以他继承殷祀,封于宋。传说他为政贤能,为殷民所爱戴。
1 g- \* x3 X" N, }! i : k2 I. I) [" L5 [3 ?! t1 I
17. 伯夷! U1 c+ p/ p0 b! F- x/ c: Q* M
/ J4 O: Q+ E" Z 伯夷 商末孤竹君长子。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他不接受,后兄弟二人俱不肯为君而逃亡至周。到周后反对武王伐纣,曾扣马而谏。武王灭商后,他们又以食周粟为耻,又逃亡首阳山饿死。0 f, z; b7 V- J p
+ X, E8 M& s, x) C1 g5 q U. ~18. 叔齐4 H; O8 ?- [$ i5 a! `: c+ u. d
: b0 I8 l; K, I2 I$ W2 e' ~/ l
叔齐 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后来二人听说西伯昌善养老人,尽往归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兴兵伐纣,二人叩马而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手下欲动武,被姜太公制止,说:「此义人也」,扶而去之。后来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j' O2 U0 A# E6 k
4 k* T" [2 l% a B+ n2 n) ]* r) Y
19. 鲁仲连: ~. u7 r, h- Q l7 E5 G& N0 t
. D5 r8 \4 J3 G, \; a- ]/ q1 W
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善谋策,常周游各国,排难解纷。秦军围赵都邯郸,曾一利害进说赵平原君,劝阻尊秦昭王为帝。后十余年,齐国欲收复被燕占据的聊城,屡功不下,他写信劝说燕将撤守。《汉书 艺文志》里有《鲁仲连子》十四篇,已遗失。
0 O( _2 S- O0 u0 N% ^ b ' k; i% s( ?0 p9 Y
20. 萧何3 b4 b v" l; E2 Q8 j; F- l' c* A
6 C& T! n, D# b 萧何(?─前193),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持法不枉害人。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才干证明萧何慧眼识人。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后被拜为相国。刘邦去世后,继续辅佐惠帝。萧何病危时,举荐曹参接替自己,保证了汉初政策的连续性。
5 ]6 s& A: u; |* r4 @- g
& w5 {! ^% t8 U/ H# o2 `* {21. 汲黯- }+ ^/ ^8 D! ]! i1 L- \0 N
/ b h6 c7 y" o7 E 汲黯 西汉濮阳人,字长孺。武帝时,任东海太守,继为主爵都尉。好黄老之术,常直言切谏,曾指责汉武帝为“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因建议与匈奴和亲,为武帝疏远。后出为淮阳太守,在任十年死。
, n; r- R9 e$ }/ N/ H$ m0 x2 I + L# y- B9 t# E6 a5 B
22. 苏武2 g5 `! j' o; `
: l6 I0 }% M! Y6 |, a" b 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稍迁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拜中郎将,奉命持节与副使张胜、假使常惠,募士百余人出使匈奴。侯单于骄狂,并不优礼汉使。时有一个投降匈奴、被匈奴封为缑王的汉人,和其他一些降人,打算劫单于母归汉,副使张胜卷入这一阴谋。事泄,单于欲尽杀汉使,其大臣以为不可,主张拘降汉使,遂传讯武等。武以为这是侮辱,拔刀自尽未遂,单于敬其忠烈,遣医调治,诱逼其降。武不屈,单于怒,幽禁于地窖中,绝其饮食。武以旃毛和雪而咽,得不死。单于又将他远徙至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上牧养公羊,告以公羊生乳,方许放归。武在冰天雪地中,掘草根以充饥,牧羊时手持汉节,节旄尽脱仍不释手。昭帝时复与匈奴和亲,请遣返汉使,单于诡称苏武已死。后汉使探知实情,声言汉天子在上林苑射得大雁,雁足系有苏武所写帛书,云在某泽中。单于不得已,交还武等九人,时武在匈奴已十九年。始元六年(前81年)返抵长安,拜典属国。武与上官桀父子、桑弘羊有旧交。后霍光以谋反罪杀桀等,武以此罢官。昭帝死后,武预迎立宣帝事,赐爵关内侯,复为右曹典属国。
( Z$ [2 u7 }* l/ Z6 I
; Y" S r# d, `# J3 I, D6 y23. 霍光
! B8 g( N# g2 w' Y6 N( A& D1 j1 J; d; X) ^
霍光 (?—前68)西汉大臣。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霍去病异母弟。武帝临危拜大司马大将军,受命与金日磾等共辅昭帝,封博陆侯。后与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争权不合。桀等与鄂邑长公主共谋立燕王旦,事觉被霍光诛,自此光专朝政。昭帝死,迎立昌邑王刘贺,不久废,复立宣帝,仍专朝政。与妻毒杀原皇后许氏,以已女代之,亲党戚属并据朝为宫,前后秉政20年。在任期间,变更武帝时政策。注意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使西汉国力有所恢复。死后妻及子霍禹等并以谋反罪被诛。
9 q$ C& [) `7 Z. d V& N+ N
* J, W8 x0 Z! U# _4 i/ f24. 金日磾
) F7 }7 y' t3 ?$ G1 m! S" J2 p2 N 2 P/ G9 F2 U$ C/ t V
金日磾 (前134-前86)西汉大臣。字翁叔。本为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武帝时从昆邪王归汉,任马监,迁侍中。昭帝即位,与霍光、上官桀、桑弘羊等同受遗诏辅政,以其有揭发莽何罗谋反之攻,遗诏封为秺侯。岁余病卒。
) l* S' b4 S! U; x0 S% q& T ' u7 H: o, R" T1 \6 X6 ~
25. 黄霸
) A; I/ F$ y$ h7 D) W) I G! C9 L& Y$ l- n- j6 H
黄霸(?-前51)西汉大臣。字次公,淮阳阳夏人。少习律令。宣帝时,任扬州刺使、颖川太守。为政外宽内明,力劝耕桑,推行教化,治为当时第一。后为御史大夫、丞相,封为建成侯。后世将他与龚遂作为“循吏”的代表,称为“龚黄”。
6 l2 s2 f/ O; X' A) b4 U7 r, v
3 e! r+ ^& J+ B X26. 丙吉
6 Q/ K$ {4 g. n9 W
8 ^# m. M4 f6 a$ Z' P5 Y+ x7 a 丙吉(?-前55)西汉大臣。字少卿,鲁国人。本为鲁史,累迁廷尉监,治巫蛊狱,曾救护皇曾孙。后任大将军霍光长史,建议迎立宣帝。封博阳侯,任丞相,为政宽大。
- T/ n& Q( A$ N+ U- ]7 H1 h
; s) D( N# _1 R c$ @/ V27. 袁安
1 p" E& m j: ]6 z1 ]" U# q, _3 P9 w4 y) L4 F3 j" s, t8 t
袁安(?-92)东汉汝阳汝南人,字邵公。少传家学,习《孟子易》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为政严明。后历任太仆、寺空、司徒。和帝即位,外戚窦宪兄弟专权,他不避权贵,曾多次弹劾窦氏的专横。其子孙世代任公卿,“汝南袁氏”成为东汉著名的世族大家。/ Q6 Q2 v# `5 U6 e2 T3 S3 J1 z2 t
+ U* T) o5 z8 I- B" q+ _) f! g1 f
28. 杨震
8 s" p; ?0 M) K1 n1 `% c# U& R) @; A" p; q% i4 j3 [9 @
杨震(?-124)东汉弘农华阴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当时称为“关西孔子杨伯起”。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安帝乳母王圣及中常侍樊丰贪侈骄横,他多次上书切谏,被樊丰所诬罢官,愤而自杀。其子孙世代任公卿,“弘农杨氏”成为东汉著名的世家大族。+ U( ^" O2 g$ ]' @- B/ T( {
[8 S, |6 S. X; f# m7 _5 x
29. 杜如晦
$ G8 k0 Z2 _) o* I0 u2 }) u% V0 z8 t
杜如晦 (585-630)唐初大臣。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父祖世代为官。隋末曾任滏阳 尉。唐兵入关,初任秦王府兵曹参军、陕州总管府长史,后迁陕东道行台司勋郎中。曾随李世民征薛仁杲、刘 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并助其取得帝位。是参与谋划的重要人物之一。太宗即位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封 蔡国公(死后徙封莱国公)。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制订典章制度,时人号称"房、杜"。 0 h" T' i4 B- C3 I. H- i2 |
0 L) c6 R1 }4 d: k4 F5 e$ t6 ?30. 长孙无忌 ! P1 ]+ e7 ~% i- V' J
2 J A* u/ ^6 A
长孙无忌 (?-659)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太宗时任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等职,封齐国公,又徙赵国公。贞观十一年(637年)曾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后佐唐高宗任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于永徽 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三十卷。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诬谋反,削爵流黔州(今贵州),自缢死。
9 F. @9 s1 G: H" |2 i' r$ l3 l2 K5 Q 9 N! q, j) u. {& a
31. 狄仁杰5 @) p4 V% e! ]$ u4 \4 h, f0 q
) c d5 s$ s. ^
狄仁杰 (607-700)唐大臣。官怀英,太原(今属山西)人。武则天初年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因被酷吏来俊臣诬谋反下狱,旋放出贬为彭泽令。契丹犯河北,转迁为魏州刺史、幽州都督、河北道安抚大使等,筹划防务。后居相位,以敢于诤谏、执法不阿著称,则天呼为"国老"。 6 Z* C& `$ z6 E2 {: M3 P0 Q
6 Y0 l- L+ q y/ G32. 宋璟- `9 ] q& S, m! M8 ]8 {2 F N$ A
( x& i. g- S3 N+ p$ ] 宋璟(663--737)唐大臣。邢州南和(今属河北)人。调露进士。少好学,工文辞。累官御史中丞,为武则天所重。睿宗时为宰相,革除前弊,选拔人才。后因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被贬职。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冬,继姚崇居相位。主张宽赋役,省刑罚,禁销恶钱;选择人才,使百官称职。八年,罢相,封广平郡公,世称"宋广平"。有集,今佚。
5 n: q, M! i* W( y; R3 w
* ?( Q7 j! t) e1 q: [. K33. 张九龄
; T! V2 N( ]4 ~- Q7 w; P6 h, R; ~) r % p3 h+ S7 F [" _7 o' o
张九龄 (678-740)唐朝大臣。文土。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武则天时中进士,后任右拾遗。玄宗时吏部选拔人才,曾由他和赵冬曦评定等第。积官至岭南道按察使。为张说所重,说死,以秘书少监代领集贤院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为中书令,监修国史。任相期间,有直谏之风。曾建议不循资格用人。复置十道采访使,于河南屯田种稻等。又曾主张治裁安禄山败军之罪,以抑其骄横。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为李林甫所谮,罢相。诗文著称于时,有著作《曲江集》。 . Y& [- B& Q' a1 Q9 d( L
$ B# ^) e3 i' T& _6 T! p34. 姚崇
( B3 W2 j1 C! j) q) n+ P$ e
( g$ P1 c* }: H, Y8 J- T' W 姚崇 (650-721)唐大臣。本名元崇,后改元之,因避玄宗开元年号,再改名崇,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南)人。武则天时策对契丹有方,超拔为夏官侍郎,后为宰相,又参与谋诛张柬之兄弟,因功封梁县候。睿宗时又为相,与宋璟密奏令太平公主迁东都,被贬职。玄宗开元初重为相,封梁国公。明于吏道,敢于进谏,反对滥造佛寺道观,不少僧侣因此还俗,又提倡焚埋法来灭蝗等。后引宋璟自代,史称"姚宋"。/ U; I/ r S) Z: ?: d
9 I2 W6 s3 R5 l2 b& Z5 q4 N$ G
35. 裴度
' m: d" V! `" b/ ]7 t4 _% M$ v- ?4 f1 [, G7 I
裴度 (765-839)唐大臣。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贞元进士。宪宗时为相,力主削除藩镇。元和 十二年(817年)官淮西宣慰处置使,奏请取消监军宦官,督师平定淮西之乱,威慑藩镇。后因不满宦官专权,辞官闲居洛阳。; p/ _+ u5 j5 h# c8 Y0 ]8 O
2 y7 g- U q" J5 Y& o, p4 _
36. 窦仪8 Y# O8 ?# b' R' ^
; g. P( q# |, {' S w' M
窦仪(914--966)宋初蓟州渔阳(今天津市蓟县)人,字可象。后晋进士,历任后汉、后周朝官职。宋太祖时,任工部尚书,判大理寺事。曾奉命主撰《建隆重定刑统》(即《宋刑统》)三十卷、《建隆编敕》四卷。
0 p* R4 A Q/ }: I, Q% ~ 9 a9 w* B/ f6 w
37. 吕蒙正
/ A$ _- A) O* V# d: c
% O2 o$ y& _% j3 n% [: w 吕蒙正(944-1011)北宋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字圣功。太平兴国进士。太宗、真宗时三度为相。以敢言著称。太宗夸称京城繁盛,他即指出城外饥寒而死者甚多。对辽则主张妥协,景德二年(1005年)辞官回乡时还以"弭兵少财,古今上策"为言。奖掖后进、知人善任,识富弼于髫龄,荐吕夷简于真宗,后俱为名相。4 F8 u# [$ [" @( A7 p( E
* t7 Z+ i: ?* J5 K38. 王旦
$ e i3 A( H/ d) n3 z5 f: U 王旦(957-1017)北宋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字子明。太平兴国进士。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任参知政事,澶渊之役时,留守京师。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监修《两朝国史》他曾拒绝契丹、西夏钱杰之请。不凭私臆 ,荐人多厚重之士。天禧元年(1017年)以病罢相。轻声真宗所行封禅、"天书"等活动,则从不反对。2 I: i4 @: {" g; V
/ H2 H% q+ K9 a39. 寇准
( \( a5 W( ]6 Q+ S; g 寇准(961-1023),北宋著名政治家,字平仲,华州下(今陕西渭南东北)人。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进士,太宗朝曾在大理、巴东、成安、郓州任地方官,后入朝任枢密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为官刚正不阿,敢犯颜直谏,曾一度被排挤出朝。宋真宗即位,入朝任权知开封府、三司使等职。景德元年(1004年),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年冬,辽承天太后和辽圣宗亲统大军攻宋,他力排众议,劝真宗亲征,遂与辽订立澶渊之盟。次年,遭参知政事王钦若谗言所害,被罢相知陕州。天禧三年(1019年)再相,不久又罢相,封莱国公。后因副相丁谓陷害,被贬为道州司马、雷州司户参军,死于雷州贬所。著有《寇莱公集》。
5 ?/ l5 y( `+ O H 8 a8 q9 j6 x- N- T' N' F
40. 韩琦
2 J4 s; Z* M9 J( s& e' T
- {# j" C- A/ N 韩琦(1008-1075),北宋大臣,字稚圭,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仁宗时进士。曾任右司谏。宝元三年(1040年)出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边防有所加强,时人称为韩范。庆历三年(1043年)西夏请和,他被任为枢密副使,与范仲淹、富弼等同时进用。两年后以仲淹等罢政,琦自请外放,知定州、并州等。在并州时收回被契丹所冒占的土地,立石为界,并加强防御。嘉年间重入政府,任枢密使、宰相等职,由英宗至神宗,执政三朝。神宗即位后,出知相州(今安阳)、大名等地。王安石变法,他多次上疏,与司马光、富弼等共同反对新政。后封魏国公。著有《安阳集》。+ h! k1 r) Y0 ^5 p
6 d: T1 [& h" Y1 r. h41. 包拯
9 S. F: v p8 b% C8 H 包拯(999-1062) ,北宋政治家,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天圣五年(1027年)考取进士。出任知天长县(今属安徽)、端(今广州高安)等地。因政绩卓著,升任监察御史。曾上书建议朝廷采取裁汰冗官、选将练兵、轻徭薄赋、抑制贵戚权限等措施。至和三年(1056年),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经手许多棘手案件,政绩颇著。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当时流传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赞誉。后调任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六十四岁病逝,谥孝肃。有《包拯集》(《包孝肃公奏议》)传世。其事迹被后人改编为戏剧、小说、电视、电影等,令其「清官」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历久不衰。 : }6 U6 t. e' B b1 P' H( P
, p, }$ i' w' o# u2 \/ M42. 文彦博
) N6 m) q! |$ b$ F1 m. U4 F 文彦博(1006-1097),北宋大臣,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由地方官升至殿中侍御使。宋夏战争期间,他出任河东转运副使、都转运使、知秦州等职,对加强西北防务出力颇多。庆历七年(1047年),任枢密副使,再升参知政事。次年,镇压贝州王则兵变有功,升任宰相,力主裁减冗兵,节约军费。皇三年(1051年)罢相,出任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1055年)复相。三年后,又出判河南、大名、太原等府,封潞国公。治平二年(1065年),任枢密使。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判河阳、河南等地。宋哲宗时,司马光任相,他被授以军国重事,参与废除新法。著有《潞公集》。
" a2 |& F* M9 i# k8 o# B
1 d- S9 q% \* A% Y43. 富弼
3 e4 {; E5 p$ t$ b* g 富弼 (1004-1083)北宋大臣。字彦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庆历二年(1042年)奉命使契丹,拒绝割 地要求,但允许增加岁币。参与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但不久即退出。至和年间为相,唯守成,无兴革。他力 主对辽妥协,曾劝神宗"二十年口不言兵",后因抵制王安石变法贬职。封郑国公。有《富郑公诗集》。8 R9 y3 G5 Q, _
0 M2 z G3 A/ l) V* Y
44. 文天祥! G; S! X( r; w8 W y
文天祥(1236-1283),小名云孙,字天祥;后以字为名,改字履善;后又改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大臣。宝四年(1256年)进士。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年),任湖南提点刑狱,次年调任知赣州,得元军渡江的消息,立刻组织万人起兵勤王。德二年(1276年)正月,谢太后向元军投递降表,文天祥被派往元营谈判,被扣留,押解北上,后设法逃脱,再组织民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收复兴国等县,包围赣州,军势颇盛。不过,文天祥组织起来的民兵,战斗力不强,很快就被元军击溃,文天祥的妻子也被元军俘掳。他只好收拾残兵奔循州,驻南岭。后在广东的潮州、惠州继续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宋廷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十二月,元军从海陆大举进攻,文天祥撤出潮阳,转移海丰。因叛徒的出卖,他在五坡岭再次被元军俘掳。次年正月,被移上海船,经珠江口零丁洋时,写下〈过零丁洋〉一诗。诗中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明宁死不屈之志。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押北上,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初一抵达大都(今北京)。前宋丞相留梦炎、受元朝封为瀛国公的宋恭帝,先后向他劝降,都被拒绝。他身在狱中,但诗句墨迹传遍京城,被视同珍宝。又在狱中写下千古传颂的〈正气歌〉,历数各代不畏强权、不怕牺牲的人物,以明自己准备随时为国捐躯的决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1283年1月9日),在柴市(今北京东四北大街府学胡同,一说在宣武门外菜市口)就义,年四十七。文天祥的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他与张世杰、陆秀夫被称为「宋亡三杰」。
& x0 g8 ]# K2 r& K ' M* c$ l. N, a
45. 刘秉忠0 i# }+ Y( ~0 l- ]# h! z. Y4 T
+ ~2 p1 }: d4 W0 [ B2 O! e( q, N: B
刘秉忠(1216-1274),元邢州(今河北邢台)人,字仲晦,原名侃。博学多才,通天文、地理、律历等。以吏职不得志,出家为僧,法名子陪,号藏春散人。乃马真后元年(1242年),经海云法师举荐入忽必烈(元世祖)藩邸,参与机要。曾上书建议劝农桑,兴学校,祭孔子,定法度,养儒士等,对忽必烈在北方推行汉法颇有贡献。元宪宗六年(1256年),负责筹建开平城(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历时三年竣工,忽必烈在开平即位,定为都城,后称上都。并参与制定朝仪、官俸、章服等制度。至元元年(1264年)还俗,授任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同知枢密院事等职。八年,建议定国号为大元。以后又主持大都(今北京)的营建。著有《藏春集》十卷,仅传诗作六卷。
) g& j9 E& U4 W) W! r: {
5 m! S. R, j% ]46. 伯颜+ j7 R" ?1 c1 S' }
伯颜(1237-1295) ,巴邻氏,元大将。生长于西亚的伊儿汗国,因入朝奏事,被世祖留用。至元十一年(1274年)任中书左丞相,率兵攻宋。从襄阳沿汉水入长江东下,十三年陷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谢太后、恭帝等北返。后长期在北方边地与叛王海都作战。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世祖死,他奉成宗即位,同年十二月(1295年初)病死。$ `0 Y7 \+ ^9 h. y8 c# h N
" h* c4 N; y# t: [ d
47. 李善长9 a9 z! |. s' C9 Y: x: d1 U" E& _
) p$ g2 u! J, }5 N5 \4 J6 Y
李善长(1314-1390),明凤阳定远(今属安徽)人,字百室。元末投朱元璋于滁阳,掌书记。力主取金陵,图帝业。历官参谋、元帅府都事、江南行中书省参议、参知政事。军政要务,其参与议决十之八九。元璋征战于外,命留守应天,转调兵饷无乏,将吏贴服,居民安业。元璋称吴王,擢右相国,立盐、茶、铁诸法,多革除积弊。吴元年(1367年)封宣国公。改左相国,受命与刘基裁定律令,颁《大明律》。元璋称帝,与诸儒臣制定礼制、官制,监修国史。洪武三年(1370年)封韩国公,居六公之首。五年,督建临濠宫殿,经理徙民屯田。他贵极而骄,二十三年以与胡惟庸通谋罪赐死,并其家族诛之。太祖亲列其罪状,作〈昭示奸党录〉布告全国。
3 f# B* @. [2 W s 5 Z& I( E, k" j; M c7 q
48. 宋濂6 r1 A# w, Z+ U; l% f% i
宋濂(1301-1381),先人为浙江金华潜溪人,至宋濂始迁浦江。受业于著名理学家吴莱、柳贯。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与刘基等被朱元璋聘入应天(今江苏南京)礼贤馆,并向朱元璋建言,「得天下以人心为本」,得人心则天下可定。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修《元史》,濂充总裁官。书成,授翰林学士。明初之礼乐典章,宋濂所裁定者居多,为开国文臣之首。他博通经史百氏,文章雄丽温雅,享负盛名。濂久为太子师,对其言行皆以礼法讽劝。后朱元璋欲杀之,得皇后及太子力保得免,但仍遭贬官。洪武十四年死于夔州,正德年间,追谥文宪。著有《宋学士全集》四十二卷传世。' S+ e- Q# B0 f
) ^0 S/ O" R( G) C7 v& M
49. 方孝孺
7 C" H* D% l0 @) D( C 方孝孺(1357-1402),明浙江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人称正学先生,方克勤之子。幼聪颖,及长从学宋濂,有「小韩子」之誉。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以荐授汉中府教授。建文初,召为翰林侍讲,迁侍讲学士,更定官制后,改文学博士,总裁《太祖实录》等书。力主复古改制,创行井田,对建文朝政影响较大。靖难之役中,朝廷诏檄多出其手。曾致书燕世子朱高炽,谋离间燕王父子,以缓燕师,均未成。燕王夺位后,命起草登基诏,坚执不从,被灭十族。著作甚富,有《孝经诫欲》,《宋史要言》,《帝王基命录》等。永乐中禁藏其书,犯者至死。后人辑其所遗成《逊志斋集》。
$ a. K/ ~) U% @* I1 W
) m0 t1 c' m& F+ s50. 杨荣5 D. }- B8 t7 ]2 Q2 I# G5 M
5 x, {' Z9 M& A, N* n 杨荣(1371-1440),明福建建安(今建瓯)人。初名子荣,字勉仁。建文进士,授编修。永乐初与解缙等七人同入内阁,有才智,见事敏捷,最受帝知。多次随成祖北征,规划边务,参决军事,升文渊阁大学士。仁宗即位,累进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宣德中加少傅。力主罢交兵,并劝宣宗亲征汉王。正统五年(1440年)辞官归里,卒于途。谥文敏。著有《后北征记》、《杨文敏集》等。
2 Y) \# B7 p2 @/ |4 z v
1 z0 J; m+ Z; C- f+ f/ b1 ~, C) H51. 杨溥
, q( C& m6 L& L# Y6 Q) J
' h- z9 i6 @7 q7 `% l1 v7 h 杨溥(1372-1446),明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字弘济,建文进士,授编修。永乐中侍太子,为洗马。因太子遣使迎帝迟,他为汉王所谗,系狱十年,读书不辍。仁宗即位,获释。建弘文阁,掌阁事。宣宗即位,召入内阁,与杨士奇等共典机务,升礼部尚书。英宗初年,进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卒谥文定,著有《水云录》、《文定集》等。
; z, p, }, s) L$ g9 }: G
$ q' U3 b5 i+ A2 `0 t! Y, q E, J52. 杨士奇
) \- H+ C X) i0 o g( {' E- z! m( u( W- N4 A7 H( n
杨士奇(1365-1444),明江西泰和人,名寓,号东里,字以行。少曾在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昌)等地授徒自给。建文初以王叔英荐,入翰林,充编纂官,与修《太祖实录》。永乐初与解缙等七人同入内阁。成祖北巡,与蹇义等留辅太子。仁宗即位,以东宫旧臣升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历兵部尚书。仁宣朝及英宗初年,长期主持内阁。力主停止交军事,屡请益蠲租税。知人善任,引荐于谦、周忱、况钟等人。居官清廉,为天下最。以子稷下狱,忧死。卒谥文贞。著有《东里文集》、《文渊阁书目》,辑有《历代名臣奏议》、《三朝圣谕录》等。: H5 a2 k- `5 j: i+ ~( z
. h8 \( p. H* M- X# H
53. 王守仁; O2 F5 L( c' w9 j1 {* W* B% q
王守仁(1472-1529),明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幼名云,五岁时更名守仁,又因曾讲学阳明洞,人称阳明先生。弘治进士,历任刑、兵部主事。正德初,疏救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人,忤刘瑾,谪为贵州龙场(今修文)驿丞。瑾诛,移卢陵知县。累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因镇压民变有功,晋右副都御史,世袭锦衣卫副千户。十四年(1519年),平宁王朱宸濠之叛。嘉靖时官至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六年总督两广军务,镇压大藤峡瑶、僮等族叛乱。创心学,认为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又以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标帜,世称「王学」,学者云从,风靡南北。卒谥文成。著有《传习录》、《大学问》、《王文成公全书》(即《阳明全书》)等。% r0 Q C. D( w( |4 \1 L' `
+ h; A# Z- a1 ?2 F& z
54. 于谦
- a, G l& M$ U 于谦(1398-1457),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颂声满道。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1446年)遭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十四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H: u! H% |' Z5 @2 z% G
$ E7 f+ N2 v* }# b. W55. 海瑞
3 H0 ^$ V" y0 Z* `' {
/ i$ O+ z& Y: z, v 海瑞(1514-1587),明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字汝贤,号刚峰,回族。嘉靖举人,初任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他拿办胡宗宪子,拘以法;又以直言抗严嵩党习,以刚直著名。四十一年(1562年)擢嘉兴通判,被劾,谪为兴国知县。四十五年晋户部主事,疏谏罢斋醮忤帝,下狱。穆宗立,获释复官。历兵部主事、右通政。隆庆三年(1569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以工代赈,疏浚吴淞江、白茆河。不久遭豪强反对被解职。万历十三年(1585年)再起,历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卒于官,谥忠介。著有《海刚峰集》。
3 s# ]8 U* d1 z) ~
3 H) d3 _1 E: e% _56. 夏言$ r) p, X* W+ \! U" ~
夏言(1482-1548),明嘉靖时大臣,字公谨,号桂州,江西贵溪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嘉靖二年(1523年)出按皇庄,力主归还侵民之产,禁止勋戚受献庄田,颇得皇帝赞许。九年进吏科都给事中,以赞郊礼有功,兼所撰清词最合世宗意,授四品服,许凡事直陈;累官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十五年又加少保、少傅、太子少师,以本官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预机务。十七年为内阁首辅。十八年加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二十一年七月革职闲住。他为人颇自负,遭忌于严嵩等。严入阁后,尽去夏言亲党。二十年,世宗复以夏言入阁,居嵩之上,遭嵩忌恨。二十五年陕西总督曾锐上疏请复河套,言大力支持,世宗初亦默许,后中途变计,责言强君胁众,并以其不穿所赐道服为不逊。二十七年正月夺官俸,以尚书致仕。嵩乘势攻讦,十月夏言被杀。言以经邦济世之才自许,虽以骄蹇见忤,然所为多持正。隆庆初,复故官,谥文敏。
5 k$ x$ L" i5 ]; U & U# e+ U0 x- r8 R* l O- p
57. 史可法, J$ n. m: o3 H+ D& {
& ~1 F, @- Q. }: f7 v5 I/ B% K9 K
史可法(1602-1645),明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字宪之,号道邻,崇祯进士。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崇祯八年(1635年),迁右参议,分守池州、太平,监江北诸军以堵截民变队伍。十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庆、光州等府县,提督军务,扼李自成军。后由漕运总督、凤阳巡抚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十七年,闻北京失陷。初欲立潞王,马士英、阮大铖合谋欲立福王,送之至仪真,遂立福王于南京。加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政。受马士英排挤,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清兵至,可法传檄各镇,无一至者,亲守西门险要。城破,自刎不死,被执,不屈死,以袍笏葬于城外梅花岭。人称史阁部,谥忠靖。清乾隆追谥忠正。有《史忠正公集》。
7 L5 U* b' n' j9 r% W3 l" b0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