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58|回复: 0

食粥可延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25 19: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王  恒4 ?$ W# ^/ _$ A! @4 c4 X4 ?3 \

2 ?, G' D9 U, \' r* Q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也是世界美食大国。在中国4000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粥的踪影伴随始终。关于粥的文字,最早见于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礼记·檀弓》上也有关于粥的记载。《谷梁传》记载:昭公19年,有“止哭泣、饮干粥”之法。 2 l& r, a; ]! e& v) p, L/ o  k) d/ n5 R
  中国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为食用,2500年前始作药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谓粥可实五脏六腑之气,且能逐热,一饮汗尽,二饮热去,三饮病已;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述:“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便是有力例证。
1 l6 P8 r4 \' E2 U  隋唐以后,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药用”高度融合,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宋代苏东坡对吃粥也很有兴趣,苏东坡有书帖曰:“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他在任徐州知州时,一次因高兴喝醉了酒,农民艾贤煮粥给他吃,饭后他感到很自在,于是赋《热粥诗》云“身心颠倒不自知,更识人间有真味”。既赞美了粥的可口,又颂扬了农民的情义。. M$ T  b1 l, `4 h  ?5 k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作《食粥》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知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从而将世人对粥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8 U$ c9 b) d7 X. o' N& C$ u
  南宋迄今,若谈粥文化,就多曾引用陆放翁之《食粥》诗。因此,读《食粥》诗就无法回避“宛丘平易法”这个问题。6 H  `8 ]6 P1 p5 Q
  那么,何谓“宛丘平易法”呢?熊四智先生在主编《中国饮食诗文大典》时曾作了如下诠释:我们在选用世界书局本《陆放翁全集·剑南诗稿》中,在《食粥》诗题后有陆游自己的题解:“张文潜有食粥说,谓食粥可以延年,予窃爱之。”以此题解为线索,是可能查到“宛丘平易法”的。+ r7 r$ X+ c: c1 [
  张文潜即张耒,文潜是他的字,生于1054年,卒于1114年,北宋诗人,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他三位为苏庭坚、秦观、晁补之)。此公诲人作文,以理为主,有《宛丘集》、《柯山集》、《诗说》等著述。在中华书局出版的《张耒集》卷五十所记录的“记十一首”中,有一篇“粥记赠邠老”,就是陆游的《食粥》诗题解所指的“张文潜有食粥说”。文曰:“张安定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脏腑相得,最为饮食之良。妙齐和尚说山中僧,每将旦一粥,其系利害,如或不食,则终日觉脏腑燥渴,盖能畅胃气,生津液也。今劝人每日食粥,以为养生之要,必大笑。大抵养性命,求安乐,亦无深远难知之事,正在寝食之间耳。”这里应说明一点,陆游诗中谈“我得宛丘平易法”之“得”,只能理解为他读到了张耒的“粥记”,因为陆游1125年出生时,张耒已过世11年了。为什么要将“粥记”说成是“宛丘平易法”呢,这恐怕是因为张耒有《宛丘集》的缘故。这“宛丘”一词之义,可理解为丘名,四方低而中央高之丘,四方高而中央低之丘,均可视为宛丘或宛邱;还可以指地名,在河南淮阳县之南。张耒的《宛丘集》之“宛丘”尚待考证。不过,陆游用宛丘来指代张耒是无疑的,他“窃爱之”的正是极平常而容易办到的“宛丘平易法”。! N6 G3 B- u, e3 c5 m, W, S5 w% p
      张耒的“粥记”所宣扬的食粥法,似与佛门弟子的食粥态度有关,因为文中提到了妙齐和尚的话。其实,佛门特别崇尚早食粥,倒不是妙齐和尚才有这样的议论。佛门普遍认为粥有五利,即:善除饥,除渴,消宿食,使大小便调适,除风患。佛门还有食粥有十利之说。一位叫齐已的和尚就曾写过《粥疏》,说“粥名良药,佛所称物。义冠三种,功标十利。更祈英哲,名遂心愿。既备清晨,永资白业(善业)”。7 s$ f6 |: Z: C% R' F( _3 j( N
      除了“粥记”,张耒还写过一首《伏暑日唯食粥一鸥尽屏人事颇逍遥效皮陆体》诗:“烈日炎天鼓火炉,藤床瓦枕闭门居。屏书居士持斋日,壁挂禅僧问法图。邻汲满携泉似乳,新春旋籴米如珠。饱餐饘粥消长夏,况值饥年不敢余。”这首诗表明张耒不只是劝人食粥,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食粥养生之信奉者。* v' r" b! @7 |
  清代阮葵生也有咏粥佳句:“香于酪乳腻于茶,一味和嘈润齿牙”;“居然入口融无哽,不得沾唇呷有声”,可谓深得食粥个中三昧了。
2 |0 ]7 ?4 t$ I: T  s8 w, ?( W( {  粥与中国人的关系,正像粥本身一样,稠黏绵密,相濡以沫;粥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更是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
3 l4 s: `: f8 o* F  联合国规定的长寿地区标准是每百万人口中有百岁老人75位,而在江苏如皋市的145万人口中,百岁老人已达172位,90岁以上的老人更超过4000人!专家认为,这与如皋地区“二粥一饭”的独特饮食习惯有关,如皋百岁老人中有74%的人每天早晚吃粥,因为吃粥可以减少热量的摄入,防止肥胖,有效抑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发生。
) d. Y( I) ~! x( o4 ]0 A  保健养生乃人生健康长寿之事,希望读者朋友,特别是中老年朋友,认真读一读、思一思,并从中受益。
) r1 R" h8 V: O  Q" L! L2 Q
+ F% D" e9 z8 t7 y . w; I1 j, [* G0 N4 X; X, G
6 ^- c! ]4 s. W5 b1 E& z8 o
附:三首食粥养生诗* h' x; [* w  S2 @
  & `) n" d$ m! O4 z. V
  平民对粥的朴实诠释——南粤粥疗歌
' i2 y" l+ [: s" Z4 D& k  要想皮肤好,粥里加红枣。  e- ~& i" g1 W2 J
  若要不失眠,煮粥添白莲。+ s) i1 _6 @: [
  心虚气不足,粥加桂圃肉。
! H7 j- h; ], j5 w- o+ Y3 h  消暑解热毒,常食绿豆粥。
! g; Z0 [3 \8 j. |6 x# X  乌发又补肾,粥加核桃仁。
& `' Y% H% a. d# z  z  梦多又健忘,粥里加蛋黄。* N! K. T6 K4 F" L( Z6 M7 j' e

0 n: i. c, {1 g9 ^, i8 r  粥 疗 歌1 j( q/ s- y- V# `, e/ I1 [+ j6 S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9 X# v9 A# o& P' |- T
  若要皮肤好,大米煮红枣。( A, |! v  ?3 }
  气短体虚弱,粥里加山药。0 z1 N4 r- w- l5 p+ C1 G, W
  心虚气不足,桂圆煨米粥。" C* D# f' D; C& c
  要治口臭症,荔枝粥除根。
) B3 e2 j& S. Z# z4 x/ w7 q  清退高热症,煮粥加芦根。
' H5 G. V/ S. V; |/ b  血压高头昏,胡萝卜粥灵。5 x- A9 f: g) N! f& P3 @+ M
  防治脚气病,米糖煮粥饮。2 l6 ]. Y  Z# ?8 O& W( j- a7 T
  肠胃缓泻症,胡桃米粥炖。& o) K8 G; ?! M' o4 m0 j0 q; f# M
  头昏多汗症,煮粥加薏仁。) f9 v/ V' l3 W/ \* C
  便秘补中气,藕粥很相宜。
+ z1 s- c' M! `0 L! z" r1 W  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 c" q3 O0 W& Q: P; w" B
  若要双目明,粥中加旱芹。
- g% k- _* ]& Z4 J$ ` (清代养生学家  曹慈山)
- {* A$ S: N) ~  f, J) P- J5 E9 Q8 m, O
  七字粥疗歌1 x7 p/ W$ L1 n
  要想肝脏功能好,枸杞煮粥见奇效。4 X+ _1 e+ N( h2 S1 U# `
  如果口渴心烦躁,粥里放入猕猴桃。- s/ E# I' X- r0 ~, K/ |  \- L
  松子煮粥能补养,滋润心肺通大肠。- N% F. y& ^/ O" p5 g
  如果心虚气不足,煮粥增添桂圆肉。% A% x+ s  i7 K" C
  防治脚气病复发,米皮煮粥顶呱呱。' k- O+ O+ g( o4 p* {8 ]2 g' w
  要想治愈口臭症,荔枝稀饭能治根。! O+ s7 U$ P. Y5 {
  若治便秘补中气,煮粥加藕见效力。
/ F0 q" ~3 }- |. }1 Q* c  要治头昏多汗症,煮稀饭时加薏仁。
. v# G) z6 Z8 p+ ?% D  莲子粥、绿豆粥,既消热来又消暑。4 Q, O! b) `8 U! A/ b0 \1 i4 t7 k
  扁豆粥,大有益,能止泻来能健脾。
/ `% @4 [, Q. p' v3 ~  r0 m& q) U( ~  粥疗民谚要记牢,滋身补体乐陶陶。  G, A) L% s# V

( _! w7 @8 j, s. c( y; I
" E. Z$ x9 }) v& T+ J' |(民间流行)中国中医药报2007.2,1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4 18:08 , Processed in 0.02815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