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36|回复: 2

段向群向反中医者宣战--一位中医经络专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25 21: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就在“万人网上签名反中医”一事闹得沸沸扬扬之时,一篇题为《中医药宣言——致反对中医者的公开信》的“应战性檄文”,也在网上横空出世。文中这样写道:“对待自身民族的文明与文化,谨如中国中医药学历史和科技史观,即不应妄自菲薄,更切忌数典忘祖⋯⋯”
8 j0 r& \6 k1 k; q; `; n( \* U5 b8 D" ]" L
  作者名叫段向群,现年55岁,是一位中医经络专家,目前担任北京经络中心研究室主任、全国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行业标准办公室副主任,曾和西医专家花费10多年时间,从否定的角度论证“中医经络是否存在”这个命题,结果证实了中医的科学性。2 s; g- a; }/ |* J
+ v. b3 E9 L" ?& t  X/ z2 e

# u3 @; N8 k, d5 ~  凭借40余年的从医经验和对中医的深厚感情,段向群足不出户,用了不到3天的时间,写就《中医药宣言》,发表在网上,以此捍卫中医。段向群说:“我希望他(张功耀)来反驳我,我要和他辩论下去,直到他无话可说!”& |8 A2 u+ U  y( `+ D$ n' Y: ?; b

9 i- I8 j3 b. s. g! K  论证“经络的存在”
- x, `. X7 b2 i, ~
( ]& ^4 _; ~( I; \8 Q' p! V6 t9 S8 s6 X  在中医界针灸这个行当里,段向群名气不算小,但进入此行却有些曲折。
  l7 j) S! I# C% X9 E# K1 e& l* X' @# `# I3 X
  “文革”中,段向群的父亲受到迫害,母亲因此受到强烈刺激而导致右半身瘫痪,后来幸亏北京协和医院的针灸大师马维贤出手相救,才得以康复。打这以后,母亲就希望学中医外科专业的段向群能够改学针灸,并拜马维贤为师。起初,段向群不愿意,并为此常跟母亲争吵。有一天,段向群听母亲说,“要是能将马老的这门手艺继承下来,就可以去治疗更多瘫痪的病人”,遂下定决心学针灸。
8 {! m3 y- c9 o2 L6 O
- |5 J* f/ K6 Q1 f' ?5 W1 S3 S  段向群自己也没有想到,不过微毫的小小银针,会成为他日后专业生涯中与反中医者抗争的“有力武器”。
; {) F5 y( j" [
% U, \( U. g% W7 T  1973年,22岁的段向群在与他人合作证实针灸具有术后止痛功效之后,获得了国家首次拨给的20万元中医科研经费。按照有关部门指示,这笔经费被用来成立了一个经络研究中心,段向群成为其中一员,并接手了一个进入国家基础研究范畴的课题——论证经络是否存在。  E. ^  A; `% u7 H" p4 t
9 F) \/ |2 ^, W2 K& J& [
  在那个时候,质疑中医的人往往认为“经络就是神经、血管和淋巴,是西医已研究过的东西,所以中医不需要存在。”+ {& Z6 }3 h+ ^& n! w

) G  p$ _6 h# H  段向群和两位西医专家组成一个团队,运用西医的研究办法,从否定的角度,论证经络是否存在。显然,对于这个违背自己学术立场的研究工作,段向群感到万分为难。不过,崇尚科学、理性和公正的他,还是很快调整好了心态,投入全部身心研究论证经络是否存在。
' o% q2 X1 _+ f+ V4 X  S
5 q  o' b& d* \5 U- y  1985年的一天,距离段向群首次接手课题,已过去了10多年时间。此时,他和导师、同事已“转战”至北京积水潭医院。他们在62位骨肿瘤患者配合下,进入论证经络是否存在的最后临床试验阶段。成败在此一举,众人无不紧张。* ~: g6 m9 [% P* r$ i8 e
1 \" T! s  E0 O% ^8 x& H
  试验开始了。段向群等首先对62位病人的四肢进行全方位测试,得到的结果是“血管是循行的,神经是反射的,淋巴是流动的”,而且“经络系统的声、光、热、电、核、磁等反应全部存在”。然而,当病人被截肢以后,新的测试结果却迥然不同——血液不通了,神经不反射了,淋巴也没有了,但经络系统的声、光、热、电、核、磁等物理反应仍旧存在!
5 ^6 ?) j# y7 J( G! B  B; I% z' f9 K" Y& W, d! U' ~' ^- A+ |
  拿到测试数据的一刹那,段向群兴奋得差点没跳起来。这个结果直观地说明:中医的核心概念“经络”,是独立于血管、神经和淋巴之外的另一个概念体系,中医的理论是有它自己的完整性的,并非依附于西医而存在!也就是从那天起,“中医就是科学,中医也可以通过精确的科学试验得到证实”的观念,在段向群脑海中扎根。
) d" S8 U) C4 p' h5 i0 F) }0 ~* M0 H$ @; m
  21年后,年过半百的段向群在记者面前,再次翻开了那本凝聚众人心血的《神经经络生物物理学》。轻抚封面,他的眼神有些异样,面容凝重,语气激动:“这是得到了世界认可的一项研究。事实证明,中医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科学!”这使他在后来中医面临质疑时,一次次底气十足地挺身反击。. w5 L6 {1 x7 b9 q: c& A
# e3 |; B8 k# `- t1 K/ X. X# ]5 q
  反驳“中医不科学”
  K) m1 r! X% g2 @$ u; I  A
9 c# m) @# V6 P/ u" L# v  还是在1985年,段向群等人的课题研究工作接近尾声时,北京、上海的62名西医专家出于争取科研经费等原因,联名上书中央领导同志,认为“中医不科学,中医可能是伪科学”,呼吁“国家不能把有限的资源用在中医研究上”。这导致了中西医之间的争论,并使中医一时间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 S, [0 j' B- H1 |+ j9 ~
" ?3 N, V3 E* Q9 a$ C" o* I* }, G
  当时,段向群一边忙着课题研究工作的最后冲刺,一边兼任着中央保健局的工作,无暇了解外界的争论。直到有一天,卫生部部长崔月犁等人专程来宿舍找到他,将已经发表的有关反对中医的材料递给他,说:“小段,你文笔好,能不能站出来替中医讲话?”
( X. ?/ s3 j& q5 u5 P$ N; p
  h# d* j' s* ~+ x, X' p0 B% |  段向群当即将材料逐字逐句看完,随后拍了拍胸脯说:“没问题!这个我感兴趣!”紧接着,他调动了全身的写作细胞和自己20余年的从医经验,结合课题研究中的最新成果,相继发表了《祖国医学的民族使命》、《祖国医学的科学使命》和《祖国医学的未来使命》3篇文章,对中医药的起源、历史和优劣,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科学论述。
* y4 O* R; r8 i: ?9 y5 [& ~
/ S, v7 y- Z- M  |  面对文中引用的大量事实和科研数据,反对者无言以对,一场争论被平息下来。此后,有关部门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先后拨了1500万元科研经费给中医,段向群因此一度被认为是“中医的救命人”。
0 J8 R3 k: E: U; n6 A1 m" s2 Y* e. i6 V7 S# S& I! d3 ^% W
  然而,质疑、反对中医的声音不光来自国内的西医。即使段向群后来以政府专家身份去国外宣讲中医时,也不止一次地当面听到质疑和反对中医的声音。* v5 @" P! M  h! N, l* r: n; g# M* ~) e
$ x0 t$ {  T! ?+ o6 z5 e. ~+ b
  1993年,段向群在新加坡呆了9个月,主要是给周边地区的华人宣讲中医。0 m, f) a- E, c, r& ?

& a6 W2 H- \5 V1 h7 g  在一次现场提问时,一名新加坡女学生举手提问:“鲁迅先生是中国的大文豪,如果中医如您所说的那么伟大、无懈可击,他又为什么要反对中医?消灭中医呢?”% K2 R) J7 z: P. u/ \

6 B7 N" L/ ]- p& `( n0 C; ~. ]  会场瞬间鸦雀无声,所有的人都等着看段向群如何回答。
  Y5 M; {9 L# @/ b0 T7 M) C2 k- C) m/ t
  几乎不加思索,段向群侃侃作答:“没错,鲁迅先生是我们中国一位很伟大的文豪。但他在日本学的是西医,自始至终,他对中医没有进行过任何研究,这是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其次,他对中医的反感缘于自己的成见,因为他的父亲被庸医治死了。另外,我还想补充的一点是,鲁迅先生患肺痨去世时只有56岁,西医并没有将他治好。我敢肯定,如果他选择中医,有希望活到80岁!”话音一落,掌声雷动。
" L' o: x9 _. e5 X4 E' ?# ~- V$ v. |: e1 e; `7 [" ]1 }) ]
  寻找“中医的标准”) S5 o/ g1 s# {; Q
6 H8 M, k( A1 Y3 [
  在不少人眼中,段向群是中医的坚定拥护者,“他不接受中医以外的任何医学。”对于这样的评价,段向群很不认可:“我所反对的,既不是中医,也不是西医。我所反对的,是不公平的标准,是一味地用西医的标准来限制中医。”
  o: O6 S1 X0 v; k: ~9 w$ `1 ~! h6 Y. j' C
  这样的观点,段向群不止一次地表达过。甚至在一些全国性的会议上,当着众多专家、官员的面,他也毫不讳言,言辞颇为激烈:“现在很多人争论中西医该不该结合。我看,不是结不结合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凭什么中医的科研成果要用西医来检验,而西医的却不用遵循中医的标准?”
% C* L3 d8 s% Q# r+ b0 @* O4 s, X# m  [8 p
  对于自己的言论,段向群这样解释:“并不是我赌一时之气,道理很简单,同是棋类,围棋和象棋却不能拿到同一个场合,搅在一起下,就是因为它们各自遵循着属于自己的一套规则。”0 q) q/ t1 i% A; F

9 G9 R% J- Q" D  ?1 e" i  在段向群看来,推进中医行业标准的制定,刻不容缓。他说,中医要发展,要在新时期焕发生机,就必须与国际接轨,但接轨并不意味着要无条件地服从别人,更不能要求中医必须在西医的标准下发展。) J- U2 ?: @$ B; b6 e1 u

( Z" t& O3 g1 d  在和国外医疗机构的交流中,段向群听到过这样的意见:“你们的《本草纲目》那么好,可是我们看不懂。虽然有英文版本,可是翻译得不够准确。你们为什么不能建立一套让大家都能接受的东西呢?”
4 M$ z% C0 e/ T  B* T$ w* Y; T4 o( O, }+ k2 n9 W/ g- G6 `+ m
  这番话对段向群触动很大。很快,他结集了身边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国外科研机构的配合下,用了6年时间,根据现实需要,将《本草纲目》里的部分草药和药方做了一定范围的修正,并在诠释中运用了纳米等最新科技概念和知识。段向群希望他的这个尝试,“能给中医研究方向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W8 \, l) l% [* K
. _+ r  P9 o# O. F5 q: q7 A4 D
  尽己所能唤起众人对中医的关注,已成为段向群的一种思维定势和生活方式:“我已经开始着手写第二篇公开信,还准备写第三篇、第四篇甚至更多。我要借这次机会,用我的行动和宣言,让更多人相信中医、接受中医。反正当了这么多次杠头了,也不少这一次!”
发表于 2007-2-25 2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篇很好的新闻通讯稿啊,不知在哪里发表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2-25 22: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dmydxyaf 的帖子

在网上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6 18:00 , Processed in 0.1038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