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 M* |" I* p! G
全国药用植物标准办公室 段向群
- } M# i* O4 P+ Q' ?北京中医药发展基金会 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赵立冬 ) X, U7 c2 z Y$ b& ~. `* V$ f2 Q
0 @$ u- [# q7 a! ?! q/ l. l
做人就应该扪着良心说句公道话,尤其对待自身民族的文明与文化,谨如中国中医药学历史和科技史观,即不应妄自菲薄,更切忌数典忘宗。甚至,更不必跟着洋人鹦鹉学舌、自掘坟墓,再打着西方所谓“民主科技”旗号,行围剿、攻击中医药学之能事,就更充斥一股寡廉鲜耻、与虎谋皮的伪科学家迂腐臭气。 * \ s. Q: J! z4 \
, g5 ^0 @& Z4 m! D+ H
对一门科学的学术之争,是依据明确的实验路线与设计模型,根据这门科学具有的科技成分。以参照检验依据,如同中医经络学体系,其经络物质实质存在与否,关键的科学标准化,是经络物质现象是否具备严格的循经性、连续的均一性,有可重复性。具有普遍性、稳定而高度的定位性,甚至,以LPSC(祝氏隐性循经感传线)、LLP(低阻抗)、PAP(高震动声)三种生理和生物物理特性测定方式,以细胞胚胎学以及角质层经络可观察现象,包括在动物、植物存在同样生物物理特性,同样具有声光热电核磁物理特性,以被国际医学组织明确公认经络学说的科学地位。从而解决中医经络学悬而未决的千古之谜,从而推动了祖国医学的普及与展拓。至今,在世界126个国家已建有各种大中小型针灸医疗机构,中医经络科研始终位列国家基础实验医学研究之前茅,总计发表近二十万篇学术文章,获国家科技成果奖三百项。这门自《黄帝内经》以来,最卓越与辉煌的东方医学成就,奠定了中华国医国药的历史学文明的价值地位。 5 e! n! f; v/ }
h( p' l4 {7 A9 n# x 中医学与中药学也同样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环节,在2550年有医学文献记载以来,中医药学在没有三百年西医学统治的两千两百年间,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养生防老,乃至生长壮老已,在与疾病包括瘟疫的斗争,起到了起死回生、妙手回春的决定性作用。
+ Q" N3 Q9 w1 S& |% e
/ q2 L9 u1 k. N3 W$ o* z 中医学临床实践的理论依据标准规,只以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为症状鉴别学基础,是以著名历史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为实践依据参数,《皇帝内经》是以中医哲学思想体系与中国实验医学基础相结合的医疗实践产物,中国历史上医药学有颇为重要的光辉地位,其成千上万的医学实践者:扁鹊,淳于意、子规、子豹、华佗(内照图,炎黄本草经论)、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吴谱(吴谱本草)、樊阿、孙思邈(千金方、千金翼方)、李时珍(《本草纲目》)等医史浩如烟海人物,传承有序地发展与推广了中华医药学,也因科技出现认识学的不断变迁,更加提高了中医药学领域的认知程度,从而,由症而病、由病而症的千变万化,是中医药学传统地位得到重新定位与加强。 6 P% j* E* S3 Q+ G: U
$ E$ J4 m# z' j) r' S* s$ T ` 中医药学临床实践过程,是早于中医学与经络学的医用实践科学范围。古代人们对药理学的认知过程是通过人们自然辩证态度,通过对于数以千计草药药性的总结,根据不同药性的不同作用与机理,以口尝身受的神农尝百草,如同“伏羲制九针”传说一样,将中国医学与草药学专科 ,拧成一股粗壮的生命纤索,牵扰着亿万浩大民族之舟,向着人类生命之未来,亦步亦趋地进发。 + v+ J% F n+ _. Z; r6 |: |! ?
$ y8 f2 h( n: J4 e% u9 X
中医学、中药、中成药包括丸丹敷膏功效对各种治疗的疗法与对症下药都具有疗效灵验,药性稳定、药性奇特作用,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一万七千余种药材特性,参照《当代本草纲目》记载,以美国康纳尔大学,南丹麦大学与中国权威机构(国家药典委员会及国家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办公室,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原中医研究院中药所、中辰国际集团等),对中国草药9000种进行药性分析,其中包括纳米技术成分,皂苷成分。用西方实践医学科学标准,揭示中国医药学“治病救人”的治疗实质。
4 J: Y: a' z0 I# |9 A; Z+ b- c4 j" F: t* s4 s: x
根据国内外权威医学学者公布,中国草药“青蒿素”,每年治疗八千万人次的疟症病,成为非洲救命草第一“神草”,“青蒿素”就属于中药菌陈(大青叶),即橛类根的茎橛部分。 # D9 G" {4 J& x+ b9 X% @2 ?, ~4 T
$ i2 h4 |0 b1 R: I 著名抗肿瘤中成药药剂 “贞芪扶正冲剂”是中国肿瘤临床之父孙燕教授的心血之作,孙教授曾为北京协和医院肿瘤临床科主任,又曾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以著名西医学者潜心研究中药抗癌药方,在几十年抗癌临床,治疗近三百万肿瘤患者,其中,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在12年前,患淋巴癌,服用孙教授的“贞芪扶正冲剂” 病愈至今,证明中医药在各种病科均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i; q- K2 }5 V9 Q
5 G! \1 x, H$ Z8 F2 y: g 中医药学在我国的普及与推广,是推崇中国古人“治病救人”,是以人为本的。以人文关怀理念为基础,在中国历史数千年的灾祸史记载,中国共发生五十二次大型的瘟疫爆发或者流行,其中,东汉末年的黑死病,五代的鼠疫流行,元朝的麻风病,清代的暴痘(天花),历朝每次大流感爆发等,假设如果没有中医药学,没有华佗,张仲景等人的舍身救治,中国人口繁衍至今会不足1.5亿人。即现今13亿人口的9分之一。试问,如果否定中医,全盘抄袭西医,会在中国真的有什么裨益与好处,可能不仅因医返贫、因药返贫的简单计算方式。从经济角度,西方医学以及其昂贵的治疗手段,沉重地加重消费人群的正常开销,而且医疗手段更是债台高筑,与中医学的廉价治疗,几乎天壤之别。 $ \! N6 {7 ]( D2 L: o0 N' v) p; w
1 [/ S5 O& s2 [3 Y& l" [ 为什么有不少尚有知识之人,站在反对中医行列,甚至,不遗余力、置之死地而后快呢,其中包括文豪鲁迅先生,也公开反对中医,周树人曾在日本学习西医,因其父被庸医治死,从此对中医耿耿于怀,之后,鲁迅先生愤慨之下,从未从事中医科研及基础学习,,只是感情用事。因为任何一门学科,如果不从科研或者实践医学研究,任何不客观,不公正的结论都是无稽之谈。
# h9 S% G& v1 L
P% ~$ j, o; K; T 反对中医药不是标新立异之举,而是老生常谈的恶习。上世纪三十年代蒋介石就叫嚷取缔中医,建国初期,以原卫生部部长贺诚也提出消灭中医的建议,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邹承鲁为首的61名科学家曾向当时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提出“中医不科学,甚至伪科学,国家不能把有限基金用在中医基础研究方面。”在医学界引起轰动,经崔月黎部长(卫生部)吕炳奎司长(卫生部中医司长)之邀,笔者曾于一九八五年,在光明日报,健康报,中国科学报,分别发表《祖国医学民族使命》《祖国医学科学使命》《祖国医学未来使命》。对反对中医者予以公开应答。 * f7 t2 L; \# e2 }+ Q, t
1 w: V8 f4 M' s$ S% p4 P
2005年,国内几位著名学者如何作休教授,海外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震宁博士,也曾就大肆反对中医为理论对中医药文化大放厥词。甚至旧话重提。其实他们也没有更恰如其分的反对理由。只是人云亦云地提出鸡零狗碎的片面推测,根本没有用自己科研机构的试验数据来用以佐证。当年笔者又用相同话题,在《太平洋论坛》,《中华国医国药网》重申了中医药历史的科学史观,驳斥了反对中医者的慷慨激昂之词。 ' j0 W- K4 b& [& V3 ^9 h# \
9 |0 M, r0 t" G% j 在中医药科研领域,中西医结合问题不是应不应结合,而是,不必结合的答复。因为,中医西结合责任不在中医也不在西医。而是结合实验本身,中医研究课题必须得西医标准为证,这就产生一种误区。如同中国象棋能否与国际象棋同盘对弈呢?不能!因为游戏规则不同,象棋与围棋也无法对手。所以中医没有自己的标准,只能在西医标准方面俯首贴身,寄人篱下耳。
4 d" ^0 |& [( D/ p; b
2 ]/ d0 s9 K4 T 中医药标准化问题,也不是取决西医的药品品质的武断观念,而取决中药治病的关键元素,例如110米栏著名运动员刘翔的运动成绩不在于他穿耐克鞋还是中国鞋而在于他的运动速度。这显然与鞋的品牌无关。 3 \8 d# Y+ K: H0 {1 I; _' k u, q
; |9 B4 }( ~% {3 ` 目前,成立中医科学院,是国家对证明中医药科学化的鲜明态度,中医药事业必须走科学化道路,必须走出国门,必须与世界医学领域接轨,更必须得到更多更广泛的国际领域机构的认同与合作,而不是一小撮人煽阴风,点鬼火式的咆哮公堂。这种掩耳盗铃式不光彩手段,几乎有失国格,更令人不齿。假设取缔中医,消灭中药。让这些冠冕堂皇者,招摇过世,恐怕世上冤死鬼就难以估算,真的要置之死地而后快,这可是人命关天之举,而不同于儿戏,请切莫草菅人命、说三道四,还是在谬论之前,考虑考虑自己是个什么玩意,还是什么东西,切莫贻笑大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