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3-8 20: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7、瓦岗军师 千古诤臣——大唐名相 魏徵 ( F/ w# z2 L, u6 r
5 T% M; U7 x: N% |" W5 Q
7 |* V1 D- l' r
" t# ]$ T3 B+ G% `2 H+ J魏徵(580~643年),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3 V4 `. R" r+ e
, j$ J- n* \8 j- P 1 R8 a; |/ [% @( u& b7 b
$ h+ o/ W2 j+ B! @& N) G隋大业末年,魏徵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卷宗。
4 z. l( |5 L5 Y& R( I$ s' k# i, H- z9 o1 C) s/ N# G" Q0 W: @
- h9 y" V K4 G; P0 ^
6 e( Q5 t2 ^ A
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徵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徵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谕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徵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徵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魏徵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E, K" t/ j! f
" L7 |/ p: @9 n( ?
7 I. ` t' N; q" E
3 M4 t2 x% z: S) U0 t. z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徵问道:“何谓明君、闇君?”魏徵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闇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s8 [3 @$ V& V3 z+ y# r5 ]
! Q4 q5 {; Y p, A: l/ h
4 u5 R3 S6 A( v. K C% C
0 ?/ b5 t8 T5 g0 x; X& b1 N
贞观元年(837),魏徵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徵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徵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徵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贞观二年(628),魏徵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魏徵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徵询问。魏徵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其中缘故十分清楚。不足为怪。”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8 \0 h, d- X2 X' k2 I
0 o6 G/ C4 S2 Q* p0 `
- {* X C+ G+ n$ q. T
- t: A3 f* F) D由于魏徵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徵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徵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j, K8 Y9 T9 U9 I9 s$ x# Q6 M; Q
3 C* j# M/ ?; v! x! f/ f : C' I/ V( T& M+ y
- V: u* B3 E! ^0 D( B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徵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徵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魏徵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甚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Z) X3 f! j, ^0 N
5 H$ o- S* @7 a2 e. n
* }5 U# q" X" g
n7 X( q. j0 Q7 [) [* y8 Y2 i贞观七年(633),魏徵代王珪为侍中。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魏徵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唐太宗觉得魏徵说得入情入理,便转怒为喜,不但没有对皇甫德参治罪,还把他提升为监察御史。7 \* Z9 W& F( p. {9 T8 Y( o
" B$ W* Z$ c; g9 f2 }! ] C& ~* `( h+ i; E4 d ^
9 ?7 Z3 B0 j" F- }/ ] [- B' z- r
贞观十年(636),魏徵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陈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历时七年,至此完稿。其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徵所撰,时称良史。同年六月,魏徵因患眼疾,请求解除侍中之职。唐太宗虽将其任为特进这一散职,但仍让其主管门下省事务,其俸禄、赏赐等一切待遇都与侍中完全相同。: m; A E, ^, {! E/ W( P: ]
2 U9 g- y3 d" V4 ]7 X3 n) X I
/ g, G8 K4 ]: y1 l6 H! b) ?" r2 b. t# g. W& [$ K
贞观十二年(638),魏徵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
! Y4 f6 Z! b3 B3 C( V6 s6 d) y L( p; x% U$ `" r; r( |9 o
) E6 H$ v6 }# B& t* x4 [, h
, [) k8 K1 m- i$ E) B9 O3 r贞观十六年(642),魏徵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徵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徵营构大屋。不久,魏徵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 L! Z! b1 K9 `$ w" v$ y7 z
6 N1 a; k8 ?9 t; p$ [+ @ / M! I l. D- y) F5 ?2 P% c
# p0 N2 p4 Q2 T! _9 |
8、断案神探 深谋远虑——盛唐名相 狄仁杰6 I4 D; e' E( a" z& U
5 K* ~1 R, r6 _5 F) D3 l) U/ ^- _
- L7 G! T/ Q- b8 F7 G% v U. p/ S
狄仁杰(630~700年),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宰相。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狄村人。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他刚正廉明, 执法不阿,以身护法,甚至敢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立唐嗣。他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凡举之臣,皆为唐朝中兴之臣。: \3 @4 i' m. ^5 m
7 J6 I2 ]' R# w5 y" N 1 J% _9 n: ?4 m) l2 M' o1 Y
2 i+ _9 Q$ a: \# @- z&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当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深得人心。
) ^4 R: B) a! v( l" U3 A# A
, O( s: \7 Q$ } 2 O' ^" ^! q7 ]5 j6 x! v8 v
+ ~2 H, c' k: a" }
垂拱四年(688年),张光迅奏狄仁杰出言不逊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入为洛州司马。- }4 a* P8 Q$ m% z5 n i I
/ t4 A* x+ j$ p% H. w
) z) j L6 E6 x9 U/ b; p! Q1 k; R5 a
8 T. }. o8 X" T! {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 ~% B/ C. `$ W( j( N
5 M4 o2 e' ? N$ F+ [8 C
1 m9 n9 h# K1 q- G$ I& ?3 C, a B- `* v4 S6 ~6 q1 Z+ I
长寿元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诬告狄仁杰等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被释后贬为彭泽令(今江西彭泽)。7 E/ ]6 ~4 f- q* v3 e
- a6 |4 m9 X3 y: x6 k 0 y L! [- Y% k; r9 v* @5 O' h
/ Z# \; K! {6 \. f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刺史。/ B: o0 F1 ?2 y* _ K" z
& g/ t4 U8 m( x. _, m3 ~; _
; a' W, Q% D& e4 G2 u" J( U$ e# H5 C N' O0 t
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招回朝中,官拜鸾台(门下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 C0 G& n/ f' q* ?+ i: k, Y
3 o- ]( f4 G( z6 Y9 r 6 U: k5 Z1 C% P
% P3 M0 k J U/ z圣历元年(698年),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武则天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朝得以维系。9 M( V, q0 j2 e1 C; s( {1 P4 V
3 K6 G$ @ ?9 m9 D* U& a! {
# y- e4 D; @1 L
/ M0 K& A% P8 @7 B2 U7 M0 `2 V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0 `, O8 o# ^8 R% R1 r! o' X" P) ]- q$ {$ O
3 Y8 ]) h5 Y. t5 K6 k
1 S: E3 V2 n7 n. l. t
) }! e- s9 x% g5 M r4 s/ [) Q, B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
3 l/ P9 m! R6 H/ Z( ]0 C
' t4 Z% ]8 r( q$ L: X& C6 ?8 Z4 l& u
7 y- X; w: N. b% b- b& D2 }" N' ^" S8 D8 O( d5 q' x
狄仁杰的一生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一生刚直不阿,政绩颇丰,尤其在武则天执政时,以不畏权势著称,直言力谏,成为一代名相。8 Z) `) _6 a/ ?7 r' O! u2 W
6 x0 H# E @6 P& a
% R$ {9 E8 U1 a: U6 u
& u) @8 i3 z |6 P' ~4 k9、欲得天下好 莫如召寇老——北宋抗辽名相 寇准. F# Z( F, G7 S; L
& Z, H' P3 ]; r. q3 g
/ }# g3 s( {# x' z5 s; b( ^* A: |/ E
寇准(961~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今临渭区下吉镇)人。北宋真宗朝三任宰相,封为莱国公,谥号忠愍。
e u: ~; ]6 @+ X+ I8 t
# |1 P+ X4 m c& m- Q |. W 1 f0 F; R" [7 H. c
1 M, w) C- P+ b: C9 X$ k
寇准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中进士。他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为太宗重用,擢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铨,参决政事。太宗尝以魏徵相比。# c3 D; s1 J3 F( S
9 ?& ?" A- R: v: [
. b5 \$ ~1 b: W6 [( Z* G; y# N4 C# [3 o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辽萧太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契丹军大举南侵攻宋。十一月主力进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直逼宋都开封,宋室朝野惊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提出南迁金陵,陈尧叟提出西南迁西川成都之议。时任宰相职的寇准,力主抵抗,排除众议,促请真宗亲征。宋真宗最后采纳了他的建议,亲抵沩州北城督战。宋军望见皇帝御驾亲征,士气大振,奋勇战斗,射杀了辽统军使萧达览,获得全胜,保全了北宋王朝的尊严。可惜宋真宗畏敌,在军事胜利的情况下,执意求和,派曹利用与辽邦订立了每年输辽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双方以白沟河为界的和约,史称“澶渊之盟”,断送了胜利果实,然而寇准的历史功绩却载于史册。
. K+ W" @. v6 s7 e$ ] h7 z- F3 j9 M" |
# X- o: f8 @+ q3 t9 d' Q
% w2 \3 I/ S! X7 Z1006年,王钦若谮言寇准澶渊之役是以帝为“孤注一掷”,昏庸的真宗罢免了寇准,虽两次复相,但仍被丁谓所谮,先贬为道州(今湖南道县)司马,后贬为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参军。- P( }. H- ?; s+ @: [
6 Z. j- H2 z5 H2 k1 L$ Q2 e% X
: P0 q4 C% [" T% D! w
5 u1 f* B! P/ n D1023年,寇准死于雷州,有《寇忠愍公诗集》传世。; H& a) I0 |" B' G+ r3 r
2 _3 z5 L+ x! |4 H3 c. F1 W" G
$ Z7 r2 O7 ^4 W. l8 K4 g3 F! F2 q& e1 N! L
寇准为官清正廉洁,在广大中原人民群众中享誉崇高,甚至于连辽邦也深为敬佩。寇准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执掌国家大权的宰相,却没有为自己建造一所私宅府第。当时处士魏野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即见他不贪不欲,怜惜民财的品质。这道诗传到契丹,契丹人景仰万分。寇准晚年被贬广东雷州。一次北使到宋都汴京,看着一个个执政大臣,问引路人:“谁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当时的朝廷官宦们都羞愧得面面相觑,无人回答。寇准廉洁清正的官德,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楷模,一千多年来受到人们的赞美。
/ B& v$ z8 Q" d4 c" r2 ^( f6 Z
+ @; r5 W6 I2 i# B& m8 k6 S
* ^1 e, t# O$ k7 H6 R$ P, W* w& K. p4 A) I( o
10、熙宁变法 争议不休——北宋名相 王安石 ; u& b7 _' V; J; N1 a, l) C
: S. ~3 T1 o4 N- [( Y8 ]+ D 4 O, J+ u. ]) `, `
( i6 C( C, u Q
王安石(1021~1086年),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
: O o. c% r9 }" k: W+ Z$ o3 C; U
1 w/ b# I8 l7 i8 Y5 _2 L
( u6 P5 ~1 F4 n# `# o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
- j' L2 C. o) _: q2 _# \5 I9 g
7 B4 |. n) A0 | # D5 Q; _; Z8 u/ q4 E
, e5 E, |7 O6 l+ K1 j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由于司马光等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4 S+ @( ~3 ] r. F* ?6 l4 ?
3 O' T3 _+ O7 _; f' V3 m* ^/ j
7 ^& h$ H' T( `$ ?2 K5 O
4 T* c: h, {% p& G王安石在哲学思想方面,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洪范传》、《老子注》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经散佚。他的文章以论说见长,列于唐宋八大家。在诗歌方面,早年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两本都掺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或王文公。6 }5 t, _6 j5 i& ^& L [
4 z7 G- l( c5 ]' e( z l) c- o4 N
9 R# N, h. Q# a2 s5 V# }- b, d
; j" p+ C0 q' y% T) f
11、辅佐天骄 北国卧龙——元代名相 耶律楚材
: B8 K: A, c$ t: Y5 F- u
! s$ Y* {& A+ |: f& j* w* [: }+ C ; M) O; W1 ]! ^3 R' X
# K+ I( {. _* ]/ a0 f, Z4 e8 E
耶律楚材(1190~1244年),元代著名政治家,三朝重臣。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契丹族,辽皇族子孙。世居金中都(今北京),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金宣宗时,任左右司员外郎。1215年,降蒙古,随成吉思汗西征,占卜星象及行医。拖雷监国和窝阔台即位后,日益受重用。1218年,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从军参政,官至中书令(宰相)。1231年,任掌汉文字的必赤长(汉人称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有利于中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1 p) p, l7 p1 N3 Z9 O% l2 a5 _$ v ?$ N, J& e. B" O ~
k1 p5 j7 l- A4 A' r
4 c1 Y. l" [/ J* A% ]9 [耶律楚材身材高大,满面胡须,当时有“长髯人”之称。他勇略过人,正直廉洁,在朝廷内外威信很高。元朝的一些重要典章制度,大都出自耶律楚材之手。成吉思汗非常赏识耶律楚材的才华,他曾说过:“此人天赐我家,而后国君庶政当悉委之。”/ t9 M6 A) v, [ e3 v# T8 r
6 ?7 h* l4 J# v4 { l
6 ]% \! n) s9 L, r6 B3 F, y, s/ e- P2 m4 I$ X$ o8 g" v
曾助定君臣礼仪,奏立燕京等10路征收课税使,推行赋税制,阻止蒙古贵族改农田为牧场,建议把奴隶、农奴和驱口收为国家编户,反对大规模屠城和蒙古贵族横征暴敛。还奏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编印儒学书籍,保护请用儒术举士。窝阔台汗死,乃马真皇后称制,渐被排挤。死后追封为广宁王,谥文正。耶律楚材死时,不但很多士大夫涕泣相吊,连蒙古族的一般老百姓都痛哭失声。根据耶律楚材的遗愿,他被安葬于燕京故里的瓮山(今日颐和园万寿山的前身)脚下。著有《湛然居士集》、《西游录》及《庚午元历》等。" M4 e% j8 q2 V/ N, a
6 \: E$ }# T- T: h$ D5 w
" \$ g3 Y" c% j
+ s0 }! A( `6 `# F r+ T n
12、帝王之师 救时宰相——明朝名相 张居正
7 x! _" A: U. m' P
9 Q% K" k2 V! t/ o; @! q6 w
. K( j* d' U; j) _, O6 j8 I) I. ~% a+ `0 v; K: {. f( x
张居正(1525~1582年),明朝名相。字叔大,号太岳,谥号“文忠”。生于江陵草市,死后遗体隆重葬在江陵城东门外,世人称他为“张江陵”。/ W$ i/ W' X$ B4 S( E+ m# s
8 t, B2 } ?5 I! s2 `4 U 7 A7 v7 z- |' b, r* h6 ~
1 q; Q6 Q. B$ W/ V8 U5 u他在为官期间,大胆地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改革,使国家安定,经济发展,一时出现清明富强的景象。
$ y- Z, O. Z% h- ?- r" U$ e% d( F8 _, L1 M4 {: z
3 w1 S) W% Q+ L6 @ o4 q
( _" c, u4 _) b$ |2 d4 d
张居正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16岁中了举人,23岁经会试、殿试取中进士,并选为庶吉士,25岁升为翰林院编修,43岁进入内阁,当了大学士,48岁当了宰相。那时,封建统治阶级昏庸腐化,军政败坏,财政破产,农民起义,此伏彼起,阶级矛盾尖锐,危机严重。他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一方面,以“得盗即斩”的手段加强镇压,一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使民“足食足衣”革新政治的措施。
$ j' F. b1 c! s( r
9 d; O) X1 w. y* @1 S5 l
$ l6 b+ T8 j7 Y. N1 U" u$ a4 n
S- j4 u9 c7 ^* W' C* K6 M7 t6 M9 W4 K(一)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当时行政机构雍肿,人浮于事。张居正把能合并的都合并了。 如天下钱谷在户部原分属13个司掌管,他把它作了必要的归并,实行了统收统支;对不尽职或只拿钱又无事可干的官吏,尽行淘汰。据说,仅万历九年,即裁中央冗官419人;地方冗官902人。在精简机构时,还进一步划清了政府各部门的权限职责,严格官吏考核制度,加强了人事管理。这样一来,既减轻了朝廷支出,又鞭策着官吏们更好地工作,提高了行政效率。, U- y/ J3 L3 b' ]3 Z1 t8 v. N
+ O# m# b" L! K3 D9 r0 s
# Z; Z: q( `" p, P* A
+ M( ~3 Z) y9 C$ r( e(二)严肃法纪、信赏必罚。张居正认为“赏罚功罪,须至公至平,人心乃服,人心服,而后可责其用命。”因此,在他执政期间,凡是违法犯纪的人,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地方豪强,一概绳之以法。徐阶曾任过首辅,也是推荐他入阁的人,但当徐阶的亲属对清丈全国大地主隐瞒的庄田进行破坏时,他也决不宽恕。黔国公沐朝弼累次犯法,因是功臣世家,别人感到难办,但他仍然将沐朝弼逮捕治罪。他一面大刀阔斧地整肃吏治,一面带头不搞行贿受礼。比如被他推荐用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后来被封为宁远伯。李为了报答他的推荐之恩,曾派人给他送去钱财。他严肃地对来人说:“而主以百战得功勋,我受其金,是得罪高皇帝也。”坚决不受。因此,他主持颁布的一切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6 u+ I- y" ~' O: ?& e& V1 _
0 M; p7 U1 A. h
v. W6 f2 U& v" f
6 P& C0 C, P" i* \" L
(三)蠲免积负,减轻人民负担。他对神宗说:“今尚有一事为民害者,带征税粮也。夫百 姓财力有限,一岁之入,仅足供一岁,不幸岁歉,目前尚不能办,岂复有余力更完累岁积逋乎?有司避责,往往将今年所征,抵完旧逋,即今岁所欠,又为将来带征矣。”要求神宗责令户部“核万历七年以前积负,悉行蠲免”。神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免去了农民在万历七年以前积欠国家的 钱粮田赋。
" Q" T7 |9 h# E; o* ^
5 A# D2 ~, T; G+ w7 q1 M 9 E7 c9 g9 D6 ?- i2 y9 _6 \; d+ J
/ l$ Q3 Y; z2 y D(四)重视人才,知人善任。他曾上书神宗说:“今后用人,但问功能,不可拘资格。他曾引用李成梁镇辽东,戚继光镇蓟门,使得“荒外詟服,边境坐拓。”他又用潘季驯黄河,使得“堤工早完、转漕无患”。所以史书称他“善知人”。在他执政的10年期间,“边境义安”、“太仓粟可支十年”、“太仆寺积金四百余”,“一时政绩炳然”。正当张居大力整顿吏治,实行政治革新的时候,御史刘台在神宗面前告了他一状,说他“专擅威福,罔上行私,横黩无厌”。张居正知道了,对神宗说;“臣之所处者,危地也;言者以为擅作威福,而臣之所行,正威福也。将巽顺以悦下耶?则负国;竭公以事上耶?则无以逃专擅之讥。”对那些攻击他的人以迎头痛击。万历五年,他的父亲去世。按照封建礼教,他应该回家“守制”。但他考虑到国事纷繁、主上年幼,仍然“吉服视事”,没有回家守制。这又引起了一些人的攻击,说他“忘亲贪位”。吏部尚书张翰甚至捶胸长叹道:“三纲沦矣!”但在他的坚决抵制和皇帝的支持下, 这些攻击他的人,都一个个受到了撤职的处分。
. d6 l5 X% [5 P% t8 c/ L- z( F- S* V7 c/ k% A, _/ ~9 F
& E s% n. W9 @4 }. F1 T6 u
& b; e6 Y3 b! q3 d
1582年,张居正去世了,过去因攻击他而受到处分的人,一个个官复原职。中官张诚在神 宗面前说他与冯保“交结恣横”。并说他家“宝藏逾天府”。御史羊可立指责他构陷辽王。辽妃又上书为辽王辩冤,并说辽府金宝以万计,全部入居正家。神宗被这些谗言迷惑了,遂公布他的罪状,下令削去了他的官秩,剥夺了他的谥号,查抄了他的家产,几乎劈棺戮尸,他的长子张敬修被捕人狱,其他亲属都被送到“烟瘴地面充军”。抄家的结果,才知他的家产不及严嵩的二十分之一。到1621年熹宗朱由校即位,恢复了张居正的官秩,重新予以葬祭。直到崇祯三年(1630年)礼部侍郎罗喻义等为他鸣冤,他的冤案才逐步得到了纠正。他的子孙也官复原职。 张居正不仅热心于革新政治,还留下了一些内容丰富的政治论文和感情真挚的诗篇。有《张文忠公全集》传世。
# ^+ d( L! ^' i' D2 s; h; u2 y& @; T5 B# z" D3 y3 H$ U
( R; d. ~, O5 Q" d# U* f7 Z7 j
( [. J: H- k! R* K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 m0 G% ~* K8 \9 c J. D2 I
/ f- Z ?4 I, X0 F) x
( m9 }' V2 h7 ^+ B8 h& v8 |6 u0 h! r( I* ~* u- ~# w
步入仕途 锐意改革 整饬边防 改善蒙汉 创行考成 加强内阁1 F* q- {) g! Y# q/ r" X/ n, J
% H5 K+ X9 V& B2 E K2 E整顿吏治 伸张法纪 清丈田亩 一条鞭法 劳瘁国事 人亡政息9 A, [( f0 }# A' V, h/ X
$ [+ L$ n- r) b. S) _ 5 R! X( G* r8 n
$ g2 R3 a# Q- T$ e
13、文胆武略 官场楷模——清代名相 曾国藩
V1 A" @& ]' v
0 d! b0 C5 x& p( U: Q# L ( }, ^4 Z- `- U' f/ y) x# X% b
" A) H* B- R- @% c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改名传豫,清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 X: [( S8 d; w4 R* S8 v& Z
\- y5 t: r) a3 q" `/ U
& L( c$ x8 B3 C
, o9 b' \, O2 H23岁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入翰林院,从倭仁等习程朱理学,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后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升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曾两次上疏,为清廷出“教诲、甄别、保举、超擢”之策,为朝延赏识。道光三十年,署工部左侍郎。咸丰元年(19851),署刑部右侍郎,咸丰二年,署史部左侍郎。是年四月,出任江西乡试正考官,忽报母丧,告假回家守孝。
) u* o6 }. [% B3 S. x# f) h7 A/ J6 A; t f$ a( r* V m
5 b1 P5 S( L1 @& {
p; @6 a8 R* T其时,太平军从广西进军湖南,围长沙,克武昌,轻取沿江州县,江南大震,咸丰二年十二月,曾国藩奉命在湖南帮办团练以抗拒太平军。曾以罗泽南的乡勇为基础,“别树一帜,改弦更张”。创办以“忠义之气为主”的湘勇,将办团与办练分开,着重练勇,网罗罗泽南、彭玉麟等一批程朱理学信徒,以及同乡、同学、亲友为骨干将领,知识分子为营官,招募身强力壮的农民为士兵,组成一支地主阶级武装。利用封建宗法关系作为维系湘勇的链条,士兵由营官招募。每营士兵只服人营官一人,整个湘勇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严格的封建隶属关系,较绿营兵战斗力强。他驻衡州,造战船,劝捐助饷,大事训练。3 I2 M A% F3 h* G( F
" i% @: c o& `* z( c
& r& \9 h; N% g# p: ^: A; O
4 J* K- u- _6 M. [咸丰四年(1854),湘勇练成水陆两军17000多人,成为镇压太平军、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支柱。$ C- v% V# y+ x6 F
) c0 b! w# o% Q: D! L' G+ O; q
4 S8 ^* ~* z s% H0 ?7 _7 {
8 v" E2 G; }/ q* O$ V1 H, H; R曾国藩治学严谨,崇尚儒学,其学术思想以程朱理学为主体,把中国封建文化归纳为“义理、词章、经济、考据”四门学问,有独特见解,对当时和以后均有一定影响。他提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的“八字家训”,反映了曾“修身、齐家”的封建道学思想。所为古文,卓然成家。文秉桐城派之衣钵,为一时所宗。其家书、日记,人颇称道。其著述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计128卷;今辑有《曾国藩全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