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开于丹的这本书,来一页页地研读吧。+ c0 F: ?1 H) H- I1 \) Z; N
0 Y1 f' u* n: S. L% I9 d# d) b, ^
1、[P9]“什么叫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 M- |( _8 z5 ?1 O
先不问天人合一是否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就说这“人在自然中的和谐”,就是一个有语病的词组短句。直接说“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就完了吗。更好玩儿的是,刚才还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转眼就成了“和谐社会”了。这从自然到社会的跳跃式发展也太快了。* o# h" f) d" }$ r0 Q9 o" M
* b) P, a5 ^3 Z9 k2 N: ~# @
2、[P9]“民信之矣”解释为“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g6 _: m- s+ Y9 {- E
国家可以信仰吗?把“信”解释为“信仰”有何根据呢?可以有自己的解释,各家对《论语》的解释也不一样,但一定要有根据,否则就是瞎说。2 k) D- m2 ?; j# f1 ]
8 s, E; f4 j$ n1 c 3、[P12-13]作者先说了“贫而乐,富而好礼”,而后就提到了陶渊明,讲的是其辞官回乡的故事。5 x( {6 C7 n/ E7 @4 s+ ^ \) w
这里于细节中显示了作者逻辑不连贯的缺陷。前面说贫穷的时候怎么样,又说富贵的时候怎么样,却举了一个辞官(由富足到穷困)的例子。既然是“贫而乐”,就该举个安贫乐道的例子;既然“富而好礼”,就该举个搞慈善之类的例子。至于陶渊明,就应当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不是《归去来》。
' g5 y5 @! ^ e: }6 u0 u% e9 X. w) e
/ J. \3 a" w1 S6 y 4、[P14-15]在讲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之后,作者举了一个公案,讲的是老和尚和小和尚对背MM过河的看法。“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2 S0 w; h S3 v* b* G# N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与MM公案虽然都有该放下时且放下的意思,但本质上是两个主题。前者是对人对己的态度,后者是佛家禅宗对色相的认识。二者既然不是一个主题,何以在一放之间变成连理了呢。
) [( [4 j. ^0 R! I5 \/ V ! ]: D ?% o: X4 Q
5、[P16-17]作者先讲了推己及人、实践仁义,而后就说了一个国王为三个哲学最最终极(没看出来)的ABC而苦闷,最后从一个老汉的嘴里得到了答案。那个老头在放走了一个被追捕的人之后,对国王口吐莲花道,“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d z$ \1 ]6 A! ~5 w; ~
“推己及人、实践仁义”与哲学ABC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呢?还是国王问的好,“你怎么不问他是谁呢”。是啊,老汉为什么连问都不问就急着实践仁义呢?难道行仁义之前不需要先问个是非吗,难道捕快不是和被追捕者同样急于得到帮助吗?
( ^; d5 E: p3 q 子曾经曰过:一慢二看三通过。
& N- e& d4 p+ Y4 K" T
S# D7 f7 x- [% r+ S 6、[P21]“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 ?, C2 g% e! m9 ^% u* R
不知YD的粉丝们是否也认为,真的是个人无法左右。死生当然无法左右,但富贵还是可以左右一些的,即使是前辈的遗产多少也是可以左右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观能动性哪儿去了!这句话确实很“反动”。2 g4 \% N# L$ l. ~" H' f
, A$ D8 c. X `
7、[P23]“如果用一个测量仪来检测你呼出来的空气,它是灰色的,其中的二氧化碳特别多。”! y/ d {5 w& v. _- C
它为什么是灰色的,是因为其中的二氧化碳特别多吗。“大家一定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二氧化碳是无色的。 A+ Y# j* \% D8 X1 D ^7 q3 N
& S( p$ |# H4 B: B! ?2 d1 f
8、[P24-25]“有一个寓言”,作者讲的是一个穷困的小女孩如何通过一朵淡绿色头花找到了自我、自信起来的故事。8 T7 W- v% H& c; [: F& g
这样的故事,是寓言吗?在作者没讲《庄子》之前,觉得什么才是寓言呢。这样一个故事不是寓言,就是“读者文摘”。4 M3 a5 K- l# D! M( r7 n
作者在P25最后说,“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1 f O/ V" P, }- S
穷困——〉不自信——〉淡绿色头花——〉自信。
" y" c& T/ L+ |+ B e 淡定与坦然——〉自信心。, O2 C- ~' H1 G4 | |; I
可我根本就没从这个故事里看出“淡定与坦然”,只看出“容光焕发”与“心花怒放”。, c* s! I4 i' l+ M+ V2 b) B
于丹四岁读《论语》,一直好文,逻辑思维很差,差到一分析就破绽百出。. O0 L& J+ j. l5 M4 J8 f
/ ^- r( r0 Q+ a4 g% \& Z
9、[P29]“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 e9 W8 n" g& ` B3 Z }
心中有=>眼中就有,无法以此推导出:(眼中)说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
6 G( ^' c) ?: R ) Q2 W$ m- k1 t3 b( Z* B' i9 J
10、[P29]“这个故事适用于我们每个人。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
2 f% I& c* S5 o 作者的意思想必是,心中无,眼里就无。这个原则同样无法从“你心中有眼中就有”推导出来。$ o! {+ S+ a7 n! H& f
3 d8 F: I' t& g! a, {( h. K
11、[P30]在“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之后,作者讲了一个日本茶师的故事。她说,“日本提倡的是茶禅一体,茶道与参禅是二而一的过程。”
5 h8 t" I0 w5 e 茶道与参禅是两个东西,只是茶道里体现禅的理念罢了。怎么就二合一了呢,那就是说在茶道之外再无参禅的方式了?
5 u/ W/ G- O( A q' |6 J
( D& r$ Q f8 X; X# D' C" V 12、[P43]“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在其位,谋其政’”。2 ^/ [$ O4 l' h' T2 \
由“在其位,谋其政”决推不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何来前提。
* N7 y, u! l. \) n1 u- a' Z, k4 ^ 于丹同学在〈鲁豫有约〉中也说,自己的数学很差。
: @# l- Z( W6 _) t& n" K2 [9 ~$ R & i1 T: ]( E+ o8 S% p
13、[P44]“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力,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多闻阙疑”,就是要先带着耳朵去,多听,有疑问的地方就先放一放。……“慎言其余”,就是自己觉得有把握的地方,说话时也要小心。“则寡尤”,就会少了很多怨尤。
; ^0 n* G4 E: r 于同学这么解释“寡尤”就不觉得突兀、不合理吗?前面明明是在求证什么是符合实际,这“寡尤”肯定就是“错误少”啊,怎么能是“抱怨”呢。. S& ~2 f8 Z4 L5 R: l9 a
j$ W9 g; t6 G2 i# ] 14、[P46-47](P47)“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P46)“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不管这个人多么年轻,他也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 |2 k0 Y2 o# K$ S0 H& S8 ?6 | 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对身上戴孝的人,他们是遭遇不幸者,也应该表示尊敬。对盲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更应该表示尊敬。你不要打扰他们太久,不要惊扰了他们的伤痛,你应该悄悄地从他们面前经过。”% ~5 _5 U: x# Z( k8 k2 v4 S: f
朱熹注:冠冕而衣裳,贵者之盛服也(《四书五经》中华书局)。于同学把“冕衣裳者”解释成“做官的人”,似乎还说明了什么。比如官本位,比如见到带帽子的就以为是公检法,比如……7 w+ f- I, a, ^' M, M
4 U( F' K; F- S 15、[P56-57]“孔子曾经直截了当地跟他的学生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就是说,要想着提高修养,不要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
0 h8 z- F+ O. Y c “孔子从来不说做君子就要像谁谁谁那样,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9 j; S8 n9 }$ c( M2 P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在一条小街上,三个裁缝开了三家裁缝店,每一家都想招揽最多的客人。第一个裁缝挂出一块大牌子,上写: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缝。第二个裁缝一看,觉得我要比他更高一点啊,于是做了一块更大的牌子,上面写着:我是全国最好的裁缝。第三个裁缝想了想,难道我还能写是全世界最好的裁缝吗?想了半天,最后他做了一块很小的牌子挂出去,结果这条街上的客人都来了第三家,前两家变得冷冷清清。第三个裁缝的牌子写的是什么?上面写道:我是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
1 B5 d% s$ H' l% j& f+ Q “也就是说,他把视线收回到眼前,从当下做起,反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 H0 s* w8 Z7 t) d7 k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于丹副教授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自己要论述的是什么。9 p6 H: _$ X8 o0 Q
请看:" G) u) z. F* {( ]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就是说,要想着提高修养,不要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且不说“小人儒”是否可以理解为“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只说作者的意思是要讲修养,去掉私心、私利。! w( \/ I9 H, w1 S3 P5 b5 Z
而后,于同学又大段地论述了君子要“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
/ E# H$ b) Q5 l# J8 x8 [% X" r/ N 然后举了一个例子,就是三个裁缝店打广告词。结果最后那个说“我是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的人获得了成功。其实这三条广告词相互是很矛盾的,这条街上的人凭什么就觉得最后这个说的是真话呢?就因为他“把视线收回到眼前,从当下做起”吗?要我是街坊,就会建议他们来一个才艺展示再说。* u& Q8 [! N! ]" }/ x; w! r
而且,这个例子和行君子之道有什么关系呢?不就是一市场技巧吗?而且还很有“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的味道。
( g( t: W! g' s* {- A3 u 所以说,于同学虽然口若悬河、目如流星、面似观音,却终不能自圆其说,而且还经常搬起石头砸……
4 i0 z' D, H% Y7 |2 M
% B4 v* m# ?1 ^7 ` 16、[P57-58]“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从来不是彻底分离的,而是人格理想的两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讲,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 {# q9 A* i, p7 Z “这就是我们经常的一种表述,叫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一个人在显达的时候能以天下为己任,而在困窘之时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还能心怀天下,这就是君子了。”
! Q+ M7 i0 D; g" J+ @ 然后,于同学又举例说明,一个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及范仲淹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2 ^" a# L f$ X
这里的问题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本身就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有什么关系呢。和前面的“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有什么关联呢?那两个例子也都是儒者修身养性关怀天下,和人格那一端的道家根本不搭界。: ]0 r& U" X- ^% d0 u
于丹同学一向就以这样的心得去胡乱地理解《论语》,以其昏昏,何以令读者昭昭?
3 x: h) k$ C9 w4 u5 D" O$ ~ , n. V; ?' }4 u3 ?6 E" R* z
17、[P63]“孔子十分讨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表面上可能是木讷的,少言寡语,但他的内心无比坚定、刚毅。”/ G+ h$ n# T8 @/ c
“他的内心无比坚定、刚毅”,孔子真的是这么认为的吗,这跟“敏于行”有什么关系呢。这显然是于同学的理解,可这理解也得有个国界啊,走神儿了!
3 y1 z0 X8 D! v
2 y- ]0 @3 T/ i( J! f/ z 18、[P64]“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这在今天成为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一个人说的多于他做的,是君子之耻。”
* D( e, F, `* f7 a 在这里,于丹还创造了一个新成语:“言过其行”。查《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只有一个类似的,叫“言过其实”,而且语出《三国志》,与《论语》无关。这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台湾的“三个小猪”。莫非这成语是改革开放以后和“黑猫白猫”一起出现的。
! d8 `# z8 ~+ [9 i$ u' }4 U
" Y1 D/ r# h% l, J4 H 19、[P8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而《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们谈到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 G. ?/ r) N s, v& p. c 这段话充分显露出于丹式的逻辑思路:# j; g' i' b7 s/ Q$ v2 u; ^; [2 t
“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就是说,先有内心感受为基础,才能实现理想。
' u1 L* ?, E1 T$ h* Q" k. Y “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就是说,既然有了内心感受,实不实现外在的业绩(也就是理想)已经不怎么重要了。
* t( n7 h2 d5 i" h8 ]! N 4 ]7 Q* w" ~3 `/ @
20、[P107]“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前一种方式需要皓首穷经,等头发都读白了,把所有的书读完了,才可以去给经典作注解。而后一种方式是更高境界的学习。所谓‘六经注我’,就是学习的目的是以经典所传达的精神来诠释自己的生命。”
, n9 g* r2 w( r/ j3 \ 于丹同学怎么老是想着要学习呢?怎么就没发现“我注六经”是学习,“六经注我”是创造新知识呢。它们之间不是学习方法上的不同,而是认知的境界不同。但你不好好注六经,也休想让六经来注你。而我们的于丹同学,就在作着这样的红楼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