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37|回复: 0

于丹自爆童年很自闭 最想开门课教学生如何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3 11: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D- U0 C, n9 H" H8 \ % A% g4 x+ g3 o$ G; c& f/ d+ S( _

5 U; c4 k. C' u伶牙俐齿的于丹自曝小时候很自闭6 P- s  W+ I8 M5 X# x) T' r/ u
  于丹自曝小时候很自闭 常常自己跟自己说话5 E/ h1 H. X$ D: y5 @# p

# b4 }, C2 G4 \: ~  c' i8 f  你相信吗?大名鼎鼎的于丹走路回家经常会走丢。她老公不让她开车,因为害怕她早上从北京的家里出门,晚上得到河南省去找她。" D+ ^7 q: h1 g5 G. m

% w. Q# @3 K1 t+ [! Q8 a. ?+ R  去年“十一”黄金周,这个“生活中的普通小女人”从北师大的讲台走到了观众面前,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7天开讲《论语》心得,一举成名天下知,被称为“学术超女”、“女易中天”。6 D& `' J# w$ [( o4 D, H
3 |3 V1 a% r/ F( x
  虽然以讲《论语》闻名,她却不是那种钻进故纸堆出不来的“老夫子”,她贪玩,会玩,敢玩。当然,未成年人看到她和陈鲁豫在节目中比谁成绩差那一段时,应该有“PG家长指引”,免得他们认为:哦,原来数学那么差也可以如此出名的。呵呵。
0 m  o; P9 d. C
4 K% q, X! Q" V  在北师大的校园里,于丹老师出名的不仅仅是她独特的教学能力和她出口成章的口才,有时候她的授课地点听起来就让人称奇:咖啡厅里、酒吧里,吃吃喝喝说说笑笑把课上。, C5 C! a" y% r2 S- q
8 K5 k/ V) j! G  t: I9 X% @3 W
  听她的课可吃零食 想开门课教学生玩
# x/ @( m: [  j: i. w  F- |% L1 Q) o1 V! Z0 E: {) b0 |8 [$ o
  “我们的课可以说活色生香,文科的知识是什么,无非就是人文嘛,最早的人文就是指人间百态,就是世像图,人怎么学文化,第一件事是关乎人文,也就是说你去体验,以这样的心思来想,你讲书本的知识,他要是听着音乐喝着咖啡吃着零食跟你有来有往说说笑笑,书本的知识未必他没学进去,反而可能学得会更好,所以我觉得呢,学习应该是最终做一件正确的事,而不是遵循程序去正确地做事,正确地做事有的时候是容易的。”* x& o! f3 ]) s0 j) _

6 Q, K3 K0 [. H1 D: g8 h1 M  于丹的课程在北师大里听众最多,学生回忆说,我记得大二的时候,她给我们讲古典文学,很多人其实就不是很学文科的,也不是对这方面很感兴趣,可能就慕名而来,然后听完之后就发现,每节课堂堂必来。于老师说,我对我的研究生提出一个要求,就是你们学业上可以无精进,但首先你是一个健康的人,这个健康包括身体上的健康,也包括心理上的健康,你要去健身运动,该玩儿的时候就尽情地玩儿,到学习的时候,才有饱满的精力来学习,她说如果有机会的话要开一门课,我肯定会开一门叫教你玩。9 ]2 i" ~# |/ r; Q$ X
$ M" b" o/ W4 }( r$ _7 x
  说话没完没了 回家经常走丢/ s. ]: j9 Y9 Q, J  o

) m# ^5 b/ k5 m- d2 m$ ^; Z  于丹是一位拥有良好的语言智慧和童真烂漫性格的女性,所以她在课堂上讲课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听,走下讲台她跟学生完全没大没小,同事说她“就是一小孩”。
* O1 Q* \: E0 c0 ~
+ F2 {8 S. O5 w, l  @4 B  然而,大家都只能对这“小孩”望其项背。于丹的同行说:“她讲话真的是很有感染力,一般我们开研讨会策划会请她去,很多人都说求求你了,让我讲话千万不要排在于丹后边。她的语言她一旦介入,别人几乎就压不倒她了。我们一般都是要把她放在最后一个去发言。我觉得可能这是天分,她可以迅速地把一件事情高度凝练并且高度概括高度提升。”% M1 Y5 [$ `0 `3 X

; B" ^, {8 [3 Z0 S. H4 t  但生活中于丹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女人,有点糊涂,不靠谱。于丹在北师大呆了二十几年了,但还经常找不到教学楼,经常夹着一摞讲义,在师大校园里气急败坏地揪住一个人说,“快把我带到教四楼”。4 o# }1 d" Q# R3 d

' A$ C- h! ^1 J- S  平时除了教学,于丹常常做的就是四处做讲座搞策划。于丹常说,不仅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这一点在她做准妈妈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在生女儿苗苗的前夕,忙碌的于丹甚至把四处飞行讲学当成了胎教。于丹回到家就带孩子“疯疯”,家人教女儿规矩,于丹总是破坏规矩,年幼的女儿特别喜欢她,她对着电视里的于丹会说“妈妈出来”。
) \9 `+ @& N# @5 Z
/ u* O; X) r6 g0 i- P4 J; F  于丹在《鲁豫有约》里不打自招:“我们家人现在表扬我女儿的话就说‘在认路方面现在你就比你妈强’因为我走路回家经常走丢。我没有方向感,我早就学会开车了,但我听见我老公跟我妈的一段对话,就决定不开车了。我老公说‘千万不能让她开车,早上开出去晚上得去河南省找人。’然后我妈不屑地说‘你太抬举她了,她哪能开到河南省,到晚上还在怀柔转悠呢。’”
' r& m% @) T' F+ W7 |4 a9 S/ M$ g/ s  D( S! p/ x1 C3 A- L
  四五岁接触论语 五岁半读红楼梦' h: w) @8 p1 X( o" M( K

( }/ u+ \, d5 J. p. j1 j+ j  n  于丹说话非常有条理,这是大家公认的,但她说:“我从小很自闭,基本上不说话。我是独生女,文革后期我父母都下放了,我姥姥带着我在一个三进的大院子里边,我从来没有上过幼儿园,所以我在六岁半上小学之前基本上看着像一个得自闭症的孩子,一两岁认字,四五岁就接触了《论语》,五岁半看《红楼梦》,没有人跟我说话,就自己跟自己说话,六七岁开始写日记,从十三四岁以后就写成习惯了,一直写到现在。我的日记都不太靠谱,基本上不记什么具体的事,都是一些心情感受,浮想联翩活在自己的想象跟思维里。从小学到中学都很封闭,直到上高中才发生变化。四中有一种特别好的传统,就是大家一定要会玩儿,所以大家的性格一下子就变得特别地开朗外向。”
3 i% P% ]8 l* N% W/ Y% ^8 h& L9 q3 q
  1982年,17岁的于丹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里于丹的学习成绩很好,她也当过学生会的主席,研究生协会的主席,不过到现在,很多熟知于丹的人回忆起来,于丹名气最大、流传最广的头衔还是她学生时代玩委会主任的头衔。“研究生时,我掌管财权,可以拿着一年的活动经费,很过瘾地把它一次性花掉。我最豪迈的一次手笔就是拿到了好像是三千多块钱,你想在八十年代那是一笔巨款呐。拿到的当天晚上,我就跟我们的一个师兄从北京坐火车然后到了山西去踩点,包了一个大车,给另外一个师兄打电话,第二天把中文系120多名研究生带队过来,先在大同然后去看云冈石窟,再上五台山。我记得我们当时进入台怀镇的时候,是一对一对跳着华尔兹转着圈进去的。”
. }( g. O; C+ r* }, `& w- W( ~! J# V8 o ; D& r/ ], I) ^* i+ P
  数学一塌糊涂 恶梦做了20年
; j8 b( z, r3 ^/ J% C2 A# k+ y9 h: ^6 E! t* x! O: o; q
  于丹与鲁豫在节目里比谁成绩差,结果于丹赢了:“除了语文好,我的数学从小到大就没有算明白过,试举例说明,我从小学一年级算应用题的时候,经常算出来‘张大爷剥削了地主800多斤粮食’,就是我不仅犯数学错误,还犯政治错误。”
) f7 b& V9 F( A# ^5 a% N% x" z$ J" F' J3 L
  于丹高中时,数学、外语和历史勉强及格,中学和大学的体育都不及格。高中老师给的评语是:能遵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对人文明有礼貌,为人老实,生活严肃,平时很少言笑。
4 z2 L) I) T- r5 B1 J/ I
; J* W) d" B- r  于丹参加高考的心愿是:如果考上大学,我就可以一篇一篇一条一条地把数学书给撕了。一直到现在,只要工作压力大了,于丹会不停地重复做一个梦:“考试,又考数学了,我在梦里很认真地跟老师说‘我记得我上中文系了,我真的不用考数学了’,这个恶梦我做了20多年。”
' I8 K0 R+ S9 k* v$ D$ r9 a8 j. w" L! T
  自述故事:独闯沙漠差点出不来
0 d% B+ K# C* g& k1 p# y: ~) j/ D' _: [+ p! t
  我觉得行路比读书要重要,中国现在没有任何一个省份是我没去过的,世界范围里非洲还没去过,其他的洲去了很多地方。上大学时我经常拿着200块钱出去玩,有一次暑假和两个师兄坐火车站着去新疆。第一站在柳园下车看敦煌莫高窟。每天白天去看洞,看到下午四点半洞就关了,然而西部到晚上十点钟还有自然光,我特别想去闯沙漠,每次都说“关了洞以后我们去沙漠吧”,他俩说“你别了闹了,等到哪天不看洞,从一早才能去呢”。
* l+ f- ^( w' g* w; `
- T+ p! f0 R  }- C  过了好几天,我忍无可忍,想他们不让我一个人进沙漠,无非是怕我走丢了。我就去找讲洞的讲解员借手电,给他们留了一个纸条“你们别担心,我带手电了。”8 ?- [$ f0 u0 M& l/ S. g
: o4 q6 q. [4 W) r5 Q
  除了手电,我还带了一把短刀、一条毛巾、一盒火柴、一壶水。戴了一个破草帽,穿着牛仔短裤小背心激动地奔向沙漠。下午四点多钟沙漠里有三十八九摄氏度,湿毛巾往胳膊上一搭,水蒸气就冒起来了。穿行在蓝天和沙漠中,那种明艳的蓝和那种耀眼的黄交错在一起,分化出来沙丘的那个痕迹都是一尘不染的,我感觉是去赴一个千年之约,就这样荡气回肠一直走到突然觉得皮肤凉嗖嗖的,四下一看,我本来记着我是顺着一条干了的河道进来的,但是到这一刻,别说河道找不着了,四处的沙丘全是一样,一犹豫马上哆嗦了,温度陡然降到大概零上五六摄氏度,天就黑了,不能走了,等天亮吧。# f# I( c- Y8 a! K
3 d0 L  i0 }4 _0 l
  第一个反应就是得生火,要不就冻死了,但是沙漠上没有什么植物,只有一种蕨类植物叫骆驼刺,我拿短刀刨,刨不出来就扒,十指鲜血淋漓,手背上手腕上全是血。但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什么是求生的欲望。扒出来了很多放在一起,扒一个坑去点,但是点不着,划了半盒火柴以后才想起来,把唯一的毛巾垫在下面把毛巾点着了,用毛巾做引子,骆驼刺就终于烧起来了,我转着圈烤,烧得差不多就接着去扒。. ]/ {7 W7 \% e
" J( }: c" {2 C+ C5 r
  等到凌晨,他们哥儿俩还真是看见这堆火把我给找着了,一顿臭骂“你这个傻丫头,你知道沙漠有狼吗?”“你知道沙丘会平移吗?”“知道沙尘暴吗?”“知道沙漠里面的降温是一下可以降三十多度的?”“你带的那手电有用吗?”唯独手电是没用的。
/ U1 {9 [' Q9 U. T+ y9 I5 n' y$ [3 o. u
& h3 l9 L0 {2 |8 R6 w8 l7 ?$ m  旅游回来以后大家就没什么联系了。他们一个去了美国读书,一个去了海南创业。我二十四五岁研究生毕业赶上大学生带户口下放锻炼,我在柳村很艰难,人就很沮丧。有一次收到一封海南来信,我打开一看是张白纸,居中写了一句话:我什么都不怕,我带手电了。那个时刻,我突然明白,我的手电筒是有用,它的作用不是在我进入沙漠时给我光明,而是在我穿越成长之后给我勇气。8 f- z% Z. K+ p

& b3 \0 S5 E% ]' _+ ?' U  人物档案( c7 C' K) A8 E$ Z# E

; x1 G0 K3 _& z% U8 j. r3 T  于丹
  D$ @, F( l" C6 Z. I$ ^" R7 w& \
  42岁
" T  ^- {- R) t$ }' ?* a8 Y/ v* C( u, e) S& r8 ^7 r
  1965年6月28日出生于北京
! e* M! |- D, S& f, a- X2 e$ w" z7 `7 T0 p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6 01:47 , Processed in 0.0287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