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4-17 22: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7 o) Y/ e7 D7 Z' C
无论怎样,优波室沙总觉得,那位出家人在托鉢的时候,是不好去问他的,他就隔着一段路,跟在后面走。等他托鉢好了,出了城门,优波室沙才向前走去,恭敬地问安,像是曾经认识的一样,然后问:‘大德!你的态度非常安静,面貌很慈祥,我真想知道,什么人是你的老师?你出家修梵行,是听谁的教诲?你的老师叫什么名字?他的教诲是怎样?
0 P3 C. r% v: W2 V) @! e+ g! Z3 C Q ' _) @5 F1 }( f2 M: x3 |
出家人微笑着说:‘大德!我现在告诉你,有一位释迦族的大沙门,他舍弃了王位,出家修梵行;我离开家跟大沙门出家,佛陀是我的老师,我依他的教诲奉行。’优波室沙想,或者他能从这位出家人,知道‘不生灭法’;这是他和他的朋友拘利多寻求很久了。他很热切地问:‘可尊敬的大德!佛陀的教诲是怎样说?你的老师曾教什么?我想要知道它的意思!; o8 ]- t% M- q8 {
# E. ^! K' [% S) H- B5 w% F
出家人温和的回答他:‘我跟佛陀出家,学习和修梵行的时间还不久,所以知道佛陀的教诲也不多,不能对你详细地解说;假使你要知道大概的内容,我可以告诉你两三句。’优波室沙急忙地说:‘我很想知道,就请大德告诉我大概的内容吧!’出家人说:‘好!你听着:“一切法从因缘生,一切法也是由因缘灭,我们的佛陀,常作这样说”, y) \/ s; U" G, S6 m

3 t/ X/ B# C! x( J Y- q% Z g8 ~当优波室沙在靠近城门的地方,听了这四句话,佛法的光辉已照进了他的心里:一切已生起或正生起的事物,都要归于坏灭,没有方法例外;只有不生起的事物,只有离开‘死亡’或‘坏灭’,才是自由的。优波室沙对出家人说:‘假使你跟你的老师学习这种知识,你一定已经脱离死亡的痛苦,这是以前的人们,从没有发现过的。’说完,他很感谢出家人;又问了佛陀所住的地方,然后辞去。他要把这好消息告诉拘利多,自己现在已得到不生灭法了。
1 D" y, X9 t# k( h. s, }
9 K& X$ f( T9 c t4 X) \这时优波室沙的脸上充满了快乐的光彩,像那位告诉他不生灭法的比丘一样。当拘利多看到他这样走来,就知道他的朋友得到了最大的快乐,所以问道:‘朋友呀!看你满脸清朗的光彩,你已得到我们找寻很久的不生灭法了吗?’优波室沙高兴的回答说‘是!是!朋友!我已经得到了不生灭法!’拘利多急忙地问:‘那是怎样呢?朋友!那是怎样呢?’优波室沙告诉他的朋友拘利多,他遇到了一位不平凡的出家人,并且讲出了他所听到的那四句偈。
! d |& S2 M% [+ \2 X+ R$ ]
' A8 e. J8 Y) Y5 D* ?- |当时,拘利多也开悟见道了,他已知道不生灭法,不是在世界上的色、声、香、味、触、法的性质里面,因为,不生灭法是不会生起,也不坏灭的。最后他们两人,去到佛陀的地方,请求出家,后来证到阿罗汉果;并且成为佛陀的上首弟子,由于他们两人有大智慧和大的神通,这就是大家知道的‘舍利弗’和‘目犍连’两位尊者。那位告诉他们不生灭法四句偈的出家人,是‘阿说示比丘’,所以那首偈传流下来,就叫做‘阿说示比丘偈’。6 R5 c( H, D7 m5 x% [2 Y
% n" G5 t v/ G5 |3 {7 y
当佛陀还住在王舍城的时候,有一年的三月十五(泰历)月圆日,在竹林精舍开了一次弟子大会。那次大会的产生,是由于一千二百五十位阿罗汉弟子,从各方弘法回来精舍,向佛陀报告他们弘法的经过。因为他们事先都没有相约,却好同在一天中回来;这样的机会很难遇,佛陀及阿罗汉弟子们都非常高兴。% M8 S3 N1 y/ |0 `
& f# s' P+ V. g8 M) u* s
佛陀觉得教诲的机会成熟了,为了使弟子们依据同一个原则去弘法和实行,所以召集全精舍的弟子们会议,教导三点精要:一、不作一切恶;二、行一切善;三、净除心中的烦恼。同时,佛陀教诲的那天,尚有四件重要的是事情应该纪念,那就是:
. ~) [( W' v1 l0 m6 d. c H$ Q! b $ l+ r- ~9 Z |
一、参加会议的弟子,都是阿罗汉。二、阿罗汉弟子,都是佛陀亲度出家的善来比丘。三、来见佛陀的一千二百五十位阿罗汉弟子,事先都没有相约。四、佛陀那天的教诲,叫做波罗提木叉教诫。因为有这四件大事纪念,所以从那次会议之后,流传下来,到现在的三月十五日,(南传佛教)仍要举行‘敬法节’纪念仪式。
& z2 k- R0 _! m. V9 V/ ~
, T* N, M9 ^; k q当净饭王知道消息,他的太子现在已经证得正觉成为佛陀,住在王舍城,所以命令一位叫做‘迦留陀夷’的青年大臣,他过去是悉达多少年时期同玩的伴友,去请求佛陀回迦毗罗城:佛陀的父亲希望在世时,能见到佛陀一次。佛陀依照父王的意思,答应了回国;所以到了适合游化的时候,佛陀就带了弟子们去迦毗罗城。
Z5 q, T, T( ?: v1 M / P% a, k" ?: K2 U& x' E
一天晚上,佛陀带着弟子们到了迦毗罗城,住在城外的尼拘树园,是净饭王准备给佛陀和比丘们住的精舍。第二天早晨,佛陀和平常一样,带领着弟子们进城去各街道上托鉢,人民看到佛陀行路托鉢,有人去告诉净饭王;净饭王听到太子从自己的人民那里乞食,觉得非常惊异和忿怒。
( ?3 C/ S+ w: `5 I2 g
- Y. G! ]) g6 ]& c净饭王命令赶快驾车,去到佛陀托鉢的路上,到了那里,看到佛陀带着弟子们在路上走,手中的鉢里,已经盛满了食物,正转面向王宫行去,四面围着一群礼敬的人民。但是净饭王很忿怒和失望,太子在自己的国境里托鉢行乞。在自己国境里,太子如要什么,不必经过许可,都可以随手而取,所以净饭王心里非常烦恼。7 Z/ c7 C. D! Z+ ]% |1 G0 I

q; B( Q% e0 [3 i/ O" X1 \净饭王去到佛陀面前,用忿怒和失望的语气斥责佛陀说:‘儿呀!这是我做父亲得到的好消息吗?你这样做,离弃父王的国家而去。你是国王的儿子,继承王位的人,决定了没有?啊!儿呀!今天你做了对父王和王朝最丧失光荣的事情,曾经那一次,你的祖先这样做过?又那一次,我们像乞丐一样地求食?: e' X6 K* o- @1 B3 F) ~
' r8 Q6 D4 |' Z5 l3 T
佛陀很平静地对正在气愤和误会的父王说:‘父王!这是真正依据我祖先的规矩而奉行的。’净饭王说:‘人人都知道,你的祖先是国王,没有一个人曾经做过这样可耻的事情。’佛陀继续平静的说:‘父王!是真的这样,我的意思不是指世界上相传的姓族。6 A8 [; Q1 q0 V9 W' A
' o- w8 k5 ~1 ^" B
现在,我是传承过去一切诸佛的系统,我的意思是佛陀,我依照我的祖先曾经做过的来做,过去一切诸佛都这样做;托鉢是为了度化人民,是诸佛所行的,我才一样照着做。’佛陀说完后,就讲些基本佛法给净饭王听,消除了父王的怨忿,从佛陀的手中,将鉢接去,请佛陀和他的弟子们去王宫里托鉢。
5 l& z" }4 e- l
% B% K% X, s$ S2 M) g当佛陀来到王宫,食完净饭王非常精美的供餐,佛陀就对父王、亲戚、以及当时在场的臣民说法,详细解说自己觉悟的真理,消除一切痛苦的方法。在那里听的人,都能明白,信受奉行,永远做佛陀的弟子。
4 v9 J6 H" q0 a) \7 A: x6 T2 p* n 7 H F' u, R9 Z' Z) F
后来,佛陀依照净饭王的请求,带了两位上首弟子,去耶输陀罗夫人所住的地方;因为夫人不能像别人一样来听法,心里非常伤心。佛陀大慈大悲,先敍说夫人过去的美德,然后说法给他听。这时的罗睺罗王子,已经七岁了,后来佛陀度他出家,成为佛教中第一个沙弥。% j2 G% T a" A% c x

% C; p; T/ I- \7 Z除了度罗睺罗为沙弥以外,佛陀还度了他的从弟难陀,以及释迦族中其他的王子们出家。迦毗罗城的青年男子,跟佛陀出家的也很多。后来佛陀离开了迦毗罗城,还有六位王子赶去阿耨比耶村求度出家,那就是跋提、阿那律、婆 咎、金比罗、阿难、提婆达多。; d1 w1 [3 w! J) l$ s5 O/ K: K, K
+ q4 V" r4 M' `6 T# [/ U, I
自此很多年后,佛陀又带着从弟难陀、堂弟阿难、及舍利弗,目犍连,回到迦毗罗城一次,那是为了探问父亲净饭王。父王这时生病很重,因又见到了佛陀,病势稍微有些起色;每人都以为大王的病会好起来的,但只很短的时间,因为净饭王的年龄,已经很高了,再也低档不住疾病的侵袭;两三天后,病势又严重起来,终于不幸去世了,每一个人都感到非常的悲伤!" x5 j; Y; u/ r% h( a, x
s1 y0 Z) G4 i! L+ E ?
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她曾经抚养佛陀,如同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当她的丈夫净饭王去世后,非常地悲伤,不愿再过世俗的生活,欢喜去修梵行,希望能在佛法中出家,亲近佛陀,听闻佛法!她带着一群不愿再住在王室的女子,跟随佛陀去各处,亲近佛陀。 y: m' K0 L* W3 }" q
4 t# ]! o" j' W% q D( H3 x3 \
摩诃波阇波提夫人,请求佛陀慈悲允许收受女子出家,使她们能够同比丘们一样亲近佛陀,听闻佛法。虽然夫人再三地哀求,请求佛陀度她以及那些女子们出家为比丘尼,三次都被佛陀拒绝了。摩诃波阇波提夫人遭到拒绝后,觉得很伤心,因此她和那些女子都哭泣起来。: n/ o% E% r8 a! t8 x3 w9 l
+ |; h% O; v) v* V' l& T; h% t
当净饭王的火葬礼完了,佛陀就离开了迦毗罗城,去各处游化。一个时候,到了毗舍离国,住在大林精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带着那群女子,都先剃光了头发,披起袈裟,一路步行到舍离国去,每天只能走很少的路程,经过很久的时间,才到了佛陀住的大林精舍。% ? [9 M( z8 [: R3 A
6 O$ R+ a5 K* ^/ S0 k7 j" ~1 O
到了那里之后,因为经过长途的步行,每人的足底,都被尘土摩擦得肿了起来,她们的身体也消瘦得疲倦无力。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站在精舍的外边,悲伤地哭泣,阿难出来见到夫人哭得那样伤心和可怜,便问她为什么原因要哭,夫人说:‘阿难大德!佛陀不允许女子在佛法中出家;我不希望别的,只希望出家,所以才哭!
$ L4 k4 ^: U, V* r
% n& d% _! U' J/ t/ B. E# [阿难安慰她说:‘尊贵的夫人!请先等着,假使是这事,我去恳求佛陀慈悲,许可女子在佛法中出家修学。同比丘们一样。’阿难答应了摩诃波阇波提夫人,他将尽力去做。当阿难到了佛陀住的地方,以最高的恭敬,请求佛陀慈悲许可女子出家,像男子一样。佛陀当时对阿难回答说:‘阿难!不可!不可!不要对我请求这事情!
' h0 |! ?6 x0 M2 H5 ]
4 O1 m) z9 L4 n8 Q! X" w3 Q% {" S阿难没有退心,仍然鼓起勇气,同样地再第二次和第二次和第三次请求,每次佛陀也一样的拒绝。阿难心里想:‘直接请求时,佛陀不许可:假使我用别的方法,佛陀或者会许可的。’所以阿难就对佛陀说:‘佛陀!假使女人离开俗家,在佛法中出家,很严格地修持梵行,她们能够依圣道的次序证四果吗?可以得到涅槃吗?’佛陀答:‘阿难!假使女人离开俗家,在佛法中出家修学,今生也同样可以证阿罗汉,得到涅槃。
+ \( e" Y b! z' T! M6 M/ ?( Y
. o$ x3 I+ y" x( ~7 b% x/ W9 A阿难说:‘假使那样,请佛陀想想,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对您有最大的恩德,她是您的姨母,又是您的养母,代替您的母亲供奶,自从佛陀圣母去世后,夫人就抚养教育您。佛陀!恳求您为了夫人,许可女子出家,像男子一样,在佛法中修学,求证佛陀开导世人最高的圣果。5 \# v# R4 V2 f+ C
- b. O1 k v3 P* I! S/ s" J
佛陀说:‘好吧!阿难!假使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欢喜严格奉行“八敬法”,就让她出家吧!’接着佛陀说了八敬法。最后佛陀站起来说:‘阿难!如果摩诃波阇波提夫人,一生欢喜严格奉行这八敬法,就成为清净圆满的比丘尼!& E( l' i' C! Y, a& c
) B+ w" O/ m( {& ?) }5 v( |/ v
阿难从佛陀那里得到许可女子出家后,就走出来,依照佛陀所说的话,告诉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夫人觉得非常欢喜,对阿难说:‘阿难尊者!我顶戴奉行八敬法,一生都注意维护着,不使坠落下来。譬如年轻的女子,爱好装饰,洗头沐浴后,用双手举起美丽芬芳的花鬘,戴在头上,小心的维护着一样。
! b! V, g% }* d0 Q- ` ) {, L2 |- ~* v I# Y3 v/ X
阿难进去见佛陀,礼拜后说:‘佛陀!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愿意严格遵行佛陀所说的八敬法,佛陀的姨母终于实现做比丘尼的愿望了!’佛陀说:‘阿难!正法中有女子出家,将住世不久;譬如一个姓族中女子多,男子少,怎样能抵抗凶恶的盗贼和被人压迫?女子出家,佛法将不能住世长久的。’(依照佛陀的预言,有女子出家,从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第一位比丘尼起,佛法的寿命灭少五百年。)
( b7 ^5 f. I/ F. @2 e+ o3 ^, a
5 z+ R4 ]9 ~/ x9 g# p除了阿难是弟子中最恭敬佛陀的,被选为佛陀的近身侍者以外,在佛陀五十五岁时,与阿难一同出家的还有一位堂兄弟,但是他对佛陀所行所做的,都和阿难相反。本来应当侍候和听从佛陀,他反而对佛陀妒忌和好胜,又联络亲戚中的兄弟及坏人,尽力破坏佛陀的僧团,这人就是‘提婆达多’。
) A/ X$ G( j* ^9 O # J b/ E: B/ u3 A+ {0 e
提婆达多是骄傲的人,自恃是释迦王族的血统,所以,不是出生于王族的舍利弗和目犍连两位尊者,受全体比丘们尊推为佛陀的上首弟子,提婆达多就表示不满,离开僧团,单独跑去王舍城,勾结频婆娑罗王的太子阿阇世;到了王舍城后,说一些迎合阿阇世太子的事情,使太子很崇拜他,在靠近王舍城,建造了一座美丽的佛寺,单独供养提婆达多,而且永远护持他。) X- O/ [6 T! j$ a

; f$ z# A. O4 l2 F2 t过了很多年,佛陀又去王舍城,提婆达多去见佛陀,要求佛陀许可设立新僧团,由他当领袖。佛陀拒绝了他的要求,并且解释说:做分裂僧团的事,不会带来好的结果。但是提婆达多非常固执自己的意见,不管佛陀承认不承认,决心要建立新僧团。他这种思想,得到阿阇世太子的完全支持;至于太子的父亲婆娑罗王,却又断然拒绝合作建立新僧团,仍然坚定的拥护佛陀。
2 ~* w/ a2 Y) K* K) h
9 P5 g5 M0 ?* [$ ^% n7 ], M6 P提婆达多用方法迷惑阿阇世太子,使他什么都信仰他,依他的意思做。当提婆达多见到阿阇世太子对他信仰非常坚定,就教太子放逐他的父亲,自己为摩竭陀国的国王,到那时可以随自己的意思做,没有谁来阻碍,也可以顺利地帮助提婆达多建立新僧团。阿阇世太子依着提婆达多的话,命令捕捉他的父亲禁在坚牢里,不准供给食物,直至饿死。这一件事的发生,是在佛陀成正觉后的第三十七年。9 y! ]( r7 }& p: t4 I/ h; | T& E
5 M0 p6 T5 o, p# Y0 c7 ?. B: i9 P
现在,提婆达多有了充分的力量,新国王是他的朋友,他的护法,愿意尽一切力量,依着提婆达多的各种请求去做。所以,提婆达多就请求阿阇世太子,征求一班准确的弓箭射手,付给很高的报酬,雇他们去射死佛陀。但当他们去到佛陀的地方,看到佛陀的态度,非常的平静、和蔼、庄严、可敬,同时又惊异佛陀法相的伟大,感觉不能伤害佛陀,就一齐去拜见佛陀,他们认罪是被雇来做伤害佛陀的坏事。佛陀原谅他们,并且慈悲的慰问他们。他们就一同宣誓做了佛陀的弟子。! ?7 J- K9 ^2 {# z9 U* l

- F7 ?% C) ^; ^5 X( \' \8 C* b利用别人的方法不能害死佛陀,提婆达多就决心自己下毒手了,他去躲在近佛陀住的耆阇窟山上,那是佛陀常常在山下路上经过的地方。一天晚上,佛陀正在路上行走,躲在山上等候的提婆达多,就推下一块巨石,要落下来压毙佛陀;本来,巨石正对佛陀头上滚下来,却变成了很多碎块,只有一块锐利的石片击中了佛陀的足,流出血,不很危险,佛陀回到精舍,接受名医‘耆婆’的疗治。
' R3 O/ B, P4 p: v ! ^$ k& Y, e9 Z7 ~3 e; P9 b! R
那次恶毒的计划失败之后,提婆达多仍继续努力要加害佛陀,这一次他所用的计划,是在佛陀去王舍城路上托鉢的时候,放出狂暴的巨象‘那罗只梨’出来,想要害死佛陀。但当那只狂象走近佛陀,它并没有如提婆达多所想像的那样做,反而变得安静下来,因为它被佛陀的大慈悲慑服了。所以,提婆达多才停止加害佛陀;但依然还想分裂佛陀的僧团。
) `5 ]* w0 a, t1 s5 u& x
9 o$ O% `; u0 ~; Y& f提婆达多为了使比丘们知道,自己实行的比佛陀更严格,他又一次去见佛陀,做了像没有破坏僧团的样子,请求佛陀要严格戒律,像有些别的宗派出家人一样,例如不许比丘们住有屋顶的房子、有遮盖的房子;只住在树下、林中、或露处。最后又请求佛陀禁止比丘们,吃任何种类动物的肉;假使那个比丘不依照严格实行,就逐出僧团。! b! {2 ]4 Q s

l6 u9 \* N) p6 e, R$ f" o( e佛陀公开拒绝了提婆达多的请求,佛陀说:‘假使那位比丘,愿意住在树下,或露处,就可以去住;但那位不愿意,就住在有施主供养的地方。’至于其他的事情,佛陀也同样说出原因,那就是:‘假使那位比丘愿意只吃托鉢得来的食物;或做袈裟的布,从废物堆中得来,以及林中的弃布;或不吃肉,奉行素食,都可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假使那位不愿意那样做,也可以不必实行。’最后佛陀警告提婆达多说:‘以后不应该做使僧团分裂的事,不然自己要得到恶果。- N+ R' `$ e, o; m- e/ V1 Y l

+ J! P% x+ k8 z' _( {提婆达多没有注意佛陀的警告,很愤怒地离去,相约一班信仰他的比丘,去住在乡下,严格地奉行他的新法,建立新僧团,由他当领袖。当佛陀知道这事,就命令舍利弗去和那班比丘说明,使得他们脱离自己的不幸。舍利弗到了那里,那时提婆达多正在寺里午睡;舍利弗依事实的情形,对那班比丘解说,佛陀对这件事是怎样的意见;又对那班比丘,指出关于提婆达多种种的事实。最后,那班比丘都一齐回心转意,跟随舍利弗去拜见佛陀。
$ j( Q2 m! C8 @ V' t7 `. P
" _6 C: E, y( `7 h$ g2 M* F# F当提婆达多午睡醒来,觉得周围异常的寂静,就走出来察看是什么原因,到处看完后,知道连一位比丘都不在了。过一会儿,别人告诉他,是舍利弗来对比丘们说了话,带走他们去见佛陀了。提婆达多非常愤怒,但由于他的体力衰弱,不能走远路,就命令他的用人预备轿子,抬他去佛陀的地方,他要知道佛陀完全带走他的比丘,是什么目的。
8 i* [( f2 e+ T, _( J* Q) g : b$ R9 r3 _0 E1 P6 b, y7 f/ w
当比丘们知道提婆达多正带着愤怒来佛陀这里,就去见佛陀,贡献意见,请求佛陀避开,因为提婆达多这次带着愤怒来,当面对佛陀或发生危险。但佛陀毫不畏惧,对舍利弗说:‘提婆达多不能做任何有害佛陀的事。’后来证实佛陀说的话完全是正确的,因为比丘们得到消息,抬提婆达多轿子的人,在路上停下来休息时,谁也料想不到,提婆达多就死在那里了。从那时以后,直至佛陀涅槃,僧团再没有发生过分裂。
: m6 M2 y, X& g+ `; [4 S
& Z1 O, Z; I7 o0 f6 C佛陀教化众生,共有四十五年的时间。那时佛陀游化印度境内大小相连接的国家,都是走路,不用交通工具。雨季中,在有施主供养的精舍里安居。佛陀常安居的精舍,就是近王舍城频婆娑罗王供养的竹林精舍,和近舍卫城给孤独长者供养的祇园精舍。所有的时间,佛陀每天都做着宣传佛法的工作。1 m( ?6 x0 x3 o9 D+ r
. Z" n& N2 b& y- \ y* l
佛陀天亮前起来,沐浴后,入定观察众生的根性,什么人的根性适合受佛教化,那天就去度他。当天亮了,佛陀披上袈裟,手持着鉢,去附近的民家托鉢,从那一家到这一家,接受施主供养食物。有时佛陀一人去,有时和比丘们排成整齐的行列去,每人手里拿着鉢,都是态度平静和安详。
9 j5 H9 L! u. Y & t Y' H+ ^" F4 ~4 a. s
时有些人,恭请佛陀去他们的家里受供养,只要适合原因,佛陀都接受邀请;到施主家里,坐在铺设的垫子上,施主从佛陀手中接去鉢,盛进最好的食物,然后拿来供养佛陀。佛陀食完,洗好手后,就和在那里的人说法,令他们了解作了善的或恶的事情,在今生或他生,会得到快乐或痛苦不同的结果;又教导他们精进奉行佛法。然后佛陀返回精舍。
2 {, Y/ Q5 M4 O0 Y5 M
4 ]+ f( a7 J& U8 D& s# ]& G7 ?, Q这里,佛陀静静地坐在休息室里,有时或坐在周围附近的树下。等到每位比丘托鉢回来,吃好饭后,就去住室内息一会。当比丘们在会议厅集合讨论时,然后佛陀去说一种适应机宜的佛法;或鼓励比丘们努力修学佛法,以期达到最后目的,即今生证得涅槃。$ L/ o' i! N6 @* p2 V) }' K

7 |1 n9 A# |" g9 V佛陀说法完,有些比丘常常请求佛陀说明佛法的主旨,为了适合他们自己的根性而念诵,佛陀就考虑为那位比丘说最适合的佛法,成为深奥的或容易的偈颂;或随佛陀认为那位比丘修学的程度,来作怎样的决定。比丘们散会后,每人去到寂静的树下、或林中、或荒芜的屋里,念诵从佛陀那里得来的偈颂;佛陀也回到自己的静室。
, x! u$ }0 ~- |) }# W$ j9 o 8 J3 ~' P1 d! F" w6 U$ ?! R% t
假使夏天,佛陀在什么地方住息,附近地区的人民,在晚上就来拜见佛陀,有人带了东西来供养;有人是为了听法。佛陀用种种方法,和巧妙的言语,使听的人都能了解,不论是穷人、富人、有知识的人、无知识的人,每人都觉得佛陀好像是为他自己说法。当说完佛法,每人都非常地欢喜和满足,在佛陀面前表示自己信仰佛法,和一生严格奉行。
, Z( v8 U3 Z/ Z) ]0 D5 b) K " Z* U7 R7 h: ?% ^& c+ {
当那些人回去后,佛陀就回精舍里沐浴;假使附近周围有适合沐浴的水池或沼泽,佛陀在晚上就去那里洗净身体。之后,佛陀入定休息一段时间,继续再接见别处来的比丘,佛陀对他们慰问,教导和解释难懂的佛法,令他们了解,然后欢喜地辞去。$ H8 I/ O$ t: F+ t1 ^

p: p+ G# N# f7 I坐了一整天,疲倦了,到黄昏时,佛陀在精舍一处来去地走着,叫做‘经行’,为了消除身体的疲劳,恢复原来的轻快。经行好了,佛陀每晚再和比丘们谈话一次。夜深时,有重要的人,如国王等,来见佛陀,或问一些问题;佛陀为他们解答,然后欢喜地辞去。 F% F" x4 Z# i# e7 j
* n- c' V8 B1 @4 k6 o
之后,佛陀休息睡觉,是‘右侧而卧’的姿态,两足相叠微倾,左手平放在身上,右手弯着附贴在头部,到睡的时间就睡着了。大约在黎明前佛陀就起身,然后入定观察听法人的根性;天明后,继续说法。
+ p7 o8 \3 u* {1 c$ n2 u6 }. C
; {% m3 M/ [, {3 w+ k5 g3 c7 @& G佛陀教化众生已经四十五年了,还像以前一样,天天不断地做弘法工作,除非是在行路的时候。佛陀用去的时间,不仅仅是说法,所经过的地方,还以广博的知识,和高深的智慧,为众生解答问题,及指示生命的意义。佛陀见到来问的人,都表示欢喜回答,不论他们是种田的人、种园的人,或制铁器的人,或造牛车的人。
2 r k4 H0 i ]. g2 L
% E9 l# K7 w) W e回答和解释各种困难复杂的问题,佛陀从来没有一次不高兴,或恼怒一个来问的人,也没有一个问题佛陀不能解答。佛陀对各种来见的人,常常说最适合他们口味的佛法给他们听,不论他们来问的,是为了求知,或是故意来问难。为求知来问探奥佛法的人,佛陀对他们很欢迎,并圆满地解答;有些人为了要向佛陀挑战或试验佛陀,常常败在佛陀的智慧之下,而表示一生愿做佛陀的忠实弟子。0 K+ } Z- c. g* B

. t$ ~* i" U6 H" S6 W$ }5 a: o当游化说法到第四十五年,那时佛陀已八十岁,认为游化的时间快要结束了,因为佛陀觉得体力日渐衰退;虽然心里还是像以前一样坚强。佛陀感到自己的生命,不能再继续住世很久了,决心要去北方喜马拉雅山山麓一带;那里是佛陀青年时代很熟习的地方。佛陀想去那里涅槃,所以带了阿难及一群比丘,离开了王舍城。 H# c! J& }9 E% |- Z) Y- p& L) |3 S

8 q5 I K$ l D途中,佛陀经过波吒厘国。然后再去北方,经过毗舍离城;佛陀曾经在那里住过,并且接受淫女庵摩罗奉献的庵摩罗树园,成立精舍,她曾经与国内一群王子比赛过供养佛陀。当佛陀到了竹林村,佛陀命令比丘们随各人的欢喜,分开安居;佛陀和侍者阿难,决定在竹林村安居。
2 F2 e5 ~2 E8 M* v$ X 4 j$ |3 ~1 X( I' Z3 h" S
在竹林村安居的时候,佛陀生了重病,后来渐渐好起来,不痛苦了;一天的中午,阿难铺好垫子,佛陀坐在精舍的荫凉处。阿难说:‘佛陀!我见到佛陀恢复原来的健康,高兴极了;不久前,我见到佛陀病重,我的心真是黯然悲伤,我仍然想,佛陀还不一定要涅槃,要继续教诲我们比丘;当佛陀涅了槃,比丘们会将佛陀的教诲,作为依教奉行的基础。
/ }, b+ i- X1 s5 l
' n1 r- m% X9 E4 V2 [佛陀说:‘阿难!比丘们还希望我甚么呢?我说的法完全尽了,没有存余的;比丘们应该知道修证涅槃的方法,我没有藏着甚么秘密。我是真正以纯杰的心希望比丘们,比丘们所应该知道的,是最后解脱痛苦,我每样都说过了。阿难!现在我是老人,力量衰弱了,我的时间已将接近最后,我已八十岁了!所以,你们应该依靠自己,自己是住处,不可依靠别人。法是皈依处,法是心的根本,再没有别的。’最后佛陀重复地说:‘阿难!那位比丘愿意修学,他就是僧团中最有进步的人!- h: p3 i i( {+ V- a) D" y9 R

' C7 [$ F% J, h& j' h天亮了,佛陀感觉舒服些,能去毗舍离城托鉢了。托鉢回来,吃好饭后,佛陀命阿难带着坐垫去波婆塔,为了能在中午愉快地休息一下。当佛陀单独一人坐在树荫下时,以心观察‘舍寿因缘’,再三个月,将要涅槃。当阿难来见时,佛陀说:‘阿难!毗舍佉月的十五日,世尊将要涅槃,还有三个月了。0 g9 j+ Q) D1 C: j
6 G+ B$ b6 v4 N) \
阿难哀求着说:‘请佛陀不要涅槃,请佛陀再继续救度众生脱离痛苦吧!’佛陀对阿难说:‘阿难!世尊已经完全舍去和脱离了生死的业缘,满三个月后,世尊将要涅槃了,反过来说,死是一定的,没有东西可以长久存在。阿难!过去的事情,不要再想。来,我们去大林精舍,你去告诉毗舍离城的比丘们,到那里集会。阿难受命离去。当比丘们一齐在大林精舍集会后,阿难去告诉佛陀。
& |9 g, Z4 Q6 R$ _ d" L M, ]! G ' ?1 t i* s/ R( z x
佛陀去到集会的地方,作最重要的一次教诲,及对比丘们表示最后的希望,勉励比丘们要严格奉行佛陀的教诲,为了利益世人,要帮助众生修学佛法,做世人的模范。最后又重复地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不实在的;要精进勤学,求将来的进步,要防护自己的心不放逸。希求脱离一切生死轮回的痛苦。' y9 C$ _4 D7 M+ I

9 I- E2 y- y5 G6 y9 I# I& R1 Y* ~8 z一天早晨,佛陀为了要看毗舍离城最后一次,和阿难一同进城去托鉢,佛陀对阿难说:‘阿难!这是世尊最后一次观看毗舍离城了;阿难!我们去犍茶村吧!’到了犍茶村,休息下来,又为人民说法。之后约弟子们继续去诃提村、庵婆村、阎浮村,依次到达菩伽城,息在阿难陀塔。然后指示比丘们,有四大教法为审察佛法的原则。之后,继续带弟子们去波婆城,息在金匠儿子淳陀的芒果园中。. ^0 C" T1 w `+ n

# z( \! j/ u, j4 v9 A6 [ F在那里,佛陀为淳陀及他的家人说法,令他们信仰皈依佛法;然后佛陀接受金匠儿子的邀请,明天早晨去他的家里受供。淳陀在供养的事物中,掺有一种‘旃檀耳’,吃了这种食物后,佛陀过去在竹林村的旧病就复发了,比上次更加严重;佛陀尽力自制忍受,仍带着病,艰难地继续向前行,希望去拘尸那城。6 ?( _1 m1 R* {( Y" D$ V& B9 K

7 m$ K* }& r& ]$ k8 K: q; y在途中每走一程便休息一次,当快到拘尸那城,停在一棵树荫下;在那里,有一位未罗族的王子弗拘沙,他是阿罗蓝仙人的信徒,行路从拘尸那城到波婆城去,与佛陀相遇,求见佛陀,佛陀向他说和平住法,他便生起信仰,誓愿一生归依佛法僧;又敬献了两匹最好的金色细质布料,佛陀接受了一匹,另一匹教他供养了阿难。以后渡过脚俱多河,休息一会,然后才到了熙连禅河拘尸那的境界。# U8 k& E5 P& W/ S3 h9 r+ Q

( Z! U8 I+ q& |/ s4 ~当渡过了熙连禅河,到达拘尸那城外的娑罗树林,那是未罗王族游憩的地方。佛陀觉得不能再向前行,就对阿难说:‘阿难!在那两棵娑罗树的中间,为我准备卧的地方,我觉得很疲乏了。’阿难拿了佛陀的僧伽梨衣,折成了四叠,铺在两棵大娑罗树之间的床上。佛陀侧身卧下,头朝北方。佛陀并没有睡着,仅是休息消除痛苦和疲乏,佛陀的心中,仍然是像以前一样的安静。
% j; F+ b" x# _# i
& @! e1 m) a3 n8 `$ P9 x这时阿难觉得,佛陀真地要离开他了,就忍不住内心的悲伤,离开佛陀,躲在一个地方哭泣,自言自语地说:‘我还不像别的比丘一样,我还要继续修学,没有证阿罗汉果,现在我的导师就要去世了,把我丢弃下来,我将要永远失去对我慈悲的导师,单独一人住!’当时阿难的脸上流满了眼泪。
( y" M1 Z7 `6 }. \- a! w ' L7 B( _! x: }9 Y( L, i# u# N
3 {8 A- {) \& Z. s当佛陀睁开眼,看不到阿难在那里,就问身边的比丘:‘阿难去那里了?’比丘们说:‘佛陀!阿难去躲在一个地方哭泣,他自己说他还要修学,还没有证阿罗汉果,永远慈悲的导师,就要去世了!’佛陀说:‘比丘!你去告诉阿难,佛陀找他。那位比丘依着佛陀的话,去告诉阿难。当阿难回来,佛陀非常慈悲的安慰他。1 b% R+ Q( B; V4 r6 d& _
7 `4 j0 ?4 @: t6 l3 e4 j0 [
佛陀对比丘们赞叹阿难说:‘过去诸佛都有杰出的侍者,但都超不过现在阿难对我;虽然将来诸佛出世,也都有杰出的侍者,但还超不过现在阿难对我。阿难是我最好最聪明的侍者,阿难知道安排适当的时间,给客人来会我,阿难对他们的言语和态度十分可喜,每个客人对阿难的安排,都得到最高的满意;当阿难敍说甚么事情的时候,他们都很注意地听,超过阿难心里所希望的。阿难做我杰出的侍者,从来都是这样。
1 ^$ y3 i2 _+ Y8 ~! }
! R* b6 G3 m. i" T; r/ S之后,阿难对佛陀说:‘佛陀!请佛陀不要涅槃在这样不适合的僻野的小国家里;大的都城像王舍城、舍卫国、毗舍离、以及其他的地方,在那些国家中,请佛陀选一处去涅槃。在那些国家里,有很多富人、有力量的人,他们是佛陀的弟子,他们要负担处理佛陀的法体。2 K. X5 N* o. d: d i2 J) P
/ c7 \( N4 F' @! V& d V
佛陀对阿难说:‘不!阿难!不要那样说,你不应该说这是僻野的小国家。很久以前,这个城是繁华的都城,是转轮圣王住的京城。阿难!你去告诉拘尸那城国王和人民,今天夜里,最后一更,世尊将在这林间涅槃;在涅槃牵前,他们会来看如来。’阿难带着几位比丘走去拘尸那城,依佛陀所说的话,告诉未罗王和他的人民。
+ M$ Z* K( x! O- u1 j, f' j5 r: z
( e" a% S4 X8 A/ H0 j当拘尸那城的国王和人民,听到阿难说佛陀要涅槃的消息,就都悲伤哭泣着说:‘佛陀涅槃得太快了,世界上的明灯即将熄灭!’拘尸那城的男女和小孩们,当时悲伤哀哭着来到佛陀所在的娑罗树林,他们是为了能在最后拜见佛陀,对佛陀说些关切的话。人民一群一群地,依着次序去见佛陀,每人都对佛陀依恋不舍。1 N% s, @. Y/ K
1 z; A$ W- g, x* I9 |( @. ?: D
有一个常常在外游历的外道,名叫须跋陀罗,息住在拘尸那城,当他知道佛陀正要涅槃,就决心要去见佛陀,为了问当时有些困饶在他心里的问题,他相信只有佛陀能解答清楚。所以须跋陀罗就去娑罗树林,请求阿难准许他见佛陀,为了在佛陀涅槃之前,提出他的问题。
! K7 s9 ^3 b3 j' f
! s# v' Q% M Z7 h. y! ~* ^阿难对他说:‘须跋陀罗!不可以啦,不可以啦!佛陀正非常疲惫,不要以问题来烦扰佛陀。’但是须跋陀罗的心很急,不听阿难的拒绝,一次又一次地絮絮请求,阿难也一次又一次地拒绝,说是佛陀正在病重,不应该再有人去打扰。当佛陀听到他们两个人的声音,知道须跋陀罗的来意,就命阿难准许他进去。" ~! V8 K2 {# U) w! |
: A f" \& L3 j- j; i. t6 ]! L
佛陀对阿难说:‘阿难!你不要禁止须跋陀罗来见我,依他的意思放他进来,他要问我的,是修学佛法的事,不是无益的来烦扰我,我说的法,他能立刻很快了解。’所以阿难才准许须跋陀罗进去见佛陀,向佛陀问问题。
/ X/ P5 R& ^1 ?2 x2 b
$ v% P1 r8 \0 A佛陀听了须跋陀罗的问题后,便向这个青年外道说法,直至消除阻碍在他心中的怀疑,对佛法生起信仰,请求佛陀许他出家;佛陀给他机会,命阿难为他剃度。因此,须跋陀罗就成为佛陀最后接受度的一位比丘;和阿若憍陈如来在鹿野苑最初听法受度第一位比丘一样。须跋陀罗很精进修学佛法,不久证得了阿罗汉果。
v% d7 H# F& E( }$ j
9 K5 f z2 h' P, K% x% V" |之后,佛陀给在那里的比丘们发问的机会,关于佛法,有那一位比丘还存有怀疑?但是没有一位比丘对佛、法、僧三宝发生怀疑。佛陀就对在那里的比丘们说,也是佛陀在世最后一次的说话:‘诸位比丘!这是我最后一次对你们说话,“一切的行业都是无常的,你们要完全脱离,不可放逸!”) a. d5 x# O4 z1 F4 p

0 u" n, P' e4 O* o" |- i% \接着,佛陀进入禅定(心止一境),依次到达第九禅。然后从深的禅定中退回到原来的四禅定。当依次出离四禅定时,断除五蕴,在此界或他界不再继续有生死。这时,无上正觉的佛陀是八十岁,在未罗王的拘尸那城外娑罗树林,于毗舍佉月的十五月圆日,夜间最后一更,进入大般涅槃。光辉的明灯熄灭了!但是法灯,就是佛陀的教诲,仍然永远存在,给我们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度过生死,去到涅槃!
" _( }( _5 |5 t; |http://music0.hexun.com/Save/Music/2006/0913/480/M_9B8C295D067D092E.WMA
% p' U* V* @4 D( b. z( ?# b这是:《大悲咒》仁波切版,仁波切的意思是“人中之宝”,指藏地非常有成就的修行人,汉地喜欢翻译成“活佛”。不知道这位仁波切的名字。就用佚名吧
! n! c1 ]6 t" D A2 T: _# g( fhttp://www.suttaworld.org/media/asf/buddhalife.asf7 A- q4 }2 g, V+ R! n
这个是佛陀的一生的动画视频,由中华佛教——“只心可悟”论坛提供,特此感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