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4-21 12: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秋天的夜晚,他守在母亲灵前,脑海中一幕幕浮现出往日沐浴在母爱中的情景。他对着摇曳的油灯,含泪执笔,追忆母亲的“养育深恩”。作为备受母亲疼爱的长子,他受母亲的养育之恩最大,也最了解母亲一生的艰辛和内心的痛苦:, k9 o# n, J% W3 r
* ?0 S$ z* R; \8 C4 z4 R7 }; @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4 u5 D3 r! R( q- k/ s2 t: e, d% C
4 f. Q& m) o: P- a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6 n8 Y3 J* V/ X7 ?
6 W8 ]: b. Q6 J1 x, t6 D( \; g, I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5 R. C- P# ?! {( J4 W4 J8 c
; K& }; }5 S5 f+ E& a+ w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 F! R; U" q! L( L
# E+ J# r* q/ u; \/ j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v: \$ r9 s* B8 ^0 L: t H
7 b. @& [" p8 P# z+ O) U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r! g1 q* ?3 Y0 `7 O
: s6 |- e X8 q, E5 T. D+ z$ y0 V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 Q- j' W' l2 h& x3 w
9 e2 ~. M [& g7 ~' r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F8 ]3 M, S, q9 B
2 E D. n( o$ K* W) ]7 a) Z! p, r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1 F9 ?* T ^& D* z, _( O, `2 h
; E* ^0 s8 m& F) B0 v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 ~# ] a4 d, C& N0 q% I) k* m, |0 A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 j; h& V z! I
4 J0 [- \7 K6 s/ |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 ^1 E5 V2 `/ y+ B/ }* P) a* i r( R4 Z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3 e# R) k) ~3 `6 c! E. v7 Q9 C1 f) k9 M" m3 `8 q" n% c r5 }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 l7 o! w5 K; B5 o( V: l5 O* { V
+ X5 n, t& T) L* G/ K) W h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2 f) c* ]3 g! N* S: U* R, f) z
- M. J9 w$ g9 F9 V# D8 T3 Y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3 ~4 E, ^" u$ I1 }) w% K$ g4 t
4 D! A4 B9 ?! C( U. m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z! c6 C; |# B7 x: e$ K
3 L* |' C: h7 x; c3 o 小大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I& M& v+ W( Z N
: a; C% @3 D) b# r
必秉悃忱,则效不违。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W# n+ J, q2 Q" o4 e
7 N& ?/ Q1 ^) L) Z2 ~# A s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8 ^8 W+ y% [# L+ v% R, F
1 b- w& P: P" u- R, p" g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 K1 S& u8 u0 X! J% V
+ d" O& B) \/ Q- ^( f$ y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 y" L3 q3 h% Q9 G
3 V) W% g/ \7 I6 L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k D0 e1 L6 W' J5 Y
' s. `( d7 }5 e+ G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0 Z! g( U5 g$ d6 Q, G5 p
9 k& q2 a$ g# A# ~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6 G9 M$ N) g8 \4 m
& W+ a5 q4 M( m' `+ f1 e' x) x
写完《祭母文》,他又挥笔写下了挽联,其中一幅是:! O9 u, M& o3 \; `
+ O: G& L# M' o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m, H, c9 L- A }
: b. P4 n" B; q- V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 _ S0 T- S* u, q h
( S2 f& L: O V+ z/ ]
毛泽东含泪给他的一位同学和好友写信说:世界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
1 o5 z s' {9 T3 {! Y* w0 `7 s' \) S+ }9 {; P
母亲深深影响了毛泽东。他心很软,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忍不住要掉泪。年幼时,看到家乡的农民受苦,他宁愿自家吃亏,宁愿受父亲责骂,也要相助。. d$ S1 i8 [. w
! X4 \2 A& B) V, F 据说,有一年春节前,做贩生猪生意的毛顺生,用两元钱订金,从一位贫苦的老婆婆家订购了一头猪。六天后,毛顺生让毛泽东把猪赶回来。巧的是,双方刚预定完,猪价就涨了。按照道理,涨价的钱,该毛家赚。老婆婆对毛泽东哀愁地说:“我们时运不好,该倒霉。要不,我得多卖三四块钱!”那时,韶山冲周围的农家都靠养猪养鸡维持油盐零用,三四块钱可不是个小数目。特别是一到年关,银钱紧张得不得了,一厘一分,在一个家庭都是做过预算的。三五块大洋招惹来劫匪,肇了杀身之祸的并非没有。毛泽东看老婆婆可怜,主动退了这笔有利可图的生意。他拿着订金回到家时,挨了父亲一顿斥责。他争辩说:“我们少赚点没关系。她地少,很苦,少卖几块钱是很可惜的。”. j' D! p+ } j5 i7 a
+ G8 p; ^8 m6 |. t9 F2 n% B 这颗慈悲的心,毛泽东保持了一生。
- w+ F5 R, d" h7 c& ]$ \, {
) Y3 b3 n( i, K0 }9 [0 S 但毛泽东不是妇人之仁。在革命过程中,他将年幼时在母亲影响下形成的朴素的慈悲情怀,升华为对劳动人民的爱和为穷苦人民谋幸福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他多次与堂弟谈及父亲从堂叔毛菊生手中买水田的事:
; l0 P# i* |9 i' O" s* \6 U' X; i( e, r9 v* f: A' C; \
" j5 x/ @1 |/ F5 g) w1 c/ U' ?+ u
旧社会那种私有制,使兄弟间也不顾情义。我父亲和二叔是堂兄弟,到买二叔那7亩田时,就只顾自己发财,全无兄弟之情,什么劝说都听不进去。我后来思考这些事,认清只有彻底改造这个社会,才能根绝这类事,于是下决心要寻找一条解放贫苦农民的道路。
# I2 k" J/ G- M3 a5 W' j1 p4 a3 c; |7 T& ~
此时,翻了身的农民都称毛泽东为“大救星”。西藏的翻身农奴则把毛泽东奉为“文殊菩萨”的化身。, {, h5 S r! H& l: }
& k6 O4 o3 ~5 ?8 ^
“菩萨”,是文七妹最敬仰的神。
4 |3 u" y0 R: h$ K
. Z: p8 J2 H7 z' ^& C1 G1 z, C[ 本帖最后由 iceinsummer 于 2007-4-21 12:4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