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5-1 09: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计已推肝胆许 家财不为子孙谋
) n/ d" U! M: e1 M3 N
& T1 g8 Q* b6 f' t5 W一
8 c0 k3 i" ]1 ]7 h$ I' G+ E, j6 A1 D6 w8 u9 u4 M1 O
因为要写陈云,所以我很关注有关陈云的报道。在刚刚开办的“民族魂”网站上,一群来自天南地北的网友,正用他们纯洁而执著的语言,为他们所崇敬、所仰慕的伟人,献上心中的祭言。
# F- a7 S8 j+ j
4 M/ C' K, u: o/ [ $ k# s: C) t- t" q7 ^
. ^) h# w! J1 S; D , o+ {6 p( n+ t
“老人家,清明我来看你了,今天的中国在胡锦涛总书记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生活富裕、安康、祥和、社会稳定,我们的国家正在强大,你放心地在遥远的天国安息吧,你永远是青浦人民的好儿子。”
0 p3 R* z/ a% v# u, ?. z0 v: r# c7 Q) I6 M
——青浦区:陈武军7 t. }0 X3 r0 N
4 c7 X6 \4 r6 ?0 u y “陈云同志近乎完人,尤其是他极为高尚的品格,正像我送老人家的君子兰一样。”* }2 q& A7 r8 }
% Z9 \- a5 w s& y ——张超
9 c! ?( _$ b, q$ x3 R1 h! v8 n) D: t9 a6 k) z
“祝陈云的家属活得好好的! 陈爷爷您是国家的栋梁! 我要学习您!”( e1 ~$ \2 Q7 l9 @% a1 w# G
# q0 d0 {" T* s. n% h5 b
——Happy boy
# E# m! g# v% `" X7 l: n8 a) G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超乎人民的评价和人民的尊敬。2 z1 F* s+ M; ?- V3 H5 u
" q# v0 B, n0 A: R z
二! @3 U S% C% V" x) R& U
0 x- U* n) ^# ~0 [; m1 g# H 陈云和于若木夫妇育有五子,分别是女儿陈伟力、儿子陈元、女儿陈伟华、女儿陈伟兰和小儿子陈方。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的职业也各有特点,有教师、有干部、也有企业家。虽然工作岗位和性质不同,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谦和而好学。
- J. v8 i7 X' ^+ X; [, A6 W
' r! ?0 B2 M. A# ]) o! } 我在陈云家的会客室里等候采访陈云的二女儿陈伟华和小儿子陈方。
& a p" r0 [: D" A8 k- L7 G' ?. H! w, O. D$ l
陈伟华容貌清秀,待人热情,她说:“这里的书,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爸爸的书主要都在他的书房里。”8 s z0 S, c* L3 \+ {$ a
% u, k) j# O1 e% r$ p, R 睹物思人,满架书香,一下子让我们扑面感受到了陈家的好学之风。
- r; p) R7 A- q! G! k* A% a3 S2 }3 g- t/ D" B$ ]
陈方说:“我们对父亲的过去和他的工作并不十分了解,只是最近几年,从他的文集和怀念他的文章中知道了更多。”
' Y* S. r' J+ l
( ~& c& }# g, Z/ S 幼年的陈云父母双亡,是舅舅廖文光抚养他长大的,舅舅对陈云最大的帮助就是把他送上了求学之路。舅舅先是将他送到青浦县练塘镇油车场刘敏安办的私塾里受启蒙教育,读一些传统的三字经、百家姓等书。当时,陈云年龄虽小,却很听老师的话,认真地读书,用心地写字,尤其是毛笔字写得很端正,很受老师喜欢。, O4 B$ k/ f' \! ]/ P6 |$ J
- [$ @# z5 f/ m: X/ g P
随后的日子里,陈云一心向学,孜孜不倦。不论是在高小课堂,还是在上海商务印书馆,读书成为他生活的至爱,这使他从一个高小毕业生,最终成为一个造诣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充满实践经验的哲学家。
+ \! P& x! R. @ J0 B- I0 [9 L! N2 e) l/ f! I6 m O
解放后,每次填写个人履历时,陈云在学历一栏中,还总是填的“小学毕业”。他说,在学习上,他永远是个小学生。
1 `4 S* S- n6 g# m" ^# Q6 |* ^9 R2 I/ m4 W2 z2 N
长子陈元在一次谈话时说:“父亲生前最崇拜毛主席的两篇文章,一篇是《矛盾论》,一篇是《实践论》。”
, ~1 v) v3 A4 j5 M* Z v [5 t$ I2 y! c4 t" j% K# o
深入浅出而又自成一家,陈云的这种心得体会,深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实质。而毛泽东本人对陈云也有一个很高且特殊的评价,那就是“能”。# t! x& I' ^! `- ?
3 O9 T" I/ E3 N- A0 R
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同志回忆说:“陈云把他的体会精辟地概括为两句话:‘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
( w& n Z2 h8 N7 \ u
}" H6 i. V% q0 y7 D 20世纪50年代,一次薄一波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说到陈云主持中财委工作很得力,多谋善断。毛主席听后说,哦,过去我倒还没有看出来。薄一波又重复讲了一遍。毛主席听了,没有说话,他顺手拿起笔来,在一块纸上写了一个“能”字。
( ^; I+ S+ y! @& |/ ]* D$ E5 | p
细心的薄一波问道:“你写的这个‘能’字,是否指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里叙述刘备夸奖向宠的用语‘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9 n6 F% p* ^9 d5 s, t9 \$ F( N
7 f$ T2 @( U( r 毛主席无语,点头。 _! E J: c8 J* F# @
5 c" U1 F( n: \, v' n# J8 k 陈云矢志向学,孜孜以求的品性对家人的影响很大。
% T6 p& j" L! T! K7 c5 q- n+ `' W8 r$ T+ o5 d/ B# k3 V2 b
为了帮助子女们更好地学习,陈云专门为他们开出了必读书目:《马恩全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鲁迅全集》,并规定了一些必读篇目,如《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
! ?" G( U9 d% `0 S2 N, I2 T1 V* D
陈云的好学之风,造就了陈家浓厚的学习氛围,陈家的五个子女耳濡目染,对学习,特别是学马列、学哲学,兴趣浓厚,而且还各有所长。
+ Q6 x4 N6 G9 z1 t
3 B H4 }/ M, [% [ 长女陈伟力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后分配到中科院物理所搞磁学研究,1983年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在加州斯坦福大学攻读经济学,回国后,曾任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总经理,现已退休。
; g4 G6 r7 \* S" x+ E! q% z: [7 ]; D& J- _6 F
长子陈元在父亲的指导下,从初中开始看《参考消息》,阅读《马克思传》,高中和大学阶段自学哲学,通读《资本论》,并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2 K, p5 V9 a6 N, F9 v
- ]+ d( d `' ^# P 三女儿陈伟兰说:“有一次,还是文化大革命中间,父亲在江西,陈元在湖南,陈元写了一封信回来,说‘四人帮’批判唯生产力论,怎么写得不对,什么观点不对,我父亲在上头画的横的、竖的,后来我就说,陈元还是挺努力学习的,观点挺鲜明的,我父亲说,他还早着呢,说他能够正确地提出问题还差得距离很大。他说就是要敲打敲打他,让他磨炼磨炼,看他能不能够正确地提出问题。”- T y {4 M4 f
- N: w( U1 r% L2 ]! W& v4 t+ M 一天晚饭后,陈云把陈伟华叫到身边说:“你还要多了解世界大事。爸爸送你一本《世界知识年鉴》,这几天你把它通读下来,我要提出问题让你回答。”+ M% j4 i; y4 b6 m
$ o$ K8 n W$ k7 `" ?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陈伟华考入了著名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后又从国家机关主动到中学当了一名历史教师。' L% [( q" n2 i2 y4 ^) L
5 u9 F, ]6 v' i% Z
2 |# ?/ d* e3 G* d! Q6 v. I2 Q @9 w5 T* l' Q! `: x
6 y, R3 v5 @) t, j
三女儿陈伟兰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后下放到西藏工作了3年,现任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
; |" R: ^: o/ h* K: D" m1 s4 r7 W
! B) n- X1 Q8 G7 \ 一门多学子,学风铸家风。古人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党内,陈云及家人行事低调,不事浮华的作风,一直受人称道,这与陈云严肃的学风,严谨的家风密不可分。; k/ G0 N9 |% U2 T- q4 b; z
& J# Z6 d9 H% l; U8 ? n' W 三
; ]* J M; }5 _: |+ n3 ]& g
) [ a* p: ]5 m" c' n 于若木说:“我们家的家风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普通劳动者自居,以普通的机关干部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 S( |2 w* D5 \- `6 C
& g @) N& D, P& d
在这方面,陈云堪称楷模。: M6 s, p$ ?9 Z) Q/ u
- k: ?* U E) N/ D. P. e 北京西城区北长街71号,是一处老房子,院内有一栋二层小楼,陈云从1949年进北京,直到1979年一直住在这里。由于房屋年久失修,经常漏雨。当时机关行政部门提出房子要大修,陈云不同意,说:“房子大修要花许多钱,只要不漏雨就行了。”
" _; U. L2 F: s- a; A5 `- R
. A3 C Q5 o+ P1 u. V+ b 后来,后勤部门考虑到房内墙皮脱落很多,有的走道和楼梯上铺得很窄的地毯已磨得很光,走在上面都感到有点滑,因此又提出要大修房子。陈云仍不同意,说:“不影响我办公,不要修。”结果又未修成。! j1 c1 _4 s+ \. x$ X- C
2 s& j4 L8 w6 V, h6 ~9 c
1976年7月,唐山发生大地震,他的办公室南墙被震裂有一米多长、2厘米宽的裂缝。后勤部门请北京市房管部门的技术人员对整个楼房进行了检查,发现经过这次地震,楼房的结构存在较严重的安全问题。后勤部门提出把楼拆掉,在原址上建新楼。陈云还是不同意,说:“这虽然是老房子,也比老百姓住的房子好,这样好的房子都拆掉,建新房,老百姓会骂的,那样我们会脱离群众,影响不好。”因此老楼没有拆,当然也没有建新楼。( C1 ]' q4 g( Q( y% D8 l6 Y. K
* Y8 I# s. M9 l- Q, V: C" F3 I 在陈云的坚持下,连续三次修房未果,然而,房子毕竟太旧了,已不适合居住了,经过再三动员,陈云于1979年搬到中南海居住。北长街71号大修后,改作他用。8 |$ `: v: f- I! p
, f! W5 ?; X7 ~
刚搬进中南海的房子,陈云就明确地要求,房子不要再花钱重新装修,就按原样住。后来工作人员发现客厅的窗帘太破旧了,就趁他出差的时候换了条新的,谁知陈云回来看到后,立即要求把窗帘换回来。此后,直到他去世,房子旧貌如昨。
2 S2 L% s+ Y$ _9 D3 h; M! Z( G; q# _2 t
陈云平时都是穿布衣、布鞋。他有两套毛料中山制服。一套深蓝色是1952年到前苏联商谈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按出国规定,由公家做的。另一套深灰色是1954年他出国到越南时,也是按出国规定由公家做的。这两套中山服是他的礼服,只是在每年的“五一”、“八一”、“十一”、“元旦”、“春节”或接见外宾时才穿,过后就脱下,仍穿上他的布衣、布鞋。后来,这两套毛料中山服穿旧了,胳膊下面及膝盖等部位磨得很薄。夫人于若木同志和工作人员商量,想给他重新做一套新的毛料中山服,陈云不同意,他说:“补一补还可以穿,不要做新的。”" ?; A: s2 b7 T
' b: ^ U2 K) B 最后,还是利用他到上海出差的机会,把毛料中山服和毛衣带给上海的洗染店和工厂的老师傅织补。当工人们得知这是陈云的衣服后,连声感叹:“真没想到,陈云同志在生活上是这样艰苦朴素!”
9 k; ?/ v3 Q! l0 z2 R% f7 G" j: i: x# e, P. H
每次吃完饭,他的碗内不留一粒米,盘底的剩汤也要喝掉。出差到外地时,当地要请客或要给他做些好菜吃,他都婉言谢绝。所以,专给他做饭的厨师说:“首长一年到头就吃那几样家常菜,我也提高不了技术!”
' N$ W8 I9 p+ N, P. ~' h4 H h: p+ Y7 [& L# r2 n/ Q4 @4 e) B
父母永远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这是中国人治家的至上境界。陈云对子女的教育有两个原则:一是读好书;二是做好人。, T9 _# u- q/ b6 e7 g2 W+ e6 k
# F" l7 g: M: ?* j/ \ 34年后的1983年2月13日,癸亥新年,每逢佳节倍思亲,78岁的陈云惦记着革命烈士的后人,他专门把几位革命烈士子女叫到中南海自己家中,一起欢度春节,期间他讲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2 l( h- B1 r9 I
$ y: h$ t9 d- w3 c7 y
“今天是春节。中国有句老话:‘每逢佳节倍思亲。’你们的父亲(注指瞿秋白、蔡和森、罗亦农、赵世炎、张太雷、郭亮和刘伯坚等革命烈士。)就是我们党的亲人,是我们民族的亲人。所以,今天把你们请来,共度春节。
: k9 o, p, x+ {& k( |. e! U$ B; F
你们的父亲都是建党初期的党员,参加革命比我早,是我的老前辈,其中有的还直接领导过我。他们有的是被敌人逮捕杀害的,有的是在作战时牺牲的,死的时候都很年轻。我们的新中国,是他们和千千万万个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的每一个胜利,都有他们的一份功劳。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没有忘记他们,也不会忘记他们。我相信,我们的后人,以及后人的后人,也是不会忘记他们的。9 Y2 g! W9 \/ j4 J* \9 i9 u
1 l9 }9 K' _- z2 J7 a. E 你们是革命的后代,是党的儿女。你们应该像自己的父辈那样,处处从党的利益出发,为了维护党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你们中间有的是科学技术人员,有的是新闻工作者,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干部,都在不同的岗位为党和人民工作着。我看到你们的健康成长,非常高兴。现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形势都很好,你们要和周围的同志一道,爱护这个好的形势,发展这个好的形势,为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2 ?% B, y- R! ~5 T' x( T! b; S7 l9 B. c; s
V ^2 @3 D) M' s0 k! {1 a
# c& ~9 P. x8 r6 q 5 ^$ O0 N9 O5 a4 r I
2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重温这些肺腑之言,依然会湿润双眼,依然会唏嘘感叹,这是一个革命者对后代的叮嘱,也凝聚着一位长者对后生晚辈的殷殷希望。
2 o4 f# |' ]+ V& S- A8 d6 G8 X2 f# d7 V
四6 u9 X- H/ G( }" P
; y# Q& E- U2 M! _9 c7 X
/ }) e# n; D/ c0 @- c( Y9 f; |0 z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陈云是一个沉静如水、不苟言笑的人。也许是大音希声,而真正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陈云是一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他爱摄影、爱游泳、爱听评弹、爱写书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他最爱写的一幅字,也是他最喜欢送给别人的,倪志福、洪学志、王丙乾等同志都曾得到过这幅墨宝。/ a4 T$ I& |2 U2 D9 z
& X* G9 @5 r2 Q
对妻子、对孩子、对朋友,更是一往情深,关爱有加。4 U; E' A% i. t' f" R
; D1 w8 z, R9 w @; J# W% S N 1938年3月,34岁的陈云和20岁的于若木在延安结为伉俪,办婚事只花了一块钱,陈云的爱情誓词朴实得像陕北的黄土地一样,陈云对于若木说:“我是个老实人,做事情从来老老实实。你也是一个老实人。老实人跟老实人在一起,能够合得来。”
2 o3 R9 m5 I; }3 E6 K/ [- O5 Z- T% w) F) g% K" E. A* G$ w
而于若木回馈陈云的情物,是写信要大哥送给陈云一枝钢笔,因为陈云没有。( q& o$ H# ^+ i9 S: C7 `3 T
2 r& c2 T: s& U/ r" ~4 ^ 在陈家孩子们的眼里,父亲是慈爱平和、品性高洁、充满魅力的人,他们自觉地按着父亲的要求做人、做事,从没有利用父亲的关系和影响牟取私利,他们爱自己的父亲,尊敬他的人格,他的清白,他的信念,虽然,父亲已和那“一声声婉转轻舒的琵琶声”一道远去了,但在他们心中,随时都能感受到他那沉静的目光,不论他是在,还是不在。
" V7 x, W, ]# a, k4 L) [( T* Z8 N/ x. H7 @6 S, ?
陈云是重情之人,凡是来看他的老部下,他常讲:“如果生活有困难,孩子上学有困难,我会帮忙。如果孩子出了事找我,你找上门来,我不但不帮,还会批评你”。
7 Z, P5 { J% ~( j u% b2 b C2 x3 C6 f1 D
58年的共同生活,于若木对陈云知之甚深,她在评价丈夫的时候,借用了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中的两句话,她说陈云:“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g j% u( w# L9 I) }3 J
8 H) ~& H. d% h- I: { `7 A; J6 I 五
7 ?/ f3 @" O1 E& O9 c
9 w3 a& u* H1 |7 Q9 ~, s 1984年,陈云迎来了自己80寿辰,为此,他特意手书了“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利益重如山”的条幅,以此自勉。
5 @" o; b& D2 i7 G1 F* r7 E" g1 H2 A6 ^) j7 Y
要求别人做的,陈云总是自己首先做到,在党风、党性建设方面,陈云始终在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和家人。, H: j0 Y! H& |5 G W7 |
! E- u. P2 g" [; E$ K 前不久,我在和万里同志的长子万伯翱交谈时,谈到陈云,万伯翱感慨地说:“陈云不收礼不仅在党内人人皆知,而且连许多海外人士和香港同胞也都知道。”0 a$ y. v$ {* F2 y# J; }& f
4 V1 o( H( r4 e) [* }
“不收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送礼者多是老同志、老部下,不收是很伤感情的。可是,陈云在这个问题上却毫不通融,毫不妥协。而且,对送礼办事的人,批评起来,是一点情面都不讲的。
2 H: f4 E. ?7 F0 r! E( F& N E# a) R
身为营养学家的于若木,很喜欢喝陕西省紫阳县出产的紫阳富硒茶,因为微量元素硒,有防癌、抗癌的功效,每年紫阳县的同志都要给她寄些茶叶,每次她都如数将茶钱寄过去,十几年来一直如此,从来没有漏过。7 j3 M- ]5 Z5 w; a: \, {1 }7 e
" N- O u% _, q( \
陈云对那些败坏党风者,深恶痛绝。他说过,“四人帮”一伙生活奢侈,“都是败家子”。他对评弹演员说,今后你们编书时,一定要写中国共产党的老干部不是这样的。他认为,党风不正、党纪不严会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和社会安定,会影响到整个党的事业。
! I1 D$ B1 B' v1 Y, o: p/ A- b2 h T- R! e9 u0 {2 B; w
20年过去了,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这振聋发聩的声音,个性关乎党性;家风影响党风。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历来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历览前朝兴与亡,成由勤俭败由奢”,新桃旧符,言衷一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