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85|回复: 0

郭沫若书法欣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3 10: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x6 o# }6 Y1 S4 M+ C; @# Q笔名鼎堂,号尚武,四川乐山人,早年毕业于倭国东京帝国大学医科。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书法家、剧作家、翻译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共中央委员、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
+ {/ H7 ]0 j; K$ U; M& Z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广阔的学术领域里留下丰厚遗产,影响深远。郭沫若在书法艺术方面的造诣,同样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 a( l2 i+ r: |+ d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10年以后,他的著名诗集《女神》等作品集问世,使其书体在更广泛的读者面前显露风采。20年代末,郭沫若旅居倭国,由金文甲骨入手,以字辩史,借史鉴今,谙熟了祖国文字、书体的演进轨迹,创立了古文字研究的科学模式。1937年归国抗战,在民族危难之中,其诗词创作常与书法相结合,翰墨间包含了深厚的时代气息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了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特别在五六十年代,他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墨迹。其书法作品数量繁多,影响甚广。
% s* L& d2 U$ j8 Z  Z! c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八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称为“郭体”。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亦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 F/ }7 Y- s7 D  有人说郭沫若是一位旷世奇才,这可以从他在诸多领域中的成就与贡献中得到印证。在考古、古文字学、书法研究方面,他著有《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西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等,对中国的考古、文学、史实、年代的考订贡献很大。特别是在六十年代的“兰亭大论辩”中,郭沫若的参与和影响至今使人还记忆犹新。3 {1 f4 \: [9 G/ U4 @( ?/ C+ K7 ]
  若以书法家视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郭沫若可归入学者型或“文化人”类型的书家。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处处透射出一种“文”的气息,宠万端于胸中,幻化出千种思绪,从笔端涓涓流出,生成与他诗、文、史种种学问修养相融合的化境,以书法的外化形式展现给读者。
! s% H) n5 P9 w* o- R  关于书法的学习,郭沫若在《洪波曲》中说:“我从前也学过颜字,在悬肘用笔上也是用过一番功夫的”。从他的自叙可以看出他早年师颜鲁公的用功刻苦。从他的作品中,仍依稀可见颜鲁公的精神,比如线条的朴茂、敦厚;结体的宽博。郭沫若行草书的精妙之处,在于“意”的挥洒和“韵”的和谐。郭沫若在文学上的成就使他拥有了人格的浪漫与文化思想的深刻,转换成书法作品时,即有了“意”的挥洒与“韵”的天成。如果以郭沫若在文学、人格上的浪漫与文化上的“狂飙”来视其书法创作,应该是耐人寻味的。沈尹默有诗评曰:“郭公余事书千纸,虎卧龙腾自有神。意造妙掺无法法,东坡元是解书人。”
2 T, \( j+ ]! F" `- \

4 d5 c/ k) }8 a江汉丘陵行书七言联# f9 Q" h5 D4 S" m

8 D0 w  \* G4 r读史偶成
7 n4 E4 O# n4 V: F( W. Z
3 n2 q6 ?7 t& d) r8 O为荣宝斋题行书横披: |4 r0 r! T( W  `3 o7 p, q
! E. o1 O4 g; x& b% L9 n! j8 }: w
杜甫草堂联) p" R5 `7 r: b& }. ^' M9 A' M9 R% n, d
$ q+ Y! Q' q5 y2 _
行书立轴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6 s2 H7 D. J% ]
2 {/ y! ]' r+ P: S3 i# p2 j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8 14:44 , Processed in 0.03927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