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阁体是形成于明朝初年的文艺创作风气,表现在文学方面,多属颂圣、题赠、应酬之文字,以歌功颂德,浮夸现实为宗旨;在书法上则以结体方正、大小统一为原则,媚态十足却缺乏骨气与神韵。: r+ Z" u, P4 o4 i
# p; G8 u! P7 W- _
台阁原指尚书,后来泛称官场为台阁,因此台阁体书家主要为宫廷官员。明初设有中书舍人,中书舍人的选拔可“以能书荐起”,加上其工作主要为缮写各类书籍、制赦、诏命等文件,所以这些人多半都有一定的书法根基。- \7 j8 i1 w5 {( f# U) s! j; e
. f. o9 J7 V1 {) W台阁体之兴起先是沈度(1357-1434)。他以善书应诏入选中书舍人。沈度,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其书风“婉丽端雅”,深受明太宗喜爱,称其为“我朝王羲之”。因此“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
" r5 t8 ?# S* O0 g$ J0 R8 i. T l3 Y1 Y# O0 X# d f. v* T2 h
其后沈度推荐其弟沈粲成为中书舍人,沈氏兄弟因备受帝王宠爱,坐享高官厚禄,声名大噪,于是读书人也纷纷效仿,众人莫不以迎合帝王口味为书写宗旨。其中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为代表,他们都是当时的“台阁重臣”,都官至宰相。书法却是俗态百出。这种谄媚的书法,蔚为风尚后,蔓延整个朝野,影响明初近一世纪。: G1 r- V7 V5 g' t( n
. N, {8 H% A0 s9 w9 n但是在“台阁体”流行时,有位诗人未受其影响,那就是于谦。他的《石灰吟》广被后人传诵: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A8 A0 J- {; }! q6 p! Z% ~: n5 A0 Z9 D
统治者的喜好直接影响了台阁体书家的创作态度与审美追求。所谓书为心画,当他们的心过度寄望于皇帝的认同,以及随之而来的名利时,手下的笔墨也一字不漏的表现出谄媚的心境来,因此即使有非常优秀的书法水平,也只能流涟在婉丽、飘逸的俗媚书风中,无法有更突出的表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