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r3 I0 N4 E/ C) O1 r3 e. g$ K) z- _* l

7 Y. v; T5 ^3 }9 ` o鸿门宴图 佚名 壁画 纵23厘米 横顶140厘米 横底193厘米 洛阳古墓博物馆藏
% N8 J, n8 D: }" z5 E, M3 X此图据郭沫若考证为《鸿门宴》图。楚汉相争,项羽率军进驻鸿门,谋士范增计划在刘邦前来赴宴时杀之。画作展现了这一富有戏剧性的场面,表现平静,却暗藏杀机。这里选取的是画的两个部分。上图中立最右者为张良,据《史记》称,“其貌如妇人女子”,中为手持长干、怒目而视的范增,最左为杀气腾腾、跃跃欲刺的项庄。下图是两人在炉前烤牛肉,其后悬挂有牛肉和牛头。背景起伏的山峦,以寥寥数笔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和地点。全图作品以墨线勾描,表现人物大的动势和神情,又用对比强烈的大色块渲染,使画面有声有色。 8 N4 H3 \) E' y
, I/ o9 z& r9 b+ l0 E; Y
: a: r3 _7 P: Y e: V+ F5 G, c8 `
) v8 x/ }& }& Q8 z1 _5 y8 n3 R
+ {, D0 n+ w+ J1 N# B l# q, v) j # F& h P, F5 j* `& o8 l; A

/ q6 [. {5 ~( a( R) l
+ }% j0 K& e: c$ U
3 i+ o a$ `3 O! t3 B7 K - @% j; g: `: z8 T2 c5 x
洛神赋图 顾恺之 长卷 绢本 设色 纵27.1厘米 横57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 h. R' P: u: [: e6 V
' x$ M0 @8 j- G" P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 o& h2 ?$ Q3 q& G/ P+ v1 |& t, [3 T1 W

, M! h' V9 W. R" v! F& ?
" E% |2 u2 }& a# R7 b 7 t. Y# J; C7 z0 Y6 ]
北齐校书图 杨子华 卷绢本设色 纵29.3厘米 横122.7厘米 (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 j1 Z. M/ |# Q0 r. p" U. B
+ e. ] T/ ]% P# e杨子华(约515—约586),北齐画家。武成帝时官直阁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帝甚重之,使居禁中,天下号为画圣,非有诏不得与外人画。”阎立本评云:“自像人以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其惟子华于!”,杨子华尚在长安永福寺作壁画。传世作品有《北齐校书图》。 此图为北齐杨子华创稿、唐阎立本再稿,画北齐天保七年(556)文宣帝高洋命樊逊、高乾和等十一人共同刊校国家收藏的五经诸史的故事。画卷上人物分为三组,第二组即居中一组是全卷的中心,也是最精彩的部分。画中人物,神态各异,有安坐校勘的年长者执笔审读,有侍立执卷的年轻人恭请批示,还有的仿佛在专注思考。用笔纤细,刻画精致,有张有驰,生动逼真。作者吸收了顾恺之、张僧繇等前代画家的长处,技艺精湛,在当时被称为“画圣”,成为名重一时的御用画家。其原作早佚,该画虽为宋代摹本,但人物、技法尤存北齐风范,可使人想见画作原貌。* [2 F5 |' O8 l+ c
: F" E0 _+ R2 S; U5 ]% f

* [- a4 |" f( p8 H- b+ E$ B u( F* b3 R0 C0 P5 |
授经图 展子虔 册页绢本设色 纵30.1厘米 横33.7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8 S4 T8 ]- m% X A) H
1 Z. r4 O. G& B$ b唐朝张彦远评展子虔的此画:“细密精致而臻丽。”从这一幅《授经图》中可以看出其刻画人物手法之高超。人物衣褶用“高古游丝描”绘出,线条流畅,圆滑宛转,以淡彩晕染人物面部、手部富有立体质感,人物造型准确。所衬背景点染粗疏,更加反衬出人物清逸飘洒的学者风范和出尘脱俗的清高品质。展子虔,生卒年不详,北周末隋初画家。历北齐、北周,入隋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擅画人物、山水及杂画,几无所不能。人物描法细致,画马入神。与董伯仁齐名。亦上台阁,但不及董伯仁;写山川远近,有咫尺千里之势。曾在洛阳天女寺、云花寺,长安灵宝寺、崇圣寺等绘制佛教壁画。
2 L1 c. P% T5 [2 {. v+ g F1 v7 c / |- H7 d: { v1 ?) Y
+ x5 J& K3 l. B
伏生授经图 王维 绢本设色 纵25.4厘米 横44.7厘米 (日)大阪市立美术馆伏生授经图
+ m. p1 m3 W6 e( r7 m" F
9 ?& G ^$ b$ N$ y: _$ S王维(701—761),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和画家。字摩诘,原籍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隐居蓝田辋川。官至尚书右丞。擅画人物、山水。在画史上被推崇为山水画“南宗之祖”。传世作品有《雪溪图》《伏生授经图》。其神情专注而和蔼。线描手法高超,敷色清雅。此图现存日本,是否为王维真迹,尚有争论。伏生,济南人,原为秦博士。汉文帝为求能治《尚书》之人而发现了伏生,当时他年已九十余,老不能行,故使晁错往受,得二十八篇,即《今文尚书》。此图画伏生在讲授典籍的情景。图中的伏生形象清矍苍老,手持书卷,席地而坐,似正在认真讲授。中的伏生形象清矍苍老,手持书卷,席地而坐,似正在认真讲授。其神情专注而和蔼。线描手法高超,敷色清雅。% y1 G& Y: e8 p* w

# `1 @* o' r) Z [, [- J3 S: H' O

, b4 z% c$ z6 _( g5 K6 W0 T 1 k2 @2 r. F3 T; i

& ?: G" @. O3 f# a k2 g( z5 h" c! R: {3 ]9 D; N

( v& E: D% B1 ]% m& A) c1 r( \# d
2 t" c2 e2 d) C( L. K J& |; }' R0 w+ B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 梁令瓒 绢本设色 纵28厘米 横491.2厘米 (日)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 c8 t6 U+ O( t: D/ \6 Q梁令瓒,生卒年不详,唐代天文仪器制造家、画家。蜀(今四川)人。玄宗开元(713—741)时任集贤院待诏、率府兵曹参军。开元九年李隆基命僧一行改造新历(大衍历),而无黄道游仪测候,令瓒精天文、数学,因创制游仪木样。后又与一行共同创制“浑天铜仪”。工篆书,擅画人物。传世作品有《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此图原分为上下两卷,前画五星,后画二十八宿。五星,亦称五纬,谓金木水火土五行星;二十八宿,我国古时天文学家将周天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而附以诸星座。在古代观天历算的经典作品中,多将五星二十八宿画为人形、兽形、鸟形等。此图现只存在五星及“角”至“危”十二宿神形,计十七图,当是上卷。每个星、宿各作一图,或作老人,或作女像,或作怪异形象。人物有的骑牛,有的手执器物,面部特征也各有不同。用笔细劲而圆转,粗细一致。设色以黄色为基调,另有朱、青、绿、黑各色配合。衣褶、人体和兽身均采用晕染法,略有立体感。此卷曾藏宋内府,《宣和画谱》著录为张僧繇作,根据卷首题跋其说有误。" @/ g+ s5 }% [) l7 C2 u- c

+ U% P, a/ H# j* T
6 L8 i/ }; c0 V6 _7 e; g7 Z9 K# {7 j( M0 i9 t! I) U% p
恶友品图 佚名 壁画 尺寸不洋 甘肃敦煌莫高窟85窟
& R/ |' E% h; U5 S) y5 W6 G2 X. S: a
此图在85窟南壁东侧《报恩经变》的下部,为《恶友品》“善友太子本生”中的二个片段。故事是说波罗奈国太子善友历经千辛万苦,从龙宫取得摩尼宝珠,归途中被弟弟恶友抢夺,并被刺瞎双目,流落到利师跋国弹筝卖艺,后来又成了国王果园的守护人。国王有一公主,听其弹筝而产生爱情,不顾父母反对,与善友结了婚。由于彼此真诚相待,善友终于双目复明,与公主一起回归故国,让恶友交出宝珠,遍降甘米、名衣、金银七宝、众妙伎乐等等,普济众生。85窟这幅“善友太子入海取宝”着重表现故事的后段,展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具有鲜明的世俗人情味。特别是上图善友太子在果园树下弹筝与公主相会的画面常为观者称道。
& w) Y" r$ D! a. Q2 q) E( n( @8 _) I M
) |: o4 m r* p1 ]8 Y
" [; U: B5 M. O+ R& n# U: P
- H/ c7 w/ e0 g3 j* r& p7 N: F勘书图 王齐翰 卷绢本设色 纵28.4厘米 横65.7厘米 南京大学藏 u- c4 q5 e5 p$ J; D' H6 b7 V
% q4 ?$ F# w( u- q% t, C王齐翰,生卒年不详。五代南唐画家。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后主李煜朝(96l~975)为翰林待诏。工人物、佛道画,兼擅花鸟猿獐,以工笔细腻见长。传世作品有《勘书图》(亦名《挑耳图》)《荷亭婴戏图》。此图题为“勘书”,却并没有把人物画作伏案校勘状,而只刻画勘书人挑耳歇息的情景,故又名《挑耳图》。魏晋以来,许多文人受玄学思想的影响,追求行为和心境的返归自然,崇尚放纵和旷达。这位勘书人的形神,正表现出某种胸中萧然无物的魏晋风度。从绘画的角度而言,这一形象可谓形神兼备。衣纹于圆劲中略有起伏转挫,敷色细润清丽,表情刻画妙得神趣。画家把最大的画面空间留给三叠屏风,屏风上绘青绿没骨山水,独出一格,与颇有出尘之姿的画面人物很和谐。
- O0 u+ @& M( r6 R( O/ N S9 a5 \ $ k" S _9 p1 G$ l- q3 S7 |

3 Q3 J4 x- I! k& h/ u8 H
& I- z9 V; J- H6 h; q豳风图(部分) 马和之 绢本淡设色 纵27.7厘米 横673.5厘米 (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0 M+ S% N. Z: w" H4 j
马和之,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钱塘(浙江杭州)人。高宗绍兴初登进士第,官至工部侍郎。因擅画,被列为御前画院十人之首。人物、佛像、山水画兼长,行笔飘逸,有“柳叶描”(或称马蝗描)之谓,脱体于吴道子“莼莱条”,而独创一格,人称“小吴生”。传世作品有《唐风图》《豳风图》等。此图是马和之的传世作品,除山水外,都是《诗经》题材。此卷豳风图共有“七月”“鸱鹄”“东山”“破斧”“伐柯”“九罢”“狼跋”七段。此处所选表现了《诗经》所描写的采桑、耕地、饮酒观舞、拜谒等不同场面。马和之在人物画法上自创一格,画人物和树石用“马蝗描”(柳叶描),线条组织松散,不拘于形似。图上可见其古雅而轻松的独特风格。
2 S9 [- X/ _- Z7 H/ X4 P3 v
7 P8 z, K4 `. j f" ]# {* U. z, M8 e0 V* [; }: o2 X" _
太白行吟图 梁楷 立轴纸本墨笔 纵81.2厘米 横30.4厘米 (日)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C3 x7 x6 X- V3 q) W g; I
; u' C- R8 r* y
《太白行吟图》是梁楷减笔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寥寥数笔就把“诗仙”那种纵酒飘逸、才思横溢的风度神韵,勾画得惟妙惟肖。画家不拘泥于琐末细节,而是突出诗人的性格特征,选取最能反映诗人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的瞬间动作,加以概略的描绘。虽是逸笔草草,却言简意赅,以一当十,毫无雕琢造作之气。人物神韵的体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 @, L6 ]3 ?; q
# _: ?! g, w N+ U" | ; N, y6 c5 o$ G& a& F
暮云诗意图 马琬 立轴 绢本 设色 纵95.6厘米 横56.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Q- p4 w+ [9 @
% U* @' [- W. ^1 S9 h) S* d
此图描写山岭深处日暮雨后之景。层峦逶迤,或隐或现,平岗陂陀上林木深秀,临水有亭,隔溪板桥相接。山嶂烟岚轻动,茅屋村舍掩映。巨岗坡石用凝重柔和的披麻皴层层勾皴,表现出浑厚伟峻的形势。全图在水墨勾皴的基调上,略染淡淡的青绿,山巅阳面晕染薄薄的赭石,树叶点染花青,使物像呈现出暮色苍茫的气氛。
% P7 y3 r% N/ ?" V" ^1 z; B; ]' q- }* I
: U9 H. a/ t. `7 p

( U- }, l* d! ^3 J: t! }7 G 4 `, u" U3 h$ B0 D- y
" l$ Q9 r- v" M' u8 A
1 o" \% y7 m! R" P* w
8 i0 H/ I6 P9 Y7 H 9 r) h9 V- h2 M' c; R
: h# E2 C- P. i( n
* j1 S- l" V3 a# a
' ~: x0 y1 Z5 H3 j
% a+ m& y9 Y' a- _4 p( X
( {; b3 b% }; _+ v
3 E& m% ^" f2 y2 D
九歌图 张渥 纸本墨笔 纵28厘米 横602.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h. ]# @! N9 ]$ m1 u- x张渥,生年不详,卒于1356年,元代画家。字叔厚,号贞期生、江海客,祖籍淮南,后为杭(今浙江杭州)人。博学多艺,累考科举不中,遂致力于诗画。擅绘人物,学李公麟白描,也有人说他学南宋梁楷。笔法细劲,形象生动。传世作品有《九歌图》《雪夜访戴图》《瑶池仙庆图》等。此《九歌图》卷共十一段,每段一图,画屈原像及楚辞《九歌》中的《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十章内容。张渥《九歌图》传世有多卷,此卷笔法流畅工整,秀劲宛转,线条纤细飞扬,体现了元代的白描风格。形象稍有差别。图中吴睿所书《九歌》亦改用篆书,并识云“至正六年九月既望吴睿书”。至正六年为公元1346年。图有“淮南张渥”款,有专家认为此系后添伪款。
7 k, c% r5 ] D9 _' R5 }; d5 d; N$ Q. a$ U

1 e; M. V- e& ] L. D* _& b
Q+ ^- ^/ ~6 g6 r' y潭北草堂图 谢缙 立轴 纸本 纵108.2厘米 横50.1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x% z- X9 I: k3 u h
此图描绘的是杜甫在成都草堂会友论诗的生活情景。画面上峰峦巍峨,松林茂密,板桥卧波,草堂隐现。该图章法逼塞而空灵,气势苍郁深邃,皴法茂密蓬松,设色淡逸清新,由此可见画家之功力和才力。
1 V% z7 F' n# ^1 f6 h$ V& v , {. O8 [) V3 z( h5 }
6 `! \" n* J% I* E$ _2 P! E
溪堂诗思图 戴进 立轴 绢木 墨笔 纵194厘米 横104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 S8 G7 q1 p( L, {% ^此图绘层峰叠翠,山泉蜿蜒而下汇入溪流,溪畔杂树成林,烟气迷朦,山麓林下,茅堂临溪,一老者坐于堂前正凝思冥想,小桥上,有侍童抱琴而来。此图笔墨苍劲,布置精密,峰峦重叠,颇见生机,为其晚年的杰作。/ ~. C% D. ^1 p) i# U/ z

$ f7 [% b" m/ L% P0 ]
% i$ A8 p; ^8 l5 q: w$ Y% O/ S! O8 U) e) ?8 ~& B
南村别墅图 册页 纸本 墨笔 纵33.8厘米 横5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1 D: Y! j2 p6 U7 w! F4 W
8 P* J1 \# Z7 [& S
此图册依据陶宗仪撰《南村别墅十景咏》而写,别墅主人陶宗仪是元末明初颇有声望的文学家、史学家,著作甚丰,安贫自甘,不慕利碌,人称南村先生。作者为其从学弟子,特绘此图册,“以志不忘”。此处选印《竹主居》和《闽杨楼》两页,前者写主人简朴的居室和清静的环境;后者则绘主人憩息、游赏、垂钓、夜读等活动的处所之一闽杨楼,景色优美,意境清逸。画家较多吸收黄公望、王蒙长处,皴染缜密松秀,墨韵滋润苍茫,设色清淡明洁,具有文人画儒雅含蓄的特征。
5 v( x2 l2 n/ d( w" a+ B1 z
# X$ c+ a# s' `8 ?% W& V) T% o3 n& R' s
$ Q, |1 g/ T4 I9 O6 q
8 w8 a: o2 ?0 y$ u4 S- x6 k
' E3 i2 y! w1 @: P. M/ U! @) k7 z8 I4 Y3 a+ G* I @2 n2 R
. M! z7 Q U |* P8 ]* |
* u7 G* s# g+ c归去来兮图 李在 马轼 夏芷 墨笔 纵28厘米横 分别为60.74 79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4 u- k; |! u6 ~6 y& d
马轼,生卒年不详,字敬瞻,嘉定(今属上海)人。正统十四年(1449)为钦天监刻漏博士。工诗,尤精绘事,擅山水、人物。与戴进、谢环皆以擅画名于京师。夏芷,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宣德时期。字庭芳,一作廷芳,浙江杭州人。擅山水,并兼人物。此为马轼与李在、夏芷合作的《归去来兮图》,在此选录三幅。之一为《问征夫以前路》,写陶渊明弃官辞归,策杖而行,正问路于迎面而来的行旅者。二稚童担书琴,牵驴抱剑跟随其后。颇合原文“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之意旨。为马轼所作。之二为《临清流而赋诗》。写两棵古松下,诗人席地而坐,展卷命笔,若有所思。人物笔法方折有力,简约如梁楷“撕经”、“劈竹”。为李在所画。之三为《或棹孤舟》,表现“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辞意。诗人坐船首引颈远望。藤蔓随风左摆,巾带随船右飘,愈显出船行之速和诗人迎风吟思之动静对比。笔墨直逼业师戴进,是夏芷传世不多的代表作之一。
* D, o$ R z+ }! f% m; J8 q* L& }' e' @
l+ v1 x- f4 O; J2 n% X
7 V; Q3 `7 ~/ t5 A" O
3 L" l+ `6 T$ \ 4 u" K( w5 X% d8 ^% C
8 h' N$ b; ^/ F" R# N6 M
伏生授经图 杜堇 立轴绢本设色 纵147厘米 横104.5厘米 (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v. {$ X1 ] Y' {" W6 v, M7 `; Q8 B
7 V) C' r; ~5 K) T( ~ o5 }7 Q* i伏生为汉代济南人,字子贱,原为秦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儒学受到极大打击,至西汉文帝时,求能治《尚书》的人,时伏生已年九十余,老不能行,文帝使晁错往受,得二十八篇,即所谓《今文尚书》。此图表现的即是这个题材,倚坐在方席上的老者即是伏生,鬓发苍苍,老态龙钟。伏案疾书者即是晁错,正在记录伏生所授经文。全图上整细腻,与杜堇其他作品相比要严谨一些,体现了院体绘画的传统风格。
7 E- M2 ], [4 x* ^8 H* ] - X6 r; L! v9 r0 j
渔舟读书图 蒋嵩 立轴 绢本 纵17l厘米 横107.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W2 G1 P$ L1 \7 N, [% `
蒋蒿,生卒年不详,明代画家。宇三松,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善画山水,宗吴伟,为浙派名家之一。善用焦墨枯笔。是浙派晚期名手。此图为蒋嵩的粗笔水墨山水画。画家用简练概括的手法,兼泼墨写意法,用笔劲健粗放,墨气淋漓,但境界幽远, 显表现远近溪山、轻舟横渡的旷野之景。在画法风格上,继承 示了作者个人的独特风格。南宋马远、夏圭的传统而有变化,运用粗犷方阔的大斧劈皴
3 J# i/ z j, s5 J7 J( v8 v" F" z" b' B u( M) W$ A
8 n& f8 v, F' f2 z: `& Y
毛诗图 周臣 纸本 水墨 设色 纵54.7厘米 横38.4厘米 (美)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 u% J: M& |4 A; ?3 @# J汉代尊《诗》为经典,故名《诗经》,当时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后唯毛诗流传最完整,所以《诗经》又被称为《毛诗》。魏晋以来,毛诗成为许多画家的作画题材,周臣此图即是如此,该图质朴古拙,描绘山村乡民生活情景,极为切近现实,源于画家对下层人民生活劳作的深刻体认。
' R5 R$ ^* K* i: K
( j8 L- w+ z, [% K! c8 L X3 {2 X* r
0 R' d6 `3 N3 V) s$ ]南华秋水图 仇英 册页 绢木 设色 纵41.1厘米 横33.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U {# H3 s$ ~2 o
此图册共十页,所绘人物、仕女,多属传统题材。每幅撷取典型情节,缜密巧思,形象表达题意。画面工笔重彩,在绚丽中呈现出精细、粗劲、灿烂、清雅等变化。此选二幅,此为《南华秋水》,是根据《庄子·秋水篇》用形象的表现手法来阐明抽象的哲理。 M: ~+ \+ L% A2 x; X& U1 N2 D

5 @: D6 b9 n3 G5 r5 r+ \0 [- `; o) l) C$ ?: u- D1 P
杜陵诗意图 谢时臣 册页 绢本 水墨 设色 纵22.2厘米 横18.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 g" e) b3 T
谢时臣(1487-1567),明代画家。字思忠,号樗仙,吴(江苏苏州)人。能诗,善画。山水法沈周,得其意而稍变。势豪放,设色浅淡,人物点缀,冲和潇洒。《杜陵诗意图》共八页,画杜甫诗意。此选其中四‘图写“华馆春风起,高城烟雾开”之景。画家悉心体会巧思妙构,情景交融。 7 a- b/ @6 E# B; B% @0 r1 {2 u1 M$ {
, y5 M& d8 F0 i' [
2 X x7 u. i3 o
! K- k7 d% V7 S杜陵诗意图 谢时臣 册页 绢本 水墨 设色 纵22.2厘米 横18.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e$ X& ?' w+ a, }" z
此图绘“栈悬斜避石,桥断复寻溪”之景。 ) q/ G2 Z4 h% T X" o/ L$ D: U
" S9 B/ S% ` j$ v8 ~
杜陵诗意图 谢时臣 册页 绢本 水墨 纵22.2厘米 横18.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V8 M' K% j! u. X7 v6 m+ Q
此图写“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之景。 $ H6 P* z p6 N! R
4 [' n8 l6 e1 R( T
5 k9 s0 `1 M& p) Y+ s3 ~" B
8 {; C/ b0 X8 @" Q g, h% f杜陵诗意图 谢时臣 册页 绢本 水墨 设色 纵22.2厘米 横18.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v# T8 q% B5 S
此画表现“雪里江船渡,风前径竹斜”之景。( j: z, d- G5 o1 p
. s( |! r) `; H: N# A
水阁读书图 陈铎 立轴 纸本 设色 纵174厘米 横76.8厘米 常熟市博物馆藏
7 G( o- _5 Q# |, Q. m- E
; n5 v L0 P# c! q陈铎,生卒年不详,明代画家。字大声,号秋碧,江苏邳县人,活动于正德年间,以世袭官指挥。工诗文,以乐府名于世。善画山水,仿沈周。图中山峦层叠,石纹繁复,树木茂盛,云气缭绕,涧中溪水之上水阁屋舍掩藏,内有文士读书正抬头凝想,溪水波光粼粼,溪岸石上有两人皆抬首仰望。用笔浑厚老健,着色淋漓清润。
2 G2 p5 [+ P. a5 Y' g- Z S8 i, Q
& g* g" R: w- B9 A9 B( i: \0 | {, I: \0 }
7 T T5 z- r) M+ K( _) Q. w
: F L2 }1 I- }; @# q. r/ n2 l9 k

$ Y" ?8 R4 F8 ^' g; i
1 C0 {5 P0 D" T6 ~# V求志园图 长卷 纸本 设色 纵29.8厘米 横190.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 K% f% _3 E, ~: O. ^7 X此图绘江南私家庭院之景。图中画庭院书房,走廊池塘,有望楼掩映于绿荫之中,有人活动其间,或交谈,或伏案沉思,或提水走动。池面上鸳鸯鹅鸭浮游,这一切都给人生动活泼之感。在画法上,师法文徵明的细笔画风,用笔轻盈灵动,使人神思悠远。
4 x" \2 B# p" h2 o7 }+ A. W# O C' b2 F3 E, z+ y6 |
* t- c) J$ R1 f/ T
4 L& o. z# A6 d+ }1 M
林和靖诗意图 董其昌 立轴 绢本 设色 纵154.1厘米 横64.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K! e k+ O0 c: H# ^
$ [, O0 O5 Q7 F' W7 D5 p# C; N董其昌(1555-1656),明代书画家、鉴赏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才华俊逸,好谈名理,善鉴别书画。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称“明末四大书家”。对明末清初书风影响很大。擅画山水,渊源董源、巨然、二米,以黄公望、倪瓒为宗,讲究笔致墨韵,风格清润。以禅论画,分为“南北宋”,推崇“南宋”为文人正脉。此图画峰峦起伏,林木葱郁,溪水相映,茅屋草舍点缀其间,小径、草桥隐现。用笔疏淡,用墨细润,山石用皴很少,多以淡色染成。环境幽深恬淡,恰如林逋之诗,有超然出尘之致。
Z1 b- j9 a# S4 p& A( e
0 F" A5 Y, E5 C & Y" \. h( ]& _$ B* n( h, p: f
写杜甫诗意图 宋懋晋 册页 纸本 设色 纵22.8厘米 横15.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u6 ~5 K% @; Q# I. y, x
宋懋晋,生卒年不详,明代画家。字明之,上海松江人幼好绘事,山水受法宋旭,并以宋、远遗法,长于丘壑位置笔墨秀润,自有面貌。此图册共十二幅,以杜甫在成都、三峡游历时的诗句命题构思而成。有气势萧深的三峡胜景、平林远漠的秋野风光、城楼高耸的古朴都市、气氛萧疏的江岸丛树,诗情画意尽溢。构图合理,用笔刚劲,设色得体,风格鲜丽。此选其中一页供欣赏。1 e- k6 J/ ^' P9 z& }5 G7 }
9 W6 M1 s4 |" e/ ~3 h
3 _2 u! k1 S Q$ J# w: n' |" R4 P
" i* I5 l1 x5 B9 h1 N画王维诗意图 陈裸 立轴 纸本 设色 纵198.4厘米 横95.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6 i C. u7 B2 H- X$ U, v
陈裸(1563—约1639),明代画家。初名瓒,字叔裸,更字诚将,号道樗、白室,江苏苏州人。山水远宗赵伯驹、赵孟烦,近师文徵明,摹古人笔法颇能逼肖。此图为陈裸佳作,以王维诗句“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为题。图中远山崇冈,劲松翠竹,清流溪石,庭院柴门,一士人席床而坐,潜心研读。笔法严谨,用墨适宜。既雄浑沉厚,又郁茂深秀。
8 o \8 |$ G5 l M0 o# z: D/ O" C; F/ Y
4 ^* P8 e" |( M" }7 C: J. {, N" S
& m- b5 m2 {; x, {

/ ]+ k5 i2 i$ A% S2 e# ^. X书画合璧图(之一二) 张瑞图 册页 水墨 纵34.7厘米 横2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0 W2 O* Y4 Q4 U6 O2 H此图册共十一页。所画皆山水,用笔秀逸,各有意境,颇得生机。此处选印两页,之一画山石杂树间,崎岖山道,笔法自然而流畅;之二画溪阜林中瓦屋数间,画面生拙苍厚,别具一格。1 Z; P7 s5 i! ?( ?* f% r

' C% X' n% t ~$ d; z! E贻鹤寄书图 邵弥 立轴 纸本 设色 纵87.3厘米 横5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9 O% V g' k6 O* a该图根据“却怪居山犹自浅,有人贻鹤寄书来”诗意构思,描绘了友人乘船送来书、鹤的情景。图中浩渺江波,两抹横山,江头小船青鹤,岸上苍松古藤。全图构图简括,风格秀雅。1 x, n* b5 M3 P+ X9 q( D- m
1 H3 F# A6 N/ F. O3 P/ d0 z8 X. u
溪山曳杖图 蓝瑛 立轴 绢本 设色 纵180厘米 横62厘米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 V7 g$ P" u9 b! Y5 t. W8 ^蓝瑛(1586-1666),明末画家。字田叔,号蛙叟、石头陀,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擅画山水,早年笔墨追摹唐、宋、元诸家,对黄公望究心尤力。其青绿山水,仿张僧繇没骨法,鲜艳夺目。中年遂自立门庭,颇负时誉。兼工人物、花鸟,有“浙派殿”之称。亦称“武林画像”。此图学荆浩笔意,画远山横抹,近处山石巍峨,丛林杂树,古亭临溪,溪畔林间苍松下,一老者曳杖远望,觅句诗思,童仆捧砚而来,神情谨然。全图布局稳重,气氛清谧。
* C( K" S9 l( X - K" K4 n& |! O' E0 A
闭户著书图 沈颢 立轴 纸本 设色 横40.8厘米 纵96.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0 {: V& c3 Q ^7 N沈颢(1586-1662)明代画家。字朗倩,号石天,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工诗文,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能。山水学沈周,晚年笔墨挺秀,点色清妍,深于画理。此图画王维诗意:“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图中画庭院房屋工整,房前屋后,翠竹苍松,古藤盘绕,屋内一老者端坐执笔于案前,致力于著书之中。画风高雅秀逸。+ q0 f! v3 {& D! L# l

1 ~& k6 ^3 G! ~ g) }$ M唏发图 陈洪绶 立轴纸本设色 纵105厘米 横58.1厘米 重庆市博物馆藏 & O" i3 h* W6 m' ^
唏发,本指把洗净的头发晾干,后亦指洗发。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赵孟坚修雅博识,人比米芾,以游适书画为乐,曾与周草窗各携书画,放舟湖上,相与评赏,饮酣,子固脱帽,以酒唏发,箕踞歌《离骚》,旁若无人。此图中一满髯高士长发披肩,醉眼朦胧,以手作舞,旁若无人,状似饮酣,甚合萆窗之说。人物须发毛根出肉,力健有余,衣纹清圆细劲,转折有致,兼李伯时、赵吴兴之妙。设色娴雅古淡,气局超拔磊落,应是作者晚期作品。% C S1 k. |. N! ^0 @

/ `* \) @% p. K$ b
2 S; j4 y( E' p. h, I
0 O( K& [( A4 F6 T
( n& o3 ^! x0 z; i8 _9 ]( X南生鲁四乐图 陈洪绶 绢本设色 纵30.8厘米横289.5厘米 苏黎世瑞特保格博物馆藏 1 J, q3 O1 t O. C0 n
《南生鲁四乐图》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四乐图》诗意,故分为四段:一、解妪,画南生鲁居士坐于石案后,一老妪扶杖立于前,表现白居易作诗通俗,老妪可解;二、醉吟,画居士头饰野花,执杖云游,追慕白居易被贬后半仕半隐的岁月;三、讲音,画居士沉醉音乐,使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 四、逃禅,画居士盘坐蕉叶上,后有佛像和莲花,忆念白居易晚年居洛阳龙门石窟旁,忘情山水,栖心释氏。画后有款:“李龙眠画白香山四图,道君题日白老四乐,洪绶以香山曾官杭州,风雅恬淡,道气佛心,与人合体,千古神交,为生翁居士取其意写之属门人严湛、儿子陈名儒设色。时己丑仲冬也。山民洪绶。”从中可看出,此图为清顺治六年(1469)陈洪绶与弟子严湛、儿子陈字三人合作。四段画面皆以构图简洁明快取胜。配物简单,人物突出。白居易面容有肖像写实之风,髯须浓密,多以正面示人,笑容亲和动人,以显其之“乐”意。线描流畅飘逸,有唐宋之风,设色清雅隽秀。每段皆有独立的题跋。书画相应,自显一股清新脱俗、与众不同之风范。陈洪绶之所以画此图,是从侧面反映出他晚年苦闷的心情。
1 _& l: i6 Z8 I$ w4 n3 l
. j' f+ d+ j1 E! c5 X5 g4 {0 U3 Q杜甫诗意图(之一) 王时敏 纸本 水墨 设色 纵39厘米 横25.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8 Z, u3 M2 r; y$ L( i$ b. A
此图册共十二页,皆以杜甫诗意入画,现选印其中之一“松云绝壁”。此幅笔意仿元代倪云林,画江边绝壁悬崖,云遮雾绕,隔江苍松杂树,浓郁丰茂,高人面江坐卧松畔,超凡脱俗于尘世之外。设景简略,天真幽淡。" r" r& T0 \0 m: ]* r2 @9 o

- Z3 F+ B n2 O3 \- Y, A易安像 罗聘 立轴纸本设色 纵119.5厘米 横44厘米 (美)私人藏
( t; B8 x9 |4 ~6 d4 G J嘉庆三年(1798)初冬,罗聘幸遇老友易安,便绘此图以作临别纪念。图中以玲珑剔透的湖石为背景,石前立一老者,倾首嗅梅,神情怡然,有却尘脱俗之风骨。画家由彼此的君子之交,联想到唐代诗人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特录太白诗于画端。罗聘晚岁信佛,画风渐趋平和中庸,而画中瘦硬古拙之趣,则得陈老莲真髓。' I! N) @& ~- z/ A8 _) |+ ^1 X
% b' P& U8 t9 M2 v3 v* y4 G3 e
北固烟柳图 张风 立轴 纸本 墨笔 纵83.5厘米 横44.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e8 Y% }& d3 j张风,生年不详,卒于1662年,清代画家。字大风,号升州道士,上元(今南京)人。款喜署“真香佛空”“真香佛空四海”自称上元老人。擅长山水、人物、花卉,亦工肖像。无师承,全凭自意,得元人法。早年风格恬静闲适,神韵悠然,毫无妩媚习气。晚年笔墨变为瘦挺豪纵。精通画理,工刻印,能诗词。著有《双镜庵诗钞》《上药亭诗馀》。并有论画书简四通辑入周亮工《尺牍新钞》。此图笔墨粗简,山石用淡墨皴擦,浓墨点苔,笔势奔放。坡石上柳树二株,笔筒而有神,静中有动。自题中云:“小诗一绝奉赠信之先生。北固山前江水连,雨馀花鸟弄晴烟,从君拄杖闲来往,何异王维小辋川。上元弟张风顿首。”
6 w: l1 {2 q0 [- g! F7 B 4 ^' Y3 {# j) u$ Q, W+ J- g! t2 r
雪岳读书图 萧云从 立轴 纸本 水墨 纵124.8厘米 横47.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7 U" d7 h% e+ A# k6 i1 t- @萧云从(1596-1673)明末清初画家。字尺木,号无闷道人,晚称钟山老人,安徽芜湖人。善山水,笔意清疏韶秀,晚年放笔,自成一格。工诗文,精六书、六律。传世作品有《碧山寻旧图》《仙台楼阁图》《秋山行旅图》等。此图画雪景山水,图中崇山叠峦,树木葱茏,屋舍深掩。画山石用笔勾画,无皴染,以突出雪景,富有版画韵味。画树木也是细笔勾写,细而不繁。结构繁密,笔法严整,有独特风格。
( h0 @: F( \$ t4 w$ z1 j# A0 F 3 L @( T! M, e' g) q0 T
秋林书屋图 梅庚 立轴 纸本 纵147.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0 \2 n4 T' }$ v2 E% n5 u梅庚(1640-约1722)清初画家、诗人。字耦长,一字耦耕、子长,号雪坪、听山翁、南书生,宣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举人,官泰顺知县。书善八分,画擅山水花卉,脱略凡格,不宗一家。与梅清、石涛等均为黄山画派名家。传世作品有《敬亭棹歌图》《山水图》。此图为梅庚在浙江泰顺县时所作。图下方作重叠坡石,纵列在湖面右向,坡石上大树挺立,疏密有致。左侧依坡而筑两间屋舍,正面一间门敞开着,室内空无一物,而案几上放有书册。画的左侧,峻岩突兀,雄伟险峻。透过巨石,湖水涟漪,山峦起伏,双帆高悬。湖山宁静幽雅。用笔苍劲凝重,山石轮廓主要用侧锋,线条顿挫自然流畅。这幅画是他的晚年之作。寓秀润于老辣之中,使人们在静穆之中得到更丰富的联想。
. d% k2 {. h: X U2 s
- i$ p. N* n" T0 P映花书屋图 方薰 立轴 纸本 设色 纵126厘米 横34.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x: o! K( @+ S- |7 O, ]
方薰(1756-1799),清代画家。字兰坻,一字懒儒,号兰士,又号兰如、兰生、樗畲生、长青,石门(今浙江崇德)人。善画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晚年好作梅竹、松石,亦工诗文、篆刻。著有《山静居稿》《山静论画》二卷行世。此图所绘,水面宽阔,平坡缓崖上,杂树葱郁,闲庭书屋谧幽雅。用笔精细工整。
+ M. M/ Y5 g, `1 L/ t & y1 p% D. |' R% P8 y
秋夜读书图 蔡嘉 立轴 纸本 设色 纵63.7厘米 横3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 w/ Z# f. |7 I p- `9 O3 N1 s, Q画林荫下茅堂,篱门紧闭,堂中有一书生正秉烛攻读,一小童侍立一旁,窗外石级处立着一鹤,几棵树上的红叶,点出了秋意。用笔简练,树石用浓墨渲染,用浓墨点苔, 画法自成一家。自识:“秋夜读书图,松原弟蔡嘉为静宰先生作。”
: {7 H8 a1 k: ? c2 P6 y
9 D$ h; s% @- U8 r, S$ a
6 L! c' K# X' \6 x) a4 F! J
: C Y e. v, u& E诗画图 黄易 长卷 纸本 墨笔 纵22.6厘米 横220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3 n x) [$ N _4 J* T1 H
黄易(1744-1802),清代画家。字小松,号秋盒,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黄树谷之子。能诗工书,善画,尤精篆刻,与丁敬、蒋仁、奚冈齐名,称为“西泠四家”。 此图为诗画合璧。湖水明净,山势环抱,得萧疏恬淡之趣。远山以淡墨晕染,谷口作曲水流泉;近景画点叶树数株,映衬茅舍、场圃、泊舟,远近浑然一体。山石用乾笔短披麻皴,笔致灵活松秀。图后自题七言古诗一首,首句云“明湖秋水净如练”,由此推之,此图或是写山东济南大明湖的真景。署年癸丑,为乾隆五十八年(1795),是黄易50岁时,为其友雪怀出京赴济南的赠行之作。& ?3 b7 s M2 x C
% O. W5 Q: o2 {, E+ J( a+ y
虞山草堂步月诗意图 钱杜 水墨 淡设色 纵138.2厘米 横53厘米 (日)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 L* A' t+ H4 u1 s钱杜(1763-1844),清代画家。字叔美,号松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至主事。工诗书,善画山水、墨梅。师法文伯仁,略变其法,笔法细秀。画梅师赵孟坚,幽冷疏散,可与金农、罗聘媲美。著《松壶画忆》《画赘》等。此图以大密大疏之反差为特色。层层茂林,以精细的点法为之,卷云般的山石,以密集而具装饰趣味的解索皴写成,与空旷的天地及白墙形成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强烈对比。画法融王蒙之繁密与文徵明之细腻为一体。此图为画家50岁时所作。
. z8 n x4 H* u5 V8 f5 M |+ V2 l
5 ~4 Q7 s1 k! L5 u) t4 H清平调图 苏六朋 立轴纸本设色 纵132厘米 横101.5厘米 广州美术馆藏
: C: d. ^+ O' s$ C9 p; C) b苏六朋,生于1798年,卒年不详。字枕琴,号怎道人,别署罗浮道人,广东顺德人。擅人物、山水。画人物师法元人和清代著名画家黄慎。多以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生动逼真。传世作品有《太白醉酒图》《渔乐图》《清平调图》。此画绘唐天宝年间,唐玄宗召李白作“清平调”的故事。画面构图完整,有开合之意,人物呼应紧凑。神态自然,各具表情。令人感到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得笑看”之情景。笔法细而不匠,粗而不野。线条钩勒流畅。墨色清新,为苏六朋早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1 t. |4 X; I8 P: L: q R5 i+ s # N9 Z% E6 ~9 D I

& R7 I. ]) E. A" \# n
, r" D0 F$ {* f. E% L/ d) k% k5 H
6 h& d- |1 [0 r5 x. R7 H9 F大梅诗意图 任熊 册页绢本没色 纵27.3厘米 横3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5 E0 u1 m1 r: I) e& Q$ M7 L
大梅”是指号称“大梅山人”的晚清诗人姚燮。自宋代以来,“诗画一律说”大受推崇。许多诗句被画家作为画题加以描绘,而同时许多画面也被诗人再三吟诵。但不论是由诗而画或由画而诗,都是一种再创造,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转化。任熊作过多幅姚燮的诗意图,大多意境悠远,耐人寻味。《大梅诗意图册》共有12开,在此选其中四开。笔法或清丽疏朗,或意动韵飞,或工或写,运用自如。而线条也因人而变,因景而异,或细劲圆润,或刚劲削力,或宛转轻柔,采用铁线描、钉头鼠尾描以及战笔等来刻画人物,形成不同的特征及风格。设色清雅柔和,只是个别人物过于媚俗。
- I4 [7 D+ z1 ]' r9 B* S
X8 {1 c K8 N& x6 \5 g雪室读书图 法若真 立轴 纸本 设色 纵161厘米 横87厘米 沈阳博物馆藏
. k( y- M0 C7 R, c9 Y9 L此图画的是雪峰对峙,山溪斜流,坡前茅舍数间,一人凭窗,一童执帚,冈峦屋侧杂植松梅竹丛,丹枫绿树。溪侧二人踏雪出行,似寻梅访友。以淡墨染地,烘托雪景;勾点豪纵,敷染清雅;树石多用侧锋。
+ r; Q; U" l2 [; I, N 5 f! w3 [- M" ^$ E7 f
老子授经图 任颐 立轴纸本设色 纵142.7厘米 横34.4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8 A! Z$ Z. h7 z+ J! F, ?
史称老子见周将乱,乘青牛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先见其真气,知真人将过,果见老子,尹喜请其著书,遂得《道德经》五千言。此图正是尹喜拜见老子的场面。老子仙风道骨,须发皆白,神安气闲。人物着重面部的渲染刻画,线条简逸灵活,色彩清淡。青牛以干笔皴擦出皮毛质感,双目圆睁上视,神态可掬。
2 p: {0 F j$ ^: M
, K* {% a1 _1 W' a. ?; a* r6 I$ ?鲁公写经图 陆恢 册页绢本设色 尺寸不洋 (美)私人藏
" E8 l4 Y7 T+ V y6 l/ V7 [) t陆恢(1851—1920),字廉夫,号狷庵、破佛盒主。江苏吴江人。曾结画社于吴门(今苏州)。山水苍秀,为娄东派正传;花卉清逸,有恽南田遗韵。画笔灵逸有余,惜乏创格胆识。传世作品有《雪霁飞泉图》《鲁公写经图》等。 本图画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世称颜鲁公)写经的故事。在竹林怪石之前置一长案,鲁公坐于案前,面对水边的孔雀垂目合掌,正欲写经。怪石瘦劲通透,造型奇特。此幅用双钩法画修竹、水仙,多姿多彩。孔雀立于石上,回头瞻望,设色浓艳,形象优美可爱。鲁公坐姿端正,神情专注,衣纹线条细劲而宛转,笔法高古,衬托出人物清高之志。土坡之外,雾气弥漫,远处峰峦依稀可见。全图苍秀清逸,隽永古雅,确有元初钱选遗意。
5 v- J* K7 j- Q1 e# _- Q, t: Q' y! ^
5 K# H6 k, K1 F; q# t4 l" D蕉荫读书图 吕彤 立轴纸本设色 尺寸不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0 p4 t. c: \6 n. m) B
此图人物造型取前人之画,但笔法更加细腻。图中绿蕉似伞盖,一女子坐于湖石之上读书,不知是有感于书中所写,抑或想起什么心事,正支颐沉思。此画色彩极其清丽,背景简洁,反衬着人物妩媚娴静的姿态。人物造型虽未脱改、费氏的美女模式,但已加入一些写实的笔法,人物的比例更趋合理准确。风格上清雅秀美,不着俗粉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