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22|回复: 1

古代沿袭至今的伏日风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3 18: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
( ?8 d2 x" X# t- k7 K1 z1 g4 E4 G, q' ~2 j; a4 F( K
“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 V8 q) S0 Z5 g8 D5 h6 \; L
' O- \) T. L* J6 k8 t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这是迷信说法。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
- W' L* q; j, O1 p$ i' w5 F( b. X! B$ u: p9 X1 O2 Z
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 3 F& K  r% d6 K0 h) K7 W
: R/ k- q) D( O
伏里还可以吃“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6 |" [' L& t- O
5 j2 F$ r7 _7 U/ N& v1 z
朝廷在伏里要赏赐大臣酒肉。《汉书·东方朔传》中载:“伏日,诏赐从官肉。大官丞日晏不来,朔独拔剑割肉,请其同官曰:‘伏日当蚤归,请受赐。’即怀肉去。大官奏之。朔入,上曰:‘昨赐肉,不待诏,以剑割肉而去之,何也?’朔免冠谢。上日:‘先生起自责也。’朔再拜曰:‘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一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 上笑曰:‘使先生自责,乃反自誉!’复赐酒一石,肉百斤,归遗细君。”
( `4 {5 e6 k( v2 c
. K" I8 i! i2 `% q这一节虽然意在表现东方朔的机智与幽默,但却反映了西汉人已把伏日当作一个重大的节令加以庆祝。
( V. }/ [! i- o- w- ?0 z) ~; o* L8 O2 G& T- i* T
伏天可吃的时新很多,清顾禄《清嘉录》中说:“街坊叫卖凉粉、鲜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之物。”
" O2 ]: Y  t  o! w- D
, h  {# j( }0 x伏天消暑最佳的水果莫过于西瓜。西瓜为我国的原产,很早便为人们所喜食。不仅因为它味甘汁浓度而且还因为它具有药用价值。清人黄宫绣《本草求真》谈西瓜:“西瓜内瓤,令人遇值三伏天燥,不论男妇大小,朝夕恣食,诚以燥渴之极,得此味甘色赤,能引心脏入热,下入小肠膀跳而出,令其心胸顿冷,烦渴冰消,故书载治太阳阳明中暑及热病大渴等病宜投,并有天生白虎汤之誉。”
9 H* S+ j  t& b. p# D, E' W: R* j2 x; w% Z
经临床实验,西瓜汁可治肾炎、急性肝炎、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有意思的是,夏季多腹泻,多汁的西瓜反可止泻。宋人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记有一事:“上尝以泻疾召继先。继先到则奏曰:‘臣渴甚,乞先赐瓜而后静心诊断御。’上君赐瓜。继先食之既,上觉食瓜甘美,问继光:‘联可食此乎?’继先曰:‘臣死罪,臣索瓜固将启陛下食此也。’上食之甚适,泻速止。左右惊。 , n  g  r& S+ V9 Y

8 a0 z5 @" Y/ m6 r# c; J& E! i8 z上问:‘此何方也?’继先曰:‘上所患暑,故泻,瓜能消暑耳。”
) ^' q% j; s) U
; i! X5 y* A/ ^2 ?1 ?* |: Z皇上的腹泻是吃西瓜治好的。西瓜也可上桌,做成精美的菜肴,最出名的是“西瓜血’。 - ~/ i5 T; T4 J, S
$ y$ d) l- D2 x$ I
近人作《御香飘缈录》有一段记叙:“有一种为太后所最欣赏的,那是‘西瓜盅’,它的制法是把西瓜中的瓜瓤一起挖去,而把切就的鸡丁、火腿丁、新鲜莲子、龙眼、胡挑、松子、杏仁等等,装进去重新盖好,隔着水用文火来炖,炖上几个钟头就行了。其味之清醇鲜美,我们不难想象得之。”
; d6 a+ r, X7 h3 i) }2 l0 u2 N! I5 E! q+ u
山东孔府菜刀中有个“孵双凤”的菜便是采用西瓜盅做成的。巧手厨师还将西瓜雕刻成艺术品装饰在宴会上。明刘洞、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上说:“以瓜雕刻成花,谓之瓜花。” * m  ~: R, z6 i$ T8 e

2 p) ^6 y0 k' Q( i: P这些多姿多彩的瓜花,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才能。
 楼主| 发表于 2007-7-13 18: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伏日避暑

伏天太热,一般人便要寻找凉处生活,所以人们都把手头活儿放下,包括农夫在内,因此有“歇伏”之说。 4 H  C1 w9 c; G5 f7 O1 R

$ e- i% N  T' w$ x平民百姓歇伏就在家里,但生活方式却悠闲得多,哪凉快去哪里,谓之“纳凉”。清顾禄《清嘉录》中云:“纳凉,谓之乘风凉。或泊舟胥门万年桥洞,或规掉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宇水窗、冰谢。随意留连,作牙牌、叶格、马吊诸戏,以为酒食东道,谓之斗牌。习清唱,为避署计者,白堤青舫,争相斗曲,夜以继日,谓之曲局。或招育女慧男,弹唱新声绮调;明目男子,演说古今小说,谓之说书。置酒属客,递为消暑之宴。盖此时烁石流金,无可消遣,借乘凉为行乐也。”
. g# y' [3 l$ h* G$ Y& W2 I% \; I
中介绍了三种纳凉方式:斗牌、曲局、说书。这就是说,或可会聚好友打牌,或去青楼赏曲,或进书场听书,在心情逍遥中过夏。 / x7 i$ [; q& o/ \
* P$ K7 V( m5 d# A
有条件的,还可买舟去水上避暑。(清嘉录)中载:“豪民富贾,竞买灯舫。至虎丘山浜,各占柳阴深处,浮瓜沉李,赌酒征歌,赋客逍遥,名姝谈笑。雾彀冰纨,争妍斗艳。四窗八拓,放乎中流。往而复回,篙橹相应,谓之水辔头。日晡,络绎于冶芳浜中,行则鱼贯,泊则雁排。迫幕施烛,辉煌照彻,月辉与波光,相激射舟中。酒炙纷陈,管弦竞奏,往往通夕而罢。” 0 v# e5 H" Q8 c

( u+ O6 \% X, C5 D这些富人纳凉可谓通宵达旦,租船玩乐,不计钱财。挥霍至此,已失去纳凉本意。不信,有清人蔡云(吴觎)诗为证:“灯船人夜尽张灯,五色玻璃列上层。赢得火光人面映,农凉犹著薄吴绫。”
; p* b! `0 A$ z! e& I$ b9 ?" c) M
6 m4 L/ Y1 S6 \2 ~7 c% @夜凉尚在舟上逐歌追舞,实为猎艳。其实避暑纳凉不必择地,但求心静即好。古代的文人雅士一般闭门而居,或弹琴,或赏书画。如嫌寂寞,约三二好友,饮酒对养,高谈阔论,皆可悦心娱情。至于闺中佳人多为昼闲夜玩,自得其乐。《红楼梦》中的宝玉曾有(夏夜即事)一诗道其真情真景:
1 D* ^) L: s* E* O" t, q- S
) u& s" U) u7 X&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 s* u( Y6 A: _$ S9 N+ G: N
' \9 |( @) q* S( L窗明麝月开宫镜,宝霭檀云品御香。
* k1 E; F# C/ F" I) r" \! u& z- y$ |
6 G+ e0 K1 P& [1 R5 `$ a2 T( I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 B/ Y! [$ P" j2 S6 v

) x3 h2 a+ G6 g6 R0 q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大观园里的女子们就在绣花、醉梦、摇扇中度过炎夏。 + v$ _8 I+ E# n9 q. b

. \' {. `5 Y, n1 p皇帝一到三伏天,便到特置的馆阁中避暑。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中谈到皇宫中纳凉的情景:
. A3 ?: C! K) g2 }
2 u% R2 `# V: \2 @* q% c2 s! p“禁中避暑,多御复古、选德等殿,及翠寒堂纳凉。长松修付,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池中菡苗万柄……又置茉莉、素馨、剑兰、麝香藤、朱栏、玉桂、红蕉…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御失两旁,各设金盆灵敏十架,积雪如山。纱厨后先皆悬挂伽兰木、真蜡龙涎等香珠百斤。蔗浆金碗、珍果玉壶,初不知人间有尘署也。闻洪景卢学士赏赐对于翠寒堂,三伏中体粟战栗,不可久立,上向故,笑遣中责人以北绫半臂赐之。” ) U0 D8 I3 E" ]5 B* \# p* o% U
! S' J* V( Q. F! n, ]( N1 H; w
皇宫庭院简直可比人间仙境。奇花异草悦人眼目,香料百斤,令人神爽。风轮一动,炎暑皆消,一学士竟“体粟战栗!”同处伏天,皇宫与民间寒凉如此不均,这真是“天上人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11 11:45 , Processed in 0.04299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