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800|回复: 33

孺童讲《论语》系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9 17: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而上(一) 2 k% o7 x! S4 i# X* F

- R( h# B$ q5 y- s* G7 ^8 `2 M
  原文:
3 Y8 P8 {# k4 k5 Q7 V  N) V5 M( c, G8 `+ f6 h* E/ z- z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 B0 v3 \. a7 K0 i, `2 M4 S6 l

# @8 H' y/ j4 w( m6 v& J  
    解说:
* O% K$ |6 k4 \+ `  ~( \  C# }+ |" C3 X
  “学而”是《论语》开篇的篇名。需要说明的是,整部《论语》共分二十篇,但并没有为这二十篇内容,再专门起二十个能够彰显本篇主要内容的篇名。而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二十篇的篇名,就是每篇内容正文的前两个字。以本篇为例,正文为“学而时习之”,故取“学而”二字为篇名。 / S. f7 X5 Q3 e! }. t7 d7 @$ b0 g
  《论语》每篇内容长短不一,略长的篇目,则又将该篇内容进行划分。如“季氏”、“子张”、“尧曰”就是单独成篇;“乡党”、“宪问”则就分成了上、中、下三个部分;其它诸篇则均分成上、下两个部分。因此,“学而上”中的“上”,就是指的该篇的第一部分内容。 9 F' V8 c0 u* X5 n$ H7 Q+ j" Z
$ H; L% f% w3 F8 B" m5 x3 Q
  “子” 是丈夫,也就是男子的通称,在这里指的是孔子。然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或是更早一些,“子”并不是某个固定人的称谓。按照周朝的制度,爵位分成公、侯、伯、子、男五等,故而在周制下,当时的“卿、大夫”都不敢称“子”。直到春秋时期的齐僖公、齐文公以后,从政的“卿、大夫”才开始称“子”。 + i( y- z& M: P" \# s  Z
  由于当时大国的国王称之为“孤”,小国的国王称之为“君”。《春秋传》云:“列国之卿当小国之君。”小国之君按爵位属子、男,但二者不能并称,故而“就高不就低”,留“子”去“男”,以“子”自称。可见此时的“子”,还是贵族与统治阶级的称谓。到后来,没有从政当官的“匹夫”,如果他学有所长,且能够被世人所认可、推崇、追随的,也可称为“子”。如:老子、孔子、孙子等诸子。
7 L# c" ~% k9 H  而单独以一个“子”字作为称呼,念起来不好听,独字也不成辞,所以在不加“姓氏”等因素的情况下,就称之为“夫子”。“夫”就是所指的人。凡是作为“大夫”的人,都可称为“夫子”,可见这个称呼还是与政治地位有关的。孔子当时为鲁国的司寇,他的门人就称他为“夫子”。后来沿袭至今,“夫子”就成为师长的尊称了。 8 i$ V* m8 w3 R+ M# Z6 K0 M% C7 M2 J
; S; x& p6 W, ?7 N3 Z0 \6 [) |
  “曰”字,口中有一横,这一横即象征舌头。故“曰”字是指,人们在刚要说话的时候,必先开口、吐舌、出气的样子。
, P7 J. ~5 \: z1 u/ m( G$ @: C. w+ h# F5 q0 p
  “学”者,觉悟之义,觉悟未知之事也。“学”字在这里有两个意思:一个作名词,指学问;一个作动词,意为效仿。若作名词解:必有具体之学问,如史学、经学等,然后才能“时习之”;若作动词解:人虽平等,但智力必有差异,故而觉悟也有先后,那么“后觉悟”的人效仿“先觉悟”的人,然后再“时习之”。 - p( M9 C# _* G
  需要指出的是,现在一般理解上,以获取知识为“学”,而在古代并不以获取知识为第一要务。古人以“求道”为学,此“道”即指修身处世之法也。孔子就曾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学也,禄在其中矣。”
5 n# C1 z! S, T; l  h7 C7 n2 j' Q' T' M9 _! o# @/ L; a
  “时”,是指时间,为学必须以时间作为保证。而从“为学”的角度,时间又可以有三种划分:一为四季,二为年纪,三为辰刻。
. {$ ]. d7 H) L- N, A; {! J  所谓“四季”,就是指的春夏秋冬。古人认为在不同的季节,来学习不同的知识,更有助于理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阳者清轻,阴者浊重。因此,春、夏比较适宜清轻之学,如《诗》、《乐》等;秋、冬比较适宜浊重之学,如《书》、《礼》等。

. ]$ t/ @1 n* k- G4 i. e
  所谓“年纪”,是指人的一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等各个阶段,有的阶段就适宜为学,有的阶段就不适宜为学。人在少壮之时,精力旺盛,就适宜为学;人在老衰之时,神智昏暗,就不适宜为学。
1 K5 Y, V0 f1 c  所谓“辰刻”,是就一天而论。早晨清爽,适宜为学;中午阳盛,适宜为学;夜晚寂静,适宜为学。可见一日三时均宜为学,也就是要强调日日学习、无时不学、不能停废的意思。
) ^% ~- |3 g% |1 a- K8 M
+ |# t: g9 c. t: j, n
  “习”,原指小鸟频频扇动翅膀,练习飞行的样子。后引申为练习、学习,主要强调的是技能方面。在这里就是说,每日学习而不停废,如雏鸟拍翅练飞,相继而不间断也。   s+ D. e: k- K7 k$ v) `; Q) V- a
: [3 e' [; k0 m" R$ w! p* a
  “之”,代指所学之业也。
$ N4 h5 s* K' M: n& C. t1 O2 x0 t8 [; Q9 ]
  “说”,通“悦”,喜乐之义。古时“说”、“悦”同为“说”字,汉代以后以“心”字旁加以区分。就本篇而言,即指学问纯熟而心生喜悦。
# B. i, _% s" D' z( u% U% c$ u4 a2 ]9 k: k2 E
  在这里需要先指出的一点,就是“不亦说乎”这是一种反问语气的用法,那么在一般意义上来讲,反问这种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要加强语气来表达肯定的意思。为什么要在这里强调这点,这是为下面的讲说留一个伏笔。
! j1 Z8 Y! q. r" G* A: i* k  
( u) c6 x. C( v! }& X* T" E  
大义: % I) m4 J; ]# p0 H8 E

) S* a/ F4 o: p+ X  孔子说:“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并且能每日研习而不间断,这样学业必将不断进步;看到自己的学问和道德逐渐纯熟,怎么能不心生喜悦呢?
' S( n! |* r0 j" C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17: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上(二) . H) U5 \' z' F+ Y" }
: v7 t% F. n9 v0 Z7 h
  原文: 1 i) L& P8 N5 w0 [! [8 ^" H1 S
* x" g9 d1 O8 u) x1 u, A& ?' w) L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k! b! y% I9 X: X4 }( x

( G8 w, @* ]6 D( m6 I7 z  X  解说:
1 y; V: \6 d% V6 m4 X+ l3 @
$ E. I! A# a$ {; l% s: T+ M  《论语》里面的这句话,是现代人最为熟悉、运用最多的一句,也是在理解上最为肤浅、错误的一句。这句似乎意思再明白不过的话,到底其中的正义是什么呢?
7 ?" T' F( E- E: i  F
" x7 O; u- A) n  “有”字,通作“友”。所以“有朋”,就是“友朋”。而在过去古书、古注中,在引《论语》这句话时,多作“朋友自远方来”。可见,“有朋”就是“朋友”。
0 `3 D, \. F) t7 z) c  而“朋友”又是什么意思呢?正所谓“同门曰朋,同志曰友”。“门”,可以理解为“门户”,进而可以认为在政见上相同的人,称之为“朋”。所谓“朋党”中的“朋”,就是此义。而在志向上相同、兴趣上相投的人,称之为“友”。
: @9 U( T+ X2 G1 R& h: |" }  通过上面简单的解说,就可以知道“有朋”,就是指的“朋”和“友”。 & @6 |( _+ Z/ Y3 \
2 h0 o. t4 h3 P' G
  下面一个理解上的误区,就是“自远方来”。一般认为,这句应该这么念“自/远方/来”,将“远方”作为一个词组来理解,而正确的读法应为“自远/方来”。 6 j: O% L6 W- ]: I. k
  “自”,就是从的意思。“远”,就是与“近”相对,表示距离遥远的意思。关键在于这个“方”字如何理解,是否就是表示的“方位”呢?许慎《说文解字》云:“方,併船也。”也就是说“方”与“并”同义。因此,“方来”就是“并来”,也就是“一起来”或是“一同来”的意思。
8 R7 X! v6 M/ `2 q
- `5 c1 l% ]/ V# O7 [2 E( m4 s  “乐”,同上句“说”同义,也是表示高兴的意思。同样的句式,也是表示相同的意思,换同义字以避免重复。这种现象很常见,比如《诗经》中“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其中“流”、“采”、“贸”都是形容女子采摘荇菜的样子,而用不同的形容词来描写罢了。
) Z, Y3 U9 K/ ~% E+ t2 Q: A$ H4 E* h2 R. g3 e* e
  我上一讲在谈到“不亦说乎”时,说为下讲留了个伏笔。到底这个伏笔是什么呢?我讲过反问句式,目的是为了更加强调肯定的意思。也就是说,像上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我在能够不断获取新的知识的同时,还能不断的温习它,使它真正转化成自己的成果且不忘失,这样的“双得”的好事,我怎么能不高兴呢?
( {$ [6 K4 J4 i3 K! l  “不亦乐乎”也是一样,必然有一件“好上加好”的事发生,才能使我要比一般高兴、还要高兴。可照一般解释,有一个朋友从远方来看我,我高兴就行了,为什么要加倍的高兴呢?文中孔子也没有给我们特别说明,这个朋友是位有什么特殊身份,或是与其有什么特殊交情的人。似乎这种解说,在行文语意上,有所欠缺,不太尽如人意。
% [" T+ J% V8 r- Q% Q  我们再转回来,按照前面的解说,来顺一下文意:有一天我一开门,发现我的同事与好友,不约而同地从很远的外地来看我,这怎么能令我不高兴呢?是不是意思显然就顺畅多了。 4 g- @' r, E& F( @( N6 o

4 Y) U6 i6 I) `) X: _; [4 ~  但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学而”篇是“子曰”的,也就是孔子自己说的。那他说的话,应该是出自他个人经验或个人经历的总结。那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就孔子本人而言,是否还有特定所指呢?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定公五年,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可见,此即所谓的“有朋自远方来”。在这里,“朋”就是指的弟子。而文中只言及“远”,意指“远”处的人都慕名而来,更何况离的近的呢? ! Z/ D3 v( l6 E

8 E5 q3 u/ e$ S  大义:
) g& \1 s5 w6 U! ]0 s4 k* u5 u; P3 y$ n4 s
  与我有相同见解与志趣的人,都从远方来到我处,向我请教学习,我怎么能不高兴呢?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17: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上(三)
3 g) D& Z2 r* y0 I. ?% h5 w4 _, J& G" d9 B0 }
  原文: & g( t* c: O' m* b8 m7 ?( S
: V) t$ G" I; A;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 z5 k1 D5 f# x$ y: D" z! F  `7 q4 |4 `: q# i( ~1 E
  解说:
9 u) i, g" h4 T+ m; n) Q8 P: _& q& O; ]" d
  《论语》这句话理解的难点在“人不知”三字,故放到后面再讲。
. C6 N+ i; x; F4 m; M# X" P2 k! F( J7 P) [+ F# a5 l; b4 h
  “愠”,就是怒,也就是生气的意思。但此“愠”并非指大怒,按现在话说,就是心中略感不平而已。前面已经“喜悦”、“快乐”了,故在此就更不会生气了。
% Z' e  {+ n; l' O
" B( k& s' K1 O: h, b  “君子”,人成名而有德,被人敬称为“君”,而“子”为丈夫的通称,故合为“君子”。 8 U+ w5 i0 L9 f
7 f' N, z& E$ }  Y
  下面来解释“人不知”三字。
$ E0 R# x" ]! B7 I  “人”,指的是他人、别人。在这里,是说此话的孔子,指代自己以外的人。当然,也可广义理解为“所有的人”。
$ ~. F! I4 d: |2 L  “不知”,就字面理解就是不知道、不了解的问题。但此处的“知”,可有两种义涵:一个就作知道、了解讲,另一个就是作知识讲。如果作为第一个义涵解释,那又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不了解什么呢?
- \5 p; ^6 ~2 r8 i8 g/ b
- v- U- `0 [9 V) H8 V' f  古人过去作的学问,大都是“为己之学”,也就是说学习是为了自我充实与提高。那么,别人不了解我所学的内容和水平,也是很正常的;换言之,我学习自然是我自己知道,别人必然不知,就好像我自己吃饭,别人不会感觉饱一样,所以我不必为此生气。这是一种解说。 + \% L: n% ]) h% ^
  另一种解说就是,别人所学的内容与水平,不如我的知见广博高深,我也不必为此生气。 8 m+ {) ~1 n; S4 \* x
  第三种解说,就是不论是谁,只要是人,总有熟练掌握和知晓精通的事情,也有不了解、不知道的事情,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样样精通。所以不应该对自己“有所不知”,而感到忿忿不平。
, t  b  E0 B: |" I6 B
! T3 Z9 w# l/ Q, {# k& F  以上三种解说,与后面“不亦君子乎”,文意皆可衔接,所以说都讲得通。对于别人对自己的不了解,不必计较。对于知识有欠缺,不如自己的人,不用求全求备于一人,也不用在意。对于自己在某一方面不如别人,如果生气,那是一种嫉妒的心理;对于自己在某一方面强于别人,而为此瞧不起对方,这又是一种骄矜的心态,都不是君子之道。君子“不愠”,其实就是儒家所讲的“仁恕”之道。 6 F& F9 `- Q: g* h' K
! o2 r+ u% t4 M4 B' g1 I
  结合到孔子自身而言,对于向自己求教的人,不能心存高傲,这样才能“诲人不倦”。对于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不能心存毁忌,这样才能虚心的“三人行必有吾师”。就人各有短长而言,要正视这个现实,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这样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M- s* z* R2 h) k  [5 @  这里还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在孔子所处的时代,作为孔子本人的行为及其所宣扬的思想,并不为当时的人们和社会所理解与接受。所以身处逆境的孔子,能够“悦”“乐”而“不愠”,克服身心的双重焦迫,保持泰然积极的心态,确为名副其实的“君子”。 1 C- o( t# u% K1 y

% X3 o" D' ]% j% x3 I. }0 f0 b  大义:
" L# I* i6 V3 I, d! B1 @: e- |+ c3 k
  作为人,总有优于别人,不如别人,或是不被人理解的时候,遇到这些情况,能够以宽厚谦和的‘仁恕之道’,而不骄不躁、坦然面对的人,难道他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吗?”

/ Q, i6 Q2 C0 K1 t/ T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17: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上(四) * q8 i5 t1 F7 C3 G
7 N  E9 g  Z- n0 p
  
原文: # @$ [  n2 M9 R9 P! T1 ?& J  H" G
" O# P& Z5 }; q8 I1 d" J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 A5 J* z4 y# S3 H. ]/ h
8 p9 b. w( v7 P% g" b% t8 w
  解说: $ e& w9 k1 m% j8 J7 {  D% p
# T+ j# k& \  I/ R- v$ F0 y2 w( @
  “有子”,即指孔子的弟子有若。
0 M% f6 T/ Y. i$ o* r# N" D  有若,字子有,鲁国人。他比孔子小三十三岁(一说四十三岁)。我们知道,“子”是对一个人的尊称,那么在《论语》中,为什么孔子的弟子有若,也享受了与他老师同等的待遇,而被尊称为“有子”呢?
2 Q: ]* b+ q; B8 W& m& D1 N- I  孔子于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即公元前526年逝世,享年73岁。在孔子去世后,他的众多弟子因失去老师,便有一种无所适从之感。而当时的有若,无论在相貌上,还是在言行上,都与孔子生前十分相似,于是大家就像对待生前的孔子那样,来师从有若,故尊称有若为“有子”。
% H$ L% Z1 E) o( ^; x1 O# d" |( W5 E. N  有一次外出,有若嘱咐弟子要带上雨具,果然后来天降大雨。弟子于是就问有若:“您是怎么知道今天会下雨呢?”有若回答说:“在《诗经》中不是说过,月亮如果毕星相重叠,必然会有大雨吗。我看昨天夜里,月亮与毕星相合,所以知道今天会下雨。”后来有一天夜里,月亮又与毕星相合,但第二天没有下雨。弟子们追问有若其中的原因,有若被问住了,默然而不知如何回答。于是弟子们就冲有若大声呵斥道:“老师这个位置不是你坐的。”有若从此就从师位上退避下来,但因此保留了“子”的称号。 + w. T1 P9 Q) g2 N8 X

; [% L" H" x/ I  “其为人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人。 " k$ s* T) J$ [* d

* ]" V; K! {5 A( k  “孝弟”,敬爱侍奉自己的父母称之为“孝”,敬爱侍奉自己的兄长称之为“弟”。而“弟”即通“悌”。 ! g/ A' q' |4 S- Q! c

; x# Y/ n) k# D5 V  “上”,在此有二义:若从广义上讲,泛指地位、年资、学识等在我之上的人;若从狭义上讲,具指君王或统治者。
% }3 V' p9 R6 f& }5 [  而“犯上”在此处指的是“犯颜”,也就是说,不顾在我之上的人高兴不高兴、爱听不爱听,而直接给他提出意见或建议。
, p' d- e" {. w2 L# F/ d* ?
' b3 L/ F3 F7 D+ d+ W+ D$ R  “鲜”,就是“少”的意思。
, @1 T* @% N" _0 ~( J* s- ~# {2 ^' \5 C
  而此句句读,一般通作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然实可句读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O' O4 V; |+ x% Z

8 y" v' d8 X) @( M2 w5 p% P  “作乱”,即指做忤逆之事。
/ _: o) j" ]' k. D3 h: Y
1 Y3 ^$ Y  C! a9 z7 |: v6 I* a# C  “未之有也”,是对前“鲜”而言,程度加深。“鲜”为少,但还有;而“未之有也”,即一点都没有。
! {4 N* i2 B7 L' K% G) w  ^: E, m% F" d1 x: b! L- E' I1 w+ l) c
  大义:
5 T2 b/ i' U" ^4 O
' u3 Q, v' q7 M7 r1 R6 S2 g3 o  有子说:“作为一个人,如果他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敬爱自己的兄长,那么他的心必然是和顺愉悦的。这样的人,很少会无所顾忌的犯上;如果一个不好犯上的人,而说他会去干忤逆作乱的事情,更是没有可能的。
; k* _, X) @. M, {" |" C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17: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上(五)
' I$ a0 E$ o( {
$ M; n7 c, \$ K, N; K5 Z- m 
原文:
/ Q- U9 V. a( R. q1 W2 ^, Q% N! E
, F1 k- `8 i( l7 |6 c9 H/ K0 O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Y$ G" M  e' D/ s3 e' G& ?& w. i6 _- {( [' [
  解说:
% m6 |: z0 k6 k+ J$ C
* D9 z6 i9 w! X" d# b' ~- a  “君子”,前面已经解释过,就是指成名而有德的人。 + K7 n* ?, a# C3 G6 c: }

# q5 X) |1 B' n: A( F7 l  “务”,就是指十分专注、致力的从事某件事情。 8 V" ^& p3 C1 G0 |/ e

* M) n7 O3 ]# H  ^' d0 z0 h/ I7 H. y  “本”,原指树根,后来引申为事物的根本基础。
1 G6 H; X) `; t  Z# u9 k/ P0 A# i! h- u+ n# H
  “立”,原即指人之站立,后来引申为树立,进而有所成就。
1 v! ~7 v5 S# L# D+ ~  T! ~+ |. y, X3 q
  “道”,本义就是指道路,古代注经亦本此义而引申为途径等意思,后来才逐渐将之抽象、玄化为一种类似于天地之间普遍规律的大道理。 . X2 p& V' S2 M( u/ N) W3 _

) v6 F0 c0 o  w. L% E% |' N  “仁”,此处通“人”。 - z+ H$ m/ J$ `

' n* }# F0 O; J& _; e4 |  “与”,表示疑问的感叹词。在此以显示一种谦虚的语气。 9 W$ ^8 K* |; `: m0 W9 y/ b& b

4 e1 S" C; o* e/ Z  大义: 1 ^/ {& {& _" U( k5 @- |: s0 E

; j4 Q8 a7 a8 Q" y  君子应当致力于基础道德的树立,基础道德树立了,那未来的整个人生道路也就随之产生确立了。侍奉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作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所在。”
  h* L! }) w5 H! x1 c  小结: ! N+ J9 u( c! b9 w" _! h
( J, o' r4 G& n$ ^( w7 V
  在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就关于“其为仁之本与”中,“仁”之所以通为“人”的问题。理由有三:
- n5 y" |- |( g3 t0 t5 H, ?! {  首先,古人经常将两字混用,如《论语·雍也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其中“井有仁焉”的“仁”字,指的就是“人”。
+ ^$ W+ ^: G' k6 _$ v  {  其次,就是呼应前句“其为人也孝弟”,这样意思、文气较为贯通。 0 f5 Y/ s0 ^% t, ?) `5 T
  再有,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如果把此处的“仁”字,就当作儒家所讲之“仁”来理解的话,就出现了后来对有子此话的非议。认为“仁”自蕴涵于人的心性之中,培养“仁”只需在心性中寻求,不必外求于父母、兄弟;进而又指出儒家强调的人的本性所具有的德行,即“仁义礼智”等,哪里有什么“孝弟”,故得出“孝弟非仁”的结论。从而对有子此段话的内容,产生质疑。
) ~  G! f% I7 N; @  然而产生这种种谬说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在于不知“仁”“人”互通这一小小的技术性环节。孰不知儒家之道,本不脱离于人伦纲常而存在,《中庸》中就有“道不远人”的说法,这与有子“本立而道生”的旨趣都是一致的。
; g" Q/ P7 S( E7 R6 C  另外,我在上一讲中说过,有若之所以被称为“子”,其中一个原因是其言行与孔子相近。古来多有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句,作为孔子之语。这从一个侧面,亦可看出有子之言似于孔子。 1 Y; }0 D' J7 J& i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17: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上(六)
4 Y- t& Y0 Y+ F4 w$ H  B
+ w. k2 A6 g( `4 v  
原文:
; q# D' Y; a* J3 Q! Z. k3 `& P
0 C+ N5 x' O4 M7 U, s' @/ E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q+ Y/ M3 I) u5 M. f: H2 G. r8 ~: X7 W0 H% X5 ~" V' s+ G
  解说:
: ]% \$ R* N1 |' N* u1 R* g# H% \  I& b; A8 ^. H$ ^7 Y0 w/ J
  “子曰”,即指此句话,为孔子所说。
6 z- j( p+ ?( \# k/ [1 L
; t1 Y2 M: h1 X  “巧”,是好的意思。“巧言”,即好的言语。而“巧”字本义,是指的工巧技艺。那么,“巧言”的另一个层面的意思,就是指被修饰过的言语。当然,孔子在这句话里,并不是单单义指“巧言”本身,主要指的是说“巧言”的人。因此,“巧言”就是指的善于修饰自己言语的人。
+ I+ W3 {9 ]$ i4 J: \. K/ g4 X" @4 ?# r
  “令”,是善的意思。“善”除了“好”的意思外,还有“善于”的意思。“色”,指的是人的外貌、容颜、表情。在此是指说话人自己的外表。当然,在这里孔子也不仅是指好看的外表本身,而是指善于修饰自己外表的人。
' L! Y; Y: O6 Q+ U9 z
5 |1 s' C1 ~% `  结合上面的解释,“巧言令色”指的就是善于修饰自己言语和外表的人。那么为什么要修饰自己的言语和外表呢?显然是要给外人听、给外人看的。为什么要经过加工之后再展示给外人,而不能直接表达呢?这其中肯定有某些隐性的内容,是不能够直接让外人知道的。而这些隐性的内容,可能是一些负面的不可告人之事,也可能是一些正面的难言之隐。 * T# H2 y  F1 O) D# a6 H! {
$ f& ?) m" w5 a, l# I) C7 Z
  “鲜”,是少的意思。“矣”,是语气助词。“仁”,即指儒家所讲仁德。“鲜矣仁”,字面意思就是“很少是具有仁德的人”。因此,此处的“仁”,是指具有或具备仁德的人。故“鲜矣仁”一句,在有的版本中作“鲜矣有仁”。
0 n* X$ R4 ?8 M% e2 n8 [  c* B4 |" z' T2 C5 B; A; h8 B3 t: G6 W0 C) i( f
  《论语》此句的重点,就在“鲜矣仁”三字上。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善于修饰自己言辞和外表的人当中,很少有具备仁德的人。这是最为普遍和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当然也是不错的。
( o* H! ?9 P6 A& }  如果进而仔细揣摩和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难道“巧言令色”的人都“不仁”吗?“鲜”是少的意思,但不是“一个没有”的意思。这个“少”在此有两重意思:若从群体划分的角度来讲,在“巧言令色”的人当中,除了大部分“不仁”的人群外,还是有一小部分“仁”人,也就是说“仁人”亦可“巧言令色”;若从个体角度来讲,一个“巧言令色”的人,他本性中并非一点“仁”的因素都不具备,只是“太少”而已。
- \3 d& N$ P; c  A" n* t6 S( l  既然孔子都说“巧言令色”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不仁”的人。那么“不仁”之人,也就是“巧言令色”之人,是不是就是我们所谓的“坏人”或是“恶人”了呢?那些行偷盗、奸淫等不法之事的人,连最基本的人格、人道都已经丧失,更谈不上基于“人道”而进一步提升的“仁”了。所以,孔子在此所讲的道理,或是批评的对象,还都是在“仁”这一较高的道德层面来说的,并不是以最低的善恶底线为标准的。 ) E8 R! |8 b* c" \$ K. C" H
  再回顾前面“学而上”的内容,可以知道有两种“不仁之人”,一个是不守孝弟之人,一个是巧言令色之人。
) @2 b- N+ R: i5 k% O/ ]8 f% y5 x' Z1 Z4 S* d& z1 b7 t6 J1 \
  大义: + N1 v1 g: i' v
9 f1 ^* [4 {" x; h! |- @' t
  孔子说:“善于修饰自己的言辞和外表,以取得别人对自己欣赏和信任的人,很少是道德高尚并且完备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17: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上(七)
& b2 `) V# z$ e9 {& r$ \
8 a4 P8 g1 ]: s; w/ P  
原文:
5 z; _, b( L2 E2 n5 g5 X1 J5 s# ?3 l5 Z- h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I0 w* m9 f( a* w
- U( a% E" @9 a1 \4 E7 U2 V5 X
  解说:
. c7 L: O. Y' D1 q" v  K+ e% }0 A% M
  “曾子”,即孔子的弟子曾参。在《论语》中,能够称“子”的孔子弟子,除前面的有若外,就是曾参了。 : {- j* }8 }0 }; o. S3 L" w
  曾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人。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比孔子小四十六岁。曾参十七岁就追随孔子学习,他是孔子思想的主要继承者和传播者。为四大圣贤之一,后被尊为“宗圣”。  
5 ~" t/ I- O8 d/ T    曾参是夏禹的后代,有意思的是,他和他父亲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的父亲叫曾点,字皙,为孔子早期的学生之一,与子路、冉有等同时。曾点属于狂人一类,鲁国执政大夫季武子去世时,他不但不表示哀悼,反而靠着门唱歌。有一次,孔子问曾点:“你心中的理想世界是什么样子?”他说:“能在晚春的季节里,穿着春装,约几个好友及小孩子出游,共同在河水里嬉戏,在春风中漫步,再一路唱着歌走回来,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孔子对曾点的表述,十分赞同,曾说:“吾与点同欤!” 1 {; u9 y! f  ]
$ R5 v6 o. f; t9 g
  “吾”,即曾子的自称。
3 K, _' ]! n$ f9 q; p  “日”,每天。 6 k5 w; l$ x; t, R- R
  “省”,自察,反省。 & k1 Y( D! d" c. P; S( J4 \
  “吾身”,这里不是单指“我的身体”,而主要强调的是“自身”的意思。也就是指自身的言行、品德等。
/ g4 {: p. H+ f  
下面,着重讲一下“三”。“三”在这里,并不是具体“三次”的意思。若从《易经》的爻来说,阳为一长横,阴为两短横,故合阴阳即为“三”。所以,中国古来对数字的概念,以“一”为起始,“十”为终结,而成就于“三”。因此,“三”在这里是泛指多次,“三省”就是多次反省自察的意思,并不是指每天就三次。《论语》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三人行必有吾师”,也不是非得就三个人。 7 ?# w# V+ X: v8 Q- k% f' F/ h
% p3 h6 `: s- ~4 E( d; U
  “人”,指他人。 $ f1 \9 w( C1 D9 b; u
  “谋”,指策划、营求。
* h) n2 t- C1 H9 Z1 B* z: [9 [/ J. o  “忠”,指尽心竭力。 : d: o- F) ~6 ~9 ?0 f
( M5 o; q  K! J
  “朋友”,在前面“学而上(二)”中讲过,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n( A$ H* B' u% Q
  “交”,指结交、交往。
4 Z. m4 |, T- i& `, s  “信”,本义指言语真实,后引申为相信、信任。 3 s, |" z; y) V# c

: t# r+ c. n- S6 Z1 }% F4 y. f  在曾子所讲三件事的前两件,很明显讲的是“忠”和“信”的问题。从“忠”与“信”的形声造字结构就能看出,“忠”以心忠,“信”以言信。故在有的版本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一句作“与朋友交,言而不信乎”。 0 j# L, Y6 _: l) j5 z
3 `1 X' [- w0 ]% n+ ]
  “传”,这里是传达、传播、传授的意思。曾子所传的是什么呢?就是他从孔子那里所学的知识和作人处事的道理,而其中以孝道为主。有的版本将“传”作“专”,乃是强调曾子学有所专,而以其专学传于他人。所谓专学,即指曾子对《孝经》学有所专。孔子为曾子讲说孝道而有《孝经》,后来曾子就以孝道传于天下。
- U% O; m; ?3 s2 R  “习”,在前面“学而上(一)”中讲过,这里是学习、练习的意思。 / v3 x5 a* Z9 O$ w, f- s/ }
  “传不习乎”,就是说我传授给别人的知识经验,或是作人的道理,如果连我自己都没有亲自去实践体验,或是都没有作到,还有什么资格去教授给别人呢?岂不是要误人子弟吗?之所以将“传不习乎”放在第三位,显然在曾子看来,“传而不习”的社会危害性,比“不忠”、“不信”还要大得多。一个“传而不习”、“误人子弟”的人的道德,也要比“不忠”、“不信”的人败坏得多。
- K4 l. @: h2 }5 [
% c5 ^$ U& T) T3 G# Q$ s7 T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曾子列出了他认为自己每天必要反省自察的有三件事情。而我们普通人难道每天需要自省的事情也只有三件吗?我在前面讲了,“三”是泛指多。贤哲的曾子仍“日三省吾身”,更何况作为平常人的我们,恐怕我们每天需要反省自察的事,就远远不止“三件”了。 9 r# O4 f: r! {0 U. U: v

+ T. L; ~& o8 y& P! u: P" |  大义:
3 a' v/ l: e: u7 u* h7 P# r6 L5 f! i+ \& T3 G" Y' C8 j! }4 ]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的作自我反省和自察:我在为他人谋划时,是否竭尽心力了?我在同朋友的交往中,是否以诚相待了?我在给他人传道授业时,是否自己已经对知识真正掌握了?”% o6 e- `% _# @5 a- a% y; R
 楼主| 发表于 2007-7-19 17: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而上(八)
0 {  B8 t* h1 J- A2 Y
; n& ], u! D- Z2 y  
原文: ; X3 z' b/ h: {% z

" o. ]  [8 M; A# S: W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 {% S: l2 ~1 Q" S" Q) e
% L! F4 |- ]) p
  解说:
0 [8 i) }4 V2 O4 |" t4 I5 P# O# T! m# }/ q; a7 O" ]2 N
  “道”,这里是“治理”的意思,故有的版本作“导”字。
  |& |" R( @% q0 Z+ f+ v  “乘”,指的是车马。古时以一车四马为“一乘”。 : S* O4 W" d4 w* j5 ]( T
  “千乘之国”,就是能够拥有一千乘车马的国家。
9 N% P4 Z2 t. K: ]5 R  那么,到底“千乘之国”有多大呢?对此自古以来就多有争论。难以达成一致的关键,说到底就是一个换算的问题。 & q' P; ]( f$ H9 _  q0 a3 U
  对于“千乘之国”,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即是虚指,也就是说“千乘”,并不是具体指的“一千辆车,四千匹马”。如同说“千军万马”一样,就是形容很多的意思。“千乘之国”,就是指拥有很多车马的国家。 * |2 y8 B& q0 R
  另一种理解即具指,就是指的一千乘车马。以“车马的数量”来换算“国家的面积”,就成了一个历代儒士不得不面对的一道“数学难题”了。他们各自求证诸多典籍,也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 N' O) U- V3 @% A$ }  在我看来,要想得出正确答案,关键在于求证的典籍是否可靠。如果想从《司马法》或是《周礼》中寻求答案,结果必然会出现偏差。因为《司马法》成书于战国时期,而《周礼》本身就是伪书。
  `, V" ]- z; u& G2 l+ A' I  最为可靠的方法,就是以同时期,或是比同时期略晚的资料为依据,进行换算。插一句说明,此次在新浪讲《论语》,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尽量少引经据典,怕大家对于这种考证文字,没有耐心看。但今天没有办法避免,只好请广大网友多多包涵。
) G0 s( Q) n& j% o  那么,什么资料最接近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呢?当然最好还是从《论语》本身来找答案。
0 C, N2 f3 T& g$ S& x$ N8 S: h7 \8 U& B9 T9 A' J3 W
  《论语·先进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 e( x9 g" O. ^7 F
* i* v* P% v- X5 Q  对于这段《论语》,我在以后会详细讲解的。在这里,先就讨论的问题,择要解释一下。当子路说自己治理一个“千乘之国”没有问题后,冉求为了谦让于子路,便说自己能够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是五六十里”的地方就可以了。 : h4 o! ]$ W, j, c- g
  在这里就出现了“车马”与“方圆”两个度量标准,从两个人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千乘之国”的面积要大于“方圆六七十里”。而子路又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又出现了“大国”的概念。那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与“大国”之间到底又有什么关系呢?
3 J0 H) E; w( G. z% n1 n  E$ o: m3 |( }( G5 [- K6 d
  《孟子》卷十〈万章章句〉下:“北宫锜问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孟子曰:‘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次国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小国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
9 ?8 H6 v% {8 X* {$ u  ^- F" g* m) C
  孟子上面这段话,提供给我们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天子地方千里,大国地方百里,次国地方七十里,小国地方五十里”。结合上面的疑问,我们就知道冉求所谓“六七十”指的就是“次国”,“五六十”指的就是“小国”。而比“次国”、“小国”大的,就是“大国”,也就是子路所讲的“千乘之国,摄乎大国”。 ! p* ^# m( u% K7 M& W% g% W) F( y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千乘之国”即方圆“百里”之国。而根据孟子所说“公侯皆方百里”,可知“千乘之国”为“诸侯”之国。 + r7 c* F2 C2 _; E; S% @: L
( g7 v% @6 m7 D0 |, r/ @/ `0 f
  难点讲完了,下面的意思就比较明确了。 + {/ g* I( s) [& h8 N2 W8 M
# _( d) [& P* }8 U/ L( g* k
  “敬”,指严肃、认真的态度。 . I, b- O  [$ A
  “事”,指职责、工作。 3 d1 L4 M% r: U' w6 M3 b: _
  “敬事”,在这里就是指处理国家政务。 8 s, I" r6 v9 S5 Y& N* s
  “信”,指诚信、有信用。在这里是指“取信于民”。
9 R5 L$ C* t) c) ^
& j2 @5 d/ _: L4 p# r  k  “节”,指节约。
$ ?  `7 Q8 e$ }- p; S6 [8 _) y0 `$ ]  “用”,指开销、费用。
6 k% L) _# u) _- K  “爱人”,就是“爱民”的意思。
! I1 V# S/ n; N* P; Y
: U6 a+ g6 ~5 z+ s. Q0 |6 v  “使民”,就是指调动百姓为国家建设做事、劳动。 4 o  c; w7 Z: P
  “时”,指“适时”,也就是适当的安排时间。在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国家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要将其调配好,然后再调动人民来做。比如秋天要以收获粮食为主,农闲时则可以安排修路、盖房,在汛期之前可以布置修河筑堤等。另一方面,不能一年到头让人民劳动,不给他们缓冲、休整的时间,这样“劳民”过重也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0 Z1 }4 S3 w! R  w& i: \
3 |) n6 p; U* E' Z1 s# A  需要说明的是,这句《论语》,孔子是对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而言的。也就是说,孔子认为一个成功的大国君主,必须处理好政务、财政、人民这三个问题。所以我们不能抛开“上对下”的定位,从普通百姓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论语》。比如“敬事而信”,就是对工作诚信负责;“节用而爱人”,就是勤俭节约并且关爱周围的人等。如果这样,“使民以时”也就不好理解了。
: j2 B# T' X) f" |  既然这里讲的是“为君之道”,回到开头,也就好理解为什么同样是治理的意思,孔子在这里用“道”,而不用“治”了。因为“治”仅强调了治理的技术层面,而“道”除了技术层面外,还蕴涵了以“仁义”治天下的道德层面,或是上层意识形态管理的层面。 1 p9 l. z/ s1 F+ J% N

0 H3 ^$ b2 n& i! N/ |' H, P  大义: " }; W) |" y8 r9 G+ f* p; A% p& L

9 S  \1 `8 [) L4 B( [# r+ S9 U  孔子说:“要想治理好一个方圆百里的千乘之国,必须勤于政务并且取信于民,节约不必要的财政开支并且关心国民的生活状况,要让国民适时的劳逸结合的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中来。”  n- r3 w, K# R) W0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15 20:06 , Processed in 0.05147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