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02|回复: 0

谢杏生的戏衣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3 10: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戏衣谢”,戏衣情  : J" u8 D6 f; M" Q6 A5 m; P! o
樊宁 程建中 发布时间: 2006-08-15 02:57 光明日报 $ L# Z; l; k8 U7 h. w  E
9 o' o* c! c4 p5 k! O0 P) G$ I
  ■人物小传 4 X5 A1 ^4 K1 x
, f) t$ O" T4 u, [5 ?4 p
  谢杏生,1916年生于苏州市光福镇,戏曲服装设计师、工艺美术家。1929年到上海戏衣作坊师从王锦荣学艺,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在戏曲服装界崭露头角。曾任上海戏剧服装用品厂主要设计师,为全国50余个剧种设计戏衣。1979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家
+ ~4 }: x1 s2 V, N& ~: }称号,是戏曲服装行业唯一获此殊荣者;1981年,所设计的黑蟒、女帔获原轻工业部戏装行业评比第一名;1988年,被原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中国大百科全书》收录了“谢杏生”条目和其设计的戏衣图案。 . m, D/ i& m$ t# T1 _- Q
) m! j. l+ A4 S
  2006年早春,在上海戏剧服装用品厂,副厂长宋蜀生小心翼翼捧出一个档案盒,于1981年荣获轻工业部评比第一名的女帔图样,静静地躺在里面,卷内14张图样上扶桑花绽放,似乎还散发着幽香。这是享有“戏衣谢”美誉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戏曲服装设计师谢杏生的作品。 " e  z4 r- u7 G% ?
7 K8 t. I6 o/ X
  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马连良、俞振飞、王文娟、徐玉兰……一位位光彩夺目的戏曲名家,都与谢杏生的名字紧密相连,他们在戏曲舞台上塑造的形象因谢杏生设计的戏衣而增色添彩。 2 J2 [) J% ]3 E0 k

. E' c  n% U; F" k% N/ r, g, ~少年独闯大上海
; d' ~7 s# B3 H, {4 M- i3 o8 c1 k' w7 ?
  1916年,谢杏生出生于苏州市光福镇贫寒农家。13岁时,孤苦的谢杏生被送到戏衣作坊集中的上海南市四牌楼一带,拜王锦荣为师学习戏衣设计。那时,戏衣设计者社会地位低下,因用白粉直接画在底料上,人称“画白粉”。
" @- o, I# z- H  M' @$ ~
& _7 F3 ~9 |; n: B7 @6 i  谢杏生迷上了戏衣设计。学徒每天有做不完的杂务,他就趁夜深时在油灯下通宵达旦地描画戏衣。他还从牙缝里抠出可怜的饭钱四处看戏,用心揣摩。上海滩时常举办各种展览会,无论是高雅的绘画、雕塑,还是古朴的青铜器、玉器,只要与工艺美术沾边,谢杏生必去看,宁可饿肚子,也要省下每场2角的门票钱。他把展品的风格牢牢印在脑海里,一回来赶紧默画下来,不断回味。每逢节假日,师徒们都回家乡团聚,他却利用这难得的空闲走访剧团,讨教名师。
& ]2 q( \) m" u2 ^0 x$ F- r8 K" D  x. V. N; d$ H8 |
  一年初冬,师傅叫谢杏生到三马路买生煎包子,他拎着小锅跑到点心店,见生煎包子还未出锅,就赶紧奔到苏绣庄,正巧院内绷架上正在做龙袍,他趴在窗上出神地张望。绣庄的老师傅早已熟识这位好学的少年,见他冻得瑟瑟发抖,就让他进来。他站在绷架前,一动不动地盯着看,等醒悟过来已是中午,生煎包子早已卖光,他急得直冒冷汗,只得硬着头皮拎着空锅回去。
; r7 \9 b: T* [2 [6 a& m+ J+ Z, c; K/ G% m  e% b: i, x+ E! {- I
  见识广了,谢杏生豁然开朗,整日琢磨如何改良戏衣。他把青铜器、玉雕上的纹饰移植到戏衣上,还充分运用国画形神兼备的特点,吸收翎毛、花卉等的章法、技巧,给人以面目一新之感。 4 \$ U0 Q; Y3 ~  }" G2 F  y, Q

3 x4 Y6 \$ n7 r& A  20世纪30年代,随着戏曲在上海兴盛,找王锦荣设计戏衣的演员多了起来,他有点招架不住,想到最肯吃苦、最有能耐的爱徒谢杏生,决定让他做助手,但又担忧他没有实践经验。谢杏生见状,便把平素偷画的作品给师傅过目。王锦荣看到他的画及注明的配色要求,惊呆了,从此,放心地把一些名演员介绍给他。
& E7 ?- c5 _* p; M7 w
' F' t+ S! t) q* N7 ]% u  年轻的谢杏生在戏服界崭露头角。师傅过世后,他独当一面,名气更响了,以超越师辈的技艺立足上海。
& k; k# S) |; v- c+ P: s; M
! k" z- x! P; m0 p7 V' d笔端精华耀梨园
! ]& U3 q7 E; g5 K9 q+ J* k! m1 f. e' z8 \  Z
  匠心独运的戏衣成了连接谢杏生与戏曲名家们友谊的纽带。 6 k% w" q3 F6 q: M  P# r' W
& u& }# g+ ?; B# ^
  梅兰芳对戏衣格外讲究,每有戏衣做成,必先穿上,站在台桌上,让大家评议,待众人都点头称是,方肯着此装登台演出。谢杏生先后为梅兰芳设计了4套戏衣、2个披风,好评如潮。而梅兰芳的众多弟子莫不以拥有“戏衣谢”设计的戏衣为荣。 + a3 ?& u8 B4 ^0 Z; F- G6 Q
1 _: \5 b0 V# U9 r( t# u+ t1 r
1 D: w: H4 N5 M& v+ V
7 c6 M8 I" j5 S. c5 Q$ a. O- l
  某次,梅兰芳与“金霸王”金少山出演京剧《霸王别姬》,谢杏生应邀设计楚霸王的霸王靠,以及虞姬的戏装。他采用比喻与象征手法,设计的斗篷图案深藏寓意:它一面是锦鸡和花卉,象征虞姬忠贞于楚王项羽,同时,“鸡”与“姬”谐音;另一面是鸳鸯和芦苇,暗喻漫漫黑夜、四面楚歌的现实,从而烘托项羽别姬时“力拔山兮气盖世、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壮气氛。他还取“虞”的谐音“鱼”,别出心裁设计了鱼鳞甲,令梅兰芳爱不释手。
( h# ?+ i1 R0 s" b0 n0 n; k: L8 [
8 q# d$ w* m& v2 I) p: r  梅兰芳、俞振飞联袂出演《贩马记》,谢杏生应邀为两人设计戏服,与俞振飞因戏衣而结缘。俞振飞擅长诗、书、画,谢杏生喜爱国画,俩人志趣相投,经常相互切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 N: i+ G& V) P3 n
% F0 L7 t8 J% j" L8 E/ I( z7 g  谈到俞振飞,谢杏生像孩童一样咧着几乎掉光牙齿的嘴乐了,“他在纸上画行,画在布上就不行了”,俞振飞也承认,“我设计戏衣是外行,戏衣就全拜托你了。”身着挚友的呕心沥血之作,俞振飞扮演的巾生儒雅清新,风流倜傥,书卷气尽显。 5 ]( i* d. I% T8 Z- z% U/ [/ M: O
4 h+ V. \7 k  s% B. D; P
  戏曲名家都有自己一整套戏装行头,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麒麟童”周信芳,就以其独特的麒麟图案闻名,这同样是谢杏生的杰作。上世纪四十年代起,他先后为周信芳出演的《四进士》等一批代表剧目设计戏衣、台帐、椅帔。因为“麒麟童”的缘故,上海戏剧服装用品厂采用谢杏生绘制的麒麟作为注册商标。
: S& S% ?# I6 ]3 i$ V9 n  V3 U! }
: j' Z' x* t1 M, W( _  1979年,上海京剧团赴欧洲演出,所用戏装均出自谢杏生之手。五彩斑斓的戏装好似强大的冲击波,撞开欧洲观众的心扉,使他们领略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2 q! V6 b2 N' o/ Y& M% D- T

. h0 V' @! z/ K1 J& H- {, \  上世纪六十年代,谢杏生先后为全国大小50余个剧种设计戏衣,粤剧名角红线女、豫剧大家常香玉、黄梅戏名家严凤英等都身着他设计的戏衣,在舞台上尽显风采。
; _7 Z8 S3 r6 l# @- @5 U0 g
5 j9 b4 R2 g8 C  “文革”前,四川省川剧院邀请上海戏剧服装用品厂制作当时最好的戏衣,谢杏生被请到成都市,7天后,为川剧量身定做的一批戏衣交稿。地处北国边疆的新疆歌舞团也慕名请他设计民族特色浓郁的服装。近年,西藏的剧团到上海演出,使用的仍是他于五十年代设计的戏衣。一些剧团将他设计于七八十年代的戏衣都藏在箱底,珍爱异常。 4 ?, F) p6 f- G$ m/ u
5 V% S0 I. ~& L
大师名冠上海滩 1 }2 u: m; d* v% _/ @

5 R% f. `5 O( e+ `0 f- O: i  提起海派戏衣,行内人都首推“戏衣谢”。苏州戏装戏具合作公司董事长李荣森翘起大拇指,“谢杏生的设计一枝独秀。” ; d. E) m+ B- F8 K
6 n: [. ^; c+ r& t& n$ M" A& g& y
  1981年,在原轻工业部组织的戏装行业评比中,谢杏生设计的黑蟒、女帔双双夺冠。以往的黑蟒颜色单调,没有立体感,他就巧妙借用国画手法,勾勒出立体感。在女帔的针法上,他一改以往的横抢为花瓣直套,克服了刺绣针脚明显的瑕疵,颜色过渡协调。
: k% q; z* u, \8 f! L! g
! H4 P0 [% K9 T4 v& t$ _  1982年,谢杏生撰写了《传统戏曲服装简述》,系统总结了自己逾半个世纪的戏曲服装设计经验,“传统戏装设计一旦形成了外形构思,图案纹样创作就要与外形和谐。图案纹样除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讨巧的创作技能外,还要掌握各种表现手法。”
$ F8 n/ k0 ^: Z8 a2 I6 Y; k) n+ o9 ?: y
  1986年,年已七旬的谢杏生在北京开完会回到上海,未及休息,又赶到苏州常熟,指导绣制中国和菲律宾合拍的电影《国王与皇帝》中的龙袍,因疲劳过度突发中风,一个星期不能说话。痊愈后不久又再次中风,这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戏曲服装设计岗位。 % R5 w$ t% G8 ?* {- ~! C6 m* a

& t/ ~) [( M2 [老骥犹恋戏衣情
5 D- s/ t: B; B, b7 p* K$ V5 v( F# w0 L
  戏曲名角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了观众记忆里,而为此劳作了大半生的“戏衣谢”,却逐渐被人遗忘了。
; h! n1 v7 \4 h  q+ i% `/ j
- K; f* v0 `$ l  谢杏生在上海的住房仅27平方米,现在则蜗居在苏州市东渚镇简陋、狭小的车库里,靠每月1200元退休金度日。“他如果脑筋活络,赚的钱何止成百万上千万元,”宋蜀生说,谢杏生回到东渚镇后,国内一些剧团闻讯找上门,高薪请他设计戏衣,均遭拒绝,“我拿工厂的退休金,不能借此赚外快。”外孙在南京开工艺品店,店中悬挂着他画的国画,一位行家欲出高价购买,他铁青着脸挡了回去,“我的作品决不允许换钱。” 5 ?) X7 I* W6 b7 r$ t

0 H1 [$ g( O1 [" D% I  S; r4 @  告老还乡的谢杏生无法割舍戏服艺术。他中风后行走不便,每天就枯坐在家里看电视播放的戏曲,一件件亲手设计的戏衣、一块块巧妙构思的门帘台帐,无不勾起温馨往事的回忆。 . T! V) T$ x- [* \
2 u! }2 k5 i: j, Z8 X% v  Y
  谢杏生毕生从事戏衣设计,最大的心愿就是后继有人。在上海戏曲服装用品厂时,他先后带的20多名徒弟,有的当了干部,有的下海经商,时至今日,他没有一个满意的接班人。与此同时,上海戏曲服装用品厂日渐衰落,靠出租厂房度日,戏衣行业面临断档。 , P, \1 c$ F, I- T. _

( x, C/ x- K$ M4 C% n  " c5 V( L9 ]6 L, A1 b/ p
  曾经辉煌一时的戏服业后继乏人,谢杏生唏嘘不已,“我想不通,戏服业怎么会衰败呢?我来日无多,心愿未圆,可惜这门手艺没人肯学了,传不下去了。” 0 ]% U, [! L2 w0 s

  @. a/ ^7 Y; o4 V: g  谢杏生对志存高远的苍鹰情有独钟,昔日老宅的客厅悬挂着他画的《大展宏图》国画,凝视着振翅飞翔的苍鹰,品味着他自撰的对联“鹏程万里前途远,翼凌九霄星汉近”,我明白,老人以鹰况己,把一生的追求和抱负浓缩在了苍鹰身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14 16:34 , Processed in 0.02424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