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 I- I9 R# O! X; ~ $ i; e: Z# p# Q$ w' ^+ n8 N9 Y
作者:张秀平 王晓明 ) Q. `, P, |2 j; W9 _, B$ G3 Y
' ^8 l3 j6 J+ Q1 [ 有选择地介绍了上起先秦,下迄清末的哲学和思想类著作,历史学类著作,科学医药类著作,地
8 J& `& M; P* B4 h! H" e1 G1 A理、军事类著作,语言文字类著作。其中既有儒家的经典《易经》、《春秋》、《论语》、《孟子》等
5 L* f3 B# @2 M6 ~: g等,又有诸子百家的代表作《管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等等。既有记叙中国
; Q1 F& {* {1 z/ h* z! @5 v2 p绵延2000年之久历史的所谓传统的正史——二十四史,又有开创新的史书体载的《通典》、《史道》、& P. i5 G j, `/ z' {) }7 ?
《文史通义》、《新史学》等等。既有哲学战线上的两军对垒的代表论著,又有军事、医药、科技、地
2 O( R+ l4 h6 L% G; i. i f* E理方面的开山之作。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感慨中国文献海洋之浩翰,感叹人生之短促,以至皓首而不能# Y) A6 V7 F d
穷经。本书反复精选,撷取100本书,从其成书的经过,主要理论主张及影响诸方面予以缕述,使读者
% T j" K! U- _看一篇有一篇所得,读一篇有一篇的感想。
6 ]+ a) d$ X. z. \前言 序 5 R: Q( Q8 [9 r) B3 R7 `
1 《周易》 2 《管子》 3 《老子》
' R8 m3 c( Q# M+ U4 t0 @4 《论语》 5 《孟子》 6 《商君书》
; {+ i' x y* d. c) c7 《庄子》 8 《荀子》 9 《墨子》 4 F# d: J/ `" Q6 q; ~: `! \
10 《韩非子》 11 《春秋繁露》 12 《白虎通义》 # X8 b" ?: F! V, p0 x
13 《论衡》 14 《五经正义》 15 《四书集注》
" b4 V0 `) I! g7 T# r: J2 Z16 《传习录》 17 《焚书》、《续焚书》 18 《明夷待访录》
0 n/ n+ j3 y5 |/ D$ M1 `! l' G19 《定庵文集》、《续集》 20 《天朝田亩制度》 21 《大同书》
, P6 l8 Q, E2 W8 G22 《革命军》 23 《警世钟》 24 《孙文学说》
4 z0 v; F+ ^" i E0 F( f25 《尚书》 26 《春秋》 27 《春秋》三传 8 G* V/ Z' O5 g$ m# E9 K" V
28 《国语》 29 《战国策》 30 《周礼》
6 K6 [) z/ Z# D/ }3 h% _/ k2 h8 h31 《礼记》 32 《史记》 33 《汉书》 8 _+ D3 U; c/ `- p2 r1 C
34 《前汉纪》 35 《后汉书》、《续汉书》 36 《后汉纪》
# N! S! r' z0 W37 《三国志》 38 《晋书》 39 《宋书》 0 Q. Y8 \( g# T& {1 N
40 《南齐书》 41 《梁书》 42 《陈书》 6 J+ _; C- `! G/ l
43 《魏书》 44 《北齐书》 45 《周书》
! ]: q% U6 x) ]* h7 Z* V46 《隋书》 47 《唐律疏议》 48 《南史》、《北史》 3 P; y1 @( J2 ^5 \3 {
49 《贞观政要》 50 《通典》 51 《旧唐书》、《新唐书》
& g6 t C+ }7 w; H% m' B2 a$ w52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 53 《资治通鉴》 54 《通鉴纪事本末》
8 D4 }2 v. a+ E4 K55 《通志》 56 《文献通考》 57 《宋史》 % ~- z+ K8 r6 R+ b
58 《辽史》 59 《金史》 60 《元史》
" | H* s' l5 a5 N61 《明史》 62 《读通鉴论》 63 《海国图志》
2 R' }: Y( c8 e) B/ |64 《列女传》 65 《史通》 66 《文史通义》
8 @) b$ x2 @& H) v5 G o- S67 《新史学》 68 《考工记》 69 《九章算术》
" B8 h" n* R/ g! d8 q& d' w2 Y70 《齐民要术》 71 《梦溪笔谈》 72 《营造法式》 7 d1 ^! R; P# h4 n' o
73 《王祯农书》 74 《天工开物》 75 《农政全书》 2 I% Z5 U/ n* w& v5 t% U6 w5 f7 X
76 《黄帝内经》 77 《伤寒杂病论》 78 《针灸甲乙经》
& c2 W- ?8 ~) [4 ]% i79 《备急千金要方》 80 《本草纲目》 81 《山海经》
" q" D$ O: Y2 I- \82 《水经注》 83 《大唐西域记》 84 《元和郡县图志》 5 s0 V2 Q. `) I
85 《岛夷志略》 86 《徐霞客游记》 87 《天下郡国利病书》
: g0 v, r5 k! t! X9 C; {. ~( F88 《读史方舆纪要》 89 《大清一统志》 90 《孙子兵法》 2 q! q/ g9 N: X) D
91 《吴子》 92 《尉缭子》 93 《六韬》 & N2 e& Q! i: U- k3 [0 \ I( N
94 《唐李问对》 95 《尔雅》 96 《广雅》 $ m$ C% K* m# l. ]1 Y2 A
97 《说文解字》 98 《广韵》 99 《方言》 . z4 |* }/ E/ h+ ~) ]
100 《释名》 & S" U& I* v5 d; p+ A; |' T$ o6 e
6 W$ M, U: H6 v7 b
4 o1 J; c9 |3 a& p/ e
) y3 ]* x7 |) {' P/ O+ i% \--------------------------------------------------------
0 ]5 Q9 t) r6 d' o3 u# S中国文化经典书目(回复可告诉地址)
& e ?( h: H/ k+ k; a+ h6 y 4 u1 Z% C( z4 n9 o( f
经部 十三经(简介)
/ D* e1 |% U+ t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左传 公羊传
% G, }) \, n2 i' ?" A穀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礼记
- ~8 g& z( h1 C, x) y其他
+ ~+ R9 {8 A6 |& w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韩诗外传 大戴礼记0 O+ D% T. \" g) D- C0 n
5 G- V# p! D$ ^. O9 b! ^ {
史部 二十五史
- z- U3 c* s% i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 u) v! G+ g4 `& Z& l梁书 陈书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南史 北史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 Z. _9 b3 e7 G! k# J( K4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 U; X8 g6 @' m0 `* {其他 & S5 n9 u. w. N& K3 U+ \! j" y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战国策 贞观政要 ( m1 f6 l6 ?+ y; |8 M
逸周书 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7 l3 R4 C, G* w7 m
荆楚岁时记 唐才子传 通典 东观汉记
0 Y; b& y: B. G! v& w) V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洛阳伽蓝记
% U0 a7 D! H4 D. ?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越绝书
M, d3 o; x; d7 x4 |- M) ^" g竹书纪年 3 T2 Z" L0 I$ u+ Z0 O4 u. w V0 n
5 p2 V% ?( X+ i* E8 t
子部 兵书类2 p, i( S+ ?) P. `2 s! Q/ y
武经七书《孙子兵法》
0 H1 }2 A9 t% R6 l/ A0 h: K《吴子》 + q; u$ G, ~0 A( D% ~
《六韬》 ( F+ P% y8 t5 u# w- b
《司马法》
3 d' c/ v! }7 g( J《三略》 2 w% c% r/ \% A( V
《尉缭子》 , a* l2 @' C) D) ^5 f* R2 ]
《唐李问对》
( G, D+ F2 f c5 }6 L& l 孙武 , V! W+ a1 A$ k" A% s
旧题:吴起 [注]
* Q7 r- \5 k6 e& g' Q旧题:姜尚 [注] , U4 ], |5 A0 T# V& e6 n! _
田和 [注] ; z, z$ K6 ~& p( }
旧题:黄石公 [注]
- S" t" @) U7 A尉缭
7 E! S* \. m* G# _. g& U阮逸 [注] 1 R% Q; w, Y1 D
+ C7 ~4 _, z% V. B) N7 Q. V9 C其他兵书
8 X1 w2 W5 p" d3 Y《孙膑兵法》 作者:孙膑
2 L1 E$ Y) g7 B' }% N% a* Y# b《百战奇略》 作者:刘基 6 h& I% ?0 ?/ Q1 U
《握奇经》 旧题作者:风后氏
7 \& k U1 v: o% D( [- q1 g9 }9 X《鬼谷子》 作者:王诩
. ]( z7 O( u5 A8 G- [8 q+ I《将苑》 旧题作者:诸葛亮
" P. I4 s2 \! O2 p《何博士备论》 作者:何去非 & y5 @7 o$ x' X% [$ {! W
《三十六计》 作者不详
# F& m8 \) k: R5 @《守城录》 作者:陈规
2 P# ?0 q! ~# u7 r《孙子略解》 注者:曹操 % A; q, ]; ^4 @* n9 S4 j
《兵制》 ) c7 W+ P1 P8 O1 ^
《阴符经》
; K3 O3 X1 Y# A* p# o6 O* G4 D《太白阴经》 作者:李筌
; a: p5 `; y$ }, a《历代兵制》 作者:陈傅良
- v. E k/ U) n, z# G《素书》 2 H5 D0 e3 y- ^$ R& R9 m; S/ l
《备论》 ; ^; T/ v* J4 T9 _' G$ S
《乾坤大略》 ; X, ~ t) A! E/ d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9 a) c3 ~# b! y: K' B" T- D: p其他子部 . C2 e: n! J& d- H! `
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 墨子
: B* t2 U3 r% n% Z; C列子 庄子 荀子 公孙龙子 鬼谷子
4 }" u, h v7 w% ^& X7 i搜神记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山海经 校注 归田录
( E9 b& |; a) W: A* a$ }6 {艺文类聚 穆天子传 唐摭言 唐新语 颜氏家训
. v/ y: m) U# T. B古画品录 盐铁论 弘明集 广弘明集 宋高僧传
5 \/ \$ w. y5 R, \$ e2 r道德经 钝吟杂录 申鉴 论衡 说苑 ( o8 S! j0 d9 Y! f
新语 宣室志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 世说新语 9 S. Q, f9 R4 l- e* H5 V
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 金匮要略注
" |- T2 m. Y& B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棋经 茶经 抱朴子内篇 # ^$ t+ ^$ U8 I8 n' R' a0 _
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 鹖冠子 孔丛子 齐民要术 0 w7 `' v& a; @7 ?4 O
潜夫论 人物志 西京杂记 晏子春秋 中论
0 J" F' J$ z# S6 F1 c# E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邓子 林泉高致集 山房随笔 2 E- r% I$ Z% @2 {0 O6 Z9 i( q
: f9 D+ p- J4 C6 v. I. c集部 全唐诗 全宋词 李太白全集 乐府诗集 文心雕龙 1 v5 B3 d# G/ a. j
文选 王右丞集笺注 楚辞 楚辞补注 观林诗话
' X1 F6 `' R1 | a9 [$ s& S% e9 V优古堂诗话 诚斋诗话 庚溪诗话 草堂诗话 藏海诗话 5 j6 U# X4 O& q: G! R0 B1 N" V* e
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彦周诗话 二老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
5 A2 W3 ]+ q( x/ K( K2 I沧浪诗话 诗品 诗人玉屑 中山诗话
2 c0 ~# L4 P# R8 z更多古体诗词集……" g' U& `! v4 V d
) B. t; Y7 G1 u& y0 r5 H) V- h
其他 四库全书目录(介绍、史话、乾隆《文渊阁记》)
: d+ ~% h2 Y; C' W0 M总 目 经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证
4 l: e4 A0 T: V9 X% x2 x) G- }7 n* c辑注类
- F; M% }% k( m! C- i$ E c$ r1 I: b3 p三字经 庄子集解 商君书 汉官六种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3 H t$ p! Q! B' R6 f
千字文 孟子全译 史记三家注 九家旧晋书辑本 敦煌变文集新书 : `6 l9 A, }. `2 |& j9 F. D% }
百家姓 老子校释 世说新语笺疏 太平经合校 管子轻重篇新诠
/ P4 u9 B' P2 j) @0 ~/ C% E幼学琼林 列子集释 新语校注 龙文鞭影 八家后汉书辑注
7 R+ y6 E' k( C论衡校释 孙子兵法论正 明夷待访录 裴注三国志 文心雕龙注
) R( N3 Z A) i3 @5 w: J古文观止 曾国藩文集 菜根谭 传习录 文心雕龙考异
% X5 U3 i$ _7 }8 d增广贤文 曾国藩家书 金人铭 众家编年体晋史 文心雕龙义证
& z" D7 e4 a) ?3 r3 L) C专题类
; l2 e% s F9 c3 \7 X' K历史 军事 文化 诗词曲 图片, H9 t6 B1 @7 U' f" C
古典小说类
$ v% i( t3 I5 Z. d) ^- r; d4 w" b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 历史小说 志怪小说 . n; `/ j- ^! L6 V8 C* }
历史工具类 ' w* b6 q1 q% ?6 W; Z+ h3 B
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 二十四节气表 中国历代帝王年表 中国历代纪年表
9 x6 V) u) C0 L. D7 ]9 m2 u历代人口的官方统计数 民国地图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表 中国历代疆域图 ( l" ^: Q# d: M5 ~
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 三国地图 古今地名对照 历表(隋之前)
; l& {1 W# X* p( Z7 s7 m7 l% d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 万年历 ( z9 I r j" n, Q- O
+ {9 s$ b: }$ {' h$ z , d3 D' K5 X+ R0 ~) u8 ~ V5 M
) v: M- H: m' x
( ~* A- c8 J: M
/ ^+ K* F, C# X' j$ z3 v+ k. Z) L Z% `[ 本帖最后由 yanshoufeng 于 2007-8-1 10:3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