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法是在腕部或踝部特定部位针刺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是在经络学说中皮部理论的启示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正式推广应用于临床。由于它取穴单一,操作简便,对机体损伤微小,具有安全而无针感的特点,加之对某些疾病确有效果,故颇为医生和病人的欢迎。7 l# W' Y: e+ l7 T; ^/ I. J
穴区
( J4 A; C+ j( b; c6 h9 M腕踝针穴区共十二个,其中腕部六个,踝部六个。; Y* [7 g% t" H1 Y* V7 I0 a7 P
(1)腕部穴区:均在腕横纹上二横指环绕腕部一圈处。从掌面尺侧至挠侧,再从背面挠侧至尺侧,依次为上1 、上2 、上3 、上4 、上5 、上6 。) E" q0 x, |0 R/ _% _! @+ U n# {
①上1 :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二横指,按压有凹陷处。
5 ~$ R! X9 H: b主治:前额痛、眼病、鼻病、面神经瘫痪、前牙肿痛、咳喘、胃脘痛、心悸、失眠、癫痫。
; Z g1 c" J7 ~! K! h②上2 :相当于内关穴。
/ K! E5 F3 Z* T# Z) h: H主治:颌下肿痛、后牙肿痛、胸闷痛。
- k) H+ W+ O2 _1 C③上3 :桡动脉外侧,腕横纹上二横指,桡骨边缘处。& p4 |: @: s/ u5 x( h1 j" k( w; X& ~! ?
主治:高血压、胸痛。
" `8 Q5 |, B& q. o R! [5 j+ S) ~④上4 :手掌向内,在拇指侧挠骨缘背部,腕横纹上两横指处。
& t( c" {# d4 ?/ ?3 x! L主治:头顶痛、耳病、颞下颌关节炎、肩周炎。
5 X6 Z' \, k% d5 a5 b⑤上5 :相当于外关穴。
# [" }0 Y; A& n4 v" u' N5 v# a主治:后颞部痛,上肢疼痛麻木瘫痪。
! |; m8 Z& i( g* r⑤上6 :小指侧尺骨缘背部,腕横纹上二横指处。) L/ Z) d* L, H+ H6 ]( `9 p; m
主治:后头痛及脊柱(颈胸段)痛。- C/ g p, V: @. D+ C9 K
(2)踝部穴区:约在内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一圈处,从跟腱内侧起向前转到外侧跟腱,依次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5 U1 q: n% b' Y6 m0 ^9 }5 A
①下1 :跟腱内侧缘,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处。
, R0 x+ \% [6 i& `' w( s7 `& C* a主治:上腹部痛、痛经、遗尿、足跟痛。
2 H% f5 q# |- W8 i$ ~②下2:内侧面中央,靠胫骨后缘处,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 Z5 c& E4 F- |9 X( v主治:侧胁痛、腹部痛、过敏性结肠炎。
6 V2 Z+ s7 X; c7 X③下3:腔骨前缘向前约1厘米,内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2 Y* H& z% R& P* o0 z主治:膝关节内缘痛。
" _7 X: N# U: o8 M! V④下4 :胫骨前缘与派腓前缘的中点,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5 D3 G0 U) t% C5 o+ v主治:下肢麻木、疼痛、瘫痪。
5 c, L; o! W4 y1 U9 d* p⑤下5 :外侧面中央,靠腓骨后缘,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1 x7 @& g3 L. N/ O! H8 \9 }" B主治:髓关节痛、踝关节扭伤。
' a Z! S1 o! [, Z, d$ o③下6:靠跟腱外缘处,外踝最高点上三横指。
1 K# k: t2 I! _, E7 w" ^主治:急慢性腰痛、坐骨神经痛。
& _% |* b& c0 p1 l; E! K) z上述穴区,以上3 和下3 较为少用。
# H k q7 R2 R# w: W5 [7 b% a9 C【器具药物】
3 ^ d; _3 r: d% N0 r , Q* F4 }4 y. Y- i
【操作方法】
2 b) u. \, z& w. \6 w3 g X(1)选穴配方:横隔线以上的病症选腕部穴点,横隔线以下的病症选踝部穴点。如病症跨上下两分区,可同时取上、下穴区,如偏瘫可取上5 和下4 组方。难以确定部位区域跨向的疾病,如失眠,可取左右两侧穴区。可按每穴的主治具体选配。( M! L9 I/ ^$ f0 I' G2 _- D- `# }
(2)针法:一般用30号1.5寸毫针。体位不限,针踝部穴区,以卧位为佳。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示)指绷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示)、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成30度角,快速进人皮下。然后轻捻针柄,使针体贴着皮肤浅层行进,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病人如有酸、麻、沉、胀、痛等感觉,说明进针过深,宜将针退出,使针尖在皮下,重新平刺人更表浅处。总之,不可出现得气感。进针长度为1.4寸,进针方向以朝病端为原则,如病症在指或趾,针尖朝下;如在头面腰膝,针尖朝上。刚开始进针时,局部可稍感疼痛,待刺人后,应立即消失。进针完毕,放开持针手指,针应自然垂倒并贴近皮肤。腕踝针一般留针30分钟,不做提插捻转,隔日1次,急性病亦可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2 ?' u7 b, z1 c4 Y$ l
【适应病症】3 _* R1 R5 X1 K7 H& G m
目前已用于50余种病症,它对疼痛性疾病如血管性头痛、腰扭伤、牙痛、痛经等止痛效果明显,对心律失常、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哮喘、遗尿、癔症、中风偏瘫等也有一定效果。
' e E/ A j' D【注意事项】
) h) N; A2 g( i7 J! _应注意的是,如穴区有较粗血管或进针疼痛明显者,可适当移动进针点位置,移点时,应沿纵线方向移,而不能向两旁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