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园惊梦,汤显祖《牡丹亭》一折,原作统称《惊梦》,其中“观之不足由他缱……”那支曲牌,也不叫[尾声],而叫[隔尾],戏至此未完。在乾隆年间《缀白裘》里已分为游园和惊梦两折,[隔尾]也改成[尾声]了。
# ^' j' m7 |: d; |, g8 H) }% `; l
* i# X, I7 T# c$ g) E2 P- k 我来解释一下。 1 T7 D1 \$ C: q7 F' z
# v( S4 |+ o0 G9 \游园5 G$ h& F9 b6 _5 y' F9 F
! C: ~1 z8 J: n3 ?+ ^3 M 先谈《游园》。
/ [7 R1 T% Q& m$ \4 F2 D8 ^
$ O) l2 \6 L" C l# J [绕地游],杜丽娘上唱:“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 ' f, L: D9 d: u5 [. j0 @ O
2 o; I+ ?) ?3 U4 Q
这三句是剧作者介绍杜丽娘在一个春天的早晨起床后,站在幽静的庭院里,听到黄莺的叫声。一上场就写出她独居深闺,闷闷无聊的心情。
) ~/ @0 p7 a, M% G* n; G, S! ]1 B
杜在小锣里出场,九龙口站住,开始唱“梦回莺啭”,再慢慢地边唱边走,唱完“院”字,转身向里走去,接着春香就上场了。她刚出场,披着斗篷,不能多做戏,所以身段不多,只是唱到“莺啭”向高处一指,“深院”平着一指,唱完坐下。 : V$ S: }7 ?7 _; c. ?8 m
! W- e' n8 G- R3 w# o7 K4 @ 春香上唱:“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 H% N7 p0 a F' k3 `/ g! c
3 x# y4 r% @/ n% U$ x 春香用轻快的步子上场,边唱边走,“尽”字已到台口,“沉烟”穿手、蹲身,“抛残绣线”做理线式,“恁今春关情似去年”进门,转身蹲下,向外一指。 * b7 w S" J0 k, p- d+ C6 e
$ S1 f& Q5 H4 D5 i- R 杜、春二人同样都是旦角,而春香唱的尺寸,应该比杜丽娘快些,动作也要活泼些,否则就分不出她们之间的年龄和身份了。因此,昆曲里把她们分别叫“五旦”“六旦”。7 H4 b P- p7 {5 Q$ F4 d
; D5 M% k! t3 V! u9 ~6 w( `
春念:“小姐。”念毕站在小边。 4 ~% U! n# _. a
: r+ I, T/ V. l$ w
杜念:“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 j0 x. x9 c1 g! U+ n/ w
7 V! s4 b6 }( X6 _, b! w
“梅关”是指大庾岭,广东、江西交界的地方,宋朝在此设有梅关。这是说杜丽娘清晨起来,带着隔夜的残妆遥望梅关。
4 b4 M0 V. r; c9 S! U* {4 R; }4 ]8 ~+ o, E+ Y' f$ F5 r. i2 d
春念:“你侧著宜春髻子,恰凭栏。” / q9 i* }# z) g: ]1 a
, y7 ^0 p: W+ a
这是从春香的口中在刻划小姐的应时春妆。
' t4 e: M# l" s2 F1 F
+ [/ d; Z/ I3 N% N 杜念:“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7 A& J* C" [; }
c5 N7 V' ~+ H 这是说杜丽娘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烦闷,割也割不断,越理越乱。
0 B9 Q7 R8 X6 Y. j! b
* q7 ^& o. `$ l e+ L 春念:“已分付催花莺燕借春看。” " Y! a7 [1 S( x6 ^
6 B- u. _3 x# H/ F! ?4 f 这是说杜丽娘已经告诉催促开花的黄莺和燕子要爱惜春光,留给她们多看几看。 7 `. w0 A8 \6 t/ x7 I
a+ ]6 f' s/ @3 M* } 以上几句念白都押了韵,这是剧作者借了剧中人之口,在向观众介绍一些剧中的主要情节。柳梦梅家住岭南,他从广东到江西来,必经过大庾岭,“望断梅关”,暗指杜丽娘日后朝思暮想的意中人就是柳梦梅,事实上杜丽娘当时并没有真的在望梅关,春香也不可能对莺燕下命令。所以除了“宜春髻子”一句,春香有左手掐腰,右手指头的身段外,其余都没有做派,下面念的才正式进入戏里的生活。
0 G0 g: H5 i1 q5 e w! A8 W6 ?8 ~. L8 R U+ }# i: A; v
杜念:“春香,可曾吩咐花郎,扫除花径么?”
$ Z1 o2 ` h8 ]& P& G% S2 `
& n7 O, Y5 Z8 ]1 p( E9 v9 ]1 } 春念:“已吩咐过了。” + B# ]$ a: O2 c) V
' s8 A* ?2 _3 M; v2 S
杜念:“取镜台过来。” 春念:“晓得。”
3 K1 M D) e( S0 b
5 F: W1 f5 C8 x$ X 春香下场取了镜台再上场。 / @# _1 \9 D5 Q5 k. g
4 R: d: }( Y4 p: e6 r/ W7 [7 `+ l 春念:“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镜台在此。” ) a$ \" ~2 A) }6 j7 b+ ~1 H# b2 E
?) v) I8 f( \4 y 杜念:“放下。” . t: o$ r! b6 X! k
, M. W% J* W8 d [& u5 p _" D 春念:“是。”
, z4 a2 F* s4 c, c1 p7 d4 \, f5 L" D' T9 o9 ^- u* N4 ^3 ]2 W
春香把镜台放在大边斜摆着的桌子上。
) A" c/ e% t8 q9 e' F' K9 w* |# }7 U; z
杜念:“好天气也。”
1 W0 Y9 K$ ^2 q" v6 T7 c
: N) v+ M" o9 j 这是一句叫起板来唱的念白。“也”字的念法,要先由细而慢慢地放出来。
* K2 {: b, J9 x) H) ^' Q: J; p* Z% L4 K3 t
[步步娇],这支曲子的内容是描写杜丽娘在闺房的生活。 8 J0 ?6 C* t7 C, l
7 r) |5 b8 v0 Z' b
杜唱:“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2 U0 {9 ?7 [) G! _" t+ F1 C2 ^) ^2 A
8 o7 t% Q8 G& H a7 F6 F, `3 I
上句是说明幽静的庭院里吹来了花絮,下句是形容花絮在春天的庭院里飘荡的样子,由飘来的一线游丝引起了杜丽娘的万缕情丝。 3 y1 g% n Y% B
* U+ x4 Z' \& u1 u
“来”字站起来,春香有一句夹白:“请小姐梳妆。”& V2 d" Y- b5 s6 i( K& A
; D8 ^, S' G9 }1 q9 a% w
杜丽娘就边走边唱走向妆台。
+ H$ d9 y0 F' v3 h0 `4 M
3 q9 Z0 l2 V( D; [: T% { “院”字坐下。“摇漾”,春香替她解下包头,还做一下梳头的姿势。
3 @, R% j5 r6 }' \# M- t5 {. r: r7 }" A5 M! M8 c1 R" B
杜唱:“停半晌。” & e8 b1 ^ ^& N* P1 ^2 f, o+ @6 d
C. \* A9 \. C# b, H
这句的意思是歇一会儿,没有身段可做。春想利用这个时间,给杜丽娘脱斗篷。 + J5 C9 c7 ~; }6 O7 R* v1 v% D P
5 q+ X' m3 o" `: f9 C, O% g 杜唱:“整花钿。” 4 M. n" E% A. u* M9 \
) D% P/ I3 o6 c. {5 {
整理鬓花后站起来。 1 q" _# k8 b0 Q3 ^. t8 q5 j- F
" G2 g% \1 g2 V7 T$ N' S+ O S
杜唱:“没揣菱花,偷人半面。” 5 V( a0 d3 F4 |. @1 M$ W# p# o
* T* m( |$ K- z “没揣”是没有想到的意思。“菱花”是镜子,这就是说杜丽娘在镜子里突然看到了自己的半个脸。
- c0 D5 g4 g8 W
0 o& s' J K& w/ n( Z0 w2 t “没揣菱花”,左手扶桌,右手翻袖高举,先看桌上摆着的大镜子,再看春香在她背后举着的小镜子,然后回来又看一次大镜子。“偷人半面”,杜、春二人转身脸冲里,照前样看三次。
- P* Z; V3 S/ i" L
: g- F5 n$ f0 W$ ~# P# o 杜唱:“迤逗的彩云偏。” 0 a" A+ ~ {2 y% Y7 S/ G
" D, \; C9 e7 P; m, ^% _
“迤逗”是牵惹的意思。这是说,刚才镜子里看到的是自己的半个脸,因而牵掣着只能看见云鬟的偏影。“彩云偏”,杜在大边,可再照照镜子,或整整衣袖。春香回身去取折扇、团扇各一柄。
. o. Z9 ]" U D7 j+ M! S. a& ]# X; g& O7 g9 A$ l/ Y" u6 o
杜唱:“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7 @0 X A9 M- i. Q4 p
- D3 q. h( U( c% f. `
这句的意思是说,老关在屋里,谁能看见我呢?) I8 O5 q6 Q! }8 B( Q8 _; }1 G1 l
. n# W/ i& ]1 z- q6 m+ i “我步香闺”,杜转身仍在大边,接过春香给她拿的折扇,投袖。“全身现”,用合着的扇子向外指半个圈。
4 l+ @( U1 f3 q/ ~ N
; Y2 g- F; E1 B& ^ [醉扶归],这支曲子跟上面的[步步娇]是连着唱的。
9 ~0 \* p# x% x) T+ `
5 x: @# N+ ~* @+ V2 o+ a/ ?( A' V) i( o 春唱:“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
w& x, L6 i; u8 F& b) U
3 {9 |1 A5 j: K& t) b 汤显祖原著里,这两句仍规定由杜丽娘唱,它在“你道”前面,春香有一句夹白:“今日穿插的好”,文气衔接。等搬上舞台后,就改为春香唱了。这一改动很早,远在《缀白裘》里已经如此。拿曲文的“你道”来说,春香唱勉强的很,但从表演上讲,上句的末一个“现”字和“你道”之间的唱腔接的太紧,这地方要夹上面的一句白是有困难的,观众既听不清楚,又会搅乱杜丽娘的唱;如果春香不夹这句白,杜丽娘唱“你道”二字也是落空。当年老辈演员们可能是发现了这一难题。既然杜、春二人谁唱都落空,而原著里春香的夹白和杜丽娘这两句唱词,同样都写的是春香在赞美小姐的穿戴,春香在这出戏里唱的机会少,要给她找点戏,改由她唱,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9 z: l% \. _0 O6 {) z0 Q5 h9 ?* C: j; ]$ C
“翠生生”是颜色鲜艳,“茜”是绛红色。上句是指杜丽娘身上穿的鲜艳的裙衫,下句是指她头上戴的镶嵌着多种光燦燦的宝石簪子。
# B4 q6 n& P3 w( D% r0 X- z4 o' N
2 I! Z0 i1 d7 @, @ “你道翠生生”,杜、春二人双进门,转身仍归大边。“出落的裙衫儿茜”,杜丽娘随着唱腔的节奏,慢慢打开扇子,用右手指扶着扇面,头部左右三摆看自己的裙子。同时,春香也随着节奏有三次指裙的身段:先右手背过去,用左手指裙,又翻过来脸冲外,把团扇靠在手臂上,用双手指裙。“艳晶晶花簪八宝填”,杜丽娘上一步站在台口的中间,春香用轻快的步子走过来,在杜的身后,先左后右地两次替她整簪,杜丽娘也在前面配合春香的整簪动作,用打开的扇子先右后左地摆两下。唱完这句,春归小边,杜退大边。
( P l( |, c m! C" n
* A1 N# `1 N; e. g 杜唱:“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 F4 E& C2 [6 z; C6 H9 }
4 `. {* H/ z2 o4 r 这是杜丽娘听到春香对她的赞美,抱着一种欣慰的情感,道出自己的爱好,“爱好”就是喜爱美丽的意思。“一生儿爱好”,两手捧胸,冲春香看一下,表示她从小就是爱美。“是天然”背着双手微微点头,显出愉快的样子。
; q2 o% k$ W! B* A
. L) t2 L1 p: k% h 二人合唱:“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4 X" x1 @: h! n L, M, b
# P) ~' ^ z2 _2 Q2 R
“恰三春”,边唱边走出闺房,杜丽娘出门站大边,春香关好门归小边。“无人见”,杜、春二人同把扇子在面部左右晃三晃,做遮面的身段,表示无人看见。这种身段在昆曲里叫“三羞”。 # h7 N: r: g" j$ H4 A" G. n
8 B0 y" i; p% u; b& i4 H% M. W+ r 这时杜丽娘刚出闺房,承受庭院里的春光,脸上应该露出赏春的心情。
; v L" C( l7 J; M- m# E" v# D6 a# U2 p$ o1 s/ e/ ~, d
合唱:“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
: Q2 H2 P) y$ k$ w5 |
" v& p; n6 s/ W J) T6 B- } 二人要对扯圆场,杜从里走到小边,春从外走到大边。“鸟惊喧”,杜已扯到小边台角,向右面高指。
5 @# r. V+ J! D" c; F( @! A4 y" c+ v, v7 }# X" Z8 N
合唱:“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5 [8 U5 U) A1 t% ~ ?7 d
' u2 {3 Q6 y1 h X- [0 d$ N% F) q
“羞花”,仍在小边台角往下一指。“闭月”,冲大边台角走去,手比月亮,向左高看。“花愁颤”,用扇略抖。 ; w! y; N5 Q, t. t2 k' g
3 s$ N5 D8 @/ {3 A# R# f 以上两句是暗地里形容杜丽娘的美貌。唱到这里,已来在花园门口了。
! O) |+ G" y1 c! Y* S) \- g7 D$ s0 I/ N2 L& u# J' Z0 \
春念:“来此已是花园门首,请小姐进去。” ! L* R. J) W2 P& `1 o W
7 E' ~' ?% s: t- _2 I5 e 二人先后进门,转身挖开,杜在小边,春归大边。杜先左右环顾一番,带有感慨情绪念出下面的话白。 # c+ ~$ C( ]6 f* ~) F) J7 p
9 U9 _ E4 v P3 Z& S0 U 杜念:“进得园来,你看,画廊金粉半零星。”
; |: \) U6 R6 T [+ P
7 q, A. P3 X+ s4 } 杜念完了,春在大边蹲身向下一指。 春念:“这是金鱼池。” 2 G5 y# T& E0 ^
' Y$ @7 f7 ~5 i8 _
春念完了,杜从小边过来,春转到杜的背后,形成一个前后式的高矮像。 & h0 T3 }5 T* Y* |/ @6 J
# D- q- J- n3 p9 Y! Z" r 杜念:“池馆苍苔一片青。”
4 M0 A) D. a" w+ d9 S
( N# N' }2 S4 p% v+ } k 左手举扇,右手向外指。春从杜的身后绕回小边。 5 t$ Y9 {9 R# o1 N
, d. X- x7 W9 D, m! ^4 d" ` 春念:“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 }# v' `, d, t& t" w$ h$ B0 @3 ^
% R2 ]. ^7 z8 P4 c1 T( K
“金铃”有两种解释:一说是系在树上的护花铃,为的是惊走飞鸟;一说是系在鞋上的小铃铛。古代女子被关在屋里,不许随便外出,往往杂佩随身,鞋上有铃,使她走起路来有声音,这也是当时以为能限制女子行动的一种无上妙法。如从曲文的对仗来看,以鞋对袜,最见工整,“疼煞”的形容也才贴切。要拿身段的对衬来讲,上句“绣袜”低指脚下,下句“金铃”高指树上,这倒比较合适。两说何去何从,还有待于仔细研究。
( p+ p1 ?; R$ e" R, V8 {6 i9 x
! K5 | o, y) o( g 杜念:“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 y' L1 c+ g# U) x y
3 m1 U5 q3 T& m/ I( J, u* c 春念:“便是。” ; j+ h, P2 B7 S7 |1 b* p
# ^- K( x* i/ A
[皂罗袍],杜丽娘在花园里有两支曲子,这是第一支,它的内容着重在描写杜的游春伤感。 1 n+ C7 {* {; I. t! @* F
1 K0 u+ Z5 N E+ a: l 杜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 N1 k2 ^8 w" l: F: c7 ]
; i. G/ W' Q3 t, W) q2 g 这时杜丽娘刚进花园,首先接触到的是满园春色、万紫千红的景象,应该露出赏春的愉快心情。
. ~- b9 O2 Z! m# }9 ?6 b0 \9 P: Z% R( Y! ~5 X
“原来”、“姹紫”,杜在台中间的大边,左右投袖。从“嫣红”起打开扇子,走到大边台角,春香也转到了上场门角。“遍”字杜、春二人同时蹲下身子,都用扇子平着抖。 9 C8 r# Q" M5 [8 P
5 j6 q% u4 n4 G/ l6 U+ ~) ~4 J* h
杜唱:“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0 B# U% |, u& N, A2 q: q+ H6 ^7 W7 [0 M* `
杜丽娘在园内看见断井残垣的残败景象,感到好景不常,联系到自己的心事,她就伤春起来了。“似这般都付与”,二人又变换部位,杜在下场门角,春在小边台角,杜高春低,形成斜对面式的高矮像。“断井”往下指,“颓垣”向上指。
4 s( l$ ?+ k. ^4 T8 K+ Y- c2 z9 B+ o/ t4 k9 M
杜唱:“良辰美景奈何天。” 9 L: g, T. w# G4 ]! k) y- ]
0 E4 W5 }1 B l$ E
“良辰美景”,二人转身同归台中间,杜在大边。“奈何天”,同向台口走去,“天”字杜向高指。 ! R' ^) R. X6 X) F
2 Y2 M1 ~) V* a
杜唱:“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2 Z3 M# v; r' h9 X O u; T+ _+ [
8 b" \; F2 ^8 w8 J l: k “便赏心乐事”,二人并立台口,互相搭肩。“谁家院”,各伸食指互碰三次,同时互对眼光三次。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来都是好事情,但作者在下面加了奈何天、谁家院,就使好事落了空,马上能把杜丽娘伤春的情绪透露出来,足见名家手笔之妙。 - K1 g `2 Y: U" Q5 Q3 D
7 f/ w& u* R: W
杜唱:“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 Z7 i) `* h; L! P7 a
3 H" g/ K2 j0 J2 v, a
“朝飞”句,二人对扯圆场,杜从里走到小边,春从外走到大边。“云霞”句,双进门,杜仍在小边,双手拿扇,左右各摇摆一下,再向远处一指。 . F# m' W- T+ q5 U
7 [. \! m# U/ `6 w
杜唱:“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雨丝”句,二人同向后倒一步,各用扇抖着,双手打圈两次,并随着打圈的节奏下蹲。“烟波”句,都用云步斜着向下场门角移动,各把扇子倒拿着,做出摇船的姿势。
: S! s" O' s4 G" j
! K+ L+ C! P1 I 上面四句,是说杜丽娘看到翠轩、画船,联想起园内晴天和阴雨的景致。
4 M I* n2 q% d, Z# o+ O- Q) n1 d+ d2 I3 y3 z1 q
杜唱:“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4 m0 i# P. g! n6 ]) |+ {( z: ?, o) q
“锦屏人”是泛指富贵中人,“韶光”就是春光。这句的意思,是说那些富贵中人平日只知道争权夺利,哪里有时间来欣赏这些天然美景呢? 7 n, T7 ~) L+ k& e, a
/ ]: Y. z& Y" e7 p/ t* G; \( W/ J& B
“锦屏人”,杜回身边唱边走,向小边台角走去。“韶光”,伸出双臂,比出满园的春光。“贱”字一扭头从小边走到大边,表示轻视韶光的意思。 4 m8 ?+ E# w% Y) X1 t/ c( u' N
* n# s h6 \& T
[好姐姐],这是进了花园唱的第二支曲子,它的内容是描绘一些园中实景——青山和花鸟。里面有杜丽娘看到的,也有听到的。
/ o2 x" A2 h6 A. i5 F! c+ h/ _: Q
杜唱:“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 A1 j. w- r6 J1 l/ D) i7 ^
/ X$ @/ t$ \+ C5 R3 x 这里的“青山”并非指的一座大山,只不过是园林中的一些点缀,类如长满了青苔绿草的假山或是土山。这里的杜鹃指的是杜鹃花,又名映山红,花不会叫,为什么要用“啼”呢?因为也有一种鸟名叫杜鹃,相传它常哭出血来,所以作者借用“啼”字来形容花的红艳。 % N) c1 y7 W( K7 P& a, g8 P
2 Z1 y# e0 S( G# h0 D “遍青山”,在大边台角朝上一看。“啼红了”,边唱边走到下场门角。“杜鹃”,合扇倒拿画圈。
4 m; m7 t; _5 g) p* C4 @8 c% C3 S7 ?0 Y# Q9 \1 v
杜唱:“那荼蘼外烟丝醉软。” ' G, u% l+ ?' b! X
' k3 ?4 l4 V3 O
“荼蘼外”指荼蘼架的外面。 春香领着杜丽娘走到上场门角,冲荼蘼架看一下。“烟丝”,两手缠着打两个小圈子。 6 X; v( U( e R2 o
* l8 x6 H* E* C7 B" Q7 v7 ^ q. V
杜唱:“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得先。” , W$ c- u0 K7 B# b
0 ~9 {' s9 q0 a
牡丹在夏初才开花,赶不上春天,作者写牡丹的用意,是暗指杜丽娘自伤落在后面。 “那牡丹”,从上场门角斜着冲大边台角走去。“虽好”,在大边台角用合着的扇子在左手心里拍三下,双手冲外一摊,表示遗憾的意思。“他春归怎占得先”,杜举起左手拿着打开的折扇,春站在杜的后面稍后一些,举起右手拿的团扇,再冲下看一次牡丹。 8 R4 K. O3 a7 H9 p `/ V# G
- m: D7 B( K$ Y. w6 |/ H! o 上面杜丽娘三处看花,都是由春香领着她走的,每处看花前,春香还分别有如下的夹白:“小姐,杜鹃花开的好盛吓。”“这是荼蘼架。”“是花多开,那牡丹还早呢。” 杜唱:“闲凝眄。” 4 g2 i" ^9 k1 g3 G
1 O7 O! r: r' `/ Z7 h
春香领着走,从大边台角向左转身,杜丽娘仍归大边。这句唱里乐队方面有莺燕叫声的效果,二人有仰面侧耳倾听鸟声的身段。春香还有夹白:“小姐,你看莺燕叫得好听吓。”念完,二人同时向里转一个身。
) X( D) N+ M' F2 l) a% X
% U/ _0 I$ a) L2 n) X4 Z 以上是杜看到的,下面就是她听到的了。 ' o0 v% Z6 A F& D# g( A
; v/ n4 I# g0 T' i6 g: W 合唱:“生生燕语明如翦。” 7 c+ N! L. r; I+ ]0 L! I1 ]
7 u1 R, E, P7 O& b
从“生生”起,杜在前,春在后,杜右手倒拿着打开的扇子,在胸前左右摆动,用云步斜着向台前移动,一直移到“剪”字才亮住像。 # r8 `1 e9 q; K# R7 J3 i
7 f3 } W9 u F S2 d e
合唱:“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 o! t" G* L: X* e4 F3 w x$ W1 x" O. @2 y9 Z! Q
从“听呖呖”起,杜、春二人再向里转一个身,杜把扇子交左手平举,右手翻袖高举,春右手执扇高举,左手伸开向外指,二人同时冲上场门角退着走蹉步,一直走到“声”字才亮住。“溜”字,杜转身,“的”字扇交右手,平着举起,“圆”字左手外指。这时春也转身冲外在杜的前面慢慢蹲下,正好形成一个前后式的高矮像。唱完这句,杜归大边。
( Z5 {% C+ f2 r% x5 x' V8 l0 z6 H: i, @' S" W7 }* p
春念:“这园子委实观之不足。”
% o$ h( ~+ Z; n* X( c3 B% w: r2 b- S7 k
杜念:“提他怎么?” ; \, W$ u. t9 u$ h+ b3 O; V
- _% j, ]. E1 I) K 春念:“留些余兴,明日再来耍子罢。” , o( X" y! Z" D/ v ^$ u0 \6 W
8 c8 @. g8 r1 z& `6 z- V, w8 P 杜念:“有理。” 2 T1 O3 L6 j- {
' p. z6 H# f, K6 z- M( ` [尾声],这支曲子是说杜丽娘在游春伤感以后,没有兴致再留恋园景,惘然回转闺房。
7 h" F2 C8 j9 \$ k3 E2 U$ A! P5 A2 m- X' O; s! x
杜唱:“观之不足由他缱。” 从“之”字起,跨出园门,边唱边走了一个圆场,表示她们游毕回房去了。
/ O# d* B7 B2 k) d' _. T* B- \+ l8 @2 M/ v# B+ |: }0 S: `
杜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 0 S% K& O& g; i
4 l- t" C/ V0 Y: e z5 Z, K7 w
这一句还在圆场里唱,没有很多身段,只是平伸右手,随着节奏轻轻几按就行了。唱到“是枉然”,已经面冲外,做个摊手的身段。 $ x5 _* G6 E2 E0 c V
" E) p( i* t2 a5 N( q
以上两句的意思是:“满园子的春光缠绵,由它去罢,我没有兴致多玩赏了。即便是赏遍了十二处亭台,也不能解决我的问题。
P9 @" [0 q; t: v* C
: c: m) a0 X9 _3 ^" y5 U 杜唱:“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 L M' V& S/ W2 ]; I
; v7 w# o' C; U4 d# B8 o
“倒不如”,已经走到闺房,杜冲房门一望。“兴尽”,春香开门。“回家”,杜、春先后进门。“闲过遣”,杜把扇子交给春,春替杜脱去穿在外面的这间帔,杜进内场椅坐下。 # z1 l3 ^$ V1 M6 L+ Q9 ~
8 u/ J3 S" ?+ w7 ], w. l' x
春念:“小姐,你身子乏了,歇息片时,我去看看老夫人再来。” 3 t3 I" B8 g9 w+ P2 `
v1 R' {/ e4 z9 P 杜念:“去去就来。” : ^6 f# l; Z9 \% A* I: K
8 J {) E; U- G5 |5 r6 B" h. S 春念:“晓得。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
6 r+ }, g r! a5 p* M) i5 e+ s! m9 b( l6 d* i
春香边念边走下场。
e0 i& \# F- @+ X! E" A' v+ f/ X. ]( O
《游园》到此为止,下面就是《惊梦》开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