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颜色釉瓷,是指在瓷器的釉料中掺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从而使釉料在不同的温度及焰性中呈现出不同的色泽。颜色釉瓷在中国古陶瓷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被广泛使用于民间日用器和陈设器,有的还被严格地使用于封建朝庭的日常生活和祭祀活动。 A5 `$ {" v7 p# N
* z/ G9 `, j1 J" w& N康熙一朝六十年(1662—1722),是景德镇瓷业复苏和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民窑和官窑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仅器型相当丰富,而且各种颜色釉和彩装饰瓷器也品类繁多。以颜色釉瓷来说,此时的工匠们已能熟练地掌握各种金属氧化物的呈色机理,烧造出色彩缤纷的陶瓷釉色。红、黄、蓝、白、绿、紫、黑等色釉异彩纷呈,发色鲜明而稳定,无论是数量、品种和质量,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广东省博物馆的藏品中,康熙朝的颜色釉瓷相当丰富,其中还不乏精品。! `0 n. ^' N9 e) `+ P; v! n
' Z. R6 |& g/ {/ t, r
1、白釉, P, ^5 u: K f; ?/ v" {& V4 {% u
. u/ }1 A' O" z/ C
; l! k* H C' h; R
8 `$ s( [, o) p
康熙白釉瓷主要有三类:其一是填白釉器,即用笔蘸白泥料在坯体上堆花,或以刻花、印花装饰;其二是浆胎白釉器,又称煨瓷,指用瓷土淘洗后的细泥浆制成的,胎薄体轻、胎色如米浆的白釉瓷器。这类白瓷往往釉色白中微泛黄,釉面有开片。清康熙、雍正时盛行,器型多瓶、罐一类;其三是康熙仿定器,虽能仿成釉色白中泛黄,极象定窑白瓷的釉色,但不具有宋定窑器的刷纹和釉面泪痕,二者区别明显。
4 l" o9 a0 ?# S: z! h2 G+ n$ e; L$ O& Y8 [5 B
图一是一件填白釉梅瓶,高19.1、口径6、底径8.8厘米,圆唇、撇口、短颈、鼓圆腹,足根处外撇,二层台底,圈足。足内施稀薄白釉,底心书“大明成化年制”竖双行青花双圈款。腹部以三道刻划弦纹划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刻大如意云纹,下部刻饕餮纹。釉厚而肥润,白中闪黄,多处有黑色铁锈点。康熙的这类填白釉器,主要是仿明宣德、成化、弘治的制品。以上这件梅瓶,不仅器型、纹饰的做法是仿成化的,就连写款的风格,都完全模仿成化的特征。这种瓶在市场上有出现,器型和写款都非常到位,但是白釉被做成粉红色,胎体也过于轻薄,与康熙器的胎釉相距甚远。
0 u* @( B) B- d; |0 U4 Y
/ c) A* |9 Q/ w2、茄皮紫釉4 i* z8 [+ o4 ~
; S3 S1 f, i& |% M! U" s( w
1 N4 Q- T4 h$ |; d1 `3 h$ N7 l9 C1 ?4 i
是一种以锰为呈色剂的低温釉,最早在唐三彩和辽三彩中出现。但明中期以前多带褐色,其后出现的类似茄子皮的纯正紫色,才叫茄皮紫。整个明代的紫釉器并不多,主要用于宫廷祭祀,而且色淡、无款,只能从造型和胎釉工艺特征来断代。康熙时开始大量生产深茄紫釉器,釉面明亮光润,工艺成熟。图二这件茄皮紫釉盘,高4.1、口径24.9、底径16.4,浅腹、撇口、宽圈足,足根露胎处见火石红。口沿釉薄处颜色浅淡几乎呈白色。盘内心暗刻五爪云龙纹,盘内腹壁暗刻游龙二条,龙纹生动矫健。底心书“大清康熙年制”双行青花款。是一件规整的官窑器。
# E! g* |; [% M6 X8 m9 T8 m5 p3 A& q7 a
3、瓜皮绿釉- \& g% z% E9 f8 B' }8 j
2 l- A1 H' `1 O1 \) S , l/ F3 L$ f9 D3 h$ F0 _0 u
5 O" [5 ^. S! z7 h! r是一种以铜为呈色剂的低温绿釉。低温铜绿釉在汉代陶器上已大量使用,以后的唐三彩、辽三彩和宋、金民窑器中也多有出现。明清瓷器上的绿釉浓淡深浅不一。明嘉靖时出现了瓜皮绿这样一个名贵品种:因绿色釉中轻微闪黑,匀润嫩绿,象熟透的西瓜皮,故名之。明代的瓜皮绿釉器有光素的,也有刻暗花的,底足多施白釉,多无款,或书“大明嘉靖年制”青花款。清康熙以后各代都有生产这类器物,以碗、盘、文具和陈设瓷居多,底足依然多施白釉,多有款。图三这件瓜绿釉碗,高 6.7、口径19.7、底径6.8,斜深腹,敞口,圈足,足内施白釉,除内底心刻弦纹一周外,全身光素无纹饰。底书青花大双圈画押款。足根露胎处见火石红。釉面厚润,见蛤蜊光。是一件难得的康熙民窑精品。& W# U b+ ?, b
& N8 h& V' }. |' u& C/ J u4、乌金釉
: _* C6 ?+ B0 o0 B% K9 {/ E/ i- {$ b" W* y5 q5 z; r
! v! E) V' G5 N* G/ y+ T
- C$ a) G- |" h6 K7 N I
即黑釉,因黑釉釉料在景德镇称“乌金土”,矿料中含氧化铁、氧化锰及氧化钴等多种呈色金属,故称乌金釉。景德镇元、明时期不太流行黑釉瓷器,故此期的传世品很少。清康熙时始盛行黑釉瓷,器型有碗、盘、杯、洗、笔筒、盒、壶、罐、瓶等。其胎体洁白细腻,釉色莹润而乌黑发亮,有的还辅以金彩装饰,在庄重中透出华丽。17—18世纪的欧洲市场特别钟情黑釉瓷器,因此康熙时盛行黑釉瓷器很可能跟外销有关。图四这件笔筒高12.8、口径10.5厘米,圆唇口,直身,玉璧底,釉色乌黑莹润,筒内壁和外底玉璧内圆心施白釉,口沿釉薄处也呈白色。该器没有加金彩,器型为康熙朝常见,所显示的是一种端庄、深沉的美。9x ` $OW Au
, X4 b- D6 F( ]0 d* K& j! s0 F- V6 K8 _" R" J
5、洒蓝釉
. n4 }2 t$ Y9 D2 l! P
# l9 q/ v6 q, i) x; J + N. z9 D4 p& u4 E
7 C0 E% X: s/ j
是蓝釉中的一种,也是以钴为呈色剂。其制作工艺是用小竹管蘸蓝釉料,喷吹在烧成的白釉器上,烧成后便在釉面上形成星星点点的蓝斑,犹如洒落的水点,又象密密麻麻的鱼子,故又称吹青、鱼子蓝或雪花蓝。洒蓝创烧于明宣德时期,但宣德时烧造并不成熟稳定,数量极少(传世的仅有几件官窑钵式碗)。清康熙时官窑和民窑都大量生产,有盘、碗、壶、瓶等,种类丰富,时代特征强烈,多加金彩装饰。康熙以后各朝都有生产洒蓝器,还有一些是刻意模仿康熙作品的,要从器型特征、胎釉工艺等方面加以区别。, \1 E# z2 R+ F% p
- p, G L* s& I" N+ p N# P+ h图五这件描金鱼龙变化纹瓶,高25.5、口径5.3、腹径10.5、底径6.2厘米,撇口,短颈,丰肩,长腹,圈足。瓶型类似柳叶瓶,但肩部略显丰满。底足内施稀薄白釉,无款。足根处削釉一周,是典型的康熙时期做法。瓶内施白釉。纹饰全部描金:口沿外部绘连续云雷纹一圈;颈部纹饰已全部脱落;肩部绘带状缠枝花一圈;腹部主题纹饰绘鱼龙变化图。纹饰构图丰满、生动、华丽。
% ]8 O; [5 J4 T! U0 P; p4 e3 w
, v) b( B2 Y# g6、黄釉
2 \2 }& _% t& X* g1 K: H
/ m6 F2 Y3 W0 L) E2 [& m
' a: ?5 k. R6 n, f
! P6 ^. V: b0 n5 q$ O黄釉是皇家严格控制的一种釉色。因黄、皇同音,故明清两朝黄釉瓷只有皇家才能使用,私造黄釉瓷器者须按律杀头。清代规定里外黄釉为皇太后、皇后用;里白外黄釉为皇妃用;黄地绿龙纹为贵妃用;以下嫔妃、贵人、常在则不许用黄釉器。清康熙末年以前的黄釉均为低温铁黄釉,在明初已有生产。明弘治时最为成熟,呈色均匀润泽,称为“娇黄”,有碗、盘、罐等,主要用于祭祀。清代黄釉瓷器以宫中使用的日用器居多。后来出现了随着珐琅彩从国外引进的锑黄釉,呈色象柠檬黄,淡雅、柔和,以碗、盘等小件器居多,只有少量官窑器。但这种黄釉现代已不难烧造,仿品很多。
0 s. [" M( t6 x9 m
8 P/ X7 y9 ~4 D0 O. G! ^图六这件黄釉大碗,是传统的铁黄釉,高17.1、口径36.5、底径15.3厘米。撇口、深腹、圈足,足根露胎处见火石红,足底有轻微粘砂。圈足内施白釉,底心书“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双圈六字双竖行款。釉层肥厚,釉面光润,见蛤蜊光。但因为器物太大,施釉稍有不均匀。康熙朝的铁黄釉器相当丰富,但这么大而釉色又好的还是极少的。&F q I'Z:N m |! h# I5 U' _, M) C
1 \4 V% l( [1 w7、紫金釉
; J- Z. T- x" t
9 k+ b% B5 F- b0 S
7 L, T/ c8 x5 Y/ Q+ A0 x
; o% ]0 r5 I9 K$v是一种高温铁釉,又称酱色釉或柿色釉。早在汉代已出现,宋代定窑、耀州窑等均有生产。“紫定”更成为天下追求的名品。明清各朝景德镇都有生产,以碗、盘居多,一般圈足内都施白釉。清康熙时的紫金釉器多为官窑器,仍以碗、盘等小件器为多见,釉色匀净,釉汁肥厚光润。此期还流行一种酱釉开光青花加彩器,主要供外销到欧洲。图七这件酱釉小碗,高5.6、口径9.9、底径4.6厘米,圆唇、直口、深腹、圈足,足内施白釉,底心书“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双圈双竖行款。器型规整,胎质细腻致密,釉层肥厚光润,釉面泛银光,是一件考究的官窑器。! Q6 x' K+ }+ U1 }* G3 V2 d
- t! |! G9 [) w$ s$ o, L
¬
1 W4 @- W, M5 @3 Q: p7 O0 t" L
8 G* G4 M& q: R$ N4 a2 \( A! @6 ] O8、孔雀绿釉 F) M& R/ j0 T3 y
( C$ i& S" \! W7 U( r9 w% ~ 9 L) t+ R# V! @
. r3 c( p9 M9 H" [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中温釉,因颜色类似孔雀尾毛的艳蓝色而得此名。这种釉色最早出现于宋金磁州窑,元代景德镇将其与青花相结合,完全是模仿磁州窑的做法。明永乐时烧造已相当成熟。明成化、正德时十分流行。清康熙时再度盛行,但已少见与青花相结合,以纯色或加暗刻花纹为多。釉色有淡有浓。除祭祀用的碗、盘之类外,还有各种动物瓷塑和陈设器。图八这件暗龙纹胆瓶,高23、口径2、腹径12.5、底径6.6厘米,小口、直颈、圆腹、圈足,足内施稀薄透明釉,釉色纯正、均匀、深浓,釉面有小开片。釉下有暗刻纹,颈部刻朵云纹,腹部刻双龙戏珠纹,龙纹矫健生猛。胎质细腻致密,颈部相对较薄,腹部以下较厚,手感较重。整个器物体形规整,纹饰流畅而随意,属于民窑精品。新仿者往往釉色浓艳而无沉着感。2D*q N L `2U/ Z3 V. k* c1 m& R: d7 ~' s
( J- m* E1 y+ m* f1 ]7 ^: D
9、冬青釉; o. J+ N$ P- Y5 P3 X
9 `8 X# r2 u- V* m
4 P0 N3 c7 ~) ?: n- L y
9 S; U2 e% X1 |. {/ Z) M% U是一种以铁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成的高温绿釉。这种釉色相传为北宋东京(今开封)民窑所烧的青釉,色如碧玉,故称冬青或东青。但由于不见窑址,因此无法了解其真貌。宋元时龙泉窑的这类青釉烧得最好。明末龙泉窑开始衰落,景德镇开始仿烧,清雍正时最为成熟稳定,官窑民窑都有生产。釉色稍深者又称豆青,或冻青。器型有碗、盘、瓶、炉、笔筒、缸等。康熙时的产品有的无款,有的落康熙款、嘉靖款等。$ I5 K+ _6 N% z6 S; [9 R$ `
8 [( G. [. ]! Z& |8 L
图九是一件冬青釉暗云纹水盂,高7.2、口径4、底径8厘米,小口、长身,下部渐外张,浅圈足,底足内施白釉,书“大清康熙年制”青花三竖行款。腹部刻四大二小共六朵飘带云纹。釉汁肥厚润泽,色青淡雅。是一件精致的官窑品。
3 F, Z; |9 ~3 K8 k2 l/ P! k# ?; f0 _. N) y' f
% U( {& [7 a7 l! \& K0 `
& l9 `4 Q- S: h图十是一件冬青釉橄榄瓶,高29.2、口径9.5、腹径16.3、底径10.5厘米,圆唇广口,短颈,鼓腹,下内收。通体刻缠枝牡丹纹。浅圈足,底部刻双圈,无款。足根处削釉一圈。釉层较厚,但比不上上述水盂润泽,有多处缩釉点。
8 g* x l/ F2 O6 |9 k3 ]! r
X5 h& n3 x$ h& S2 k. G. F10、郎窑绿
/ }$ {3 U- f2 d f9 l8 E3 K' b. X8 \; b9 T& `
是郎窑红的窑变品种,又称绿郎窑。郎窑红在窑内烧成的最后阶段,因铜红釉误被氧化,使釉中的低价铜变为高价铜,里外釉面均呈现浅绿色。因是康熙年间郎窑所烧,故得此名。其釉色浅翠,或微绿而泛五光色,有玻璃光泽,开细小纹片。因绿郎比郎红更为名贵,故仿品很多。而很多人因未能见到真品,也误把低温铜绿釉当绿郎。
0 E2 t: p8 n+ v+ I3 H
0 P/ G+ L8 }: K, h* ^
- ? C d( g: D: _
( X8 M$ K* Z6 A ~ m5 {: ?图十一为绿郎盘,高4.5、口径21、底径13厘米,酱釉口,菊瓣形腹直出口沿,浅圈足,无款。足根露胎处见火石红。青釉透明,玻璃质强,开小纹片,聚釉处为深青翠色。同样做法的还有碗。 . F& x) }/ |8 j$ z1 u3 p8 i7 q9 s$ q
1 [8 g& Q. R* d5 e - J/ E/ P/ ~& W, U+ B/ m
. x5 Q j& c7 ~$ Y! S
图十二为绿郎五彩碗,高8.5、口径18.7、底径8.4厘米,敞口、深腹,倭角八瓣形腹直出口沿,口施酱釉,圈足,无款,露胎处见火石红。青釉透明,开小纹片。碗内口沿绘五彩龟背锦一圈,四小开光内绘折枝花卉;碗内底心亦绘五彩折枝花。碗外腹壁八个面,分别绘五彩花鸟图四幅以及配诗四首,分别是:月季花图配诗“三番变尽佳人色,粉白轻红黛绿光”;竹梅鸟图配诗“散贯金钱野落,湿颜玉露滴滚”;菊鸟图配诗“荆棘纵横无可忧,堪怜月上逞红装”;牡丹蝴蝶图配诗“花细自然多艳色,绮罗依旧剪春风”。诗文用行草书写。2 }2 d% L2 l) J$ s& {: ?
0 Y9 ^+ w2 r: |4 J康熙时的颜色釉瓷器远不止这些,祭蓝、祭红、郎窑红、豇豆红、芝麻酱釉、天蓝釉等都是烧造非常成功的品种。由于篇幅关系,在此无法赘述。但是总的来说,清末至民国以至现代的仿康熙瓷器都非常多,鉴别时须谨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