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0-31 21: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繆松心
( V# p& J# d' i2 ~繆遵義,字方彥,又字宜亭,松心其號也。清吳縣人。他生活的時代,大致在雍正乾隆年間,與葉天士、# u b% D8 o) E% A# G
薛生白、徐靈胎等名醫同時。初習儒,曾任過知縣,但不久即因母病而辭官,以醫為業,與葉、薛齊名。 $ r" B/ i- ] l! ?8 z5 P R3 G
繆氏由儒而醫,其醫案見於清末吳金壽《三家醫案合刻》。前些年,常熟江一平先生等搜尋到《松心醫案0 W1 A5 w) O& Y8 ~
》、《三餘紀效》孤本,乃點校出版,使我們對繆氏有了多瞭解一點的便利。 6 ~5 N9 v" m/ N; t6 v. J
繆氏有些學術見解,大致與葉天士相去不遠,以其同時、同地,風氣相染故也。如: % m" v, r; u/ P1 q
胃不思穀,損門最為可慮。 3 @8 T. {0 {$ x8 l% L+ e" E$ T6 [
洋參,麥冬,沙參,扁豆,茯苓,川石斛,白芍,香稻葉,藕(《虛損門.嶽案》) 2 ~" k/ F/ P, _: ?6 ~6 Q; |- y7 e
誅伐無過,胃氣大傷,不容穀食,大便溏泄,中宮乏砥柱之權,舌絳無苔,柔土少津液之布,脈來數大,
4 O) h4 ~4 n* L0 ~. x非有餘也,仲景脈法為減耳。以《金匱》麥門冬湯益胃生津,望其安穀: & P: U) G8 k) L) }: T8 {0 E; [ D( G
人參,麥冬,茯神,扁豆,炙草,粳米,橘紅,香稻葉,建蘭葉(《虛損門.朱案》) & ]. H" b6 ] c5 c6 N5 I, v
勞倦乏力,面無華色,經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歸芪建中湯加陳皮。(《虛損門.高案》) 3 N4 K( z& p, u; i9 ?
濕熱流注下焦,濁證屢發,通塞並用方: ) p1 G" L4 ~5 t. Z
生地,炒鰾膠,豬脊髓,鹽水炒黃柏,木通,螺獅殼,荷花,露蓮肉(《淋濁門.某案》) ( _, S/ u. e* C$ b0 @
他的醫案也有許多獨到之處,如“怪病”(語焉不詳,不知如何怪法)用半夏厚樸湯送礞石滾痰丸,以藥
& |( I) _; `5 i( Q" H' r& O4 R測證,當是梅核氣一類。梅核氣即仲景《金匱》所說“咽中如有炙臠”,半夏厚樸湯消痰降氣,自為正治
2 d; e+ d Z( P+ K: \。但如挾痰火,則嫌其溫燥,礞石滾痰丸甚妙。又如哮喘用白沙必效方(生蛤殼一兩、白浮石一錢、鯽魚2 T3 w* N& t3 R; p& k2 `5 P
膽一小匙、蟬蛻四分、枇杷葉一錢),此方他書未見,似其驗方,用藥則新奇靈巧兼之。
4 f' v* s) `5 Y( R4 E& ?繆氏又喜用膏方,有些慢性病,用膏滋較長時間服用,遠勝湯丸,此亦江南醫學特色之一。如《脫髮門.
7 s, B: R( |1 L- g6 C9 B0 x+ m孫案》: g: v4 f) Q9 i, B; x5 j: L6 J
發之生,根乎血,其脫也,因乎風,癢起白屑,即風之動,風動則火熾,火熾則血燥,故發脫也。治宜益
* N* e2 g/ U) j/ b% Q陰兼清肝火以熄風:
5 ]0 c0 X' C/ }8 F生熟地,血餘炭,料豆,首烏,阿膠,丹皮,桑葉,菊花,黑芝麻,石決明,天冬,湘蓮,杜仲,夏枯花1 i3 Z! M9 |8 @! n! s( k
,牡蠣,女貞子,南棗,牛夕
0 s, x% v: T' ?. ^2 a5 ?唯其論證,不肯落入俗套,常“以意為之”,如《虛損門.朱案》雲“姑參造化之理,黃河之水天上來,1 ]9 z, R; e% t: V; g
人身則金能生水,水生則肝有制,胃有資矣”,就不免失於迂腐。其用藥也常常“以意為之”,遂開怪誕
3 Y F' m: p0 M& W# U7 c+ Y, q玄奇之門,如蜜蜂、桑蟲、雞穀袋、戌腹糧、釜蓋木、石磨鐵心、蟾蜍喉管、鴨血、蝸牛、穿山甲靨、豬
2 h5 a2 Q& ~: h6 O屎,在案中隨處可見,可謂怪之又怪矣。於此,清光緒時餘聽鴻在其《外證醫案彙編》中早就提出過批評; } Q6 b2 `! H/ @" c
:“繆用藥專以血肉腥臭,炫奇示異”,可謂先得我心。
( P" ~" ^* N6 a, f% M- t6 ^: z: q又,戌腹糧,十二生肖中戌屬狗,戌腹糧即狗屎中未消化之糧也,注文謂“家狗腹內已消化之食糧”,未* X2 Q$ { E2 n" D+ b
妥,“已”當為“未”之誤,不知江一平老先生以為然否?
2 k5 e7 Q! |& G8 R5 g. g% o& u4 n+ ?
許胤宗
" S; d( E3 [' D4 F( F# j新舊《唐書》都有關於許胤宗的記載,謂其“醫術如神”。“神”在哪里呢?史書記有兩條:
5 Z; \5 p7 x' \) M柳太后病風不語,名醫治皆不愈,脈亦沉而(口)噤。胤宗曰:“口不可下藥,宜以湯氣熏之,令藥入腠2 z9 g: W5 Y3 P& n/ s
理,周理即差”,乃造黃芪防風湯數十斛,置於床下,氣如煙霧,其夜便得語。
( O* l1 C8 i, S這是很有名的一例治驗,江瓘《名醫類按》、俞東扶《古今醫案按》兩書的第一案就是此案。後來蔣寶素- O( @& `0 y4 z" v- Y% O* y
據此而擬“第一黃風湯”作為中風的主方,王清任的黃芪赤風湯也似與之有關。
: Q6 w ?2 n- ? A- M) f另一條記載是:
% R- _2 A- O' o6 [/ }時關中多骨蒸疾。得之必死,遞相傳染,諸醫無能療者,胤宗每療無不愈。骨蒸既“多”,又“遞相傳染
" E" Y) z# s# Q6 W5 K”,不同於尋常肺疾,故“諸醫無能療者”,而胤宗“每療無不愈”,可見譽其“醫術如神”,洵非虛語
! ~2 d l" C5 R- D。
* }7 X& K+ ~ x$ I" j他的醫療水平既然這麼高,於是便有人勸他著書以貽後世,卻引發了許胤宗的一通議論:
" H$ i6 A( ]+ W k' [' y醫者意也,在人思慮。又脈候幽微,苦其難別,意之可解,口莫能宣。且古人名手,唯是別脈,脈既精別7 J7 ^) x+ t. M
,然後識病,夫病之於藥,有正相當者,唯須單用一味,直攻彼病,藥力既純,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別脈
, t3 i8 {! g3 v j,莫識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藥味,譬之於獵,未知兔所,多發人馬,空地遮圍,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 D/ m' z) Y% V$ t$ U* }
此療疾,不亦疏乎?假令一藥偶然當病,複共他藥味相合,君臣相制,氣勢不行,所以難差,諒由於此。
" v2 _+ w# g1 {6 d! s* f$ Y脈之深趣,既不可言,虛設經方,豈加於舊。吾思之久矣,故不能著述耳。(新《唐書》作:今人不善為
" l$ C9 {: y+ R9 G脈,以情度病,多以物以幸有功,譬獵不知兔,廣絡原野,冀一人獲之,術亦疏矣。一藥偶得,它味相制
! s( n3 ?5 T5 G- l9 u,弗能專力,此難愈之驗也。脈之妙處不可傳,虛著方劑,終無益於世,此吾所以不著書也。) D0 q+ C/ q, H3 {
他的意思是:脈要精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也非文字所可表達,而要識其病,知其源,又只有靠診脈* A1 v5 v' I* i9 ?# N# Q
。脈的深趣既不可傳,方又有什麼用呢?這樣的書就不如不寫,免得害人。 3 j8 q( ]$ N# r c- {
他所說的“脈之深趣”,今天恐怕不會有很多人理解了,中醫的脈學,正在一天天地失去它昔日的光彩。7 [: N# n S# P, @
不過,人間的任何學問和技能,總是可以通過努力學到的,脈學也一樣。許胤宗在這個問題上過分膠著,
) w" U5 s; g+ U2 _, l# d2 g故其術不傳,如果史書上不留下一點記載,那麼就連他的名字也不大會有人知道的,這應該說是一件憾事; ?/ j8 z" n z4 \$ R
。
# c1 Q% o4 R/ M+ j |1 g1 c) O世事就是這麼怪異,有的人身負絕學,卻往往只有片言隻語留下來;有的人不學無術,卻動輒百萬字、幾% W7 X. I s1 K) @2 ?; N9 H8 e9 i& Q
百萬字“著作等身”,留給後人的只是一堆堆文字垃圾。 0 B) b2 E- C3 n1 |2 J* p
: m* M, g" M, X9 X! i( n
醫生的“外號”
5 h/ w% @( [2 J9 s$ R6 {過去的醫生,除了姓名之外,有的還有“號”,“號”之外,還有“別號”。名字多是父親給取的,“號0 t4 x+ b9 D6 ^* P
”和“別號”多是醫生自己取的。至於“外號”則是病家或後世醫家給取的。取義各有不同,大致上以讚
* q* T: m- c8 a9 ~譽的成分居多。 9 F/ u* {2 ?8 L3 d3 t
以醫生的藉貫(或其長期工作的地方)取號的,如稱醫聖張仲景為“張長沙”,金元四大家河間、東垣、宛
7 a+ C9 {( K- Z/ n丘、丹溪亦均以地名。明代王肯堂,又稱“王金壇”,李時珍又稱“瀕湖”,金壇、瀕湖也是地名。人以4 ^9 {2 g1 [% J0 X: i3 r* k
地名,是非大學問家、大名醫莫屬的。
$ A# ^" Q2 B c0 D4 g+ j有誇醫生技術好的,如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裏的尚老醫生,人稱“老神仙”;清代四川犍為縣名醫張, \! z' S& ] X
本元精於針灸,人稱“神針”;江蘇常熟中醫院院長,已故名醫陶君仁,人稱“陶半仙”。乾隆時福建長
0 q$ B- f* l8 u5 Q8 g) n樂也有一位“方半仙”。四川廣元巿有位蘇子秦老醫生,人稱“蘇半夜”,是說找他看病的人半夜就得去
, j$ D. D9 c2 b) T2 w0 D排隊;明代醫家陶節庵精於傷寒,病人吃一付藥就好,因此而有“陶一帖”的美譽。
( d0 |6 Z8 k; d有以精於脈診而著稱的,宋代有位醫生叫“嚴三點”(“三點”是指醫生診脈的寸、關、尺三個部位),有# O) R Z1 O, p4 W" v
了這個外號,他的名字反而不為人知了。元初江西星子縣有位醫生劉岳字公秦的,也有“劉三點”之稱。
, j! ?# k' q' U' N以醫生專業上的成就取“號”的,如北京的王鵬飛,人稱“小兒王”,由成都調到北京王朴誠、王伯岳父
6 R! K% x6 X! u( m s* N6 d: F子,人稱“王小兒”。
/ p1 Y+ d s- U! X更多的是以醫生善用的藥物來取“號”的,金代就有一位善用大黃的“穆大黃”,近代江西吉安名醫肖俊) B( \2 o5 x$ @0 n( T6 R
逸也叫“肖大黃”。張介賓外稱“張熟地”;清代江蘇婁縣名醫方秋崖,人稱“方石膏”;近代北京四大2 |' |6 j' ^3 j S* m( t
名醫之一的孔伯華亦有“孔石膏”的外號;以善用附子著稱的祝味菊先生,人稱“祝附子”,雲南吳佩衡
" ~; c4 a* l c也有“吳附子”之名。還有常把幹薑、附子、肉桂等熱藥一起用的,成都的陸鑄之,人稱“陸火神”;“- Z' N/ O5 ~& L7 H& M- J
火神派”的創始人則是清代四川卭崍人鄭欽安;成都三院有位“蔡麻黃”,成都習俗畏麻黃如虎,看來這* O- C5 h* h, ^ x+ ?1 }) j+ y
位醫生是敢用善用麻黃的了。上海名醫程門雪則有“程小麥”的外號。 + M: [1 C' I4 N s! U; Q; i: @
也有用藥量大,藥味又多,一帖藥甚至幾斤重,外地慕名來診者,取了藥,得買一兩個大編織袋才能提走 i4 J$ r- V) Z- W$ W" B5 w' {
的,人們就給這個醫生取了“某大包”的外號。 : r, c. c' o: h& Y) a# W
也有以醫家身體某一特點取名,如今日上海年紀大一點的人,幾無不知的“張聾(彭耳)”者;清代江蘇丹2 P, R7 L6 B/ @: n8 z! O% O$ p! d
徒名醫王九峰外號也叫“王聾子”。這樣的“外號”,似覺有失風雅。然而最不雅的醫家的外號,是清代
. j4 b% [* T- k" d7 L8 R5 R1 x“名震江淮”的名醫孫宗嶽的,據《睢寧縣誌》載:某太守幼子病劇,延宗嶽治,嶽以手摸之,曰:“無病
, O, _: `3 L% `+ j0 Y,思玩物耳。”詢乳媼,果有銀鈴失去數月,尋給玩之,三日,病若失,人遂以“孫一摸”稱之。 6 P# G b, D, e/ \ ~* B
可收拾矣﹗ # q7 K5 {, y6 ?8 k8 a; ^; B
x. k* s- I" F- M$ K; N問疑六則
8 H, h3 ]+ ]5 F* H' Z+ e一服還是一劑?
; U1 ^. u- |+ w: M; U* h6 H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也不知道是從哪兒來的規定,凡文中提到“一付”藥的,必須改作“一服”。“一! _! R% x3 R; l( l7 ]( k& R
付”是通稱,如我們平常說的“去藥店取付藥”。有的地方,又叫“一貼”,明代余姚陶節庵的外號就叫
/ a8 K2 A ?8 m. G“陶一貼”。《內經》、《傷寒論》均作“一劑”,如“飲以就半夏湯,一劑知,二劑已”。叫“一付”
0 s; }4 H% ]0 e' ~,“一貼”,“一劑”,都對,唯有叫“一服”是錯的。因為“一服”,只是喝一次的意思,一付藥,一! E& P9 z/ o5 n
般要喝2~3次。如予不信,有《傷寒論》、《金匱要略》為證: # E3 s, X+ c) Y5 K- G
桂枝湯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重6 _" @' C" C$ ?
服,依前清;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服一劑後,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
/ v3 [1 q' M1 r, _) T W者,乃服至二、三劑。
( ~5 J) ?0 d' v$ j奔豚湯以水二鬥,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5 t6 W9 t/ ~/ x9 ]: M是金匱腎氣丸還是牛車腎氣丸?
( n1 {( F3 D. M9 T/ N( P女兒們春節來香港,我讓她們帶給我一些金匱腎氣丸。藥是“北京同仁堂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制藥公司6 `. f, P$ U; o7 ]
”生產的,生產日期是2003年5月22日,產品批號是3010791,但印在盒子上的成分,除金匱腎氣丸原有的
) y0 Q2 v' K) T2 J: D. n: h八味藥之外,赫然在焉的還有牛膝(去頭)、車前子(鹽炙)這兩味藥。這不是宋代嚴用和《濟生方》的- A E% p1 X- @7 \7 I
加味腎氣丸麼?(後世又稱為“濟生腎氣丸”或“牛車腎氣丸”)。這只是金匱腎氣丸的加味方,要說這/ {1 U: S I6 W5 |' ?, C
就是金匱腎氣丸,恐怕欠妥吧。名滿天下的同仁堂有此錯誤,就更不應該了。 # G, A( c2 X3 ~- I/ V! G
蔥葉如何導尿?
+ t& m v: Y u- E8 ~ Z, M. l許多文獻以至大學教材,都屢屢提到:《千金要方》最早用蔥葉導尿,以解尿瀦留之急。應該說,《千金
* O A( E' S; t1 V6 S要方》的這個設想是很不錯的,而且這也應該是醫學史上最早的導尿管的雛形。但是,凡是給病人(特別
$ b$ V: y8 b! [/ w3 K" x是男性)做過一次導尿的人都會知道:無論大蔥、小蔥,怎麼可能插進病人的尿道呢?難道這世界上真有, u, v' A: t, r& C# l( |3 O1 q
跟橡皮管一樣的什麼蔥嗎?
3 y0 Q6 T6 B; Y1 \+ \& H% r道地還是地道? ! T( J* f3 S8 I. i; R+ Y
究竟是“道地藥材”還是“地道藥材”?還真把我弄糊塗了。
0 d. ~8 z& U @“地道”者,地地道道也。地地道道的東西,當然不同於假冒偽劣,是真東西。這麼講,也好象講得通,* \& l6 q j5 I/ m8 `4 y
但又覺得有點不太對勁兒。
. @$ g. `( Y) B, o8 k1 `0 n( o0 F陸士諤先生說,應該是“道地”才對,他的依據是《千金要方》。他說,唐代全國分作十個道,如劍南道2 O; C+ i% J$ d4 j' ~8 A1 y
、淮南道、空南道……,每個道,都要把當地的物產調查、核實上報朝庭,其中,某道出某藥,某藥有某
7 o8 o# f$ H# [7 l) L% D長,選購辨別,事事認真,故藥材乃有“道地”之說。
. w9 d/ p/ M: k; t仲景的生卒年
; _; v4 V1 |% H0 k# E張仲景的生卒年,由於正史無載,所以一直不清楚,只知道他生活的時代在東漢末年,差不多與另一位名
+ r% O/ J0 J( H& l p; t$ o0 r3 f, j醫華佗同時而略早而已(華佗看過《傷寒論》後曾說:此真話人書也)。最近讀,幹祖望老前輩的《醫書三
' e5 d: ?# [- g2 J種》,在其中《中西醫結合史》一文中,幹老把仲景的生卒年確定為西元145~208年。恕我淺學寡聞,真; w: j4 w3 c. L9 w0 Z
不知道老先生的依據是什麼。望老先生能夠指點。
9 x S' g/ m6 C4 f2 f仲景做過長沙太守嗎? 8 g! L7 D6 Y% M. A; X0 K5 V: r
《唐代名醫錄》首先提出仲景“官至長沙太守”,這本《名醫錄》,我沒有見到過,所見者皆系轉引,不
/ H q- N/ ]1 d% v! m過從文中提到的仲景“始受術於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這些話看,我倒是寧可信其有的 Y8 O0 O7 z9 J( g* v9 B8 Y
,因為史書無載,所以古人有關仲景的哪怕是隻言片語也彌足珍貴。“官至長沙太守”,這句話為後來的
& z5 M1 S) C' H7 K& X$ V, I# q林億等所接受,這樣,“長沙太守”之說就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 g2 O& r$ s. i, F3 V9 U6 Y今天就更是“五花八門”了。如說仲景在長沙太守任內,半個月在公堂審案;半個月,打開大門,在公堂
5 f$ e. m* ]. A- d9 k; X7 E為人診病,並且還說這就是中醫“坐堂”一詞的由來。我看想像力倒是挺豐富的,就是完全不顧事實,因
' @5 t2 K- l* N) o為壓根兒就沒有這些事實。 ) l) L/ t" ^ W5 M: n' C3 V2 v2 T r
我從來認為,仲景當沒當過“長沙太守”並不重要,我們尊崇的是他在學術上的成就,而不是其他。就象
9 J* C- G: |+ Y, B; h) r我們今天一提到“北京四大名醫”、“南京四大名醫”,如肖龍友、施今墨、陳遜齋、張簡齋、孔伯華,& Q S+ g# D0 H$ h
大家便會肅然起敬,知之者更會津津樂道不已。只有學術才是永恆的,其他的,在歷史上都不過是過眼雲
4 s# E/ s) n7 s! T3 d; n9 T煙。
( {" ?0 W- f/ ?9 J& ^3 P$ R3 P; @仲景當過“長沙太守”不會為他在中醫學上的成就增色。仲景沒當過“長沙太守”,也絲毫無損於他的光
" g; K' H. ~& U3 c0 U$ S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