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权臣之死——十三个帝国大佬的终局自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7-3 18: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严嵩: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坟墓

  
3 }/ i7 ~& \, H. y6 ]" F  我从没想过自己会如此长寿。6 h- m# N6 C- M& [% c, I
  我也从来没有想象过,我的世界会变得如此寂寥而凄凉。' q4 S/ W4 S* V4 B
  一间四壁漏风的破茅屋就是我的府邸;周围这片野草没膝的乱葬岗就是我的花园;别人坟头上零零星星的供品和祭物就是我的美食盛宴;至于那恍如呜咽的风鸣、枯树上三两只乌鸦的聒噪、以及夜深人静时形同鬼哭的声声狼嗥,就是我风烛残年的生命中最后的丝竹管弦……* N3 I+ N- J; X0 C6 P
  八十八岁的我,就在这样一个被人遗忘的世界里日复一日地独自生活。5 }" s5 f, G1 b. R
  有时侯我经常在想——这样的生活和死亡有什么分别吗?!) }2 B9 o, O, Q( }7 o6 _/ p
  没有。
, R! V" P+ ^- l+ n: r* [  恐怕没有。
% Z4 c" [$ w( K7 y$ x' X  自从两年前拖着这具老病的躯壳从京城流落到老家附近的这片坟场,我在世人的眼中就已经死了。充其量我就是一个“活死人”,我的世界也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坟墓。老天爷之所以把我留在这个“大坟墓”里苟延残喘,无非就是想对我进行惩罚。4 I* K  _' s8 F2 W9 s+ H: C
  对于像我这样一个曾经富贵绝顶、权倾天下,而今却身败名裂、一无所有的老人而言——这样的一种长寿绝对是比死亡更严厉的惩罚!
+ w& J5 i1 m5 Z) }. D3 v  刚来到这片坟场的时候,我没有一天不在思念自己的亲人——那些或已死去或被流放的亲人,我也没有一天不在想念过去的生活——那种位极人臣富贵荣华的生活,我更是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仇恨——对那些把我扳倒的对手的刻骨仇恨。然而,越是这样子,过去的回忆就越是像一把锋利的刀子一样深深地刺痛我的心灵。后来我终于学会了放弃——放弃思念、放弃回忆、放弃仇恨、放弃八十多载人生所遭遇的种种离合悲欢、放弃六十余年官场生涯所经历的一切恩怨沉浮……最终,我获得了坦然。$ L: n  ]9 B. N, r, o
  于是我终于知道,“学会放弃”是一种多么可贵的人生智慧、也是一种多么高明的生活艺术啊,为什么我会活到年近九旬、落到这步田地才懂得这一点呢?为什么我一生都在拼命攫取和占有,从来没想过要及时放手呢?" X6 }- F8 {% N2 W$ ^
  也许你们会说:人性就是这样子——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掉泪!你是因为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才讲这种大话,要是让你年轻几十岁、让你有机会东山再起,你还是会毫不犹豫地攫取和占有,绝对不可能放弃!/ d1 ~/ w  |* E  X' {
  是的,我承认你们说的没错。人生在世,尤其是一个男人,要生存要发展,要建功立业、扬名立万,当然不能过早地侈谈“放弃”。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应该的,更不是我要表达的意思。
6 h$ U4 w# C* U. Z0 n. ^" R, w  我想说的只是:应该追求利益,但不应该让欲望过度地占据你的心灵。2 e% N: @1 S4 ^+ v& _: c
  一个人的幸福固然需要由一定的物质利益来支撑和建构,但同时也需要由一颗健全的心灵去体验和评估。你们说是吗?
4 ^3 z. y. i: U; R  所以说——要给心灵留一点空间。
( t' Y/ ~+ v; }  所谓的“放弃”,实际上就是把过多占据心灵的东西放掉,然后你的心灵才有足够的空间去“贮存幸福”,同时你的心灵也才有健全的知觉去体验幸福。/ j. Y7 ], i" V' q
  你们说是吗?
! c4 w2 o! I; v1 S! `  当然了,我不敢说我目前的这种生活可以算得上“幸福”,但最起码,我现在的心灵已经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平静。9 `# M4 ~  A2 A4 f' a+ G
  对于像我这样一个万里投荒无家可归的孤寡老人而言,还有什么比平静更重要的吗?!
$ {/ M3 V* B& g$ w- d  没有了。
' ]/ H$ W: V8 K, |# @  所以现在,我坦然地把我寄食栖身的这片坟场当成了自己的家园,我也把这些躺在我附近的有姓氏或者没姓氏的男男女女统统当成了我的老友。
. G: g1 f& A: j  从此我就有了归宿。, Z  S1 X2 p# z" z+ ?. m' ~$ Q
  从此我也不再孤独。( [; Z. E( T4 G0 h: ]6 ~" T6 s+ ~
  每天一大清早,只要是天气晴朗的日子,我就会离开我的“府邸”,在这片空气清新的“大花园”里散步,同时“挨家挨户”地慢慢转悠,坐在我那些老友的坟头上陪他(她)们聊天,有一搭没一搭地扯闲篇,一直到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我才会和他们一一道别,然后带着舒畅的心情打道回府。
6 Y+ o5 {( D' M; L  这些日子以来,我和我的这些老友相互都已经逐渐熟悉。我知道他们有的富裕,有的贫穷;有的年老,有的年少;有的和我一样曾经当过大官,坟冢修得比任何人都气派,墓志铭写得洋洋洒洒、得意非凡;有的可能只是贩夫走卒,住的地方不过是黄土一堆,家门口连块“门牌”都没有,也不知道他们是何方人氏、姓甚名谁……
# M# K" k. [  W  不过这一切都已经不再重要。
% k+ R+ f" [0 y" j  是的。不再重要。因为在这里,老天爷已经把各色人等的差别一笔勾销。所谓的权力、财富、身份、地位、学识、荣誉等等,都只是生命的外衣,到这里都会被一一剥离。说到底,它们只是人生这场大戏的服装和道具。无论你生前披挂着什么,对不起,锣鼓一歇、戏装一卸,谁和谁都没有分别。
. d) D% h6 f* t5 Y& |8 C  所以,每当想起自己这辈子对世间种种功名利禄的强烈执着和恋恋不舍,现在的我都不禁会哑然失笑。
2 r9 k0 e6 F( R* D* g3 ~# n5 i  也许你们会说,我现在的所谓“平静”只不过是一种无奈而虚幻的自我安慰,我所谓的“坦然”也只不过是一个濒临死亡的老人近乎绝望的一种心理反应。
* g; z6 I+ f8 m/ r& _  是的。也许你们是对的。但不管对我的心境作何理解,反正每当我坐在老友的坟头跟他们聊起我自己的时候,都仿佛是在述说另一个人的故事。
$ ?' F" l! e9 A" o/ s4 B0 G  我总是用一种平静得出奇的语调,既不隐恶也不溢美地跟他们谈起一个名叫严嵩的人。& [% s+ n' J* p, H1 H
  谈他八十八载的浮沉岁月,谈他幸与不幸交织的一生……; s0 g1 Z- r' k/ B$ l  R
  
1 \1 h- ~$ f' B; R  今天又是一个晴朗的日子,阳光一视同仁地在这一座坟与那一座坟之间静静地流淌。" I* a9 d+ m! Y' R& z1 W
  天空就像一个老人敞开的心灵,我看见往事如同白云苍狗一样在他的胸膛间飘流变幻。' V, V/ K0 G( s2 @6 P7 ^
  百年似乎眨眼而过。
! j# q% \5 N9 F$ S  一瞬足以诉尽沧桑。; A0 o; ?( p2 q
  好了。我已时日无多。我们开始吧……
 楼主| 发表于 2008-7-3 18: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 z, B0 h* ~; v1 q! ^  ' @8 B, r: O* ]4 ]
  我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出生在江西分宜一个名叫界桥的小山村,祖上也曾功名显赫。我的先祖严孟衡是本朝永乐年间进士,官至浙江按察副使,我的高祖父也曾经当过四川的布政使,可谓历代官宦、世世书香,只可惜后来家道中落,到我父亲严淮这一代,已经沦落为无权无势的穷秀才。我父亲虽然满腹诗书,但终其一生都未能考取更大的功名,因此便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我身上,五岁起便让我入塾就学。所幸我没有让父亲失望。小时候的我不但聪慧灵敏,而且很早就擅长诗联应对,被乡里誉为“神童”。
0 s& s! S; S$ H  Z. z  七岁那一年,我就已经在诗文中吐露了日后要成为朝堂阁老的远大志向。我有一个叔父跟我父亲一样,最大的功名只考到秀才,但平日却甚为自负。有一天他想考我,就语带讥讽地吟出一句上联:七岁儿童,未老先称阁老。我一听,立即不假思索地对出下联:三旬叔父,无才却作秀才。当即把我这个自负才学的叔父羞得满脸通红并且哑口无言。还有一年冬天,我父亲凝视着窗外的雪景,忽然吟出一句:肃指寒梅一枝,漏破春消息。
4 f( {7 E' p. Q4 C/ `; s2 t  我沉吟片刻之后,朗声道:喜攀丹桂十年,成就我功名!
& r+ M/ u  o/ q0 l% ?" Z$ g  那一刻,我看见父亲的脸上忽然绽放出一个无比欣慰的笑容。3 x! R% Z" i5 M* q% N3 ]0 }
  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秋天,我赴南昌参加乡试中举,随即在我的家乡引起轰动。我返乡之日,当时的分宜县令还专门设宴为我庆祝。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春天,二十六岁的我进京会试,高中二甲第二名,获赐进士出身;旋即又通过吏部朝考,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编修。" L: t* w9 Q% y
  自本朝洪武年间的黄子澄、刘仲质之后,我是江西分宜第三个入选翰林的人,而且是一百二十年来的第一个。这项殊荣无疑让我那一生不得志的父亲扬眉吐气、倍感自豪,也使我从此成为家乡人的骄傲。' d! d9 ?1 X( Z, }! \& i! p
  按说少年得志的我理应就此大展宏图,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我刚刚走上仕途不久,年仅三十六岁的孝宗皇帝朱祐樘便龙驭宾天。随后继位登基的武宗朱厚照还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根本不问朝政,唯喜声色犬马。司礼太监刘瑾趁机架空皇帝、大权独揽,并且接二连三地发起狱案,对文臣集团实施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一转眼帝国政坛便已面目全非,朝臣们人人自危,陷入了空前的恐怖之中。
/ e! r1 I( Q0 N% G, k' k  面对如此不堪的政治局面,位卑言轻的我自然是心灰意冷,感到前途渺茫,遂萌生去意。适逢我祖父和母亲相继去世,我顺势按制丁忧,回乡住了两年多。守孝期满,我无意复出,便以养病为由留在家乡,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钤山隐读”生涯。# r# c5 @; l2 U! \9 n
  事后来看,正是这远离朝堂、韬光养晦的十年,使我的文学造诣和诗文水平达到了一个令时人瞩目的高度;同时,我这种归隐田园、淡泊沉潜、不慕利禄、不恋荣华的道德姿态也让我获取了宝贵的“时望”和“清誉”;这一切共同为我日后的飞黄腾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因如此,后世便有人据此声称我这是“以退为进”、“沽名钓誉”,目的是为日后的复出积累政治资本。其实这么说不太准确,也有失公允。我承认,我选择隐居并不意味着我从此就不再进入政坛;我也承认,在这寄情山水、吟诗作文的十年中,我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大明官场的政治动向和局势演变。但这并不表示我一开始就是有预谋地要把自己十年的宝贵光阴做为一枝钓杆去钓取“清誉”,或做为一种赌注去赢得更高的身价。倘若我人生中的这个“黄金十年”果真具有如此的表演和作秀性质,那我的个人修为和诗文造诣势必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我这十年肯定也会过得异常的焦灼不安。
* }7 s( p2 ]% a' p8 `; s  如果人们真是这样认为,那显然是极大地低估了我的境界、也侮辱了我的智慧。( @( L) \1 a4 _4 X& u
  事实上,一个只懂得活给别人看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活得精彩的。这个道理我懂。所以说白了,我这“钤山隐读”的十年无非就是在自我完善、自我充电、为自己的生命积蓄能量而已。' N$ d4 O3 q, X/ R" b
  因为我始终认定:一个人的能量如果足够强大,就无须担心老天爷不给他机会。
1 I5 g4 J8 s9 V* h$ y0 q  机会迟早是有的,关键看你的能量是否能与之匹配。
2 Q, _8 r4 w; ^! k7 z9 _1 `( {  所以说,我的十年“钤山隐读”并非一开始就抱有一个明确的政治目的。用你们今天经济学的语言来讲,我也是需要承担“机会成本”的。也就是说,我并不能断定“隐居”就是我诸多人生选择中最好的一种,我也不能断定别人在仕途上种种锐意进取的选择就比我更糟。我唯一能断定的是——只要我在自己生命的空杯上不断地注水,总有一天,它就会盛满,并且自然而然地流溢而出。
/ x: `! q% h- y' J4 @  从某种意义上说,日后我为热衷于斋醮的世宗皇帝朱厚熜所撰写的那一篇篇“青词”之所以能一再获得天子的激赏,正是我那充溢满盈的生命之水自然流淌的表现。换言之,我日后所获得的成功不可能是早有预谋的结果。道理很简单:当年在那穷乡僻壤中苦心钻研诗文之道的时候,我怎么可能预见未来的天子会是朱厚熜呢?我又如何预见朱厚熜会那么迷恋斋醮、那么需要“青词”呢?我又怎么知道我在诗文上取得的精深造诣竟然会成为我青云直上、并最终位极人臣的最重要原因呢?!
) \0 L7 j. {4 Y" _! O6 k, ~  很显然,这一切都是不可能预谋的。; M- f6 E& M6 [8 N; n. V2 S! ^# ]
  所以,如果你今天极度渴望成功,却又始终缺乏机会,请你一定要记住——先给自己的空杯加水。" ~. v6 w9 `1 p6 Q
  不懈地加水。+ r1 u9 z% z% u2 ]: E
  相信我,很快你就能看到生命之杯充溢满盈的那一刻。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9: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 x' d0 U1 Y% G* [, P. C$ o& c6 j  
+ J- G7 O: j* @% h' `- S  好了。言归正传。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既然当了礼部的一把手,当然要向那些想进礼部当差的老老少少的士子生员们开出价码。这些价码其实在我之前就有了,不过我出于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就把那些价码往上提了一档。/ O0 k, ~6 o& g* G' _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对我凭空“涨价”感到不满就把我告发了,反正不久便有御史在皇帝面前狠狠参了我一本,我赶紧上疏自辩,内心极度不安——难道别人吃拿卡要这么多年都安然无事,而刚一伸手就会被抓个现行?!
2 Z7 c: L. x7 i- z$ q: q( U  让我又惊又喜的是,世宗皇帝看过我的奏疏后,居然勉励我说:“贤卿疏中所云:‘为人臣于今日,若皆观望祸福,必使人主孤立自劳’,此言甚慰朕心。今后当尽心尽力辅翼朕躬,不必再说什么!”! o) K) Q! K- J8 O$ u
  我从天子的这番话中读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消息,那就是——他更关心臣子是否忠诚,而并不在意臣子是否贪贿。换言之,做为他的臣子,“忠顺”比“廉洁”更重要!
- O( X* _1 T) D7 T1 W0 t" s. [- Z; s! s7 e  有了这个重大发现之后,我对自己未来的仕途发展顿时充满了信心。也就是说,只要对皇帝一人负责,我的官就能越当越大;只要讨得天子一人欢心,这天底下就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干的!, D0 I  s. B  A: x- u- m% Y
  
0 Y! j: m& a- X2 `0 Z/ Q  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春,北京城上空忽然连续多日出现绚丽的云彩,我当即禀报天子,称其为“景云”、乃是不可多得的祥瑞,并奏请天子举办典礼、接受百官朝贺。盛大的典礼结束之后,我又拿出看家本领,毕恭毕敬地撰写了一篇《庆云赋》和一篇《大礼告成颂》进呈天子。这两篇赋文辞藻华丽、文风优美,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世宗龙颜大悦,下诏将这两篇赋文交付史馆。/ X: w$ `- b$ N* V4 z1 b
  这一年,世宗南巡,命我陪驾,一路上给我的赏赐异常优渥,根本不亚于阁臣。我知道自己已经取得了天子的欢心,再往前迈一小步,我就能实现儿时的梦想——进入内阁了。
& E* D* X, y2 r8 n' b  但是有个人却一直挡在我前面,明里暗里地阻挠我入阁。
, d0 N# ]& k/ J; t3 R' ^7 \  他就是夏言。1 ]( k& v% X  Y6 T- v( A# w
  虽然夏言曾经是我仕途上的贵人,可现在他已经变成了一颗拦路石。所以,我必须毫不犹豫地把他除掉。
; l/ x0 I5 q2 S* A! i  而此刻的夏言也已经意识到:今日的严嵩再也不是当年跪在他家门口低三下四求他赴宴的那个严嵩了。我在天子面前迅速窜红,已经对他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夏言频频授意手下的谏官对我发起弹劾。; y# a5 c$ P' N7 x1 C
  可耿介孤傲的夏言从来没有发现我谦恭柔顺的外表下所隐藏的力量。
. O' r2 }" D3 o* W0 U8 C: ^; f9 l$ l  那是一种以柔克刚的力量。
/ B( p7 ?  \# }' l+ M# Y1 `  P  夏言绝对想不到,这种力量不但很快就会把他扳倒,而且还将在今后的几十年中让每一个反对严嵩的人都死无葬身之地。
5 l% V2 n' j6 q. ~  v  因为我在世宗心目中的地位早已超过了他,所以他越是攻击我,我就在天子面前越发表现得谦恭柔顺,天子就愈加宠幸我。如此一来,夏言非但奈何我不得,反而把他自身的地位搞得岌岌可危。
1 f0 R9 X  G. f2 h  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夏天,一个偶然事件让我和夏言最终决出了胜负。, s! u0 i/ R  \# \
  众所周知,世宗朱厚熜极度崇信道教,不久前他就摘掉了本朝历任天子所戴的“翼善冠”,改戴道教的“香叶冠”,到了这一年夏天,他又突发奇想,命人制作了“沉水香冠”五顶,自己戴一顶,其他四顶分送我和夏言等人。夏言一向自命清高,这一次也不例外。他一口回绝了皇帝,说:“此非人臣法服,不敢当!”把世宗气得七窍生烟。; @  ]2 L2 u2 z4 g" Y- c
  而轮到我上殿入对的日子,我特意戴上天子所赐的道冠,并且在外面罩上一层薄纱,以示尊重和珍惜。世宗一见,顿时心花怒放,留我说了好长时间的话。我一见时机成熟,便向天子诉苦,把夏言如何排挤我的事情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番。  _( Y7 K' K) ~' O/ }" k
  看着天子越来越黑的脸色,我料定夏言这回在劫难逃。
; N5 l- P- F7 _$ x' d+ Z# t( d  第二天,世宗果然颁下一道诏书,罢免了夏言的阁臣之职;同时,那些依附夏言的科、道谏官也纷纷被调职、贬谪或罢黜,总共有七十三人被逐出了朝廷。
  s# [7 H" E* R$ }0 }2 R, m  同年八月,我取代夏言继任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仍掌礼部事。
" N( Y% I: X4 x0 D/ b  这一年我六十三岁。& u8 N. F3 x2 ~# v1 m8 L* |
  在世人眼中,这或许已经是告老还乡的年龄。可对我来说,生命中的“黄金之门”才刚刚开启。  s2 j( h6 Y  |2 P
  我说过,如果一个人的能量足够强大,老天爷迟早会给他机会。/ c5 S3 a8 A3 B) w2 A5 K$ {4 G! z1 e8 V
  我也说过,忍辱会给人带来高贵。
- e; B) ]8 P8 h" T* M# I  事实证明,我说的都没错。" |" j3 C- a( P
  
# [& ~; \9 [" s3 s  入阁为相的这年秋天,我年逾六旬的生命仿佛枯木逢春一样忽然绽放出巨大的生机。我目光矍铄、脸色红润、步履轻盈、浑身上下充满活力,仿佛一下子年轻了二十岁。我不但每天早出晚归地在西苑朝房当值,从不休假归沐,而且还不遗余力地为世宗皇帝撰写“青词”。$ H# K/ d$ }8 h5 n0 ?, E0 \) ^- ]3 u
  所谓“青词”,即天子斋醮祭祀时呈奏上天的一种祷文,由于要用朱墨写在一种特制的“青藤纸”上,故有此名。青词必须用骈文的形式撰写,要求对仗工整、辞藻华丽,而且又必须把握道家宗旨、准确传达天子心声,所以没有相当高的文学造诣者不能胜任。在我之前,只有夏言所撰能满足皇帝的要求,夏言被罢黜之后,我严嵩就成了天子眼中独一无二的青词高手。
& q1 i! I  \: T9 B  随着一篇篇文采风流惊才绝艳的青词像一只只乘风而去的仙鹤一样从人间抵达天庭,我在天子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一帮同情夏言的谏官们也越发对我恨之入骨。他们很快又上章弹劾,说我和儿子严世藩“同恶相济”、收受贿赂,而且“动以千百计”。我知道此刻的世宗朱厚熜已经离不开我了,所以故意上表请求致仕,天子赶紧下诏慰勉。此外为了表示对我的器重和垂青,世宗还御笔亲书,赐给我一块“忠勤敏达”的银印,同时更赐大量的墨宝和匾额,很快便挂满了我的府邸。诸如正堂上高悬一匾,上书“忠弼”两个大字;藏书楼则挂着“琼翰流辉”;内堂上则书“延恩堂”等等。可谓极尽荣宠、一时无匹。
$ T2 W: w8 N5 j% w: r2 t" n' q- n  这年冬天,给事中童汉臣和御史谢瑜等一帮不识时务的言官又向我发起攻击,我照例不争辩,还是上表请辞。世宗再度劝慰挽留,随即找了个借口把童汉臣和谢瑜贬出了朝廷。0 h! _4 q' S# p$ y' i
  我虽然已经入阁,且已成为天子跟前的红人,但班位却仍在首辅翟銮之下,所以我入阁后便与翟銮展开了明争暗斗,并逐渐将其架空。其后百官奏事皆要准备两份奏章,一份正本,一份副本。须先呈上副本,由我审阅通过后,才能按正常程序呈上正本。翟銮对此愤愤不平,遂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四月授意给事中周怡,上疏对我大肆攻击,说我窃弄权柄、专擅威福、卖官鬻爵等等。8 J0 Q* t! ?+ ~- p5 E7 I
  我不禁苦笑。# m& W0 m1 W. g* u0 i
  我笑这些人太不自量,而且整人的手段也太过拙劣和陈旧。明知道上疏弹劾根本奈何不了我,也知道天子对我的贪墨之事从来不以为意,还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上疏……他们怎么就不会想一招新鲜的呢?这么做何异于蚍蜉撼树,不,何异于飞蛾扑火呢?!- Y7 v( R! N% I) z& A
  奏疏呈上没几天,周怡这只“小飞蛾”就被我扔进了监狱。' R6 F8 }3 U8 ^: R/ N
  这一年科考,翟銮的两个儿子同登进士第。这件科场盛事立刻在朝野上下传为美谈。我看见翟銮的脸上终日笑逐颜开。* y3 v! F! D, k) f3 Y# p1 r3 |
  看他笑得那么开心,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他笑了。
, M7 u4 n6 E# t, ?8 @" `. a4 J8 l  而且似乎笑得比他更开心!
# c4 `6 Q" ~0 a1 K& C- q  不过你们可别误会。我这可不是在替他们高兴,而是在为我自己高兴。
5 c  R( w1 C7 K; S9 p- J  因为我终于等到了一个整垮翟銮的机会。
+ S. P4 g/ `# l$ ^0 M* u  就在翟銮的两个儿子金榜题名数日之后,翟府上下还沉浸在一片喜庆中的时候,一道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圣旨就突然降临了——翟銮被削去官职,贬为庶民;其二子翟汝俭、翟汝孝一并削去功名。
3 Y" X0 E$ |/ k8 c- |! N  跪地接旨的那一刻,翟銮犹如五雷轰顶。0 d2 I8 g; V2 V0 j% N) N
  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也根本不知道我到底用什么手段一下就把他收拾了。3 m6 b( J  B3 H8 e1 r7 {
  其实我的手段很简单。
  R( U: b% \3 H# _( h8 K0 i  朝廷张榜后,我立即授意手下谏官上疏天子,提请天子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当朝首辅的两位公子同榜登科,这意味着什么?
5 D4 A( Y* ]8 ]. r  我的结论是——这意味着科场舞弊。也就是说,这件所谓的科场盛事不过是主考官为了讨好翟銮而暗箱操作的结果!; \- S7 }# r  ~: @
  天子勃然大怒,不待细查就颁下了那道圣旨。
6 q+ X; e0 @8 F5 y  堂堂当朝首辅翟銮就这样不明不白地丢了官,然后以一个平民的身份黯然踏上了返乡之路。
9 k2 `4 y2 e! B* [  不知道他会不会在一路上苦苦思考他落败的原因?不知道他会不会从这次失败的教训中领悟到一些整人的技巧?!
4 M4 W2 {& w' E; ]- `4 U  不过就算他领悟了也没用。  n+ Y4 P) B2 E( q; o: P
  因为他再也没机会跟我过招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19: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q- q8 k* `. z1 H2 c
  
+ c+ S" _4 T0 t! e" J2 \8 G" L      
; J0 p% Z2 ~1 d  Y$ H  翟銮一走,我就顺理成章地成了首辅。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八月,吏部尚书许赞和礼部尚书张璧入阁,可只不过是挂个虚名,内阁的票拟批答之权全在我一人手里。许赞对此颇有微词,对天子发牢骚说:“嵩老成练达,可以独相,无烦臣伴食。”我连忙一边向天子告白:“臣子比肩事主,当协恭同心,不宜有此嫌异”,一边加紧排挤许赞。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十一月,许赞终于以老病为由被逐出了朝廷。结局和翟銮一样——削职为民。不久后另一个阁臣张璧也郁郁而终。我旋即被擢为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
( g1 ]. q# G5 {% T; ]& Q  就在我得意洋洋地认为自己从此就能在帝国政坛上一人独大、一手遮天的时候,一个我最不想看见的人却又悄悄回到了内阁,并且被加了少师之衔,班位一下就在我之上。$ b/ K) C' C+ s$ S* ?* y5 Y5 t$ K
  他就是夏言。
  M- a( s. E* b( t+ o4 r  这可真叫冤家路窄!% K5 c. x3 X" H2 ^, @
  看来天子朱厚熜要比我想象的聪明得多——这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只会斋醮祈福、纵情声色的皇帝!
- _2 M3 Z( ~: d  无论是在斋醮仪式上双目微闭喃喃自语的时候,还是在后宫的温柔乡里缠绵悱恻流连忘返的时候,事实上他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过朝堂。所以这一年冬天,当阁臣许赞再次被我淘汰出局后,朱厚熜便断然起用夏言,目的就是对我进行制衡,防止我独霸朝纲。7 R# v, H: N$ i7 O1 b9 R7 x7 j
  夏言一复出,便将依附我的朝臣尽数驱逐,并且总揽政务,一切批答全出己意,完全把我晾在了一边。同时天子似乎也开始有意疏远我了。
+ {, d7 W5 O: V3 t* Q/ v  我知道,夏言接下来还有更狠的招数。( M$ j5 c0 Y9 F$ m% v: X
  果不其然,很快我就得到消息:夏言已经掌握了我的儿子尚宝司少卿严世藩贪污受贿的确切证据,随时有可能在天子面前一状把我们父子告倒。虽然世宗在这方面一直对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现在的形势已经非同往日,而且是由夏言亲自出面指控,再加上证据确凿,天子很可能不会再保我。
) K1 l1 E( \' m$ b+ @) y  怎么办?!
1 _% N0 ]) O) l& ?5 Y  危险已经迫在眉睫,容不得我再多作迟疑了。
4 Q- }5 I) b5 d. Z. {& v  我决定立刻采取行动。9 A" M) }4 ?7 j" i- q8 D5 S
  那一天我叫上儿子严世藩,让他跟我走一趟。世藩战战兢兢地问我要去哪里,我说:“夏府。”世藩问:“干什么?”我说:“谢罪!”
8 E( ?. E. z2 X9 F+ h  世藩站在原地愣了很久,直到看我头也不回地走远了,才硬着头皮追了上来。% B8 {) ?& ~2 R9 W* }# x+ _( \& O
  生死关头,我只能再次采用当年的那个办法——在夏言面前低头下跪。
: y% S* `- z% i% j% ]  我别无选择。
# Y  I' w( E* k) j  也许你们和严世藩的想法一样,都认为这是个下策。0 O' h& T( d1 J# g  N
  也许你们会认为夏言无论如何不可能再被我表面的“谦恭柔顺”所迷惑,不可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
: x, `% g. E2 I) p/ s, X  可你们错了。
6 h9 i( ^( |/ \) A& `  后来的事实表明,夏言的确再度被我感动了,从而打消了告御状的念头,并且几年后最终死在了我的手上。6 {. W& m- K0 }% `* u" u& g9 A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夏言是如何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 n+ q5 _3 x7 p% Q* @, \
  2 d, L: _# L$ W4 d: P# V/ P/ u
  那天我们父子来到夏府时,迎面就吃了个闭门羹。夏府的司阍(看门人)用一种不屑一顾的口吻下达了逐客令:“少师身体不适,不便见客。”
* y) X* Y" b* G) D  我笑着对门人说:“烦请再为通报,我父子专为探病而来,并无他事。”说话的时候,我已经从袖中摸出了一锭银子。司阍立刻两眼放光,并且笑得比我更加灿烂,可嘴里却说:“严相有命,不敢不遵,但恐主人诘责,奈何?”我说:“我去见少师自有话说,请放心,包管与你无涉。”司阍揣下银子,随即一路领着我们走向书房。夏言远远瞥见我们,慌忙避入内室,躺在榻上,蹙眉抚胸作不适状。我拉着严世藩的手径直走到夏言榻前,低声问:“少师政体欠安么?”夏言闭着眼睛装做没听见。+ T7 j  B3 f% g
  我连问数声,他才半眯着眼问来人是谁。我说:“在下严嵩。”夏言这才睁眼,佯装惊讶地说:“是室狭陋,奈何亵慢严相!”说着就作势要坐起,我连忙按住他,说:“嵩与少师同乡,素蒙汲引,感德不浅,即使命嵩执鞭,亦所甘心,少师尚视嵩作外人么?请少师不必劳动,只管安睡。”
8 L& ~4 x" f- c  夏言也不客气,依旧躺下,说:“老朽多病,才令家人挡驾,可恨家人失礼,无端简慢严相,老朽甚感难以为情啊!”
% x2 Y# W" B' H- @! s3 ^! p' |  “嵩闻少师欠安,不遑奉命,急欲入候,少师责我便是,休责贵府家人。但少师昨尚康健,今乃违和,莫非偶感风寒么?”我用一种关切的眼神看着夏言说。" x: n% F, y: o6 p6 r7 c+ r. f- u3 E( T
  夏言盯着我的眼睛看了一会儿,忽然长叹一声,说:“元气已虚,又遇群邪,群邪一日不去,元气一日不复,我正拟下药攻邪啊!”说完斜斜地瞥了我一眼,嘴角挂着一丝不易觉察的讪笑。) g! b' w* H$ G
  终于摊牌了!) i/ P2 e5 j; v8 J; X. v* Y
  我心头一震,立刻抓住世藩的手噗通一声双双跪地。夏言故作惊愕,忙说:“这……这是为何?快快请起!”
& R8 y4 W( \4 D# x* Q  我知道,该是我使出杀手锏的时候了。
9 x/ Q+ B3 O. U0 Z' ^  我一声不响,两行清亮的老泪夺眶而出。世藩也赶紧跟着我呜呜地哭了起来。气氛骤然变得无比伤感。夏言再三请起,可我执意不从,趴在地上说:“少师若肯恕罪,我父子方可起来,否则必长跪此地!”
* s/ n. W7 I; g& d5 @" f, q5 @  夏言明知故问地说:“严相何罪之有?”我连忙道明来意,世藩也不住磕头哀求,痛悔其过。夏言朗声大笑,说:“此事定是误传了,我并无参劾之意,请贤桥梓尽管放心!”那一刻我偷偷瞄了夏言一眼。就是那一眼,让压在我心头的千均之石瞬间落地。
8 j8 D7 H' g# V/ r. j4 w4 [  我知道,我已经点到夏言的死穴了。% ^' y  m' J3 X3 W( n! U
  孤傲清高之人,最不怕别人来硬的,但最怕别人认错服软。此外,这种人很容易高估自己、低估别人,也很容易陶醉于眼前的胜利、忽视潜在的危险。7 k8 r" d* F: H
  这一切共同构成了夏言身上的致命弱点。1 P! S- s; N9 L# K3 n& v+ A- U
  就在夏言那志得意满的笑声响起之时,我就知道我们父子已经逃过一劫了。为了证实我的想法,我又对夏言说:“少师不可欺人。”
  {2 z$ r; ~9 L" \. _  y" j# ~  夏言大声说:“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尽管放心起来,不要折煞我罢!”1 ]0 E! a+ x0 o( S' {) @! Q8 ~
  我们父子称谢而起,又略微叙谈后,方才告辞而出。夏言只说了“恕送”二字,仍旧卧于榻上。走出夏府的那一刻,我终于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 l. l- J9 e$ y9 _  这一劫总算是有惊无险地躲过去了。但是夏言不除,我们父子势必永无宁日。( n2 r% Q8 J9 [- c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4 j2 Y$ A4 m, _  H8 P  我在心里对夏言说。
9 r$ w# X( E5 ]' t' j0 B+ x! ~& O  & U5 c9 W  L: J9 w' c
  一向自负的夏言一旦重掌大权,其盛气凌人之状便表露无遗,与一贯表现得谦恭柔顺的我恰成鲜明对照。我决定好好利用这一点,重新拾回天子对我的宠信。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亦即夏言和我共同执掌内阁的这一年,经常有天子左右的侍从太监来到我们当值的西苑,名义上是奉旨前来慰勉,实际上是在窥探和监视我们。
5 v. S9 t/ ?# q7 `8 h  我觉得这是我尽情表现的绝佳机会,可是夏言却不这么认为。桀骜不驯的夏言打心眼里瞧不起天子身边的这些奴才,所以总是在他们面前摆出一副臭架子,经常不给他们好脸色看,甚至干脆置之不理。而我则和夏言恰恰相反。每当这些宦官来到我当值的朝房,我总是热情洋溢地握着他们的手,毕恭毕敬地请他们入座,将其奉为上宾,并悄悄把一些黄白之物塞入他们袖中。) B, I6 K0 G  y. y2 n/ h8 i- C7 t
  除了大白天公开命太监来查探之外,天子还时常让他们在夜里到我们值宿的地方窥伺。夏言对此一无所知,所以太监每次来都会看到他呼呼大睡。而我则对此心知肚明,每当轮到我入朝值宿,我总是在夜阑人静时仍然孜孜不倦地秉烛撰文。所撰之文不是别的,正是青词草稿。
  [( _. G) ^& M  可想而知,这些太监回去禀报天子的时候,对我们二者的评价会是怎样的天壤之别。
$ Q" F( Z4 L5 N/ [; ]! E5 G  夏言回朝后,天子斋醮所须的青词就由我们二人同时撰写。
# ^; ~8 @5 E2 ?# c. G7 W- Y  很显然,这对我们来讲无异于一场生死攸关的PK。谁在这场青词大赛中落败,谁就会失去天子的宠幸,失去手中的权力,并最终失去一切。
$ B) N" {4 n2 S  而让我不住窃喜的是——夏言照旧没把它当回事。
( n+ q9 Q0 z* B8 e  夏言虽然比我年轻两岁,可这一年也已经六十五了,文思早已不如当年敏捷;加之要独掌内阁大权,整天被繁忙的政务搞得焦头烂额,所以每次所撰的青词都是硬着头皮敷衍了事,甚至经常叫手下人捉刀代笔。而我虽然也已年迈,但我对待青词的态度却比他端正得多,再加上我的儿子严世藩也是出手不凡的笔杆子,所以在我的把关和润色之下,我们父子所撰的青词每每能博得天子欢心。据我在宫中的眼线透露,世宗皇帝对夏言所进的青词极度不满,每每弃掷于地,而对我所撰的青词,天子几乎篇篇爱不释手,甚至每字每句都赞不绝口。6 ~- P' E' t0 U9 G) f3 h
  重获天子宠幸之后,我儿子世藩就好了伤疤忘了疼,愈加肆无忌惮地大行贪墨之事。对此我深感忧虑。虽说我本人也并不认为当官的人就必须“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正所谓“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这个道理我懂,可问题是凡事总要有个“度”,不能过于明目张胆、贪得无厌。所以我屡屡劝戒儿子,让他收敛一点。没想到世藩却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我忍无可忍,觉得这么下去迟早有一天会给家族带来灭门之灾,遂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七月上疏天子,要求将世藩罢官、遣返原籍。
. J" |1 O6 w8 l. U$ f  可谁也没有料到,奏疏呈上之后,世宗皇帝不但没有罢免世藩,反而将他擢为太常寺少卿,仍掌尚宝司事。
9 H4 U8 o6 e4 `' S' E) n# B3 ^6 W  有了天子撑腰,世藩从此更是有恃无恐、变本加厉。$ t& D7 o3 s4 A5 r: o1 Q
  对此我也只能苦笑。
1 p1 B* X) M. Q# |1 V% x. r  摊上这样一个宝贝儿子和这样一个宝贝天子,我还能怎么做呢?!
 楼主| 发表于 2008-7-14 19: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 E& \8 I* j5 m* P7 r  
) z4 [+ d/ |+ Q) S1 J  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我和夏言的这场巅峰对决终于尘埃落定。1 ]" D. e1 c+ u+ ~6 D$ {
  夏言最终的失败源于“河套之议”。  N: a+ J8 y9 f& l
  所谓“河套”,指的是黄河的“几”字形突出部及其周边流域。这个地区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历代均以水草丰美著称,故民谚有云:“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然而自从孝宗时代起,河套地区便被鞑靼(后元)的中兴之主巴图蒙克(自称“大元可汗”,《明史》称“达延汗”)及其子孙所占据,到了世宗一朝,达延汗老死,他的两个孙子吉囊(副可汗)和俺答兄弟盘踞河套内外,并且连年入寇,成为本朝一大边患。) |# T. A; a1 D" [
  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吉囊病死,所部尽归俺答。同年俺答遣使与明朝议和,却被大同巡抚龙大有诱杀。俺答大怒,遂亲率大军经由朔州、破雁门关,大掠太原以南的十卫三十八州县、杀戮男女老少二十余万人,然后从广武关呼啸而去;明军莫之能御,副总兵张世忠等人皆阵亡。此后俺答更是年年进犯,大明百姓饱受蹂躏、戍边将士大多战死。
9 {% N. _" k" O, }" E  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时任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的兵部侍郎曾铣提出了规复河套之议。他在奏疏中称:“寇居河套,侵扰边鄙,今将百年。……臣枕戈汗马、切齿痛心……请以锐卒六百,益以山东枪手二千,多备矢石,每当秋夏之交,携五十日之饷,水陆并进,乘其不备,直捣巢穴。……岁岁为之,每出益励,彼势必折,将遁而出套之恐后矣!俟其远出,然后因祖宗之故疆,并河为塞,修筑墩隍,建置卫所,处分戍卒,讲求屯政,以省全陕之转输,壮中国之形势,此中兴之大烈也!夫臣方议筑边,又议复河套,以筑边不过数十年计耳,复套则驱斥凶残,临河作阵,乃国家万年久远之计,惟陛下裁之!”, U9 X5 i# p0 Z/ a
  奏疏呈上,世宗命兵部复议。兵部以为“筑边”与“复套”均非易事,两事相较,还是复套为难、筑边较易。故兵部呈给天子的奏议是:先事筑边,缓复河套。$ J  ?9 y! |* @
  我的意见也与兵部一致。但其时主政的夏言却赞成曾铣之议,力主复套。最后世宗支持夏、曾之议,让兵部发银三十万两,命曾铣“修边饷兵,便宜调度”。2 q8 ^4 ]$ s# e! k
  曾铣得到天子和朝廷的支持,开始募集士卒、修筑堡垒,并瞅准时机督兵出塞,对鞑靼的游部实施了一次突击,斩首数十人,缴获牛马骆驼九百余、兵仗器械八百余件,旋即上表向朝廷奏捷。世宗大喜,当即论功行赏。曾铣大为振奋,很快便会同陕西、延绥、宁夏三省巡抚及三镇总兵再次呈上“复套方略”十八项。兵部尚书王义旗等人亦见风使舵,转而支持复套之议。1 S+ c* Z* j' o; l
  然而在我看来,夏、曾等人和天子都有些盲目乐观了。这次小小的胜利具有很强的偶然性,实在不足以做为“规复河套”的坚实理由。以当时的明军战斗力而言,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况且鞑靼之患由来已久,规复河套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其时朝廷的边策应该要“戒急用忍”,边镇守军的当务之急也应是练兵筑垒、巩固边防,断不可急功近利、轻启战端。其实当时的很多朝臣和边帅都和我一样持反对意见,尤其是边防经验极为丰富的宣化总督翁万达就认为:绝对不可向鞑靼挑衅,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I1 b% u2 G8 b" \7 l
  当然,我反对复套也不完全是出于公心。" m. m2 `4 _. _8 [- Z
  因为力主复套的人是夏言。倘若河套真的收复,夏言就成了大功臣,他的地位势必无人可以撼动,到时候我严嵩就要一辈子看他的脸色行事,永无出头之日。
* M) s8 j1 x9 E" E8 }+ V) Z, C  我能接受这一切吗?
: L. v* z: v; m  j( o+ R* N1 H  当然不能。5 \; B: E/ a$ u! C, W5 H
  所以,无论在公在私,我都不会支持“复套之议”。但是他们有世宗皇帝撑腰,我就一点办法也没有。
0 C. c3 U. Y  H8 j! X" F  
, D/ U3 m) ^( M0 ~) @/ _* D  就在曾铣秣马励兵、积极备战之际,亦即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十一月的某个深夜,皇宫大内突然发生了一场重大火灾,坤宁宫被夷为平地,方皇后葬身火海。$ D& e/ [# Z. G
  这场火灾的后果极为严重,整个情形也相当诡异,不明真相的人都认为这是某种意义上的天谴。但是少数了解内情的人、包括我严嵩在内,实际上都知道这不是一场偶然降临的天灾,而是一场早有预谋的人祸。
$ I& c/ ?2 Z: D1 r5 u! r  准确地说——是有人故意纵火,谋杀了方皇后。7 ]/ ]! a1 b, @6 W* ^
  而幕后指使不是别人,正是天子朱厚熜。
4 I$ n3 G8 Z1 O5 J6 u& Y  首先天子在火灾发生时的反常表现就令人疑窦丛生。坤宁宫刚刚起火的时候,世宗皇帝正在坤宁宫左侧的永寿宫里,当时宫监们都急着要去救火,可当他们去向天子请示时,天子却慢条斯理地说:“让它烧吧,烧掉了朕再盖一座新的。”随后众人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坤宁宫化为一片焦土,而可怜的方皇后就这样被活活烧死,天子却自始至终不发一言。( y& a0 K2 h7 r4 G. |
  这是后世史家判定朱厚熜为纵火主谋的证据之一。至于天子的动机,则要追溯到五年前那起震惊内外的“壬寅宫变”。
8 I) y7 Z- S4 @- {6 `: @  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亦即农历壬寅年十月的一个夜晚,世宗朱厚熜夜宿宠爱的妃子曹氏(端妃)的宫中。趁皇帝熟睡之际,以杨金英为首的十多名宫女忽然用绳子勒住了世宗的脖子。可由于宫女们紧张过度,仓猝间把绳子打成了死结,无法勒紧。世宗皇帝昏死过去之后,其中一名宫女又悔又怕,偷偷溜出去报告了方皇后。方皇后随即命人将十几名宫女悉数逮捕,严刑拷打后很快查出了事变的主谋宁嫔王氏。王氏对此供认不讳,但出于对端妃的嫉妒,遂诬指端妃为弑逆同谋。% q- S5 l; j6 Z: a
  事变发生后,世宗皇帝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宫中事务皆由方皇后做主。方皇后对端妃的受宠本已怀恨在心,加上王氏的指控,遂下令将端妃、王宁嫔、杨金英等二十余人全部处以凌迟之刑。据说临刑那天,端妃苦苦喊冤、其声凄厉。王宁嫔盯着她冷冷地说:“当初你在皇帝面前凌辱我,今天你也得了报应。我总算出了口气,让你不得好死!”
0 ?4 L7 [1 F+ R) [: W& p0 T  一个月后,世宗醒来,才知道他最宠爱的端妃已经被诬至死,而且听说了她临死前的种种惨状。天子伤心欲绝,知道这是方皇后出于嫉妒而下的毒手,故对其恨之入骨。但方皇后有救驾之功,所以天子表面上还是对她敬重有加,封其父为平安伯,暗地里则一直想替端妃报仇,置方皇后于死地。可几年来方皇后始终没有什么明显的过失,世宗皇帝抓不住把柄,也就没有办法光明正大地废黜或除掉她。最后世宗不得不出此下策,在嘉靖二十六年的冬夜自编自导了失火的一幕。, g2 [5 k5 G+ M- ^, P
  可想而知,世宗朱厚熜最希望人们把这场火灾解读成“天谴”,这样才能掩盖整个事件的真相。所以他在事变后故意表现出了极大的戒惧,不但赦免了一批政治犯,而且诏命臣工直言朝政。
' U. W$ ^1 D# U3 _' L7 d( f  对我来讲,这无异于天赐良机。
6 B5 B* n  j2 ?' l6 q0 B  我顺水推舟地把这场“天灾”的原因推到了夏言和曾铣的头上。我上疏说:“灾异原因,实由曾铣开边启衅、误国大计所致。而夏言与曾铣互为表里,淆乱国事,亦同加罪惩处。”与此同时,我又授意那些依附我的朝臣纷纷上疏归咎于夏、曾。在这种情况下,一心想要掩人耳目的天子自然是把“规复河套”抛到了九霄云外,于是即刻下谕************前议。他说:“逐贼河套,果真师出有名否?纵使兵饷粮草有余,成功可必否?一曾铣原不足惜,倘或兵连祸结、涂炭生灵,试问何人负责?!”  {! F; X% c: l3 s/ M/ t
  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正月,夏言被罢免;稍后,曾铣被捕,兵部尚书王义旗被逐出朝廷,所有支持复套的官员全部遭到不同程度的处罚。为了把夏、曾二人彻底置于死地,我又找到了原镇守甘肃的咸宁侯仇鸾,让他出面指控曾铣克扣兵饷、行贿夏言等等罪状。仇鸾此人一直是我的心腹,不久前因贪渎之罪被曾铣弹劾下狱,对曾铣恨之入骨,所以当即在我的授意下对曾铣发出指控。同时,我又授意刑部侍郎詹瀚、左都御史屠侨、锦衣卫都督陆炳等一干心腹出面证实夏言受贿之事。0 `: y5 w) s0 _' K2 u; i
  三月,曾铣依照“交结近侍”律被斩于西市,妻儿皆流放边地。: i3 ?0 e" T2 T/ Y
  曾铣既死,夏言就在劫难逃了。他被遣归原籍,舟船刚刚行至丹阳就听说了曾铣的死讯。夏言料定自己即将大祸临头,立刻草疏向天子喊冤,同时在疏中对我大肆诋毁。可他的奏疏墨迹未干,朝廷的缇骑就已经站在了他的面前。9 l9 B8 e1 G1 `2 S: w% V
  夏言被押解回京后,刑部尚书喻茂坚同情夏言,奏请为他酌情减罪。世宗愤然道:“他早就该死了!朕赐他香叶冠,他居然不奉旨,可谓目无君上、亵慢神明。今日又有此罪,如何饶恕?!”就在这节骨眼上,俺答又率军入寇居庸关,我紧紧抓住这个时机,上奏世宗,称皆因夏言主张复套,才导致俺答入寇,实属罪不可赦。0 g, O* O, M4 k3 w8 E& w% i
  这一年十月,夏言被斩于西市;其妻张氏流放广西,子孙多人皆罢官削籍。
. R4 z/ d0 ?) e9 t: y( [  两年前,当我和儿子严世藩一同在他面前卑躬屈膝、痛哭流涕的时候,夏言绝对想不到会有今天。9 M9 M3 c& [, ]6 \# O# V
  一世清高的夏言终于为自己的清高付出了代价——惨重的代价。
: C0 J: q* K, d. [+ i7 f. d& l  而一向甘于向别人低头的我也终于获得了报偿——辉煌的报偿。
+ O( `, ]! |2 x/ g4 v, j$ g  a  夏言一死,内阁大权尽归我手。虽说不久后便有南京吏部尚书张治与国子祭酒李本相继入阁,但此二人的资历和声望都甚为浅薄,在我面前也只有唯唯诺诺而已。% i6 b# W& r3 U$ M$ J' }
  从此我真正成了大明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而且一直把这个巨大的权势保持了十余年之久。
 楼主| 发表于 2008-7-27 09:31: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 N7 ]+ U# D$ y/ d; M/ M* [7 [  ) u, [- j% x+ P( c8 _5 v
  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俺答再度入寇,经大同进犯怀来,明军指挥使江翰、董赐出兵御敌,先后战死。宣化总督翁万达与大同总兵周尚文督师截击,奋力将俺答击退。不久周尚文病殁,朝廷命张达继任大同总兵、林椿任副总兵。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六月,俺答闻明朝边将易人,遂再次发兵进攻大同,张达、林椿皆战败身亡。我立即奏请世宗,推荐我的心腹仇鸾为大同总兵。
2 _( t. |# p& J: P  仇鸾到任后即以金帛贿赂俺答,劝其移寇他塞、勿犯大同。俺答遂移师东去,于这一年八月进抵古北口,将驻守此地的都御史王汝孝部击溃,随后长驱直入,大掠密云、怀柔、三河、义顺等地及昌平的诸帝陵寝,并迅速兵临北京城下,大肆烧杀掳掠。北京城外顿时浓烟蔽日、火光冲天。
4 H$ L  b/ w/ T2 X/ q  京师陷入一片惊惶之中。可此时的世宗皇帝却仍在西苑潜修,礼部尚书徐阶三番五次奏请,世宗才召集文武百官在奉天殿议事。但是廷议也没能拿出什么有效的御敌之策,最后只能一边下令严拒京城九门、一边飞檄各镇火速勤王。数日后,大同总兵仇銮与保定都御史杨守谦率部驰援京师。世宗大喜,即命仇鸾为大将军,节制各路兵马;以杨守谦为兵部侍郎,提督军务;并责成兵部尚书丁汝夔保卫京畿。2 v1 Y  i- y% H9 E& N4 b2 W' ~
  丁汝夔未得只言片语的圣谕,顿时没了主张,只好私下向我请教战守之计。我笑着对他说:“塞上失利,尚可掩饰;都下丧师,谁人不晓?!所以你当谨慎行事。穷寇若得饱掠,自然远去,何必轻战?!”丁汝夔闻言茅塞顿开,随即将我的话奉为圭臬。其后兵部一再晓谕各部不得轻战,诸将原本人人怯战,一得此令更是各自按兵不动。
6 s+ d+ n; t( P" }+ M  屯兵城外的鞑靼人顿时如入无人之境,连日大掠之余又给明廷递了一封书信。此信言辞傲慢,大意是要求与明朝“互市通贡”,文末还有“如不见从,休要后悔”等恐吓之语。世宗见信,彷徨无计,急召我和徐阶入西苑问对。
5 ?5 T7 ^9 N" M  世宗手上拿着鞑靼人的恐吓信,首先问我说:“卿以为何如?”$ \( ~2 I# X( y) R' R
  我看了看世宗,略微沉吟之后,说:“此乃穷寇乞食耳,本不足为虑!但‘互市通贡’之事关系礼部,臣不便多言,请陛下详问礼部。”+ s+ a2 n# U9 `5 @7 O: P
  徐阶一听就皱起了眉头。- x, k0 S3 y/ U" k3 D$ `) H
  他知道,我这是怕担责任,所以一下就把这烫手山芋扔给了他。徐阶暗暗瞪了我一眼,我把目光移开,假装没看见。徐阶踌躇半晌,只好开口道:“求贡之事虽属臣部掌管,但兹事体大,仍须仰禀圣裁!”
; H1 o) W+ P3 \' I2 J$ T+ f7 r  好家伙!这老小子也不是盏省油的灯啊!居然把皮球又踢给了皇帝。
; p5 r" Y- H- `% N" O  世宗闷声不响。过了好一会才慢慢地说:“此事的确干系重大,所以诸贤卿还是要好好计议计议啊。”4 ^/ z4 ~) M1 A: A
  很好,皇上又把球给踢回来了!我在心中暗笑,看徐阶这回如何接招。徐阶知道自己躲不掉了,只好硬着头皮说:“现在寇患已深,震惊陵庙;我却战守两难,不便轻举。以微臣愚见,似应权且应允,以解燃眉。”
0 `  @' Y, x! \! R  世宗道:“俺答若肯退去,金帛珠玉在所不惜。”
4 S3 H9 B2 a" C$ ^. n/ m3 Q  徐阶说:“若只耗费金帛珠玉,有何不可?但恐他得寸进尺、贪求无厌,为之奈何?”
3 r8 T/ \" w. E0 K  M" y& d$ K  “卿可谓远虑了。”世宗蹙着眉头说,“惟目前寇在近郊,如何令退?”, c6 `" C# }7 D8 k) b8 M- A
  “臣倒有一计!”徐阶说,“俺答来书,统是汉文,我只说他汉文难信,且无城下逼贡之理,今宜退出边外,别遣使者进呈番文,由大同守臣代奏,才可允行。他若肯退去,我则趁机速调援兵,齐集京畿,届时可许则许,不可许则与之战,断不会为其所窘。”
. ?" y  T- ]# b0 ]0 Y* }  世宗闻言,连连称善,命徐阶照此计行事。
7 n, e6 H* B& {) c$ m# l  徐阶此计虽然头头是道,可俺答却不是笨蛋。他不但坚持原议,拒绝退兵,而且扬言若不照准,必再增兵,誓破北京。徐阶召集群臣商议,百官瞠目结舌,无人敢发一言,惟独国子司业赵贞吉极力主战。世宗随即召他入对,赵贞吉侃侃而谈,一副志在必得之状。世宗嘉许,立刻擢其为左谕德兼河南道监察御史,并命户部发银五万两,由赵贞吉宣谕行营将士。/ u* S  h4 ~, j# T3 q( L  g
  赵贞吉此人历来与我不睦,此番在天子面前出了风头,不禁抖擞起来,出宫就直奔我的府邸,可能是想跟我炫耀一下。我让司阍将其拒之门外,赵贞吉恼羞成怒,就在府门前和我的下人吵了起来。适逢我的义子、通政使赵文华来访,就笑着对他说:“足下这是干什么?军国重事,自当从长计议。”赵贞吉冷冷瞥了赵文华一眼,说:“似你这等权门走狗,也晓得什么军国大事?!”言毕拂袖而去。3 d* z! v. B" L3 e  X
  赵文华进府后便把刚才赵贞吉说的那句话告诉了我。
& c3 t8 \+ P+ |4 q  我一言不发,冷笑数声。
/ t! E. }: o& M1 K$ _  赵文华也跟着我笑。3 D, x" y6 D2 E& j7 P" ?2 d
  他知道,赵贞吉很快就会因他的狂悖而付出代价。, g" v* z; [: K! Y! h2 r
  # e7 v3 O0 [8 ^/ C
  就在朝廷自上而下都在为是战是守犹豫不决的时候,鞑靼人却忽然主动退兵了。# d. |+ {  ~: x
  此举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Z3 u8 k" U% ^& m! g( Z( q& L
  但是却在我的意料之中。
  K. ], Z. [( w' A& k  我早就说过——穷寇若得饱掠,自然远去!) G. v$ z$ a1 F; h4 _
  鞑靼人本来就无大志,他们根本就不想花巨大的代价占领大明京城。说到底,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为了“财”、“色”而已。如今他们已经在城外大掠了八天,京畿一带的美女财帛早已被他们劫掠一空,久踞城下对他们毫无意义。况且,如果四方勤王之师云集,明军坚决出战,他们很有可能得不偿失。/ ~* e0 [2 w3 c2 Y" k
  俺答一撤军,仇銮立即出兵尾随,准备捡一回便宜。不料鞑靼人忽然回兵反击,仇鸾仓猝退却,部众被斩杀一千余人。等到鞑靼人扬长而去,仇鸾才胡乱砍下战场上的尸首八十余级,然后回京报捷邀功。世宗信以为真,当即优诏慰劳,厚赐金帛,并加仇鸾太保之衔。
1 r& D3 w( n0 q) y+ r( U( f3 g7 M3 U5 t  敌寇既退,朝廷就开始秋后算帐了。
9 V9 r- D; ^3 m% Z) T/ E7 Y7 l/ Q  堂堂大明的京畿重地被鞑靼人围困和洗劫了八天,自始至终明军竟无一兵一卒敢于出城应战!这无论如何都是大明的一个耻辱。
8 ~& v" v2 f; ~$ H1 }# U0 c  所以,注定要有人来担这个责任、背这个黑锅。
) o. L9 W7 I. n! [( T( `  而且鞑靼人围困京城期间曾四处纵火,许多内臣建在京郊西北的别墅庄园皆被焚毁。遭受损失的内臣纷纷把矛头指向丁汝夔和杨守谦,说他们牵制将帅、禁止出战,才导致烽火满郊、惊动圣上,请世宗将二人治罪。世宗正愁找不到替罪羊,于是立刻传旨,将丁、杨二人逮捕下狱。丁汝夔大恐,急忙嘱咐家人向我求救。我为了安抚丁汝夔,不让他把当初我教他不必出战的事情泄露出去,就用一种若无其事的口吻对来人说:“老夫尚在,必不令丁公屈死。”
) t0 c, Z- ~/ w" k6 i  丁汝夔以为我定会保他,所以就没有上疏自辩,一心在监狱里等待官复原职的那一天。0 ]5 O/ @# v' I
  然而,我保不了他。
' ]* ^+ S: A. y9 W: K8 X: T' Y5 M  因为当我入宫向世宗试探的时候,天子一脸恶狠狠地说:“汝夔负朕太甚,不杀汝夔,无以谢臣民!”所以我一句话也不敢再说。
0 J: q5 Y: O5 c% A7 |  a  丁汝夔和杨守谦就这样被绑赴法场,斩首弃市。临刑前丁汝夔仰天大呼:“老贼严嵩误我!老贼严嵩误我啊!”$ G& b) E! n6 ?+ o' x) `# m
  说实话,丁汝夔落到这种下场,我内心也不免生出了一丝愧疚。但是话说回来,该感到愧疚的绝不仅仅是我一人。上至天子百官、下至将帅士卒,又有谁不应该感到愧疚呢?!大兵压境之际,又有几个人是把社稷的安危存亡摆在自己的身家性命和荣华富贵前面的呢?恐怕天子朱厚熜本人头一个就做不到吧?' b2 Q, A5 F& D
  所以,无论是把鞑靼劫掠京畿的责任推到丁汝夔和杨守谦身上,还是像后世史家那样把责任推到我严嵩身上,其实都是有失公允的。) a; q. y4 W; o
  8 O) r+ Y7 Q8 M. G! v( M4 d
  丁汝夔被斩的第二天,那个出言狂傲的左谕德赵贞吉就被捕下狱了,随即被廷杖,发配岭南。
  V* l( P5 n8 \. V  n7 d  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春,一个名叫沈鍊的锦衣卫经历又上疏对我进行弹劾:“嵩受国重任,贪婪愚鄙,不闻谘诹方略、治国安边,惟与子世藩为全家保妻子计。以朝廷之赏罚为己出,故人皆计嵩爱憎,不知朝廷恩威。”并在疏中历数了我的“十大罪”,最后说:“明知臣言一出,结怨权奸,必无幸事,但与其纵奸误国,毋宁效死全忠。今日诛嵩以谢天下,明日戮臣以谢嵩,臣虽死无余恨矣!”
# A; H& q' l$ u" {! \4 r; B  一个小小的锦衣卫经历竟想和我这个堂堂的当朝首辅一命换一命,这简直就是笑话!
4 v2 z. d( T5 O$ z' |  疏上,根本无须我作出反应,世宗皇帝就以“诋诬大臣”的罪名将沈鍊施以廷杖之刑,贬出朝廷。随后的一两年里,又有刑部郎中徐学诗、御史王宗茂、巡按御史赵锦等人相继参劾我,却都无一例外地遭到了贬谪、罢黜和削籍的命运。
/ u3 J- R+ {1 F9 K. s  这就叫螳臂挡车、蚍蜉撼树!结果当然是自取灭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7 13:07 , Processed in 0.04219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