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05|回复: 2

[中药方剂] 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6 21: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 E! b7 I4 F/ a# \/ `# z% _
艾叶  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
: R8 Q( C6 A8 ]. v1 `2 a3 V1 }      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 x( _/ W, e* N, w# P
: n& h7 p. M  T8 N- d0 c/ f+ z  ^B- m6 O- L/ q# k/ L; S0 q+ `9 N
槟榔      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7 w, D; S' e( M) B
          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0 ]4 t$ k/ @( n/ z
白果    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 d5 r! h  `; F9 Q! L浙贝母  9~15 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
+ m$ v# a# V8 L  x' A+ x" l      18~30 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 Z( O( F% ?$ V0 p$ K- d半夏    止呕、除湿 10~15g   开胃 15~30g   安神 大于30g
  _; K8 u$ ?2 H% ?# I薄荷   在逍遥散中仅用3g,以疏达肝木;而在苍耳子散中就重用至15g,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1 |) {2 r4 B+ c+ e$ o& G白术    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g,则能益气通便,则可通泻。
- d3 K  D5 J3 n, M( x$ C+ T; F2 m
C
8 W- h7 S4 c5 _: D' J, T; X川芎   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
  u: p5 k3 i0 }$ n8 B       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
: [2 l) h! l3 d" w' q3 d5 a       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3 p' M! i/ J1 c1 b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w% W4 I" U. A& r7 R+ e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 使用,可用10~15g。
2 l, P) |7 _" z. z, M- q& S& q;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 }3 Z9 n- @5 D2 Y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
8 }" f/ R7 k" P$ i蝉蜕    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 f/ U5 t0 O: R2 f* X3 j7 {
柴胡    仲景"大\小柴胡汤"每剂用柴胡用半斤(折合约112克),一剂分三服,每服约37克,我用柴胡汤每按此量用,没见有什么不良反应.前提条件是有柴胡证." @& B8 D# k( W" y7 w2 X
多用解表,少用疏肝。
; ^1 j  \/ I. d" S$ ]1 R        2~5g用于升举阳气,适用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或中气下陷之病证;
! U4 H3 g! @) Z6 Q/ U6 Z+ L        5~10g用于疏肝解郁,如情志不畅、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胀痛等症;9 }" E, ~' q/ P+ Z6 A9 W/ B- a$ f
        10~30g,主要用于解肌退热,临床用于治疗外感六淫之邪而致的发热恶寒、周身疼痛等症。& {2 {: Z# X9 n6 n2 s. w1 n
        柴胡6克解肝郁,柴胡10 克升举阳气,柴胡20---30克可清热,: b0 `' a8 x; _- ]3 X) w7 B' P
        柴胡两钱以内升阳、四五钱入少阳透邪,六钱以上解太阳之表证,罕有一两以上用者。
9 S! {( s& A. e0 ^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他药味一倍有余,意在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意在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1 m6 P* ]) t$ H        郝万山老师说:柴胡解热20克以上,解郁10克左右,升阳5克6克左右.
# Y' R9 G; A' J$ u/ i        柴胡之大量运用还可通大便及行月经。详见章次公医案。5 H% ]8 h* D+ V+ C% i* l5 v" F. ]$ @
苍耳子   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
7 s: g* v( T3 g% t9 X' r# ]9 k, ]3 \2 x; @
D" j! O% A; K3 A" Z( r; z- f
当归   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大剂量应用则活血。
% \8 J6 ^, S+ L4 o# N: K2 `如当归补血汤即由黄芪30g,当归6g组成,后世在应用补血的总方四物汤时,当归用量也不超过10g;归脾汤、八珍汤中,当归的用量仅3g。而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当归的用量竟达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汤,当归的用量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再如治妇人胎前产后气郁血瘀诸疾的佛手散,当归用二至三两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归。% o& G; ~! P# d( P6 n
由此可见,当归用于活血,剂量宜大,可用至15g以上。前人谓其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故重用则行血之力更甚。若用于补血,剂量宜轻,3~9g即可。血虚者每致阴虚,阴虚则生虚热,当归气味辛温而主动,重用则每致动血,切不可重用,否则适得其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烦躁、失眠、头晕更剧,甚则鼻衄。
2 c) }5 o! Q+ }1 I6 Y8 ~丹参   大剂量--失眠    - 上海--姜春华* r( C& S! B+ i! N/ \
代赭石 9~18 g有镇胃降气、止呕止噫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呃气、胃脘满实等。2 u4 D9 q& b" D1 Q3 c" [
      24~30 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等证。
' _+ }! B0 h; g# H        本品苦寒,入肝、心经。其药理作用为:镇胃降气,平肝熄风,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并有轻微收敛作用。7 P1 X1 L' R" c- e
大黄    1~5 g有致泻作用。其致泻成分为葡萄糖甙元,番泻叶甙A、C,主要为蒽醌衍生物。
0 P3 \; Q+ E/ ?, t        3~6g可止泻,9~15g可泻下;# z- }1 u& ~* H# G1 Q2 Z5 S- W
        两许--疔毒之毒热甚盛者   二两--癫狂其脉实者--医学衷中参西录
. w5 I! t3 U. G' e! }! f        治疗肝炎,随用药量增加而各项指标复常时间缩短,认为30g可作为常规剂量。" s: n3 |7 D! W+ [0 M
        大黄粉0.3 g以下有止泻作用。其机理为大黄鞣酸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甚少的致泻成分的作用。鞣质的D-儿茶精抑制大肠内细菌生成酶,阻断吲哚类的产生而止泻! o; t, ]8 f! ~' O) h% N5 t/ [$ ]
. w0 j# z9 K. N3 D% l/ L
F  e/ r  s( |6 ]* k  u
茯苓    研究结果发现,在 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 30g才有利尿作用,认为100g时利尿作用最强。* I9 z- o  T# |, ?, s% |( T
附子   1枚-轻量-阳虚   2~3枚-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12克。)3 z+ j& T2 u- g; I4 @3 X* ~
       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气,无辛燥热之弊,8 q6 W4 c& B4 K  |
" D0 @: I# x8 b& z; i
防己    小量能使尿量增加,而大量则作用相反;  }+ b4 \" O4 M- e
        汗防己小量则增加尿量,大量尿量反减少.
" R( T& q$ M& D$ B
; e' b. }, ~4 \5 VG% p% e, |5 D+ ]; o
桂枝    在桂枝汤中用9g,取其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之功,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 a; c; @- F" F        而在五苓散中用量不到5g,则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
发表于 2008-4-16 21: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吸引我
2 h4 |" c. n' E6 U( t看看與我學的差多少,感謝分享!!!
发表于 2008-4-18 11: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6-3 08:59 , Processed in 0.04992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