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见怪不怪,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着许许多多抵抗严寒的故事。它是那么奇特,那么有趣。 3 [% G0 p% D: G* u7 o
0 P: R1 @7 n+ g% H! ~% d0 S5 w1 y“窗户纸糊在外”就是其中一怪。 9 l6 g) o$ U+ |, }2 Q
& u. ?8 k" d t$ D, L I4 X风雪交加的东北地区,过去没有玻璃,居民用纸糊窗。南方把纸贴在窗里面,而东北却把窗户纸糊(贴)在外面。传说是东北人好面子,也有人说是东北人把好处让着外人,实际上它体现了东北人的聪明。一是因东北冬季寒风凛凛迎窗扑来,如果把纸贴在里面就会吹掉;二是因东北冬季窗纸上结霜,白天太阳一出,霜化成水,会把纸润湿掉下来;三是东北冬季下雪,纸贴在里面窗棂积雪,融化润湿窗纸也会掉下来。
+ ~# c, i- C$ w3 d. x: ~6 o# b7 S3 r. ~% @6 `' q3 ~+ o
这里,从十月起,凉风渐渐吹落树上的叶子,吹黄地上的青草, 严冬迈开匆匆的脚步,来到了东北。
3 W6 w& `& W! r7 F( o `; W
O6 z! b/ X# J* b+ S" N& C# p漫天的大雪在北风的吹刮下,覆盖了这里的一切。气温下降到零下40℃以下,室外滴水成冰。老人们嘱咐孩子们:“戴好帽子,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呀!”
8 @7 q; V" H {+ X9 l# C东北人的这一“怪”,实际上讲的是他们如何因地制宜生活的情况。 3 w' F9 \9 m; m
4 g& ~/ O( A$ w4 o0 n. Y6 ?$ A+ C( N过去东北地区的居民十分贫穷,住房大多数是土垒草房,其窗户大多数是木棂格子窗,因买不起玻璃,只好用纸糊在外窗上,以挡风御寒。糊在外面它可以保护木制窗棂不受雨水腐蚀和风吹日晒,延长窗户的使用寿命。糊的方法是将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网状麻绳,糊在一起, 然后再糊到窗棂上,再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纸干后,挺阔结实,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风吹,经久耐用。现在绝大多数的居民居住条件改善了,都换成了明亮的玻璃窗。除了个别的穷困地方外,很难看到“窗户纸糊在外”的现象了。 ; q$ F l* l, p2 W- M7 G+ L
! J' ?! ~: d: S& J" w
据《柳条边纪略》载:“宁古塔屋皆南向,立破木为墙覆以苫草厚二尺许,草根当檐际若斩,陶大索牵其上,更压以木,蔽风雨出瓦 上,开户多东南,土炕高尺五寸,周南、西、北三面,空其东,就南、北炕头做灶......”
: U% k9 s6 M8 ^5 G0 {# M' `0 k
9 L+ v! m. h# d可见,东北地区天寒地冻,室内全靠火炕取暖。由于屋内火炕〈往往 是南北大炕〉都是靠窗子,这就和窗外有较大的温差,如果把窗户纸糊在里边,就容易缓霜,使窗户纸经常脱落。 8 p. \0 a/ I- ]* F- A
2 F, E0 S8 y6 N4 h6 J( |! H不难看出,东北人把窗户纸糊在外,是为了使室内火炕发出的热气得以保持,并与寒冷的外面形成温差,使屋里保持暖和而窗纸又不至于损坏。
' r" L* k- I- F+ p/ N, R% c# n, w6 l
另外,这种糊窗子用的纸与一般的纸不同,人们称之为“麻纸”,也有叫“麻布纸”的。《扈从东巡附录》载:“乌喇无纸,八月即雪。先秋,捣敞衣中败,入水成毳,沥以芦帘为纸,坚如革,纫之以 蔽户牖。”这里讲的是把麻浸泡后做纸。民间还有一条谜语就是讲的麻造纸的情况:
+ u1 |+ K/ H7 V
& R* V8 g. E1 B: c“身穿绿袍头戴花, 4 p$ |: m2 J; Z# i
我跳黄河无人拉。 * y; O0 N+ b' {6 z5 i
只要有人拉出我, ' u( @+ u- c3 S5 l
一身绿袍脱给他。” , Y# ?% q8 g) a2 U
1 \/ b7 ~. L L5 w8 _用麻造纸前,先要用水泡,当然是“我跳黄河无人拉”,泡好后拿出,“一身绿袍脱给他”,就是把麻皮扒下了,用麻皮泡筛、沉淀后,便晾干成了“麻纸”。 , a8 _7 \9 x Y% k( ]7 }- I
这种东北民间的麻纸,又粗又厚,上面再用胶油勒上细麻条, 刷好桐油,典型的“窗纸”就做成了。这种纸不怕雨水和潮气。雨水打在这样的窗纸上,能顺利地淌下去:潮气在上面一打,化成水珠, 也无法浸入到里边,而是滴了下来如果把窗纸糊在里边,水就会顺窗纸流下,积存在下部的窗框子上,久而久之,窗框便会被浸烂了。 " G9 y+ o( {1 \/ C0 u/ l( p- R
3 z" K8 F# h8 B0 A在东北,风大雪硬。将窗纸糊在外,有窗板做窗纸的后支撑,狂风再大,也不易把窗纸吹裂吹坏。春天风起,狂风尘土也不易把窗纸打碎。这是东北人生存的经验积累。冬夜,当北风扬起砂雪,“哗哗”地击打在窗子上,像千军万马在奔腾追逐,像战鼓在“咚咚”地擂响,可是屋内却温暖宁静,窗纸抵挡住了寒风冷雪的袭击,东北父老暖暖和和地睡在火炕上......
( g- i7 i& S4 \$ N0 N( v' M$ E! W2 m1 J3 E8 d
窗户纸糊在外,除了保持室内的温度和抵挡风雪外,这种糊窗法还给人一种美感,反映了东北人勤劳和洁净的美好性格。 + P, K! @! ?/ r; I2 G G; B( m- s, J
- O V- b2 l4 H& d在东北,一般人家的窗子都分上下两部分,靠下边的部分一般安上玻璃或“亮纸”,上边的部分是“支窗”。糊在外的窗纸是糊在 “支窗”上。支窗在冬日里关得紧紧的,到春夏天气转暖了,晌午前后,人们把“支窗”支起或吊起来,以便通风换气。这样,窗户的下部透明,上部一排整齐的“支窗”,显得十分和谐美观。“支窗”窗纸每年春秋各糊裱一次,刷油绷紧。大风一吹,窗纸像鼓一样咚咚作响,十分动听。而用光又能通过下边的玻璃照射到火炕上,可谓一举两得。
1 Y1 A+ C/ \* N
! U, _8 {/ M+ \3 n) e; A窗户纸糊在外,说怪也不怪。
1 ^# N1 t1 s1 i8 a% h它是东北人聪明和智慧的记载......# o r ^, |0 ]/ b. Z; P9 W% P+ M
5 B% B9 C& b* b5 L0 _# }3 ?$ z “姑娘叼个大烟袋”便是“东北三大怪”之二怪。
9 |% N2 o0 c6 ?" @5 s
% ?5 |6 O" f$ c* q6 F中国民族吸烟历史源远流长,可在历史上唯独东北女子吸烟,而且以烟袋杆长为特点,使姑娘叼着大烟袋成为东北一大怪。
2 K* N, w) S7 S1 |, ]
+ h" o4 L- P4 _( F$ J东北大姑娘叼烟袋吸烟有三个原因,一是增添女子的豪气,男子吸烟,我女子同样吸烟,你的烟袋杆短,我的烟袋杆长;二是东北姑娘崇尚阳刚;三是东北森林茂密,各种野兽和蟒蛇经常出没,用烟防兽,用烟袋中的尼古丁防蛇成为人们常用的自卫方法。到现在为止,人们仍保留上山带火和吸烟的防身习惯。从前,差不多家家有烟笸箩,来了客人不但要敬茶,敬烟也必不可少;不但老人抽,青壮年抽,就连年青的姑娘、媳妇们也都抽。
' ]; U* T" j6 `7 V* J/ K0 |, n& U/ R
过去满族人及其先民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渔猎生活,不但艰辛而且经常与蛇蝎蚊虫为伍。吸旱烟不仅可以驱蚊逐虫,还能防止被毒蛇咬伤,据说就连最毒的蛇也怕烟袋油子,因此吸烟不仅仅是一种消遣和嗜好,还能起到防身保安全的作用。久而久之,代代相传,形成了满族人爱抽烟的习俗。清朝时代,旗人是统治其他民族,生活优裕,姑娘们在未出阁时因有选妃的机遇,很受尊重,被称为“娇客”,他们平日一般不操持家务。女红之外,闺门寂寂,常以吸烟解闷。便形成了“旗人姑娘真叫怪,嘴里叨个大烟袋”的形象。
/ r' Q% y( z0 |2 Z" u6 K: ?$ |$ c/ c. ^
以前,满族女孩子出嫁时一杆精致的旱烟袋是必不可少的嫁妆。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环境的改变,满族女子早已摒弃了这样的习俗,只有那些已经上了年纪的老奶奶们,还时常一边抽着旱烟,一边唠着家常,品味着生活的甘与苦,谈论着往昔和未来。 # {% X4 d2 g' B# Z _* [4 A
; U p( q# i/ O% z
“养活孩子吊起来”是“东北三大怪”第三怪。说怪,其实并不怪,“养活孩子吊起来”说的是“悠车子”,是北方民族的一个重要育儿习俗。 7 H3 I& Y- o/ |# w- E {6 `/ x1 _
北方民族早期妇女和男人一块外出劳作,为了照料方便,孩子从小就随着父母外出,“绳之以板”挂在马上。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满族等盛孩子的“悠车”挂在勒勒车上。后来游牧民族走出草原,定居下来,便开始了“挂在房梁上”悠车育儿阶段。可以这样说,悠车子不但摇大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摇大了驰骋中原的努而哈赤……
: i# e6 C' R* d& D |% V" o6 C% X9 R7 }: L) u/ t
悠车是满族抚育孩子用的工具。悠车形似船,用绳子系在大梁上。当孩子要睡觉时,母亲就把他抱进悠车里,边唱边悠,孩子很快就入睡了。 9 |2 L% ~8 _: r' J( r
这种有趣的悠孩子工具,是聪明的关东妇女发明的解放自己的工具。东北的妇女劳动量很大,她们往往是手里干着活,嘴里哼着摇篮曲或唠着喀。为把自己解放出来,琢磨着创造一种工具,既能让孩子睡觉又能干活,悠车子应运而生了。 0 X6 }6 n" M: q) p$ ^
& E$ H0 K# U; I z. D这里还有一个有关悠车子的传说:
' \% Q# _" y9 B6 e4 C7 W
; Y% N* r/ W' s6 P1 K9 N过去东北森林茂密,虎狼野兽成群,男子在外以狩猎和种田谋生,女子在家操持家务,女子为防止自己干活时,孩子被野兽侵袭,就把襁褓中的小孩放在柳条编的小筐里,吊在树上或房梁上悠,孩子在篮子的悠荡中玩耍或睡觉,不哭不闹。野兽来了,看见孩子被吊在半空,也只好望空兴叹。这种方法即哄孩子不哭又安全,体现了东北妇女的聪明伶俐,所以在偏僻农村延续至今。据说,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有一个媳妇,丈夫常年在外,她带着孩子过日子。每天还要下地干活,没办法,就把孩子装在一只筐里背着下地。地边上有一棵树,到了地头.她把装孩子的筐挂在树上,然后才开始干活。一天,她正在干活,听到有动静,循声望去只见树下有一只小鸟在打滚。她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只小乌鸦从树上掉下来,把腿摔断了。媳妇是个好心人,就扯块破布把小乌鸦的伤腿包扎好,又送到树上的乌鸦窝里。转眼到了夏天。这一日,她照样到地里干活,把孩子睡觉的筐挂在树上就忙开了。突然,草丛里跳出一只大兔子。媳妇想,要能抓住它,给婆婆做一顿兔肉吃,那该多好啊!想到这儿,她扔下手里的工具就在后边撵开了。兔子走走停停,她也追追站站,不知不觉追出二里多地。兔子没抓住,这才想起孩子,她急急忙忙往回跑。离老远她就听孩子哇哇的哭声。她打眼一看,啊呀,可不好了!只见一条花脖大蛇盘在树上,伸着长长的脖子,吐着红红的信子,直往筐里扑。只见装孩子的筐沿上,站着一只大鸟,蛇一扑,那鸟就用尖嘴啄蛇,护着孩子。媳妇急坏了,不容多想,抄起一把锄头就扑了上去,一下子把蛇打跑了。她哭着背着孩子回了家,把这事对婆婆说了。可婆婆也老了,抱不动孩子了,媳妇决心不再带孩子到地里去了,于是就想出了个主意:把装孩子的筐挂在屋里的房梁上,让婆婆坐在家里悠着。这样既安全还省力,孩子也舒服。 . F0 K1 [; f6 }, u5 O
8 b) ?/ l4 m9 J6 h# t一来二去,人们见这个法子好,就都这么学,于是关东地区就有了“悠筐”。后来,妇女们又发现,孩子放在筐里只能坐不能躺,于是就做个长形的筐,使孩子能在里边睡了。 / N7 t; \5 k3 ~ I* H
0 V+ n' l4 A& N/ g0 D8 B* l( O当然,传说是传说,但悠车子的产生和关东的游牧民族有关。实际上,悠车子的产生,最早出自关东的少数民族。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是勤劳勇敢的狩猎民族。据《东蒙风俗志》载:这些狩猎的民族,如蒙族、满族、赫哲族、锡伯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的妇女, 外出狩猎时,把兽皮吊在树杈上做成篮让孩子睡觉。目前尚能见到的资料是1240年成书的《蒙古秘史》,其卷一云:“帖木真九岁,拙赤合撒儿七岁,合赤温额勒赤五岁,帖木格斡惕赤斤三岁,帖木伦女方在摇车中也。”这里所说的“摇车”已是比“摇篮”进步了的育儿 工具。这是因为蒙古等游牧民族走出森林,来到草原,他们便把吊 起来的摇篮改为左右摇晃的“晃车”(即摇车),挂在勒勒车上,开始 了草原上游牧育儿的时代。 ) `! U% m% V0 k# S
; p' W5 n, H( ~北方的汉族先民,看到兄弟民族这个育儿方式很好,也就采用了,还有定居下来的其他少数民族家庭。做悠车子,要由家里的“能人”动手,能人指手巧的男人或妇女。材料是用薄木片,先用锅的汽水熏软或用开水煮软,“弯”成一 个案子面大小的长方形,接头处用皮绳或铆钉对死,拼扎牢靠,再上好底,悠车子就成形了。这时,外面还要涂上色彩。有的是红地画黄花,有的是黄地画红花,还有的是黄地画杂花。不管画什么花,在上下边缘要画上“云卷”表示孩子长大了能升官,能“飞黄腾达”。还有的画的是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如“四郎探母”、“王小捕鱼”什么的。也有画上松竹凤鹤的,图个吉庆。绳的上方往往挂个玩物,如彩色的鸡毛鹅毛、纸糊的小葫芦、小风轮等,这些是孩子临睡前逗孩子玩的民间玩具。
M0 l5 j/ D' K. i7 b5 _8 N
5 w% A4 r/ `& t# t9 ]悠车子因它高高地悬挂在屋里的大梁之上,狗猫鼠之类不易上去抓挠孩子。悠车子一晃动,苍蝇、蚊虫就会飞开,婴儿睡着了,也少受或不受它们的叮咬。另外,当悠车子一动,还能生出一股小凉风,可以消除孩子身上的热汗,使孩子睡得舒坦。由于悠车的四 周大约有半尺到一尺高,晃动时虽然有风,但不会直接吹到孩子脸 上身上,孩子不会感冒。 ! a1 E, R* [ C8 X- `
# ? Y: b3 @# J- z/ w) u- X
另外,由于悠车子前后一动〈吊在梁上,就是人不推动,它也会自然地微微摆动),使睡在里面的孩子不至于总躺在一个位置上, 这就不会使孩子“睡偏了头”。
; p4 g [6 |5 X) L) }" P; l3 {; a, t) x7 M
做悠车子,选什么木料很讲究。最好选用结籽多的树木做料,如榆木、松木、隐喻着多生儿育女。也有专门选用柳木的。这因为“柳”和“留”,音相近,取其“留”意,是希望把这个孩子很平安地“留”在世上,不至于被灾祸夺走。还有的专门用雷击木来做悠车子。据说,遭雷击过的东西,恶魔已不存在,这样的东西就有了避邪的作用。用它来做悠车子,便可保孩子平安健康。
6 n. E1 H& p7 R6 J# Q$ D9 m
/ @3 Z% {3 b2 u: _. P悠车子的使用,也有一些说道。一般的人家不愿意自己做悠车子,往往是向一些日子过的“红火”的人家去借。据说这样,孩子也能像这家人一样,长大了能光宗耀祖。借悠车子时,一定要选对方是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家庭;孩子没病没灾的,特别是谁家小孩子睡了此悠车子中了状元,当了秀才举人的。这样人家的悠车子,便十分的金贵。
! N! G% f6 ]( M( ?! I3 ?+ i6 q& G s: Q9 Y5 l+ `' B6 X' n
上述情况是人们乞求平安、吉祥的一种心理表现,是人类对疾病和死亡的惧怕而产生的一种对平安幸福的追求心态。“悠车子” 体现的是关东民间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同时也是北方民族朴实善良、憨厚大度的品格和心绪的再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