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48|回复: 2

中国传世山水名画——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1 22: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3 t' l- Y7 N* `. `7 j% F* P' @7 j* A; \, e7 O1 ]; @3 F
《秋溪放艇图》
! S, ?% y5 j8 E- j$ u2 E* y' f明 蒋嵩 绢本水墨 3 t% A6 c7 F+ D3 r4 A
此画描绘的是危岩欹树,下临溪水,溪中一舟,有一人独坐读书,舟尾一人摇橹。上方远山群雁,下方是巨石和水草。在表现方法上,比较粗健,用简练概括的手法表现远近溪山 ,轻舟横渡旷野之景。全图布势爽朗,在画法上受吴伟水墨协议一派的影响,并上承南宋马远、夏圭“院体”的传统,笔墨有所放纵,形成了自己的面貌。主要特点是山石用大斧劈皴染,勾斫皴擦多以方笔,干湿并用,泼墨、破墨兼而有之,劲健粗放,墨气淋漓。 整幅作品富有节奏感,近处的山石和小舟的浓重笔墨和远处的一抹淡化. N6 [" \  a- ^4 ^' i9 V

* V0 h4 e1 L# s% O2 i6 y3 t& V! [/ C5 |1 W+ Q7 x

, U# n' s5 t$ B9 k8 i《华山图册》 + @/ |* m3 t" L# {8 u6 n! s! F
明 王履 纸本设色 纵34.6厘米 横50.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
6 u2 n; _8 x4 {; ]' O4 F
% m4 k  H/ J% d8 ~& n" Z& U! ?王履(1332—?),字安道,号畸叟,又号抱孤老,江苏昆山人。《华山图册》是王履采药关陕,游历华山后,经过多年的苦心构思和惨淡经营所创作的。全册共66帧正页,计图40幅,另作记8帧、111首诗加自跋14帧,“游华山图记诗叙”1帧,“重为华山图序”2帧,“画楷叙”1帧。此图册页绘华岳诸峰奇景,真实而又全面地再现了西岳华山“秀拔之神、雄特之观”的自然变化之妙,并塑造出类如险峻、苍茫、空旷、幽深、秀丽、壮伟等各异其趣的意境。笔力刚劲挺拔、浑厚沉着、墨气明润,浓淡虚实相生。之景相互映衬,形成了远近之势的鲜明对比。
) a: n5 x3 Q* C" \. K
# J2 s. [' L( `% Z- g0 U4 A0 b4 h( z0 F

/ c; [8 h3 W# D) \" U$ t《峰下醉吟图》 7 R' v! ?* ~! z0 L0 D' Z
明 徐贲 纸本设色 纵63.9厘米 横32厘米 无锡市博物馆藏
, n+ |6 z  D, }此图画群峰突起,清丽多姿,树木葱茏,是一处远离闹市的幽静山水胜景。画上题识表明这是“蜀山徐贲为易道禅师写赠”,并题有七言古诗一首:“莲花峰下简禅师,半醉狂吟索赋诗。榻上诸僧禅定后,水边高阁莫钟时。不堪雨柳萦春梦,且看书灯照夜棋。苦羡云栖松上鹤,吾生漂泊竟何之。”此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相互交融。此画笔墨秀润素雅,山石作披麻皴,皴擦并用,树木枝叶钩点结合,亭台、茅舍用线横直、长短富于变化。   F) \, {+ M' Y" `
. B: q; m2 I! N; Y, l

" R3 F. k3 h! d* ^# B/ ^+ Y) U' b7 m! j* ?) c) ?
《隐居图》
$ j8 f  N6 y3 j" Y明 王绂 绢本墨色 纵141.7厘米 横70.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L6 c! L' @4 @, z& b
此图描写文人隐居山林之情景。左部山峰高大险峻,山下树木苍郁葱茏,山脚下是一片宽阔水面,微波荡漾,远方山水平静,秀润幽雅。右上有“吴讷敏德识”诗一首:“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退直归来思故隐,满怀清兴付沧洲。”并记之:“中书王君孟端善竹树山水,人有求者率写一树一竹,以塞其请。一日,退直兴怀故山,乃写《隐居图》,遗其友胡汝器。后一年汝器持示予,因题此,以见孟端山水不易得,而汝器见重于孟端者弗浅也。” 7 }! y, T% o* @2 x2 u

- x1 m  R  G! Y" [3 P' w8 @; k" t& g; [( S2 \# |2 H. H
- ~, b3 X* k5 U7 w  c! X9 L2 A" d3 F' B* H
《北京八景图》
$ _% {+ n0 T) i( K. m; @) I& A% |明 王绂 卷 纸本墨笔 ) c. k5 l4 d8 P0 E5 W9 u
《北京八景图》共八幅,各自独立,每幅景名依次为《金台夕照》、《太液清波》、《环岛卷云》、《玉泉垂虹》、《居庸叠翠》、《蓟门烟树》、《卢沟晓月》、《西山霁雪》。画无名款,满末均钤“中书舍人”、“王氏孟端”二印,疑为后加。图后均有景观说明一则及胡俨等七人的题诗。卷前引首有胡广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撰写的《北京八景图诗序》。这里选两幅:《太液清波》、《居庸叠翠》。近山用短披麻皴,松秀华润,苔点繁密,状似碎石,沉着有力。远山经常一抹,平涂擦染,高旷空灵。凡屋舍、桥亭、人物、烟云、流水、无不精致有神;整个作品风韵别致,有宋元山水画的遗意。
: I7 |3 f- P& N( t" ]% D7 f4 @/ J7 G# d! w$ I' G4 |- O

8 J- p  D, x, L. |1 ]
5 m7 m( b; p1 h9 A: A4 c+ A" i0 T( H《山亭文会图》 * k4 J. J9 M1 X) u( q
明 王绂 纸本设色 纵219厘米 横87.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0 c% U/ ^# g) Y8 k王绂(1362—1416),字孟端,号友石、九龙山人、鳌叟,江苏无锡人。工画山水,多学王蒙,风格郁苍;亦作平远景则近倪云林。此图描写文人在山林雅集之盛事。画上重峦叠嶂,山势险峻,树木丛生,烟霞环绕,颇为壮观。山上小溪泉水流淌有声,山下河中可泛舟,山林间亭台楼阁隐现,这是一处可游可居的幽雅胜境。近景古朴山亭中已有几个文人在那里论诗作画,山下还有文人或乘舟、或步行赶来应约赴会。山水胜境为文人雅集提供了优美环境,文人雅集又为山水胜境增添了诗情画意。 * z7 i6 E" c; s; l4 U

+ `7 T1 F) h9 N" d; S+ B9 G( w% i) }
5 D& H, g4 N7 l
《湖山书屋图》 2 W" O6 E! N& j. }( o5 ~8 `
明 王绂 纸本墨笔 纵27.5厘米 横820.5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3 D) a2 o# k/ N& E2 m3 G9 H) R此图画远山近水,山峦起伏,逶迤不断,渔舟劳作于浩瀚的湖水之上,各类林木装点于峰谷之中,葱郁繁茂,苇塘轻描淡写,甚有生趣有太湖人家宁静闲适之气味。此图以近十尺的长度,生动地表现了湖山清野旷远的景色,意境幽澹,颇具自然之趣。本幅自题:仲镛与仆有夙昔之好,尝命仆人湖山书屋图,久羁尘,未副其意。兹复以此佳纸见遗,乃促成之,因写是图以归焉。吁,佳纸佳画,斯为称矣。顾仆拙笔,安敢与此纸相辉光哉!然仲镛知我者也,必不以是为诮,并书此以记其岁月云。时永乐庚寅仲秋望日,毗陵王孟端识。   O& `( l: ]0 G  O) @6 p, R5 ?( o

9 Q& s4 z* H9 ]6 y+ D9 O% }5 g# Z* m( S7 n4 x4 L6 ]

1 q3 Q# |3 g3 Z4 q- y, H《友松图》
  R: s3 G' l  k0 t明 杜琼 纸本设色 纵29.1厘米 横92.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b1 v6 G& i) f+ T; W杜琼(1396—1474),字用嘉,号鹿冠道人。世称东原先生。吴(今苏州市)人。山水宗董源,层峦秀拔,兼擅人物。《友松图》画用竹篱所围的几间茅屋,屋内中堂有二人并坐,屋外树木茂密,庭院外几棵苍松掩映,相对处山峦重叠,树木葱茏,流水曲径,一派山涧美景。画面既有清雅优美的自然景物,又有妩媚秀丽的庭园趣味。此画工写兼施,赋色清雅和谐,淡而不薄,轻重适宜,整幅作品用笔秀逸洒脱。
) p; e4 q8 J+ d9 z% [; w" |2 b% p7 z
: H9 y' M. X; q% B# m' T; \( v% f, |/ ?

1 Y$ l4 A/ p) Y1 R( F《南别墅图卷》 , c) ]5 E2 W8 u9 z/ d
明 杜琼 水墨或水墨淡设色 纵33.87厘米 横51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4 X6 Z& k/ G6 j5 V: k  t  \! Y
此图册为明初画家杜琼依据陶宗仪自撰《南别墅十景咏》而谱写的十幅插图,每图之上有篆书题名,分别为:竹主居、蕉园、来青轩、开扬搂、拂镜亭、罗姑洞、蓼花庵、鹤台、渔隐等。图卷前有明周鼎篆书“南别墅”。图册所绘别墅主人陶宗仪,人称南先生。杜琼是陶宗仪的从学弟子,对老师的“清风雅致领略最深”。真实形象地写出了九成先生所居、所行、所游的生活情状以及胸中蕴集的情趣和理想。此图笔墨以皴染缜密松秀、墨色滋润蕴藉见长,设色多用赭石、花青和浅青绿等淡彩,使画面显得清新明丽。
6 w( N2 C. u+ o2 I# p2 h/ F4 {$ {6 C. s+ R) ~1 B. r* B
" e4 }7 ?$ @0 w; x+ X6 D+ i
# R' o" d; o, d; j+ `
《阔渚晴峰图》 5 U' y, N& [4 D, S# ?, s
明 李在 绢本水墨 纵165.2厘米 横90.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G, A* @! `* `+ f5 m
李在与日本画僧雪舟有过交往,雪舟于明成化三年至五年间来到中国,与李在相认,并向其请教画艺,成为中日文化艺术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画幅水墨淋漓,高山耸立,山石、树木的造型均从李在而来,模仿的痕迹明显,构图亦有北宋遗韵。本幅《阔渚晴峰图》轴,是李在存世的作品之一。这幅画在清《石渠宝笈》一书中将其列为是北宋郭熙的作品,后经鉴定,认为属于错定,而更正为李在的作品。画上李在的原款已被挖去,而有好事者添上了郭熙的伪款。
4 g' A! U- q6 y# e8 e& s# r# E& v
# k& N/ b/ L& A2 i

# ?$ I' u3 n8 s《归去来兮图—问征夫以前路》
4 y; M# y" v4 K# B; b1 X# N% i" T明 马轼 纸本水墨 纵28厘米 横60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8 b# H/ w! C. m' N  s/ b" m马轼,字敬瞻,嘉定人,宣德年间与戴进、谢环同擅画名于京师,工诗文善画,山水取法南宋院画,宗法郭熙。此卷为马轼、李在、夏芷三家之作,共为九幅,装成一卷。夏芷,字廷芳,钱塘人。曾师戴进,学画山水,直逼业师。马轼所作此幅为图卷中的第二幅,取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归去来兮—问征夫以前路”诗意,描绘陶渊明弃官归里,以驴代步,二稚童担书剑随行,歧途中问路,征夫为之指点。马轼能深刻领会原作意境,故能营造出一种深幽清雅的画面意境。
/ M/ g8 x) z. L1 J# t& ]. C
! L3 s. k4 Z/ h3 J
; m3 {: E8 p1 n# m* Q3 K$ p8 W
  A5 |5 T$ K9 ?" a《谭北草堂图》
/ l( L: g& V  c明 谢缙 纸本设色 纵108.2厘米 横50.1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 E9 K' l9 h) O谢缙,或作晋,字孔昭,号兰亭生、深翠道人,又号葵丘道人,中州(今河南)人,生卒年不详。侨寓吴中。画山水师法赵孟頫、王蒙、赵原诸家,属于元人画体系。他的传世作品稀少,此画是谢缙为画家杜琼所作,描绘的是松下茅屋,峰峦耸秀。前景苍松遒劲,槎桠纷披,松下坡石奇逸,与虬曲苍松相和谐,上方山峦层叠,气势雄奇。在表现手法上,皴写结合,色为浅绛。总观整个画面,气势雄奇,湿润华滋,沉郁深秀,气韵苍厚,近乎王蒙与赵原之间,是明朝山水画中一幅难得的佳构。
& U/ b) p+ e8 k) g! o
4 |$ n4 Z1 Q+ y0 O- `* i
- @5 |3 T' `* s3 q
- B0 S6 b, s+ C& X( t3 a《洞天问道图》 2 E% R: q6 k7 D, }" n2 l
明 戴进 绢本设色 纵210.5厘米 横8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E7 `& p4 C* f- Y1 l4 W
这件作品描绘了深山大川、弥散的云气、挺直的青松、激荡的水流等山中之景。山坳中的一座小门敞开着,门外似乎别有洞天。一红衣人正埋头向门内走去,似乎是在走向即将开悟的另一天地。此画笔法劲秀,描写精工,皴染淹润,着色清淡,画面境界有一种神秘幽渺之感。整幅作品皴法繁密,有条不紊,理在其中,深远之处用墨稍重,皴擦紧密,传达出了空间深远之感。 , M6 s2 b* M5 t" O+ Q
' D& @9 ]' B" u3 c/ E
0 x- E5 A+ [. V+ z: X4 p/ j
% X2 E; K! u; C1 |1 |4 O3 K
《溪堂诗思图》 + o, l( E" x( [; h4 n
明 戴进 绢本设色 纵194厘米 横104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8 m' t6 n' h+ f1 ^) B/ N" a: J戴进(1388—1462),钱塘人,浙派的开创者。字文进,又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他的父亲戴景祥就是一位画工。戴进一生经历坎坷,宣德年间他被征召入京,成为宫廷画家。因为画艺在谢环、倪端等名家之上,而遭嫉妒。一日在仁智殿呈画,戴进的《秋江独钓图》被谢环乘机进谗言,指摘他说他画的垂钓者不应着朱色衣服,遂被斥退,困居京城多年。《溪堂诗思图》画面上描绘的是崇山峻岭,虬松遍布,茅堂临溪,后倚飞瀑,中藏寺观,得深山幽居之趣。笔墨苍劲,布置精密,层次清晰,峰峦重叠,颇见生机,有曲尽清幽高远之趣。
9 [4 q, X( _0 t% J5 u2 E/ D  X+ H3 d0 J7 |1 s
$ T: E' Z" ~4 t# I! m
" ?! N5 v/ X0 }% i+ O6 @
《关山行旅图》
+ `. Y1 V. x6 Z4 @1 Y3 T+ G明 戴进 纸本设色 纵61.8厘米 横29.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H) k( M$ B' O' \3 ?# M
《关山行旅图》是戴进仿宋院体的典型代表作。其画法师承南宋李唐、马远法派,但用笔疏爽,略带写意笔法,别具风格。近景作一山脚,几株劲松屈曲盘桓,枝叶茂盛。几头毛驴款款走来,情态传神。画家在近景的处理上也和马远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远山叠翠,用淡墨写出,近浓远淡,使作品层次富有深度。山顶之树信笔点写,生动自然。整幅作品颇具马远、夏圭遗风,但工细之中见豪放,画面神情气爽,秀逸典雅。   _. i! v( q6 {. @/ H
, x  B# N; b7 x  ~- Z9 Z" h- I+ t
9 h- f$ x1 b5 J) K
( Y7 g3 a$ A) q/ N" g) M+ s
《仿燕文贵山水图》 0 o/ E: E1 X& Q: O0 b- ]
明 戴进 立轴 纸本水墨 纵98.1厘米 横45.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  d1 j$ o) T
本幅自识“钱塘戴进写奉用言老师清供”,董其昌题跋一段:“国朝画史以戴文进为大家,此学燕文贵,淡荡清空,不作平日本色,更为奇绝。”其实此作虽非平日本色,但也不是学燕文贵。燕文贵是北宋前期画家,其画工整精细,时有“燕家景致”之称。戴氏这幅作品,景致很简略,清幽迷蒙,迥异燕氏。笔墨形式更无共同点,除屋宇和点景人物用线条约略勾勒外,山石林木,几乎纯以水墨晕染而成,从取景、布局到笔墨、意趣,都取自二米、高克恭,属于典型的仿米云山图。
9 p. \  v. d7 }( [( ~5 K" @+ l. _! ?
9 ?" X1 |, W7 b/ g# {2 y( e

' w0 n# r4 j- h$ H  V9 T7 ]& d《庐山高图》
5 E  \1 ?- ]+ f; c+ t5 r明 沈周 纸本淡设色 纵193.8厘米 横9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D2 {: H( \/ i2 Q  m) a沈周(1427—1509)吴门四家之首。字启南,号石田,更号白石翁。长州人。世代隐居吴门。他凭借想象描绘庐山为他的老师陈宽作寿。在画法上宗学王蒙,景色繁茂,草木华滋,笔法甚密,风格细秀,属“细沈”代表作。整幅作品在近于王蒙的繁密的笔墨中展现了想象中庐山的雄伟,开创了以山水画象征人品的表现手法。画面上部沈周自题“庐山高”(篆文)三字,末尾自识:“成化丁亥端阳日,门生长洲沈周诗画,敬为醒庵有道尊先生寿。”
  N' T3 X3 Z7 u. ^" o3 J# O
, i9 Z+ r( \* N3 {. [( M* w3 H! X/ ^6 N7 b! o! J: d4 B
3 A# C5 w( [' S6 N! o) v
《空林积雨图》
4 Y5 Z- D2 h$ d) X* n明 沈周 纸本墨笔 纵21.7厘米 横2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u* K: _* l- G  C
“久雨阴连结,晴天安在哉?”这件作品是画家在积雨郁闷之日所作。画中描绘一平坡后的雨中树林景色。画面构景简洁,坡石后的林中溪水,缓缓流淌。低屋掩映,云气弥漫,雨雾迷朦。画家以粗笔而写,墨色浑润,淡墨渲染,使画面显得湿气欲滴,阴雨连绵与画家郁闷难解的情绪跃然画上,与画家自题两首诗恰相对照。其一曰:“茅檐何日霁,溜响漫沉沉,气郁惟添睡,愁多亦怕吟。积润变鸣琴。安得东轩月,皓然当我襟。”
. X" d& W) [  m3 E8 l7 m: \4 [
; i4 f  r& r. J
* i" b& D( @" C* |/ V  |
+ N6 X+ X; C( Z" a  D$ K8 B2 {) Q《落花诗意图》 7 ?0 y: ?9 z1 ]6 ~& L
明 沈周 纸本设色 纵35.9厘米 横60.1厘米 南京省博物馆藏 & G1 E. O1 K2 p; S% B+ r
此画笔墨厚重,风神淡冶,花瓣平舒,作将残之状。此画用淡墨写出枝干,枝干穿插自然得体。树叶用墨浑厚,沉重响亮。整幅作品,花、枝、叶之间结构严密而舒展。行笔凝重简练,实按虚起,虽为将残之花,但却风韵独存。古来文人多慕牡丹高洁华贵,形诸笔墨,贵能“状物”与“得意”相兼,沈周此图足以为之。 1 ?- N: U. @6 n) \

' w8 `- l2 |; w7 N% E" f& J6 U  x4 n% y+ F  f9 L

" ?# s& i. z' M5 w# l《东庄图册·北港》
8 Z6 [5 b. X3 d  I明 沈周 纸本设色 原24页 今遗失其中的3页 南京博物院藏
" x9 |) M9 ~5 d) \  U% N0 H! b/ O此画描绘其师吴宽家的庭园景色。吴宽官至礼部尚书,是沈周的老师和挚友,多有诗文唱和。东庄是吴宽的庄园,也是江南士大夫经常聚会、吟诗、品茗的地方。后人盛赞沈周的《东庄图册》,“观其出入宋元,如意自在,位置既奇绝,笔法复纵宕,虽李龙眠山庄图、鸿乙草堂图不多让也。”这里所选的一幅是“北港”,图中画一荷塘,波光如镜,荷叶亭亭玉立,疏密有致,摇曳多姿,岸上树木点写自然,情态各具;坡岸皴染结合,浓重得宜。 9 |9 w" _) W+ {! e

  }/ m' T/ b( l, |5 M9 U; D* A: a. Y! L
. T) ~  H4 `9 _3 n
《沧州趣图》
+ M& f* F2 l9 f, f0 D4 E明 沈周 纸本设色 纵29.7厘米 横 88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Z3 Z; X' ~: F6 }' k
沈周属于小写意,撇开院体纤浓一格,以笔墨粗简见长,较之他的山水画,更具有概括性。其用笔率意,落笔肯定,生动自然。 沈周的花鸟画,其笔法与墨法,兼工带写,在欲放未放之间,以后经过陈淳的继承和发展,遂开启了徐渭的泼墨写意,而又经过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的推波助澜,在发展中国写意花鸟画上,沈周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沧州趣图》是沈周晚期的作品,他将元四家的笔法集中于一幅山水长卷中。不同的笔法衔接得那样天衣无缝,可见他对元四家笔法运用的精熟.
) F8 d0 u9 c: F- O, u( h! s3 s: y! z1 m  `8 v
4 t% d) s+ _1 \1 d! L+ u
, e8 y7 z! @. m
《两江名胜图》
3 e8 b2 P) f+ x3 E/ R9 A5 i0 c明 沈周 绢本设色 纵42.2厘米 横23.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j7 s% b0 P- w/ l# b# Q2 j& p/ A沈周的山水画,有些描写的是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在画法上,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采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两江名胜图》表现的是江南水乡那种湿润清丽,明媚幽雅的风光。集中体现了沈周山水画风格。 1 R- z6 y8 ]) `+ {( ?; x

2 o- K" j! s! ^6 _, m: r, q0 \& e
0 w! s# O2 z# b( `0 a
) O: m8 w! r9 v; n4 g《雪际停舟图》
* ^5 e; \6 [0 q( i) @明 沈周 绢本设色 纵249.2厘米 横94.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 u  W$ k6 T, y艺术创作不能远离现实生活,对自然静物的描写更离不开对自然的仔细观察。沈周善于运用传统的笔墨技巧来描绘现实中的生活景物,故能随意挥洒,笔墨生动,意趣盎然。《雪际停舟图》是沈周山水画中赋色比较重的一幅,还用了青绿山水画的表现技法,是他水墨浅绛画的典范。 ) {  R$ B5 x+ j* h; ~! ~
/ O1 z+ M+ s% Z
  |3 ?% h7 ?& Z$ R+ E

+ E; i1 A# ?1 U5 v& b+ Y- q《秋江渔隐图》 % r' B! N4 C: l
明 姚绶 纸本淡设色 纵128.4厘米 横58.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8 |( L1 k4 g% [) h" a姚绶(1423—1495),字公绶,号丹丘生,又号谷庵子,云东逸史。擅长画山水及其竹石小景。《秋山渔隐图》画面所描绘的是秋林远岫,湖中钓舟。整幅作品意境萧然而静穆,给人以沉静的美感。在表现技法和意趣上,画家继承了元吴镇的笔墨传统,风格粗放老辣,富于率达朴茂的情韵。在这幅作品中,画面苍凉萧疏,充满荒寒意境,虽有渔舟在天地间,但却带有一种悲苦、严峻和感伤的情调。画法多变,层次森然有序,显示了苍劲纷披的意态,远山近石,皴染结合,笔力沉稳,墨彩滋润。
( f+ T6 r! z/ H& q) Q6 w/ P# k7 {- n# X8 q  v8 c

  \- ~' A. `1 ]1 P3 |; a( _! p+ E2 M) t  B# Y/ x9 f
《雪溪放舟图》
; e% N4 v9 C- |9 J钟钦礼 绢本墨笔 纵170.8厘米 横103.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 L" O6 r' v' t5 i钟钦礼,生卒年不详,号会嵇山人,浙江上虞人。画山水纵笔粗豪,横刮外强,学戴进而有所变化。成化、弘治年间入直仁治殿,为内廷画师中顶尖高手。《雪溪放舟图》是钟钦礼的代表作,画中表现的是渔人雪后在寒溪上放舟的情景。画面萧寒清幽,远处山峰积雪皑皑,山的轮廓用重墨线勾勒,树枝劲虬弯曲,层次分明,深得雪骨水韵之妙。 ( I# M7 i' s; |' P
. x2 z$ p; ~! a$ s# m) c+ @6 F4 X8 [

+ ]! O) c$ C) x8 C: {3 n
/ }7 @; e' s2 f+ Z8 l# F《瑞雪凝冬图》
* o5 t. r+ [+ [( i明 王谔 绢本设色 纵139.6厘米 横91.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i! F7 L3 k1 Z! C
王谔,字廷直,奉化(今浙江奉化)人。生卒年不详。活动时期为成化、弘治年间。初画山水从师同乡萧风,后研习唐宋诸家。凡奇山怪石、孤木惊湍,尽摩其妙,孝宗喜马远之画,称王谔为“今之马远也”。一生主要学习马远的画法,就其画法当属浙派。《瑞雪凝冬图》墨笔画雪山行旅之景,所画松石瘦硬,气象寒冷。高山巨石以及山下的庭院和山上的寺庙都由硬笔画出,冷峭逼人。山下远水高阔,船帆点点,落墨不多衬托了整幅绘画的冷寒的意境.
3 x* N" }5 L7 v( J0 @) V/ i0 u/ D; ~
, f: g- }+ R4 H4 q" k  O; E
[img]http://www.esgweb.net/Html/ldmh/shanshui/PICS/215.jpg[img]
- G) C2 c  K3 q《江阁远眺图》 明 王谔 绢本淡设色 纵143.2厘米 横22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6 R/ v3 ^4 u7 e+ E9 s
& o3 j9 D/ e' j, H这幅画描绘的隔江远望的平远景象。松林石壁前临大江,江边有水榭楼阁,远处隔江对面,云雾弥漫之中,峰峦起伏,山城环抱,楼船停泊江岸。中间一片江波浩渺,水天空阔,横无涯际。近景的楼榭和远景的山城遥遥相对,画面气势开阔,意境幽美。湖中水波细密,前重后淡形成高远空阔,水天相接之势。对岸远山,晕染清淡,和近景中的浓墨重染形成对比,整幅作品用笔细劲,是学宋朝马远一派。, L& V4 H+ t# [. A0 M/ ?

5 G$ P0 r% K3 U+ y9 }6 Q3 b0 \/ n4 J/ \

$ o9 y4 m- \, l/ x7 b/ L3 h《山水图》 $ `7 ?: c/ w1 a1 f5 F8 A4 ?
明 张复阳 纸本墨笔 纵33.2厘米 横136.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4 `) b& w2 R  J- V: S
张复阳(约1403—1490),字复阳,以字行,号南山,浙江平湖人,道士,山水仿吴镇,墨气苍劲淋漓,其所画草树人物各臻其妙。画家描绘江南水乡,透过大批密林杂树 ,隐现村落茅舍,田野农事以及农居生活,富有生活气息,远景云气弥漫,有很强的空间感。此画墨笔苍茫浑厚,破笔纵横挥洒,焦墨、淡墨层层积染,淋漓尽致,远近层次毕现。整幅作品开合、疏密、动静、虚实,皆得自然之妙,富有耐人寻味之意趣。
. i; F+ r" B. U( m, i" q1 T: l/ I" u. X0 U

$ k5 {$ |  W# ~& K) q1 j3 K
; m! E) I3 l5 t5 k1 b! u* I8 V《烟江远眺图》 + @: q+ J7 E- C# I
明 朱端 绢本设色 纵169厘米 横107.3厘米
7 W# e4 @0 h3 f' ~8 G' t此画描绘了高岭烟霭,远浦水村。左半边作高远景色,山峰巍峨高耸,气势雄奇。隔山坡地翠树葱葱,松柏苍劲,山势和树姿均具雄伟之姿。板桥、村落,远景是舟帆和水乡,精致开阔,幽美而疏秀。在画法上多学郭熙,那劲峭的山石,奇异的峰头,盘虬的树干,蟹爪的枝杈等等都来自郭熙笔意。画家将北宋郭熙山水的雄奇、繁复、精密等特点与南宋院体山水的简洁、空旷、疏朗等格局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有别于宋代院体的明代院体画风。 - L6 V* f* a9 w, N; o1 N  B2 ?: v
& `+ Y* O3 s+ ~8 K/ x0 m4 e
" k4 e% a9 f  t, E2 u1 S

3 p3 h+ B' i2 s1 }" O9 P2 b6 y: K. c! {《松院闲吟图》
4 ^4 I+ H# E% o/ A7 \明 朱端 绢本设色 纵230.2厘米 横124.3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1 p7 t4 z- i- \" I2 U' {$ y6 o& s朱端,字克正,号一樵,海盐人。生卒年不详。明代正德年间的宫廷画家,正德中直仁智殿,授指挥。他的山水画,一方面受当时流行宫内的南宋院体画风影响,近马远;另一方面,也有专学北宋郭熙的一路。《松院闲吟图》就是这类山水的代表作。 整幅作品雄中透秀,工细之中见随意,反映了明代的时代风貌。朱端的山水作品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方面有一定的建树,他使宋代院体绘画的风貌得以发扬光大,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 ]3 E  W5 }) h& U1 ]7 n5 L0 q9 }
- F. c7 X. S  x
. y$ x/ [; E+ w5 b' R! [& x
, P# M* K8 |5 _; c& u4 Z
《雁荡山图》
5 N; N- K, z+ \- k, J* @明 叶澄 绫本设色 纵35厘米 横290.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 x3 l7 d5 [# ~, b5 G, _+ P! ^: V
本幅自识:“雁荡山图。嘉靖丙戌燕山叶澄作。”后纸清·梁清标题记。叶澄,字原静,号常山,原藉吴人,世居燕京(今北京),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画家。善画山水,师法戴进,徐沁《明画录》评“其神似处,几莫能辨”。作品所绘景观,自石门潭起,计有章毅楼、石佛岩、石梁洞、灵风洞、罗汉洞、净明寺、蓼花峰、响岩等。这些景色描绘真实,各具奇姿,很典型地展现出东南第一山的奇秀特色和壮阔气势。作品画法与戴进有相似之处,但笔墨更见繁细,并呈现出对景写生、随景而运之迹,很像一幅实地写生稿,这在“浙派”后学中是比较少见的。 ' M" y; j. d9 Q% _2 d. p
$ V1 p2 v+ _8 y: p

5 u' Q9 q' A1 O+ Q1 ]; D) V$ E5 b; q" O- M, x2 J5 i
《灞桥风雪图》 8 F  {. p9 l4 }9 q
明 吴伟 绢本淡设色 纵183.6厘米 横110.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T+ C) C8 N' G$ N; {8 _9 m( O
吴伟(1459—1508),字世英,又字次翁,号鲁夫,又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吴伟是戴进之后的浙派名将,是“江夏派”的创导者。早年画法比较工细,中年后变为苍劲豪放、泼墨淋漓一格。灞桥在陕西长安县东,亦称霸桥,唐人送别者多于此折柳相赠,有“灞桥折柳”典故。又有“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之说,故画家亦常以“灞桥风雪”为画题。这幅作品,描绘一老者骑驴在风雪中过桥,低首沉思。为烘托主题,景作山野悬岩,树木凋零,风雪弥漫,河流封冻,寒气逼人。在艺术表现上,用侧锋卧笔,线条粗简,水墨淋漓,一次皴染,颇得气势。
0 _1 @5 j9 ?9 P2 k! }5 I# d" |: u6 y- m* P
6 M+ B7 m4 w  ^& `; r+ n' B5 |7 C

$ o% m# ~2 L0 q% _6 _  b; F6 ?$ Z《江山渔乐图》
* N* q: ?$ h0 i; m. p- z1 O$ k明 吴伟 纸本设色 纵270厘米 横173.5厘米 ) U5 Y' [+ s5 n
画家少时生活孤苦,由常熟钱昕收养,后流落于南京,因而对民间渔民的生活抱有极强的同情心,作品的生活气息很浓厚,在表现技法上较清新和自由。此画在空间处理上,前实而浓重,远景虚淡,更接近真实的自然风景,整幅作品画法比较粗纵,当属画家中年以后的作品。《江山渔乐图》表现的是江南的秀色和渔民生活。江边高树坡石,其上远山层叠,江中渔舟有停泊,一幅秀润美丽的江山渔乐图卷。
1 w5 V$ }3 w$ P  M
6 D- E% o! h4 k# x
, `) `, |; D. |7 @
4 Z/ ?6 u' \* U. ~% B1 h( C9 `《杂画册》
! h& w4 T4 z% Y7 l" ]( N! {1 R明 徐端本 纸本水墨或淡设色 每开纵29.4厘米 横39.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C( P+ C, G9 w徐端本(1438—1519),又明史忠,字廷直,金陵人。17岁才能讲话,外呆内慧,人以痴呼之,自号痴翁,又称痴仙,亦称痴痴道人。《杂画册》共有12幅图:1.渔翁垂钓图;2.山桥吟行图;3.荷莲萱草图;4.秋溪沙鸥图;5.野航图;6.澄江飞帆图;7.江天晚照图;8.携琴晚归图;9.临流独钓图;10.水亭静居图;11.携琴访友图;12.树下闲眺图;《杂画册》大多描写山野逸士的生活情状,或溪边独钓,或小桥策行,或山村访友,或闲眺江天,表达出远离尘嚣,忘情泉石的志趣。画家在这些画幅中着意渲染野逸的意蕴,从而衬托出他放达率真的性格和超脱尘世的理念。
/ v% _3 A; U  }% U3 b2 a% T5 e6 O9 n8 f

0 ]' @' Y( j+ R* y% e, x$ t0 ~& ]5 O& `0 F1 Y
《山雨欲来图》 - e. H' V* W* O7 B- H4 b
明 张路 绢本水墨 纵147厘米 横1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 N" I6 A+ K9 y# H2 e
《山雨欲来图》墨笔画风雨欲来,一渔人收网而归。近景的山峦草树以及淙淙溪水,刻画得生动有致,远山迷蒙,在阴暗的天空下或阴或现,很有山雨欲来前的气势。在具体表现技法上,画家运用的是粗笔湿墨,气韵很是生动。画家着意营造一种山雨欲来前的气氛,用笔粗放,风格雄健,但又透出画家用笔的潇洒和灵巧,显然是受到宋元粗笔水墨一派以及吕纪、林良等人水墨写意画风的影响。在背景的渲染方面,也明暗适度,尽量表现出风雨欲来前的自然界的丰富二微妙的变化。
7 T  F8 m' {5 W$ W- b% l. _4 _% T

; D3 |1 {$ Q0 n* G( c4 @' I- h% C
《溪山放艇图》
/ c, q& U  v" o$ |3 k1 n5 v张路 绢本设色 纵165.8厘米 横97.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a, g  I7 p7 t  B0 ]
张路(1464—1538),字天驰,号平山,仅以字行于世,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少年聪慧,见吴道子、戴进所画人物,临摹肖其神,以画成名,是明代追随戴进、吴伟的重要浙派画家,在人物上师法吴伟,但秀逸不足,狂放过之,山水上有戴进的风致。张路的绘画艺术很受世人赞誉,明朝詹景风就盛赞他“足当名家”。在当时,缙绅们咸加推重,得其真迹,如若拱壁。
# h: K# x3 e1 ]$ }8 C- I/ W
1 o: t1 S5 Y" `% x5 @) L4 L* j6 v8 K" g1 l% H0 Y* F0 @) ~) G
* e4 D& T+ f! {# {9 Y7 W1 O* P8 d
《柴门送客图》
, m5 r1 ^# r8 _7 B) y明 周臣 纸本淡设色
2 c3 S6 h3 F4 o此图以封建文人的隐居生活为表现题材,反映了士大夫寄情山水,志耽林泉的闲雅情趣,画面描绘的是主客二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感人情景。在表现这类隐逸生活题材时,画家不同于元明文人画那般追求荒率空寂的意境,而是赋予雄伟恢弘的气势,有着自己的艺术特色。周臣的山水画脱胎于李唐和马夏,但他并不囿于宋代院体画的程式,而山雨摄取文人画家某些布景和笔墨的长处,形成结构严谨而气脉流动、造型真实生动、笔力刚劲峭厉、墨韵充足的风格。
* Y  L9 q8 A5 G3 O/ L3 Y4 Z1 t* m6 }& w; o( S9 O
" O! J: S# H4 Z) N6 J

3 [& F( S9 u  S; x《雪村访友图》
! F/ k5 A* A3 [" G2 X明 周臣 绢本设色 纵224.3厘米 横96.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 G! u: L. Y# l4 d9 s9 X此图构图十分奇峭险峻,中间巨石之上的几棵挺拔秀逸的苍松是全画的视觉中心。画面左上角山石峻秀耸立,直插云霄,气势雄壮。图中采用高远布局法,系取法北宋中原山水画派景物的描写,近景和远景造型坚实明晰,中景桃源处虚化朦胧,则又吸收了元文人画的构景的长处。笔墨技法主要出自李唐,近景用墨浓重,皴染结合,石用拖泥带水法描绘,并兼用小斧劈皴和铁皴钩斫,表达出嶙峋坚实的石骨。古松虬曲和倒挂的形态,颇接近马远的松树法。整幅作品用笔尖劲,气势雄浑,是周臣绘画的代表作。
( W. x9 i! Z3 J  q" f  F% H5 J0 g* W% I6 I% l
' @, w9 x2 x8 x

! B2 G: K# |1 g  b《春泉小隐图》(部分)
" A2 }+ {" j/ ]明 周臣 纸本设色 纵26.5厘米 横85.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u. I; r& S5 Y9 U" Y& n1 @
此画是周臣为裴春泉绘其隐居小憩的情景。绘松石下荫茅堂,一人在堂中伏几假寐,又有一童子洒扫堂外。门前一弯小桥,流水与湖水相接,即寓春泉之名。河对岸山峦层层。 小桥对岸其山石也用重墨,两棵探向泉水的婆娑之树,和茅屋边的垂柳、苍松遥相呼应,情态各具。远山用淡墨晕染,和前景的重墨形成对比,富有变化和秩序感。周臣在描绘物象时,善于根据不同形象的质感,施以刚柔、粗细、轻重不同的笔法,状物准确严谨。 ' R6 z; q. x1 j! N

; _* u+ m5 r% C  b$ s6 W* [# r$ F
, X2 ?0 k* s  c+ e0 ]$ U* x! N& C# h" y2 F5 T+ J6 {
《山斋客至图》 : d% J( ~! k1 n0 t8 b/ Z8 X& l/ T
明 周臣 绢本设色 纵136.4厘米 横72.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5 u. i) b  d3 b以封建文人的隐居生活为表现题材,反映了士大夫寄情山水,志耽林泉的闲雅情趣,画面描绘的是主客二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感人情景。从船工坐在船头,伏膝熟睡,等待主人会友归返的细节,可以看出画家创作艺术构思的精妙。在表现这类隐逸生活题材时,画家不同于元明文人画那般追求荒率空寂的意境,而是赋予雄伟恢弘的气势,有着自己的艺术特色。《柴门送客图》可以体现这种风格。' A, k* j/ @4 X9 s6 z2 q

/ ~; C1 W) w) N/ O1 ?* ^8 P4 X1 H3 }- ?' J, t1 Q
/ _/ h: }' H8 w  y6 t
《浒溪草堂图》
. i; C" x- _% ~' `# n/ }明 文徵明 纸本设色 纵26.7厘米 横142.5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8 O7 X: p0 y3 M- |# }2 U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人,与沈周是同乡,并师事沈周。此画画法秀润,意境清幽。画面上描绘的是高木浓荫,掩映草堂,群山环抱,清波蜒曲,帆樯林立,榭阁屋宇错落。近处草堂敞轩,二高士案前对坐,正在高谈阔论;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用笔细腻严谨,山石仅用渴笔微抹,以点苔显出明暗,经营位置,得写生之助化出清幽境界。 + e- t  L1 V; m

" s% ?9 }2 m3 T- q. W; B% e' k: ^5 \! i8 d

8 I( [! v. o( H& t《兰亭修禊图》
) M# X* F: S5 z% \明 文徵明 金笺纸本 青绿设色
+ e. a$ y# j( z此画描绘的是晋朝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溪上修禊,作曲水流觞之会的故事。修禊是古代的风俗。兰亭修禊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与谢安等41人,在浙江兰亭修禊的故事。王羲之等人临曲水而洗涤,每人都作了诗文,王羲之作了序,记述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时欢乐的心情。在这幅作品之中,画家以兼工带写的方法勾画了曲水湾湾,兰亭环抱其中。树木和竹子画得非常工细,但不刻板。山峦皴擦简练,临流水而坐的文人的衣纹概括,富于一种装饰趣味。 , _' p0 Y7 y, k0 ?. ^
" @  ~$ \5 i# K$ M
9 A  }7 n% ?8 l  ], a0 q- h

% C5 O% `3 w) g2 g) r9 K7 b9 f8 c《仿米氏云山图》
6 }. \- h, g. E% {明 文徵明 纸本墨笔 纵24.8厘米 横60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6 \4 T) W  @4 k' t
此图就是文徵明的粗笔作品,笔法粗简,墨气淋漓,气象萧森,笔力遒劲,在粗放中抒写了宁静典雅的气质。在寂静萧索的大自然之中,一人策杖过桥,似在略停深思,其沉静思索的姿态映衬了自然的萧森与静穆。画面苍润,题字苍老,题诗韵致,表现了画家诗、书、画兼长并擅的文人墨气,画家凭借此抒写了沉静的文人名士生活的情怀。此画是画家晚年的作品,风格粗放,用笔老辣,很能体现画家艺术功力。
( k& }- t2 v) j  |: t5 V( Z- _# L% D) O% u% H

- M4 }/ h* L  J
) k$ @- }" ]1 E《春深高树图》
8 b! {4 F3 H# a明 文徵明 绢本设色 纵170.1厘米 横65.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y/ _6 t/ X0 M( z文徵明师沈周而不为所囿,博取众长,自成一体。山水、花鸟、人物都极为精妙,为明代最为杰出的画家之一。文徵明的画,大体可分两种:一为细笔,秀丽柔密,一为粗笔,苍劲朴茂,都为人们所称赏。他的及门弟子很多,画风影响于后代很大。此图描绘深山高树,笔墨苍润劲健、朴茂多姿,同时又端庄工丽,是文徵明的经意之作。 9 C( ^, _* P/ @: t& H

8 G! [& f5 m. D# f& e6 B/ h! G$ ?; ?0 a

, a4 ^1 p5 |& `7 b+ a《古木苍烟图》 . O2 s9 u" d1 F' ]7 C& m' X
明 文徵明 纸本墨笔 纵26.2厘米 横跨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P$ ?; ]9 `' A6 p- V, D" p/ z! y文徵明的画多写江南湖山庭院和文人生活,布局平稳,笔墨苍。早年画风细谨,中年粗放,晚年醇正,粗细兼备,而以粗笔为贵,人称“粗文”。与沈周统称“沈文”,为“明四家”之一。画中笔法秀雅,描写细美,墨色清淡而变化丰富,使画面意境清雅开阔,宁静安详,画家的心境情怀,不语而自明。
! I9 ~: X- @5 v+ K8 a6 r7 D
# t9 r; d* V8 Z  D. [2 T# k: Q/ Z: O9 i! c! z
5 j0 P* V: [9 q+ t6 u0 T) u- M" k. U
《雨晴纪事图》 % e* z8 D, e1 z) _$ S/ ]" I
明 文徵明 纸本墨笔 纵130厘米 横跨60.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x' e, S+ y4 n; R- W' o* |
“入春连月雨淋漓,一日雨晴春亦深。碧沼平添三尺水,绿榆新涨一池荫。”这件山水小景是画家在阴雨初晴之时所作,以纪事且记情。画中描绘了一雾气弥漫的平沼近岸,碎石散置,绿苔满布,细草丛生。数棵杂树相簇,绿叶枯枝,相互扶助。此作笔法宽厚,墨色浑润,浓淡变化,层次丰富。虽为小景,但亦显得境界开阔,气势厚重,有翠湿欲滴之意。
$ E  f- o9 L* o$ J3 c: N# n; |& U0 i# m; {$ \% h/ E6 X# a+ r
, o9 F: V+ x, [  }5 [8 p! N) W
: j' z' C: a/ V$ X0 O  @* p
《骑驴归思图》 ) s8 X' V. j/ n; q) n! q  d+ I/ Q. i
明 唐寅 绢本淡设色 纵77.7厘米 横37.5厘米 4 r/ s. H4 L3 P( s) w3 Z
唐寅(1470-1523),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均为他题画的别号,吴县(今苏州)人。赋性疏朗,任逸不羁。曾经刻其章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骑驴归思图》描绘的是奇峰杂木,山坞人家;溪水湍流,穿行山涧;绿树迎风,舞姿婆娑;在艺术表现上,山石用带水长皴,非常湿润。秋树青黄,多做空钩夹叶,在画风上接近李唐、马远等院体,但具“文人画”风格。 8 _. K& e* g3 u
4 Z: q* v: @: j+ O4 f
9 T9 j, ]' O6 R- I) e9 p8 h8 {* R, p

0 k  z) i8 I+ B5 P& K《看泉听风图》
' f" l! z) R: R  l明 唐寅 绢本淡设色 纵72.5厘米 横34.7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 x( k& [! k& N9 b6 h' p. s
此画绘崇山峻岭,峭壁陡险,山崖间老树虬曲,枝叶苍茂,岩隙清泉下泻。两位“高士”坐石上,正陶醉于山水之间。近处的树木蟠曲槎桠,高出半空,皆夹叶,敷以淡彩。远处树木用水墨点叶,树头倾斜,作风吹之状。上方山势险峻,用细长的线条画出山的轮廓,以斧劈皴单层刷染,表现出了坚硬的石质。整个画面明快、滋润、刚挺秀媚。在画的右上角题诗曰:“俯看流泉仰听风,泉声风韵合笙镛,如何不把瑶琴写,为是无人姓是钟。” . U0 ?3 i1 L6 y' ^- L: Z& M' ~
, ]# I# B- F( r$ l) B4 y1 n

# t) Y3 a( h3 J# b2 j$ Z/ T
* |: F8 R* C" O, j0 X5 H7 B《落霞孤鹜图》 $ ?  K: |' Y6 `: L6 i4 D; z+ Y) c
明 唐寅 绢本水墨 纵189.1厘米 横105.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 I8 h2 `1 z. o& W/ u此画描绘的是高岭峻柳,水阁临江,有一人正坐在阁中,观眺落霞孤鹜,一书童相伴其后,整幅画的境界沉静,蕴含文人画气质。画家自题云“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表示他羡慕《滕王阁序》作者王勃的少年得志,为自己坎坷的遭遇鸣不平。在表现技法上,近景的山石多用湿笔皴擦,勾斫相间,用墨较重。全画墨色和悦润泽,景物处理洗练洒脱。1 `# U3 w  I" b) N0 ~  f. W- D

* r. K" O/ s1 F* o- `, M+ k9 \* F( _" J* I6 W
1 L. g& S9 u, A8 Y7 x6 [+ r7 Q
《山路松声图》
8 ^' L8 p  e% T4 }3 W9 f% |* |3 |2 U明 唐寅 绢本设色 纵194.5厘米 横102.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d0 _$ c+ ^7 X, o; _$ s. ^《山路松声图》在表现技法上,画家以畅达自如的笔墨挥写山石树木,笔法上略近杜堇,较南宋画家更为洒脱灵活,与笔法匀细、设色秀艳的风格判然有别。此画以淡墨晕染,浓墨强调,浓淡枯湿,恰到好处,形成了生动的墨韵,令人感到色泽丰富无穷。用笔顿挫转折,遒劲飞舞,巧妙的点出了松声之意境。背景的处理极为简括,疏疏落落,给人以空旷萧瑟、冷漠寂寥的感受。本幅右上有自题:“女儿山前野路横,松声偏解合泉声。试从静里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
4 |. @/ n8 f6 @0 B* o7 h/ S' T! ?4 R* t# a
- M0 h! G- m! c% |
" |4 r6 w7 H* y4 `  b' }
《步溪图》   l+ ?3 ]: l' L! ]1 I6 K
明 唐寅 绢本设色 纵159厘米 横84.3l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7 S: n4 e! p+ g( f  Y% T唐寅是一个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的画家,后来家里变得“僮仆据案,夫妻反目,归有狞狗,当门而噬”。画家在给文徵明的信中说:“昆山焚如,玉石皆毁,下流难处,众恶所归,海内遂以寅为不齿之士,握拳张胆,若赴仇敌。知与不知,皆指而唾,辱亦甚矣!”唐寅在山水画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他将北宋郭熙的全山全景、曲折奇险、缜密劲健的特点,与南宋刘松年、李唐以小见大、以白计黑、简洁明快的手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创造了自身周密雄劲而又清旷秀美的艺术格调。《步溪图》即是体现唐寅这种风格的山水画佳作。5 C7 r: a' o" d4 u& m2 I
  T0 j! r! }$ K) E9 }5 Y
5 T% ?" l" X( A$ Z
' q) k3 }9 k2 o# D
《事茗图》 ( D" Q3 G1 h2 S2 b4 ]+ g) O$ z* q# S
明 唐寅 卷 纸本设色 纵31.1厘米 横105.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Z0 U3 p( o: X, _6 i
本幅自题“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赍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吴趋唐寅。”后纸有陆粲于嘉靖乙末写的“事茗辩”,文中读到事茗与客人辩论饮茶的事,事茗姓陈,是书法家王宠的邻友,王宠为唐寅的儿女亲家,故陈氏与唐寅也交往甚多。此图即是以陈氏之名号为图名、并描绘陈氏幽居品茗的情景。作品描绘苏州文人陈事茗优游林下、待客品茶的悠闲生活。景物设置幽雅恬静,居处前临悬崖、巨石、背靠高山、流泉,庄外溪水潺溪,绿树掩映。' V) r$ F3 T4 p0 _3 ~. K

# n$ w# K* \1 V) c/ U: O  C9 y
0 Z0 b  e! D6 }' }
( U, B/ t# u8 z" J& `, Y1 Z" b《桐山图》 : Z; O" u9 [: I* M1 `" H/ e
明 唐寅 卷 纸本设色 纵31厘米 横137.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C( y* w# f1 g9 Z- M4 s本幅左自题诗一首:“吾闻淮水出桐山,古来贤哲产其间。君今自称亦私淑,渔钩须当借一湾。吴门唐寅作桐山图。”(其中“钩”当为“钓”)后纸有文徵明、蔡羽、王宠等14家题记。据自题诗,知桐山为淮河发源地。画面山川平远,近处崖壁数重,间植桐树,水流湍急,应即桐山;右边江面一望无际,远方一抹山峦,当是淮河。此图画法也甚细秀,山石用淡墨细线、秀润中锋勾出轮廓后,再作细密的皴染,皴法揉合斧劈、披麻、乱柴诸皴,灵活而不定型,渲染轻淡又富层次,融和中见变化。
- F  [: H5 b5 m: e4 R- m8 }: S# W, @* ~" g- O& w

- i1 @7 C* R4 J2 [; P/ t7 F2 |
& a3 [3 C( o0 T0 P" c《杏花茅屋图》 1 L8 Z- g& U+ L$ A2 W$ w3 r
明 唐寅 绢本设色 纵147.8厘米 横73.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b4 A7 M# _/ Q" M4 |
唐寅曾从苏州老师周臣学习,也受过沈周的指点。他的绘画在基本技法上,是透过接受从李成、郭熙到李唐的传统,而在笔墨情趣和意境上,则是文人的素质,可以说是画匠士气俱有。《杏花茅屋图》是他风景画中一幅富有生气的作品。画中高峻的山峰,叠叠泉流,摇曳的松树,布置合理,意境清远,的确能显示唐寅的才子之风,同时又体现了他那坚实的传统绘画功力。
  Q6 N' b, G$ `  `' a4 D+ s8 T# M
7 Y8 W$ L; Q, H/ i8 t- V. ~% Y. T/ R; T

$ W9 C1 r3 L$ d- i  Q# h  j3 a2 d# Y# n; k' q+ X# }
《高山奇树图》 5 E/ j# l5 t5 Q, H& P! g& I
明 唐寅 绢本设色 纵122厘米 横6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s) |0 q, p" e# O! y/ ^唐寅是一位放荡不羁的旷代才子,在琴棋书画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山水画方面,他那才子型的才思敏捷与自由飘逸的思维方式,更是造就了他那潇洒的笔法墨法以及独特风格。《高山奇树图》是一幅构图雄伟,构思巧妙的山水画杰作。画面上方的高岭山石也多是湿笔长皴,但用墨较为清淡而湿润,枝叶浓密,别有情致。整幅作品,高柳婆娑,意向清俊秀逸。水天相连,意境高远。
  i* B8 h3 m% q, b6 w. z! U7 T2 u  _
. D3 X% t* \: |9 C+ a3 I

. K4 ?2 b/ v3 i0 f《湖山一览图》
$ A, Q) h# ^* E  r4 X明 唐寅 纸本淡设色 纵135.9厘米 横56厘米 中国美术馆藏
; e. P. O3 B& k- [' i此画表现了江南秀丽明净的湖光山色,自题诗云:“红霞潋滟碧波平,晴色湖光画不成,此际阑干能独倚,分明身是试登瀛。”画面的清空境界,体现了诗意和作者的审美感情。全图景物处置洗练而谨严,墨色和泽有神。所绘景色,荡漾着一股秀美的生活气氛,内容和形式互相渗透,融而为一。画面前景结聚密集,后面淡荡空旷,中间大块空白,近景与远景开合对应,十分和谐统一。7 r5 f$ `3 Y+ A3 ]! g- S1 q% W
5 g" I# S, `( G* D, k2 [; l

. {/ z8 Y- m- f9 Y  Y+ v7 o, t" v8 j2 e1 ?& x
《湖山一览图》
  `* b8 H: \) y* I: X/ G% [# {3 U' d- r明 唐寅 纸本淡设色 纵135.9厘米 横56厘米 中国美术馆藏 7 i7 E: U  X7 L0 r. c- Z4 W2 O
此画表现了江南秀丽明净的湖光山色,自题诗云:“红霞潋滟碧波平,晴色湖光画不成,此际阑干能独倚,分明身是试登瀛。”画面的清空境界,体现了诗意和作者的审美感情。全图景物处置洗练而谨严,墨色和泽有神。所绘景色,荡漾着一股秀美的生活气氛,内容和形式互相渗透,融而为一。画面前景结聚密集,后面淡荡空旷,中间大块空白,近景与远景开合对应,十分和谐统一。/ P% ^( ^! T# l1 g
) A& r$ f" u9 J. A3 k* r

" k- R- k/ m+ d5 l- S
2 L" C6 r( b3 @$ J" G  v, e《春山伴侣图》 % l2 H: E7 G* i  Y2 `
明 唐寅 纸本墨笔 纵82厘米 横4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5 i( V' D4 ^+ ]- Y* U: u  `1 Q/ ]
此图全用水墨,仅一叟衣袍醮以淡红色。图中曲栏掩映,杂树绽青,春山含笑,高士临流,给人以阳和日暖之感。山峦秀美,皴以柔和的披麻皴,着意于水墨渲染,越发明秀逗人,全图具有天真幽淡的意趣,画上题有:春山伴侣两三人,担酒寻花不厌频,好是泉头池上石,软莎堪坐静无尘。此图位置经营,如树木偃仰,人屋安放,泉石错落,山路迂回,都别具匠心,和一般简易的文人山水画不一样,尤其是全图笔墨隐约可见宋代山水画的骨骼,真可谓“北人南相”。
3 h+ C9 |# A. ^6 S0 v! N
" ~. x/ v! `( g1 J% Q2 X; c0 o2 f' X- w8 D1 w* y
" E( ^( |" l- \5 ?0 J6 V
《玉洞仙缘图》 # U( {  S! F' v4 b9 L  z! ]7 V
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167厘米 横65.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A( Q7 w4 E0 w* C5 `$ ?0 n' Y+ h: P* S此图描绘远离尘埃的人间仙境。画面奇峰峻岭,苍松翠柏,琼楼水阁,溶洞流溪,云烟缥缈其间,山壑时隐时显。溪水潺溪的溶洞前,一士人临流抚琴,陶冶于自然美景之中, 瑰丽多姿的山川景色和乐在其中的生活情趣,展开出了士大夫理想的隐逸环境。此画取景宏阔,结构严整,数重山峦脉络清晰,楼阁树石布置有序,境界显得幽深又高远,复杂而不失明畅。笔墨、设色主要运用传统的青绿法,同时融以细密的皴法,并追求色调和谐,在宗南宋赵伯驹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在明代青绿山水方面是最具新意的。 8 p' S- Y7 o+ Q7 f  [$ k5 p
& e: Q: s, b( h1 M3 K! y. X
  T& `! ]& ~7 {
3 n: J3 r8 m) z2 G' b4 W
《莲溪渔隐图》
! C: M$ B# M: i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126.5厘米 横66.3厘米
' b% ^/ M2 S' l: m5 ^此画描绘的是青绿平远山水。前景是坡岸、湖水、人家。中段平水漫漫,对岸山前村舍,远山连连。在布局上,清新旷远,前景、中景、远景,错落有致。笔法工整不失仇英工细谨严的风致,但又有潇洒意趣,前景的工细浓丽与远景的润泽简淡,使这幅莲溪渔隐图景在清旷秀丽中闪现出文人画的妍雅温润的意趣。《莲溪渔隐图》有着其简淡率意的一面。从题款“仇英实父制”五字来看,这是一幅画家自娱作品。没受顾主限制,故整幅作品在工细中显现出潇洒意趣,实为仇英绘画作品中的精品之作。
3 N5 O3 w! H! f* k
- V4 ^8 `  I# b- I$ b+ j  @- u1 `9 ?# j& d
" w  l2 \5 L1 e$ _& ?
《桃源仙境图》 # f7 C. W& h2 |# y- |' P$ O, a
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175厘米 横66.7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8 k- r# z1 G" e1 C4 I% x8 Q0 j# F此画远处峰峦起伏,幽深高远,山间云蒸雾漫,远山深处庙台亭阁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若仙若幻。前景是流水木桥,奇松虬曲,景致幽雅。在艺术表现上,画家勾勒精工,似学宋赵伯驹一派。不论一草一木,一枝一叶,还是人物的动态和表情都描绘的细致入微,严谨工细。通幅青绿着色,色彩妍丽雅美。显示了仇英精深的人物和山水表现能力。
& E  u8 c, [1 y1 O( r
! n4 t" |- @' Y" d: L; s2 A# P! Y# y# R

6 G2 y7 S& T1 R6 b+ i《仿米山水图》 9 O! Z: z4 w" J) r% c
明 陈淳 纸本水墨 纵107.8厘米 横67.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8 G* _1 e8 _. A% i6 `画面下方坡阜高树,一人站立树下远眺。隔湖上方云林列布,溪桥幽阗。用笔苍逸,已经出文门法度之外,陈淳早年的山水学黄公望、王蒙,具有深厚的笔墨功底,中年以后效法宋代的米友仁,元代的高克恭;其水墨淋漓,极高远之致,意境独造。此图绘远山苍润,山石树木皆受米友仁画风之影响,近树虬曲,用笔湿润苍逸。
- f/ V/ N1 e  w# p" M: ]4 v8 ]+ b( M2 ?7 t" Z1 t! w
7 c! O/ Q8 P: p$ D. R
: a: }) |3 d" G& L8 J
《竹林长夏图》
& w1 `3 w8 f- ?明 陆治 绢本设色 纵177厘米 横75.5厘米
" ?9 S2 I2 ]" d* I此图为描绘一老者坐于一奇峰下竹林边纳凉的青绿山水画。画面右上方一交错扭动的奇峰直插天空,峰上一幽深的石涧,一股清泉蜿蜒流出,在前方化为细瀑泻入山峪之中。奇峰下轻烟缭绕,远方隐约着几座山巅,开阔而幽深的竹林,远处小溪缓缓流淌。整个画面虽取竖直布局,但境界开阔,环境清幽,景物虽多,但主次分明,布置有序,可谓在构图及意境方面的精心之作。画中用笔细劲精严,浓墨勾皴,淡墨轻染,设色明艳,风格整秀。 7 a/ _6 \2 _, C; P) O* u7 L5 l

- h; p3 U$ v2 p6 h% u+ A9 O2 G$ o: Z+ q& S
- F* Y, d& G% P' `8 R
《幽居乐事图》
6 \3 F1 ^* y# P: I明 陆治 绢本设色 共10页 每页纵29.2厘米 横51.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F5 c( v8 w5 z6 p2 Z7 n- t此画画法简逸,描绘的是渔父、放鸭、听雨、踏雪等村居乐事。其中“渔父”一图,画渔夫们在水上捕鱼,水波滟潋,细柳飘浮,芦苇摇荡,一幅优美的渔民生活图景。“放鸭”一幅也别有情致,河中的鸭子情态各具,画法简率,意境清美。“听雨”画大雨滂沱,狂风大作,雨中一人正撑伞而行,低头躬身,行步艰难,整幅作品将风雨大作的天气生动地表现出来。“踏雪”一幅也很有情趣,一长者正携书童顶雪在雪地行走,是一幅典型的文人生活趣图。画法粗简,皴染结合,背景晕染得体,画境高寒。 & Q( k% M$ p  u! j( b6 O
: L. r6 r0 e6 K. F% [* V

0 D* S. c3 H# a! V* F+ Z2 F+ C* u, a# I
! u( p% I. q2 C9 J2 s8 r, z
《三峰春色图》
) T- b! @! w3 k. j. A+ Q* J明 陆治 纸本设色 纵135.3厘米 横6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v( y5 Z% h7 d
陆治(1496—1576),字叔平,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因为居住在太湖的包山,号包山子,后隐居在支硎山中。他是吴门派大家文徵明的重要门生,诗、文、书、画都有相当的造诣。“其于丹青之学,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一时好称,几与文先生埒”。在花鸟画方面,与文徵明的另一个得意弟子陈淳同为明代大家;山水深受宋元人和文徵明影响而又能创立自己的风格。《三峰春色图》设色清淡,勾皴结合,山石树枝层层勾勒,层次井然,秀丽清雅。4 |' ]0 O9 u0 D% U' M
1 p7 W& E& X* e! l. j$ {1 [+ {
( ~/ G4 {% X( ]8 B7 Z2 \' c
4 Q: C: S7 a1 \9 T, r# c
《水阁读书图》
2 B2 P3 F' P. l  S9 o明 陈铎 纸本设色 纵174厘米 横76.8厘米 江苏常熟博物馆藏 2 ]( }# P' f7 Z5 `# {
此图青绿设色,颇多赵孟頫、文徵明影响而又自出机杼。整幅作品结构繁复而秀整,笔法尖峭,赋色雅丽,远峰则以意笔为之。画面既重视色彩的对比效果,有能通过清幽的环境描绘给人以音响的联想,因而成功地渲染出作者立像中那种摆脱尘嚣缰索、陶然世外的高人雅境。陈铎的作品带有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特征——追求和标榜清高的隐居不仕的生活,从《水阁读书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画家的这一特点。
- a* y1 D) y- M. R/ k! ]( L* x; [& ?# d* g$ A
& Q" }" x3 Z- m# e* R% p0 k' F
* |. V; c' t- y% _' o- s% @" O: r  k: n
《万松小筑图》 8 q8 S( T0 Z- j' P
明 居节 纸本设色 纵61.5厘米 横29.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H+ t6 K9 I5 G* b/ s居节,生卒年无记载。字士贞,号商谷,西昌逸士,江苏吴(今苏州)人。少年时从文徵明习画,山水画分法简远,有宋人之风。晚年居虎丘平塘,萧然自适,吟咏、诗画自若,或绝粮,则旦起写《疏松远岫图》一幅,令童子易米以饮。著有《牧豕集》传世。约活动于嘉靖至万历年间。《万松小筑图》构图严谨,疏落有致,远处瀑布倾泻而来,山势高远平坦;近处树木劲虬,苍润秀泽,掩映在树阴中的山间房舍若隐若现,正在缓步过桥的人物清晰可辨,神态安然,似在双手抱拳行礼,房舍门口早有人前来迎候。
( K# \6 Y7 [8 ~1 M+ e1 K
. L+ b- N- @% Z2 W6 f2 O2 f6 O1 ?( g% ^% `6 f9 _6 i$ _

& |7 F( y; z- v3 p$ v《潮满春江图》 - h  H$ s  R3 k& ~: d& s& o6 ?
明 居节 纸本水墨 纵47.5厘米 横26.2厘米 镇江市博物馆藏
( I! {6 k1 y/ P5 a7 F9 R4 Z《潮满春江图》是画家的传世作品,其中部空白,以虚带实,意为茫茫江水,下部坡坨断续,野树参差。小舟停靠。得江南江汊野趣。上部群峦叠嶂,云岚缥缈。山头用重墨点拈以外,远山近山均施淡墨,意境清旷。自题七绝一首:“潮满春江澹不流,东风扇暖柳初柔,夕阳遥见青山色,吹破浮云落小舟。”
! m* {1 I. O9 P$ E/ V, w2 M; ]; X0 v5 J* ?

$ ]3 v  X6 q0 ?2 U* q+ N/ l1 l- j$ V( k+ P& Y
《山水图》
0 H/ E$ U0 l5 W) @' n# c明 王问 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f. J5 {0 B. d' I; d王问(1497—1576)字子裕,学者称仲山先生,江苏无锡人。善绘事,点染山水,极苍古。这是一幅细长条的山水画,纵横比例是3.5比1,在构图上有一定的难度。作品的右部是山溪水,上部和下部是山峦。上部的主峰画得挺拔劲秀,下部的山峦画得比较平坦,加之中间又被房舍和树木隔开,使此作品既有平远之态,又有高远之势。由于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黑白关系,此画显得生动无比。
" U' l/ ^, ^+ L/ J, _9 @: r- R, H$ T; ^: R
0 B9 `2 L% C* E0 J

' c4 m2 x9 H( ^3 p4 @* t' ~9 }' ^《仿黄鹤山樵山水图》 8 Q* j" W- Y7 v; ^3 g6 Q
明 谢时臣 纸本墨笔 纵58.9厘米 横31.3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7 F0 O5 g& F5 \) v! ]此画描绘的是高山峻岭的郁茂之景象。但见飞瀑百丈,落纸有声。笔法粗壮。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这幅作品取全景式构图,上方重峦叠嶂,奇峰突兀;中部云岚浮动,林木葱郁,画家着力描写了画面中部的数株大树,树干用笔苍劲,树叶点染结合,一派葱郁之景象。下部飞瀑倾泻,瀑布对面的山坡之上,用笔细劲。整幅作品巨嶂大轴,气势雄伟,笔致墨韵浑然天成。表现出了夏山飞瀑的气势和壮美。/ \' Q: ^! c. A' G

+ P2 R4 q+ T9 R! ]9 P: B5 p: R4 a% a/ y0 K. b9 s) o( n7 f

0 U- c* J) K; B+ O& }1 I/ z《溪山秋晚图》
8 O* u8 _: v$ v1 p& A明 谢时臣 纸本墨笔 纵55厘米 横72.5l厘米 山东省博物馆藏
/ d. t7 E% y6 D3 o8 m: Z谢时臣兼浙派和吴派画风,一生最爱画山水,他的作品构图新颖,笔墨潇洒,纵横自如,他注意吸收了吴派画家清新秀润的特点,力求克服有些浙派画家剑拔弩张与刻露的弊病,具有自己独特的面貌。这幅作品,从山麓到山巅,重岗复岭,松木葱郁,崖岩峭壁,中留空隙,显出了山势的高远,中段的横桥,为对山往返的道路。自天而挂的瀑布真正是“疑如银河落九天”,在画家的笔下显得非常有气势。
4 d) z3 V+ Z2 m
* X7 y# u& f% B! u) P. q7 F/ e' e3 L, u! I
  X0 f/ q9 G- C+ U4 ^9 g# b  B. g
' D. u2 H4 p' d& G, n* ^
《太行晴雪图》 * \7 G# u% F6 s* |4 A' T
明 谢时臣 绢本设色 纵231厘米 横165.6厘米 青岛市博物馆藏
# {% J& f9 e7 U+ C/ E7 V- m谢时臣尤其善于画水,在表现瀑布上有上乘功力。之外,江河湖海,种种借妙。笔墨纵横自如,富有气势,介乎戴进和沈周之间。不过,谢时臣在刻画局部时,有时不够精微,缺少秀韵。他的传世作品多为水墨立轴,《太行时晴图》是一幅构图饱满的山水画作品。画中山石林立,树木苍翠,层崖排列有序,的确是谢时臣的传世佳作。
( z+ c' X1 H/ q/ _6 A! V
; W- x! S7 p1 ?( o7 w1 ?
9 \# \* l! `% @  x! T: A, D! C* s) g( ^; }& D9 r$ X# K
' t! b- C9 A" |
《杜陵诗意图册》
7 C) G6 r/ q4 u$ m% i# K+ w$ p# t明 谢时臣 绢本设色或墨笔 8开 纵22.3厘米 横18.6厘米 北京故官博物院藏 - J2 ^/ K6 s$ [9 ?* L
杜陵即唐朝大诗人杜甫,此山水册各图无根据杜诗之意而作,诗画双绝,令人击节叹赏。引首有明文徵明隶书题四字图名。每开对幅有支恒荣楷书杜诗各一首。此图册构图均极尽巧思,繁复精整,层次多变。用笔苍劲古朴,墨色含蓄氤氲,点景人物选型古拙清雅,尺幅间亦能曲尽草木之态、诗情之妙,是谢氏山水的代表作。
' p( O% ^- K/ C6 Z$ R& R. f
! e# I2 X+ a# a" l$ Y7 ?/ l. l- o: T* d

, Y% n; p- i5 v
$ U4 E' O  k8 i/ R6 L* `, a" N4 @《仿卢鸿堂十景图》 ) c( P; {/ }4 h3 f
明 谢时臣 绢本墨笔 册页 每开23厘米 横36厘米 沈阳博物馆藏 1 w4 q' Z: n2 L: y& a; X
谢时臣喜欢画屏障大幅,有气概而不无丝理之病,这也是外兼戴进、吴伟两派所致。凡长卷巨幛,出笔纵横自如,颇具魄力,风格介于“吴派”和“浙派”之间。其人物近学吴伟,远宗李公麟,线条劲细潇洒。《仿卢鸿堂十景图》为谢氏临写古本卢鸿草堂十景册,画法奇古,笔墨简练而朴茂,每开以篆书和隶书题写景名,末页署款,左上题“草堂”,下钤“谢思忠氏”,左右钤“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等宝玺。
: T0 Q. f" D5 d* V( ]0 @3 n1 Y/ e! [9 u+ i" g

& Z8 U" m/ h$ b! K$ Z4 d  q, `9 z/ N% u0 O
《樵谷图》
5 E) F) w( r4 P* q' v4 b/ `明 文伯仁 纸本设色 纵79.2厘米 横46.6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i& i- D* a" I1 Q0 ~4 a3 K0 B7 H+ c文伯仁(1502—1575),字德承,号五峰山人,又号葆生,摄山老农,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侄子。山水、人物师王叔明,笔力清劲,岩峦郁茂。《樵谷图》描绘的是意境清幽的山水景色。画面上古松葱郁,枝干遒劲,生意昂然。溪水蜿蜒从山中而出,似闻淙淙水声。溪边有一院落茅舍,后山头草木回春,烟气苍茫。整幅作品富有山村生活气息。墨笔细润、松秀,构图自然,毫无矫造而得野趣。
8 _5 k" N7 [4 m9 [& B0 @
/ Z. ^* h0 M2 i0 M: \. z0 D5 I: S. L# k3 a: y1 L

1 e  \, m5 s/ X, n7 T& e
, f+ \1 T0 I1 Y( X! G4 s' b《溪仙馆图》
9 G% k  i# h0 M- k- {5 ]- F! B2 r明 文伯仁 纸本设色 纵71厘米 横39厘米 广州美术馆藏 8 j+ O; i$ M% I6 o
观文伯仁的《溪仙馆图》,可以看出他确实已经参透王蒙的画法,但又具新意。总之,文伯仁是一个善于向前人学习的画家,其艺术功力深厚,山水画笔力清劲,岩峦郁茂。雄关高岭,道路两旁斜坡夹峙,成行的树木泛青,城背山峦高耸,写出行客登程跋行的情景。画家在这幅图中着意渲染金陵城仲春二月宜人的春色,草木葳蕤,柳色青青,从而传达出友人顾元祥“风烟迷故国,回首不胜情”的眷恋心绪。 4 S: W4 Q2 ^* w9 N
, [- \; r$ u  k  H

1 b7 |8 `8 ?' s1 m
; M# f8 q/ X/ s( T. S
' `  [. K8 U" K( S; b! K《竹亭对棋图》
# W' _9 |4 {5 j明 钱榖 纸本设色 纵62.1厘米 横32.3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 {1 |+ m  u% @& q4 x本图题示:“小诗拙画问讯凤洲先生。经时不见王青州,养疴高卧林堂幽。竹寒松翠波渺渺,四檐天籁声飕飕。围棋招客赌胜负,劝酬交错挥金瓯。有时弄笔染缃素,句新调古人争收。城居六月如坐甑,思欲对面销烦忧。美人迢递不可即,东江目断沧波流。丙寅中秋四日,钱。”画家对于画中的松针、竹叶、细草都一一刻划交代,毫发不爽,但却细而不碎。具有很强的形式感染力,也使得画面的整体感更强。另外,茅亭中画有四个人物,着墨虽不多,但却情态各具。
3 Y2 \) x/ Y5 ?- d8 {0 m
, F0 z4 O" D9 [6 Q" S. _: M  j
+ E0 d" h/ X# ^. N  N  z. V  D* {6 O, g( I
5 I4 z* [" h! f" o$ D8 v
《乔柯翠林图》 + O. }' S. ~* ], i' B
明 陆师道 绢本设色 纵174.8厘米 横98.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6 k2 P6 g( j% Q7 v$ V/ L陆师道(1517—?)字子传,号元洲,更号五湖,长洲(今苏州)人。嘉靖进士。官至尚宝少卿。师事文徵明,诗、文、书、画所谓文氏四绝,并能传之。山水淡远类倪云林,精丽者不减赵孟頫。尤工小楷、古篆,全得麻姑坛法,而以色彩傅之,遂为一时书家冠。《乔柯翠林图》是一幅传统的文人题材的山水画作品,画中山势兀立,树木葱茏苍翠,枝干虬劲,文人雅士赋诗观瀑,好不悠闲自得。
% _* p4 F1 {: F3 h( v4 \1 O
; p& }9 g4 U7 `. d( M. [0 l4 |1 a; t3 Z! D
( }1 t# X' T# {  n1 D* z

: o0 q4 l- u# ^《雨景山水图》
. ]$ y( T1 z1 {. n明 孙克弘 纸本设色 纵171厘米 横72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0 {# p7 S* f& m0 c# y
此幅着色山水画表现的是雨后春山的景象。前景有小桥流水,农舍、草亭隐现于林荫之中。湖水宽阔辽远,占据了中景;远山挺秀,山间云蒸雾漫,也有楼阁、村舍隐现。画家自题云:“僧房十日掩柴关,闲看浮云自往还,无限天机心会得,起来磨墨写房山。”年款丙午(1606)。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这一作品构图布局,虽有平远之势,但远景又具高远的格局,仅由于远山四周的云蒸霞蔚而使整个画面呈平远之势。在用笔上,圆润潇洒,墨色湿润而浑厚,设色清丽而淡雅,恰当地表现了春天雨后景色。画家在技法运用上,熟练地运用了雨景山水的画法。   \( ~4 ^( W' t9 v' e4 f7 ]" _" }
3 U0 P3 p1 n7 m! T& r

: T, R# p! m& i; Y, h+ t( }( W+ E! i! c% r2 n/ N
0 v5 Z6 d( c5 ?3 x7 s
《城南高隐图》 . c$ H5 b: r% @* m, x; z
明 宋旭 纸本墨笔 纵76.5厘米 横3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0 s. w3 g& Z3 k& S5 `3 y
本幅隶书自题“城南高隐”,并题诗:“侩牛伊昔居墙东,何如南郭张家侬。泳歌恨不惊人句,行草妙比临池工。衡门柳色和烟碧,小院荷花映日红。浮云世事异朝夕,尔独高卧全真风。万历戊子之夏,偶遇仰泉兄,斋头相与高论,移日感而有赠。檇李友弟宋旭初甫志。”图中描写城郭内外初夏景色。此图以粗简的笔墨,精练的绘画语言,较生动地表现了近于风俗画题材的山水景物,表达了古代文人崇尚野逸、归隐的思想情态。画中以粗笔湿墨写树木村落,以干笔焦墨点叶,笔意苍率老到。
, @% {' Y, @) e! r8 W8 ^0 p/ x5 W# Y& c5 ]9 Z
( Q* ?8 A4 ?. o

# i  k; k2 p+ M0 @3 Q+ j
0 y4 ^$ m) q7 O; N* m5 M( o0 U) r& ~9 B《秋景山水图》 : Z6 s# J& V6 p* g+ x+ n6 I
明 丁云鹏 绢本设色 纵63.5厘米 横27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 l! O. T7 }% ~丁云鹏(1547—1628尚在),字南羽,号圣华居士,今安徽休宁人。白描师李公麟,似发之间,而眉睫意态具毕。设色学钱选,以精工见长。也工山水,风格略近文徵明和仇英。 丁云鹏的画法,早期细秀,晚年粗略,此幅已由工致趋向简劲,应是其中年所作。画中石法、树法浑厚拙重,别有一种韵味。整幅作品变化多样而基调统一,敷色轻淡冷峻,有一股活色生香的境气扑人眉宇,进一步加强了画面闲和严静幽雅的气氛。 / L1 P' `' t$ q8 k8 J

9 A; [; R5 f+ C- w3 u$ R
+ d+ h- ?) Z" n5 l
) V2 k  O+ m8 L, c" J+ D* L/ ^# Y6 B+ @  P: |
《山阴道上图》
9 b  B2 o3 U) d8 ]) S2 O明 吴彬 纸本设色 纵31.8厘米 横862.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y6 u4 h0 e/ R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层峦叠嶂,千峰万壑,岗岭逶迤,绵亘不绝;村舍古刹,亭台楼榭,掩映其间;山溪流远,河谷漫漫;溪谷间飞瀑如练,丛树繁密,依聚溪边涧畔;轻云薄雾,弥漫升腾,气势浩阔。实有“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在岩石间题以长篇跋语,有似山崖石刻,意也颇奇。这幅作品是为米万钟而作,米万钟是米芾的后裔,明代后期著名画家。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22: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0 y' ~9 h4 Q2 F9 m3 c
3 I% @7 |( s& f0 e: L% X8 G' C《石磴摊书图》
5 G3 m2 {& B* x清 萧云从 纸本水墨 纵132厘米 横66厘米 荣宝斋藏 $ a9 L- D% E. P" U; F
萧云从画山水行笔方折枯瘦,结构繁复而不乏疏秀,气格高森苍润,人称他为姑熟派。此图上自题七绝一首,诗云:“摊书石磴意逍遥,松下时听燕语娇;山间不知昨夜雨,瀑飞如练出丹霄。”款署:“已酉初夏,七十四翁云从。”这幅画以全景式构图写高山峻岭,山中茅舍八栋,松树数株,飞瀑汇潭,石桥凌跨,二高士盘坐于石磴之上,高谈阔论;稍远处,一童子挥扇煮茗,以应高士陆羽之嗜。
- _4 U% S9 b0 x( n, e; b: v
. W8 S! i( v( `1 ~
  u  B+ ?8 |+ |4 X
+ q2 b( P" P  o2 K4 Y* P' \% Y: Q4 T  o& A; S* W  b
《寒塘渔艇图》
  q& R$ o* K0 @/ |% a) E( ?: S明 沈士充 纸本浅设色 纵132厘米 横50.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T# s# n" v, e! p* k
此图描绘一山中林下,寒塘渔艇的图景。画面下部是水边碎石叠积,交错而起伏的斜坡。山峰左陡右缓,峰上林木丛生,左侧深涧中,一山溪在乱石间跌荡奔涌而下,流向下方寒塘之中。孤峰后侧远景,是隐约呈现的黛青色秀峰。此画布景既合常规,又别出匠心,笔法浑润,树石形体苍劲厚重,而其中又不乏松秀清逸之气,其用墨浓淡干枯,变化丰富,不拘定式,敷色温和,更使画中意境深秀而空灵,宁静而不空寂。画面左上方有画家篆书自题“寒塘渔艇”四字。
8 I; S( U$ m3 A# p6 @& a) g, [  C. t3 y! j7 R7 k
9 G5 m$ s- v1 o5 @& C# m* S

4 {. k0 `4 d5 v+ d% F9 L6 P  F3 `5 K' ]) U, U; @; l* B. g; N
《仙山楼阁图》
& Z" I7 s) |* o9 R3 g! j, @! W明 李士达 绢本设色 纵167.7厘米 横 79.2厘米 南京博物馆藏 : U/ z5 {5 I- e% f1 }# Q( x& D! X& w
李士达,号仰槐(亦作仰怀),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二年(1574)进士,工画人物、山水。曾经论述画有五美:“苍、逸、奇、远、韵。”又有五恶:“嫩、板、刻、生、痴。”此画用笔繁密紧圆,刻划精工,着意晕染,山峦有脉可寻,松针细如毫发,足具功力。画家在绘画技法上,摆脱前人的成规,自创特异的艺术风格。整幅画面,不见摹古之信息,画家于严谨之中细致刻划了一幅江山千里的图景,新意独造。 8 P) q' S+ @- \* Z* ^6 f

5 u; r# X9 ?# o. s! R- p4 [" Y) h4 y* y& [4 Y

6 J! W- r- `; O3 N+ A2 N7 ]9 z- N9 d7 l( ^/ b$ [
《高逸图》 9 Y( o- M9 J0 ^9 x4 z
明 董其昌 纸本水墨 纵89.5厘米 横51.6厘米 ) l( b# Y9 @  `4 o* @3 r. b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一作元宰,号思白,一作字思白,号玄宰,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又曰南董北米。画山水初学黄公望,中年宗董源、巨然,复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秀润苍郁,超然出尘。此图绘平坡杂树,远处山峦层叠,茂然森秀。在表现手法上,用笔秀逸,皴写适度,苍然萧古。自题:“烟岚屈曲□交加,新作茆堂窄也佳,手种松杉皆老大,经年不踏县门街。高逸图赠蒋道枢丈。丁卯三月。董其昌。道枢载松醪一斛,与余同泛荆溪,舟中写此纪兴。玄宰又题。”
9 I; z6 p$ y, d( q( @0 a2 V
! g, ~7 Q& G4 R! e+ \0 |9 X/ V/ R0 V4 z% T4 U6 o1 v

& G: ]& N: h( h% z9 H& |- S' }  E% |% U; R1 _6 F* j1 ^
《林和靖诗意图》 1 C: M: _& Z9 L# [2 S! h
明 董其昌 绢本设色 纵154.4厘米 横64.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6 O4 `% n+ r* N) B' C, `
《林和靖诗意图》用笔老健和极强的形式感,都显现了画家的艺术特点:师承古代各家,以书入画,柔中有骨力,转折灵便,墨色干润浓淡,层次分明,蕴蓄丰厚,拙中带秀,清隽雅逸,以平淡天真取胜。此图是董其昌根据北宋诗人林和靖的诗意而创作的。林诗为:“山水未深鱼鸟少,此生还拟重移居。只应三竺溪流上,独木为桥小结庐。”此图又名《三竺溪流图》。作品构图以深远兼平远法,画面设色以浅绛青绿为主调,温润淡冶,表现出画家在设色山水画中所追求的平淡天真之意。
# Z# U" m: a0 V- V+ l. i4 W8 p2 ?: F5 a( p" b

  g( \/ \0 {( \7 C: U1 [5 n- |- ~3 z

$ G- a8 l% p1 Z- p《岚容川色图》 ; N& P' S2 b* l: y2 P
明 董其昌 纸本墨笔 纵13.9厘米 横53.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i& E+ w# S. F! B0 i3 Q/ Z  s董其昌与莫是龙、陈继儒倡南北宗说,把“院体”山水画与“文人画”分为南北两派,随着宗派观念的深入,形成一种形式主义,陈陈相因,给清代三百年画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此图是董其昌山水绘画的代表作品之一。画幅上画家自题。此画兼具黄公望和倪瓒二家画法,虽然在画家的自题诗中称追想沈启南画意,实际出自董其昌自己的胸臆。表现笔墨为长,尤见笔墨特色,笔墨秀逸,墨淡而不掩用笔之迹。其画山石凹凸向背分明,峭丽中含淡逸之意。3 a7 k- [8 B% I8 b7 O' P3 b

/ \. S: y# O# Q
  h, [! h7 t, h- a2 R! ?% P/ j
( p8 W" n7 P9 E5 J
  [9 R) N$ M7 l8 h' }《秋兴八景图》之二 ' x1 X  j. C7 a4 y, [) c: ?
明 董其昌
" I% L. I. i% a9 g( ?+ J" Q1 g) C3 J体现了画家的艺术风格:平淡、酣畅、古雅、秀润。其用笔回腕藏锋 ,所作线条兼沉稳、生拙、柔秀之美;其用墨,神采飞动,有股天真潇洒之气扑面而来,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浓、淡、干、湿以至黑、白这“六彩”的妙用。其色彩的运用上,雅淡而生动;在结构布势上往往寓奇于正,善于以平淡取胜。
- o- k  Q- ~* ]' g& t: g) U8 ?7 r9 \( X" A+ f

3 L4 @8 N9 R6 n3 ]  z" F
' q! J/ [& V( Y, q& v; {) M2 A6 J9 |' S9 \/ H/ c( ~+ Z
《岩居图》 * W# K* s7 G! P
明 董其昌
6 b" {: Q# T& _8 k3 l8 A) I9 i9 n此图真谓奇峰图,一突兀的山峰直立图中,其势高耸入云。悬崖峭壁,不见山路,惟有层层白云拥于山腰间。白云下面连绵山峰,丘壑丛林。近处群树成行,劲枝繁叶,树丛中隐现草舍。山峰用淡笔勾勒出轮廓,作横笔米点皴,留出大片参差空白,以示白云。山石用润笔,连皴带擦,画面突出山峰,渲染江南秀润风光,体现了董其昌秀朗明润的笔墨技巧和葱郁苍茫的山水画风格。
# b& B& P& L# ?' U5 l* N" T" k6 ]% J6 W/ j7 B) p& F0 y) U& Z- L* D

" i9 b, _# \2 @- `- j! v, X, Y* Z7 z! y" j1 T4 f7 K) g4 `
" \' S" F) Q+ q' y2 c
《设色山水图》 5 j  T# p9 D" b% U; e
明 董其昌
; u4 ?. w1 i5 Z) u# h$ j董其昌富收藏,精鉴赏,书画艺术及绘画理论对清代影响极大。山水画学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不重写实,而追求笔墨趣味。古雅秀润是其主要特色,但柔媚有余而魄力不足。此《设色山水图》描绘山间的苍翠景色。高山奇峰,树木葱茏,山石圆浑秀润,远山坡石上杂树成行,层林迭翠,近处参天古树,枝长茂叶,远处山上有拦腰白云,飘忽似山中岚气。丘壑高耸,体貌崇峻,一派秀丽景象。 : O4 u; `; s8 Y4 G

, L, W; Y2 D- U  R2 O' j" C0 w1 @0 n$ X+ ^! L6 X5 m

: o) t) \4 l& Y, I
: U( E% x2 F+ s/ m% y8 U) R《云山幽趣图》
& n0 N) }# O( [3 K! k明 陈继儒 绢本水墨 纵110.4厘米 横54.6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 [' Z  F2 _. F# V* _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上海松江)人。工诗文、书法。陈继儒在当时和董其昌齐名,是一位积极提倡文人画的著名画家。能作山水,也以梅竹著称于世。 在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中,诗、书、画的巧妙结合构成了特有的东方艺术特色,陈继儒的的这一《云山幽趣图》, 诗,书、画相结合,文人墨气十足,我们从中可以品味出东方艺术所特有的气质。画有诗显,使山水画题材传达出远为深阔的思想容量。* w  Y2 j1 Z, i

& i( X; W3 H- k& W: Q( ]
# L- P& }3 |; V; n! n3 x8 @+ y8 ?$ b4 q9 }1 \2 P8 N; W
+ ^, K" U" e( C1 P7 @
《仿巨然小景图》
0 Y" G  x8 Z2 M% q明 赵左 纸本墨笔 纵67.1厘米 横35厘米 吉林省博物馆藏 * N% s) D  N6 g4 R6 T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傍山村野的景致。近处坡岸林木,苍润葱郁,远接高峰叠岫;山谷间有草屋坪地,有人物活动其间。左岸板桥临溪,画景虽少而意境开阔。以阔笔作皴,墨韵浓润厚重。画家自识:“戊午夏日,仿巨然小景,华亭赵左”。这幅作品山石、树木画法虽可窥见巨然的影子,但有着画家自己的风格,较之巨然,画家用笔愈显舒放,皴染结合,滋润厚重。整幅作品风格清雅,境界具有一种脱尘的宁静的超拔,充满闲适、自在、远离人间烟火的意趣。 6 R/ F1 a) d2 e- {
( ^' m- J; Z* ?5 S/ s5 [

7 T& p% G1 ]2 w% n) J  c1 V+ b; U9 o7 Z, E
《山居闲眺图》
) I6 |  x: S$ K" y明 赵左 纸本设色 纵161厘米 横67.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8 z6 G- f( C. i* A# F5 _此画用米氏云山略参黄子久画法,湿润浑厚,是赵左绘画作品中的杰作。此图卷,墨画山水连绵,千里江山之景象。山间云蒸雾漫,村落处处,山中楼阁隐现,林木葱郁。山的画法,用米氏云山法,圆厚凝重而润泽,得米氏笔意。树石画法也有元朝黄公望的影响,用笔干净利落,皴染结合。整幅作品,画家用笔肯定,技巧熟练,无轻浮之感,用墨富于变化而不杂乱,渲染之中略带皴擦,画面湿润,墨气淋漓,笔势潇洒而秀润,墨色透明而凝重。
' N% h* P* x8 _2 g; X# [) O9 @6 C" t' W, w, F; I* Q

# P, H. _9 \$ F. l
; j" g3 J. c$ ^) [* r6 x0 U
. ^4 a# [, K6 f% Q6 K4 N《寒江独钓图》
* k/ c9 S  W" b! P明 袁尚统 纸本设色 纵131厘米 横61厘米 山东省博物馆藏 3 N" T* x# j3 E& }; e8 {" A% J7 A
这幅画取唐人诗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清冷静寂的湖面上,停一小舟,一位蓑笠翁正独自垂钓,对岸山势险峻,天空阴沉,将雪山反衬得更为鲜明。近处挺劲的青松被积雪覆盖,迎风傲立,枯树低枝,颇具生机。在艺术表现上,这幅画取平远布局,构图有宋人笔意。画面上的色调单纯,点以赭石、花青,与墨色相间。一派寒气,使作品凝重而又生气,充满了静寂、萧寒的气氛。 $ C/ A$ o4 Z4 h3 ]/ z

. h6 `* D9 H3 ~
" V9 W' _$ W% k) X! U/ M/ j& ?$ p- f0 {

, I9 \+ ?( ~9 G9 R  y+ F4 _+ G9 r《晓关舟挤图》
0 g+ f0 \7 I- ~# f明 袁尚统 轴 纸本 设色画 纵115.6厘米 横60.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C  k) u' B& T: O此图以晚明时期江南繁华城市之一苏州市井生活为题材,描绘苏水西门群舟争渡相拥挤的情景。此图描绘刚刚破晓的苏州西北隅及虎丘周围的景物,为氤氲晨雾所笼罩,人们驾驶着满载人员与各种货物的大小船只十五六艘,一挤向不大宽敞的西门,由于一般较大的船在水门阻寒通道,其余船只首尾相接左右碰撞,拥堵不堪,船上梢公摇橹撑篱,篱杆交错纵横,使晓关舟挤这一主题更加突出。此图在笔墨技巧运用和各种形象的描绘上都相当熟练。 # Q3 v  C1 I: j- A  o: P) g
) g& i3 x+ ?- {7 Z, g) D

& x) Y8 m/ V7 w5 l
4 \: K- U3 P. O/ X0 i: a: H- ]) ]4 D, K4 Q4 W, Q" J
《青绿山水图》 % k) \: g- l1 b
明 张宏 绢本设色 纵130.3厘米 横63.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d* U  X' a8 k2 V$ p' a" K* a
张宏(1577—?)字君度,号鹤涧。吴(今江苏苏州)人。清康熙七年,邹喆曾为他的《山水图》记年,悉知他活到了清初。张宏师法沈周,又重视写生,作品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丘壑深邃。他的画以石面连皴带染为特色。画面的上层是村落后面起伏连绵的高山,峰群绵延无尽,云烟缭绕,驻目其间,观者仿佛置身千岩万壑之间,不知其有几许遥远。此画构图深远壮阔,笔法苍劲古拙,墨法苍润,格调苍劲秀雅,布局含蓄谨严。
) C& s) u3 D9 X5 H+ V# t) D6 {" [/ d9 B7 G( ~6 b0 c
2 T* b  X( }1 B4 j/ k9 O! i
$ P5 j6 P" G& @+ Y! v2 N

# f4 l6 Y2 X# N/ {" F) n, T《高松远涧图》
( G( _* e" D1 F% D9 j/ P. ]8 X* G明 邵弥 纸本设色 纵144.3厘米 横60.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f" p* U6 y/ A# j" ]邵弥(约1592—1642)明代画家。字僧弥,号瓜畴、芬陀居士。长州(今江苏吴县人)。性迂癖,不谐俗。其山水画取众家之长为己所用,笔墨简括,取景萧疏,具有“清瘦枯逸,闲情冷致”的风格,画如其人。画面上高松、坡石压角,杂树虬曲丛生,为巨松的衬托。左岸危岩突兀,其状险绝,远处烟岚远岫。这幅画运笔以皴带染,线条运动多姿,水墨淋漓,有出尘之致。 1 }5 D6 D) Z5 ]2 W
( @% k$ M/ M/ l  f4 u  d9 z) g: i
: W( W) }! E7 `, \2 m! p; j

- j4 a1 m9 S$ f2 j. `+ U) r- ^& N' J7 `& W% F
《贻鹤寄书图》 2 u, I5 |% }( L- \9 g7 C3 ]2 R
明 邵弥 纸本设色 纵87.3厘米 横5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d- s7 H2 b$ I2 b& r1 `+ S" j1 d
此图是邵弥画赠苍书的,苍书即褚篆(1592—1688),字苍书,苏州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邵弥偶吟“却怪居山犹自浅,有人贻鹤寄书来”之句,褚氏叹有同心,属邵弥绘成此图。1637年6月,褚篆往法水寺清阴堂拜访邵弥,邵弥即吟上述诗句并为褚画《贻鹤寄书图》记录他们的友谊,遂成一段艺坛佳话。图中画江水浩渺,坡岸苍松挺秀。对岸远山如螺,清幽澹远。构图简洁,笔法苍秀,皴染明净,人物虽小而意态生动。 + Z' n( L# F- X1 C5 m% W

: R4 \% K: v$ W& ]: z
2 H" [, C+ K& r0 I9 x* Z/ p! y
7 L  k9 O2 b5 `8 L( }《仿倪瓒山水图》
6 e* |% D- X" v: [. s% R  ~) M/ h明 杨文骢 纸本墨笔 纵40.8厘米 横29.8厘米 无锡市博物馆藏 ) a- Q( \4 m" M$ g1 }7 Y
杨文骢(1597—1646)明代画家,字龙友。贵阳人,流寓金陵(今南京)。杨文骢博学好古,擅画山水。董其昌评其画曰:“龙友生于贵族,独破天荒,所作《台荡》等图,有宋人之骨力而去其结,有元人之风雅而去其佻。余讶以为出入巨然、惠崇之间,观止矣”。画史上称他的画有一种士气,人莫能到。此画构图富有特色。画面的左侧是一带连绵的山坡和断涯,右侧是大片浩淼的水域。这幅画上画家运枯笔焦墨,笔墨虽枯而腴润,颇似黄公望的画法。
" ~7 P! M1 P5 x/ O, V( v* h8 V; O9 X! @1 \' _& _% w* D
0 Y9 P3 m6 \% u8 G% A
6 q& [; k# q- @0 ], L0 k
; u, E" A$ r, k/ y6 m
《仙人村坞图》
8 `7 t6 S' x# Y! f5 ?# S明 杨文骢 纸本墨笔 纵131.8厘米 横51.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x  B6 [. C* G  t! e$ Z8 a此图画一江岸陡壁的山水景致,远岸岗峦隐约,画面左侧是近岸边陡峭而高大的山峰,其峰上山路萦回,林木葱郁,山腰一浅凹处,村坞隐现。此画构景独特,其山峰并非布置于画面中部,左为高远之景,右为平远之景,但画家通过江水萦曲之势、江边孤亭人物及款识等使左右山水连贯统一。画中笔法疏细文秀,山石以披麻皴,多以干笔,着墨浓淡相宜,虽构景有奇崛之势,而境界仍温和平淡,画风略似黄公望。画面右上有画家自题:“仙人树坞锦为屏,鸡犬云中户自扃。烟火红尘俱不着,长斋绣佛礼黄庭。” $ Q5 x4 }/ r6 |& V
7 f  t* O; G( w& a4 D

& @$ {4 j. w1 k$ n6 s9 W2 j( i; e9 T# }/ ~) _

4 q+ r; l' j2 r* h- @3 G1 i《一梧轩屋图》
. T. T+ m8 A) H& t/ d明 卞文瑜 纸本设色 纵100厘米 横44.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7 i( J4 ~8 H9 `. {9 j( }( l- j此画描绘的是一屋轩及其周围的景色。画中有一座草堂,前有梧桐一株,高高矗立。梧桐树叶勾染精细,枝叶穿插自然得体。勃勃而有生机。草堂之中,一人正在抚琴,一人站在一侧聆听。屋外一只仙鹤似乎在闻声起舞。院落之中鲜花盛开;草堂四周,湖石环绕,皴法细密,苍劲润泽;左边木桥流水,水上荷萍点点,散落有致。整幅作品在花木的表现技法上多用双勾法,敷色清淡。此图自识:“丁丑端阳摹王叔明一梧轩图,; t* z" w% M" q4 C8 w$ p/ e( z# u
4 Y1 a. y/ W, V3 U
9 {; I6 v% |( D* }% R
3 C2 v1 N2 P2 u  G
, `2 d! Z  \9 M! r. q. V0 M
《仿宋元山水图》 * R) x; l6 Y/ v0 V
明 卞文瑜 纸本设色 纵23.7厘米 横29.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4 J3 f2 S* @* E8 M8 O: A8 M* V
卞文瑜,生卒不详,明末清初画家。本姓徐,后改卞,字润甫,号浮白。江苏苏州人人。他擅长山水画,布局结构颇富巧思,对树石的刻划富有笔意。他曾从董其昌研求笔墨,因此他的画风与董其昌很接近,但落墨太松,失之于弱。所作绘画小景居多,大幅少见。《仿宋元山水图》是一幅摹宋元风格而作的山水画,追求淡漠率意的宋元韵致。
; y. Y1 y3 {9 u$ }( q& D" c3 d2 J
5 W; v+ `7 x3 U8 G. y/ l# M6 r$ B7 X5 C2 [' @, K1 {5 _3 f$ N' T
& r3 I" }8 e) \4 b7 T0 ]( i
《山楼绣佛图》   j. P+ w- j' t. j
明 卞文瑜 纸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g0 A9 @# _4 N! b2 j$ y4 [6 q7 H此图描绘江南湖庄景色。在重檐的山楼中,陈设精洁雅致,一妇人正临窗刺绣。楼后竹林茂密莹碧,高耸透瘦的湖石与乔松、芭蕉矗立一侧。远山如黛,轻岚浮动。画家以松疏的笔触在有限的尺幅间表现了如此繁复的构图与内容,而在细微处亦一丝不苟,其笔法严谨秀雅。墨色于浓淡的变化与映带上更讲求合谐统一,匠心独具,显示出画家深厚的传统功力。
9 s, X- u) ^0 i. m! s
% g( W( J& t  F* F7 v
' o3 }- S5 M4 ~  `) x5 U8 i, P1 h8 \
《双树楼阁图》
( \( _0 P, O0 X3 |9 [- I! V明 项元汴 纸本墨笔 纵6.6厘米 横33.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3 Y7 T1 o0 w2 I9 R% a$ z项元汴(1525—1590),明代收藏家、画家。字子京,号墨林,嘉兴(今属浙江)人。家境富裕,广搜法书名画,甲于江南;因而熏习既久,书画自通。此图描绘的是平远的湖山景色,碧波间矶石垒垒,芦狄迎风,双树高耸,左边溪间流泉,远山逶迤,水天空阔,意境宁静。整幅作品层次深远,笔墨华滋,具有空灵浩旷的格局,令人有“瞬息千里,坐而致之”的感觉。这幅是画家为其方外友双树楼阁主所作,至明万历十二年重加题记,记录了此画的流传经过。- u" N( L4 |! |# c; t9 Q' N- N

3 G, S0 G9 \  U7 n* |3 v( Z+ f$ q/ K
! u3 Z: H- k3 b% x/ ?8 h5 M* Q6 L  s, G5 e
7 H- J! [# E/ A3 L# T3 e5 v
《桐阴寄傲图》
- w7 @. \. Z- B! R0 M5 [9 V+ H; g明 项德新 纸本水墨 纵57.2厘米 横27.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m6 r3 e- v# }6 Y! r. b6 o8 R% B项德新(约1563—?),字复初,项元汴的三儿子,工山水,得荆关法,尤其擅长写生。此图描绘的是夏山风景。画面上是一潭清水,有岩石、斜坡、枯木、修竹,环绕在其四周,得幽雅清静之致。这幅作品笔墨简逸,皴染结合,格调秀润。山石树木粗放之中不乏细腻之笔,水处多为空白,更显虚灵之气,野趣昂然。画中自题诗也耐人寻味:“重荫覆林麓,寒声下碧墟,绣衣高盖者,于此意何如。”
1 }2 v; b6 |  {# a9 ~5 U9 x/ M/ S8 r6 J: ^- W; g2 O1 j8 ~

8 V8 y% D. i" R( Y' Q6 X, M5 M# p0 \1 C8 P
《吴中十景图》 : I! Z, l+ ?% \" z
明 李流芳 金笺本墨笔 纵27.7厘米 横34.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0 x  s( e, W- ], t6 P3 P" C
《吴中十景图册》是李流芳描绘苏州一带景致的系列作品。此处选的是十景之一《虎丘》。虎丘又名海涌山,是苏州著名的游览胜地,景色宜人。古来诗人曾以“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红日隐檐底,青山藏寺中”的诗句状貌赞美这里的景色。李流芳的这幅小景,以平远构图,景物布置相互掩映,含蓄熨贴,画面上充满了清秀闲逸的韵致。画家的风格如吴伟业所云:“长蘅学梅道人,墨沈淋漓,如山雨欲来,苍翠欲滴。”
" ]$ ~1 T+ a/ u5 z7 n  r1 H2 l% n  h0 \& p. A9 ]0 j& c
8 v% T# M" U* f3 p2 A

9 o& y: T9 B  h9 t! H. w
4 u$ f% V$ M  k7 N3 ^, c6 Y" A/ H9 I* U《山楼对雨图》
1 `5 P8 z9 h+ |6 V7 E明 宋珏 纸本设色 纵82.57厘米横 27.4厘米故宫博物藏 & R* ^7 m% E1 f$ w+ g. ]
此画描画细密,山势敦厚,笔触劲健俊朗,构图奇峭多姿。画上钩有“三希堂精鉴墨”、“石渠宝芨”等皇帝的祖传印章,“石渠宝芨”著录。3 b9 o" ?. \: `; n' }: o, l7 P

, p9 g9 o6 t4 z6 n) p* R% `: t6 E! M

, i" r: J/ H% P$ F. n% f8 p, L, w《山楼对雨图》 / L9 G0 w/ u% T$ X# q+ v
明 宋珏 纸本设色 纵82.57厘米横 27.4厘米故宫博物藏 $ C, {. s8 D" }0 y* ]  P
此画描画细密,山势敦厚,笔触劲健俊朗,构图奇峭多姿。画上钩有“三希堂精鉴墨”、“石渠宝芨”等皇帝的祖传印章,“石渠宝芨”著录。 % l3 ~, q4 B3 }+ F, O  V$ W
6 w5 N) i; _* p& N; t
/ |$ L6 R( o$ J" y3 `; D$ d6 V0 E

$ Y& B' Z4 E" Z; h+ ~
% d/ u/ ~! H  ~  B; Y  Y《日濯清泉图》 . c6 w' K3 a2 \- `
明 恽向 纸本墨笔 纵152厘米 横53厘米 % t8 T4 J/ B7 a
恽向曾为周亮公画山水,自题云:“逸品之画,笔似近而远愈甚,似无而有愈甚;其嫩处如金,秀处如铁,所以可贵,未易为俗人道也。”画上自题:“坐茂树以永日,濯清泉以自洁,摹燕文贵笔,恽向。”在这幅画中画家借诗文的意境抒发了自己高洁不俗,寄情林泉,怡然自乐的心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恽向的这幅作品笔墨苍润,用悬腕中锋,以草书的骨力入画,圆劲雄健。如评者所云有“嫩处如金,秀处如铁”之致。; |% s( U2 ~7 O5 m4 Q# h* O

" \9 ]! b0 [- }+ ^1 P0 t3 N1 @
- z% ]: q( X( |( n. L* ~3 u: {2 X! _3 }) W( N
: s  g% h. ]! F! d
《秋林平远图》
" v$ t) ^; D" l0 `1 D明 恽向 纸本墨笔 纵61.5厘米 横61.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f; s. O' `& ~- W倪瓒主张作品要表现画家的“胸中逸气”,抒发画家的主观意兴,反对刻意求工,求似。元代起画中的所谓“逸格”被列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明代江南的画家甚至以有无倪画来判断画家品味的雅俗和清浊。恽向晚年倾心于倪瓒,黄公望。他的这幅画纯用干笔勾皴,线条秀健,以枯笔皴擦而又润湿的感觉,意境幽淡空疏,深得倪云林笔意。
- n& X+ b$ D. u% n' [' H$ k3 ~1 R1 O3 Y

. M, w. G4 W, M/ b. S& J3 J, C8 z0 `; X4 y1 b6 Y( ^; J+ X2 Y

; R1 O9 C+ M( S; R" E2 Y8 K《幽涧鸣泉图》
2 k6 C8 v  _- C$ N1 P- `. R, W明 恽向 纸本墨笔 纵214厘米 横90.5厘米
4 @+ H2 `' e: y恽向(1586—1655),是明代画家。原名本初,字道生,号香山。武进(今属江苏)人。擅长山水,早年学董源、巨然,以悬肘中锋作画,骨力圆劲,浓墨润湿,纵横淋漓,自成一派。晚年敛笔于倪瓒、黄公望的风格,惜墨如金,挥洒自如,妙合自然。由于他常往来于齐鲁之间,并登临泰山,故笔下山水得自然雄浑之气。他曾为周亮公画山水,自题云:“逸品之画,笔似近而远愈甚,似无而有愈甚;其嫩处如金,秀处如铁,所以可贵,未易为俗人道也。”   @: g8 ]+ V$ @" l# p  ]3 V: g
7 {2 ]2 k  |$ Q( B9 i

4 x7 `2 \6 y0 a0 @; L
. }, {$ D* \. @# `- I9 p/ {, Y- Y* ?7 N% s  f7 i0 V
《仿张僧繇山水图》 - J. q3 n. t3 y% m* A
明 蓝瑛 绢本设色 纵177厘米 横91厘米 无锡市博物馆 0 q2 I5 d3 h) \9 L& v) l" [
蓝瑛(1585—1644尚在),字田叔,晚号石头陀,又号东郭老农,所居榜额曰:“城曲茂堂”,钱塘人。一生以卖画为生。蓝瑛擅画山水,他的绘画气力深厚,风格多样。在明末山水画中独具一格。张僧繇是六朝时的大画家,初唐时他的影响很大,明代“没骨画法”的复活,始于董其昌。董其昌没有见过张僧繇的真迹,是凭推想作仿张僧繇的没骨山水画的。蓝瑛师法董其昌,他们虽然是凭推想力追没骨古法的,所作绘画自成风范,颇为别致。
: l; z9 g- f5 g; ?/ A( [9 `: }* E9 {  c6 S
  s* `& S$ z' ?

$ z) T% i6 V6 p+ _
( ]5 z! M0 I( q/ k  s) U% p, ~) c《白云红树图》
; Y  C9 g. \7 H1 p4 m& F明 蓝瑛 绢本设色 没骨青绿
/ m- `! V' s, ~4 j/ ~此画画面前景以平远构图,画山间水畔的村落,水边斜生着苍劲的老树,村落后倚高山,山间白云缭绕。画中山石不加勾勒,直接用石青、石绿,多种颜料渲染,山脚用赭石相接,用汁青和花青染出石面的向背关系。树木的轮廓略加勾勒,在敷色渲染之外略加皴擦。树木的枝叶工整细致,有宋画的风致。白云以花青和白粉晕染而成。蓝瑛的没骨重彩,色彩明丽,色彩对比明快,具有一种装饰美感。 + U0 v/ t  j+ V# {2 S
) v1 w. G! Z, f* P5 r2 ^( y
- e3 X/ s$ \4 U  P1 d

" ~1 m2 Z3 G1 M8 A" `6 ^9 F《江皋话古图》 ' A1 `6 P( V. }  I  R# b& \
明 蓝瑛 纸本设色 纵169.4厘米 横5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6 [5 y; G# r1 `8 w0 C  O
蓝瑛的山水面貌有两类:一种是水墨浅绛,一种是青绿设色,浓丽夺目。张僧繇没有真迹传世,对他的没骨画法,董其昌是以意求之。蓝瑛受到董其昌的启发,凭借推想创造出自成风范的没骨山水画。董其昌的“没骨法”核心是不加勾皴用“纯色晕染”;蓝瑛则主要继承了宋人的青绿山水画法并较多地运用皴法,因此蓝瑛在多幅作品中自称是仿张僧繇之笔的没骨的画法,实际上是蓝瑛的创造。此画笔墨苍秀,设色淡雅,画风清疏,是蓝瑛晚年的代表作。
1 r/ z  v4 u  m& K  \3 P* B# m
/ e3 _' D" A/ F2 H- w1 ^0 |; F8 @5 \% y; s( v5 X

" ?; d3 {& q1 Q/ u  J+ U" }《郑州景物图》 , F  e. \( l! x  C% o: q
明 文从简 纸本墨笔 纵98.2厘米 横38.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9 H, y' Z/ l# K' R. `- F文从简(1574—1648)明代画家,字彦可,号枕烟老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文徵明的曾孙。山水画得文徵明之家法,也学王蒙、倪瓒,爱用枯笔皴斫,稍有变化。《郑州景物图》的构图极为疏简,坡岸仅以干笔勾勒,几无皴染,整个画面由于有大片空白而显得十分空阔,但虽空阔而不空洞,空白处观者凭借想象似乎可见云气茫茫,水天一片,元气淋漓,气韵丰盈。这幅画的笔墨极为精简,笔墨师法元人,又得文氏家传,具家法而有变化,是一幅笔简意丰的佳构。
1 K8 u+ I4 B) a6 g/ |
( H0 u3 Z& y- z1 `. w3 S! R7 L5 {( I2 e: u4 U  n" a' r

7 g6 g/ I( K6 F, v; U, `
: o6 ~( H" X: A2 f, O《怀古图》
, v3 O! p$ {) n8 x3 z, e) P6 D明 杨补 纸本墨笔 纵26.7厘米 横3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6 H# ?% S& f. e1 e; \9 g/ e
杨补(1598—1657)明代画家。字无补,号古农,祖籍临江(今江西清江),生于吴,后为长洲(今江苏吴县)布衣。这幅画构图丰满,正中一座山峦迫塞画面,给人以弃绝弃绝尘俗之感。杨补山水学黄公望,但这幅画上兼有吴镇风格影响。画上勾皴点染并用,落墨大胆沉着,浓墨醒目,墨色层次丰富,构成了画面的空间感。山石坡地以长披麻皴写出,笔力劲爽,表现出了山岩的独特结构。1 \9 k& M  q" U' M* k( ^# ^6 f" q
& y+ q' N: z6 h; b# U  `: b
( v1 l" C8 W/ @- Z  [1 n

# N1 j' h- B/ I- Z$ u
5 K3 a# [( H! T& n6 ~& E《山水花卉图》 8 U6 A. @- \: Z
明 倪元璐 绫本墨笔 纵39.3厘米 横65.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g! X' _' U$ W! ?倪元璐(1593—1644),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倪元璐喜欢用水墨生晕之法,苍润古雅,绕有风致。此图册共八开,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两开。第一开描绘的是一老翁停舟垂钓,但见江水浩淼,笔简意远,耐人寻味。第二开表现的山村欲雨的景色。虽为米家山水,但笔墨技法受到董其昌的影响,以浓淡不同的墨点和墨色,渲染坡坨层林,留白处宛如浸漫于岭间的云霭。用简略的线条勾出村屋数幢,笔墨具备。 3 u9 o7 L$ w0 {
8 s6 Z2 S, Q$ B+ c; C: r

" w( s, M$ z' ^7 L# h, |; `+ ]9 i) S9 n- a6 ?; G  A! b  n2 F+ _
《山水图》
, b% A3 e% t; T+ M- _明 项圣谟 纸本水墨 纵56.5厘米 横31.3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 L" N4 X, c/ z: m2 g: ?8 j% \项圣谟(1597—1658),明末清初画家,字孔彰,号易庵、胥山樵,别号松涛散仙、存存居士。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他的祖父是项元汴,是明末著名的书画收藏家和画家。伯父项德新也善画。此图画松石林泉,仿沈石田笔意,画面近处,孤松高耸,枝干遒劲盘曲,笔致劲秀,用墨雄浑。远处山石疏简空灵,用墨苍劲。整幅作品气韵天成,风格清隽。画的左上角有五言诗一首:“林下两高士,清谈销日长,不知尘外客,逐逐自多忙。仿石田先生笔,项圣谟。” 4 s- {3 {8 _+ O! O' M

9 O$ [) A/ h, x' V) t5 n, ~$ n' t- G/ q6 b
' t$ W" G) p& u- d
《放鹤洲图》
1 m2 O0 N5 m; [* d$ L明 项圣漠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 {2 w8 c  I% C+ L& g
此画是一幅纪实之作,画中湖田顷顷,碧波荡漾云霭飘沙,村舍渔船掩映在此山石树影中,层次井然,意境清幽,构图繁复中富有变化,笔墨则细密外蕴涵妩媚,是一幅士气与作家兼具的山水结构。 ; Y; c) C- z  W
) {) a1 r* }) y- A+ b

/ y4 ]( ]- b6 E: n! q2 K: i) k; }0 h: `0 Z8 Z  C8 l
《剪越江秋图》
0 Y4 ~: A1 c; {  l  l" T$ ?明 项圣谟 绢本设色 纵34.5厘米 横68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9 y& ^: H+ j0 V1 a
《剪越江秋图》是一幅纪游之作。明崇祯七年春,项圣谟与友人相约游黄山未遂,当年八月与表弟游历富春江,一面尽享山川美景,一面写生创作,得以完成此画。画卷按其旅行足迹而画,起于杭州附近的江干,沿富春江逆流而上,经富阳、桐庐到建德,然后入新安江,到淳安县,转入武强溪,达遂安,共约五百华里。雨霁天晴、暮色沉暗、山雨蒙蒙、风急浪高、江波滚滚的气象和名胜古迹、险要山水等,在画家的笔下尽得以写照,而且富于变化,多方位地表现了富春江沿岸的旖旎风光。9 N. E' S  @1 c' I% F" A
1 _7 v2 s1 Y- V; [
! P# u2 _) T8 X) n+ n$ H
《大树风号图》
) Y' }- r1 K# N* w( k6 b! R明 项圣谟 纸本设色 纵111.4厘米 横50.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d% J) Z2 `- y+ F此画的主题是大树和老人,背景为一抹苍茫空蒙的远山,山峦逶迤跌宕,荆棘杂草丛生。画家用浓重的笔墨刻画大树,画中大树参天而立,主干粗壮挺直,有刚强不屈之势,枝条繁密横生,蟠曲虬劲,虽树叶尽脱,却显得气势非凡。树下老者拄杖而立,面容清俊,遥望远山和余晖,徘徊沉吟,似有满腔心事。传达出一种沉穆、凝重、悲愤、孤寂和苍凉的气氛。全画构图别致,在视觉上故意营造一种既苍劲又独立不移的稳定感。本幅有画家自题: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薄西山四海孤。短策且随时旦莫,不堪回首望菰蒲。
3 S( K) L1 ?5 S1 L/ w8 O7 G* n
  }. V" |; b5 g; `5 b. C2 T0 ~1 L! X
& g: i7 |' j( R+ A6 V+ D2 s. N5 o; K$ I, X5 h  \; D1 [
《山水兰竹图册》 6 {: h: t. y: A: M. m
明 项圣谟 纸本墨笔 12开 每开纵25.2厘米 横24.6厘米   Z. ?' B& k; \! k+ v& }
由于家富收藏,有机会遍学宋元古人,项圣谟的山水画融会了宋人用笔的周密与严谨,又有元人的格调韵致,笔法秀逸,布局大开大合,富于变化。他喜画松树,有“项松之名满东南”的美誉。董其昌认为他的画有时“士气”和“作家气”。这里所选为第六开墨笔山水,钤印“项圣谟印”、“大酉山人”。 - d& [! L, [' w8 i
) w) a/ H: u# G% a3 P
4 Q( C% Y- b5 {

) g% Y7 s; p/ ]$ v《王维诗意图》
: h, V/ E' r0 N4 I" x明 项圣谟 纸本墨笔 每开纵28.1厘米 横29.4厘米 3 l1 [1 ~0 `- [5 k# t0 _, r7 B
此册为项圣谟、吴必荣等诸家合绘王维诗意图,共十六开,内项圣谟所绘为两开。第一开,本幅自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崇祯二年二月晦日,项圣谟补图。明知不入世眼,自得其致已耳,何必向画中人察其声色。”钤印:“项圣谟印”、“孔彰父”。本幅有鉴藏印记“张绗私印”,裱边有鹪题记并藏印二方。
& _1 I- k1 @3 u7 }$ A- E
$ q  z, l% F1 }! b. x8 ?: q4 f( M$ N2 X) f- A2 w

9 M- e2 E& P" d) c+ h, C《仿黄公望山水图》
  l# X0 ?4 q" `/ ?) T明 项圣谟 纸本墨笔 纵43.7厘米 横31厘米
* n+ M2 J$ v9 s/ z5 C9 U此画为仿古山水画,有黄公望遗风。本幅上自题:“曾见痴翁半张纸,不多数笔山与水。自然苍润有云烟,聊复从翁画如此。此为会嘉兄临黄子久半张纸,是画即藏李氏秘笈中。崇祯壬申二月晦日题于鹤梦轩,项圣谟。”钤印“项圣谟诗画”、“拙胜”等。 9 @: M  Q$ i8 A/ ^# L
+ ?4 ^. [4 O& ]$ z- z' a
1 r- l1 a- I% o! H

$ x6 m* ?3 Y* W  n《杂画册》
5 k/ \8 V# U8 N. t5 y4 f; T' Q明 陈洪绶 绢本设色 共八开 每开纵30.2厘米 横25.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_8 N- I: T% m4 G$ t8 r
这一图册作山水、人物、花卉,画法工整,趣味古拙。其八开分别是:1.山图2.黄河巨津3.湖山深远山水4.远浦归帆5.石泉云树6.罗汉7.夔龙补衮图8.玉堂柱石。此选二幅作品,一幅是设色泉石云树。画面上云树如带,意境迷离,用笔工整,设色典雅,富有装饰感。另一作品,设色溪水山涧石桥,二人坐桥上对语。意境清新自然,古意森森。山石皴染结合,树木用横笔层层点出,墨色湿润。 7 q. U9 R3 H( N& x6 a% g
' ~/ T! V: S2 s% _$ q7 T

8 a. N% |( p6 L: c! @" V6 C: p% p
$ j# z9 V4 n" i. Z: y2 c! a1 F8 Y7 A9 z( f
《闭户著书图》
5 D, [9 E( e' A* X, [明 沈颢 纸本设色 纵96.2厘米 横40.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5 o: s7 x- d8 c3 @& [, l5 m
沈颢(公元1586—1661),明代画家。一作灏,字朗倩,号石天,江苏苏州人。性格豪放,博雅多闻。 沈颢书法真、行、篆、隶无所不能。更精绘画,深研画理。“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是他的创见。他临习诸家, 位置严整,小景淡远清旷,画风近于沈周。晚年笔意挺秀,点染清妍。写画山水,笔墨秀雅,立壑奇突。名重一时。 ! v4 v# h2 ]7 l! p1 U* }

/ O( H; }! V, ^- A& c+ z
; f1 Y% q1 _2 R1 b7 v) n' x. g+ y' w* j2 z! Q; ^
《山水图》 ( d/ E( t$ f/ }3 T9 d
明 李永昌 纸本设色 纵125.7厘米 横58.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l1 ~" q+ d- m1 a
李永昌(生卒年不详),字周生,安徽修宁人(有认为是安徽欷县人)。善书法,画风学董其昌。工山水,仿元人笔意,画风清秀圆润,清逸疏简,为汪之瑞师,开新安派之先声。主要活动于万历、崇祯年间。《山水图》是最能体现其风格的代表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4 21:25 , Processed in 0.03559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