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 19: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229)
' i' R# ^0 M+ L8 x* u2 e  
% ]  j) ?5 R0 M/ V  唐坰是个很奇妙的人,进入官场靠的不是文凭,而是接了父亲的班,但《宋史》他的列传里却没有点明该老爹名讳。
8 l+ p0 g' Q4 j+ J) W* z3 h& }  升官不是靠政绩,而是两句话。他先对皇帝上书,说“秦二世胡亥被太监赵高控制,导致亡国,错误不在于强硬,而是他太软弱了。”$ Y; l  @! S7 d% i4 C
  这句话无论怎样看,都只是一句很普通的读书心得,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就此得到了宋神宗的欢心。  l( `) ~0 ]' X. M. G# z
  也许是当时朝臣一片声地要求神宗忍住脾气,变得温馨可人,使外邦,使国内都如沐春风吧,惹得神宗大怒,才觉得唐坰这句话特别的顺心。) O& C/ r; ?1 d
  第二句,是针对怎样迅速推行新法的。唐坰说“事情很简单,只要杀了韩琦、司马光等反对派大臣,新法立即风行天下!”/ i3 K; T- r% e, \7 U
  老天在上,他这句话半点错处都没有。自古以来哪有不见血的改革?以宋朝恩养了一百多年的,优生优育的士大夫们,除了杀几个为首的,再把脑袋挂到城墙上去,恢复五代十一国时的风气之外,根本就没法控制。
1 i! S0 [8 R( j$ w2 b  但正确的,不等同于合理的。法子虽好,可惜不能用。但并不妨碍让王安石非常的受用。真爽啊,终于有人说出了症结所在!9 T3 T) L" `2 F
  唐坰平步青云,赐进士出身,到崇文馆校书,成了馆阁人员。只是再想更进一步时,却出事了。几个月的时间里,他的本性就让王安石非常的不安。这个人太自私,做事目的性太强,而且毫不掩饰,比邓绾更加不顾一切。9 V  g) _! B) U' \7 Y) Q1 z
  王安石只能轻轻地把他放下,不贬官,也不调走,让他慢慢冷却。这实在是当时最正确的选择了,试问一国首相,只是把提拔一个人的速度放缓下来,有什么错吗?要知道只是几个月的时间而已,之前是让这个人一步登天的!. [6 z- o' E% Q0 O' Q
  
; D! _  D( K" \6 `1 L" G  连载(1230)& Q# L. S' @7 c- p
  
5 F( r: d& ]9 Z5 Q2 Y  可事情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唐坰的本质就是个疯子。他就是那条著名的寓言《农夫与蛇》里的那条冻僵的蛇,一但它醒过来了,就要为所欲为,反戈一击。
  ^1 y3 R* n! N7 w) H  根本不去管后果怎样。
) l8 P' v) P$ L  这个官场白丁,一个靠父亲当官的废物衙内,觉察出王安石的冷淡之后,第一时间反目成仇,写了20多道弹劾奏章,一定要把王安石告倒搞臭。可是都被宋神宗给扣下了,留中不发。. _4 F0 v: ]0 u0 Y
  一般来说,换成另外的任何一个人,事情到此就算结束了。第一,再有怨气,官场的规矩之一就是不许欺师灭祖,王安石是他的直系靠山,如果这都要造反的话,小心成为官场公敌。7 e* g7 }4 b2 Z( v' x
  这倒不是说官场里有多道德,而是面对这样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大家都会心冷,都会躲得远远的。
/ S7 s- j* ?. {! g5 C  第二,发火有时像自杀。别管气多大,跳过一次楼不死的,基本不会再跳第二次。动力不足了。可这些都不适用于唐坰。
: ?  k, r9 ]' B  N7 g; ~  他是个疯子。9 o; o- q3 b* g
  第三,20多道弹劾奏章,都被皇帝压下来了,再明显不过这是皇帝不想事情闹大。就算不把王安石放在眼里,皇帝的面子总得给几分吧?不,在唐坰的心里,根本就没有第二种利害观念。
, {; _4 C& O5 N& r* V  只有他个人的心情、前程才最重要。( M# J0 F) r9 @3 S* l5 y$ E; k! w
  话说宋朝承袭了晚唐时期的制度,开封城里每隔5天,官员们会在宰相的率领下进宫面见皇帝请安。这叫“起居日”。事情就在熙宁五年八月的某个起居日时发生。. j1 u. ^* d- }# B! U
  那一天正常的程序在进行,突然间唐坰站了出来,他跪在大殿中心,要求皇帝正式升座,他要奏事。神宗一下子就明白了他要做什么,20多道弹劾,这不是一般的力度。6 J+ ~! V  Y& F* d
  神宗摇头,说换个日子,他仍然想大事化小。可是唐坰跪着不起来,一定要今天立即处理。没办法,神宗只好升座,再纠缠下去,别的大臣们会往别处想的。
" H+ m: C5 v" W8 n  比如误会唐坰是要像从前的谏官那样,经常性对皇帝的私生活之类的事进行批判。
+ l8 _2 g2 X# C! `7 p2 M  神宗升座,唐坰的机会来了。他开篇第一句话就暴露了他的疯子本性:“臣要说的,都是大臣们不法的事,请让臣在陛下面前一一陈述。”
+ _$ e8 }" Z* q3 v1 |& k4 u  好,所有的大臣,包括王安石、文彦博,谁也别想走。* ]" T0 z5 Q6 A% H) u! f
  接下来他把笏板插好,展开了奏章,却没读,突然间转脸瞪向了王安石,说了句北宋百余年间最牛的话——“王安石到御座前听取札子!”
! o+ z8 W1 h, b" a2 W  王安石愣了,他搞不懂的不是唐坰怎么会突然间翻脸,而是宋朝从来没这个规矩,你要念什么就念好了,哪有让当朝首相出列恭听的?你当你读的是罢相制啊!0 d4 b  `% W  {
  可沉默是不管用的,在一个彻底翻脸,成心找茬的人面前,只会让耳光来得更猛烈些。就在王安石稍微迟疑中,唐坰己经变命令为呵斥,吼出了这样一句话。8 l' w" Q; z+ P! d7 s$ d
  ——“在陛下面前尚且这样,到外边可想而知!”' f" K" M0 |$ K7 g
 楼主| 发表于 2010-7-1 19: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231)% |. E% ?  c! q/ w) N0 \
  
: Y" E' S% e7 ~9 I* @5 g5 P& ^: x  这句话的威力无比巨大,天不怕地不怕祖宗也不怕的王安石立即听话,乖乖站了出来,到御座前躬身听命。唐坰说得很明白,他再犯倔就是蔑视皇帝了。3 L- e- [& T# ^: ^* ]4 r" h
  唐坰展开奏章开始读,大家的耐心要好一些,回忆下前面吕诲的弹劾很著名吧,一共才10条,而唐坰先生居然总结出了……60条。我们挑其中的重点介绍。第一点,直指中心,王安石专作威福,和曾布、吕惠卿等人表里为奸,窃国大权,天下人只知道有王安石,而不知道有皇帝;
2 z( Z- U  g9 Z2 I0 `4 P& U  第二点,王安石烦人,传统士大夫阶层也很讨厌。文彦博、冯京等两府高官什么都清楚,可胆小怕事,别说对抗,连说句话都不敢(知而不敢言)。尤其是王珪,他对王安石恭敬得就像家里养的奴仆一样!
8 u( h% k" M7 [1 S5 L  说着无敌的目光瞪向了王珪,王珪当即承认真的没有唐兄你的魄力,俺认输,他低下了羞愧的头颅;
4 ]* E+ Y9 `! t% T2 }0 @  唐坰的重磅打击留在最后的第三点——元绛、薛向、陈绎,这三个人是王安石的家奴,根本不是朝廷命官,由着他颐指气使;张琥、李定是王安石的爪牙,四处无事生非,陷害忠良;台谏官张商英是王安石的鹰犬,随时咬人,入骨三分。他们紧紧地团结在王安石的周围,己经是朝中之朝,一个分工明确的犯罪集团了,宋朝就要坏在他们的手里!
+ M/ o, ^9 n& x! P) {3 @  一封奏章,60个要点,到此终于结束。唐坰先生旁若无人地读完,之后谁也没理,潇洒异常地下殿走人。他走后,史书记载满殿的侍卫们相顾失色,目瞪口呆。
- w. \6 f/ f) V  P5 p) n  值班这么多年,头一次见过这样的猛人!6 |0 J' u5 Y" s5 K
  其实不止是侍卫,当天大殿上所有人都非常郁闷。王安石就不说了,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突然间破了100多年的官场纪录,在皇帝面前被人呼来喝去,骂了个狗血淋头。3 s/ r5 d* W$ P1 @( F9 f8 y
  首相哎,真丢人!) r& S2 E# t$ G( b+ H
  反对派也不好过,按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可唐坰这人就是不按常理出牌,骂王安石连带着文彦博,谁的面子也不给,哪边的队伍也不站。% s' c# w: G8 ^5 g; w" y: G; L
  最愤怒的还是皇帝。神宗真是搞不懂了,他和唐坰到底谁是皇帝。理论上应该是他,可是被人强迫升座,又被人借用头衔去砸王安石。2 ~$ n, K4 e1 R
  “在陛下面前尚且这样,到外边可想而知!”' k! S6 @0 f* a, p" T( L
  这句话听着好像是维护皇权,可就这样就把首相喊立正了?我是皇帝也从来没这么牛过!* D; x0 y# d$ \& u: t& i, U
  7 \6 F+ B4 Z5 r4 ~& Y4 i+ B
  连载(1232)
$ ~+ f0 v& P5 |1 x- o& E6 v- Y/ U. K  
0 _5 ]3 N3 {0 o" T0 O, O  之后的事情更衰,唐坰长篇大论滔滔不绝,期间神宗好多次喝停,可人家理都没理,直到读完,仍然没理,直接就走出大殿,当下班了!" P5 e8 _7 r: h; q! K6 {3 n
  一直当本皇帝是空气?% ?# V' B. B% X% F2 B; z5 }  }
  以上三方的怒火,决定了唐坰这个人的政治生命。他先被贬到潮州当别驾,罪名是渎乱朝仪。接着一贬再贬,到广州军资库去看仓库,到吉州酒税去当科员,最后彻底贬成平民,返朴归真了……. Q6 O: l2 t. g) |5 p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这是个疯子的原因,为了不该发火的事,向所有大佬开火,一点退路都不留。这样的事做出来,除了精神病之外,好像没有第二个名词可以解释。
* F2 v: ?/ R2 H& [: g0 V6 P  这些事都发生在熙河开边,以及荆湖平蛮期间。王安石的新政集团既要在七八十年间一直萎靡不振的外战纪录里打出一片新天地,更要在内部顶住各方各面的反对压力。包括像唐坰这样独特的、不常见的非典型疯子的突袭。
; N' g: L9 T8 t5 R. w8 X8 f, t  T  可以把他当做个案,可职场里不认偶然事件,只看结果。经过此事,王安石的形象再一次被弱化,尤其是他在神宗心里的高大感也开始悄悄地松动,在荆湖方面,就一再坚持己见,不用王安石的嫡系章惇,而去选择对立面的蔡烨。
: O1 O6 d" s  l' w  好在朝廷里在争论,章惇己经在不断地进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就敢在有限的时间里打出漂亮的成绩,让上面不得不按着他打出来的节奏走。
9 K( X$ n0 u3 h9 u+ m% F9 g9 R6 w  章惇这样,王韶也一样。他们都清醒,公元1072年是改革派气运的分水岭,如果他们打不出好成绩,之前各种新法就真正了100%的横征暴敛,短期见效,长期有害的本质都会暴露。如果打出来了,一切都好办。就好比先秦时商鞅得到了河西之地,近代满清时雍正初期年羹尧扫平青海。* W  \5 \& L5 U; p( Y' e
  仗打赢了,什么都好说!
2 o& \* C- Z* K9 z, L3 ^/ X3 z  可谈何容易呢?不说河湟地区汉人己失去了200余年,早成了塞外异域,也暂时忽略掉荆湖南蛮的崇山峻岭,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困难。当时宋朝真正的危险其实不在西北与西南,甚至也不是西夏。. P, r% ^3 c! t
  而在东北。
1 A( V6 _7 ?9 t1 j2 u$ V  按照王安石们的灭敌步骤,是河湟——西夏——辽国。从简单容易的下手,直到最后收复燕云降服契丹。计划蛮好,可也要看辽国人愿不愿意。就在这段时间,辽国人在边境蠢蠢欲动,巡境兵都过了拒马河!这是宋、辽的传统边界,那么看一下宋朝的准备如何。
# g( u5 l% C- o) ?: S( ^  哪有什么准备,河北方面的宋朝百年无战事,早就都退化了。宋朝要在河湟开打,同时牵制西夏,没有半点余力去支援北方。. K% H" U  V1 @. X
  好有一比,北方疆界,就像一只庞大的虎皮蝴蝶。它张着翅膀,露出可怕的花纹,以这种姿态暴露在足以致命的敌人面前,那是种怎样胆战心惊,又无可奈何的心态!& G8 A& a$ [1 W& i9 R2 B( e" }
  只要辽军敢于强攻,宋朝四面受敌转眼就会崩溃。3 i! n) O' D0 k
 楼主| 发表于 2010-7-1 19: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233)
' N3 ~+ f% W1 c" q  8 y7 {* |' O1 F  f" X, i
  在这种情况下,各路宋军开始主动出击。以艰险,以危难,首推王韶主攻的河湟之战。进入深冬十一月,一个好消息传来,大家还记得上次被王韶痛打的那位叫瞎药的吐蕃大将吧。
0 Q) w0 }1 ]" |  他主动投降了。和俞龙珂一样,有了宋朝的官和宋朝的名字,“包”成了一个非常时尚的姓,他叫包约。
/ H) r3 Z* W- }# Y3 f# d  转过年来,西北苦寒,还在二三月间,王韶主动出击,目标是河州城的木征。最初的战略是层层突进,第一战,攻击河州路上的必经城——香子城。6 H% _; c9 d8 Z0 y
  香子城一战陷落,王韶没有停顿,直接杀向河州。这是河湟吐蕃部现存的两大首领之一木征的根据地,按说以当年唃斯罗的威风,就算30年后实力等而下之,以王韶孤军深入,也必须得接近李元昊的程度,才有把握战胜。, ?: z6 h/ T9 M/ g- K
  可让人惊讶的是,王韶居然一战击败木征,连城都顺势夺了过来。这是怎么搞的?真是吐蕃人退化了,给唃斯罗丢脸了吗?8 J8 `2 `. L% f# @: W6 u
  不见得,这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让宋军的实力空前暴涨,与之前的军队无法比较。第一,武器的精良。有宋一代,一直都有几样神奇的武器,是当时汉人所独有,在后世如元、明、清三代也没法仿制出来。
5 J# ?0 X( x" t% J  就在这时,它们出现在宋军的制式装备里。) W; V, V4 k3 j* B
  第一,斩马刀。9 A& `4 u, {0 J5 T6 ]1 D
  这种刀由皇宫内臣领工制造,做出样刀交给神宗,由神宗向边臣传样。它刃长三尽,柄长一尺,刀头有大环,精钢雪亮,无坚不摧。这段时间里造出了数万把,装备给边防部队;, g6 @) l8 @8 V
  要说明的是,斩马刀虽强,并不算宋朝独有。第二种,才是宋人智慧的结晶。/ J0 E# P2 ?( I, @* J! q( B( E
  它叫神臂弓。& y8 S" Y3 a8 n3 o4 Z
  ! \2 @7 v6 }7 l( f) H" @6 ]
  连载(1234)
* T8 R: B4 L0 f9 j2 C* p  : v. @7 W2 ]4 v# [2 a
  神臂弓,一直存在着争议。由于它的功效过于强大,工艺又超级复杂,在当时宋军部队里就有严令,无论是追敌还是退兵,就算情况再危险,也必须要带着神臂弓退。实在来不及,也必须砸毁。, M1 [. h( F  P" r9 j- i0 {
  绝对不让敌人知道它的原貌。& s" @+ `) T' K) n* u  g  I
  这就是它的奇妙点所在,一但把它拆毁,就算原件都在,也没法组装得起。这在后来清代的大才子纪晓岚的笔记中可以得到证实。$ n/ ^  n% f+ c# `' ~( A$ D: @
  神臂弓最后的制作图本在《永乐大典》里,可是有图、有尺寸数字,纪大才子仍然没法复制它。于是就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神臂弓只是一个传说,它并不存在,或者被夸大了。+ b3 X- s) w, f- ~. l2 u7 t& g8 B
  但又怎么解释后来金军、元兵在神臂弓下的狼狈呢?号称善射的游牧民族,在它面前死伤累累,在两军对射中一败涂地!
: x/ F- @( p7 K  好了,现在就介绍下它的出处和基本性能数字。
! j3 F9 l' v1 ^' t$ W8 b1 W  按照各方面史书记载,它是在熙宁元年时,由一个归降宋朝的西夏羌族首领李定研制出来,献给了神宗皇帝。再由内侍入内副都知张若水、西上阁门使李评加以改良制成。3 _: h% \! B) s/ @% d7 x6 h$ l
  弓身三尺二寸,弦长二尺五寸,箭木羽总长加在一起只有数寸,1宋寸为3.12cm,按6~8寸计算,就是19~25cm。射程在340余步,合现代520米。520米之后的威力是“入榆木半笴”。
% Q: {  @2 @5 |" [+ l( z; q0 r  这样的威力,产生于构造。它不是单木体弓,而是复合的。由多种材料,“以檿为身,檀为弰,铁为登子枪头,铜为马面牙发,麻绳扎丝为弦。”成品之后,弦力之强,根本没法用手臂拉开,要把弓放在地上,用脚踏住,才能上箭。3 }6 {4 u% a, u- R1 R4 y$ w  ?2 {+ G
  所以,实际上它不是弓,而是弩。( ~" O5 ]% d5 K! O6 Z7 q7 O
  由于它的力量过大,在后来弦力有所减低,射程控制在240余步。但工艺仍在,射距随时可调。240步也足够了,大名鼎鼎的完颜宗弼,也就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金兀术,在四川就被它射得躲在岩石后边喘粗气,抬不起头来。9 ?( P1 y  s! A& M# u& q& O) H7 L
  这时木征的运气非常好,正好撞在枪口上。340步、520米的射距,大家可怜他吧,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部队的制式54式手枪的有效射程才只有50米远!( q1 C4 d! \# A
 楼主| 发表于 2010-7-1 19:2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235)& _  ]% X' A' j2 k9 l+ ^
  ) F' ?! D: {4 @5 u  T
  武器精良,更重要的是战士的素质。在这一点上,宋朝的军人,乃至于整个五千年里汉人的军队,都有个非常奇异的现象。: ?! Y% t1 l2 ]9 d5 x
  以宋军为例。在王安石变法之前的岁月里,仁、英两朝的军队战斗力普遍低下,以最强的西军来说,每次与西夏的战斗,都只有为数不多的忠勇士兵。
# k, n1 C# j0 F* R  为数既少,而且忠大于勇。实战起来真是让人摇头。
8 ~- X- P) V8 ~+ N  怎样才能提高呢?以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为了富强、生存来练兵的成规,至少10年左右才能有一支崭新的军队出现,基本上等同于一代新人成长了。宋朝却彻底打破了这个纪录,熙宁改革至王韶开边之战仅过去了5年,短短几年之间宋军的战斗力脱胎换骨,完全不同。6 O* }( ?( E3 U. \- }8 Y0 i
  到后来靖康国破,金兵视宋人如草芥,往往是以一胜千这样的比例打垮宋军。可是仅仅过去了两三年,局面就开始翻转,再过些时间,宋军岳飞、韩世忠、两吴兄弟的军队就能硬撼对手,取得完胜。4 [" \* e  F: y, e
  这是怎么搞的?
4 ?# h+ p' K0 J& v* I  宋人血气始终都在,只要混帐糜烂的文官、皇帝不加压制,随时都会暴涨!宋之亡,不在武将与民间,真正的祸害就是一些祸国殃民的文臣宰相,外加几个百世难得一见的“精彩”皇帝。8 M4 M2 [  S6 w) o8 S
  回到熙河战场,木征被打得晕头转向,直接跑路了。宋军没什么说的,进城就是。河湟吐蕃中的“河”己被拿下。但是才高兴不到三分钟,立即传来一个消息。, l, N% G: C" x# Y1 F  ]% a! _
  后边香子城出事了。9 p6 H8 ^2 B; G" b
  木征非常顽强,在他来想河湟是我家,打不过也要打。何况宋军的传统就是战马少,他只要发挥游牧民族的优势所在,利于速度在河湟大地兜圈子,宋军很快就会像从前的战绩一样被绕晕累死。比如这时他围攻香子城,看王韶怎么办。
; ~# f8 I  q$ c& `  救,你没有吐蕃战马快,会一直被牵着走;不救,后路都被截断,而前边还有大片的吐蕃人,就此陷进包围圈。
/ T7 j. y# b) j8 _  战况真的按他所设想的发展了,王韶决定回援。为了不丢香子城,他命令部将田琼率领800名士兵星夜行军,必须抢在香子城陷落之前赶到。
& D+ u! C- x# P- k' W! C: l  
* m; Y2 u, g& [" F  连载(1236)3 X3 y$ [3 C9 R$ d7 x' R! y
  8 B. }8 ~3 d- _7 `  h9 I: H
  田琼做到了,还在半夜时,他率军杀到了香子城,与吐蕃人立即接战。后果非常惨烈,全军覆灭无一生存。这是没办法的事,木征相当于在围城打援,在这样急迫的情况下,就算百战精兵,也一样3 d$ h0 c6 `" n% h( ^$ n, v
  战国时围魏救赵,稍后些蒙古灭金,都用的这一招,把敌人的精兵一举击溃。% {0 R& `: d. d. i
  半夜里的木征很得意,城算什么,他可以住帐篷,现在他找到了对付王韶的办法——运动战。用这一招他可以把宋军拖死,就像当年耶律休哥面对宋太宗空前庞大的汉人部队一样,猴子溜大象,看谁先倒!/ y5 v$ U+ E) u5 S4 X
  但出乎他意料之外,没到天亮,他就又遇到了宋朝的军队。是王韶派来的第二拨救援人马,由将军苗授率领的500名骑兵。木征搞不懂,怕死软弱的宋朝人是怎么了,明知道深夜赶路,人马缺少,就算到了也只是把肉往狼嘴里塞,可为什么一拨刚死光,又一拨杀过来了?
" P" l* f0 ^1 V) Y: L1 M* x  但没什么,来一个杀一个。可是这次的邪门了些,这500名宋朝骑兵的战力超出他的想像,竟然没法支持,被苗授赶出了战场。
# D: G- J# [% d4 `- h  香子城之围等于解了。
  q; u/ E# J3 f; v  被打败的木征没回过神来,紧跟着王韶的主力大军也出现。直至这时,才能明白王韶的作战思想。他是用生命换时间,第一拨田谅、第二拨苗授,都只是棋子,不是仅仅保住香子城的问题,而是要拖住木征的手脚,把他钉在原地,直到王韶的大军到位。那时总攻,一劳永逸,杀光河州境内的吐蕃军主力。
9 H: p7 \4 s% w( l9 \  木征一点都不傻,不管他看没看出来王韶的意图,他都知道不能和宋军硬拼。兜圈子重新开始,只是他这次反应得慢了点,两天之后,终于在架麻平这个地方被宋军堵住。激战开始,吐蕃人箭如雨下,然后撒腿就跑。嗯,估计是宋军那边的雨更大~
6 S0 n2 J, B  b" {  箭射不过对方,更郁闷的是吐蕃人发现跑路似乎也不顶用了,逃出去好几十里地仍然没法摆脱宋军的追杀。最后扔下了四千多具尸体,才勉强逃走。
/ P! C" y% L1 T. `% l/ L3 z/ C: N  阵斩四千多,这是辉煌的野战纪录,回忆下幽州城下赵光义大败,也不过才损失一万人而已,可以知道王韶的战绩有多漂亮了吧。
, B5 t/ b0 E& W  可是旧事重演,没等他高兴,消息又来了——木征跑去袭击河州,趁宋军空虚,己经收复老巢,进屋睡觉了……
+ }: T) b: N9 i. d. d
 楼主| 发表于 2010-7-1 19: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1237)4 T+ W0 X& |# B8 G
  % J, z# w% o8 ?4 Q
  付出这样惨重的代价,人命换时间的办法都用了出来,仗却打回到了原点。河州还是吐蕃的!想一想之前宋朝各次主动进攻的战争的过程,就会发现王韶己经掉进了坑里。
4 G6 G2 p. y# F, k, F  宋军每次都是开头时势如破竹,相持中被人脱垮,最后一败涂地。王韶此时面对吐蕃人的死缠烂打有什么例外吗?
% F& S2 Z, L- h$ Q. r  有,王韶是北宋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他取胜的方法与之前汉、唐两代的汉族名将们截然不同。卫青、霍去病很多程度上是以硬碰硬,战而胜之;李靖、李世绩、侯君集等唐将狡猾机警,往往突然启动,让异族人防不胜防。
3 f* z* M( W* j3 n1 ]: I% {  到了宋朝,具体到王韶,他没有汉军举国征发的大兵团,也没有唐代胡风混杂国情里拥有的骑兵部队,注定了力量有限,更没有速度。可他用行动告诉了吐蕃人,你们有快步,汉人有脑子。
: k% t7 D; e1 U( o$ Q* y' X  宋军做战,必须先胜在战略上。4 Q2 \1 ?. E3 ?$ Y
  看王韶的布置,他先是稳住阵脚,在香子城就地驻扎,并开始扩建,把这里彻底变成宋军的堡垒。接着派王君万轻装快马,袭取摩宗城(今岷县东)。另一边遣将渡过洮水,扫荡山南。自己亲率大军出动,修筑康乐城、刘家川、结河等军寨,沿途各处都安放军粮,先期畅通了自己的粮道。
: u6 B& B" y# G; ~9 s- U  这些准备之后,一张大网初步形成,成扇子面对河州形成了包围。可木征没有半点的惊慌,也实在没必要惊慌,这个包围圈只是个虚拟的态势而已,木征有广大的后方可以退却,游击战的空间很大。5 E5 ]0 I0 X# x. W$ e+ T( L
  可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下一瞬间王韶的举动突然大胆,他率军直接迂回到了河州后方的踏白城,出奇不意,一战而胜,斩杀吐蕃人3000多,占领踏白城。1 M9 x9 _4 [& x- ]$ {3 N' s8 d
  到这时,包围圈形成了,并且把有可能从湟州来的吐蕃援军阻断。8 ?% z2 I! N* J7 e' O3 a
  7 E) L; G4 ^/ c( x# e3 ?% B0 E
  连载(1238)
' i& D# \3 w4 J% G& D! P  ; G# |" h0 e( I: ?) i8 J
  到了这时,王韶仍然没动木征。他要的不是赶跑这人,要的是把河州吐蕃彻底打垮。这就要考虑到哪一方面的对手。
4 J3 Z6 \* T- ?  洮州还有木征的弟弟巴氈角。洮州在河州和四川之间,如果包围圈不紧,让他们两兄弟汇合,就算能战胜,他们也必将流窜进四川,或者青藏部分的吐蕃老巢去。
9 W6 a+ A: p9 p9 \8 E  为了彻底战胜,王韶选了一条艰险万分,其他人连想都不敢想的行军之路。从踏白城到洮州,宋军翻越露骨山,那根本就没有道,全军几乎是下马步行,走完了全程。
1 k0 b7 q; D- |  艰苦的代价是巨大的,等宋军抵近洮州城时,巴氈角一点防备都没有。他作为本地的吐蕃人,都没想到会有军队翻越露骨山。. |0 {2 S% Z5 ?
  战局可想而知,洮州城光复。直到这时,木征才在梦里惊醒,这人一直躺在河州老家里,精心饲养着他的战马,就等着王韶杀上门,他好上马就跑,再次兜圈子。可噩梦醒来是绝望,他惊醒后,猛然间发现身陷重围,四面八方都被堵住了。6 b( H9 A. d, l8 ~" o7 p
  要说木征真有两下子,这个时候还是没慌。几次交手,他清楚王韶的兵力并不多,这样大范围的撒网,根本就是处处都防,处处都弱。他决定反偷袭,集中人马冲向宋军的一个点,造成局部优势冲出去。4 h! X# h% Z  U' t1 ^
  可是他又错了,王韶撒下了网,但同时也在钓鱼,每一时刻都紧盯着河州的动静。他刚率兵出城,王韶就得到了情报。宋军分成了两股,一支由王韶亲自率领,迎头杀过去,与木征决战。另一边由景思立率领,他的任务是躲开主战场,直接去抢河州城。
+ q' y/ u  `+ T1 `0 C2 d% G, c" n; ?  王韶和木征在河州古城附近相遇,仓促出战和蓄谋已久有本质的区别,战争突然开打,快速结束,问有多快?王韶结束战斗之后汇合景思立冲向河州,河州城里的吐蕃人还以为是木征回来了,开门就放人。# e8 J6 d% @, M- a
  占领河州,紧接着马不停蹄攻下了岷、叠、宕等州。至此熙河开边之战的第一阶段结束,王韶转战1800里,拓疆近3000里,招附番人30余万口。是北宋建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开边行动,同时完成了对西夏的侧翼包围。1 I1 o0 I9 \8 d) B* v" J8 S! z' _
  但可惜的是,河州古城下的一战,木征仍然漏网。
2 \4 o) L4 D2 D# j' i: C% B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6 12:23 , Processed in 0.02534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