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查方法和诊断步骤
' l7 q* q6 \2 o9 f1 f3 { 穴位压痛诊断和压痛等级评定是辨病诊断的主要依据。穴位压痛辨病共分两个步骤,一是穴位压痛检查和评级,另一是穴位压痛的分析诊断。
4 {0 E* G- z; T0 I 检查体位,一般采用仰卧位和坐位两种,仰卧位主要用于检查胸腹,四肢。检查北部时,可让患者骑椅而坐,双手抱于胸前,头稍前倾,松衣。检查过程中,检查者应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在穴位上作按压或滑动检查,以发现穴位压痛或凹陷及结节等现象。
5 W6 x* ]' B6 T6 s; _! C, ] 穴位压痛评级分为四级,一般压痛为“+”,明显压痛为“++”,皱眉呼痛为“+++”,疼痛拒按者为“++++”。分析时应全面考虑,对小刺激大反应的病人,要努力找出压痛最明显的穴位。大刺激小反应的病人出现穴位压痛点比较少,而且压痛程度也比较轻。正常刺激正常反应的病人往往是“俞穴”压痛反应轻一些,而一些“郄穴”压痛比较明显,“募穴”反应往往比较正常。分析时,首先从36个穴位压痛反应点进行病位分析,找出患者主要的“病经”及其表里关系,然后在36个穴位的分经基础上,再结合奇穴和特效穴出现的压痛反应,即可构成明确的诊断。例如呼吸系统的中府或肺俞出现压痛,配合库房穴压痛就能诊断气管炎,配合五里穴压痛就能诊断为肺炎,哪一侧五里穴压痛明显,哪一侧就是病侧。对消化系统的胃病诊断要看中脘穴,肠道疾患要看天枢穴,心脏系统的疾病要看神堂穴,泌尿系统的疾病看肾俞穴,肝胆系统疾患要看肝俞、胆俞、胆囊点,妇科疾病要看次髎和三阴交,骨骼系统疾患看肾俞和大杼,肛门疾病看大肠俞和孔最穴等。总之,基础穴结合奇特穴位压痛才能下诊断,在基础穴无压痛的情况下只能说明有某种疾病的症状。; Y/ y9 z8 `/ d; a/ }) |
为了进一步说明一些穴位的相对特异性和便于临床诊断,下面仅就新大郄、足临泣、脾俞、温溜、阳陵泉等穴位作一些具体说明:
3 T; Q: |0 l/ N, S 新大郄穴出现压痛时,只能说明患者有癌症,但还不能做出定位诊断,只有配穴才能做出定位诊断。如新大郄穴配食管下俞诊断食道癌,配肺俞诊断肺癌,配肝俞诊断肝癌,配中脘、承满诊断胃癌,配胰俞、地机诊断胰腺癌,配生殖点诊断前列腺癌,配次髎、带脉诊断子宫癌,配天枢、大肠俞诊断直肠癌。
, b7 s1 F8 _ H- i8 \ 足临泣穴出现压痛只能说明患者有结石症,配胆囊点诊断胆石症,配子宫穴诊断肾盂结石,配肓俞穴诊断输尿管结石,配大巨穴诊断膀胱结石。7 w; V: v# C& P1 J* j
温溜穴出现压痛只能说明消化道有穿孔,配肝俞、食管下俞诊断食道静脉曲张出血,配中脘、左承满穴,右溃疡点诊断胃溃疡穿孔,配中脘、右溃疡点、右梁门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配天枢、大肠俞诊断肠穿孔。+ _) K! M& f0 R7 [
脾俞出现压痛或凹陷时,说明患者肌张力低下,可能患有内脏下垂方面的疾病,配肝明穴诊断肝下垂,配太溪诊断肾下垂,配下垂点诊断胃下垂,配子宫穴、次髎、带脉诊断子宫脱垂。1 u4 n& B% N, _9 P
阳陵泉穴出现压痛时,只能说明患者消化道出血,但不能定位,配中脘、左承满诊断胃出血,配中脘、右梁门、右溃疡点诊断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配营池诊断肠出血,配天枢、大肠俞诊断直肠出血。因阳陵泉穴位比较敏感,一般在“++”号以上者才能诊断。
8 J& u6 u4 V! q! V- z1 ~) ~9 ^ 有些穴位压痛反应具有双重性,如头风穴出现压痛时,“+”是头晕,“+++”号以上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地机穴出现压痛在“++”以下为四肢乏力,“+++”以上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肝炎穴出现压痛在“++”以内,说明目前肝功能基本正常。6 F2 ~1 ?; H2 [ V" B7 l( f& Y
穴位压痛诊断的验证和结果" b. p# L- [7 f, Y+ ~) f: ~
穴位压痛辨病诊断的方法是在不了解病情的情况下,先对患者进行穴位压痛检查,以穴位压痛为依据,实行分析、辨病疾病。对验证对象先实行穴位压痛辨病诊断,再与临床科及辅诊科室的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并以辅诊科室为标准,核对穴位压痛辨病诊断的结果是否准确。诊断对象以门诊病人为对象,分两组进行,一组是各科室转来的病人,按西医系统进行穴位压痛辨病诊断,另一组是直接来穴位诊断室实行全面系统穴位检查。对以上两组病人都是在先实行穴位压痛辨病诊断后,再由医生进行西医诊断,并按穴位诊断结果申请辅助检查,以核实穴位诊断的准确率。
! g( a6 P/ Z; g+ c: F 1977年以来,试诊人数为1382人,有实验检查结果的700人,共66种疾病,穴位压痛诊断与临床诊断大部分符合。现例举部分疾病观察结果如下:( N% s3 o- i% Q5 r6 y
7 G7 f7 f& H3 [9 I% B: R5 s
117例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的观察结果
1 K* A9 _8 G3 U+ `4 b诊断方法 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其他
9 n- I3 U4 E; v0 ~; D$ e1 |& l临床诊断 12例 95例 10例 ! m/ v0 |+ @9 N0 J' ?6 H% [
穴位诊断 8例 109例 % j, e4 P! |- e! {; J
X线诊断 8例 107例 2例
/ P7 R2 g0 B3 X- v 在了解溃疡部位的情况下,以中脘、右溃疡点诊断胃溃疡,以中脘、右梁门、右溃疡点诊断十二指肠溃疡,其结果近X光钡餐造影。
! Z. Q+ q" K. h1 O* p 如赵××,男性,34岁,某部助理员,病案号为101428,于1970年2月3日因患慢性扁桃体炎住三○四医院五官科,准备行扁桃体摘除术。住院期间进行了一次穴位压痛诊断检查,见中脘、右溃疡点及右梁门穴有压痛,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追问病史,一年来有上腹疼痛,返酸烧心等症状,经X光钡餐造影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部有龛影,证实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 L4 u! I2 p4 Z- e6 @# Y 诊断消化道出血的基础穴为阳陵泉,配中脘、右溃疡点诊断胃溃疡合并出血,配中脘、右梁门、右溃疡点诊断十二指肠球部合并出血。, Q$ _0 |3 V+ @; l
如方××男性,28岁,某部干事,病历号为112544,1973年9月13日以右上腹痛5~6年,呕血一次,解柏油便两次而入院,入院后诊断为溃疡病合并出血,临床医生认为胃溃疡出血可能性大。后经穴位压痛诊断,发现中脘、右梁门、右溃疡点及两侧阳陵泉均有明显压痛,故穴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于1973年9月19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胃大部分切除,胃十二指肠吻合术。手术和病理均证实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 z1 @% [1 _3 n3 ]" w
8 l8 f5 w4 p1 J. u. i7 E% y& d肝胆系统疾病115例穴位压痛反应率
% k! m% g. z# X( n' e+ d7 p9 m 肝病组(100例) 胆病组(15例) : r2 X/ {* G% z" I& k) T
出现压痛反应例数 % 出现压痛反应例数 %
6 ~- ~- t9 L7 {肝 俞 95 95% 4 30.8%
4 z& d9 x' x7 I; h4 x- E中 都 92 92% 3 23.1% 4 k# O& G4 t$ F" T% c
肝炎点 100 100% 3 23.1% & l2 v- b7 A& o% ?" e
胆 俞 24 24% 12 80%
. g% H* I: _ ]3 a胆囊点 43 43% 14 99.33%
% B2 C3 `; W9 M: P+ M# K外 邱 27 27% 14 99.33% 7 l0 L* s2 r. E, z* n
足临泣 4 100%
4 x3 r4 E3 x* z% s5 ]/ n 在100例肝炎病例中,肝炎点反应压痛为100%,在15例胆病组中,胆囊点出现压痛者为93.33%,凡患胆结石者,在足临泣均出现明显压痛。/ x" c8 [) ]( [
如汪×,男性,50岁,军干,病历号69052,于1971年6月30日开始上腹部疼痛,临床诊断为慢性胃炎,经治疗症状仍不好转,于1977年1月8日经穴诊为胆道感染,经十二指肠引流镜检发现,A管白血球0-2/HP,B管白血球成堆。1977年2月9日经X线钡餐造影未见器质性病变,除外了溃疡病、胃炎。7 H* K) W9 c" A/ |
陈××,女,74岁,本院家属,病历号110402,因上腹痛10小时入院,临床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经穴诊为胆石症合并胆囊炎。当晚11点在硬膜外麻醉下施剖腹探查,术中见胆囊明显扩张充血约15×6×7厘米,总胆管扩张2厘米,壶腹部有约蚕豆大的结石,诊断完全符合。
+ d, U: f' \- o( d; f
9 R% `4 q) t; ~) ~呼吸系统疾病167例穴位阳性反应率观察1 X* G5 i1 o7 x f
穴位 肺结核(100例) 肺炎(18例) 慢性支气管炎(44例) 胸膜炎(5例)
& n0 l" v& d9 N, ~ 出现压痛反应例数 % 出现压痛反应例数 % 出现压痛反应例数 % 出现压痛反应例数 % # M. p Q- M) D
肺 俞 93 93% 18 100% 44 100% 5 100%
. r! k/ l: a0 I( F/ P; n+ A+ K中 府 91 91% 18 100% 44 100% 5 % . H! s- q$ f4 R$ H4 _
孔 最 71 71% 4 22.1% 43 95% * `6 u/ r% E) D( E& J$ }
结核穴 97 97% 2 11.1% 8 18.2% 5 100% . L1 ]2 r" o" \, R
五 里 66 66% 17 94.3% 6 J2 U" }0 \, h3 L1 `& q
库 房 54 54% 33 86.3% + d$ r4 ]3 _8 J' X8 U3 ^9 ]
气 户 51 51% 25 56.7% ) t5 v- s: ~7 V/ \" O8 y" P
痰 喘 52 52% 23 52.1% 5 100% ' P* c! G/ `3 O" D' I; X
渊 液 47 47%
0 {, \/ J5 m. m! i. a7 U 从上表所示,在呼吸系统疾病中,肺俞、中府、孔最三穴均有明显的阳性反应,因而具有系统诊断定位的参考意义。而肺结核以结核穴阳性率最高,肺炎以五里穴阳性率最高,慢性气管炎以库房穴阳性率最高。
8 F7 w/ j# Z C k& x9 p 例孙××,女,55岁,某医院工作人员,因半年来咳嗽日渐加重来院就诊,穴位压痛诊断左结核穴压痛(++),右结核穴有结节,水分(++),肺俞左(++),右(+),诊断为肺结核有空洞形成。检查后,追问病史,从1954年开始患肺结核,曾服抗痨药物,原照胸片为浸润型肺结核,静止期。穴位诊断后,再照胸片及断层,见左上有空洞形成。穴诊与临床完全符合。1 `# |: R# t; K: I4 A7 A- x4 g
泌尿系统52例穴位阳性反应率观察0 }: B) f. g. S" B1 h8 D6 ~& c* w
穴位 肾小球肾炎(26例) 肾盂肾炎(13例) 肾结石(12例) 膀胱癌(1例) # g" q6 i1 f+ b' ^
出现压痛反应例数 % 出现压痛反应例数 % 出现压痛反应例数 % 出现压痛反应例数 %
3 T8 z) [& `5 n: f' O7 v肾俞 24 92.3% 13 100% 8 66.5% 1 % # z% O7 j5 ^8 ?
太溪 25 96.1% 10 76.7% 4 33.3%
8 o* V9 {" ^7 R" @& v, J大巨 13 50% 4 33.5% 4 33.3%
# q1 S3 Y9 m- S' Y, W. K7 G' I血尿点 2 7.69% 1 7.6% 1 8.3% 6 f' _ ] x0 L' y4 ~3 t% _
足临泣 2 7.69% 11 91.5% 1 %
0 [; _" Q0 K4 p2 k- [' I' G; V9 q子宫 7 26.9% 8 61.4% 2 16.6% 1 S7 S+ \) N! P! B
肓俞 10 38.4% 4 33.3% 1 s) C- w4 x) n0 S2 H
水分 13 50% 5 38.4% 2 16.6%
( J% A% q+ @# ~5 s0 U+ h" ]膀胱俞 1 %
) ], N: Z5 x: |7 K& D; N" ~1 ~% ]新大郄 1 %
7 e5 e- o; p' H f+ Q 通过穴位与临床诊断对照,急慢性肾炎与肾盂肾炎的穴位诊断基本准确。穴位压痛诊断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膀胱癌,泌尿系统13例和临床X光诊断基本符合。1 B1 e* _( q* u( S
118例心血管疾病的穴位反应观察$ X: \- R4 U \% x5 w: H# c
穴位 冠心病" X2 I1 J. a# z+ m; o
(100例) 高血压
7 g4 h7 j' u; `8 H$ {(5例) 心肌梗塞) R) p8 F8 e" c5 l
(2例) 风心病
9 o6 |6 `0 g- R" W' Q' e(3例) 心肌炎
( {. O8 }% @, `7 m! V4 } F(6例) 心力衰竭
J& p9 v4 z% q& C( R, v8 p(2例) 正常人对照组(100例)
7 I+ x; C# G. d, `% C0 j 出现压痛反应例数 % 出现压痛反应例数 % 出现压痛反应例数 % 出现压痛反应例数 % 出现压痛反应例数 % 出现压痛反应例数 % 出现压痛反应例数 % - ~4 o& Y2 B. D6 Z
灵 道 93 93% 5 100% 1 50% 1 33.3% 5 83.3% 10 10% / c& k( p. P# ]8 e
神 堂 95 95% 4 80% 2 100% 1 33.3% 5 83.3% 4 4% + ` W9 l6 e, i
血压点 73 73% 5 100% 1 33.3% ; d, ^- Q V+ r
极 泉 19 19% 2 100% ! Q* [1 h3 g- I1 V: j, Y
大 陵 6 6% 6 100% # P& l$ Y- U. Z8 M) X* a4 _
上郄门 6 6% 3 100% 3 50% 2 100%
2 i( V( K& i: V. P心脏点 2 66.6% 1 16.6% 4 Q7 l, f5 S) H3 G6 B# W; ?$ t7 u2 T
寸 平 2 100% I9 S. W/ p6 X' J: H
神 门 4 4% 2 40% / }' K, M, l k6 w
心 俞 74 74% 5 100% 2 100% 2 66.3% 5 83.3% 1 50%
# h. z: O3 P, g# l郄 门 29 29% 1 33.3%
8 {) M* \# \/ Q: O4 g8 s5 Z* T 118例心血管疾患分别在灵道、神堂、血压点、心俞均有明显压痛阳性反应,因而具有系统诊断定位的参考意义。其中,心肌梗塞以极泉穴阳性率最高,冠心病心绞痛以灵道穴阳性率最高。高血压血压点阳性率最高,心肌炎以大陵穴阳性率最高,风心病以心脏点与上郄门阳性率最高,心力衰竭以寸平穴阳性率最高。+ H9 d o1 r. R* r
100例癌症穴位压痛阳性反应率初步验证结果 (表一)
1 k+ D, ]3 {& o) R$ b6 }+ U穴位 食 道 癌 肺 癌 直 肠 癌 甲 状 腺 癌 胃 癌 , a$ E4 I! @& m* ^# G
29 28 4 1 1
9 w( }2 v& |+ R 出现压痛反应例数 % 出现压痛反应例数 % 出现压痛反应例数 % 出现压痛反应例数 % 出现压痛反应例数 %
6 j8 H7 x7 b! A4 @5 Z# o% Z9 Y大 郄 29 100% 27 99% 4 100% 1 100% 1 100%
x1 j" E: T. H6 K# O胃管下俞 29 100%
8 q' v, E! b0 b$ u: P* l3 @+ x肺 俞 28 100%
0 \! X; }, L, H' D0 x5 ^+ i4 y% B大 肠 俞 4 100%
3 x) A `/ B' r) @$ a% e6 c颈 五 1 100% * A: o% a& b; [" u Y
胃 俞 1 100%
. j9 }% |( D, w中 府 18 64.2%
* M9 o8 `( B! l" P( W2 u" Q. P次 髎 / W1 s* m9 l7 A% V! U; s
三 阴 交 7 t; N1 A' f/ n, c& ^& H0 @
积 聚 块 4 s G$ p9 y; e. o s
孔 最 2 50% # I% b) f. b' P
兴 隆
5 s3 ?& R% F) \0 g" O( U, e肩 井 7 {- w. Q* v1 i( P" h1 I) d
肝 俞 ( ^! K ^& [" `% @# n. v
100例癌症穴位压痛阳性反应率初步验证结果 (表二)
* s8 }+ G" y1 v& \穴位 子 宫 癌 卵 巢 癌 肝 癌 乳 腺 癌
; X$ ^3 R3 h! x7 H0 ~ 30 3 2 2
2 n8 u U: w% ] 出现压痛反应例数 % 出现压痛反应例数 % 出现压痛反应例数 % 出现压痛反应例数 % 6 M3 ~% }2 {: q: }
大 郄 30 100% 3 100% 2 100% 2 100%
0 r1 G9 ~3 E2 h1 a$ h% t9 F胃管下俞
2 S( J( i2 H& h+ }' S" U$ ]肺 俞
. Y i2 h! C& ~! R0 ^大 肠 俞
' A; |/ Z1 U6 t颈 五
2 r4 X4 q: Y( ]胃 俞 * N7 P5 H( G& q- e' O R5 N
中 府
2 [9 u& c3 f) d( J" d6 j+ D, J: Q8 G次 髎 30 100% 3 100%
$ e8 Y- M o" L( e+ \! e7 ^三 阴 交 28 93.3% 3 100%
6 v' ^$ l& o- P* S; }积 聚 块 3 100% 6 M& _) m0 f* K, i5 U, e
孔 最
+ |9 F2 C% {; i( G3 k6 W兴 隆 1 50% ' o6 M$ W9 M& S [* X) q
肩 井 2 100%
5 g% q9 z7 b& ^/ S; `3 ~, s肝 俞 2 100%
3 J9 Z# M( x& \; R 100例癌症患者均为肿瘤医院住院病人,均有病理证实。通过穴位压痛诊断验证,100例癌症患者在新大郄穴均出现明显压痛(除妇科卵巢癌及子宫癌经放疗后,新大郄穴压痛不太明显外)。
/ m# P+ \6 X. v# z; L1 k初步体会' J6 x) H' K; f4 L7 u
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是根据祖国医学经络学说中:“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理论,用拇指在穴位上按压或滑动,以发现患者穴位压痛点、凹陷或结节,借以诊断疾患的一种方法。几年来,通过实践,体会到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具有方法简便,易于学习掌握和不受条件设备的限制的优点。它既适合医院又适合农村、工厂、部队,既有利于平时,也有利于战时。查出的主要反应穴位既是诊断穴,也是对病人具体治疗的穴位,而治疗效果如何,又是考验诊断准确与否的一个步骤,使穴位诊断和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
; w1 w1 G& R3 R8 J. c( \+ I 从实践初步体会到,用穴位压痛辨病诊断法诊断疾病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I7 @ U! `3 f4 ?% } 1、穴位检查是诊断正确与否的先决条件。检查时,要做到患者体位正确,肌肉放松,检查者取穴要准,触诊要得当(特别是发现穴位压痛时)必要时可进行穴位对比和比较,以便确定压痛等级。
7 K6 B, W5 O9 L2 L 2、分析诊断时,以基础穴为主,结合奇特穴位分析诊断,但要注意穴位压痛本身有一定的假阳性,这种假阳性可能造成错误的诊断。
" e }# `+ F- W# G5 g 3、在对各种不同系统的疾病作分析时,以不同经脉的主要穴位为主,奇特穴为辅。但在临床诊断中,有时奇特穴却能起决定其疾病性质的作用。 ]4 V, X! d' @$ R# U6 v
4、诊断结果可以为一种疾病,也许有数种疾病并存,但需分出主病和次病,而反应一般的穴位则用来诊断次病。
, k2 g- d) K I9 c; p8 q) I 5、在临床试用阶段可先用穴位诊断,然后再询问病史,这样可以对照验证本法能否做出正确诊断,以便从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
" z9 u# T0 a* @ 穴位压痛诊断法虽经几年的摸索和实践,但从各方面来说还是初步的。由于水平不高,必有不少缺点,尚待广大医务工作者批评指正,以便使它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战备服务。
: q, b# E3 K! p# q8 @& j 附三十六俞、募、郄穴主症表,各系统疾病检查表及诊断穴位示意图。& F. }. d( k y1 n7 g/ E3 \& k" @
36俞募郄穴主症表, ^! B+ I& B/ ?( y4 N. O; {
经 别 募 穴 俞 穴 郄 穴 主 病 参 考 表
- o, v5 j7 L7 c6 s1 w( i( M2 R肺 经 中 府 肺 俞 孔 最 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结核、咯血、盗汗、胸痛、皮肤病、痔。
2 v' j9 X! n) }: u; l; _大肠经 天 枢 大肠俞 温 溜 肠炎、腹泻、便秘、腰痛、痔核。
- P9 f2 ^' Z1 X心 经 巨 阙 心 俞 阴 郄 心慌、心跳、心律不齐、心悸亢进、贫血、癔病、神经衰弱、盗汗、胃痛、呕吐。 0 K' |6 g2 G; F; E$ `
小肠经 关 元 小肠俞 养 老 脐下绞痛、腹胀痛、不孕症、白带多、遗精、疝气、腰痛、坐骨神经痛、耳病、视力减退、近视。 . B" ^0 N1 I- D9 C9 Y
心包经 膻 中 厥阴俞 郄 门 心脏病、血液循环病、心动过速、神经衰弱、多梦、头顶痛、胸闷、颠痫。 , p' z2 y& O, |: v* x" s9 M6 K/ _
三焦经 石 门 三焦俞 会 宗 小便不利、泄泻不止、腹痛、水肿、遗尿、腰痛、胸膜炎、耳鸣、耳聋、妇科病。
! R9 m0 N* ?6 l& v, t肝 经 期 门 肝 俞 中 都 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胆怯眩晕、肝炎、呕吐、胃酸过高、腰痛、不能俯仰、月经不调、烦燥、眼病。
7 q/ D5 V( v: L) h, \9 \1 N# e胆 经 日 月 胆 俞 外 邱 胆囊炎、胆石症、胆道感染、肝炎、胃痛、坐骨神经痛、偏头痛、关节炎、小儿麻痹。
' V0 [6 ^. [+ x, k- L& h, j% F脾 经 章 门 脾 俞 地 机 脾脏肿大、腹泻、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神经性呕吐、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肝炎、胰腺炎、出血性疾病、四肢无力、肌肉萎缩,肌内、关节痛。
( w# D% d/ l/ [5 x胃 经 中 脘 胃 俞 梁 邱 胃炎、胃痛、胃下垂、消化不良、腹胀、呕吐、溃疡病、胃痉挛、气喘、高血压。 4 l9 K' U0 A B/ H
肾 经 京 门 肾 俞 水 泉 口苦、咽喉肿痛、心燥、足心热痛、发育不良、生殖泌尿系病、肾炎、阳萎、遗精、遗尿、闭经、子宫脱垂、脱发、耳鸣、腰痛、小儿麻痹。
" W! j$ H% h; F) N+ v( g3 _膀胱经 中 极 膀胱俞 金 门 遗精、遗尿、阳萎、肾炎、膀胱炎、尿血尿频、月经不调、面色黑、不能平睡、恐惧。 8 B9 S7 E' ~+ W# D7 m
36穴位检查表
4 e, g: c9 B" D* N% F9 k经 别 募 穴 左 右 俞 穴 左 右 郄 穴 左 右 : S3 [5 f2 j. S2 Q/ C
肺 经 中 府 肺 俞 孔 最
8 A7 n! N% O9 ~4 u" E' u大肠经 天 枢 大肠俞 温 溜 5 n9 s# {& s1 G. S5 e2 r+ W
心 经 巨 阙 心 俞 阴 郄
, ~1 |4 x( G. N. W小肠经 关 元 小肠俞 养 老 ; [0 A u+ H6 g9 b2 D1 I+ G
心包经 膻 中 厥阴俞 郄 门 3 L; w$ h& i% b8 a) T/ M
三焦经 石 门 三焦俞 会 宗 b% A5 f8 }% Z l- e* R, [0 L1 C6 l
肝 经 期 门 肝 俞 中 都 # _& u* H8 C. n/ k# v
胆 经 日 月 胆 俞 外 邱
$ _. L; \, o r脾 经 章 门 脾 俞 地 机
' @; ? z. E# o; C0 T$ d z# q胃 经 中 脘 胃 俞 梁 邱 ; Q' q8 B& V% U: G& L @- [
肾 经 京 门 肾 俞 水 泉
' z" J7 n* j9 C' g- }+ b1 r' u膀胱经 中 极 膀胱俞 金 门
! g. R: O+ u. B; U; m3 ^/ f奇特穴位检查表) E6 z5 ~& D( i
穴 位 左 右 穴 位 左 右 穴 位 左 右 穴 位 左 右
5 f/ g" c% r# k& l5 M2 t' ?项 肌 玉 堂 腹 泻 筑 宾 b, G) L" }. w: r
兴备点 气 户 止 泻 太 溪 : ?* X2 z' E2 K! S2 J" h
气 海 静 穴 通 便 肾 炎
: a6 \* }7 u/ @" y3 N乳 根 大 郄 阳陵泉 子 宫
& y- ~. V+ M. M4 p; h- p' X鼻 流 牵 正 营 池 肓 俞 * m- Q; q5 K- l- d# }3 ~3 o
散 笑 食管下俞 血 愁 大 巨 ; y* M( V" g; i
颈 五 商 曲 痔 疮 血 尿
" I; V5 O4 i+ F }- a: y9 |7 ~夹 鼻 滑肉门 阑尾穴 足临泣 . X4 Z% i0 j. v$ v; ~
风 门 食 关 气中穴 夜 尿 * ]# }4 a' p% F# g* Q5 ~' k
库 房 呃 逆 便 毒 玉 泉 ! q8 N* H, Y' H- X1 Y2 T! w
五 里 承 满 疰 市 箕 门 6 V* i3 `/ k; E3 N9 ^
膺 窗 水 上 肝 明 肾 系 # b; W$ ]5 n3 u' |- J- d
痰 喘 二里半 兴 隆 遗 精 8 V! _( I( E/ V6 V" N0 c1 ~
结 核 下垂点 肝 炎 生殖点 - z, p* t$ ^+ U
银 口 溃疡点 至 阳 三阴交 ) z9 e9 @' a! |
渊 液 梁 门 枢 边 外 陵
4 l) `' P' q. L: ?0 n水 分 下巨虚 胆囊点 通 经
7 N& P5 S$ N2 a2 J池 泉 魂 舍 陵 下 血 海
! y/ @2 S( {; N/ ?; f鸠 杞 督 俞 头 风 扭 伤
' i6 E9 [4 p. Y) M( B6 J漏 阴 寸 平 坐 骨 踝扭伤
: p$ ]$ ]8 l" k m, y# w阴 交 血压点 阴 穴 阳 溪
! Q+ _* z! \9 ^9 I% C/ O* Y带 脉 灵 道 哑 门 掌 三 + f0 p4 L; M. `" a( _7 s- o
积聚块 心脏点 小天心 银叉手
# |! f6 S/ T. P$ p$ O6 _次 髎 极 泉 岩 池 天 宗
/ G! ?1 G' ]" m7 J神 堂 颈 二 旁劳宫 蹠 筋 % F% p0 |! I' X" P$ Z* U* |' R
神 门 颈 三 副鼻窦 蹠 背
% f0 b1 ^6 Z8 l7 o8 R上郄门 颈 四 额 窦 脉 根 , S& `; J* h- Z; o, D9 V$ o
间 使 通 天 衄 血 中 空
! Q( u$ n G/ R$ Q' d通 里 神 道 髋 骨 少阳维 8 f" _' \3 S" B4 G3 o6 E
大 陵 无 名 髓 骨 前曲泽 2 Z/ w1 @% c1 a8 j* @5 M
譩 譆 定 志 大 杼
2 F2 G2 t. x4 g" w: \ {2 ^# h5 Q- v呼吸系统穴位检查表
1 s( K; W. q; m" \3 g+ b, V病 名 基 础 穴 诊 断 穴
" @- l* ~# A9 M. Q 穴 名 部 位 穴 名 部 位 3 o% w z& a' x* n* v. D
感 冒 肺 俞 风 门
a/ v0 m) Y5 ^; \" y' [* F支 气 管 炎 肺 俞 库 房 ' n: ~) r0 F: f- r2 F7 ^( z
肺 气 肿 肺 俞 痰 喘 膺窗旁开1.8寸 . r2 c* }, B0 J0 n$ `
支气 管 扩张 肺 俞 膺 窗
9 O5 d) r1 X' r4 s2 ]9 k. @支气 管 哮喘 肺 俞 气 户 , }/ A- v0 i* g C# V0 O) W* x" Y
肺 炎 肺 俞 五 里 " r0 Q; @( }4 o! a
肺 结 核 肺 俞 结核穴 大椎旁开3.5寸 % N6 q0 u( q4 _8 k2 y4 {7 v
肺门淋巴结核 肺 俞 玉 堂
6 [! v6 M* m s5 c7 v胸 膜 炎 肺 俞 渊 液 ) ^6 R o4 Z& r) I* [( g! i' @8 y( {
渗出性胸膜炎 肺 俞 水 分2 @3 |: C* z- _( J. l Q
渊 液
2 C8 x% p' v/ _* S( S3 p肺 癌 新大郄 臀横纹与腘横纹联线中点偏外下1.5寸 肺 俞 + N6 C5 \. E D0 W$ f7 B; g6 z' N
喀 血 肺 俞 银 口 背部肩胛骨下角处 # N' {' D6 c" O0 B/ T4 O# x c
胸 痛 池 泉 腕背横纹之中点,伸指总屈肌腱桡侧沿处。
+ D( R O5 G1 q. J消化系统穴位检查表, [4 W; s; v4 ?! Y" i* M- n" o+ Z# C# u
病名 基 础 穴 诊 断 穴
2 \. X3 Q6 `+ U0 E% e5 \ 穴 名 部 位 穴 名 部 位
* j) ^* H# C+ a" {. y食 道 炎 水 分 食管下俞 第8胸椎旁开1寸 2 D; \% H. l* T3 Y7 ~4 W
胃 炎 中 脘 左 承 满
( j4 r4 s4 W1 @胃 痉 挛 中 脘 左承满、梁丘
1 H6 M2 ~; E" a8 M$ B# l胃 神 经痛 中 脘 左承满、左商曲 + {4 g4 \: Q3 a# U4 p, C2 `
胃 下 垂 脾俞凹陷 下 垂 点 脐上2.5寸 " u2 U9 k9 g. a& P3 n: H d, R
胃 溃 疡 中 脘 右溃疡点 胃仓穴旁开2寸
* ]5 c5 p* N3 _- i5 Z! A5 ~: A! _2 @胃 癌 新 大 郄 中脘左、承满
# G# M K: J4 _ u1 v急 性 肠炎 天 枢 下 巨 虚
' T) {3 R6 @$ K' { @1 Y急性胃肠炎 中 脘
5 D0 S% a" o1 ^# f4 ^天 枢 左 承 满
, c' H/ A$ m$ G1 M, y) n; L下 巨 虚
* ^; }* I1 Y/ N+ D- C+ H! L食 物 中毒 中 脘 二 里 半 足三里穴上0.5寸 2 `4 L! P3 g. N( d2 b, q0 G
腹 泻 天 枢 腹 泻 穴 . E0 Y1 [2 c3 b: t- [1 d7 M
痢 疾 天 枢 魂 舍
" q* Y/ O! d# o+ Y. L过敏性肠炎 天 枢 止 泻 . X7 m- J$ k* d
溃疡性结肠炎 大 肠 俞 右溃疡点、天枢 - H* ~9 L7 U6 |/ K+ N
肠 痉 挛 天 枢 气 中 穴 气海穴旁开1.5寸 , j5 V8 |8 H9 Y+ l$ b" S
十二指肠溃疡 中 脘 右梁门、右溃疡点
0 `$ \) z( {/ Z4 g2 t5 ]1 R消化道出血 阳 陵 泉
; b+ W/ D: O) {+ L肠 出 血 天 枢 营 池 内踝下5分前后凹陷处 + m3 }+ P! R. N% S
便 血 血 愁 第2腰椎悬枢与命门之间 ( r* Y+ P+ D" p7 N
消 化 不良 中 脘 食 关 建里穴旁开1寸
D7 \/ O; f! y: M8 `1 L0 c呕 吐 中 脘 滑 肉 门
7 l) w' ]# n3 D0 o' z膈 肌 痉挛 中 脘 呃 逆 2 {5 e$ J8 ~; [4 T' V
胃 酸 过高 中 脘 水 上 水分穴上5分 + P: r# i. v+ V
便 秘 天 枢 通 便 天枢穴旁开1寸
8 W0 K9 C2 D+ s Y" a( I2 b4 ~) `肝胆系统穴位检查表
0 T% X! [& D0 h$ c病 名 基 础 穴 诊 断 穴 $ r7 S+ o! O- J) `+ S
穴 名 部 位 穴 名 部 位 0 f) P- S4 I: Y Y4 Y' I$ [- S4 _$ z
肝炎 肝 俞 肝炎点 内踝上1.8寸
3 \$ V8 X8 O7 e: k急性肝炎 肝 俞 肝炎点
) Z' `, M3 B, l至 阳
$ j8 l% X3 A/ g- M, J) m1 {. x急性黄胆性肝炎 肝 俞 至 阳/ A9 h- v5 g& B5 }* Q( d
枢 边
6 r! \5 G2 ^& h) i肝炎点
6 P! D% T6 w* p1 L3 d第10胸椎旁开1寸
2 _( W4 R" z: }肝硬化腹水 肝 俞 肝炎点2 L8 R( s3 D* X- ]( D/ K/ E
肝 明7 b3 e8 G! X7 ^9 e8 D% [5 N" Z
水 分 $ F( x8 y1 A2 }+ M8 r/ x! \
中脘穴旁开3寸 8 {* T# M- R9 j( g/ w6 D4 H9 [
肝癌 新大郄 肝 俞 0 V" F" I, i. a( q. P
肝脾肿大 肝 俞 兴 隆 水分穴旁开1寸
6 K+ ]# E# ?* R+ u% u肝下垂 脾俞凹陷 肝 明
m6 z2 q- Q- b/ d肝区痛 肝 俞 肝 明
8 s6 c; O/ z& l! H9 R急性胆囊炎 胆 俞 胆囊点 阳陵泉下一横指
?; v+ A/ E/ O6 t Q胆道感染 胆囊点 外 丘
4 }8 B9 Q# s$ b) j7 S, \& j7 h胆道蛔虫症 胆囊点 陵 下- t7 Y$ c7 M2 Y* _; j
百虫囊 阳陵泉下一横指; U/ j7 ?" N* j
血海上1寸
/ n( F! J1 O. |* v胆石症 胆囊点 足临泣
: s/ Y3 G* f% u8 a( Q+ T& a: @心血管系统检查表; Q& J/ M5 E" |! @+ K) W6 o3 e2 H5 O
病 名 基 础 穴 诊 断 穴
6 L( }. ~( B/ \* ` 穴 名 部 位 穴 名 部 位 $ p; Q4 e6 D; a" R
风心病 小肠俞 心脏点 前臂尺侧肘横纹下3寸 3 `- g+ r1 v1 u* ]6 E
心瓣膜病 神 堂 上郄门 郄门上3寸
5 r% V! V2 B- m2 ~心肌炎 神 堂 大 陵 & {0 ]0 }" e5 E- ?( [2 t
心内膜炎 神 堂 督 俞 $ ^4 L* ^. {1 ~7 m, ^: ?7 o
心力衰竭 神 堂 寸 平 : P( g' b! O5 p& I# s* q$ z
心包炎 神 堂 譩 譆
! l& S7 y: ~+ m$ p: C9 I5 p心律不齐 神 堂 心 俞 9 D; S5 C8 M3 J2 [* U
心动过速 神 堂 郄 门 " B3 ~; d8 m, S+ y/ m$ Z: ?
心动过缓 神 堂 神 门
3 p" Q! D i5 v; I; }0 X X' `高血压 血压点 ( L/ e/ f0 J, H' | A- R& A
低血压 血压点 神 门 2 H% V( ]# `* ]# p4 Q; S" w
冠心病心绞痛 神 堂 灵 道 " g Y! I7 s9 K" C9 g( d
心肌梗塞 神 堂 极 泉 9 s7 _8 n3 a f0 g( {/ F+ n
泌尿生殖系统检查表
2 u9 q7 T4 f% ?6 w# I- L& {; ]病 名 基 础 穴 诊 断 穴
4 A+ T! W" M5 }4 N) n) G7 t 穴 名 部 位 穴 名 部 位
& m8 d3 W2 H) ~" x/ Y9 @肾 炎 肾 俞 太 溪
# j8 F6 p. }0 d( ?4 @# O! V a, z肾盂肾炎 肾 俞 子宫穴 中极旁开3寸
3 \; f1 m+ A: C. F输尿管炎 肾 俞 盲 俞 8 _& C) s, J4 E9 H8 m# e) J3 B
膀胱炎 肾 俞 大 巨 外陵穴下1寸
9 Z) p2 _! ^- X5 e- W |尿失禁 中 极 夜 尿 下中极旁开1寸
+ ^3 l& Q6 }$ {! v尿潴留 中 极 箕 门
" k, Q6 r9 C4 S* K0 G9 G/ `膀胱麻痹 中 极 玉 泉 阴茎根上正中点处 8 q/ P5 l) N8 S* N2 P& A$ H
月经不调 三阴交
# G3 K0 p9 o. d7 @; s7 V% R5 k功能性子宫出血 三阴交 血 海
) U8 Z+ \4 |6 z( y0 N8 a% K崩 漏 三阴交 鸠 杞 第一荐椎棘突下凹陷中
4 h; ^3 {' W! g+ t- P赤白带下 三阴交 漏 阴 足内踝下5分
: W% q5 Q6 }% r' _9 Z. k% u6 @痛 经 三阴交 外 陵
4 K- C6 t$ }7 j3 d* S' E( f, Z f闭 经 三阴交 通 经 腹部髂前上棘内2寸处 G1 L1 T6 J! V( a3 l/ J/ c' n
产后恶露 三阴交 阴 交
& Z4 [! ~+ T3 S {子宫内膜炎 次 髎 带 脉
/ h8 Q' s: }* E盆腔炎 三阴交 次 髎 a4 s+ G( Y1 g
子宫癌 新大郄 次 髎
/ x5 e; \7 Z6 p* S7 g0 L& Z# L8 y卵巢囊肿 次 髎 积聚块 第二骶椎旁开4寸
' y$ x v- O' T5 |孕 吐 生殖点 滑肉门 s |' u, q" b
子宫脱垂 脾俞凹陷 带脉、次髎 * P/ A% J8 V5 C: B: t
外科奇特穴检查表; M# y9 w3 Q5 m/ z* W
病 名 基 础 穴 诊 断 穴
0 n4 [ X) H1 U" J x' k5 O5 U( B 穴 名 部 位 穴 名 部 位
" {6 Z; g5 H- p" h/ g急性胰腺炎 胰 俞 地 机 8 M. o- q$ O) ?2 s9 f
阑尾炎 天 枢 阑尾穴 * F* o4 J F. L4 \" }& w
消化道穿孔 温 溜
: _) M# f, K2 E急性腹膜炎 天 枢 疰 市 腋窝直下7、8肋间处
: l( E0 t& N, t# _# k' o: m; o膀胱炎 中 极 大 巨
! W( S: u5 r6 q( u. X尿 血 肾 俞 血 尿 第七胸椎旁开5寸
0 e# d* t7 o2 W: p" R! ~$ _结 石 足临泣 ! h2 y6 g2 h3 i9 K) g
肾盂结石 足临泣 子 宫 中极旁开3寸 & X: u& ^( _% e" |/ p4 \
输尿管结石 足临泣 肓 俞
; C4 k( d; u& g+ ~: y膀胱结石 足临泣 大 巨
9 O1 X: p7 ^8 Y; A! A前列腺炎 肾 俞 生殖点 次髎穴内5分 ' q/ y9 D8 v0 B; D/ w9 K3 k, G8 e
痔 疮 大肠俞 了孔最 : h, G* m) k0 }1 R0 }6 D p
肛周脓肿 大肠俞 便 毒 腕横纹上4寸
# h) H* K. P) _, V: Z. F腰 痛 肾 俞 中 空 第五腰椎旁开3.5寸 0 n- s# H) H: C
腰扭伤 肾 俞 扭 伤 曲池与阳溪穴连线上3/4处
3 _* t! {2 ?& B2 ?' t2 s舟冷骨骨折 大 杼 阳 溪 / |2 t6 g1 L+ n/ g
月骨骨折 大 杼 掌 三 第三掌骨缩短 2 A" F6 C0 E5 Y% n# W" x c f8 G
科雷氏骨折 大 杼 银叉手 患手呈银叉状
$ e! e4 e6 {# L% N- k跖筋膜炎 水 分 跖 筋 足跟中点处 " u$ q8 \6 J4 _/ n4 w$ R( A
神经系统穴位检查表
; k9 i) B2 H$ s8 }6 r6 k: P x病 名 基 础 穴 诊 断 穴 5 v/ Q: F) k+ w7 h5 ?& `4 ^2 Z. s
穴 名 部 位 穴 名 部 位 , V! K! C" f3 F& E% @
神经衰弱 神 道
) q# e( J: D# G$ B7 ^/ L4 H& d精神病 无 名 第二、三胸椎棘突凹陷中
. `9 }6 q1 t6 }1 O# `癫 痫 定 志 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凹陷中 % i4 M5 L" j0 s0 L* |% g
坐骨神经痛 肾 俞 坐 骨 股骨粗隆与尾骨联线中点下1寸 , ]: k2 V! N! m$ n$ X
肋间神经痛 静 穴 肘横纹桡侧与腕横纹联线中点
# } C# Q) E6 ?/ ^. I脑溢血 血压点 第六颈椎旁开2寸 阴 穴 后头部正中线右侧5分入发际1.7寸 - C3 {( _. E# I1 g4 s% p$ v
脑性瘫痪 哑 门 / E/ N4 h; H7 m" ` @: D2 x9 b
高热昏迷 小天心 手掌侧大小鱼际交接处之中点
% j9 @- o* ?; i& p3 K8 z糖尿病昏迷 肾 系 伏兔下1寸 小天心 6 W6 n! M K% s% t& t/ U3 b
头 痛 颈 二 : f: Z0 e5 x! {7 j
偏头痛 颈 二 第二颈椎旁开2.5寸 通 天
1 H! o9 M+ i: S" |9 r4 Q$ \+ s9 A五官科穴位检查表/ n# p+ D8 l9 {
病 名 基 础 穴 诊 断 穴
8 X& ~6 J0 k- H 穴 名 部 位 穴 名 部 位
Y6 U1 s- \% o- u7 X* @青光眼 肝 俞 岩 池 从颞骨乳突高点划一平线与发际相交点处
( t7 j( |% O/ H3 `! m( T4 o咽喉炎 颈 五 第五颈椎旁开2.5寸 7 t* G! N* D2 s O) R5 F
扁桃体炎 旁劳宫 劳宫穴桡侧一横指处
7 E1 v$ [2 Y. l! k8 W口腔溃疡 牵 正 耳垂前方5分,与耳目垂中点相平 / ^4 t9 h: R7 T+ [, F }8 N
鼻 炎 鼻 流 鼻孔口中隔小柱与鼻翼联线中点
, W) a* @$ q4 R! p6 U: Q# W急性鼻炎 散 笑 迎香穴外下方鼻唇沟之中点
: d/ e2 }9 f. D7 k过敏性鼻炎 夹 鼻 鼻骨与侧鼻软骨交界处
L# Z8 \: V/ p" ~# F, w副鼻窦炎 副鼻窦 晴明穴上4分 3 C8 d/ B1 {7 S6 \
额窦炎 额 窦 晴明穴眼内眦5分处
) A5 f s/ ?+ K" n+ T上额窦炎 上额窦 眼下睑瞳孔直下7分
+ g- ^% W# P2 T7 j, R+ a衄 血 衄 血 项肌隆起间沟中后发际之点 * t9 U6 g+ \6 [8 z5 }
美尼尔氏综合征 头 风 大腿腓侧面股骨中线上9寸
& M! L5 W- }% a& Y2 T* N( q6 ]: S内分泌、胶原病、关节病穴位检查表
8 U- h$ Y" m# Y! Z2 ?4 t6 e病 名 基 础 穴 诊 断 穴
( {# W& B1 |" E 穴 名 部 位 穴 名 部 位 " i3 a" u9 D8 A. N
甲 亢 前曲泽 曲泽下1寸
( u( G# P6 L3 ]8 @$ ?; b0 H糖尿病 肾 系 伏兔穴下1寸
; S+ {3 _; z1 \) j! Z狼 疮 少阳维 太溪与复溜之间 ( E, R7 Q) z7 x) V. ?4 r$ y. j
血栓性脉管炎 脉 根 第二骶椎旁开3寸下5分处
% H0 l1 {( l& A足背痛 跖 背 涌泉穴外开5分 5 d, [, ~& T8 U2 t$ C
骨性关节炎 肾 俞 大 杼 第一胸椎棘突旁开1.5寸
+ _! e! \$ i$ i风湿性关节炎 小肠俞 髓 骨 髋骨穴外开1.5寸 + I) o0 T8 p6 U9 k' U4 \
肩周炎 天 宗 第五胸椎旁开4.5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