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醫學大事年表9 a5 P8 I! A# e% w* |: ~5 p) Y) V
遠古~公元前21世紀 原始群時期,人們從採集食物中,逐步發現了一些植物藥。由於火的發明,逐漸產生了熨法和灸法。氏族公社時期,衣食不斷改善,使用了砭石、骨針,認識了更多的藥物。 & m7 f( b: _- x0 W
約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 傳說在商代初期已開始使用湯液治病(據《甲己經》序:“伊尹……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 , d( d! j' Q! Q. D( ~: O t) Q
《尚書.說命》中有“若藥弗瞑眩,厥疾弗廖”的記載。 . G+ W! r* B, k- B. h7 g- Q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許多病名、症候以及除蟲、洗澡、洗臉等記載。 ) ?& t2 X3 q7 n8 G; ]" h
公元前11世紀左右 《詩經》、《山海經》中記載了多種藥物。《周禮》有食醫、疾醫、瘍醫、獸醫等醫事制度,並記載了四時流行病和“五毒”之藥。《禮記》有“孟春行秋令,則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等記載。
6 C5 K% h- n* o! l$ L! Z A) L) T 公元前564年(周靈王8年) 《左傳》相襄公17年有“國人逐瘈狗”的記載。
; D9 E( t) {3 S4 i" ~! z: c 公元前541年(周景王4年) 醫和診晉平公病。用“六氣致病說”來解釋各種疾病的原因。 ; N5 L0 U/ l9 Q( V) B, o$ d
公元前5世紀 扁鵲約生於此時。 , m% N* U3 O& m1 _; }& _/ Q! l1 `
公元前475~前221年(戰國時期) 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的簡帛醫書《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是現存最早記載經脈學說的文獻。 % C% ^( ?# V0 N! J" z6 k) `
《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等著成,為現存較早的醫學著作。 : o2 d: ~9 {( S! K& z
公元前216~前150年(秦始皇帝30年~漢初元7年) 名醫淳于意始用“診籍”,為現存較早的病案(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 t: L8 T) h* ]' s- y9 H& ~ 公元前26年(漢河平3年) 侍醫李柱國整理校勘政府所藏的醫書,有醫經類7部,經方11部。
" u) y1 s* i8 B$ H公元5年(漢元始5年) 政府徵集國內通曉方術和本草的學者。
5 u; p4 ]. U& r; V7 [; G 《神農本草經》約草創於西漢,成書於東漢。
- ~" i0 e0 l5 {( F6 F! \5 a 公元25年左右(東漢初期) 民間醫生涪翁著有《針經》和《診脈法》。
6 | T+ f4 A4 `% C5 f5 P$ Y 公元112~207年(漢水初6年~建安12年) 華佗用麻醉法施行開腹術,又提倡體育療法──五禽戲。 # S4 K3 K# N# \9 J
公元196~204年(漢建安1~9年) 張機著《傷寒雜病論》確立了“辨證論治”的醫療原則。
+ B( }2 c' o; P' } 公元3世紀前 藏族同胞已用酥油止血。 9 t& G! `" O, |# `( x( C8 y# p5 z% W
公元3世紀 王叔和著《脈經》。
3 q% k$ o3 r: d4 m) v% M- w+ p* i 公元256~282年(魏甘露元年~晉太康3年) 皇甫謐將《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合編成《針灸甲乙經》。 / O: W7 n% F3 e" c/ ]! j, L
公元265~341年(晉泰始元年~晉咸康7年) 葛洪著《玉函方》及《肘後救卒方》。 6 a) v* }5 D8 R. j7 D4 V/ k" J! O) t
公元420~479年(南朝宋) 雷學著《雷公炮炙論》。 ( i, f8 E0 ^3 N3 z6 y
公元5世紀末 龔慶宣著《劉涓子鬼遺方》。
/ F0 A1 @7 M% s& K v5 b7 | 公元500年(齊永元2年) 陶弘景著《本草經集注》、《肘後百一方》等書。 7 H( n2 t0 a7 m4 ~
公元541年(梁大同7年) 梁政府派遣醫生去朝鮮半島的百濟國。
; D4 A+ }" b0 K o 公元562年(北齊河清元年) 吳人知聰攜帶中國醫書《明堂圖》等l60餘捲去日本。 : u+ r. [1 i+ y# p4 F. M! I
公元608年(隋大業4年) 日本派藥師惠日、倭漢直福因等人來華學醫。 8 V4 \" s+ e) v9 o4 G4 r4 r( h
公元610年(隋大業6年) 巢元方等著《諸病源候論》。
% T0 t9 s$ X4 _% Z+ V& Q 公元624年(唐武德7年) 唐太醫署設有醫學教育機構,分科教授醫學。
( i+ P5 N: I; K5 q) ^' C 公元641年(唐貞觀15年) 文成公主帶醫藥書籍等入藏。
, d8 f. A( x3 M9 s/ J 公元659年(唐顯慶4年) 蘇敬等編成《新修本草》。
2 y5 `9 {, q( x 公元581~682年(隋開皇元年~唐永淳元年) 孫思邈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3 ~3 S+ [/ p& u; g( G 公元621~714年(唐武德4年~開元2年 孟烍著《食療本草》。 & [& E* X, h6 @+ N& g
公元710年(唐景龍4年) 金城公主再次帶醫藥及百工技藝入藏。
$ W c9 v! x/ P; M! G& H; N 公元713~741年(唐開元1~29年) 藏器著《本草拾遺》。 * q+ g1 Z: N1 J. o* b$ I
公元752年(唐天寶11年) 王燾著《外台秘要》。
# V: j4 I% V; c2 ~' m& L* a6 L 公元753年(唐天寶12年) 唐朝僧人鑑真赴日本講授醫學。
) |3 P: n. O1 @ q# u 公元762年(唐寶應元年) 王冰將《黃帝內經素問》重新編次後加以注釋。
: ^2 V: Q. S- u7 R2 T( w. j+ } 公元8世紀 中醫東松噶瓦兩次進藏行醫,傳授醫學知識。藏醫宇妥整理著述《脈學師承記》。 , j* I% t. c9 ~; B
公元8世紀上中葉 大乘和尚等據中醫學內容編譯成《月王藥診》,是現存最早的藏醫學文獻。 : `; _0 R R$ w3 V2 g O+ G2 |: E& ]
公元8世紀末 宇妥?元丹貢布等完成《四部醫典》(一名《醫方四續》,藏語《據悉》)。 # q9 Y' C7 q. J
公元841~846年(唐會昌1~6年) 藺道人著《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 d& [! B2 Y% Z4 q 公元847~859年(唐大中1~13年) 偺殷著《經效產寶》。 % T4 p0 k# z, N1 P9 x$ O
公元889~897年(唐龍紀元年~乾寧4年,日.寬平2~8年) 日本藤原佐世編著的《日本國見在書目》中記述了 中國隋唐以前中國醫藥書160餘部,l300餘捲。
! \- m, Z6 z x7 | 公元8~9世紀 煉丹術傳入阿拉伯。 & \( i# O3 |- X) }
公元934~965年(後蜀) 韓保昇等修訂《新修本草》,編成《蜀本草》。
4 g* f: {( R* T" [4 p% h9 c 公元973年(唐開寶6年) 劉翰等人編成《開寶新詳定本草》,次年重定為《開寶重定本草》。
8 i. P3 b" h7 W( O 公元982~992年(宋太平興國7年~淳化3年) 王懷隱等編《太平聖惠方》。
- j; W' n+ _/ Z 公元1026年(宋天聖4年) 王惟一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次年又主持設計鑄造針灸銅人。 1 `# h% ]. J1 G* z
公元1057年(宋嘉祐2年) 設立“校正醫書局”,校定古代醫書,編寫本草、醫方,並刊刻印行。
( F3 n2 ~# ?; {2 Q 公元1060年(宋嘉祐5年) 掌禹錫等編著《嘉祐補注神農本草)。次年,蘇頌等編著《本草圖經》。 - }) L& k+ l0 [& q: j- L
公元1075年(宋熙寧8年) 蘇軾、沈括著《蘇沈良方》。(宋代趙希弁《郡齋讀書後志》認為應作《沈存中良方》)
' F5 s9 R0 y6 S7 C9 x" U 公元1076年(宋熙寧9年) 設“太醫局”,下設“賣藥所”,後改稱“醫藥惠民局”。
5 J! b. C( H5 y 公元1079年(宋元豐2年) 派遣醫官邢慥等去高麗,並攜帶百種中藥。
% U' i: `% r. z3 h$ A& h2 s: k9 i 公元1082年(宋元豐5年) 唐慎微著《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3 }1 s1 I6 b: M n 公元1086年(宋元祐元年) 韓阺和著《傷寒微旨》。 ! S" ?/ p c6 R. l
公元l093年(宋元祐8年) 董汲著《小兒斑疹備急方論》。 - N: D- d# [; T" r
公元l098年(宋元符元年) 楊子建著《十產論》
5 F: T' t; s/ `- N& Z- ?0 Y 公元1100年(宋元符3年) 龐安時著《傷寒總病論》 9 _) U* |- s. w$ M |) x
公元1102~1106年(宋崇寧1~5年) 楊介通過屍體解剖編繪成《存真圖》。
( z ?& Y& h: Y2 z: l; m7 R: c 公元1103年(宋崇寧2年) 設“修合藥所”,後改稱“醫藥和劑惠民局”。 p5 A f. r' X% I9 r) y
公元1107年(宋大觀元年) 陳師文等校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f+ p0 x/ f% p5 i8 Y
朱肱著《類證活人書》。
$ T3 C8 [8 p" A6 w" d# M: t+ G6 k 公元1111~1117年(宋政和1~7年) 宋醫官合編《聖濟總錄》。 ( A5 t3 h+ K+ g7 w, I& L) n
公元1116年(宋政和6年) 寇宗奭著《本草衍義》。
( p3 U6 ?5 `3 o( H 公元1119年(宋宣和元年) 閻孝忠集錢乙經驗編成《小兒藥證直訣》。
6 y: i# g! @, T/ I/ ^; X3 R 公元1132年(南宋紹興2年) 許叔微著《普濟本事方》。 ) O/ j, l" L' Y2 ^
公元1133年(南宋紹興3年) 張銳著《雞峰普濟方》。
4 Y% |) I& y- V" E+ M. }4 t 公元1144年(南宋紹興14,年即金皇統4年) 成無己著《注解傷寒論》。 " x2 n$ c1 x$ A/ r) k, J
公元1150年(南宋紹興20年) 劉昉等編《幼幼新書》。 & h! _; k# M& b5 Q. ?, R/ p
公元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 陳言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y, _- T. t M/ _( u# Z8 R9 b! B 公元1181年(南宋淳熙8年) 郭雍著《傷寒補亡論》。 8 h* q4 Y O# |
公元1182年(南宋淳熙9年,即金大定22年) 劉完素著《素問玄機原病式》刊行。 - |. M: p, b: l% x: `- ~' e3 L# ~7 e
公元1186年(南宋淳熙13年,即金大定26年) 劉完素著《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張元素著《珍珠囊》。
: n# _! q, q* N8 F) W" G 公元1189年(南宋淳熙16年) 張杲著《醫說》。
$ w2 d. ^5 s) }) ?. F3 G$ o 崔嘉彥著《崔氏脈訣》。 5 P/ x3 O" k% m9 z. A) g
公元1208~1224年(南宋嘉定間)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刊行。
6 [" o5 J; }. {/ e 公元1217~1221年(南宋嘉定10~14年,即金興定1~5年) 張從正著《儒門事親》。
]- r6 L e4 b 公元1220年(南宋嘉定13年) 王執中著《針灸資生經》刊行。
3 e( k. X8 d" X4 Q% O0 q 公元1226年(南宋寶慶2年) 聞人耆年著《備急灸法》。
* v* m2 _5 V% i- Y2 z b0 U 公元1237年(南宋嘉熙元年) 陳自明著《婦人大全良方》。 ( s* u# S4 W" R5 q. y; K
公元1247年(南宋淳祐7年,即元定宗2年) 宋慈著《洗冤錄》。 7 N* r1 E* y. M6 _; x
李杲著《內外傷辨感論》。
* l7 V$ a; |' w# ^. q9 X 公元1299年(南宋淳祐9年,即元聽政2年) 李杲著《脾胃論》。 - o K" Q8 Z" f; e: z
公元1253年(南宋寶祐元年) 嚴用和著《濟生方》。 ( N& [" f+ G6 F V* d1 t! G" H
公元1254年(南宋寶祐2年) 陳文中著《小兒痘疹方論》。 ! P. m" p3 W7 d- j' \$ V1 p
公元1263年(南宋景定4年) 陳自明著《外科精要》。
5 b8 A6 U0 m* f8 K7 O 公元1270年(南宋咸淳6年,即元世祖至元7年) 元政府設“廣惠司”。
: g2 `; y6 | v! | 公元1292年(元世祖至元29年) 元政府在北京、多倫設回回藥物院。
+ e c4 u& @: P 公元1294年(至元31年) 曾世榮著《活幼心書》。 9 K* f2 T9 l T% _ V
公元1335年(元順帝至元元年) 齊德之著《外科精義》。
, v. X6 h+ N0 }$ a5 o 公元1341年(元至正元年) 滑壽著《十四經發揮》。 . m, P" Y- Z6 H* u& S, v/ H
杜本增訂《敖氏傷寒金鏡錄》。
8 i, I7 b0 b; V 公元1343年(元至正3年) 危亦林著《世醫得效方》。 1 D) A/ D6 Q( \4 y/ M% r5 L7 J
公元1347年(元至正7年) 朱震亨著《格致餘論》、《局方發揮》。
$ i$ O3 Y/ A9 C4 h 公元1359年(元至正19年) 滑壽著《診家樞要》。
1 `/ p4 G9 J: ^5 I: Q; _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 王履著《醫經溯洄集》。
' W X0 ]. j8 E8 y' p2 V: ` 公元1384年(明洪武17年) 徐彥純著《本草發揮》。
; N7 y2 m6 Z1 o+ c3 E+ V) e 公元1406年(明永樂4年) 朱橚等著《救荒本草》。《普濟方》約成於此時。 + c" f, I4 \2 i" Z
公元1403~1408年(明永樂1~6年) 明政府編成大型類書《永樂大典》,其中收載明代以前的醫書甚多。 & p1 e1 o6 `4 I3 P
約公元1442年(明正統7年) 冷謙撰《修齡要旨》。 0 j/ f4 v2 t N
公元1443年(明正統8年) 明太醫院復刻《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並鑄造針灸銅人。 j+ {0 [1 G: `! s- [
公元1445年(明正統10年) 朝鮮金禮蒙等編成《醫方類聚》,書中收錄元明以前中國醫書百餘種。
7 a3 o; a5 [, q( I4 ]# g% n 公元I476年(明成化2年) 蘭茂《滇南本草》約成書於此時。
; X. M. D) R) O6 n 公元1492年(明弘治5年) 王綸著《本草集要》。
% h! q* L& W' @) F- F3 N9 } 公元1513年(明正德8年) 李濂著《醫史》。 0 Q O- B$ m% i
公元1529年(明嘉靖8年) 高武著《針灸聚英發揮》刊行。薛己著《內科摘要》、《正體類要》、《薛氏醫案》。
0 H# \ a- L+ X" R 公元1549年(明嘉靖28年) 王綸著《明醫雜著》刊行。 " }5 r# c1 w# M8 W
公元1549年(明嘉靖28年) 江瓘著《名醫類案》。 & s- s9 s1 W" [) F% b
公元1550年(明嘉靖29年) 沈之問著《解圍元藪》。
3 y, {& O/ E/ j; E7 I 公元1554年(明嘉靖33年) 薛己著《癘瘍機要》。 " c& l$ R" D" L1 ?
公元1566年(明嘉靖35年) 徐春甫著《古今醫統大全》。 5 Z, z" k# E& m9 x
公元1565年(明嘉靖4年) 樓英著《醫學綱目》。陳嘉謨著《本草蒙筌》。
( ^8 Q+ e7 X8 B( w; D4 t% I" u 公元1567~1572年(明隆慶年間) 人痘接種法見於記載,16世紀廣泛使用,後來傳到俄國、土耳其、英國等歐亞國家。 ) v9 X8 k% a9 x0 Y
公元1568年(明隆慶2年) 徐春甫等在直隸順天府(今北京)組織成立“一體堂宅仁醫會”。
' S# w( Q5 r" n" k$ [0 V0 F 公元1575年(明萬歷3年) 李梴著《醫學人門》。 # Y; p" p0 R# G1 \9 E' w" c
公元1578年(明萬歷6年) 李時珍親自到湖廣、江蘇、江西等地採藥、採訪,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編成《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以前我國人民的用藥經驗與知識。 0 q7 o0 O, }1 B+ P8 w
周履靖輯《赤鳳髓》。 7 s4 A' j- B" ~4 K# O2 R
公元1584年(明萬歷12年) 吳崑著《醫方考》。
1 n' E: G; R1 V' O) i 公元1586年(明萬歷14年) 馬蒔著《黃帝內經素間靈樞注證發微》。 / }" p! A2 g# v. y8 _
公元1589年(明萬歷17年) 方有執著《傷寒論條辨》。
R. b$ ?- Z/ A2 Y8 K 公元1591年(明萬歷19年) 高濂撰輯《遵生八箋》。 ) F5 i. r+ j [3 N7 U6 I
公元1601年(明萬歷29年) 楊繼洲著《針灸大成》。
' ?" y; K1 e& Q. l$ P/ i) B' ]. j王肯堂、吳勉學編著《古今醫統正脈全書》。
! }9 x. E7 c; J 公元1602~1608年(明萬歷30~36年) 王肯堂著《證治準繩》。 ' M9 p, v, P: y5 @" {3 Q
公元1604年(明萬歷32年) 龔雲林著《小兒推拿秘旨》刊行。
3 N+ d9 X+ l" m' _ 公元1605年(明萬歷33年) 周于蕃著《小兒推拿秘訣》。
1 W5 M/ ~+ @2 j3 u' O 約公元1606年(明萬歷34年) 陳繼儒撰《養生膚語》。
6 @; Y1 p$ b$ r7 T! X 公元1615年(明萬歷43年) 龔廷賢著《壽世保元》。 , m: e$ i+ O3 L, P j
公元1617年(明萬歷45年) 陳實功著《外科正宗》。 3 c+ @: n! j/ Y' d- ^4 L6 B5 L
公元1620年(明萬歷4年) 武之望著《濟陰綱目》。
& b% b( c" E( z% v v* `7 \3 h 公元1622年(明天啟2年) 繆希雍著《炮炙大法》。 4 q y+ A8 s `
公元1624年(明天啟4年) 張介賓著《類經》。
: D( z. r7 _$ a& W4 k. B 公元1632年(明崇禎5年) 陳司成著《霉瘡秘錄》。
; ?! W, Z7 o+ u3 { 公元1636年(明崇禎9年) 胡慎柔著《慎柔五書》。
+ R! J8 s! a. d4 _$ A1 e8 C* P 公元1640年(明崇禎13年) 張介賓著《景岳全書》。
" ^) i2 }8 i# H& }: M, z施沛編成《祖劑》。 : r* P r8 B; X) y6 A
公元1642年(明崇禎15年) 吳有性著《溫疫論,創“戾氣”說,對溫病學的發展有突出貢獻。
7 \ o6 c; N& d0 a 李中榨著《內經知要》。 - A# M' b* M* ~0 _0 s4 @
公元1644年(清順治元年) 傅仁宇著《審視瑤函》。
# b, T$ {& ^0 K- K 公元1648年(清順治5年) 喻昌著《尚論篇》。 F7 r5 Z8 L$ f1 t
公元1666年(清康熙5年) 劉若金著《本草述》。 ' [ K# b- X/ i* r/ L( ]
公元1667年(清康熙6年) 張潞著《傷寒纘論》、《傷寒緒論》。
! q5 ~; N! S! `7 t3 a8 {7 t6 R& R 公元l669年(清康熙8年) 柯琴著《傷寒來蘇集》。 r6 K3 c% M# X+ N
公元1670年(清康熙9年) 張志聰著《黃帝內經素問靈樞集注》。
6 b) P( }- [8 o2 j6 T# i 公元1682年(清康熙21年) 汪昂著《醫方集解》。 ( A6 F; Z) x9 v! a! j8 B. i
公元l687年(清康熙26年) 趙獻可著《醫貫》。
) P0 w, `1 x f0 J 公元1694年(清康熙33年) 汪昂著《本草備要》。
, _! F. [* q7 E/ } 公元1695年(清康熙34年) 張潞著《張氏醫通》。 2 ?* P, X: \0 ]3 G0 v" O' W5 ?2 O
公元l697年(清康熙36年) 王宏翰著《古今醫史》。
2 y; m9 X% }( G 公元1715年(清康熙54年) 亟齋居士著《達生篇》。 7 h0 X n- r; b5 ^
公元1723年(清雍正元年) 清政府編成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成》,內有《醫部全錄》520捲。 " H4 t: N$ ^) w8 e% y/ c
公元l729年(清雍正7年) 尤在涇著《金匱要略心典》、《傷寒貫珠集》。
: M% R2 n4 W' d& D6 W" L6 k1 ? 公元1732年(清雍正10年) 程鐘齡著《醫學心悟》。
/ h3 _6 _) E! [& o ~7 { 公元1740年(清乾隆5年) 王洪緒著《外科證治全生集》。 + b6 p, Q) }7 @+ {9 @
公元1742年(清乾隆7年) 吳謙等著《醫宗金鑑》刊行。 8 T0 Q2 M8 Q, v( P2 ~ z2 w5 R" ?8 W
公元1746年(清乾隆11年)前後 葉天士著《溫熱論》、《臨證指南醫案》。 2 o$ i9 {! c0 H4 t. Z4 {; m; t' ^
公元1750年(清乾隆15年) 陳復正著《幼幼集成》。 " ^5 d# M4 V: c9 p
公元1757年(清乾隆22年) 張宗良著《喉科指掌》。
2 y. n! d7 h# \* L) O: u1 v6 J6 ]. [ \/ i 吳儀洛著《本草從新》。 # Y& f& {1 a9 ]- r/ X T
公元1759年(清乾隆24年) 徐大椿著《傷寒論類方》。
* @2 i, {, K# u9 o$ ? 趙學敏編《串雅外編》、《串雅內編》刊行。
( ?) L% ^! x @$ y' X9 M) I 公元1761年(清乾隆26年) 吳儀洛著《成方切用》。
7 l# u: @5 y4 S. G 嚴西亭著《得配本草》。
/ r. o! w4 x J: H+ g) x 公元1765年(清乾隆30年) 趙學敏著《本草綱目拾遺》。
$ F8 K1 e' r! K 公元1770年(清乾隆35年) 魏之琇著《續名醫類案》。
2 i t: v" Q; y& M 公元1773年(清乾138年) 沈金鰲著《幼科釋迷》。曹廷棟著《老老恆言》。 : S& m# t/ U/ g7 q, `) [3 C
公元1772~1781年(清乾隆37~46年) 清政府編輯大型叢書《四庫全書》,其中收入歷代醫書百餘種。
) j9 d) {% ^7 \4 m2 r 公元1792年(清乾隆57年) 唐大烈主編《吳醫匯講》刊行。
) V" i( E" y: W/ e 公元1798年(清嘉慶2年) 吳鞠通著《溫病條辨》。 4 Q) Z1 _8 @9 A: R' I
公元1803年(清嘉慶8年) 陳修園著《平人延年要訣》。 * A$ U2 U5 s& x3 i+ u
公元l804年(清嘉慶9年) 陳修園著《醫學三字經》。 / a3 F0 Q7 i3 e4 K
公元1805年(清嘉慶10年) 高秉釣著《瘍醫心得集》。 0 }! R3 U' x2 Z1 W
公元1808年(清嘉慶13年) 錢秀昌著《傷科補要》。 1 a! X; i) w5 ]( t% Y8 \. d
公元1820)年(清嘉慶25年) 陳修園著《南雅堂醫書全集》(又名《陳修園醫書十六種》)。 9 n9 ^, s) g9 A# ]! H2 k
公元1822年(清道光2年) 清統治者下令在太醫院內永遠廢止針灸科。 * i2 j: ^# l: d9 o$ c4 d5 V
公元1827年(清道光7年) 傅山著《傅青主女科》刊行。 % _& B1 h, \2 W
公元1829年(清道光9年) 章楠撰《醫門棒喝》刊行。 ! P* u* G* Z% |9 u- P
公元l830年(清道光10年) 王清任根據屍體解剖和臨床經驗寫成《醫林改錯》,強調解剖學知識對於醫生的重要性。 8 Y$ J- Q }# @ ]; u
公元1838年(清道光18年) 鄭梅澗著《重樓玉鑰》。
+ w( a" _3 [) J, _ 公元1840年(清道光20年) 江考卿著《江氏傷科方書》。 8 j" y& I2 R/ _2 |/ d( |
公元1843年(清道光23年) 周松齡著《小兒推拿輯要》。 0 H% R& V0 z, W& q( g! T8 i
公元1844年(清道光24年) 中美簽訂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規定美國人可以在通商口岸設醫館及禮拜堂等。 : N' |* f! u) P) w
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 6 s- Z6 I( S7 |. c7 _
公元l844~1848年(清道光24年) 英、美帝國主義以教會名義相繼在奧門、廈門、寧波、上海、福州等地設立醫院和醫學校等。 ! m* H: x5 W# A) y) v0 }) }0 h# r
公元1846年(清道光26年) 鮑相璈匯編《驗方新編》。 - A. x/ b5 ?. ?% l8 E' `. X
公元1848年(清道光28年) 吳其浚著《植物名實圖考》及《植物名實圖考長編》。
$ F+ v; \/ g5 h+ d, W 公元1850年(清道光30年) 呂震名著《傷寒尋源》。 0 f x( C$ S% ?+ U6 W+ v/ K' O
公元1851-1864年(太平天國期間) 太平天國興辦醫院、療養院,並明令禁鴉片、廢除娼妓。
4 k Q S H. B2 _: U 公元1852年(清咸豐2年) 王孟英著《溫熱經緯》、《王氏醫案》等。 V5 n( x. }! Y6 z
公元1858年(清咸豐8年) 陸定圃著《冷廬醫話》。 I* ]( @' b" `; C. m0 a* {
公元1861年(清咸豐11年) 陳國篤著《眼科六要》。
9 [) i- f+ N: L 公元1863年(清同治2年) 費伯雄著《醫醇賸義》。 ' [' `7 z- a0 O Q( F \
屠道和編著《本草匯纂》。
% L1 ?1 f- }/ b& l) [, ]% W Q 公元l864年(清同治3年) 吳尚先著《理瀹駢文》。 . b( J" i" i7 B% ^: e
公元1865年(清同治4年) 費伯雄著《醫方論》。
$ h$ P( |1 T- m 公元1874年(清同治四年) 夏春農著《疫喉淺論》。 / f* A, C, M" T' S8 @
廖潤鴻著《針灸集成》。
- c! l2 y' Z/ z1 j 公元1877年(清光緒3年) 潘蔚著《女科要略》。
8 o- W, b* I+ m 公元1881年(清光緒7年) 天津開辦“醫學館”。
. u3 D% |0 e, Q* |" o 公元1882年(清光緒8年) 雷豐著《時病論》,李紀方著《白喉全生集》。
2 X e. D, K! {7 g' Z! h5 k2 n D 公元1884年(清光緒10年) 唐宗海著《中西匯通醫書五種》。
# D8 |* L* M$ z( p' ` 公元1889年(清光緒15年) 張振鋆著《痧喉正義》、《釐正按摩要術》。
6 R3 i( j! W- q3 b- w% S* E 公元1892年(清光緒18年) 馬培之著《外科傳薪集》。朱沛文著《華洋臟象約纂》(又名《中西臟腑圖象約纂》)。
9 L; m; C# n6 o) \1 M q 公元18明年(清光緒20年) 余景和著《外科醫案匯編》。
$ d, u, l6 B+ n; j$ \& F s9 I 公元1897年(清光緒23年) 陳葆善著《白喉條辨》。
1 l! d, ?) x' ^ r0 l 公元1898年(清光緒24年) 周學海著《讀醫隨筆》。 9 R/ s- x% o' g2 j
公元l900年(清光緒26年) 柳寶詒著《溫熱逢源》。 + h7 a! i" s/ M: e( E
公元1901年(清光緒27年) 鄭肖岩著《鼠疫約編》。 , z4 ?2 }4 S) I/ J5 h$ p
公元1902年(清光緒28年) 天津設“北洋軍醫學堂”。
6 @: r4 g) E7 V2 ]- f 公元1903年(清光緒29年) 京師大學添設“醫學實業館”。 & V7 b- ?# R3 i& j; v
公元1891~1911年(清光緒 17年~宣統3年) 周學海編著《周氏醫學叢書》刊行。 7 Y3 V b* B! b) Y
公元1914年(民國3年) 北洋軍閥反動政府主張廢止中醫,遭到全國中醫藥界的強烈反對。
: H5 [/ U5 I$ o% [9 J$ e9 \ 公元1921年(民國10年) 謝觀等編《中國醫學大辭典》。
3 q! K2 P* w9 ^# f 公元1922年(民國11年) 中國共產黨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的綱領第七項明確規定,工廠設立工人醫院及其他衛生設備,保護女工、童工。 2 \0 c! q' `& P2 M( V
惲鐵樵著《群經見智錄》。 , D4 F. m4 h Y) i( c- k* Y
公元l909~1924年(清宣統元年~民國13年) 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 2 G v8 t$ F/ U- e
公元1924年(民國13年) 惲鐵樵著《傷寒論研究》。 - }. p8 j1 u5 N" f* y4 N
公元1925年(民國14年) 國民黨當局禁止把中醫課程列入醫學教育規程。 ( d& v5 Y! ^. R+ }+ O
公元1927年(民國16年) 曹炳章著《增訂偽藥條辨》。
& `( V0 X( ^% J/ a: p 公元1928年(民國17年) 毛主席在《井岡出的斗爭》一文中指出:醫院“用中西兩法治療”。 + M( A) H7 ?% @4 k8 v
公元1929年(民國18年) 國民黨政府第一次中央衛生委員會通過了余岩等提出的“廢止舊醫”提案後,全國中醫藥業紛紛罷工停業,該案被迫取消。國民黨當局通令中醫學校改稱中醫傳習所。次年又改稱中醫學社。 8 `& A* Z( B' w" g) r, T" Y
何廉臣編《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 v7 G9 D; i0 a d5 E" L Q
公元1931年(民國20年) 承淡安著《中國針灸治療學》。 + e0 A! O+ c: T2 k! ^8 J0 s/ C
“中央國醫館”成立。 + V+ P3 G3 a% k/ A
公元1933年(民國22年)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頒佈了“衛生運動綱要”。
& i9 ~* ?7 J! D 吳炳耀等著《針灸纂要》。 % g# ?% X# e: W$ V; R
阮其煜等編著《本草經新注》。
( p4 `% h) S3 L. l' M3 @ 公元1934年(民國23年)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中央防疫委員會。
7 l+ m' }' d8 Q% |; I' T8 F# g. v" |+ n 公元1935年(民國24年) 謝觀著《中國醫學源流論》。 - f3 Q8 z" l9 ?4 L6 H& l3 n7 F
陳存仁等編《中國藥學大辭典》。 9 b" T- h4 X8 E5 p$ k! s8 v
公元1936年(民國25年) 國民黨政府頒佈“中醫條例”。 1 i1 o( Q( M: Z" |& q$ C
曹炳章輯《中國醫學大成》。
6 o7 M. B* D- J3 n! ?6 d 吳克潛編《古今醫方集成》。
# `" z! F3 M3 Q ?9 n) A 公元1937年(民國26年) 蔡陸仙等編《中國醫藥匯海》。 6 L9 C2 T9 U( d3 Z5 A
公元1938年(民國27年) 建立延安制藥廠。
) V2 Z" X& \7 B& G3 r& ^* b$ I 周禹錫編《中國醫學約編十種》。 $ e& i( D- r+ q7 P5 B$ w9 R6 x9 C
公元1939年(民國28年) 白求恩醫生逝世於河北省完縣。
9 J, i1 r4 |0 k' O: b3 N 公元1941年(民國30年) 毛主席為延安中國醫科大學題詞“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
1 X, g9 Q; V0 \ 公元1942年(民國31年) 陝甘寧邊區開展了反巫神、反迷信的斗爭,建立了模範衛生村。
0 Y; U: L/ X3 N( B" v 公元1944年(民國33年) 毛主席在《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一文中指示:“必須告訴群眾,自己起來同自己的文盲、迷信和不衛生的習慣作斗爭。” 6 m# G! {' J# u2 U4 ?% L7 p' |
公元1945年(民國34年) 日本帝國主義銷毀在東北的細菌制造所,引起鼠疫再次發生。 : y2 d' x4 |5 k& I# _
公元l946年(民國35年) 成立延安總部衛生部。 8 q* U7 A+ C# }/ L& F' Z: i+ N
公元1947年(民國36年) 東北鼠疫流行。
) s# M v: O1 _" d/ I/ i2 g- m5 t" ~ 公元1949年 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成立。 8 Q- T+ ^& ^( L. Q0 x
公元1950年 召開第一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確定衛生工作的指導方針,同時通過了衛生建設的各項決議。
H b/ ~7 j" }& W- x 公元1952年 中央人民政府宣佈:工礦、企業、機關、學校職工實行公費醫療制度。 5 [8 Q. q3 f2 x z
公元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第9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國家規定工人和職員的工作時間和休假制度,逐步擴充勞動者休養的物質條件,以保證勞動者享受這種權利。”第9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者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時候,有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舉辦保險、社會救濟和群眾衛生事業,並且逐步擴大這些設施,以保證勞動者享受這種權利。”
/ m4 ^7 e" F% r5 O6 ]/ N% S. n 公元1955年 中醫研究院成立。
$ W9 Z) i9 j) ~7 o8 O 公元1956年 成都、上海、北京、廣州四所中醫學院相繼成立。舉辦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 9 z) [7 p2 p7 G; G+ x0 T
公元1959年 衛生部在上海召開全國中醫經絡針灸學術座談會。衛生部在上海召開中西醫專家座談會。衛生部在南京召開中醫教材編寫座談會,在上海召開醫學教育座談會。
( y/ O( Q# k) u5 y) j) y+ f 公元1962年 中醫學院教學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高等中醫院校統編等一版中醫教材出版。 # G- Q% M7 j" O9 \ S( z3 M# e
公元1964年 第二版中醫教材出版。 % p( b2 p; o" m0 ~& b a9 q
公元1968年 河北滿城西漢劉勝夫婦墓中出土了4根金針、5根銀針及“醫工”銅盆。
2 B4 a- V0 H) Q# j+ p" i, x 公元1972年 陳立夫任台灣中國醫藥學院董事長。 " R# x3 g" f+ u/ U) t
公元1973年 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大量簡帛醫書,計14種,還有若干中藥及保存完好的女屍。 ! d" R. D$ c( ^ N9 ]7 g
公元l979年 中華醫史學會復會。
( L5 X" X$ ?" K" T 公元1980年 衛生部制定了“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三支力量都要發展,長期並存”的方針。
2 _" l2 h* _2 P# P7 A 公元1982年 五屆人大修訂的新憲法中,將“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正式載入憲法總綱第21條。
- Q8 K8 T* |! V6 ^ E 公元1983年 北京、成都等中醫學院開始招收中醫博士學位研究生。 ) r$ k/ r' F' F" @( f
公元1985年 國家中醫管理局成立。
. b7 x; G+ c E6 U 公元1986年 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成立。 1 u/ M2 q+ H4 v/ {$ a* H* }
公元1987年 世界針灸學聯合會在北京成立,胡熙民當選為主席。 / K* W8 {: i) F3 ~ l
屠幼幼因成功提取青篙素獲國際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科學獎。
4 v0 n0 h$ h. g' K X! C 公元1991年 衛生部提出《中國衛生發展與改革綱要》(1991~2000年)。 ; y/ ~5 r' \1 ]9 ]3 N3 c
中國國際針灸考試委員會成立。陳敏章獲WHO首次頒發的“人人享有衛生保健”金獎。 % [' `8 |( V k! R
公元1993年冬~1996年 國家教委批準將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南京、黑龍江、山東等7所中醫學院先後改為“中醫藥大學”。 9 u) R+ S: @2 g D
公元1996年 建國以來第一次由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 c2 ~9 e7 h' q Z Z! V. N5 f推拿簡史
' ?$ q) g2 [8 \0 |6 E 推拿是一種古老的醫治疾病的方法,遠在兩千餘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按摩療法就被廣泛地應用於醫療實踐,當時民間醫生扁鵲運用按摩、針灸,成功地搶救了屍厥患者。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秦漢時期的《內經》中記載了按摩可以治療痹證、痿證、口眼歪斜和胃痛等,並描述了有關的按摩工具,如“九針”中的“員針”、“鍉針”。可見那時按摩和針灸的關係較為密切,常常結合使用。《素問.異法方宜論》:“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者,亦從中央出也”。這裡的中央即我國的中部地區,相當於今之河南洛陽一帶。從上述經文中可以推斷出,我國的按摩最早發源於河南洛陽地區,我國第一部按摩專著《黃帝歧伯按摩十捲》(已佚),也是秦漢時期成書的。在《金匱要略》中已經有關於“膏摩”的記載。由此可見,我國在秦漢以前,推拿療法已被普遍應用。 3 ?2 Q& ^' D; A9 M# i! v" T3 X
魏晉隋唐時期,設有按摩專科,有了按摩專科醫生。如隋代設有按摩博士的職務,到唐代又設立了按摩科,還把按摩醫生分成按摩博士、按摩師和按摩工的等級。按摩博士在按摩師和按摩工的輔助下,教按摩生“導引之法以除疾,損傷折跌者正之”,開始了有組織的按摩教學工作。這個時期,自我按摩作為按摩的一個內容十分盛行。晉代的《抱樸子.內篇.遐覽》中提到有《按摩經導引經十捲》(已佚),隋代的《諸病源候論》每捲之末都附有導引按摩之法。自我按摩的廣泛開展,說明按摩療法重視預防,注意發揮病人與疾病作斗爭的主觀能動性。隋唐時期,在人體體表施行按摩手法時,塗上中藥制成的膏,於是一種既可防止病人表皮破損,又可使藥物和手法作用相得益彰的膏摩方法有了發展。膏的種類很多,有莽草膏、丹參膏、烏頭膏、野葛膏、陳元膏和木防己膏等,根據不同病情選擇應用。而且膏摩還可用以防治小兒疾病,《千金要方》中指出:“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其闢寒風”。
* Y/ P- g1 A B# S2 i. ?2 b1 b 這時期按摩的治療範圍也逐漸擴大,如《唐六典》說:按摩可除“風、寒、暑、濕、飢、飽、勞、逸”八疾。《外台秘要》說:“如初得傷寒一日,若頭痛背強,宜摩之佳”。《諸病源候論》說:“……相摩拭目,令人目明”。《肘後備急方?救卒中惡方》說:“救卒中惡死……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 4 C5 ?% s' s8 b: [3 Y" I( t5 D
由於這一時期,我國經濟、文化、交通等均有較大發展,對外文化交流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我國醫學在這一時期傳入朝鮮、日本、印度等國家。 0 A5 A1 ~) z2 L9 A0 a
宋金元時期,推拿運用的範圍更加廣泛。如宋代醫生龐安時“為人治病率十癒八九……有民家婦孕將產,七日而子不下,百術無所效……令其家人以湯溫其腰腹,自為上下按摩,孕者覺腸胃微痛,呻吟間生一男子”,運用了按摩法催產。這個時期中又比較重視推拿手法的分析,如《聖濟總錄》中說:“可按可摩,時兼而用,通謂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藥,日按日摩,適所用也……世之論按摩,不知析而治之,乃合導引而解之。夫不知析而治之,固已疏矣,又合以導引,益見其不思也。大抵按摩法,每以開達抑遏為義,開達則壅蔽者以之發散,抑遏則標悍者有所歸宿”。這種對每個具體手法的分析,使人們對推拿治療作用的認識有了進一步提高。恩格斯指出,對自然界分門別類地分析研究是“在認識自然界方面獲得巨大進展的基本條件”。在這以前,有關的醫學著作中,談到按摩的作用,多以“溫通閉塞”解釋。到了那時,《儒門事親》中就提出導引按摩具有解表發汗的作用。
6 Q& ?5 j- V" k# x0 i 明代,封建社會處於沒落時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有萌芽,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伴隨了醫學科學的發展。當時,不僅設有按摩科,而且按摩在治療小兒疾病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小兒推拿的獨特體係,如小兒推拿的穴位有點,也有線(如前臂的“三關”、“六腑”)和面(如手指指面部的“脾”、“肝”、“心”、“肺”、“腎”等)。在小兒推拿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又有不少小兒推拿專著問世,如《小兒按摩經》、《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小兒推拿秘訣》等,其中《小兒按摩經》可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推拿書籍。按摩又有推拿之稱正是從這時小兒推拿的名稱而開始的。明代的民間推拿醫生比較活躍,《香案牘》中記載“有疾者,手摸之輒癒,人呼為摸先生”,這位摸先生就是民間推拿醫生。
) D4 h' k: \. |' d8 U2 N 清代,太醫院雖不設推拿科,但由於其療效卓著,受到人民的歡迎,因此在民間仍有較大的發展,陸續有不少推拿專著問世,其中著名的有熊應雄的《小兒推拿廣意》,駱如龍的《幼科推拿秘書》,錢懷村的《小兒推拿直錄》,明.周於藩著,清.張振鋆重編的《釐正按摩要術》,夏雲集的《保赤推拿法》。此外,在非推拿專著如吳師機著的《理瀹駢文》、夏鼎著的《幼科鐵鏡》等著作中,也有關於推拿法的介紹。清代對推拿手法治療傷科疾病作了較係統的總結,如《醫宗金鑑》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為傷科八法。從以上的著作中,不但可以看到推拿臨床經驗的日益積累,而且在理論上也有很大的提高,對推拿的適應證和治療法則,也有了比較係統和全面的闡述。
; t( ?4 v) W2 u; T( U! x4 O0 X 解放前,國民黨政府在1929年召開第一次“中央衛生委員會議”,提出了“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的方針,1936年又提出“國醫在科學上無根據”一律不許執業。祖國醫學遭到了嚴重的摧殘,推拿更是瀕於淹沒。當時從事醫療推拿者寥寥無幾,但由於推拿確是一門行之有效的醫療科學,具有內在的強大生命力,因此在這艱難的環境下,推拿在民間還是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如在一指禪推拿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形成了滾法推拿流派;在練功和武術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形成了平推法推拿或稱內功推拿流派。
+ @9 |( {- G% |9 h/ [ t2 z 解放後,在黨的中醫政策指引下,祖國醫學中的推拿療法,得到了重視,在上海1956年開設推拿訓練班,1958年成立推拿專科門診部,同年又開設了推拿專科學校,邀請當時全國著名推拿專家任教,培養推拿專業人材。在五十年代推拿治療範圍已包括內、外、婦、兒、傷、五官等各種疾病,同時開展了推拿的生理作用和治療原理的初步研究,也開始了對推拿歷史文獻的整理研究工作。對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有力、柔和、持久、深透,就是在這時明確提出,並得到推拿學術界的公認。在1959年有人提出用生物力學的方法來研究推拿的設想,並開始作了初步探索。這個時期出版推拿專著十餘種,發表論文七十餘篇。
0 t( p5 ]* Z6 d1 x- H 到六十年代的上半期,在我國初步建立了一支推拿專業隊伍,並做了大量的繼承、整理工作。出版專著十餘本,發表論文二百七十餘篇。推拿麻醉就在這個時期獲得初步成功。 9 q& J' c( s' J& y
六十年代下半期到七十年代上半期,推拿事業遭到極大破壞。關閉了當時全國唯一的推拿學校,撤銷了上海市推拿門診部及全國很多醫院中的推拿科,專業隊伍遭到嚴重摧殘,當時推拿治療範圍縮小到僅治療三種疾病(扭傷、腰椎間盤突出症、漏肩風),學術活動完全停止。但人民群眾是歡迎推拿的,由於客觀上需要,1974年上海中醫學院在全國第一個成立了針、推、傷專業。 6 B; e: U$ c& l- B3 U0 }
1976年10月後,隨著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推拿學術活動逐步恢復。中央衛生部十分重視推拿事業的發展,1979年上海中醫學院成立了針灸、推拿係,為培養推拿專業人才創造了條件。 2 F: C! }. s4 u* }+ s3 e4 [+ K
1979年7月在上海首次召開了全國性的推拿學術經驗交流會,全國二十七個省市一百零八位代表參加,交流論文九十八篇;推拿事業在全國逐步得到發展。1982年北京中醫學院亦成立了針灸、推拿係,全國有條件的中醫學院都相繼開始籌建針灸、推拿係,這必將進一步促進推拿事業的發展。
" W* t* [1 ?! c4 f! ^, y 推拿具有獨特的醫療作用,目前已引起國際醫務界的重視,許多國家都已開展對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古老的推拿療法,正在為人類的醫療保健事業作出新的貢獻。 # E2 W" H. F, `# R) A
推拿簡史小結
3 m2 q) k9 h3 S) O/ j& G/ v 推拿是我國最古老的醫療方法之一。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按摩的記載,即後來所稱的推拿。它不僅是一種治療手段,也是中醫學中的一門重要學科。通過推拿按摩等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的生理、病理狀況達到治療的目的。推拿療法必須在中醫基礎理論與西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進行。 & D7 _4 g. s) ?6 X. X
秦漢三國時期,產生了我國第一部按摩專著《黃帝歧伯按摩十卷》(已佚),可知按摩療法已經普遍應用。這時期,名醫華佗發展了導引按摩的方法,創造了“五禽戲”。
7 j+ j1 Y, d3 [: o/ ~ 隋唐時期,是按摩的興旺時期,這時設有按摩專科,又有按摩專科醫生。隨著按摩療法的普遍應用,自我按摩也廣泛開展起來,可見當時人們對按摩術的重視。 : K8 O, t5 H( d% O
按摩教學亦在此時期開展起來,按摩治療疾病的範圍也已擴展到傷科領域。《隋書.百官志》、《新唐書.百官志》以及《唐六典》、《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中均有關於按摩的記載。按摩療法內容在此間迅速豐富,甚至用於治療腹痛等急症。
8 Q7 ]8 w5 U: W; `, M 中醫按摩也隨著當時隋唐文化的興盛而傳入朝鮮、日本、印度等國。 5 J9 P5 y5 O: A
宋金元時期,人們對於按摩的手法有了較高的理性認知。《聖濟總錄》中對手法作用進行分析,對作用原理有所認識,運用到小兒科治療之中。
: b$ S) K+ O% ^9 `% [$ z 明代,按摩技術發生新的轉機。這時開始把按摩稱之為推拿。把推拿列入中醫十三科之中。尤其是形成了小兒推拿的獨特體系。由於小兒服藥困難,推拿療法很適於小兒科。此間有大量小兒推拿著作問世,《小兒按摩經》可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小兒推拿專著了。按摩之所以又稱為推拿,正是由小兒推拿開始沿革而來。 ) \0 c8 _, o! ^
清代,推拿雖沒有獨立設科,但在民間卻有很高聲譽。許多推拿專著也在這時出版。最著名的是《醫宗金鑒》,把推拿列入正骨八法之中,作為推拿治療傷科病的手法之一。 $ l5 w. h' B/ q6 ]; `
由於推拿具有獨特的作用,是我國醫學領域中的一朵奇葩,目前已引起了國際醫務界的重視。許多國家已對此展開了研究工作。推拿傳入美國是最近的事,美國人對推拿治療已逐步認識和接受,它將對人類的醫療保健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