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49|回复: 1

军医重点书——《针灸临床家丛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0 10: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陆瘦燕金针实验录》
& ]: S; n& \4 V6 _% q
& ~' s8 A0 t% \- W& S4 ~, c1 {5 c' G6 N. E! ^7 c
& x0 C+ A8 X) B2 u3 \
内容提要5 L0 ^% v  H& x0 g4 U1 i: u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四篇。“金针实验录”汇编了陆瘦燕的诸多典型医案,按照疾病的门类,共计115种;“中风预防法”对中风四候(中寒、中热、中湿、中燥)以及高血压进行了详细诠释,并提供了医药治疗和食疗的方法;“金针心传”对针灸圭臬之作“标幽赋”的经典条目进行注考,比较完整地体现了陆瘦燕的学术思想;“穴道释义”对任脉经、督脉经的穴位进行了全面周详的解读,包括释义、解剖、部位、主治、经验、提要、手术等方面。还收录了任脉经、督脉经的经穴歌和经穴分寸歌。
% r% r. N. b% {编辑说明% g# P) R" @- B
* D8 c" X3 Y6 B; E1 Z. q
1. 本书由陆瘦燕先生1950出版的《针灸正宗》第一集(《中风预防法》与《金针实验录》合辑)和1951出版的《针灸正宗》第二集(《金针心传》和《穴道释义》合辑)重辑而成,并对《针灸正宗》第一集中两部分内容的顺序进行了调整。, v( Q0 }4 A9 w& o; M- {
2. 原著语言和表述有一定的时代痕迹,但均不影响当今读者阅读和理解,为了尊重原著,我们对原书的体例和表述均未做任何更动,但在个别必要的地方进行了注释。) }) K, _4 E" b/ \1 H; h) H# d
3. 本书的出版得到陆瘦燕先生的夫人朱汝功、女儿陆焱垚的大力支持。朱老今年96岁高龄,亲自为本书作序;陆女士通校全书,撰写了“陆瘦燕传略”,并提供了许多殊为珍贵的照片。在此一并钧谢。; H6 b7 G  S' k
4. 本书封面和内文页眉中“陸瘦燕”字样取自《陸瘦燕   朱汝功针灸学术经验选》一书,由著名金石书画家钱君匋题写(陸为陆的繁体字)。题字由陆焱垚提供。* w4 p2 U( k' V. a9 T) B+ Z
5. 2009年是陆瘦燕先生百年诞辰,我们希望本书能为此留下一份珍贵的纪念;我们也希望,读者能通过这本书,看到源远流长的针灸医学在一个时代的发展侧影;我们更希望,这本书带给当今读者的,不仅是陆瘦燕先生独到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更是一种道义和精神。
* j1 B: ~# z* A6 F% | 7 a/ o8 F( @, ?, ?0 N, ?* {
策划编辑  金光印    
7 I1 f9 X2 t8 M& r) [9 x! o8 z/ \200819  谨识
$ f8 X9 n2 ]* ]; n7 N% t# X9 X
8 X6 f& |0 \) ~+ D 2 Z6 V0 t& z# y* ?

8 T8 z2 d6 G; E/ }$ c) j " {& O5 U9 g9 d7 u. S, M1 u
2 w) m6 W: Y# u8 y" B  d
7 Z! I/ ?0 t$ W8 v- B4 H
5 w# l8 [8 s' S' N

  M: ~2 J+ d" J$ N$ m# l. g' @8 u" F- B
! f$ s3 F" |( \: N( Q: j6 k, ?
! Q; }' _. {/ ?
2 k3 p1 ~" Z; {; s0 x& u( _现在和读者朋友见面的是瘦燕20世纪40年代末撰写、50年代初出版的两部针灸专著的合集。原书名叫《针灸正宗》,共分二集,第一集为《中风预防法》与《金针实验录》合辑本(19506月出版);第二集为《金针心传》和《穴道释义》合辑本(19512月出版)。6 G9 b" N& Z4 y' l$ y
20世纪40年代,中医尤其是针灸受到歧视和排挤,盛年的瘦燕为继承、发扬和振兴中医针灸,做出了许多可堪赞誉的努力和贡献。首先,在医疗实践中改良针具,创制“瘦燕式”金、银质毫针及不同规格的不锈钢毫针;制作针灸经络穴位模型等以期发展针灸医学;其次,瘦燕和我一起创办了“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及针灸函授班,这在当时也是创新之举;此外,瘦燕更不遗余力地在报刊上连载“燕庐医话”以普及中医针灸。今有评论说瘦燕“倾心于针灸教育工作,大胆进行教具等改革,为中医针灸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中医针灸学领域享有较高的声望。”斯言确矣!1 ?# S! w3 I4 {' [
正是在那个中医针灸事业处于极端艰难困苦的年代,瘦燕将自己悬壶二十余年的治疗心得及经验,整理成《针灸正宗》,公之于众,正如他在《金针心传》自序中说的“余不辞辛苦,埋头苦干,于中国针灸界或稍有贡献也。”/ n! m: z9 [- M; _
此书代表了瘦燕早年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他在第一集《中风预防法》中指出:“中风病之预防治疗,至为重要。 ”详细阐述了中风的各种先兆症状、中风的分类、预防、注意事项及针刺取穴等,发展了古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治疗思想,并坦然以自己的经验求教于同道,以期促进针灸学术交流,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在第二集中,他将重金觅得的明本《标幽赋》,录其全文,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作了详尽的注释,并对任督两脉穴名作释义,帮助读者了解古人取名之苦心,除此以外,还对穴位的解剖、定位、主治、针灸方法等作了详细阐述,难能可贵的是毫无保留地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及如何正确运用的方法,对当时针灸学术的继承、提高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b+ ~2 Q4 g1 R! m/ g
时隔五十多年,书中有些观点和分类方法已与目前中医学教科书有一定的差异,但瘦燕的针灸医疗经验对后学者仍有指导参考价值。0 V2 I, Z: R) n6 I, }/ U( x0 Q
《针灸正宗》原版书由于出版时间已久,已很难见到,今天,人民军医出版社将此书重新整理出版,并以《陆瘦燕金针实验录》作为书名,我想,这也是很合适的。因为此书记录了瘦燕早年行医二十余载的临床体会和实践经验,字里行间都透出了他兢兢业业、履薄临深的敬业精神,因此,《陆瘦燕金针实验录》的出版,不仅能让后学者管窥五十年前针灸大师的医疗学术风貌,也能从中获取有益的教诲。对此我深感欣慰,相信瘦燕在天有灵,也是高兴的。3 p3 T$ E) n' n7 x5 n7 @8 Y& z
! \5 F' u/ }8 C) i$ h( ?8 ]" L+ i
朱汝功 时年96
20081月于上海
【朱汝功,陆瘦燕夫人,陆氏针灸流派的共创人。1913年出生于上海奉贤县一个教师家庭,少年时父母双亡,全赖祖父母及伯母抚养成人。自幼受其父好学的影响,故养成刚毅自强的性格,发愤读书,先后毕业于师范学校和上海中国医学院。1941年自医学院毕业后,在奉贤南桥镇开业,诊务颇兴盛。1943年,与陆瘦燕结为伉俪。】
8 L6 s% ~  E1 D, G
7 N3 F# O! r* {/ C$ K7 p

# R# Q: D+ W. D) {. P
: z6 `% h( a" K* G! X. E # c, o  C5 o8 A% u% G, x1 B

& l" H8 U" ]+ `6 R& J! c3 @
8 R5 ]6 J% c# ]3 v6 H! L
陆瘦燕传略/陆焱垚1
2 s, a* l) z/ s8 i' A: x- ~9 t , O9 ?- R4 H! G3 j% [$ B) J
第一篇   金针实验录
$ {5 e3 S0 H' C; ~7 U0 { ( n- h, x* @- d% i+ H3 S- g
自序 《金针实验录》/陆瘦燕2
1 v7 V/ r: s3 q8 ^麻风病3
4 b& i3 H' O- r. a; c' T6 f脑出血8
, t9 A) N. u$ C; j$ T* [中风三绝9
7 j  |' u- L/ N血压亢进93 l2 k" o/ p' F* e
半身不遂13& [4 I5 c: l  P. x5 x
半肢麻木14  O) Z! e5 Z; i4 B$ v- C
脑缺血14
9 C! e- ~: @6 R9 m3 K中暑159 p# y) M5 a. g# u7 s0 w
多产偏废15
/ ?( a+ E' `+ m$ M. L' A5 r偏枯16
$ o, v3 b0 Z9 |& @6 r4 \: z面神经麻痹16! s7 K# v; `& a+ B/ d
口眼?斜16' q5 w; p% G( [8 a
口部歪斜17
. w2 }) x& l- B" @. T面部麻痹17
0 J, D6 P7 o) O+ _急惊风(急性脑膜炎)17" N# t/ W2 }( G5 C, _0 k. e! w
疫痉18
* d* x* P, ]! f: }3 }& N慢惊风(慢性脑膜炎)18
2 E  C/ a  o/ V; y小儿麻痹19
$ F( R3 R( x/ n; K! ]7 R眼肌麻痹20
! K7 G. T% d+ b  ^- j两目红肿21: m* |. L( d! v6 B
急性关节炎219 y3 f; w) {' }
左足疼痛22
4 i' ^1 K, U4 i' U/ Q9 S/ l: T1 [3 p# i骨节肿痛239 \" {) x- q. U  u
鹤膝疯23* T$ w5 c' q' J& u* W5 \/ U( _
关节壅肿24
* U7 `# @, N7 q* i0 y! S: R足踝肿24
1 f. x+ E% `9 B9 t% {. r历节痛疯256 g9 N" X3 R( X: y$ S4 q! K
慢性关节炎256 y/ h3 N* ?  s/ ~: A% w
颈肩酸痛26
  S) `! V1 V% P& i7 {! o- c颈项强急27
9 p. p+ |/ T# \3 F9 z8 a: E" Y* `- I左肩胛酸痛27
! s( s  @% H9 K7 g. r( F环跳痛疯27
% m8 c" w4 e  V. ~6 m环跳酸楚28
4 c+ R0 [) z9 a一臂不举28
; p: M& f' k0 Z  M% h4 j' K8 R! o脚麻肩痛28* ^6 l( K  Z! V. ]
着痹297 N" O( i$ P4 i) F9 ]! i/ W
左肩酸痛29+ q" T: {% c0 q2 \- {! c9 E9 A& `! Q
漏肩疯29
0 y& p  A2 H$ ]$ j  r  B$ ?四肢酸痛30
& v5 H, n9 f4 o% t8 u痹证30! [7 ^! g, c! ^  ^, t* Y7 I5 c' u
足肚肿痛31
3 m0 `/ s) c4 I, l" q+ D1 s& x1 Y2 F龟背疯31
  @1 R- y6 O1 b: k+ ^9 ^项背强痛32
9 t, M% [6 p1 [( w3 e5 G腰痹腹胀33
( _8 {3 i8 a9 t, F4 q腰尻疼痛339 x* a$ f1 ^- ^
肩腰酸痛33
: `5 s3 G# X+ }$ S4 m$ ]腰背酸痛342 v: N: Y/ v5 ~/ E9 m" m

$ U4 a4 P1 e8 l
. R* A0 x8 d8 h四肢不遂34
# r" J2 m/ e+ r, b4 C# r5 q* y& S痿躄34
" [) ~7 Y) W9 e! [- j5 U丹毒35
3 u0 x* i9 Q' N2 v  D5 u脚气350 F3 s; R! }) r% s7 ^7 S2 k" l
水土不服39$ ]8 L" ?, o" {/ b* e! x+ w
胁间刺痛39: X! k+ N3 I, f- ~6 K
坐骨神经痛39
+ ], v* A  e5 ^肋间神经痛403 X! F. f; W; E
牙痛402 z* ?  D2 H! H: N
咽痛41% B" K! f! c- ~  y+ g! G
末梢神经麻痹41* N2 U! F' V; K5 |$ y
十指麻痹439 L$ e, s9 B9 r6 ?, ~! j
胃病43
9 C* X) I9 w, H3 R9 q/ ?胃中剧痛44, A$ k; K3 S6 ^0 J3 }
噎膈45+ Q6 g. X- ^% Q. t
暴吐不止455 Y7 |8 z. ]( t
呃逆不已45
$ ~8 V) ^9 C* }( e癫病460 W# y, w5 ~* V: ]4 Z
神经错乱462 U( n2 ~6 T) P6 E0 f
痫证473 s- n/ e% }+ w; g  B. b/ U- z
青年病474 M/ g% g4 s" e5 z6 v
阳痿48
( `1 X( E1 }3 c* Q早泄48
8 q. k8 S7 N1 d/ Y, A$ X阳痿早泄49! Y. q9 r* q( s) `+ E: c, J- ]- Q
见色流精50
% {" @; v& R9 m% m. H梦交500 q% K- {  T# {6 D% t# _9 P
阴吹症51
' q8 ^" F9 e$ w, d# u4 y痛经51
5 i5 \* C5 T$ x$ p( P! ~) l! n血不养经52
0 g, s8 V& C* o, p0 L5 ]  L脏躁52, w: k  z" r  |2 r
前阴肿胀534 \, t9 G6 B. Y8 x
滑胎53
( W" E3 i$ A. E' Y: M产后血块痛54( n: r& Q7 ]) T0 c
子宫脱落54
9 }9 ]1 B1 ]2 S4 q子宫痉孪54: y3 E% b4 B$ m7 l
子宫癌557 q4 ~0 \+ |/ R6 [: u+ G$ }
热入血室553 {7 S7 R) L1 q" _  \3 g; `
肛门下坠56, I  J9 y3 X: L- x" b! n
肾脏炎56
$ b0 N9 P  ~8 m  V, t0 O. G% X肋膜炎56
* a2 _$ G: w$ P' g" n鹅掌疯及灰指甲自疗法57
" M/ Q  y) _) A3 l! A( u2 ^虚损58+ w, U& ?4 N. c; E9 b- B
哮喘595 ]' B. _+ m4 O( ~
肺病缠绵59
$ O4 ?2 [$ ?. p( y; ]肾萎缩60  F/ q) k" x. E7 B+ t7 o
癃闭611 _1 {; c, q6 R& [
糖尿病61
+ `5 g* H8 \2 X! W# j9 k2 Y! R小儿遗尿62
. b. D2 O& }7 h# c* _4 H( Z络脉受阻62& X! L/ R! o! b$ _+ q5 i* F2 l
热度高亢63
' N1 ?1 I" T- d0 x: d: N偏头痛63) X0 \; s/ ^6 H/ |) x
尾闾骨痛64. d1 B7 {" Y$ F3 ~9 P
头痛牵及后脑649 `7 `( z5 y9 `
心悸怔忡65, I/ {; f$ c; K! v( l2 `% c8 z
心脏扩大65
1 Y6 L' r  g; L+ Z肾寒足冷66( u" E8 y0 |: ?5 [, H0 G. B
肾虚眩晕66- y4 z. B/ N, l8 e, Q. n3 @; V3 V
腹胀67! b: N# A' ]5 \7 S6 s( I1 C5 ~8 {4 o! b
鼓胀67
( |- }6 e$ Y5 P- l! b6 @; A. q阳虚痨68& n3 z9 L7 ^7 M0 i
肝风68
8 S- _  o! q& G' |, H" H5 v$ y五更泻70
! f' B. X6 q3 G- _+ J5 O阑尾炎(盲肠炎)704 r- T, P- J! z; k
疟疾71
/ E$ M. b; L' |( _左腹生瘤71% H5 ^" q8 H1 l& Q# H: q
腿痈72
* f; d$ X" A- ]$ g5 F, ~0 S疝气72, L9 b7 a( j7 F+ J! u. d
美容药73
9 N! ?& E: }9 s. o
5 `8 `0 J7 `5 w  } # I! d; Z& D, P
第二篇  中风预防法( B( w3 Z( Q) `  ^. d/ B
( N/ \, ~$ i* ?1 s$ ^' a5 F
自序 《中风预防法》 / 陆瘦燕76
& c2 o1 V! @) d4 m9 S一、总论77; f; S" S4 Y! B. S: w
二、中风漫谈80
" N. \; m3 h0 J! c5 m3 b三、中风探讨82& x5 G" @6 J1 j3 G
中寒(脑缺血)之研究838 W* S1 g0 E, s" w( g
中热(脑充血)之研究84- ^+ |% O! ~, [0 ?1 x: e& S0 V
中湿(脑出血)之研究86# v9 @6 d+ \# i* J7 D5 I2 p( B' Q
中燥(脏躁症)之研究88
8 _! G4 d, y: Z  r3 ]" e0 ?  N0 R3 D四、中风古医案今释90- m6 g, v4 ]; Z' S! x. A
五、肝风病名发挥928 [3 |2 w6 |: m
六、中风证治宜分闭脱939 Z8 u" {( K+ b+ z9 |# B1 W
七、日本研究针灸之源流95
3 ^. J1 i, y" h- t2 v7 q2 C八、半身偏废新说96! O; e! f$ `3 d/ ~( r- m/ E6 `
九、中国针灸与科学之引证+ \0 X' k; ], H5 C
     (兴奋他力活动、制止他力活动)97
; q/ d8 `: Q# M: W% I0 H. k十、血压之诠释100+ v. `( r- b$ L. U
何谓血压100$ }/ _, C: \" B; H2 p8 p
血压高低辨别法100( b  D8 a# d7 \  V
血压预知法101
+ f' f5 x3 \$ l血压器使用法1017 \' {  I1 S: e0 g" V
正常血压表102
: v7 R% p" K" W9 q1 G高血压与低血压各家学说之考证102% y  G2 H7 h) }5 V
高血压之病103( E. R+ p2 l1 ~, u2 W
何谓动脉硬化105, T' z/ W: x1 d- C8 M
拯危险之脑出血1056 H  Y% R( w  E! b8 j+ A  y5 q
脑出血之起因106" H, M% B- ^3 t4 h5 _* l
脑出血之先兆107
: o( \' _% |8 q血压与寿命108
: a+ e9 I  z0 O! B5 b1 l高血压之显著病态108: |. M$ N, `1 b
高血压之原因与预防109! ^6 Y+ o, D3 C$ g
, b1 e* P9 d5 n7 m! N% Z% S

5 _7 U" ?6 d  a+ |高血压之金针治疗110
) M0 M, D0 U9 u* n* _高血压之食养疗法110
5 r- U. K1 e$ z* x, s, r改善高血压之生活状态111( I8 S7 a7 s9 c0 i5 |3 x( D
泻血是不是血压高的合理疗法112
8 |9 ]. E6 K" ?2 j: v治疗血压亢进之特效药113
* H( P9 \8 Q, I! F4 N 后序 《中风预防法》 / 王佐良115
& h% D8 s. `& w# B/ g$ P( @0 b2 } 《中风预防法》、《金针实验录》 / - D! f- s. o6 c( j- T! G
            屈春水116
+ Q0 I- N9 ?' B8 p! T- d: R
+ h+ S. u5 E8 i$ S$ }
( }/ n7 s& a4 G4 r  ?- V第三篇  金针心传(《标幽赋》新释). o6 m% {5 J$ }  s
: r& k" j- I" {) O% l" C. \0 |- ?! k
自序 《金针心传》/陆瘦燕1185 _6 U; \! ?1 \
3 u0 S* u% |0 R* p4 z

+ O4 x" D" C; ?. A# C# t' M第四篇  穴道释义(任脉经,督脉经)
! ^- R4 ?( k7 o9 v $ z% N2 T0 u: f
自序 《穴道释义》/陆瘦燕148
' J% q& s. }5 x& F8 a7 |5 [一、任脉经 (奇经八脉之一)149
. o: M% U( q+ ]' Y' A+ |会阴149
8 ]/ `. I/ g: L; F+ B: I# [曲骨150, Y0 S. ^6 b! x; u: Y" d; i* Y
中极1515 N! O0 c+ R, ]* {7 I$ \
关元152: r" k& I6 o( Q' @  m. [! L) [( S
石门154
9 H2 {- a6 J; J+ w& K$ [' J/ q气海154
7 D3 p8 I& ?( a, M& W. G阴交1554 S+ H3 H* ?" f# T. J
神阙156# X% y6 b  K7 j, A
水分157
4 M1 o$ T7 j3 X) H+ Y) r8 \下脘158# Y$ f# B" }# ?1 N( Q
建里159
- C- Y9 k, S0 Q' `* \* d+ G4 P+ U中脘160
& v; @. \7 S6 K  ]' Z1 x' n0 b上脘161) l+ T  G/ n7 Q
巨阙162- B& q; r) U5 k/ e9 `. |
鸠尾163
4 ]6 q& P7 t+ P中庭164; E5 [$ F) q+ V7 j9 V8 K

; z4 V+ O3 A0 M0 ^( C3 b 0 T- G' ?6 \  C3 h+ X
5 H/ W+ d& F  R  R% P0 {3 |
7 ~4 Z5 J( L7 H

' ^  e, }9 B4 ~; M1 F  o
! F- Q; g. |2 o/ I9 g7 x陆 瘦 燕 传 略7 ~. y8 s, T& O2 X6 W6 Z. j
陆瘦燕,我国著名的现代针灸学家。他60年的生命和针灸血脉相连,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陆瘦燕的生平,那就是:生为针灸,死为针灸。. k& |0 f* H+ j, [0 v0 G' L: Z
陆瘦燕,19091214日出生在上海市嘉定县西门外严庙乡(今嘉定区朱家桥人民村杨家宅)一个针灸医师的家庭。生父李培卿(字怀德,1865-1947),医术高超,有“神针”之誉。李公生有六子二女,幼子出嗣陆门,名陆昌,迁居江苏昆山。入学后,更名瘦燕。李公出于对幼子的护爱,亦定居昆山悬壶应诊。& n( J$ k+ b* H2 \% H
陆瘦燕幼随父侧,耳濡目染针灸治病之神效,更受其父济世仁术的熏陶,中学毕业后即立志学医。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又有李公的悉心教诲,故尽得真传。1927年,陆瘦燕18岁,通过上海医学会考试,开始行医生涯,并参加上海神州医学会。起先分别在昆山南街“绿墙头”及上海南市两处开业,后因战乱,全部迁至上海八仙桥(今金陵中路1125号)。当时虽年龄尚轻,但他对病者态度和蔼,诊察认真,辨证正确,取穴精当,手法熟练,故疗效显著,诊务日隆,前来求治者络绎不绝。) o6 I4 B5 @  {5 E5 ]. V9 T
1943年,陆瘦燕与朱汝功结为伉俪。朱汝功1941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她勤奋好学,性格刚毅,婚前一直在奉贤南桥镇开业,诊务亦颇兴盛。婚后在上海八仙桥各自设诊行医,诊务之暇,相互切磋针术,讨论疑难病证。他们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日诊数百号,并有很多前来投帖拜师者。虽然陆、朱的诊所诊务应接不暇,但在当时,中医颇受歧视,针灸更被认为“不科学”,甚至被视为“江湖术”,当局者大有消灭废除中医之势。瘦燕夫妇对此深感气愤和忧虑,远探其源,针灸流传几千年,如果“不科学”决不可能流传至今;近观其效,自己在十多年中以针灸疗病无数,效果显著,更非湖术所能及。然而,严酷的现实不是陆、朱二人所能左右。
" ]  C) ^& x  F此时,被陆瘦燕治愈的众多患者中,有一位新加坡富商,邀请他们前去新加坡设诊行医,并应允承担一切投资费用,这的确是让人动心的提议。但他们觉得肩负为同胞救治疾苦的责任,不愿离开祖国远走他乡;他们更坚信,中医流传几千年,堪为中华瑰宝,是任何人都否定和消灭不了的。因此,陆瘦燕婉言谢绝了去新加坡行医的邀请,决心留在上海,为振兴中医事业,继承、发扬和普及针灸医学竭尽全力。
# c8 d9 h$ R. t/ _. k在陆瘦燕先生一生的事业中,均深得夫人朱汝功的帮助和支持。他们早年琴瑟和鸣,一起切磋针术,互相促进;后来在普及、继承、发扬、提高针灸医学的事业中,他们齐心合力,同德同道;在陆瘦燕晚年的艰难岁月里,朱汝功更是义无反顾地在精神上给予支持,患难与共,风雨同舟。他们这样的针灸伉俪,堪称医界佳话。
9 _. n9 o! q; |/ a1948年,他们创办了“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及针灸函授班。亲自编写讲义,答复函授学员的来信提问,一时慕名前来参加针灸函授班的同学遍及国内外,影响广泛,全国各地甚至在东南亚也办起了“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分社。他们改进针具,创制了“瘦燕式”金、银质毫针及各种规格的不锈钢毫针;研制了针灸经络穴位模型。与此同时,陆瘦燕先生在报刊上连载《燕庐医话》,宣传推广针灸医学;还整理祖国医学理论,总结二十余年之临床经验,撰著了《针灸正宗》第一集和第二集,坦然以自己的经验求教于同道,以期促进针灸学术的交流,提高针灸理论的水平和临床治疗的效果。
% _) D2 q3 [! V/ C8 t( r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医政策的颁发和落实,祖国医学得到新生,针灸事业更是蓬勃发展,他们在自己诊所内首先改变自古相沿的隔衣进针之成习,采用暴露体表治疗部位,皮肤经消毒后再进行针刺的操作方法。同时,对针具也用煮沸或乙醇浸泡方法进行消毒,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是针灸临床上的一大改革和进步,以后逐步成为广大针灸工作者的操作常规。他们习用毫针,毫针针体较细,进针时可减少痛感,安全可靠,运针时进退灵活,施行手法方便,不伤正气。他们秉承父亲的经验,再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大力提倡“温针”、“伏针”、“伏灸”,成为陆瘦燕针灸流派的特色之一。由于疗效显著,深得病者欢迎,后来也被很多针灸医家采用。
" y4 F+ _& G" c/ `0 f7 {除私人开业外,在1952年他们还参加了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的特约门诊工作。1955年,陆瘦燕和朱汝功分别被聘为第二军医大学及上海市干部疗养院的中医顾问。除此之外,陆瘦燕自20世纪50年代始,一直担任上海市针灸学会主任委员及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为提高整体针灸队伍的水平,做了大量工作。为针灸医学蓬勃发展的需要,他们在1952年及1955年共同先后开办了二期针灸学习班,每期三年,采用边教学、边临诊的教育方式,既继承了传统的带徒方法,又吸收了现代学校集中上课的形式,培养了一批学有专长的针灸医务人才,其中有不少同学后来成为针灸事业的骨干。
3 l9 ]! o+ Q( A( L# L& I当时,陆氏伉俪已合并诊所,分别看上午和下午,诊所业务鼎盛,前来求治的不仅有各种风湿痹证及内科杂病,还有精神病、麻风病之类的特殊病证。在夏季,前来打“伏针”的病者更多,不得不每日限额挂号(上午半天400号),以致病者通宵排队候诊,可谓盛况空前。陆瘦燕从清晨6点开始门诊,30个患者一批,先由他亲自逐个切脉问诊、处方配穴、书写病历,然后由学生安排治疗床位,进行体表穴位消毒,陆瘦燕再依据病历上的处方进行针刺治疗,装艾、点火、起针、拔罐等辅助工作则均由学生完成,这样一批接着一批,一直要到午后1点多才能结束门诊。朱汝功从下午2点开始门诊,要治疗200多个患者,到6点多结束门诊。除了门诊外,朱汝功还要出诊,为一些中风(脑卒中)瘫痪及行动不便的患者进行治疗。他们虽然是如此的辛苦和劳累,但是,看到针灸医学是那么深得人心,兴旺发达,患者是那么信任他们,经过他们的治疗,疾病都得以康复,他们的心情是舒畅的,精神是愉快的。
* j! J$ [* L% O( v  K, m1958年春,为了更好地继承发扬针灸医学,培养针灸事业接班人,陆瘦燕毅然放弃了收入丰厚的私人门诊,接受上海中医学院的聘请,担任针灸教研室主任,并着手筹建针灸系。同年夏季,全国第一次针灸经络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卫生部、各省市的领导及针灸专家都参加了这次盛会,共同探讨了针灸医学的继承和发展。陆瘦燕在会上表演了“烧山火”、“透天凉”针刺补泻手法,使受试者当场分别产生热或凉的感觉,一时震动了会场,得到了大会的肯定。从此,在全国针灸界激发了研究针刺手法的热潮。
- J) H' B3 l$ ^+ }1959年,陆瘦燕受卫生部委派,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中国医学代表团成员,赴前苏联讲学、会诊,进行学术交流。回国后,被任命为国家科委委员。他兼职甚多,社会工作繁忙,历任上海市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特邀代表、国家科委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委员、上海市针灸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及上海市南市区政协副主席、南市区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等,但他从不因此而减少自己参加临床、科研及教学的时间。$ J+ j$ Z7 X5 I6 C1 {# ^$ z
1960年,全国第一个针灸系在上海中医学院成立,陆瘦燕被任命为系主任,后又兼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集医、教、研于一身。他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更加谦虚谨慎,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地工作。亲自为针灸系、医疗系、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针灸培训班的同学上课;做手法示教;主持编写针灸学不同层次的教材;还研制教具,设计创制了我国第一台光电显示经络腧穴电动玻璃人模型,于1964年获全国工业产品二等奖;设计创制了我国第一套脉象模型,于1964年获全国工业产品三等奖。通过直观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同年,朱汝功亦结束了私人门诊,接受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的聘请,任针灸科副主任。他们夫妇又共同在中医高等学府医、教、研各领域携手并进。9 }5 s1 Q) ]7 P" w: E' U+ @
与此同时,他们共同整理总结了经络、腧穴、刺灸、治疗等方面的系统理论和临床经验,主持编写了《针灸学习丛书》,先后出版了《经络学图说》、《腧穴学概论》、《刺灸法汇论》、《针灸腧穴图谱》等专著,作为学习针灸者和针灸工作者的参考读物,对推动针灸学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中《针灸腧穴图谱》还被国外出版社多次翻印发行,影响极为深远。另有《腧穴释义》、《针灸歌赋选释》、《针灸治疗学总论》等亦已完稿,可惜在后来的十年动乱中,均被付之一炬。他们在临床上一贯坚持运用针刺手法,认为针灸治病,除了辨证正确、处方配穴得当外,还要运用适当的手法,这如同内科治病,辨证、用药、剂量三者不可缺一相同,是相辅相成的。几十年的实践探索,他们的针刺补泻手法已达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之境。在参加中医学院工作后,更为他们研究针刺手法的物质基础及原理机制提供了有利条件。20世纪60年代初,他们率先与上海中医学院生化教研室协作,观察了“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对体温、血糖和血浆柠檬酸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是施行不同的补泻手法,其施术前后的体温有明显变化,血糖和血浆柠檬酸含量经方差分析亦有显著的差异,说明不同的补泻手法不仅有主观的感觉变化,而且有实际发生的生理过程和物质基础。他们还与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协作,用多方位经穴肌电测绘的方法,观察行气手法对针感的产生、针感的走向和相应经穴电变化的影响。这些研究,在当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均居领先地位,亦为以后的经络、手法研究提供了借鉴。
6 ?$ d& F! o2 u, v- f8 E陆瘦燕对待患者,不论其地位和身份的高低,都一视同仁,热情认真地给以诊治。有一位被其他医院诊断为不治之症并拒绝治疗的胃癌晚期患者,当时,他们厂里共有4人患了绝症,均已到了晚期,其他3人,不久都先后亡故,他因相信中医针灸,就到龙华医院针灸科去观察了好几次,看到陆瘦燕治疗患者极其认真仔细,就向陆诉说病情,要求针灸治疗。陆瘦燕为他做了详细的四诊检查,并要求他将其他医院诊治的病卡都带来,以便仔细研究,制定周密的治疗方案。经过一年多针、灸及中药的综合治疗,这位晚期胃癌患者经摄片检查,证实胃癌已被治愈,他终于又获得了新生。20年后,当这位89岁的退休工人在报上看到“原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陆瘦燕同志追悼会在沪举行”的消息后,不禁老泪纵横,失声痛哭,立即写信给当时的上海中医学院院长黄文东,诉说当年陆所长为他治病的经过,20年过去了,当年的癌症患者仍旧健在,可为他治病的医生却含冤而逝,怎不令人悲痛不已呢?在信中,他写道:“父母生我身,陆所长活我命,此恩此德无法报答,只有嘱子孙们为祖国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来报答陆所长救活我命于万一。”+ `  P7 l, ?$ p3 c
陆瘦燕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期间,社会活动及学术活动十分频繁,行政工作也多,但他坚持每周三个半天门诊。有一位双目失明的患者慕名而来,陆瘦燕为他做针灸治疗,制定了局部与远端相结合的配穴原则,运用导气与补泻相结合的针刺手法,通过一个疗程的治疗,这位患者又重见了光明。这一消息不胫而走,顿时,有不少患者前来求治,报社也闻讯前来采访,准备报道他治病的神奇疗效。然而,陆瘦燕却对记者说:此病还在探索研究阶段,很不成熟,不宜过早报道,以免造成患者不必要的损失。这种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态度,正是陆瘦燕一贯的工作作风。陆瘦燕生前曾多次参加下乡巡回医疗,最后一次是1965年到南汇县黄路公社。在短短的3个月中,他下生产队登门送医、随访,悉心治愈了许多几十年没有被治好的疑难病症。有一个6岁儿童,在3岁时左耳因用发夹挖耳垢而致聋,去许多医院求治均无效果,经陆瘦燕刺治疗10余次,基本恢复了听力;有一位患者下肢疼痛不能行走已8年,稍动则剧痛,彻夜不能安眠,虽经中西医调治,病势不减,陆先生为她每周治疗2次,连续6周,病情日益好转;有一位患“老胃病”已40多年,稍受风寒或心情不好就要发作,经陆瘦燕针刺治疗11次就解除了病痛;还有用针灸结合中药,4次治愈20年鼻炎的;有用灸法,4次治愈6年阳萎的……当地农民交口称颂,纷纷写信,表达感激之情,方圆几十里的患者都赶来请他治疗。当时,香港《大公报》为介绍大陆医学专家下乡为广大农民治病的事迹,登载了一篇题名《“针灸大王”下乡记》的文章,此后,“针灸大王”陆瘦燕更蜚声海内外。
" h$ y, b% Q+ u; I  P陆瘦燕久负盛名,但他始终平易近人,谦和律己,在刚参加上海中医学院工作时,学院根据他在针灸界的学术地位,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及私人门诊时的业务状况(门诊量每天数百人,每月收入近万元),给他工资级别定为“一等一级”,他知悉后,立即向领导谦辞,说:“上海名医甚多,除程门雪院长外,还没有其他人被定为‘一等一级’,黄文东、杨永璇等医师都定为‘一等二级’,请领导也把我定为‘一等二级’吧。”他自参加中医学院工作后,历任针灸教研室主任、针灸系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每月工资一直按“一等二级”标准计算,为302元。他如此不为私利、律己奉献的美德,一直被传为佳话。& ]! `5 f/ M# ^* |9 U2 r
陆瘦燕行医济世几十年,待人和蔼,充满爱心,凡有求于他的,他总是尽力给予帮助。在私人门诊时,遇贫困患者则分文不取,有时反资助其财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有一次,一位经常送他上下班的三轮车工人的妻子患病,他闻知后,嘱其带患者去龙华医院检查,经医生诊断,患者患急性胆囊炎,需马上手术,陆瘦燕立即替患者安排住院,患者出院时,共用去医药费、手术费、住院费600多元,这位三轮车工人家境贫寒难以承担,陆瘦燕知悉后,替他缴清了所有费用,还另外出资给患者补养身体。陆瘦燕为人善良,助人为乐,受到他帮助的,真是不计其数。0 Z$ Q3 y; _3 @- E( K
陆瘦燕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亲身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对中医事业的重视,因此,他拥护共产党,热爱新中国,积极为继承、发扬中医针灸事业而全心全意地工作。他曾作对联一副,亲自书写并挂在卧室内,以抒发他内心的感情:“旧社会摧残中医,中医末代,忆昔情景,历历在目,顿觉痛恨切齿。
7 _$ b' a6 O" P( N/ Q0 s新中国重视遗产,遗产复兴,中西合流,目标一致,咸为祖国争光。”
+ Z6 |9 ]: }9 L8 K* \6 e" _1966年,陆瘦燕57岁,正当他准备凭着饱满的热情、渊博的学识、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在针灸医学的各个领域中进一步深入探索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陆瘦燕的长处恰恰成了他的“致命伤”,他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打入牛鬼蛇神队伍。半天监督劳动,在单位里打扫厕所,拖地擦墙,灌热水瓶,分拣用过的、污染的棉花;半天写检查挨批斗。朱汝功亦是边劳动、边检查。他们身处逆境,但深信自己是无罪的,他们相互开导、安慰和鼓励。在这一段十分艰难的岁月中,始终能乐观地对待生活,正确地对待群众运动。
1 u; k2 K6 o& ^. |1969417日,陆瘦燕遭到诬陷,被隔离审查。10天之后——427日——在原上海市针灸研究所隔离室被残酷迫害致死,离他60周岁生日还差半年多。1979年组织上给陆瘦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对他的一生作出了公正的评价。他为提倡、继承、发扬、研究和发展针灸医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名字将永远记载在现代中国针灸学术发展史上。% l- l! C! M, H8 a! g3 H0 B) m( S
文革结束之后,朱汝功恢复原职,后又任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室主任、上海市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杂志及上海针灸杂志编委等职,一如既往,一心事业,开展以针灸为主,辅以中药治疗肿瘤的临床课题工作;并率子女和及门弟子,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将陆瘦燕生前的论著及医案进行搜集整理,先后出版了《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针灸腧穴图谱》修订本、《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学术经验选》、《针灸名家陆瘦燕学术经验集》等专著,将陆瘦燕针灸流派的理论体系和医疗特点作了详尽介绍。
( W& @4 H8 d, a% U! h8 R4 x1981年,朱汝功年近七十,但她不顾年事已高,退休后移居美国,继续为传播和发扬针灸医学尽力。她多次为针灸学习班的学员授课,应邀在世界针灸学术交流会上作报告及手法示范,奇迹般地治愈了许多当地医院束手无策的患者,使中国古老的针灸医学得到国外更多人士的认同和赞扬。曾任美国针灸医学会副理事长、美东针灸医师联合会常务理事及学术研究主任等职。: q1 B, r/ }5 j& o, u% w
198911月,在上海召开了“纪念陆瘦燕诞辰八十周年暨陆氏针灸学术经验交流会”,并编印了论文专辑,全国各地赴会者数百人,有老领导、老同事、老朋友及众多的陆氏门生,朱汝功也专程从美国返沪参加了这次盛会。会上,大家缅怀陆瘦燕的一生,探讨他的学术思想和成就,并交流了各自在学习陆先生针灸学术基础上的体会和运用陆先生学术思想所作出的新成绩,可谓盛况空前。会后成立了“陆瘦燕针灸学术研究会”,以期进一步整理研究陆瘦燕针灸学术思想。" }- u+ n6 @3 K
陆瘦燕虽已故去,但他毕生热爱并执着追求的针灸事业还在继续,并发扬光大。
' B* }  F: f: Q* y/ Z ( E' Q3 R' T$ _  e3 e+ `2 f
  O1 s1 O' x1 S. j7 U, {8 o3 {

: ?' e: J! F* m; s4 J8 K+ x! m' `* f5 c7 L' k, |5 ^8 [
[ 本帖最后由 zxz111 于 2008-6-20 10:2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8-6-20 1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承淡安师针灸师承录》0 s& i, \/ R1 B' ?4 V; D( D

# h4 Q1 E5 i( _; X! j$ G- O& ~. X9 v( w2 Q1 I# z( d
! }% Z+ Y$ z  j4 L' H5 z8 p+ p4 h

! O; U3 d6 j7 e) ^0 ]. c内容提要
2 H% E2 e5 b; C& }' K5 l6 X& ]9 d% f% S& w
" M5 k7 t- O$ T  Q  |
本书是针灸大师承淡安先生的代表作,是他几十年针灸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结晶。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中国针灸临证手稿”分别考据了针和灸的历史、施用、疗效,其对进针和运针进行了独到的阐释,对现代针灸实践中的谬误进行了辨析;“伤寒论针灸治疗法”则按照《伤寒论》中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六病”体系,分别以针灸手段施疗;“针灸治疗分门别类”则按照中医中常见的43类疾病,对每一类疾病的病因、证候、针灸疗法、辅助疗法和疗效进行详细说明,大部分附了医案。本书内容丰富,阐述详尽,实用性强,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适合针灸临床医师、针灸学研究人员、中医院校师生及针灸爱好者学习参考。
' U' h) @3 @! w2 H; `' ^4 ]
- b" d) w* W8 R7 R2 H; q8 }; Q承淡安先生事略
  p1 y; m6 J1 R7 ~ ! Z' I% H" d) j9 a1 F

. Y: m  s3 D: z) B4 _- Z4 u
8 v, J9 J( j0 n! m
, t4 @+ i$ I/ e3 g4 k* E3 N$ d0 @承淡安先生,江阴华墅人。父梦琴公,邃于医,尤精针灸。先生少随父学,尽得其传;复从同邑名医瞿简庄先生,学益精进。壮年悬壶吴门,继迁望亭,再迁无锡。先生宅心仁慈,立志远大,为人治病,不计所酬,贫者且施诊给药,无时医习,故所至靡不受人尊敬。斯时,民生凋敝,贫而病者,所在皆是,先生悯之。因思针灸能不药而愈病,效捷而功宏,普济贫病,舍此莫属,乃致力探求,尽发《灵枢》之秘,专用针灸,所治多验。又因针灸一科,自从清太医院废止以来,日益凌夷,非奋力启发,不足以继承绝学广惠贫病也,乃慨然以发扬绝学为己任,创办针灸研究社于无锡,号召全国有志之士共同研究。远近学者欣然从之,或登门求教,或邮书请益,先生口传函授,谆谆教诲,焚膏继晷,不以为劳。不数年,而参与研习者,得数千人,全国针灸界面貌为之崭然一新。
) t+ y( h) S+ |先生不惟不以此自矜,反惴惴焉自以为不足。因闻日本医界,对针灸钻研甚力,阐发尤多,乃东渡扶桑,亲往考察。留日年余,足迹遍及各岛,其求学之勤,深得彼邦人士之嘉许,赠以针灸专攻士学衔。归国后,益展其所学,扩学社为针灸专科学校,广收生徒,从事教学。当时虽有种种阻挠,先生却坚持不屈,鼓励同志,益加奋发,惨淡经营,渐有进展,校中陆续成立图书室、病房等,规模初具。及至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之时,所有建设,悉遭兵燹。先生入川,虽异乡穷困,仍不忘素志,在成都、简阳、什邡一带,行医教学,未尝稍懈。川中子弟得其培养成才者凡数百人。抗战胜利后,先生返苏州重整旧业。3 c. C! A% f% R$ @- q# R& N/ F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祖国文化遗产,提倡中医,号召全国医工发扬祖国医学。先生闻之,勃然而起,额手称庆。盖其数十年艰苦奋斗不遗余力者,正为此耳。乃复抖擞精神,召集故旧,复社苏州。除教学外,拟从事临床实验研究工作,总结前人经验,阐所针灸学术。部署甫竣,旋得政府召聘,即遣散学社,欣然应召。尝语人曰:“生逢盛世,足慰平生,今后将尽心竭力以偿吾志也。”+ }1 |. s5 I1 O' z' a
先生从事发扬针灸学术工作前后三十余年,培养人才几近万人,遍及国内外;生平著作十余种,经一再删改,今尚存《中国针灸学》、《伤寒论新注》、《经穴图解》等书,皆可传之作。对针灸医学亦有多所发明,嘉惠医林,厥功至伟。针灸学术之能发扬光大盛行于今日者,先生实有不可磨灭之功存乎其间也。
! W9 z0 L' i0 `0 l先生生平素食布衣,自奉俭朴,所有收入,悉用于医学事业。故其品德、学问、精神、事业深得群众爱戴,政府器重。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民代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医学校校长等职。先生数十年中操劳过甚,得心悸病,年事渐高,病发亦勤,力疾从公,未尝少懈。虽卧病休养,仍手不释卷,笔不停披,病中犹进行揿针、角针等实验工作,为针灸医学多辟门径,病重时犹鼓励后学继其素志。噫!先生往矣!先生之毕生求学志气不衰,虽屡遭挫折,未尝稍移其志,其艰苦卓绝,大公无我之精神,均足为后学矜式。
! P# \" t# q1 H" D/ d( F先生于1957年病情转剧,治疗无效,710日夜11时病逝苏州大石头巷44号寓所,享年59岁。噩耗传播,全国医界同声痛惜云。
% V4 R9 w* j! z0 {5 L
' _( f; O3 O& I+ w/ y5 C1957720日受业邱茂良志于江苏省中医院, W+ o: n$ d% J; f$ K

; b8 Q  x) e) ]9 o4 ~
. U; x! Y5 A0 \% t7 ?   g8 K& d! y( k) a# p- `% s

/ Z% i- c! T& J; L8 D' R5 q
% _4 m( W8 ?3 `+ V% F
第一篇
; J+ ?# B* e! p: S  D中国针灸临证手稿
0 n& w' q: ?8 D5 y
% u! P6 ]( @& E% e9 m
第一章
/ A! O- }; Z! {9 Y/ t+ [针灸学术之沿革003
2 A7 }4 @' \! Y4 V1 u2 j
第二章1 M% u2 D4 x# u; L2 x3 _' e
针之施用与设制005

) A0 G# [5 C$ Q第一节  c5 p, M7 Y- n: r: P* |( j
针之制造005

& T8 D) i) X8 Z* L! [第二节0 Z* C3 r- ^+ u/ ~2 V
针之形式005

; h3 k. V+ y, ]' w* T: m第三节
4 R- ^8 m9 l6 m; \施针手法006

- Q; W% K8 \; f  u( v/ H, C2 ]第四节
; @7 g9 S; m, W+ y用针补泻手法006
% j" }& s5 o0 H# J% J
第三章
5 q: c: h. ~) v0 ^; E灸之施用与设制011

* r& I3 A- }( U, ]第一节/ _! J4 i, w. x) [1 @' |
艾之选择011
$ y' \8 G' l# X9 B
第二节
4 N' k0 U: M% F/ Y8 N艾绒之制造011

' t  k* l5 q* O3 C* l3 n第三节 艾炷之大小与灸法0113 E" C8 r& L( J7 M$ A1 w' P. s
第四节6 f& c/ H$ B9 d. x5 n& q% H" L
艾灸之善后011
" I; z' G) @4 S/ U8 n
第五节
( m2 f! P8 u, \: K) o" T# L灸之种类012

# W' P- ~: c! s/ e5 C$ f( M9 Z第六节
1 z* E9 C5 L0 N1 Z; a- u现代灸法之谬误013

, Y/ x3 q7 Y; r第四章
  C( K8 D- x" _: `# U5 D谈谈练气练指和进针014
3 P" w+ a; @. x2 A8 f8 {
第一节8 x2 H4 K: R$ C* l  x! s3 A$ T
针灸治效的主体014
& b5 B6 N3 j9 ^2 ]
第二节
$ W7 k9 S' B8 w精神感应015

2 G4 l! f  R) b9 M4 _8 q第三节& @, X+ Z! D8 M' E: G+ S3 R
练气的必要015

( b; P1 I9 s5 j/ s# e3 ~! l. I# Q第四节% @. I8 E. t2 J1 z. n+ P* o0 E
练气的方式016

- x! c+ \! r9 f# P第五节. D. k) O. V) V' q8 f
练习指力017

5 d; E+ X" t' s: r0 K: Z第六节) Q' H' V' E, x& C3 v( }# K
练习指力的方法018

6 R* j$ w  h8 Q9 Z& f/ f第七节$ Y6 ~) h  _2 u: u
进针前019

8 a  o' V2 c3 N) X7 _$ k5 ^& v第八节3 D" D, y; M" s" s3 T* D
进针后023
/ R. u) K) H, l/ @* r* K" `! ~
第五章
) `3 I2 y  M* h5 t  n, r' x从临床上观察针的疗

8 |. y9 L5 a. E& |  d效027# [- I* f1 x$ F, D$ \% T7 L3 Z
第一节# O' W! L/ s  ]! m
未针前027

2 o) c9 x6 n+ B第二节
- q& d; z  ~8 X+ `% A! q+ j; D$ V0 ~进针时028
# P- _* o+ q8 J, r
第三节  y" V$ S3 d0 b3 o( w, p( L
出针后028
4 ~( l( |7 E: o7 G( p, W3 h
第六章
2 b5 d; A2 {& i& ~1 ?- r* B运针不痛心法030

0 d9 E, M3 K$ n5 J$ W7 V# _第一节* P( Y4 B# x- V' @( F& u
养气030

4 G5 o; j0 O$ W8 X第二节" C7 w+ S2 b8 Z7 H' ~& T( w4 U
练指030

* q8 [; ?  x8 A9 X6 e1 B5 m第三节
; d" A* {6 [: r  l# {' H& i理针031

$ J3 Y- H3 }) Y# ?, }第四节) W2 S% X' l, R& H; K- Z' R8 z& ]
手法031
# Y5 m7 n& @7 G0 Y) k
第五节4 e- k1 H! ~! W3 U0 V0 Y) t
结语032
6 Y! z  m: ]5 M- w, J
4 R0 A& g# }& ?, z
第二篇
4 c  B- K+ l0 o: j8 I) E6 `2 n伤寒论针灸治疗法

2 Q+ J! q+ Q% j1 @ 6 h' e2 j" Y3 a0 ]! V' c( K
第一章
) m- f; |  A$ ^3 M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E1 N. ~8 ?  m; D8 a. v035
. z8 `. A6 b' s第二章
# E$ \# ~" j7 g9 j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y2 B( s( u$ }, q) @& M% Z6 f
039$ R" j, U0 L! D! V
第三章
1 N8 i" M" C3 a/ H$ G. g) [( f# ^- v/ m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7 Q$ u: n# w( m. T; n5 @
050
8 n( \4 f- [+ s2 r- K. ?0 R7 P$ O. r5 Y第四章& ]4 ?, u5 _) q+ u- u" F1 _, r7 [2 z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 ], w& y6 g7 k# E1 m4 t0550 n2 e5 C( x! e1 ^! t. [% I
第五章
+ T2 T/ P5 A8 y6 V$ H6 G辨少阳病脉证并治061
% v7 B) v& o  h$ C4 U' r0 s
第六章# A' \/ @& p) ~  H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062
  y+ U! ?! S; y
第七章& r. r/ v3 E9 k! X3 ^0 q; Q& H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063

" M- {3 u1 a/ t. M. ^第八章
0 I4 y# p" J4 ^( v3 G& }1 N8 _, c5 t辨厥阴病脉证并治066

! |+ T  I% i) I- s6 d & @1 X, l. Z) ~! r4 W$ D' e6 }
第三篇
  ^: R/ r9 c1 Z' d) _- y针灸治疗分门别类
" d8 A: Y* g/ Y. Y& l. d' d
(附案例)* O: i" F1 m5 ?+ Q' ~

9 n- ]2 i& b( a' |第一章: y" ~& ]( n2 A
伤寒门071

5 ~( R& F) M) {2 X; D8 {- K第一节
- S; y; F' W- B! N太阳病071
( {. ~2 d1 n8 _9 p& I! ]/ S& H
第二节# w2 _$ A3 H- U" w; A6 r0 n; z5 s
阳明病071

+ U  S2 @" ]6 ?9 ^' K第三节
" b4 e/ d8 Z2 g  u: P少阳病072
: e) ]' B5 V' }. q
第四节
5 U3 X8 H- C% x7 F' z3 R; }太阴病073

9 Y; m3 P) l. J% x3 `5 n$ a' {第五节
9 s% o3 q2 ]7 O) z- }少阴病073

5 C& N- U# p+ X8 E! `% ~$ L/ z第六节0 ?2 n; k; j; |/ b8 t7 `7 ?
厥阴病074

( T4 W; J# p! @% x' M; x  H第二章
. H/ _5 b4 z( P: u8 ?温热病门076

0 X% y% J, A* j1 k# _- I4 \第一节
2 U, ?. `7 w0 X0 F- H2 W1 x春温076
( I8 G0 ]9 K$ L/ N5 g7 N
第二节/ j# L5 q+ d. B& `" R
暑温076
. o6 j4 k( B2 G4 \2 ?: P+ S
第三节9 j! }3 q* H8 Q# u2 ~
温毒077

: i$ }- B+ \+ p8 j8 {第四节) Q* A% v1 g% V# }1 Y  ?
湿温077
( r9 l( ~$ f- H' ]
第五节3 p  Q$ u6 V: q. q2 Z* `
温疟078
7 i% J2 Y5 D/ \; n5 ?4 F
第六节& E9 v2 Y% x8 H
冬温078
9 a$ {7 Q% b. E
第三章
' _! z: {; T2 `, G暑病门079

/ B3 J$ w" P% w3 `  k% ]* O第一节& M# \0 ?# g- A( ]  u# X
中暑079
1 G4 c$ {; M9 a" Q" c3 d8 T
第二节
4 d3 b9 Q. s4 i3 v5 p暑厥079
6 s& [5 q3 l6 s* e4 z3 U
第三节
9 H# W) u5 v: t: P9 m伏暑080

, g: v; M# d4 Q7 W8 x第四章
9 H" x4 F" M+ ^霍乱门081

7 [. @+ [; E. D第一节
+ z6 x4 A- g1 }( d* A: c寒霍乱081
; K& g/ c) S6 Q" g9 s0 R6 _1 V3 {) X/ Z
第二节6 g* `. ~" u- Y5 y* K' o) z
热霍乱082

" `0 h0 T& v6 ]+ m$ B第三节; s, @- X2 O) [. W
干霍乱083

, q$ `/ m7 u3 {; X; D4 V5 o第五章, v" P* T- o5 v
中风门084
! ?0 C" p3 D4 U) o0 |, D, D% y
第一节; e, L. y. ?. h
中经络084

9 E1 U) Z8 T9 v6 R8 k第二节' q- e1 D  o  B1 J
中血脉085

: V! u: z* W3 ^: C第三节
0 e) g( c9 k! M, H2 n2 o6 e中脏腑086
, U) v& n5 c1 ~. }3 ~
第四节0 _& x% h/ ]1 t! @7 R! M
类中风088

7 `, _- z! s4 h. D# r7 c第六章$ c  h- z. v" @
惊风门089

7 L% M8 K1 r" T- f- C; j第一节2 L5 z; _% o$ m+ @
急惊风089
9 F9 w1 o& ^$ ~+ N; [6 F
第二节5 d4 a& r: `' F1 z3 \; q
慢惊风089
! E& s$ |, g8 Y" }4 F% u; x
第三节: t! }5 Q. e, u* l3 u
类惊风090

7 G) @& r% x# d1 `: z第七章: @6 @0 j0 K! M7 s' X5 N
痉厥门091

) r4 b! m( O( C0 y第一节
) Q) J7 c$ {& E) r! f1 G' p柔痉091

1 w3 l2 a' l* N# K& P第二节, t% r' A+ A1 T1 U: b/ U% v
刚痉091
! n1 X2 Q1 r3 z
第三节
! w7 M* E8 ^) u7 F. ~! \$ G! V* [5 i痰厥092
7 U9 _; `4 \3 a. w, C- b1 w$ v- ?% Z  y8 D
第四节9 h" |4 z3 y( P9 x
食厥092

6 i4 \5 B. `/ }) R* {第五节
3 W6 g" G- l; H7 e* e1 e# Y气厥092
" B$ S2 z4 \' J) F6 t
第六节
! y# h+ d- `: m) N2 S* B寒厥093

. o5 L+ U# F% z3 q2 z0 \6 E第七节* W# m3 ^. i4 d* Z! x0 k: E; [
热厥093
4 \, F/ [# D8 N1 B; h
第八章
; u% t7 r! U% Z& }$ f5 g4 N癫狂门095

5 g( @+ H2 x% }" y$ J% H# u" r; H第一节& ~+ w" l$ p/ H/ M; x
狂症095

/ }4 }0 ^3 n' ^' o第二节
1 L! O+ ?2 K( R1 u癫症096

$ n3 v8 \8 }* R8 _第三节
4 o) @: h/ X  [4 A; M! s2 d痫症096

% k, V  d: ~* P第九章3 }$ c% H6 r+ T' a6 q! }
疟疾门099

! ]0 C' F* f/ I; f第一节
9 q! q1 \2 G/ `) Y) b5 N热疟099
+ `1 i, m! U' y$ a) K  \
第二节
$ t2 |- E2 l- h2 j1 _* A2 K) L寒疟099
; H  n" c" D$ l
第三节, m( ]+ `% Z. u8 P
间日疟099

* q" @6 D0 [$ ?9 e9 I: R; v! a第四节
' _; q; w9 F' u- s6 G4 z1 R0 f疟母100

  ?* _: i" h/ L3 \& A1 Q3 @; ~第五节! u$ A1 c3 X$ @# v7 F4 l+ O& t
附录100
. u  _: c! O2 h
第十章% f% t. {4 A  Z4 x4 B7 C
泻痢门101
) z& u, q+ U1 v, o9 C
第一节  [* k5 Z- f/ H! ?
寒泻101
2 H" r$ L/ h" q& F# L
第二节5 s( ?- d$ }8 l* C& ?* Y6 j
热泻102
1 ]3 C$ R% N: L7 \, h
第三节
* H, w% V/ \$ {& ]! x3 y白痢102
9 G1 V# q) r0 v& [
第四节, \% @# s/ S) S( J# D
赤白痢102

  m$ Z* |* t* J6 h4 a7 s第五节
# ?4 C6 G/ X5 K) }8 m1 P休息痢103

& F( L- S2 g& \* V6 c# ^& y第六节
- ~5 K/ g! I; i噤口痢104
9 l1 G: Y0 t, |8 L- _
第十一章
+ T2 `0 p7 W% V, A  H3 P6 p咳嗽门105
* i5 e# \# E9 j
第一节
% M; s5 |* I" N6 z; h风寒咳嗽105
# [0 L" H9 Z& n: @
第二节
3 N0 B# |1 J- U) |8 c6 k- p痰热咳嗽105

' z: g: [2 m( v3 c6 b5 z! O9 F第三节6 |$ u% _$ G7 |; [0 g$ b7 H9 |, G
虚劳咳嗽106

6 I# M* y* j, P8 Y, C7 N9 @: B( Q第四节6 D2 l9 P0 z. N3 Y+ p1 t
痰饮咳嗽106

; r) S. n5 r* J' H( O9 T第十二章
# d- x  e8 U" ?: l7 A' p0 T) e7 k痰饮门108
5 l5 [: ~: ~2 [
第一节' z4 Y! a4 _. q3 _: F
湿痰108

; U- H; E- [" L/ E; X1 Q第二节6 f- p3 ~, N$ G3 g$ C
燥痰108

. o8 `) S3 K  T- K! c- j第三节
) H. }0 Q" [- o( t9 {2 V, S- c风痰109
8 }( W0 O' F9 A% N; z4 R7 s- l- J
第四节% r0 k6 i8 [  Q" T9 X
热痰109

% X3 `! S+ h% D) G* t0 ^2 y第五节
2 G2 @8 s- R" d3 X, J! P寒痰109

( B& r# {, I. d+ n  Q第六节% x, S4 k* T) B9 B+ V) ]7 m7 h
痰饮110
' J: _* m' Y. ?# g' D. f- `
第七节
. y5 u& ]2 ?" r溢饮110
7 C- x8 l1 p3 e; g
第八节
# q8 s. I4 |. b; t% Q3 {
支饮111

  T; {7 O: z; y, u' S* O第九节: i& l3 `% Y* S1 t+ W4 h5 Y* p
第九节! z! y0 j0 a$ y/ _4 O
悬饮111

' G& e7 r, L& c9 R第十节
2 c! ^# n' t9 U$ b2 c6 B% `6 _
第十节
; T, L+ i" f: z# C" p伏饮111
2 h( E$ T+ f" i6 `. q
第十一节
/ w6 G8 r- T( a
第十三章
0 w' Z% ^; d$ E: U- {哮喘门112
* H5 a  h; S3 f- k" n$ F* k
第十二节
7 \% r' U8 B7 g6 h5 s" j
第一节
' y; A4 M. y# q5 T$ O' i热哮112

/ w2 f5 X+ Y* [* D' x第十三节) ?& [  c1 |; E, ~! E! f
第二节9 i& u/ j# s3 T) f4 f
冷哮112

3 z* O0 P  z1 S! a5 q第十四节. |/ m7 M* _$ ?" J/ p% N
第三节, j( o5 A. V' h  t- M: X( z& \
实喘112
& Z2 `: {3 o9 ~" `/ s% j
第十五节
/ b9 V9 r( d6 e  s
第四节0 l% X1 Q6 U& n7 K$ O( M+ C
虚喘113
5 a' V/ T% N9 j
第十六节- T8 S( ?  b3 A4 f- j
第十四章
6 P$ u, U3 m/ q( F8 V3 @6 p& @虚劳门114

* z# r& i6 c  ^9 t第十七节( X3 g% d! K* n8 _* N
第一节
5 l4 A! P+ a* _+ f% z" d% b阳虚114

/ G) c. j+ ~% K3 e& D4 N# C. j( N5 N第十八节
. q. r3 ~- P" L* k+ A; L6 O
第二节# T( ?/ S" i/ i. k2 b1 w
阴虚114
6 P/ n1 Y3 E1 J2 E- `- W4 D( ]
第十九节
  r, M- G- [5 [& t$ j; i, x
第三节
6 Z) n. |4 f1 \/ g( V虚劳115
6 b+ w8 m) D" I- ~
第二十节
- Y: S' J( y& i: s
第十五章
! B( {- l, j$ J8 v6 G! N, H1 @7 M/ ?吐衄门116
) ?5 ^: i: j1 N/ [- _/ C1 z
第二十一节
. h" B2 v, @0 D
第一节4 V* s* p9 H7 I2 ^& A1 F
吐血116

, X/ a" k2 \. _* j第二十二节
0 d% K! j# U  E; B5 M0 h! D
第二节
* r$ W: O* a) }* x- q) V5 p4 X4 N$ F衄血116
0 f! O1 t( I- u1 s4 l$ U
第二十三节
2 C& e6 A& `' S0 X  j
第十六章
% I* ]. A0 K- O+ `% T呕吐门118
2 ^  G1 J/ X; z6 L/ ^: v( u
第二十四节0 Y# ?- E% a( l5 a/ \2 x
第一节+ x0 _$ e  `# ]. v. f- q" u
热吐118

: w+ e0 A' w+ |7 x第二十五节
% c* o5 {* O# }0 Q5 E$ A/ h
第二节) k2 w: p( m( j) G" |" i( Z
寒吐118
5 `3 m4 C0 a) w$ _; L
第二十六节
' q. u  v6 P0 d: K7 n
第三节* O4 M0 t2 Q& `4 |8 l  C" C
干呕119

( W. s9 a0 ^0 F/ z* C第二十七节
9 X7 {2 C6 ]8 V1 G# R
第十七章: p0 ]' i7 `- ]# U( l: j
噎膈门120
: Y7 n  h# i$ t+ D  T* d/ M
第二十八节
, l5 @: X9 d7 k  Y- Q8 b( U8 A3 L9 A
第一节  E" E1 V+ {4 V* M; O, I2 y  @
寒膈120

; F( g0 @- O' `* t第二十九节! \2 K, L0 S  ^* x* p% `
第二节5 b' F1 z8 P6 |  |
热膈120

: ]5 q/ N+ h* @7 ?* Z第三十节6 D& f) l( J% G* B) V3 `2 y- d8 ]/ [% a
第三节
: T3 \0 ^4 S8 {气膈121
% P/ O' ^8 A/ ?- Z
第三十一节
3 `& w; {  r7 |
第四节
! X) t9 v0 ^% z# m' W. O5 T痰膈121
# y  [5 X, j! @
第三十二节
. h2 u: p8 L/ m; F3 Y2 e
第五节/ v1 F# J6 D) M0 V, ?9 u6 u
食膈122

: ]$ l3 M  t0 H$ m$ ?: Q) A3 s第三十三节+ o6 o( i# l2 n2 A3 L0 J) _
第六节# v& O5 i. e5 c
虚膈122
% f1 ?' b! Q$ M8 c& o
第三十四节  j- ^7 O- |5 P( I- l& t
第十八章
9 f6 a7 j3 R& \% f4 q9 [  g. V臌胀门123

/ E5 D7 p7 q8 w5 c  ^  m第三十五节
, ]9 G6 \/ r& E* \( b, |
第一节/ H( p# O$ ~8 ^! |3 d( J# X4 s
水臌123
/ w9 B$ P) {) g" ^1 j
第三十六节* C$ {  a6 R/ x# T: ?& O7 V* \
第二节! |( ~6 f2 c3 f( d8 f& t- z
气臌123
* s: X+ `5 n0 W, C0 q8 d
第三十七节
! P. R/ p! }$ W7 `. c' G  Z
第三节
9 d# g# W; `7 K& ~2 j7 q/ s实胀124

6 p3 r- j$ j1 b, `4 h第三十八节
- T! i  m2 r* X) c0 _
第四节
9 v) y& ]) U; |# s虚胀124
% H# I2 R# P' V) e
第三十九节
$ E7 C4 u& Z1 X6 B
第十九章  o8 `5 e6 r9 p
癥瘕门125
' n$ T, e4 q6 e- p7 D
第四十节
. e8 a5 W% d) c" v  h
第一节4 A$ k  k; m, I& B
癥125

% |, `7 l/ J/ D. V第四十一节% z4 N* |7 H  q
第二节
6 e* ?6 ~( ]& h% I' F瘕125

9 ~# }8 ^  q. r; r& `第四十二节
* R0 c+ I8 a! \! W5 Q! J/ ?5 r# {
第二十章7 T/ N8 r/ V% O, b
五积门127

4 r4 A* Q- [& [; ?3 U第四十三节
3 j0 H8 W0 {6 g- E
第一节
  J' \% b- w$ [4 {, u6 [* Y心积127
7 L& S5 i& X6 m3 k' z% L& Q  u
第四十四节3 p! G: Z! s  @1 g
第二节
7 w$ j* \, O' _* j: X肝积127
  F& [& u- [. B8 j* B
第四十五节
" d# ?, ]) O9 y6 u& R0 _1 }( K) r
第三节% _- e- z' Q: Q. c
脾积127

. s- `1 o; }% |# @( Q: _第四十六节) v- @' j: d' `+ H% K+ I
第四节4 o. {2 C6 ~6 ~( U& J
肺积128

2 o4 E  b% C* q; J3 u4 N* e5 |第四十七节
& T0 _5 x  u8 D$ ]& ^0 i& s+ V
第五节
2 ?* b5 E4 K' [( B4 h, L" |肾积128
8 z  Q/ c" r4 A: j1 @* A0 X
第四十八节
4 k/ @: ~1 E6 H0 y+ F0 `; R
第二十一章- a' C9 V) k3 y; g% G
三消门130

: q( T4 j& B, l4 L第四十九节
6 T, j$ h# M" O% _; O6 _6 q
第一节# V% O  {( D3 ]* B3 ]; O
上消130
: h1 P/ v' \  D) u5 P5 V
第五十节. z1 e5 M2 |; T% L" V
第二节
3 [  |; {: [: a. O& O中消130

$ L1 U; S; ^1 R第五十一节
( a+ J% v: s4 ^6 v$ V( b" A- x5 G$ P
第三节
9 v+ q  R& s  y9 c7 [' X' j, {2 w+ @2 s下消131

9 i& X) |( n! n# f% |+ C第五十二节
9 Z  r, @0 P; y* A. ?) E# ~
第二十二章+ p/ n; d+ j/ m9 _$ _, t) k8 p* S
黄疸门132
) y" l; d; `6 h' N9 `4 i
第五十三节
$ r" W- N6 ^! Y5 c' ]1 P# @
第一节
3 l8 H7 |6 f! ^% p5 X阳黄132

- N& n' X( h; Z7 m第五十四节& `3 Z) C) @  Q, v$ j" s8 @( B
第二节% l* N; ]2 `1 ~8 N$ O
阴黄132

: {6 `5 D7 v9 F第五十五节
* [- M2 i0 ]* Q7 x
第三节
/ z( K3 ]: K# O4 p酒疸133

7 \) ]. {  F6 n% T: y' ~第五十六节
+ F# H3 k) m" l- `
第四节+ o, _6 O$ `" R
女劳疸133
, x7 j3 g3 l& y- E6 `2 P
第五十七节
3 |/ W+ s( m0 K4 @/ Y: `
第五节
' b3 w& r2 ?, j8 X6 e% Z' [黑疸134
  D7 A  z  i9 j0 ^
第五十八节
6 x) f/ _( E- U
第六节
- J8 u/ _1 I& R$ B' V( u食疸134

% D7 F& `# S+ O9 N) d" \第五十九节
* K# @0 x2 k% w4 P) {) {7 j
第二十三章; W, M9 a: R, C3 x5 [
汗病门135

; Q1 d: y1 q" G2 l2 ]& c' Q第六十节
7 w- w- q  s: z2 q/ |
第一节6 u1 x$ J- n4 Y
实汗135

% _1 h  ~) q' Z8 U第六十一节
5 Z& ^/ R- [) s: [  t- p
第二节
* f9 C' u7 x' g/ |1 F% N! y+ W虚汗135
( ]$ w' ^+ b; m/ @5 c2 D' E, \3 X/ h
第六十二节, _8 U* S2 T; M. ^( C  v( B
第三节6 Q4 y$ z' E8 Z- ^2 N& b9 Q% k& G
盗汗136

. ], x1 w9 Q& B! W第六十三节
9 D; L9 O; H; P/ i+ y) T& ^! w
第四节
' M& g% t3 Y3 x& Z# |* w. l黄汗136

# w2 s, [" B* m& X3 }# x: t第六十四节
8 j. h4 u& k5 h+ p4 s; g, S
第二十四章
5 i3 f3 t. {; @) u寤寐门137

* ^7 b- y" `' r/ D第六十五节
; g# s* C, z( Q  X
第一节6 T3 o& t9 [3 t" Z/ y1 z
不眠症137
+ O8 ~( V8 E1 m. B0 G& c
第六十六节' }; k& Q5 i& z1 }% `" v. r5 U
第二节
4 c" S6 `5 }4 T; k2 Q1 ~9 F多寐症137
3 s% g# X" ]0 D( t; ?' |/ c
第六十七节) z' X: J0 t4 O& J
第二十五章
5 _  X; F3 {# z; @; `6 `脚气门139

) B5 N# K" q# t5 @: x6 M第六十八节! _$ _# }& v6 Q; Q4 e9 u  {. D
第一节! W; h  E% N% @
湿脚气139

3 u9 _0 `  [& i- I8 \! N第六十九节2 _) w$ K' P5 M8 L4 Z
第二节" a, e5 p0 S5 u( S* c# E
干脚气139

4 ]- u3 V2 U9 {% Y4 ?' w第七十节! x# n5 G. D; v1 `% \& D' a
第二十六章" _& P$ m; D* F! l! F
痿痹门141
+ P9 H2 A3 N4 T' [1 x5 V: i7 Q
第七十一节$ R4 Z* g! @5 z' ~: r( ?
第一节3 x* I  ]3 o4 g, E- z8 j+ p- Q
痿症141
# Q, d: U8 D9 G- ], U
第七十二节
( ^  d# M1 p+ U! c# D$ G
第二节
; j) _1 d. w/ x2 u痹症141
5 ]3 S- x* ~, l2 F  @& o
第七十三节) J6 Y9 k5 f7 U9 {$ q% {, h
第二十七章
- P1 Y+ u0 ~0 [; A疝气门143
7 y5 ]9 y# G7 a+ W( L+ w
第七十四节1 G2 Y4 c) N' V
第一节
" p8 ^8 K' w& r0 K+ k3 _; A冲疝143

2 B* S8 V) i* A第七十五节
7 o* d, Q' `1 F0 S8 @0 k1 m
第二节. l; K# p* t, E
■疝………………143
3 T$ B6 I' Y, N
第七十六节
' H1 `# t' G, @) ?9 {
第三节  ~6 d+ k: W+ h" Q4 T4 \" c, _
厥疝144

4 M+ ~; N' F0 ^9 r第七十七节: @) G: ^% N/ D; r
第四节
" o& E: {  l# o* O狐疝144

9 o  Y1 n+ P1 a. T$ l- s7 w第七十八节6 B6 a3 Y" H+ U
第五节0 w" X9 U% o+ U. d# y* q5 s) J) }8 h
瘕疝144
0 s. o, x+ ~+ S
第七十九节, w9 b& \& \3 \- B- _/ {( k
第六节! j2 j8 C4 O& u- M/ y0 l# _
■疝 ………………145

9 M6 V2 ~' x5 g+ S, Z; B9 {第八十节
5 q: |! F! f) a7 l- w/ [9 l
第七节
$ a; j4 S- [0 o& ?: ?7 I癃疝145

5 `' F5 Y: r" g. e: t$ ~第八十一节9 F2 p- y+ M% b" ?  |
第二十八章
& o! y8 [$ d0 C3 X遗精门147

, s* X" {( ~# e, E2 r7 u4 i第八十二节
( q: s- p. h; g6 t. Q) @5 E$ P
第一节2 m) L6 O; M9 |' h$ k
梦遗147

( Y1 o8 l" a7 v; U, V8 f第八十三节
8 d( v; ?& E7 P1 [8 }( @
第二节
3 b0 |; i0 e. v$ q' s& M  {滑精147
: r0 |9 y5 c$ K
第八十四节
5 Q6 g! X! [8 e; J' U: `( O' L  W
第二十九章
+ u/ d# w- y. ~3 L( e. z# X9 v/ `淋浊门148

! e; w+ m5 L: G- p, X第八十五节
( z. t& n4 o! _" x/ z! D3 v
第一节9 S8 W( E2 S  z9 @. W  @
五淋148
  q( I; b3 v9 O' c8 A# U8 U0 f
第八十六节
3 F. a( M  y1 ]  F, [' d( n
第二节
9 i5 \5 V$ a, s, y白浊149
$ f( B. u3 g  g* k6 c5 o& t
第八十七节! t: W- Y* ^# w
第三十章: O- Q6 D6 ~, l. [9 t, t: c
癃闭门150
: @; c: O9 x) O$ n
第八十八节( C- P/ `7 B9 Y
第一节# z: p& a' |9 L4 \
小便癃150

% Y& l  G/ m" g+ j. S5 t第八十九节! f5 \' R5 U( ?" ]" v# L6 w3 A
第二节
6 N) N. Y' o3 ^- Z1 _! K4 u大便闭150
- G) \% K7 `7 Z
第九十节
6 j. [$ [; v3 U3 P& R5 Q& S8 H) Q
第三十一章
' p: o* B6 e/ }- @# k便血门152

2 }' u" M7 i% x0 @: R* z& U. g第九十一节! y! w* y+ P8 y1 k: I, E# M
第一节& |& U9 z# a- I2 n& k* F6 T0 y, C
大便血152
6 P' \+ ?$ [+ L2 ]; W$ j7 z( N) Y
第九十二节0 D4 C) m! q. [0 @6 x# j
第二节
" [# I* n1 d7 Z% t, \. R) Z( c小便血152

0 M' K2 i: E; {4 Q第九十三节
, k& i6 e* S3 {5 W* H
第三十二章
. X! [, H9 A- Z+ W* G1 [7 u痔漏门153

2 x7 \* ?& Y2 M0 @1 h) E4 _* \第九十四节# f9 l- h$ @' W
痔漏153
+ K. G3 x7 l7 x. v
第九十五节
+ m# {' e; y# z6 l
第三十三章
# |& I" a3 J( j* F6 [头部门154
& k; R- k5 X$ B& D9 }5 ^( h
第九十六节
5 u+ j+ Y0 ^7 B% `) y- O2 ~
第一节1 K& ]+ q6 r0 W' y6 N& I
头痛154

( O- n/ g3 m2 d' I/ p: m第九十七节
" d7 _: X' _8 ]" X$ `6 v
第二节) x2 ^1 |' {2 B- [! T- o8 a
头风155

: e5 o9 k1 h8 y7 y" O7 h第九十八节0 S) S! U8 M2 E4 @6 t2 w/ _
第三节7 x# P/ \6 p' @, \! j
眩晕156
% U1 u& {* @. S3 S, W
第九十九节
5 Z/ b8 d* A; K) R' {
第四节8 t, v. o& b- \# T* l* l- |+ [) k
头面肿157

$ F7 C" `& S( e! ]第百节
8 A8 r& x1 @/ j" H4 t2 b
第三十四章
+ V1 E* ]# d% B目疾门158
. c+ H0 p5 E" b' y. a
第百一节
4 q8 H: L6 f2 m/ c
第一节
1 m" Q: C9 @8 ]  W" O目赤158
7 L( w, ?. G9 f! i% G( k
第百二节" u( u$ o: U4 X  O2 K) `* x. n
第二节
' D# y7 I( u0 S9 h/ f( Q9 i# U; w目肿胀158
1 T2 S6 t7 k2 b" R9 A4 R* M
第百三节' J3 B, T1 s/ w& R, n
第三节
4 |$ y( l' [$ o) ~5 W) i/ _1 P目痛159

9 w* Q' z, R# D+ R0 w2 @' M第百四节
' I/ u1 m( p3 D2 H& ]: ^  c
第四节
, w, W: L+ L0 D; s目痒159
* r2 Z8 X3 |# Z4 C5 Y+ m0 s
第百五节+ K3 w/ }) P) R/ G$ D3 N
第五节
$ V: z+ N4 ^) u目泪160

7 L5 Z0 ~. ~1 Z第百六节
8 R5 `  L# R( k" r: {
第六节3 Z: h. i8 y, i4 Z, M9 F
风弦烂眼160

% Z1 U; W* d4 i7 Z( o第百七节/ ]1 P; e; L6 y5 ~2 q4 J$ b
第七节; y, ^; J- I* m; f3 I
拳毛倒睫161
! ?- s* P) P, q( c+ ^
第百八节
4 g. e9 [" W# I  f3 P7 l
第八节
; f  A, O" S5 h# ~" d3 m4 b胬肉攀睛161

+ C$ X* ~# k6 d1 j8 N第百九节
2 J; R4 l" V' ?* L$ h1 ~. B; _( e# L5 H
第九节
2 B& U$ p; {. ^* [( D5 a目昏花161

: Y) G( a, V0 G- @3 M第百十节
+ }  c: \4 a0 K" R' Y' D5 |- ^
第十节
# ]2 Y" v7 t$ Y6 X- @暴盲162
$ l& m  B# ]& |: y* G
第百十一节  u7 E7 }2 N7 d
第十一节
2 X; Z5 q2 p. Y; {青盲162
5 n& H; s3 T. Q  X
第百十二节/ Y0 S6 R2 |8 }0 r0 l% k; N7 f! ?
第十二节6 ]: w% w! u! k- ~* w: g: x
雀目163
" p% c! Q* c/ @  g
第百十三节) |& n2 _  i6 c/ [2 c8 {
第十三节
. G9 _2 m  m- `% ]) T% X( L翳膜163
2 ~. c1 ?0 y6 f, U5 c" u2 k8 R8 ^: K
第百十四节4 M2 z) g5 [+ [, V2 q
第三十五章
0 @( f: L7 K5 ?) V) V/ n耳疾门165
! u' _/ ], U$ [  ^
第百十五节+ ?4 o' K* I+ V1 V0 g, E$ N& b
第一节
6 Q+ ?8 c. y; A耳聋165

2 A2 \- Z3 e' U+ A) }0 ]+ t6 ^第百十六节- o/ u0 I! Q' k1 n, w
第二节
& n" W5 l7 W5 @+ ]5 X8 D4 J耳鸣166
9 v: r" {/ ^7 ~
第百十七节
& h& o, N& H, U( U/ u) O
第三节
* v+ ~! B6 {* a4 J- z; H9 d■耳 ………………166

! d7 O% @4 a: H. a* u第百十八节
: P& V1 C8 F" X- Y
第三十六章3 Y9 }9 t: S5 L4 _7 I* R
鼻疾门167

6 z3 ^  s' w. U8 @, ?' e; ^' l6 r第百十九节: J/ H/ _& J$ K; _6 B2 r4 G
第一节! j& w+ {: ], _% w- {' N/ g1 N
鼻塞167
5 y6 Y' ~" a, g7 r
第百二十节+ g: U8 E5 B+ e; T% u! u6 l
第二节& w' F& @* Z# P7 L! a
鼻痔167
9 W& J! D- ^! ]& g, @
第百二十一节
6 C8 Z1 |5 c1 Z2 J" t+ V$ _9 c
第三节1 `2 b( ~! ]) q( L
鼻渊167

# K/ V9 ]- m+ ^) L- S: T. t9 e第百二十二节) n2 r9 I1 b& n* b% U" P
第四节
$ y; m5 ?3 h; L" Z- R# o赤鼻168

3 H& ~: \& F! q0 s) s+ E  a第百二十三节
4 t  M# X$ c! `0 H- k. W. `
第三十七章
2 o5 r7 ]: ?( {牙痛门169

5 K# i/ a) R6 R第百二十四节
. s7 j: g  }, z* c. O  K) d" O: I
牙痛169

, m) H8 E9 d* c第百二十五节
8 p' v6 F/ c  J& k5 ?! i
第三十八章
. C. g7 N1 C* Y' G3 E9 v1 r: D+ I口舌门170

& I3 a. C& Z% p. c( d& u# S5 ^第百二十六节: `/ b4 }8 K. Z; R6 O
第一节
" `4 d1 h2 r8 |2 L3 T% ~/ R唇病170
! b7 W% Q7 b( h- P
第百二十七节
, `0 A# {/ n' v1 ~' h
第二节
: m& I1 `( V% m0 Y, y) s口病170
1 Z. T% I1 M9 I: D
第百二十八节& y: m& c  X& Y0 L6 {( G  a
第三节
# [5 i8 ~6 w/ \3 e舌病171
6 B0 D( N6 M3 e, l
第百二十九节" ^* f$ W1 D, C- ~
第三十九章
; `- {: B2 m8 e# l1 c3 C1 s咽喉门172

( Q0 U, m( w. n" G7 t2 z3 Z第百三十节' \5 k" o# _0 r
喉风、乳蛾172

1 x) A" h* Y2 \7 U7 ?第百三十一节0 G, R: V7 I* F5 w
第四十章" N( s6 J1 @; k& @( {
手足病门174

# z2 o$ l. h  s9 i. I4 v) {第百三十二节9 ^7 N2 \2 R' H" J
手足疼痛酸麻174
4 W1 i% k' Q9 z3 [: V7 y4 T
第百三十三节+ R- U& p% ^4 O4 c# G4 [
第四十一章
9 r  @+ f. u+ \' M6 r4 a胸腹门179

& k/ w$ O2 \9 y3 H+ j! O* Z第百三十四节
, v7 w5 E4 X0 C
胸肋痛、腹疼、腹胀179

) D6 L4 q$ j1 H- z; }6 b第百三十五节
7 @) O8 k0 u  F4 w! V3 r0 @+ m
第四十二章1 h7 V2 M' D, q! n* T
腰背门181

6 l1 l+ d. X3 ~8 M4 E" f# i( u第百三十六节
* |' b9 V( u& i! q
背痛、背强、腰酸痛181
" l2 M* m' a2 Q
第百三十七节) ~' ~# ^: [( R9 d2 h: B- R. c
第四十三章
9 Y, B0 m2 k, ~妇人门183

: p7 a& y, I" b0 W第百三十八节
2 O: B: n. D  e+ D, k2 u8 P
第一节
" `! n& C1 A3 _, k! T* {7 A+ \经水先期183

  z4 i0 M1 Q! d第百三十九节" Q8 c9 @3 S! Z
第二节& y8 t. r3 K+ g2 r( Y
经水后期183

6 c2 o* @% X6 C  R/ ^6 {0 {- Q第百四十节1 Y! K. i* i: F
第三节
$ z" F# E9 O: ?' g+ w经闭184

9 I8 C, c* J* e" S第百四十一节
2 p8 R/ {- [6 M' y" K
第四节7 e0 ~9 }( N- o% @8 R
痛经185
: y5 i3 F  N1 u6 t0 D* O
第百四十二节8 e: A" z! b$ e
第五节
: ~! F2 ?; i( X& q* Q( {4 I经漏185
0 l$ {; o* O$ J% W
第百四十三节8 t. C+ _3 }( c/ R" g, h$ g
第六节
0 p- c9 L4 z' U! z血崩186
/ w5 g! ~2 j8 h" F" q9 ~5 Z
第百四十四节% W6 W+ k1 \+ f% X
第七节
$ C- Y& e9 z( h% R- ^, F! t' w( p带下186
& Q' O3 P. l0 R1 o% N
+ I7 l% E. Y3 z- f, ~' t! B
[ 本帖最后由 zxz111 于 2008-6-20 10:25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9 06:41 , Processed in 0.0382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