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3 16: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附:朽木原文
以“中国当代文学垃圾论”闻名的瑞典汉学家顾彬先生,日前亮相某卫视谈话类节目时,又“口不择言”,指名道姓“攻击”莫言、王安忆、阿城等知名作家。看了有关报道,颇有感慨。 . ~- j+ [, u: m/ W! @
: s2 G* c3 f' b$ b
说实话,对于顾彬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垃圾论”,还是不敢苟同的。平心而论,这些年,我们还是有一些优秀代表作品问世的,它们关注民生、记录时代,有相当的文学性,也拥有了一批忠实读者。即便对于此次被他点了名的几位作家,严格说,也是各有千秋的,有些人还真的写出了相当不错的作品。
5 c3 ^+ v1 | S7 a7 ]2 f8 e8 ~* O, _" Q8 Q. O
但是,所有这些,都不能掩盖当代文学“繁荣”表象背后那一些严峻的现实,它们格外值得我们重视。 ' m& {, L0 M2 h4 _, }7 N$ S
( L+ c/ ^- C6 D! w3 U
而顾彬先生正所谓“旁观者清”,某种程度上看出了我们的文学创作的一些问题,甚至“死结”。
n, k6 `: ?1 G7 U9 @, R8 H0 m* v$ ]
我以为,顾彬此次的“口不择言”中,起码以下一段话值得我们警惕:“为什么中国读者对当代文学这么失望?因为中国当代作家不敢面对生活具体的问题,他们看市场要什么就写什么。……他们希望据此出名,赚钱。” 5 Q- Z L, L! o: x' E5 y* ^
7 Y. h" b- o$ R* X# q+ s
真是一语中的。 2 k- B- Q! |/ @& F
$ T+ G! Z1 z$ f( O+ F ?1 w, G 中国现当代文学当然有过令人称道的辉煌。包括巴、茅、老、曹,鲁迅更不用说了;包括改革开放初期一批作家的优秀作品,如王蒙、张贤亮等的“反思文学”和卢新华等的“伤痕文学”,直面现实,直揭人性,不回避矛盾,不逢迎权贵,深入民生,深入人心,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精彩华章。但现在呢?真的,这样的作品越来越少了。为什么呢?“顾彬不能理解中国作家明明过着精英的生活,却不愿承认自己是精英,还要伪装成老百姓进行所谓的‘底层写作’”,深圳特区报的相关报道如是说,因此,顾彬的针砭矛头所向十分清楚:“过精英生活怎写百姓文章”?
4 ~( H Q1 O4 M: O/ Y% Q/ a; t/ \' c c
这恐怕就是问题的症结了。一是谋钱。二是有了钱过精英生活。有了这两样,怎么可能去写、去写好百姓文章?想起王蒙、张贤亮等一批作家之当年,他们可真的是度过相当长时期的“悲惨世界”,才有了笔下的不朽文字;同样,这些年一些深刻反映民生的作品,其作者也是深入民众之中,有其切身感受者。“不见风雨,哪得彩虹?”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又是这么深刻。
+ V: D) i" n! P4 a! g9 I z& B+ H! k( V6 ~3 M7 o, M( c
不是不让作家去过精英生活;有人愿意过,就过吧,但请不要打着百姓旗号。当然,读者更希望的,是作家深入生活,直面现实,干预生活,写出真正的“百姓文章”。(作者:朽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