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欣赏:观刈麦
" c1 D; m7 l$ y2 q+ ]( h0 J2 ?
$ m r- q* F& ^% M+ i+ j3 k, B( W( r9 V; B
( S$ m1 z; _# O6 `; n4 ^观刈麦+ h; S" `9 _; D
$ j+ }* {2 Q. f: _/ j( m u/ Z& B
  白居易
' @+ \' Q4 ~0 F* L0 G3 Y! G' N
) S$ R1 v" d0 N. q! {% y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3 Q8 @. o7 P. {' n7 K& E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 h) v7 c5 W6 z+ W' N+ d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M& X b$ z2 u+ e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6 b' Y: w. s d3 r& F1 s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s$ E1 n2 f6 x% b! g8 E3 h1 Q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 _( J9 J- `2 m+ _ A5 r7 J; S- A- f+ A0 ?
O9 G* H! {0 }; y( H8 o0 V【作者简介】
5 r% D/ y+ r/ e d. _: S
4 b, m5 I# s0 B( ^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乐天,是唐代有名的大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诗语言通俗、明白流畅,在风格上自成一体(世称“元白体”)。 他长于各种诗体,特别是叙事长诗,其中“长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对后世影响极大。( u1 v, F$ w+ I/ S# v# p+ B% a( _
5 ?: {2 L+ s; m* a$ v. e
  【字句浅释】
! b0 j% U( N" u2 r
7 K% k2 V7 l+ d, [% u   解题:这首诗是元和三年(公元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妇姑:这里泛指妇女。荷:担、扛。箪食:用竹篮盛着的饭食。童稚:小孩子、儿童。壶浆:用瓦壶盛着的浓汁饮料。饷:用食物款待。丁壮:青壮年男子。秉:执持、拿着。吏禄:官吏的奉禄。石:容量单位,等于十斗。岁晏:年终。
5 ?# f) V6 K# x# F, {0 r
: ?9 ?! Y) y) [; H   【全诗串讲】$ C0 X. Y# I6 b! C
9 E4 b$ g! y- `( J$ b   种田人很少有闲遐日子,五月间更是要加倍繁忙。1 n2 L4 q: P1 ]: W$ ?
  夜晚间只一阵南风卷过,一行行小麦被吹得金黄。* o+ I$ o( \9 `, s6 r
  妇女们扛起盛饭的竹篮,小娃娃提着一壶壶水浆。
& E! `9 G+ N7 ^- D4 O   一起到地里去送饭送水,青壮年辛苦在南面坡冈。
) |/ i5 ~3 R$ g( H3 x2 m- K   脚下的热土薰蒸着暑气,背上烘烤着烈日的阳光。
8 i2 V Y: I3 m- C. Y$ E   筋疲力尽了不觉得炎热,想多干活喜欢夏日天长。
3 B) f: S9 e7 ~! \6 Q   又看见一个贫困的妇女,抱着孩子在割麦者身旁。
' _& j# I- J- Y) W. u5 ~' Q   右手去拾起散落的麦穗,左臂挂一个破烂的竹筐。! N& {3 q7 Q" ?7 \# i
  听她对围观者诉说真相,耳闻目睹后都为她悲伤。
# v7 u0 v/ p$ H* N   家中田产为纳官税卖光,来捡点落麦穗暂充饥肠。! e, }( E( r* P: @
  眼下我有什么功德可讲,从未耕田犁地养蚕种桑。+ r; m$ n" N4 e4 _! F0 E
  却拿着三百石官家奉禄,到年终还总是家有余粮。
1 _, W: L" R1 f5 w. z; x9 _   想到此我心中自觉惭愧,这件事一辈子不会淡忘。/ u2 C5 m, _3 f# `
. X9 f) J4 f" G6 ~
  【言外之意】
; F8 W e* P( v' s7 l# c7 c
1 H0 Z; p) {8 k6 {- n4 F   从语言到结构,以至内容和层次,这首诗都是浅显易懂、清楚明白,貌似平常。但千多年来它却一直是唐诗中的名篇,被后人传诵不衰。其主要原因就是作者有着一颗对人民深切同情的慈善之心。是这颗心,使各个时代的读者受到心灵的震撼,而与作者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心灵的共鸣。
- S5 x/ V* K4 X% ]+ Y8 r. M- P9 F/ d/ v- i6 ~+ T
  小麦黄了就要抢收,不然就可能散落到地里烂掉。年青力壮的男人们都到南坡上的麦地里使大力气去了,就连妇女和小孩子都一起投入,送水送饭,作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地面暑气上蒸,天上烈日烘烤,男人们虽然已经筋疲力尽了,也没觉得天气的炎热,因为他心中只想着趁夏日白昼天长多干点活、早点把麦子抢收起来。农夫的辛苦劳累和与世人有所不同的思想感情已经跃然纸上、令人动情。这还不算。在这炎天暑气里,竟然还有贫穷妇女抱着小孩子,尾随割麦的农夫,把散落的残穗一根一根的拾起来放到自己的破竹筐里,拿回家去充饥。由于要纳官税而卖光了所有的田地,她家已经无地可种、无麦可收了。但这样冒着暑热捡几根残穗,又能挨得多久呢?再说,今日拾穗的贫妇,昨日也曾是家中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农家啊!那么今日正在收麦的农夫,会不会也因赋税太重而变成明日的拾穗人呢?
$ m7 M* J/ {, l. x) O0 P8 x0 B; U, b$ l' U M- Q6 c
  诗人的心在这里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并进而反思自己,产生了自责和惭愧的心情。试想,就从此诗问世算起,虽然诗人已经给后人作了一个榜样,但迄今为止的千多年中,又有几个当官的人能象诗人那样对人民疾苦充满深切的同情,甚至因穷人的贫苦而自责和惭愧的?可见有权有钱的人要作好人也确实很难啊。难怪西方人说,富人要进天堂比骆驼穿针眼还难。作者的慈心善念驱使他提起笔来,把自己心中的震撼和反思传达给每一个读到他诗作的人,一直传达到今天心中善念已经很少的人们,在他们接近麻木的心灵上猛然一击。9 e$ r# I: q8 L! d
3 |; r( H, T! w" ?+ [0 d* s& q[ 本帖最后由 jiuding 于 2007-1-6 21:2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