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4-3 17: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软笔与“散卓笔”之基本区别6 S. H. O) O# E1 U5 N9 @
.$ |+ a, o5 C2 }, ^* e Q6 _
软笔是书法的基本工具,故一并简要叙及。
2 @$ z: b' b4 p7 i! t+ J 软笔,古与硬笔同称“聿”,三国.魏至晋朝曾经一度称为“散卓笔”,唐朝称“毫”、“筆”,宋朝兼称“笔”,今称“毛笔”。这里,将软笔的三种运笔状况、早期软笔在写字上的使用率,以及软笔与“散卓笔”的基本区别分叙于下。: Q( p; D3 }, b+ e5 C
5 l) J& f/ N3 F (一) 软笔的三种运笔状况
% F! Q& K' {" a6 x! E
6 j, \% O0 k, a; W 软笔的三种运笔状况,即“平行”型、“提按”型与“不自觉”型。5 a$ T' D7 K* `" d9 g! y9 ~6 W+ X
“平行”型,即以“持平”的角度、“均衡”的力度进行运笔,故称为“平行”运笔方法。其笔划造型呈“写线”型,也即粗、细相对一致。软笔绘画上的工笔画,以“写线”造型,即是以“平行”为运笔方法的。同理,早期软笔在写字上也是以“平行”为运笔方法的,故其笔划造型多呈写线型,与古硬笔写字并无多大区别。所以说,在历史上一段很长时期,软笔曾经是古硬笔在发展进步文化方面的忠诚伙伴、同盟军,是无可置疑的。7 t3 I |4 N9 Q+ }3 C1 i0 I% q3 O
“提按”型,即以时高时低的角度、忽轻忽重的力度进行运笔,故称为“提、按”运笔方法。其笔划造型呈“疙瘩”型,也即粗、细不一致,反差较大。如“八分”、“楷书”之类,均采用这种运笔方法。这种运笔方法萌芽于东汉中期,也即卓(隶)字流行了近300年之后,并定制于唐朝。" U: h7 I, `6 F& a( P" {
“不自觉”型,即“失控”型,指执笔过程中由于缺乏操作经验或技巧,不能“自制”而产生的“滞笔”现象,故称为“不自觉”或“失控”型运笔状况。其笔划造型也呈“疙瘩”型,也即粗、细不一致,反差较大。如“汉简”上部分软笔字,大多属于此类“失控”型运笔所造成。
2 Z7 X* t/ P3 d# A- h) D “平行”、“提按”与“不自觉”,三种方法均可在软笔运笔过程中分别出现,古今相同。前二者属于自觉的、有意识的操作行为,而后者则属于不自觉的、无意识的操作行为,是应当加以严格区别的。尢其以具备自觉意识的“提按”方法炮制出来的字,与以“不自觉”(失控)方法写出来的字,更是不能相提并论,更应区别开来。
, r/ P/ V( s. A8 `
5 i' w: x% a# Y7 r (二) 早期软笔在写字上的使用率0 o; |. b$ c0 |9 K
' ]9 L* ~5 Y( g/ t 早期软笔在写字上的使用率,究竟有多高呢?这里,不妨以三国魏国的一次官吏“笔试”为例,从中可看出一些问题。0 B4 {. B! Y% }) c/ h# X
据前引《魏志.王肃传》注引《魏略》所载,“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聿(笔)者,未及十人。”从统计学角度看,“四百余人”与“不足十人”相比,其比例为四十分之一弱。可见,其时能操执软笔写字者,人数低得可怜。其次,魏廷那次测试仅仅是“软笔写字”,远不是唐朝科举考试那样的“书法作字”,要求更高。 官吏一般都是知识分子,官吏尚且如此,就更遑论一般人了。
' A7 I$ g/ S$ B2 v 由此可见,能用软笔写字者人数如此稀少,能作“书法”者,显然决不会多见了。据此进一步推论,三国曹魏之时,只有“散卓”的概念,并不存在所谓“书法”的概念。由于相关经验或训练的缺乏,以及其他相关的物质准备(如制笔技术、承写载体)和历史准备(如某种理论、观念、机制等)等方面远为不足,即使是有意识的“散卓”活动,也不过只是北方士族中少数个别人的玩意罢了。
0 c# t4 r1 z# K' ~9 L$ m$ m) {1 J: c, _+ m
(三) 软笔与“散卓笔”之基本区别
|2 K( h% f, d$ S5 g/ ?) h+ c$ u4 N T& T' C3 P3 e) }) K& h. N! p
以“平行”方法书写出来的汉字,笔划造型呈“写线”型,而以“提按”方法炮制出来的汉字,其笔划则呈“疙瘩”型。这便是“软笔”写字与“散卓笔”作字的基本区别,也即是“软笔”与“散卓笔”的基本区别。
7 F7 e! C9 [9 d' H3 T* ~, t 值得指出的是,人类创制文字,其目的在于应用、实用,因之,其制作工具概以硬笔为主。而硬笔是以“平行”为基本运笔方法的,因之笔划以“写线”作为常态造型。由此可以说,笔划写线型,既是世界上一切文字的常态造型,也应是中国汉字常态造型。造字如此,写字等也不无如此的。而早期软笔写字多用“平行”方法,反映了与硬笔写字保持了一致性。其次,以观视效应而言,“写线”型与“疙瘩”型具相反作用。写字的目的,在于让人看懂。因之,用“平行”方法书写出来的汉字,笔划呈写线,给人以相对规整、畅朗、清晰的观感。故在客观效应上,不仅便利于一般的识、记、写,而且容易将读者的阅读注意力,即时引导到对文义的直接理解上,从而加速读者的思维循环,促进智力的提升。而后者用“提按”方法捏弄出来的文字,其笔划呈“疙瘩”状,给人以扭扭捏捏、动荡和变化莫测的神秘观感。故在客观效应上,不仅不利于一般的识、记、写,而且容易将读者的阅读注意力,即时引导到对所谓“笔形”与“字形”的“观摩”之上,这就无异于起到“喧宾夺主”或“移花接木”的负面作用,从而冲淡、削弱,甚至转移读者对文义的直接理解,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写字的基本诉求和应用原则。在这个意义上说,“散卓笔”作字,无疑旨在通过扭曲汉字,达到干扰和削弱汉字应用的目的。
3 J! P( C7 ?. K( }" }9 c 软笔作为“施彩笔”、“绘画笔”与一般“写字笔”,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贡献巨大,值得肯定。但作为“散卓笔”即书法工具,历史上起过消极作用,则必须予以否定。即是说,“散卓笔”来自软笔,但软笔并不等于就是“散卓笔”,两者必须加以区别对待。或者说,软笔本身并不存在问题,问题在于写字操作上选择了哪一种运笔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