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常看到有人发议论说:历史的裁决最公正。这话大致是不错的,但是,除了公正之外,历史裁决同时也有它残酷的一面。以文化创造为例,能够进入历史成为流芳后世的东西,往往是全部创造中少之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创造注定会被历史所忽略,所遗忘。7 r o6 k. _. t8 [ ^
+ X, v' u, N# Q i* l: P9 C
读过古文的人,没有不知道唐人王勃《滕王阁序》和宋人欧阳修《醉翁亭记》的。自然,对《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醉翁亭记》中一再出现的“也”字句,大约多是击节叹赏、铭记在心的。很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认为,那是王勃和欧阳修两位天才文学家的锦心绣口,佩服得五体投地。" w3 \' Y/ a" [- q
4 i e5 a% O* v+ H+ W i+ L; m+ `
殊不知,他们的锦句既非天外飞来,也不完全是灵感突发、妙手偶得,而是渊源有自的。在他们之前和同时,有很多人都写过类似的句子。
- g% P5 T8 d6 _( }2 j1 @
" T; K1 n( f3 V4 N1 [2 j7 m {跟王勃同为“初唐四杰”的著名文人骆宾王,他的集子中就如下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法相同的句子:8 l9 P* }& E/ {
/ Z; J: p% a; R$ I( q( E- c9 x+ z断云将野鹤齐飞,竹响共雨声相乱。
Y$ E- l# s7 `, l. Q! n金飚将玉露俱清,柳黛与荷缃渐歇。. G6 |, A8 u1 L# o7 {; y6 M
缁衣将素履同归,廊庙与江湖齐致。
& k! |. }, A# T$ }7 B1 F
2 O6 Q6 m% J& S9 p同时,王勃本人也并非只在《滕王阁序》中用过一次这种句式,《山亭记》中也有“长江与斜汉争流,白云将红尘并落”一句。% L7 b, `# e7 n) M. z
: z# R2 d T5 H& L: P
早在王勃之前,《昭明文选》和晋宋时期刘孝标、王仲宣(粲)、陆士衡(机)、任彦升(昉)、沈休文(约)、江文通(淹)等人的诗文集子中,就已经有不少这一类格式的句子。当然,在王勃之后,也有不少诗人在继续使用这一句式进行写作。例如,陈子昂有“残霞将落日交晖,远树与孤烟共色”,“新交与旧识俱欢,林壑共烟霞对赏”;李商隐有“青天与白水环流,红日共长安俱远”。(以上见宋人王楙《野客丛书》卷第十三)
/ ~8 v! c' \# B& a( E0 H1 K- c7 U9 _% r! D0 I1 N" l
欧阳修《醉翁亭记》开篇就是“环滁皆山也”,接着,“望之蔚然深秀者,琅琊也”,“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一直到结尾的“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一共用了二十个“也”字句。现在看来,如此大量使用“也”字句,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意思。* s" |1 m9 D; r5 O- T
. r) N+ f8 l: T J7 o4 j' p
其实不然,欧阳修同时代的文人钱公辅在他的《越州井仪堂记》中也使用了不少“也”字句。请看越州井仪堂记》的结尾部分:
{( W1 f$ H- j8 N, H4 u0 K: ?7 e/ B' y
, G0 t& K. D! n* ?* |5 K9 Y: D7 G问其办之岁月,则嘉祐五年二月十七日也;问其作之主人,则太守刁景纯也;问其所常往来而共乐者,通判沈君兴宗也;谁其文之?晋陵钱公辅也。
# J) c+ R# J0 q6 s8 n; h' M
9 d$ I0 F% i. n1 A2 ?9 T正如王楙所指出的,《醉翁亭记》的“也”字句式,可能源自《周易》中的《杂卦》一篇(《野客丛书》卷第二十七)。从“《震》,起也;《艮》,止也”到结尾的“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短短二百来字的文章,就用了五十一个“也”字。《周易·杂卦》中的“也”字句,比《醉翁亭记》多得多。
7 f. f9 k0 t- W* B/ C/ T8 m6 c+ _8 i1 `) T ` r8 M) t/ g q+ w
当然,必须承认,《滕王阁序》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和《醉翁亭记》中为数众多的“也”字句,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跟作者,跟文章,都有直接的关系。名家出名文,名文出名句。总之,两位文学家的成就,不容否认。但是,复原历史,他们的成就也决不像今天大多数人所看到的这样突出,如此显著。
5 a& Y+ _/ x9 `" D! o% W: Q; a( D9 f/ m$ i& W. D# W
历史长河的淘汰作用,大概是导致人们产生厚古薄今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