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78|回复: 1

雷颐:被《梅兰芳》省略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9 20: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雷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 L+ p: c. r0 R
  D7 H8 u& I  ?' c3 C) j& Q
1930年8月,一位著名学者从美国哈佛大学讲学归来,见到胡适时说,美国只知道三个中国人,即蒋介石、宋子文和胡适。胡适笑道:“还有一个,梅兰芳。”梅兰芳之所以能成为让美国知道的 “还有一个”,盖因从这年2月初到6月末他在美国的巡回演出大获成功,引起轰动,使美国人第一次“见识”了有我国“国剧”之称的京剧。梅兰芳的美国之行是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更是当时中国“万众瞩目”的大事。不过,30年后梅兰芳本人的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对这一段 “生活”却绝口不提,而不久前的电影《梅兰芳》对此也仅一笔代过。 0 y" B' E" M- ^$ @7 p% r4 V
& B; b: }3 H  O- y
梅兰芳赴美演出,具体事务由他的“智囊”和“戏袋子”齐如山精心打理,可谓功莫大焉。更难得的是,齐氏确是历史的 “有心人”,归国后写下《梅兰芳游美记》,详细记下了此行的点点滴滴——不仅记下诸如此事如何促成、怎样筹措演出经费、如何寻找美方经纪人、演出盛况、美国政学各界及从戏剧专家到普通观众的反应等 “大事”,而且细到中美舞台对比、所乘舟船所住饭店价格以及房间是否有浴室、参观好莱坞各电影公司名字、甚至出国前为防在外国“出洋相”而在西餐馆如何练习吃西餐且连参加“演练”人员的名单都一一记录在案。该书具有丰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史的史料价值。 0 X6 W2 f7 b8 j0 W* o
3 x2 M2 R- \" b; g
到美国演京剧,国人当时都认为是匪夷所思之举,这个动议,最初却是好几年前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PaulReinsch)向北洋政府时的总统徐世昌提出的。因为他曾看过梅兰芳的《奔月》,所以在他辞职卸任、徐世昌为他饯行的宴会上说:“若欲中美国民感情益加亲善,最好是请梅兰芳往美国去一次,并且表演他的艺术,让美国人看看,必得良好的结果。”由于在座者对此皆以玩笑视之,芮恩施进一步强调说,这话并非无稽之谈,他深信艺术欣赏和理解是最少有国界和民族障碍的,因此用艺术“沟通两国的友谊,是最容易的”,他还举例说,以前美国和意大利两国人民有不十分融洽的地方,后来意大利一位大艺术家到美国演出,“竟博得全美人士的同情,因此两国国民的感情亲善了许多。所以我感觉到以艺术来融汇感情是最好的一个方法。何况中美国民的感情本来就好,再用艺术来常常沟通,必更加亲善无疑”。
( Q7 W! N4 f- J2 \5 R1 C$ k6 w7 Q5 g. N! T1 O: ]
芮恩施曾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政治学教授,1913年出任美国驻华公使,1919年巴黎和会的决议传来,他认为列强出卖了中国,尤其是美国总统威尔逊出卖了挚友中国,出离愤怒,几经犹豫,最后还是决定与威尔逊绝交,并宣布辞职。由此可见,他提出梅兰芳访美,增进美国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并非偶然。具体在美国联络、极力促成此事的,则是后来被 “别了”的燕京大学校长、后任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Stuart,JohnLeighton)。显然,此时他们就知道“软力量”的巨大作用,而近代以来文化交流几乎一直是 “欧风美雨”向中国的单向流动,所以他们主动提出让梅兰芳赴美演出,以增加美国对中国文化、中国人的了解确实难得。当然,这种文化流动的不平衡不可能因一两次演出而改变,但作为美国人,他们尽可能增强中国文化对美“输出”的良苦用心则不可不察。 , D! Q* ]1 C3 P9 z
1 ?) F, f2 U# g8 O/ D
但梅兰芳剧团是私人剧团,访美演出完全是民间行为,与美国演艺界联系自然颇费周折。从提出此议到最后成行,将近十年之久。 ( t! U& m8 }  u( \1 x, K0 M1 Q

9 k! N; q$ G) T" f首先要解决的,是经费问题。司徒雷登和辛亥革命功臣、国民党元老,同时又是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的李石曾积极活动、发动为梅捐款,功莫大焉。而美国的邀请单位几经周折,最后由1926年成立的“华美协进社”发出邀请信。“华美协进社”是由胡适、张伯苓、梅贻琦和大名鼎鼎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JohnDewey)等几位中美学者共同发起的,是一个以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为主旨的非营利性团体,成立后的首件大事,就是邀请梅兰芳访美。
' b# m  s0 J9 x8 g6 f( t+ [9 m1 L# \8 R( g+ M& l
对梅的访美,胡适大力支持,梅兰芳不仅多次与居住在上海的胡适通信,还几次专程到上海拜访,向胡适了解美国的风土人情、观众的爱好和欣赏习惯、美国剧院状况等等,胡适总是给以详尽的介绍,从出访的演出策略到演出剧目的安排、角色的搭配等,胡适都积极地出主意。胡适后来曾谈到:“他(梅兰芳)每晚很卖气力地唱两出戏,招待我们几个人去听,给他选戏。那时一连看了好多夜。梅兰芳卸妆之后,很谦虚,也很可爱。”胡适还用英文写了一篇宣传文章 《梅兰芳和中国戏剧》,被收录在一位名叫欧内斯特·K·莫的先生编纂的 《梅兰芳太平洋沿岸演出》的英文专集中。在美期间,胡适的老师杜威设盛宴款梅,以杜威在美国学界、文化界的巨大影响,自然有“轰动效应”。所以,梅回国后,再三向胡适表示深深感谢。 4 E4 q; f3 y9 S$ L

2 F# k' `' b+ r: D& ]0 F9 M在美联系剧场,也非易事,“梅党”对剧场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剧场主人“须以极优的礼貌对待梅君”、“须给梅君自由演出权”、剧场的级别要高、剧场不要太大因恐不易满座、剧场主人对梅的演出不能报完全的商业态度。又是司徒雷登在美积极联络,终于找到合适剧场。 0 \: e- E, t1 P$ O) p6 i
+ V( E9 z. n: y7 m3 X- d$ D
促成他赴美演出的这些人物:芮恩施、司徒雷登、李石曾、胡适乃至杜威,在后来全都成为 “最最反动”的人物;而“美帝”也成为“最凶恶的敌人”。在新建立的社会结构中,梅兰芳也必然被组织进来,对政治开始“觉悟”。1955年第九、十两号合刊的《文艺报》发表了梅兰芳批判胡风的文章 “伪善的假面具和恶毒的真面目”,文章很短,只是表态性质,但说明他已不能脱离“政治”。其实,如果他不识时务地提到这些人物,当时也不可能公开发表。1961年8月8日梅兰芳逝世,11日的《人民日报》登载了由新华社发布的“梅兰芳同志小传”,只提到他1949年后的四次出国:1952年到维也纳参加世界人民和平大会,1953年赴朝慰问演出,1956年率领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到日本访问演出,1957年参加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赴苏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而对他1949年以前访日、访美、访苏这三次对他艺术生涯有重要影响的出国演出却只字未提。另外,几十年来齐如山对梅可谓恩重如山,但梅后来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却少有提及,因为齐如山在1948年去台,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去台湾即是罪大恶极。 # _1 z& T% f" w: @" d

# W# O/ x. `; z/ V% `7 V又是几十个春秋过去,这些人与事现在已渐渐 “脱敏”而归于平淡,开始被“去妖魔化”,但电影《梅兰芳》对此却仍完全回避。而且,对以齐如山为原型的邱如白,更是无中生有地添加了许多负面元素,形象被严重歪曲,这可能是为了增强戏剧性,但更可能是因为齐的去台,因此可以大胆歪曲。从这些省略和歪曲中,倒可以窥见《梅兰芳》“生产者”(投资方、制片人、编剧、导演)的心态与心境,或许情有可原,但终究令人遗憾。心态心境的不同,相同的导演拍相似的题材,水准便完全不同,甚至判若两人。同是陈凯歌导演,同是 “戏子人生”,《梅兰芳》与《霸王别姬》间的差距简直不可以道里计,真可惜了艺术才华逸群超众的陈凯歌,浪费了绝佳题材的“梅兰芳”,能不令人遗憾深深!
发表于 2009-10-17 09: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洋鬼子也看京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6 12:41 , Processed in 0.04669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