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54|回复: 0

新型药物载体及研究给药物打造理想外壳(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4 07: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胶体型载药系统 ! b1 J" g' ~  {' W' ^* I

* W0 r; V: g5 Y3 }* w/ x此类药物载体具有网状内皮系统(RES)靶向性、缓释性及表面可修饰性等,是当前最受瞩目的研究对象。毫微粒(毫微球、毫微囊)由于具有稳定的物化性质、较高的物理强度、易于表面修饰等特点,因此在这一类载药系统中位置突出。其中以聚氰基丙烯酸烷酯(ACA)和聚酯(PE)制备的聚氰基丙烯酸烷酯毫微粒(PACA-NP)及聚酯毫微粒(PE-NP),可较好地满足胶体型载药系统的主要要求,成为目前使用最多的毫微球载体材料。
7 y7 c3 I' O& n4 O* p3 u2 P$ l% n- T$ A, h! O5 U$ M
这类载药系统根据其载药作用可分为:①控释载药微粒。其囊壁的溶解以及酶和微生物作用,均可使囊心物质向外扩散。可根据所需要的控释目的,选择合适的囊材及成囊工艺,使载药微囊在局部驻留并达到有效浓度,同时又不引起全身毒性。②靶向定位载药微粒。国内有人用聚乳酸-乙醇共聚物(PLGA)制备了包载抗细胞增生药物----细胞松弛素B的微囊。它可穿透结缔组织并被靶向部位的血管吸收,达到有效治疗心血管再狭窄及其他血管疾病的作用。③载药磁性微粒。这是在微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药物载体。其作用目的是:当此微粒以适当的方式被引入体内后,在外加磁场的诱导作用下,可提高对体内靶点的特异性、靶向性攻击。有实验证实,多柔比星(阿霉素)免疫磁性毫微球具有抗体导向功能,并且有较高的磁响应性,为体内靶向治疗提供了依据。
+ r0 }* x' ?# {0 U9 L5 @+ A: w
" K. M) {% h7 K3 d另外,固体脂质纳米粒(SLN)是近年来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型毫微粒药物载体。它以固态的天然或合成的类脂,如卵磷脂、甘油三酯等为载体,将药物包裹在类脂核中制成粒径约为50~1000nm的非固体胶粒给药系统。它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易于大工业生产,可控释药物,避免药物泄漏及有良好靶向性等优点,既可利于亲脂性药物载运,又可将亲水性药物通过酯化后再制成SLN,因此前景十分看好,被认为是传统胶体型载药系统的替换系统。SLN主要用于静脉给药,也可口服给药,以控制药物在胃肠道内的释放,亦可用于局部透皮给药或眼部给药等。药质体是治疗药物通过共价键与脂质结合后,在介质中由于溶解性质的改变而自动形成的胶体载药系统。它能以超细小的囊状、胶囊或聚集体存在。一般粒径范围在10~1000nm。其与SLN同样属于毫微粒范畴,但药质体中的药物既是活性成分又充当药物载体,因而具有避免以往药物载体存在的药物从载体中渗漏或“突爆现象”,以及载体骨架没有足够的稳定性等缺陷。然而并非所有药物都能被制备成药质体,只有一部分药物即其前体药物(前药)的稳定性达到一定要求的方可。如药物分子结构中具有游离羧基的药物可与脂质分子(如甘油酯、磷脂等)的羟基进行酯化;结构中无羟基而具有活泼氢原子的亦可通过间隔基因实现酯化过程。因此,怎样使得前药具有两亲性,合理选择合适的脂质化合物与母体药物结合,都是药质体研究的重点。 " g- T: B& W" J" A& v9 h: t

3 N8 R. R; {& R* {2 l1 P( e新型高分子材料载药系统
4 `4 R1 V) v( W8 G$ e0 a
3 G) n+ m7 r$ ]) g由于近年来新型高分子材料的不断问世,拉动了相关新型药物载体研究的进程。其中较为引人关注的有:
  _6 C* V4 M5 o' R5 q5 t
$ E4 ~' g. A4 @5 r0 R* o①半固态聚原酸酯(POE),是一种可生物降解,室温下为半固态的高分子材料。其可直接与药物混合,本身就是很好的药物载体。突出优点是它可直接与固体药物通过机械混合均匀,无需加热或溶剂协助,操作简便。制剂成品中用直径较大的针头直接注入患病处,减少了因加入其他附加剂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又保护了药物活性,还能控制小分子药物的释放。如有人对POE、5-氟尿嘧啶(5-FU)和丝裂霉素混合制成的给药系统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加入酸性或碱性添加剂对主药释放速度进行调节,达到可有效治疗癌症的目的。由于POE的特点,可望作为蛋白质药物的载体。如有人以溶菌酶为模型蛋白,直接与POE混合,研究其体外释放情况与蛋白质的控释过程中的活性。结果表明,释放过程中存在一段诱导期,其时间长短由聚合物的相对分子量和高分子链上烷基的性质决定。因此,研究者又设计了阶段性释放体系,通过测定溶菌酶对细菌的分解率,发现在药物释放系统中没有丧失蛋白质的活性。 $ @- r9 |1 P5 P+ {3 c
0 I' E  s3 _7 T' ?" u$ R0 ^
②甲壳质衍生物,是壳聚糖经过酰化、N-羟基化而得到的一系列衍生物。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体内生物降解性,且本身具有抗癌和抗菌作用,是很有应用前景的高分子药物载体材料。它可与药物分子如5-FU、甲氨蝶呤、丝裂霉素、阿拉伯呋喃糖腺嘌呤等进行偶联,形成的偶联物是有效的高分子前药,可很好控制药物释放、提高疗效、降低药物毒性,适用于癌症化疗。 ' `. {# K; }; l+ t" j& w
, c! x6 ^3 f! m4 _4 H
③聚乙二醇(PEG),作为载体材料可以与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形成结合物,被视作一种新型载药系统。经过PEG修饰的蛋白质,包括PEG与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的物理结合物和化学修饰物,可改变蛋白质药物的性质,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减弱或消除免疫原性、抗原性和毒性,增加药物的治疗指数,扩大临床应用范围,以及改善药物的体内药动学性质,增加体内药物的半衰期等。因此,此类载药系统也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开发的重点工程。 - _% C: O4 Z& {/ }" S+ H
# q$ V* Q( d" z. f
基因载体系统 . i# u4 [* i5 _! L. E1 Y8 g, C) ?9 ]
* |, f& X( V0 t; k' d( t
基因治疗作为治愈疾病的有效手段已不容质疑,但其成功的关键往往在于有效选择适当的载体,人们期望利用基因载体自身优势达到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目前,基因载体可分为病毒性载体和非病毒性载体两种。而两者介导基因的方式不截然不同,尤其后者因其非免疫性和易于生产性,而逐渐吸引了学者目光。其中尤以阳性脂质体作为一种有效的基因传递载体而备受关注。阳性脂质体是一种本身带正电荷的脂质囊泡。它可作为负电荷物质如蛋白质、多肽和寡核苷酸、DNA、RNA等的传递载体,因此在基因治疗方面具有独特应用价值。该脂质体具有可防止核酸被体内物质降解,安全完整地将其特异性传递到靶细胞中;并且本身无毒、无免疫原性,具生物惰性,可生物降解;基因转染率高,100%的离体细胞可瞬间表达外源基因;而且易于制备,使用方便,可将大的DNA片段转运到细胞内等显著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肿瘤治疗等领域,其中研究较为溶入的有阳性脂质体-DNA复合物等。病毒性载体主要有:逆转录病毒、腺病毒、腺相关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及痘苗病毒等。这一类是利用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以其高转染率和良好的靶向性成为肿瘤基因治疗的有效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6-3 09:29 , Processed in 0.04795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