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2-12 18: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点
1 W8 u I8 _ B, w" U7 H) Q
+ R3 ^! e S' e7 L4 G u/ y研究生就业 有何优势
& \. ^7 Q! A' S" j4 A8 F' X) ^2 L! q- e* \4 x! [ `7 Y7 w8 L
主持人:《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叶静1 y8 I6 _' h( o% n$ K' t
6 [8 f( x8 M/ V/ _$ d+ Q4 A嘉宾:
6 z4 h5 V# m# D( z; ]6 p4 i1 b
% @* A& N5 C2 V! `高随祥 中科院研究生院招生办主任
) B, K* y9 q7 X2 H* t# J* X. ?
王振 上海市社科院人力资源中心主任- `) W1 I/ q# ?) l N: v: W! U( s9 [
! _. I' E) J; c( J田永伟 天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
5 c; l( b) o$ o; r0 y- m4 L1 g- R( U# i" ~
《中国经济周刊》:和前几年考研报名增幅相比,今年的增幅只有0.55%,明显偏低,出现这一状况正常吗?主要原因是什么?7 n: C# {* w6 a2 _1 f
$ A$ @3 {" n# z' i/ C k5 e3 S高随祥:和过去几年的研究生报名增幅相比,虽然今年的增幅明显下降,但是全国报名的绝对数还是在增加。报考中科院的考生人数增幅在2%左右。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报名情况也各有不同。增幅趋缓,显示了研究生考试的一种理性回归。
" E6 n) v8 g( L( x0 j5 z9 t1 `
8 o( ~! j+ ~* [3 `8 q, Y从个人角度来说,这说明很多人不再一哄而上都考研,而是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从就业市场来看,近年来用人单位日趋理性,不再唯学历是图,所以学生在选择考研时也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 O+ C+ P- r# b# K8 y+ H0 b; H
: F$ a& w+ }+ `此外,从招生角度来看,前几年研究生招生总额一直在扩张,现在研究生招生数额已经相对稳定。, G9 s: X2 R( R
( x+ V1 n/ g- V4 G% X' E% p
王振:出现这种情况没什么不正常,研究生招生经过那么多年连续高增长,也应该回落了。而且以前有些增长并不合理,高校盲目扩招增加研究生数量,却不管相关的配套能否跟上,结果导致了很多研究生出来找不到合适的岗位。
+ Z$ G7 h! H8 r& V/ J) b" G0 S; {# Z. i% T* H6 R2 e9 a. `( Z
田永伟:很正常,很多高校研究生招生已经不再扩招,而是更关注质量。之前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研究生数量相对控制。之后放开,很多高校由吃不饱的状态转为高增长。现在,已经基本上饱和,考虑到师资水平、实验室水平,很多学校已经加强自律,把工作重点放到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招生数额相对平稳,相对的报考人数上也会有相应的体现。
8 O1 ~7 p2 g) W" V$ F( d
! ?, F& i* e. o《中国经济周刊》:考研“降温”是否与研究生教育水平、就业现状有必然联系?7 K5 m5 H7 A1 P
% F/ n) |+ T6 q2 ?4 f" P, _
高随祥:学校既然设置一个专业,就证明这个专业有需求的空间,关键是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内容。比如有的同学主修化学的却跑去研究计算机,结果一样没学好。不是不鼓励多掌握一些技能,但“术有专攻”,研究生首先应该把自己的主业学好,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还是很多的。2 |$ E3 H' Y( j
3 q9 { L$ Y& w5 g: F4 n1 o$ j2 K8 ^" n还有很多人,在考研前,没有考虑毕业后的就业市场,都挤向热门专业,结果毕业后,这个专业岗位人员的需求已相对饱和。
5 q/ ^: J5 [8 U6 h4 ~/ C! c; M" C ]
- Y3 ^; l0 o7 f) \* A! N王振:研究生教育侧重于培养研究型学生,很多研究机构也都需要这样的学生。但是也应该看到现在有些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部分专业本质上已经老化,没有考虑到社会的真正需求,学到的东西没有用。8 j" i0 g# W& C4 Q; g
7 h% a) K) R( _8 M4 r9 z# m
田永伟:目前,研究生教育确实存在发展的空间。比如不能有个和尚就盖庙,带有计划时代色彩的一些专业应该做些调整。此外,在学科设置上应该考虑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与之配套。专业设置上也需要一定的前瞻性。: |4 { U6 g: H6 s0 T
6 V6 h L6 _ |# |0 ?
不过,研究生就业不景气应考虑多种因素,不应把因个人原因导致的就业难扩大为整个研究生就业难。更不要把个别研究生收入不如本科生,当成普遍现象。据调查,我校的研究生毕业生的工作收入高于本科毕业生。
! s5 ?, I6 I6 g' y+ ?5 I* K8 s" {& @$ B: O: ^$ s8 C: I+ ^$ c* Y0 x
其实,研究生就业难最主要是女生就业难。女生读完研究生课程,通常都到了适婚及生育年龄,单位考虑到用人成本,通常很少选择。
- N6 n! b( q, d! v
6 l. j) G' \/ C( V3 b1 C( D《中国经济周刊》:目前在就业上,研究生有怎样的优劣势?
8 [+ w. g2 i9 k. y7 }' N( @
2 A. B$ t* t7 e$ z' s y A高随祥:整体而言,研究生找到工作的机会还是多于本科生的。从长远来看,如果认真接受了研究生教育,并且具备了与之匹配的能力的话,还是比本科生有很多优势。但如果研究生期间既没学好知识,又没提升自己的能力的话,那么在就业上并不比有能力、有经验的本科生有优势。2 f! M9 d$ P/ z: @
8 W7 ?0 ` }2 b5 x, Z) G0 l6 Z王振: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校其所面对的竞争情况都有可能不一样。此外,对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也各有优劣势。
6 \- m% t6 t/ o0 n% @$ P& U- ^0 d7 b3 v/ p$ u) y9 T! M
田永伟:研究生的成熟度好于本科生,但本科生在择业时有成本优势。通常而言,研究生的薪金高于本科生,研究生选择高质量就业能力强于本科毕业生。/ @7 n. K: r/ O5 J
- g* C' S2 g( J. ]- J2 t《中国经济周刊》:您觉得明年的研究生报考还会继续“降温”吗?
" N/ f+ Q9 |6 e
- ~: i- l+ N8 J1 G/ d" r& W$ Z( Z高随祥:我想肯定不会出现前几年那样的高增幅,不过也不大可能出现大幅下滑的局面,应该会维持在相对平稳的状态,或者有小幅的增长。$ Y# v5 S' D/ @
- U. o: h/ g8 [" h; {' X, B2 [, g8 p7 e王振:我觉得考研人数应该还会缓慢下降,除非国家出台特殊政策,比如完全免费等。而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也不很乐观。
+ `7 ^$ Z% F5 _
) G$ v# ~ Z Z$ ~5 P田永伟:招生数额相对平稳,相应的报考人数也会逐渐平稳,考研将不会继续“升温”。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叶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