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rl=]头宜保暖足宜寒[/url]
' ^9 K; m; H' K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25日 中国中医药报: y. F @. z4 K1 F, }, e
, d8 g# O* Z7 m9 ~, g* A6 H" |. h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脉法》曾说:“圣人寒头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也。”寒头指头部宜寒,暖足指足部宜保暖,《内经》认为人体诸经络及其精神气血皆上走于头面,人的五官也都集中在头面部位,故头面的阳气最为充足,最能耐寒。《难经》也认为,从人体经脉来看,如十二经脉的六条阴经均至颈部或胸部为止,惟有六条阳经全都上升至头部,故头为诸阳之会,头面部位聚集的阳气最为充足,因而不怕寒冷。) ]( Z/ T: ~( E: _4 T* V
* r1 S4 Y+ y, r5 v 头部非但不怕冷,倒是怕热。汉字中有一个结构十分巧妙的会意字,这就是“烦”字。《说文》:“烦,热头痛也,从页火”。表明烦字的意义是由页与火二字会意而来。这个“页”字实际上是一个倒写的“首”字,指的就是人的头部。页与火在一起,表示头边有火则发热头痛而心烦。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人头边勿安火炉,日久引火气,头重目赤,晴及鼻干。”又说“冬日冻脑……圣人之常法也。”因此,中医总是遵循头部宜寒不宜热的原则来治病。比如在运用艾灸或温针灸法时,通常只适用于肢体及关节等部位,而头面部位一般都禁忌使用。孙思邈还指出:“冬夜勿覆其头”。劝人在寒冬季节夜晚不要蒙被覆头睡卧,那样既妨碍正常呼吸,同时导致头部温度过高反而有害。
% e( `8 a& M. ^0 T' B4 L6 c: [' J
: S* k4 o8 r0 v% C9 |0 S: I 根据“寒头”的原则,冬季坚持用冷水洗脸有利于预防风寒感冒。据国外的科学工作者研究,让头部的温度适当地降低一些有助于安眠。他们曾试制一种比头部温度低10度的枕头,发现受试者枕之可以提前入睡,并能帮助提高睡眠质量。 b# K2 ?" v" L6 X& ^
, J; L' Z/ v& v7 e. U6 z' x& O6 O 暖足,与“头为诸阳之会”相反,足部为阴气较重之处,遇隆冬严寒季节,手足最易被冻伤,因此人们应特别注意足部保暖。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意即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很快进入深秋和寒冬季节,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因足部距离心脏较远,又直接与地面接触,故散热较快,所以最易受到寒邪侵袭。民间有“寒气先从脚上起”之说。经常艾灸足三里和涌泉穴等部位,这对下肢乃至周身的防寒保暖很有好处。每天晚上就寝之前,最好坚持用温水泡足,既可驱除寒气,使周身暖和温煦,又能帮助入睡和提高睡眠质量。0 h* G' f4 A4 i" X, t
; ^" x/ a8 J! o% E1 q1 k0 |7 A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脉法》所提出的“寒头暖足”,已有2100多年了,至今仍然富有生命力。陈立夫先生撰写的《我怎么会活到100岁》一文说:“有一位美国老年人活至120岁,究其长寿原因,总结为:‘保持头部冷,保持足部暖’。此正与中国老年人睡前热水洗脚,非至极寒之日不戴帽子同一理由。我深信其理而保持此习惯。”这段话可说是对“寒头暖足”的诠释。 (周贻谋 湖南中医药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