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03.01 3版 中医专刊 编辑:祁芳
0 w. h% ^4 U* K! U$ j1 g作者:王念夫
$ Z" U; _/ z/ i% x
7 H1 _, {! e, _' M$ i4 N 近日,看到报载一篇题为《中医危情时刻》的文章,掩卷深思,
, l+ F( Z2 j9 L# s令人忧虑。中医理论是几千年来古人与疾病作斗争中的经验总结,是
5 S8 @: f/ h3 r/ z) i# O经过长期实践之后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精华部分。然而,就是这+ i2 ^% {' T- ^" [7 N$ Y
样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的中医药,目前竟然面临“危情时刻”。
0 {* X4 \. Z9 W% R. ^; Q 文章说,即使大门口挂着中医牌子的中医院,其内部却80%以上# u3 Y+ Y3 w1 r8 U( i
是西医,即使有中医门诊也变了味。国家科技部信息中心研究员、中
9 p6 C# O0 _& F医药战略研究小组组长贾谦说:“在医院里,60%的中成药是西医开 O5 B8 z0 U4 d1 \2 `
的,大量的西医不学中医知识就随便开中成药……”贾谦呼吁:“应: b. q6 R ^2 ?" S. r5 R& Y% s4 U
该给中医宽松环境,应该用法律保证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
1 E5 O) T! Z3 A2 H R 其一,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中医在各个医院里的奖金分配和劳动
( ]4 p! [" \. s3 N( p报酬都不如西医。例如,同样一个神经性头痛、头晕的病人,中医几- k1 D7 T, A/ ?% {1 ]
剂中药就可解决问题,而西医则要化验血液、经颅多普勒,甚至CT检* ]5 J; T% g/ ?# l; ?
查。中医几剂中药的收入无论如何也没有西医的高,这就是逼着中医
, e( l. t2 V6 H. p慢慢西医化的主要原因。
. x4 m/ R- y |* T$ s& J; ?) L/ N; \ 其二,中医的地位每况愈下。如在医院的职称晋升方面,在综合
- s: p3 n0 H) Y2 V医院里没有单独的中医指标。试想,在几十个够条件的医生中,怎能
' D" ]) P1 }5 |& x0 j1 g轮到两三个中医呢?所以,有的中医即使是大学本科毕业,但到退休
# _2 i1 G0 I( a; J# y9 i也没有评上高级职称。
6 ?& Y+ L4 t+ Y$ g4 C" @; C$ C" o 其三,中药剂型方面的“紧箍咒”束得太紧,直接阻碍了中医药2 M) b4 j. `& Y k: x1 u
的发展,而且打击了部分医生对有效方剂和秘方的应用及科研的积极0 [& k4 r, }7 s% x* Z; s4 h3 i
性。中药本来就是草根、树皮之类的东西,必须经过炮制加工成煎剂、
. ^: ~2 b: ?1 G9 V* E丸剂、膏剂、散剂等。中药在炮制上是非常讲究的,除切成饮片外,$ |, }) o: v: V: m9 k
还要对切好的饮片进行麸炒、醋炒、盐炒和蜜炙等。在药房里还配有
& W' v9 N2 K* H0 x! }" n, a9 n药碾子、擂碗子、捣臼等器具,以利按处方要求随时给病人配制成所* f" Z% |# h0 d- n. m; d
需剂型。然而,当今只允许让病人服用煎熬剂,不允许医生将中药汤) o# p" Z( U% o o! k/ P; B
剂加工成方便病人服用的丸、散剂型。有的中药成方在医院制剂室也
) E* |; y9 N& e( c不允许改变剂型,否则,就按治造假药论处。更有甚者,有一位祖传8 h, D, Z6 O1 U: l
中医外科医生在给病人熬制膏药时,被赶到的执法人员没收了药物和5 `; X1 y- j. h' d+ h2 S3 }
锅具,而且对医生进行了处罚。
% |' u( r' P) T 要发展中医药,请先松开束在中医头上的“紧箍咒”。 ; A1 K) r- Y" b- P! }! n
0 K4 h* \' s x: j
健康报2007,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