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京剧的声腔板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西皮声腔综合板式) W9 M& P+ T: }* n3 h* z
  《坐宫》“杨延辉坐宫院自思自叹”这个唱段由老生西皮三眼、二六、哭头、摇板四种板式组成。西皮三眼板式本身就是一个较慢的、抒情的板式,腔体比较长,由慢节奏的三眼转为中速的二六,二六末尾是哭头,用一句单开的摇板结束全段唱腔。 9 _$ C  O4 H0 k$ T0 R
  张派剧目 《状元媒》“到此时顾不得抛头露面”,也是较大的旦角西皮综合板式唱段,它由旦角西皮导板、慢板.原板组成。《荒山泪》“谯楼上二更鼓声声送听”是程派名剧中的名唱段。它由西皮慢板、原板、二六、散板组成。 ) v4 Y3 R! f; g2 q
, S; q: ]+ G3 T( w) l" k
& S- b6 E9 K) {. o! x8 K+ e2 b9 R
  西皮综合板式唱腔,有行当之间相互接转的组合形式,如《霸王别姬》里花脸、旦角的接唱,《武家坡》、《四郎探母》中老生、旦角的接转唱段,《龙凤呈祥》中老旦、花脸、老生的接唱……等等。
0 @% M# @7 Q* A9 }# p  西皮声腔各种板式组合的前提,是节奏和旋律顺畅。节奏相近的板式可以很自然的接转,如原板转二六、二六转流水。由较慢节奏的慢板转中速的原板,要通过过门,使节奏由慢渐快,过渡变化成原板。不同节奏型的板式组合,要用锣鼓间隔、接转,如自由节奏型的导板,须用长锤、夺头过渡,接唱慢板,或用锣鼓过渡接唱流水或快板。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南梆子
! I# o0 p3 W! Y1 K6 r  京剧唱腔以皮黄为主,但京剧广集博采,吸收了许多地方剧种和民间歌舞的曲调,作为京剧声腔的素材,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编,使这些声腔与皮黄声腔更同意谐和,融为一体,丰富了京剧的声腔,我们将这些皮黄之外的声腔如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徽调、汉调等等,统称为其它声腔。 1 i, S8 V- P1 M$ ?+ P+ k: K: L' t
  南梆子不属于皮黄声腔系统,属梆子声腔系统,借鉴到京剧中后广泛应用。南梆子与京剧的西皮唱腔很接近,胡琴伴奏南梆子与伴奏西皮的定弦一样,定63弦。在京剧中的南梆子唱腔,只有导板和原板两种板式。
) y. E/ m# h: ?4 l: n. P& p3 q  南梆子唱腔委婉优美,适于表现细腻柔美的情致,所以在京剧的传统剧目中,只有旦角和小生两个行当才有南梆子唱腔,其他行当没有这个板式的唱腔,只有在京剧排演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后,才有过尝试。《霸王别姬》中“看大王”是南梆子原板唱腔,南梆子的另一个板式是南梆子导板,在《白蛇传》和《打焦赞》等剧目中都有南梆子导板唱腔出现。南梆子只有两种板式。 6 J5 U' I2 k8 P

) Z. j: J- K, ]3 Q# e& m

# G4 A* K2 S8 E  南梆子导板、原板的上下句落音与旦角的西皮导板、原板落音相同,旦角西皮导板以落高音“1”的为多,南梆子导板的落音也是落在高音“1”上,旦角西皮原板的上句落音是“6”和“2”音,但是以落“6”音的为多,南梆子原板的上句落音与西皮原板的落音完全相同,南梆子原板下句落“5”音,这也和西皮原板一样。南梆子的上下句落音与旦角西皮上下句落音相同,但是南梆子的唱腔旋律、结构与西皮唱腔有别。另外,南梆子唱腔的开唱形式、开唱锣经和过门旋律都与西皮声腔明显不同。可以说南梆子有其专用的自成系统套路的开唱形式、锣鼓、过门和唱腔旋律。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四平调9 m% l# b, U7 ^+ g2 I- T- d
  四平调与二黄声腔很接近,四平调也叫平板二黄,它是从安徽青阳腔的滚调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在京剧传统剧目中除了花脸行当外,其他各行当均有四平调唱腔。四平调唱腔与二黄原板相近,兼备了西皮二黄两种风格的腔调,京胡要用二黄把位伴奏。四平调的板式不多,只有原板、慢板两种板式,而这两种板式的旋律基本相同,只是节奏和行进速度上有别。我们把中速节奏的称之为四平调原板,把慢节奏的称之为四平调慢板。 3 f  ^6 j/ X! {4 ^; a1 C
  四平调的唱腔和节奏的变化甚为自由灵活,不管多么复杂和不规则的唱词都可以用四平调来演唱,四平调与二黄声腔最大的不同就是上下句的落音十分随意,如,四平调唱腔的上句、下句都可以落在“2”音上,上句又可以落在“6”音上,下句可以落在“1”音上。梅派名剧《贵妃醉酒》基调就是四平调唱腔。四平调与二黄唱腔的连接十分谐和。四平调的旋律委婉缠绵,华丽多姿,适合表达多样的情感。京剧旦角行当的各个流派,都有别具一格的四平调唱段。 ( s2 ~+ r. e! O. j1 ^

# G2 N3 C) R% l! J( \* N
" Q: `# ^7 P( a
  有些剧目中的四平调唱腔在局部有辗转调声腔的出现,有把这种唱腔叫做反四平调的。如《生死恨》中的“夫妻们分别数载”就是一例,这段四平调的前两句是正格四平调唱腔,第三句的第一个小分句“可怜我”和最后一句“纵死黄泉”的唱腔都是运用了局部转调的手法,使旋律向下行进迂回,有了反调的味道。而这段唱腔的绝大部分是正格形式的四平调唱腔。梅兰芳先生在排演《太真外传》一剧时,才创编了真正意义上的“反四平调”唱腔。 " N( K: {8 |7 _7 `" _; T! [
  四平调唱腔优美,腔格灵活,是喜是忧的情绪都可应用,因此在京剧剧目中,旦角以外的其他行当也有四平调唱腔。
. {, W  @: R: d" y) J" m: P9 t  欣赏了各个行当的四平调唱腔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同行当的四平调唱腔旋律基本相同。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高拨子
# ]- m6 O0 q; s/ a) X# d$ M( S3 i+ q. s4 m$ H" g5 m  R
  除了南梆子、四平调在京剧剧目中广泛应用外,还有一种声腔用得也很多,这就是高拨子唱腔。高拨子又叫拨子,是徽调的重要腔调之一,是秦腔传至安徽桐城一带,和某种用唢呐伴奏的腔调相结合,又经过当地的戏曲艺人再度创造而形成的一种声腔。 # s7 P6 J- ^% c* B7 N1 a& K

. i! N' l6 b4 M# A5 U  E  高拨子在地方戏中多用小唢呐来伴奏,京剧吸收了高拨子唱腔之后,改用大胡琴伴奏,这种胡琴琴筒大,琴干长,有一种特殊的音色,内行人把这种胡琴就称为“拨子胡琴”,独特的韵味声调异常动人。高拨子唱腔常常用于百感交集、生离死别的戏剧情节中。
; f; ?7 B, e! D2 Q9 d5 I, V5 ?+ ?& h, l2 ~' @
  高拨子的板式比较多,上下句落音都比较自由,唱腔格式上的约束也很少。早期上演的京剧传统剧目中,高拨子唱腔是用拨子胡琴伴奏的,以“低拉高唱”为特色,在改编整理传统剧目和新编历史剧的排演中,根据剧情和演唱者嗓音的需要,高拨子使用了普通胡琴来伴奏,改变了“低拉高唱”的原本特色。《杨门女将》中的高拨子唱段已经不是。用拨子大胡琴伴奏,也不是低拉高唱的形式,而是用普通的西皮琴演奏拨子腔。《跑城》和《杨门女将》中的高拨子唱腔板式基本相同,都是由高拨子导板、回龙、原板、摇板、散板等板式组成的唱段。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汉调、徽调和吹腔
6 c/ C/ X% ~3 ^* r* M1 A0 Z' I( L! a" T) N3 R  J+ M+ x
  京剧皮黄声腔的前身是徽汉调,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吸收与融合,又从昆曲、秦腔、弋阳腔不断吸收营养,而形成了京剧。所以在京剧剧目中除了皮黄声腔以外,尚有一些既保留了原剧种的音调,又京味化的唱腔,例如汉调就是一例。
" z6 p8 u% a6 C- P* n/ Z$ [( a1 n# e+ ~6 c2 d+ j1 o# R5 a; i2 E! U6 r# `
  在京剧形成过程中,吸收了汉剧、徽剧的音调,有些经过了京剧艺人的修改,有些则直接引用,成为京剧的声腔板式之一,《赵氏孤儿》中的这段唱腔就是京味化的汉调,它与二黄声腔十分贴近。《红娘》中“我小姐红晕上粉面”是旦角的汉调唱腔。 # e" @+ T2 L2 T$ O  s+ ?
, U9 V: ?1 Q  a1 B1 q, i' c
  《白蛇传》中“亲儿的脸,吻儿的腮”这段唱腔是由著名琴师李慕良所编,由赵燕侠首演的。徽调在京剧剧目中的应用不如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那么多。, ~: P: }7 g8 C( y& `* E4 Z% a

0 B5 v) K7 b* n1 g8 X' L7 F  吹腔是用笛子伴奏的腔调,最初是受西北秦腔的影响,在安徽石牌一带形成的腔调,故吹腔也叫石牌腔。它与四平调以及西皮都有很密切的血缘关系。吹腔的上下句落音基本上与四平调相同吹腔的曲调悠扬动听,流畅华丽,可以表达多样感情,例如《奇双会》中的吹腔哀婉凄切,《打樱桃》中的吹腔轻松活泼,《古城会》中的吹腔庄严威武。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南锣、吟诗、山歌、琴歌$ U9 d5 C8 p6 g4 q5 m+ q' s+ {$ Z

9 T4 w& I7 q* D' ^) j# e8 u3 X  南锣也叫“罗罗腔”,很多地方小戏中都有这种强调,京剧剧目里的南锣,是用唢呐、鼓、小锣来伴奏的,是边唱边念的诙谐活泼的腔调。在京剧传统剧目中,有一类由小花脸和花旦主演的剧目,如《打面缸》、《打杠子》等等,被称为玩笑戏,在这类剧目中经常会有南锣腔出现。
$ W! d$ k" m5 n$ Z0 H- c% A5 s. G% U0 p
  吟诗、山歌、琴歌这三种曲调都源于昆曲,在京剧剧目里只作为插曲来使用。 ( _, f* W; a8 u% q
0 P! y+ T5 _9 f
  吟诗:在传统剧目中这种唱腔一般都不加伴奏,属于清唱类声腔,在改编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剧目中,“吟诗”有的已经不再是清唱,而改用清雅的萧、民二胡加上弹拨乐来伴奏,而且完全可以根据句中的词、字、四声来配曲调。 / X) f1 g# _% _
2 c+ a5 ?0 j, a" n1 H! s  y
  山歌:曲调出自昆曲《醉打山门》的卖酒耍唱,在京剧剧目中大凡卖酒卖鱼或樵夫的吟唱都使用山歌,在新编历史剧中,山歌又有进一步的改编。在《赤壁之战》中,“横槊赋诗”一场用于曹操作歌。
$ F: u2 D7 K) A: {' M" u
8 m. d2 v: t1 `& F# q) T  琴歌源自昆曲,如昆曲《琴挑》中的琴歌,京剧剧目中运用琴歌不都是简单的套用,也有所变化发展,如《群英会》中周瑜所唱的琴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霸王别姬》中项羽所唱的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也是在昆曲琴歌音调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3-9 19: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声腔板式·杂腔小调
/ U/ e# i" B! p2 w. ^2 W* y
* x' i2 w$ Y( m+ f. _  杂腔小调类唱腔:在京剧形成过程中,京剧艺人从地方小戏、民间歌曲小调吸收和移植过来许多的杂腔小调。杂腔小调一般都是用曲笛或唢呐来伴奏,和皮黄声腔的风格不太一致,因此在皮黄剧目中很少应用,只是保存在几出特有的小戏里面。
! ^' ]. i/ n+ D. i4 W0 |& r  W  k3 z$ D. T  f" Z3 `4 l
  柳枝腔:《小上坟》一剧以柳枝腔贯穿全剧,曲调轻快跳跃,用曲笛加海笛伴奏,柳枝腔的旋律简单,在一句中,基本腔调多次重复出现,唱词有变,而主要腔调基本不变。 ) N' y( h0 n1 U& L. i* m/ B
2 Q9 u: d- c' g4 @( r0 y) j
  银纽丝:在京剧传统剧目中用得不多,在小戏《探亲家》中有应用。
. m4 j$ I9 [6 L0 e$ Y  o7 P, X5 \- O1 @. e( p4 n1 u6 z
  云苏调:这类唱腔用唢呐来伴奏,又唱又念,别有一番情趣。 . H0 R  \; O$ \* {

6 p* E$ _6 Q, L! A4 E6 U  花鼓调:保存在小戏《打花鼓》一剧中,我们所说的“花鼓调”是指其中的“凤阳歌”和“鲜花调”而言,这两种腔调都是从民歌采集而来的,融于京剧中应用。
, w0 k" x, N2 u1 a5 K+ z8 x. T2 _9 l
  滩簧调:旋律诙谐,用二胡和弹拨乐来伴奏,后来有人尝试着加入了京胡。 # m5 ?/ C9 Q8 }0 |8 |" N
; Y; K5 x% |) }! t
  山歌小调:京剧剧目《小放牛》是以山歌小调为演唱素材的,这种小调家喻户晓,广为传唱。
0 V2 E3 g& Y) S1 d
2 W. F6 Y8 M' u  娃娃:是从梆子移植过来的腔调,也叫“耍孩儿”,用海笛、梆笛加锣鼓伴奏,用梆子来击打节拍,有浓郁的梆子的曲调风格。 " i$ g) P% X7 V/ N: r$ I% ~/ w
" _1 f+ t1 v6 J4 \9 g' j1 X
  京剧排演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中,在京剧的声腔方面有了很多的创新和突破,诞生了许多新的板式,随着历史和京剧艺术的向前发展,京剧声腔会有更灿烂的明天。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6-14 17:39 , Processed in 0.04219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