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读论语心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0: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君子重质,不以貌取
) A' v8 {4 }+ a) e! Y6 _$ r
4 [5 z- T2 c7 w$ A1 p1 i* b5 N
$ \& \% s% `5 u- S% R5 W  天下之事,最难的莫过于识人辨人,即使是圣智如孔子,在这方面也曾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1 ^0 T8 i% M- ~4 ^+ Y# T& M  W, M
% ~* J  z. G; D+ s( R; w
; l4 c6 t2 _- S% `" m3 d: s' H  曾经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武城人,字子羽,他的年龄比孔子小39岁,求学到孔子门下,想侍奉孔子。# T; I7 a& l3 Z9 g) n# v+ Z4 H
# r3 \1 J0 Q  U6 a; ]
6 M2 }1 \, e7 O% a
  可是当时孔子拿眼一看,顿时皱起了眉头。因为这个澹台灭明长相是十二万分的丑陋,不仅貌丑,而且他的体型也七扭八歪不端正。所以孔子当即断定,这个澹台灭明没什么大的出息,不过人家既然求上门来了,他想学什么那就随便教他点吧,但让他随在身边侍候,这就免了吧。就这样,澹台灭明因为貌丑的原因,最终失去了侍奉孔子的机会,他在孔子这里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回去了。
1 k/ g- \0 W+ a& f8 j& y- n8 k) u1 n9 U6 Y
6 W6 Q7 e& C' ^" j0 G
  但是离开孔子之后,澹台灭明却脚踏实地的切身实践孔子的仁德理念,他处事光明正大,不存偏私,宽谅别人因为人性的缺陷所带来的过失,却对自己的品德严格要求,不是为了公事的话,从来不登公卿大夫的门。他一直游历到长江,传授孔子的仁德思想,许多年轻人慕名而来,奉他为老师,向他悉心求教。而澹台灭明却要求自己更加严格,无论他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或是给予别人些什么,又或者是他离弃某一个人,愿意趋就某一个人,都是从堂堂的德政出发,达到了完美无缺的程度。
2 p: T# R' M5 ]/ k7 M- }- t( U: r) k4 t& a& S5 Q
1 s5 d, r3 W" ^6 l# V
  澹台灭明修心养性,传布仁德的名声,很快在四方诸侯之间传开了,愿意追随他的门人弟子,超过了300人。这就是“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来历。* h# K7 l1 \) F$ ]0 D2 U

( P% I# Q! j$ w. }7 f& n* }% F9 x" _5 T3 }0 b% A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是一代圣人孔子不小心犯下的错误,并因此而得到的教训。所以人们在对待人和事物的时候,不可仅仅盯住眼前的这么一点点表象,因为它只反映了这个人或者这件事的外在状态。人们要懂得美丽的白天鹅是从丑小鸭变来的,美丽的蝴蝶是从丑陋的蛹变来的,不要以貌取人,应该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对人和事从本质上进行分析、判断,只有掌握了这种能力,才可能做出正确的、符合自己利益的决策,否则就要犯急功近利的错误。
" a  f: S8 l' L! a# O/ ^7 l. |6 B8 b* m1 w

  H: {/ h0 I* z! P/ Q# \  唐玄宗时,裴宽曾在润州地方官手下做事。当时润州刺史韦诜正在为女儿挑选丈夫,很久也没有遇到合适的。一天,他在家里休息,登楼远望,看见花园里有个人往土堆里埋东西,于是向家人打听那是谁,家人去打听了一下,回来报告说:“是裴宽。他为人清廉,不愿意接受人家的贿赂,生怕玷污了自己的家门。有人送给他一大块鹿肉干,放下东西就走了,他没法退还给那个人,又不敢自欺欺人,所以就把它埋起来了。”韦诜听了,对裴宽的人品赞叹不已,决定把女儿许配给他。
* H2 ^! r; H4 r& W! O
, v3 b; C) K0 r0 e& ]. ?9 u) W$ k
  结婚那天,韦诜让女儿躲到帷帐后面偷偷看裴宽。裴宽又高又瘦,穿着一件碧绿的衣服,人们都取笑他,叫他“碧鹳”。韦诜的女儿也很不满意,韦诜严肃地说:“父母爱惜自己的女儿,一定要让她嫁给贤良的公侯做妻子,怎么能够以貌取人呢?”果然,裴宽不负岳父的重望,后来当上了礼部尚书,很有声望。, R; ^% k! Q0 @+ r
9 S" R5 \" ^: \8 _. o. T2 T
* A$ \" Z, o1 g2 n. b% N
  要学会识人,要透过表象认识其本质。韦诜选中了裴宽,他不以衣貌取人,不以贫富取人,是因为从裴宽埋肉干的行为看出他清正廉洁的人品,由此断定裴宽以后必定能够飞黄腾达,而后来裴宽当上了礼部尚书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识人方法果然没有错。
( i& H$ N% O! w, B, Q! G0 y; a. x) }7 u( c# G

4 x8 a7 `3 O# C  再举一例:
# ?. P1 V# j) @# k" {5 ?: U) S. Q( A! i! T% d' Y  @+ c) D

/ u/ S- r* {5 O9 g3 L& T  三国时期,庞统隐居在江东,鲁肃慧眼识英才,周瑜死后,他就向孙权极力推荐庞统。可是孙权见庞统“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里十分不喜欢,又嫌庞统出言不逊,轻视周瑜,便拒而不用,轻易地将他放走了。于是,鲁肃只好把他推荐给了刘备。庞统虽然早死,但是从当事人对他的评价,以及他生前所做的事来看,他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孙权因为以貌取人,就失去了这样一个人才,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4 _# J( u2 Z( U9 M4 {

1 ], T* V! P, \- _& d
3 @1 p, Y& d1 H: \  而司马懿则比孙权聪明多了。他任用的名将邓艾在小时候就常常被人瞧不起。邓艾从小是个孤儿,做过放牛娃,犯有口吃的毛病,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常常憋得脸红脖子粗。像他那样的人想要做官是没有什么指望的。但是他从小喜欢武艺,爱看兵书,每见高山大河、形势险要的地方,他总要指指点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被司马懿看中了,并做了尚书郎。后来,邓艾带兵消灭了蜀国,打破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Q8 i! M3 U% E

$ E! A6 W4 [; D+ ]" Z- }$ B7 Q$ _# k- P! ~2 m8 _8 I# }) u
  对人的判断失误,导致良机丧失,甚至丧身辱国的事情,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如关羽因为低估了东吴的吕蒙,终致城亡兵败。而楚汉相争之时,项羽勇猛无敌,威名天下,却因为前来投奔的韩信曾受过胯下之辱而不用之,使得韩信改投市井小人一般的刘邦,让不可一世的楚霸王落入十面埋伏之中,落得个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凄惨结局。不夸张地说,一部中华500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5000年的识人宝鉴。
  a  O# z2 ^6 y" J+ f& D
" L+ P; X9 N9 h. l5 \. S+ \* j1 I' t! H; k4 n* t8 K9 u* w: Z* P
  一个人是否应该被看重,重要的当然是看他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学识修养,至于外在的容貌、装饰以及言谈举止等,其实都是次要的。无论是选才用人还是结亲交友,有见识者当然要以此为标准。当然,能够“质”与“文”俱佳更好,但是,切记不可因“文”而废“质”。否则,一旦被外表迷惑,得到一个华而不实的废物,甚至是一个仅仅外面光的“驴粪蛋”,就会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0:3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心灵之道  U- [6 D. `1 B

+ W, g9 V& s% ^8 k# h# U
/ `2 Z  h$ [1 _4 F  用音乐洗涤心灵
( ?' l( {6 Q0 ~: N6 R9 q
. M/ S9 ]% d0 F/ i8 b! f& q
; `& d3 y9 s' K- ^" G3 {: R; {4 d  人类拥有古老而悠久的历史,伴之而来的还有不息的音乐。音乐与人类相伴,音乐与人生相伴。在中国,将自然界的声音称之为天籁。而音乐,就是心灵之天簌,因为任何一种好的音乐都来源于人的心底。在国外,一曲《命运》,一曲《国际歌》,让人有了另一种感悟与感动。《命运》反映了一个刚强不屈的人在向命运抗争,“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贝多芬一生多舛,但他不低头、不屈服,他要做一个强者!是音乐支持了他,也是音乐成就了他。他的人生充满光辉!而《国际歌》则让音乐与世界连在了一起,改变了无数人的人生。在那个年代,革命的激情在愤怒的火焰中燃烧,热血在信念的鼓舞下沸腾!而如今,我们的生活如花园中的鲜花般幸福,我们已经远离那血雨腥风的年代,但我们仍然不能缺少音乐,因为音乐可以净化心灵,平静心绪,如柳宗元般“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惬意,有白居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神秘与美妙。
: R5 K: y- @. m' x' M# `& v4 v( v$ O9 j% H* E
( Z* o' l* R3 T/ m# r
  俞伯牙、钟子期的一曲《高山流水》,经久流传,孔子当年听一曲“韶乐”,竟是三月不知肉味,可见音乐之魅力。而孔子的母亲,是很早就懂得了音乐对于智慧的开启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所以对孔子采取了音乐教子的方法,一直被传为佳话。3 M3 G! |" D1 J9 h8 L+ a& S
; |# z$ [3 h. A$ V2 o9 }
) ^' B4 o  {3 }1 Q* ~% ^; w; R
  孔子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小就学会了吹、拉、弹、唱,懂得了礼仪规矩,懂得了音与音之间存在的节拍,符与符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孔子从音律的协调关系得到了启示:音律调节好,才能演奏出悦耳的音乐;人际关系调整好,才能安宁本分,克己复礼。正是这种思想认识使他逐渐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以调整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为主体的儒家思想,进而创造了儒家学说,使他成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应该说,孔子的成才和成功与他的母亲颜征的培养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 e( H. ~" e# Q7 X1 Z% Z2 v$ V0 j1 I/ y+ y8 P
/ t( Z: t$ F( ?) Q; A# E
  颜征,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母亲。由于她教子有方,培养出了千古流芳的孔圣人,所以世人称颜征为“圣母”。
9 J2 V- h# U2 ?. r9 U4 {0 k6 w9 f' m
: V$ g3 I) H6 w3 I: t
  早在孔丘还不懂事的时候,颜征就买来了很多的乐器,有时自己为儿子吹弹,有时请人为儿子演奏,有时让儿子自己摆弄。邻里乡人不解其意,颜征对人们说,孩子现在还不懂事,但天长日久,他就会喜欢这些礼器。做人要讲根基,办事要按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礼器最讲礼仪与规矩,无章法演奏不出动听的乐曲。让孩子早一点懂得礼仪、音律、等级,对他日后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0 p/ l1 A9 g1 H/ t' m
* N  I; Q0 }3 J4 ]: _  ]$ O! E; n, A/ H. ~0 R% u9 N5 n- \
  在母亲的引导和教育下,孔丘对音乐有了浓厚的兴趣,邻里有了婚丧等红白喜事,他挟着乐器跑去奏乐。孔丘长大后,对音乐的爱好有增无减,简直到了胜过吃肉吃饭的地步。他在齐国听了《韶乐》,一连学了3个月,吃饭连肉味都觉不出了。他说:“真没想到学音乐会使人达到这个境界!”。( K  F& L, k, e/ J

1 N# s7 M! I: W! H* h
' w0 K* ]" @6 {7 D  从此,孔子对音乐钻研得更深了,在音乐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他从音乐中能悟出许多深刻的道理。在各种乐器的奏鸣声中,孔子懂得了音和音之间存在着节拍,符和符之间有着一定的规律,音律协调好了,才能演奏出悦耳的音乐。于是,他告诉鲁国太师音乐演奏的道理,说:“音乐是可以懂得的,开始起来的时候,就是协调的,接着,五音是精粹的,节奏是明朗的,持续着缭绕不绝,终于就完成了。”孔子在音乐方面的造诣是精深的,整理了出“六经”之一的《乐经》。
, v' x# n6 k# T9 a2 K$ w* h, Z0 d$ y* `9 j6 _
! r: ?" Z# t6 i; E. N6 J
  由此可见,音乐与心灵智慧之开启有着多么奇妙的关联,它是心灵的阅读,是从心灵深处抽出来的丝,点点滴滴跳动的灵性。音乐的语言只能用心灵述说,因为人们最终探索的是自己内心的感受,你会陶醉在音乐艺术的自我幻想中。心灵是精华的调色板,给音乐换上七彩,渗透变成了我们的颜色。有人说音乐是“人类精神不屈的咏叹调”。当所有的一切都离我们而去时,我们唯独可以寄生在音乐里。音乐让我们充实,让我们放松,让我们空灵。亚里斯多德说:“灵魂本身就可以是一支乐调。”
0 v2 @" G* A6 D& Y: Z6 q5 z/ `! ]4 b$ z% m  n( w/ p# g

9 H) b6 o4 Q. v. V  孔子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以不能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在音乐中我们找到了我们内心的同时,赞叹音乐的魅力。音乐使我们不再隐蔽和萎缩成一缕枯枝。让音乐走进心灵,滤出杂汁,除去暗淡;让心灵听懂更多的音乐里的欢乐和祝福吧。我们要心灵听音乐,用思想来歌唱!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0: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简单的最快乐; b8 ^3 @: A# `3 p
, v! u4 p7 z$ S: q1 X0 R

2 G. T0 H+ |# \0 ]6 |: Z) |  这段话是孔子在称赞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说颜回过着简朴的生活而“不改其乐”,是一种多么高尚和难能可贵的品质。而在我们当今的现实社会中,在物欲如水无孔不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似乎不太愿意过这样简朴的生活,更不会以这样的生活为乐,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狂热,内心怎么还会保留一片简洁、清净的天空呢?( R/ q" r5 T) U# g5 T( U' K! M

7 h- i8 P5 x  e: |( U
! D& q, j2 q3 o* S  H7 Y) a  其实,简朴的生活是一个人生的至理,也是一份非常宝贵的生命领悟,我们只有透过简朴才会生活得有活力,才会感受到一份轻松及愉快。也正因为我们有那份简朴,才真正展现出一种单纯的心智,而透过这种单纯的心智,会使一个人的智能容易发挥,志气比较容易坚定,心情、情绪比较从容而稳定,能更好地从最为简约的生活中领略生命的原汁原味。这也就是所谓的“自得其乐”了。' ?  R& [' j1 a3 \* Z. J  F
: d4 D& W/ H8 _" w& Z% Z

0 ]! h+ e. P6 z9 U1 @# r  陶渊明所过的那种“世外桃源”式的简单生活,一直是许多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向往的境界。初春清晨,荷锄躬耕,走在阡陌交错的田间小路上,望着一派大好春光,他不禁情思邈邈,遐想不已。田野上春鸟啾啾,好像欢呼新春的到来;晨风习习,恰似迎接归来隐耕的主人。他时时记取先师孔子“忧遭不忧贫”的古训,保持着一种安贫乐道的可贵精神和情怀。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秧苗一片嫩绿,生机盎然地迎着和风旭日。呼吸着朗润的空气,望着丰收的美景,加上劳动休息时的静谧,愈发让人心足意惬。落日归山,杯酒酬邻,品尝着村酿的甘淳,分享劳作之余的愉悦。比起相互倾轧的上层社会,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更显淳朴、安逸。陶渊明离开了富贵奢华、明争暗斗的官场,与农人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然自得地做了垄亩之民。7 ?- q+ G& [% ~9 B' d9 P" c# Z

0 D: v" a0 |7 f, U6 F% n$ `. L3 Z* y
  陶渊明这种返朴归真的生活让我们在羡慕的同时更受启迪。世人生活在万丈红尘中,烦心事儿总免不了。很多时候,为事业、爱情、家庭操劳,老人孩子、柴米油盐、得失浮沉、邻长里短,似乎件件桩桩的琐事俗事都让我们心力交瘁、忙碌不堪,于是觉得生活像根鞭子,而自己却像只陀螺,一直旋转到形神俱疲。6 C4 T& b1 ?% n

8 }# I) R# K5 I1 W8 x# c# I: U5 V) e% N0 v5 c! `9 q! B; G
  每每这时,我们总会期盼一种简单快乐的生活状态,真正的简单是繁华落尽的素朴,是悲喜尝遍的领悟,是坎坷过后的坦然,是无求无欲、不矜不躁的大气,如雨过天晴,天地澄明。如不是世路走惯,人事久历,哪能识得简单的真意?
. f# h4 g1 K) \
- Y% _7 n( H4 e. }( M
, b1 F; e6 d* x, n  世界上很多复杂的东西究其原意本来都是非常简单的:饮食就是能维持我们生命的东西,衣着就是穿能给我们温暖的东西,居室就是能给我们遮蔽风雨的地方,旅行就是迈动双脚从这里走到那里,美术就是得意时在岩壁上刻刻画画,音乐就是高兴了在旷野里拖长嗓子吼叫……
$ {0 g& I: H% J2 i: M8 s/ e8 f3 i- ^# I1 L6 A: Z- `
# ^, o& `4 @( g1 G0 |3 D5 B3 B
  而如今,这一切原本简单的事情都变得非常复杂起来,我们今天享受着高度发展的文明带给我们的许多物质上的享受的同时,也承受着它所带来的巨大的生存压力和烦躁不安的心绪,越来越多的人在对物质与名利的追求中丢失了自己,丢失了快乐。人们在频频抱怨的同时,己经不知如何去找回快乐。
; Q2 W. y. V& ]" Z' ~1 D& i9 s
: g' b, b  {" T8 i5 O" A  g8 |  ?6 r4 I/ k' v/ B, E1 M6 b
  有这样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有一个老人在自家的门口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本人愿将一间房子送给一无所缺、全然满足的人。”过了几日,一位富翁骑马经过,看到牌子,便下马走了进去,对老人说:“老人家,我最合适要这间房子了,我是个富有的人,任何想要的东西都拥有了,所以我现在一无所缺,全然满足了,怎么样,把房子给我吧!”老人看了看他,然后不紧不慢地说:“如果真如你所说的话,你一无所缺了,还要这间房子做什么呢?”
$ ~# L# X7 F# n# Y) c7 b( k0 \% b" n# p1 i$ P6 {

  h- z/ U# r/ g9 |9 s$ O* |  这个故事是要告诉我们,人的欲望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而欲望就是一切不快乐的根源。常言道:“知足者常乐”,所谓“知足”并不是要我们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也不是让我们以贫穷为乐,没有人希望自己是贫穷的,我们也没必要去追求贫穷,相反,我们都需要富足而且快乐。然而现实总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两难选择,我们总是顾此失彼。3 L! f3 t; G" U3 R
' _9 Y, f2 b) b: N) C3 f+ y. K/ `" e  k

* K. L$ l4 `' k1 f4 k  经常听到有些人怨天怨地,怨自己没出生在一个好的家庭,怨自己运气不好,做什么事都不顺。其实这些人生活还是不错的,只不过看到生活过得比自己好的就心里不平衡,自己没本事就怨天怨地怨父母。但真正生活艰苦的人们很少有怨言,而是默默地工作着,生活着,他们用他们的勤劳,他们的质朴,过着普普通通而又充实幸福的生活,他们很满足自己的生活,他们不去和别人比较什么,他们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足了,当一个人不去妄想而踏踏实实地生活工作着,他们就很快乐了,也就是知足者常乐。现实就是这样,出生有贵贱,能力有大小,但生活的快乐不快乐,知不知足就要看每个人自己了,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但不是妄想,要自己去努力去付出。妄想是无止境的,生活在妄想里的人他们对生活是永远不满足的,所以他们活得很累,他们要攀比,他们虚荣心强,见不得别人比他们好,他们永不知足,所以注定他们永远不会快乐。
, L7 T/ k. [2 ^2 G% Q( Q+ x! C. }$ u" Y% H& v
0 Y6 H+ N/ N$ o* c5 ~
  生命本来已经很短暂,我们何苦还要自寻烦恼?“幸福无需一百万”,让我们学会在简简单单的生活中感悟人生、体味快乐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5 18:51 , Processed in 0.02683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