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3-23 10: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缘与果报, ?! L( h+ R) \; o* a- T p
+ k/ M% }7 |) y7 L; a
因缘生万法,是佛法中重要的理论,由于因缘,而说果报。「因」是事物的本源,「缘」是一种助力,「果报」是后来的结局。由因得果,全是缘的力量助成,所以缘对于因的关系之重要,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x2 \5 E# E& \3 t7 c; S3 b
7 U6 o# D8 A1 Y
缘,是指一切物事之间生起一种互相交涉的关系。佛教把这些关系加以研究分析,可得四种,称为四缘: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因缘,比如一粒椰种,对于椰树的生长,是有最亲切的关系;等无间缘,就是使这粒椰种的生机不断辗转生长;所缘缘,即是对这粒椰种,辗转生长增胜的希望心;增上缘,是指肥沃的泥土,以及空气、温度、雨水等等帮助椰种发育长大的助力。因有这四缘的关系,才助成椰的种子,由发芽、长成、开花、而结果。这结果,也就是因缘结局的果报。椰树如此,推至世间一切诸法的生成,也都离不了这四缘的关系。
3 B: G N# V( A! u: A7 H- ~: D
果报的「果」研究起来,也可分成现果、来果、后果的三种。所做的善恶之因,在现在这一生成熟招果的,叫做现果;在来生成熟的,叫做来果;在后后多生成熟的,叫做后果。这是从三世的时间上,说明因果是每一事一物生长和成功的必然性,有如是因,招如是果,其间关系虽极复杂,而是有条不紊,亳厘无差的。同时果报所以有现生成熟,有来生成熟,有后生成熟,其原因约有二种:一,是因的力量有迟早:如一粒瓜种和一粒桃种同时种在地下,瓜种即年生成可结瓜果,而桃核出生,须经三四年才能结桃;二, 是缘的力量有强弱:如四缘并进,条件具备,成熟自然早些,否则助缘只有一种或两种,力不充足,或因土壤不良,或因阳光不够,空气缺乏,那么这棵瓜或桃的成熟,自然又要挨迟了。 E+ w% N% U% `
4 p0 l4 G% m( }( u; h有些人不明白因缘果报定理,就怀疑因果倘是可靠的,如何眼见世间许多做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受苦报? 而那些做恶的坏人,反而晨夕享乐, 过着很富裕自在的生活呢?这道理凭三世因果的眼光看来,是很简单的,即好人今受苦报,因他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果;而今生虽然做好,善因薄弱,善缘未熟,要待来生,才受好果。反之,恶人做恶反得好报,亦是这个道理,因他前生种的好因已熟,先享福报,今生所造的恶因,业缘未熟,苦报还在来生,任他怎样也逃不了的。「因果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这话是值得我们玩乐的。( U% [7 B9 Z2 g" w
H/ R. o. l2 A n J因果的定率还有两个要点:一,是「因果不会消灭」。除非你不做因。如果做了,种子永留识中,不会坏灭,遇缘便起现行,招受果报,如果做了恶因,要想不受恶报,那是没有办法的;唯有修习佛法,断尽三界烦恼,获得清净种子,方可免除恶报的痛苦。二,是「善恶不相抵销」。已种恶因,分受其报,不可以为再做点好事,就可把这应得之罪抵销去。须知多做善事,多增善缘,只可使恶报由重转轻,所谓「重报轻受」;同时由于善缘增多,恶缘渐减,也是使善果速疾成熟的最好办法。可见欲从好的因缘,得到好的果报,人生在世,多做善事,还是极需要的。
0 U6 k1 m& S7 [) I# p( x2 d * \* P/ W. V6 m4 H9 |9 A6 q: [, o& y
4 A5 z2 V3 U$ i: B# O2 t( V U
" s7 c; l4 T, Y% k- K& o% Q
缘起的人生宇宙1 V& ^# `& Z5 ?8 d0 z. D, \
- h% l+ }5 I+ R/ j: U# ?万有都是从因缘所生起的,没有一件事能够例外,佛就叫这定律为「缘起」。缘起的人生宇宙,是一个处处关连之网。; B( P- Z! x! r* f/ U, u
0 f# G2 f* F0 N# i8 L3 f( Z如象花园里的木棵树,要靠种子水分壤种种因缘,才能够生起存在。除了生长这棵树的种子水土等「因缘」,还是要靠别的因缘;因缘又要靠因缘,这样推扩开去,可以牵涉到一切万有。再说,这棵树可以培植风景,长大后木材可以砍来做家具,而家具又可以供人应用;由因缘所生的树,又可以做别的东西的因缘;物物相助,又可以关涉一切万有。万物助长于一物,一物又可以关连到万物。宇宙万有,就是这样互相关连。
+ k# e) W; M2 b6 ^, q% h% }2 m0 k9 _$ [9 [
又如一个人的生存,小时要靠父母的养育,长大了要受学校的教育,还要靠朋友的帮助; 衣食住行一切生活物资,要靠农人、工人、商人的供给;生存的保障,要靠国家的组识,军警的卫护。一个人也必然的要尽他的知识能力,去替社会做事,给别人作「因缘」,「你种田,我织布,他盖房屋给人住」。社会是群众分工合作的组合,而人生社会的相依共存,也是互相关连的。! z8 Z# H, f( o& x. b
2 c1 A$ V' Q: J9 P6 ` o
万有都是缘起相关的,宇宙间没有一件事物,可以离开别的事物而单独存在;社会上也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其他的人而单独存在的。个人既需要社会群众的助力才能够生存,必然就也应该贡献自己的能力给社会群众,去帮助别人的生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切来自群众,一切还归献给群众。不要把私人的利益看得太重,而忘记了我所依存的社会群众。应该将个人融化在社会群众中,去为社会群众服务谋福利。
3 ~$ I# b5 l w9 l
5 g7 g( u: U& r/ O ]5 R, Z3 N+ E, ]
5 o7 H1 v0 a$ r& i. \5 X十二因缘
: Y+ l; K7 E" C4 e: j. Q* w% ^! m6 A) F" J2 i
Q. o M2 X4 f! \8 F% Q* z/ E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这十二缘起是说明人生的经过。一切众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缘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此,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故个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都是形成相依的状态。
( B0 D9 T z7 v* {
C8 c) [7 `2 v0 D; [十二缘起,是由十二项互缘,来说明现实人生的成立。
8 }" j: r& ~4 u0 p$ s! ~0 t* t O6 v$ _
9 g3 N4 R$ i, C1 j5 H$ n" R* @4 N! f1 l6 p4 o: K
(一) 无明 ─ ─ 为过去烦恼的总称,是无知,愚痴或迷暗的意思。此无明是生死的根本。
3 o7 h/ Q+ J0 D3 i( b3 Z0 B9 t(二) 行 ─ ─ 是行为或造作义,即依过去无明烦恼,发动身口意三业,有时作善,有时作恶,有时作不善不恶的事。 4 `$ K V, |7 }. w# g
(三) 识─ ─ 初入胎心识,由过去惑业动力,遇缘托胎受果报,成为现在之生命。 $ `7 S. \9 C1 m5 F. [. G1 ]
(四) 名色 ─ ─ 「名」是精神,「色」是物质,是成立生命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形成。 % _. Z& F! p4 \7 F; J/ X( V; {
(五)
& F- w: `* u2 ?. |7 k2 o六入 ─ ─ 为六根具备,谓于胎中名色渐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亦渐次具足。这时的胎儿,虽成六根的模型,但对外界的感觉作用没有完备,故称为「六入」。
( W& ^7 n+ @8 A7 ~6 i- W& f# W6 [0 y& l) K8 R* i
(六) ! W2 z% ^! P. d" A) @
触 ─ ─ 即出胎后与境界接触,生起感觉,亦即对境界认识之开始。如自初生到长大,其接触外境的知觉力就渐渐增强。 / W, W, l3 ^4 a/ b$ H! T6 t1 z' _+ H! r. ]
$ Y3 D3 Z% T' {* i& ^" |5 `(七)
4 o7 t5 ?3 F# O/ w* r- m受─ ─ 即对外境接触的感受,指苦、乐、舍三受。婴儿出世后,心识逐渐发达,领受环境范围渐渐扩大,遇顺境则* i% l8 p# u' ~2 A! v$ p
感受快乐,遇逆境则感受痛苦。
6 j% {% P; s: A% ^/ u2 z) C ?' g& p/ Y5 q" r: R1 U
(八) ! X6 j$ a& E) @/ l* d9 G
爱─ ─ 以染着贪爱为难得,由受而来,对所受之境界奔驰追求,执着在心,不肯放松,故宜谨慎调伏自己冲动的情欲。
4 l4 l0 e8 v4 Q; o5 O! v, J; ?: p4 G& D: q( R) x
(九)
8 \6 c1 o, X5 u, @: o取 ─ ─ 是执取为义,即对所爱之境界追求执取,据为己有,方满自己的欲望,于是造出恶业而集成未来身心的苦因。
4 l# ]5 |5 F8 `- y4 p6 M
. S* V, I% U% b$ ]2 O f. P(十) 有 ─ ─ 即是现有业力存在的意义。谓由爱着驰取不已,现世又多造恶业,而构成潜在业力,未来又受苦果之报。
$ p/ _, j4 r+ U' l: `, J6 J(十一) 生 ─ ─ 由于自身潜在业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未来的新生命。
$ P8 i8 Q* V' H6 ~% ?(十二) ' j/ N- y- u7 _0 S
老死 ─ ─ 这是说明既然要再受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环。因未来既有老死,则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苦,随5 C/ W% m+ [5 b1 i
之而来。
) y/ h* {9 S' ]& t* J: ~5 i
% u; f" ]0 M$ |: p- R/ i( c8 m9 v7 A# v9 E
+ l9 h4 c3 n5 w4 B& Q1 n' ^' ]- [十二因缘说明人生的生死循环,是通于过现未的三世,即从过去「无明」和「行」的二支因,缘起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五支果;又从现在世「爱」、「取」、「有」的三支因,缘起未来世「生」和「老死」的二支果。所谓人生,就是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环不已,叫做轮回。
! N& w% x' }$ ?$ Q+ T+ M% w
$ }/ L1 z" ^$ {# G十二因缘是缘觉乘所修的法门。缘觉由集谛之「无明」观十二因缘之缘起,无须听法,即依自力得觉悟,又称为独觉乘,或辟支佛乘。
: A+ \3 O+ p* R
2 w" q1 d% f T& r" k
2 C% r- a$ X9 }8 \, M
; @* I* P, b) B% x9 ], g乐的追求/ P! U) V0 b7 s D$ D0 w. @
z* o# m6 W) T3 @: c7 ?& o
$ m1 \) b7 `& F
3 r7 W' o. O4 ~9 U2 |
乐和苦,是相对的两面。乐的一面是天堂,苦的一面是地狱。人人都想追求上天堂,谁愿意走入地狱?可见人是喜欢乐的,不喜欢苦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是我们平常碰到的乐事,多分是暂有还无的相对的快乐,终是不能永久保存的。那么怎样方是真正的乐,永久的乐,绝对的乐呢?
# e) o: Q9 H* z( O7 q& @/ f( }6 e5 ^5 A6 \
1 ~# Q, A- ]6 m) w
, l3 J' e4 ?5 u& i(一)6 w' U7 ?! {# K
人间五欲乐:世间的人认为最快乐的事总括起来,不出五种:一是要钱财多;二是妻妾美眷多;三是要名誉好;四是要吃得多;五是要睡得多。这叫做财、色、名、食、睡的五欲,是世间的人所共同争取而要占有的。但争取时是苦的,占有了要失去或坏了,又是苦的。所以不能永久的绝对的存在。
& L7 i9 R- v* i' c" q
! i" v. \$ L2 A(二)5 E; [5 p' ~& |1 U( ^
天上禅悦乐:佛经里把世间扩大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共有二十八天,每一天有不同的天人,他们的眠食起居,生活习惯,以及寿命等等,也都有不同的分析。但大多是依精神上的静虑禅味而维持他们的生命。在色界的十八梵天的天人连饮食的粗欲都没有了,只有贪爱光明美色和眈着禅悦。再上去到无色界的四天,连外面的光明形色也舍弃了,换来的是完全浸醉内心的禅悦生活。但这种禅悦的快乐还是相对的不能持久的快乐,因定力一衰,苦的境界依旧浮起。0 N4 A: b5 d+ ^, b3 P4 a, O5 F
- A/ j8 [- E' A5 Y(三)8 S( g3 y- G% H$ q; u- S
出世涅盘乐:涅盘是梵语,华译「圆寂」,是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染,达到不生不灭的绝对的永久的快乐境地。由
4 o5 v2 Q( V$ B/ f于所证悟的理境,是只堪自怡悦,不可以言说的,所以这种快乐是超然的,绝对的,永恒的存在。世间的欲乐固不可比拟,即天上的禅悦乐也不能比拟,因佛说天堂也仍有轮回生死,虽有快乐,还是不能长久,唯有出世的涅盘,才是绝对的永恒的快乐所在。
+ [9 `% `. J. P+ y- h
8 f- `6 k' ^$ |- N' X# i7 V) }6 E; v4 X) ?* A
/ a k2 ^3 O0 h9 Z
0 J0 [9 l( d R1 e" w, U涅盘虽是出世的快乐,但须修集世间的善因,才能达到出世的善果,不是希冀一死就可获得的。说涅盘的用意,是要我们省悟世界无常,认识现实,不离现实而努力,在世广修善行,改造自己烦恼染污的身心,使成清净功德所聚的生命,那么涅盘的解脱之乐就会实现了。
8 m9 C2 `6 K9 c+ h V; j4 N1 G: r : L: l2 {. s5 }, ?. b4 j
5 Z' n- t# n5 G& g1 U- K 6 n+ O% {0 h9 _; ]3 A; M
菩萨与六度
7 G. M5 Z- z [9 Q
9 h! F0 {' [( n6 x" U菩萨,印度话原来称菩提萨陀 BODHISATTA,菩提是觉悟义,萨陀是有情,即众生,简译觉有情,即是觉悟的众生。菩萨不但是自己希望求觉悟真理与解脱痛苦,而且要令一切众生,都同样觉悟真理与解脱痛苦。同时自己是要求最高的觉悟,立志成佛为目标。, N( d0 J9 y# f) [4 R
% h- d, q9 Q' N5 v& S% c3 w( ~. P
菩萨所修的法门是六波罗蜜。波罗蜜 PARAMITA 是梵语,华译到彼岸,因此六波罗蜜亦名六度,能由生死苦恼的此岸,度到涅盘安乐的彼岸。六度即:
c, [* T; L; j9 {& K6 J: q
$ q I g* n' w" u$ @, c& h; _% H 4 o; [, C) p$ p0 c, H3 `- b
1 I: H# }0 c+ _+ a/ X0 Z( W布施,梵语檀那 DANA,是度悭贪的。布施有三种:(一)财施。财施又分二种:(a)内财施,以身体的器官捐助众生;(b)外财施,以钱财资助慈善事业或贫苦疾病众生。(二)法施。以佛陀真理,劝人修善断恶,离苦得乐。(三)无畏施。牺牲自己去帮助一切众生出离怖畏与痛苦。 ; v, o" D8 k" {) \4 [
1 S5 x5 j9 p7 C8 L3 H. |! l- \
持戒,梵语尸罗 SILA,是度毁犯的。「持」是执持,「戒」是戒止杀、盗、淫、妄诸恶和禁止喝酒、赌博、吸毒等。菩萨所持的戒可分三种:(一)律仪戒,是行、住、 坐、卧时都遵守佛所立的规律,而不犯一切恶法;(二)摄善法戒,是菩萨克已修善行,勇猛精进;(三)饶益有情戒,是广修众善,利益众生。
e& p. o' x7 T4 V) m8 m# K% h ~: W; R% _
忍辱,梵语羼提 KSANTI,是度嗔恚的。忍辱亦有三种:(一)生忍,即忍受别人的怨恨、诽谤、恶骂、加害而不生嗔恚心,且能以慈悲心肠去感化他;(二)法忍,即风吹、雨打、饥饿、寒冷、炎热等事,都能安然忍受;(三)无生法忍,是对于佛所说的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能离相坚心信仰而修行。
4 }+ g) C" K# T0 o5 k; T
7 K- d5 G1 U3 O0 j精进,梵语毗离耶 VIRYA,是度懈怠的。精进亦分三种:(一)断精进是勤断一切恶;(二)修精进是勤修一切善;(三)求化精进是努力上求佛果,下化众生。
- N& G% @8 \, J5 N5 g2 f& H
* q+ G/ j6 N/ N2 n# B禅定,梵语禅那 DHYANA,是度散乱的。禅定是思惟静虑的意思,因为静能生定,虑能生慧。禅定可分为:(一)身定:反观自身,使不犯过;(二)口定:寂然静默,不谈是非;(三)意定:摄心正念,清净无染。 4 }. |9 ~9 S' J. v0 y
9 M9 Y" q5 m/ i$ Y% |般若,梵语PRAJNA ,是度愚痴。般若是由正心、修身、行善、断恶,内心发出来的觉照智慧。智有三种:(一)生空智:观一切众生,四大所成,都无实在的体性;(二)法空智:观一切法,都从因缘生;(三)一切智智:即佛能偏知一切事理的正智。; g7 p1 s, s/ j! x+ N
9 C' h) `1 Y5 i" b" I0 ~' t0 p/ Y
六度之中,如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禅定、般若是修慧;精进的作用是策励,这样就可以得到福慧双修。
# A3 a; N1 L7 v7 ?9 x x) a8 T: d3 N; O4 e
「事六度」是所作所为的善法皆念念在心,便是著相而修,亦即是「事修」,可得世间善报;「理六度」是指所作所为的善法,以「三轮体空」作观,不著于「人、我、法相」,又称为「理修」。
y8 T( R. P5 S9 z' {
- B0 e% W6 t! V三轮体空者,单就布施言之:能施者,所受者,以及所施之物,谓之「三轮」;行施后,此三轮相,不存于心,叫做三轮体空,可得无限的功德。
& p" g; T# s* }/ W# @ 6 a, _4 ^: j, h+ g' X- R& U [' e
: I. a* j7 S. A, F. c
0 @' o, X/ I4 S, F. @4 a& N5 @
四无量心5 ~2 W/ K5 [9 o4 y3 d
& o3 U4 O" Y! M# p( e) [" x4 `! m" c# R O j3 K6 J$ D/ H* X
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无量是没有边际,也是没有人我的领域。当修习四无量心的时候,对每一个人,甚至整个国家,整个世界的众生,不管是人类或是其他的有情,都希望他们能够得到离苦得乐,同时也得到无量的福报。
; v1 x+ @- j# Y$ d! q) V6 L. K
/ H1 l5 s! _( C5 @8 C! _ / I: b0 j# ^7 O( k
2 X/ ^! J, ]% K- e/ o1 k0 i8 F$ h一、
! x+ r6 `9 `/ D+ a V慈无量心:
! y1 A4 T' U# v4 ]+ U慈是愿人得乐的意思。世人多只知自求快乐,忘掉别人的痛苦,但修习慈无量心的人就不同。他希望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得到快乐,还要脚踏实地,去帮助他们,即是以无量的慈给无量的众生。 ( K: E& B; d! ~! j" A2 _
6 J% G; Y' q/ j7 x1 B a% e
二、: I2 o) I$ k, s5 }# U w( r
悲无量心: ' Z5 w2 i% |3 Y {
悲是一种悲怜他人受苦的同情心。平常人只知自求解脱痛苦,但这悲无量心则相反,忘记自己的痛苦,只知救拔别人,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宏愿,为的是拔人之苦,即是无量的悲,拔无量众生之苦? ' \ m. U, z' K1 V/ L& Z$ \! G
/ G9 R* m( \/ |5 E/ X: p三、% b6 W( g6 Q- F- [# X
喜无量心:
# p+ n% Q) @$ {1 O眼看别人能够离苦得乐,顿生一种无限喜悦的心情。世人只为自己或其亲人得到快乐的事情,而生欢喜心,很少见别人乐事而生起欢喜心的。且有一部分的人,还存着幸灾乐祸的心理:见人快乐,心里则闷闷不乐;见人受难,心里则暗暗欢喜。但这种喜无量心则不同,不但见人得乐而生欢喜,就是冤家敌人,能有欢乐的事,也同样表示无量欢喜。 . \- O; Q/ h' A- j$ o
2 F1 {) ]6 G9 R7 v
四、: Z5 z- j. j* U, ?! F1 k! S& h; x
舍无量心: / Y' M3 }) u# t) C4 }) U6 C
舍是舍掉一种分别执着的观念。无论做任何善事,也要把为善的怡然自得之心理舍掉,则心量广阔,慈悲济度无量众生,正似一泓水如镜,月穿无痕,故称舍无量心。 5 }1 v$ e& y, G) k$ k$ u! c
& n* J1 T; Y. D% z0 L! h+ B: M% W% u: I$ L/ E+ z
9 Q3 Q9 K' m: L5 Z: [9 ~- M
佛所成就四无量心,能大慈以众生之乐为乐;能大悲以众生之苦为苦;能大喜以众生离苦得乐而喜;能大舍心无住着,运心平等、普利众生。+ d$ U8 m( Z+ }
3 P4 T# L2 Z9 p% [7 H. S # O' z( w- H" K- V# C$ [% i
# h- I* j6 r- G# G' G0 M t4 @1 V四摄法
0 K; a) B H4 R/ x& L( X
2 U8 A4 k8 ?9 S0 V! E& f- V 7 z7 F( R- N" t, I5 ^' F
1 v$ K# \% {4 `" z9 _2 s菩萨上求佛道是自利,下化众生属利他,所以须修习四摄的法门。! U9 U/ Q. `, d9 E+ a- D- @
" r* n8 R/ H8 y( W7 J
8 V: `, ^! D3 J& [) Y2 }
) Z0 M4 p+ u8 x, V; k: ~( c+ p! [一、9 i5 [, v- G# Z: ?7 N
布施摄 :
. X7 m4 Z: C! Q0 B有财施、法施、无畏施。即在经济上、学识上、精神上帮助他人。帮助他人是最联络感情的。有了感情,度化众生就事半功倍。举办义务教育,以及福利社会的慈善事业,都是属于布施摄众生的法子。/ |" E( |+ I6 |# q* r; ]
4 s" m: E+ z$ c" m2 S9 [二、
% m# L6 j3 R' S* h. J5 S+ j爱语摄 :" \- s+ i6 N1 a6 x- w
就是用极和爱的话与人谈论。和爱的话,可以包括三种:9 F$ ^; n3 Y% l, X' u- x
0 @+ S9 g: U3 @% O( `3 T
慰喻语。即是用慈爱和悦的颜色和语言劝勉,使对方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5 K4 R% n% l. q6 \9 @
" l0 I* g+ S7 z, |1 d5 P* A庆悦语。凡是他人有好的表现,都应该赞叹他,鼓励他,激发他,使之欢喜,即是助成他向好的地方发展。就是坏人,也会因此走上好的途径; : R3 w E7 s: ^! P) U
5 o, z b+ ]$ y9 H. n
胜益语。所说的话,可以使人不断增胜增益。初学佛的人,可以勉励他,使他求上进。能布施的人,可以引导他持戒,进而修习六度或四无量心。 ! u/ n- s5 J; M5 N, \3 V
) S/ s- h3 Y( u3 H
三、% n9 t" m2 j0 U. y7 p" w' w
利行摄 :5 g& ?1 @+ E9 S) y0 ]& \
所做的做事,使人得到好处,便是利行。如父母教育子女,注意子女身心的健康;老师教导学生,时时为学生的学业而操心;长官照顾部下,处处为部下的利益着想;菩萨随顺众生,为众生的利益做诸善事,而化
' S( P; ?/ b/ [4 W( D导众生。
6 l$ w8 }$ ?6 ` `6 k: @4 |# E9 V/ r% w; E
四、
( D5 _/ W& C8 [/ n( O7 y9 D同事摄 :7 I5 H) c0 F- Y& l8 a
是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共同做事,一起生活,同甘共苦。所以菩萨为了方便度人,示与各阶层的人物共同生活,潜移默化,如观音大士、地藏菩萨,都是菩萨示现和众生同事的模样。8 y) d! O0 G2 ]/ |( A
8 T: K" X1 u, [5 F# U, K/ Q+ _( P
7 \0 t' d1 h" }5 u& m& v& ~5 z+ t
3 X5 L+ v$ e, d2 O) [
这四个法子,实是摄受人,领导人最根本的方法。我们以此来宏扬佛法,摄化众生,一定很容易见效。
) N- X6 E* q5 r9 G2 M* c) ~3 X
0 h) e2 L3 x% c$ Z- j' c- \ 6 C! G, f( L% q7 g* l# X, L' ^7 t
$ a4 M( \: Z1 f7 H1 |
7 b( T5 Z: Q. r* |) R" e四弘誓愿5 {. s# q3 Y0 d# B
3 o$ V2 B6 N! ^* T
菩萨初发心修学佛法,以发愿为成佛根本。愿有通别之分;通愿就是四弘誓愿,是每一位学佛者都应发的。别愿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等,是学佛者个别而发的。愿是凡夫趋向佛果之动力,若没有愿,所修一切皆不能圆满成就。所以修学佛法首先要立愿,由愿起行,依行而可得证,行至目的时,愿也就圆满成就了。
* t6 F) M9 z9 c; p# n
9 ^& L' o" C- Y9 a# X. @菩萨发四弘愿,是缘四谛而发,因为发此愿时心量广大,所以称为弘誓。第一缘苦谛,因六道众生,沉沦生死,受无量苦,所以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来度化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皆离六道之苦。第二缘集谛,众生与我之所以有种种苦,皆因无始以来,积集烦恼,所以发「烦恼无尽誓愿断」之愿,拔除一切烦恼得涅盘乐。第三缘道谛,菩萨既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然而众生根性不一,因此对修道途程中的种种法门,都应该修学,所以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以备作为度无边众生之基本。第四缘灭谛,菩萨发心以成佛为目的,因此对于清静涅盘佛果菩提,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以期克证、圆成目标。所以凡是修菩萨道的,皆依此四弘誓愿,作为自利利他的启导。
$ N. O0 k7 E/ t/ ^
( o2 E# k7 r( }9 \! p" G# F' q1 C. ` ) g$ ?0 @# a2 V, V3 V
, L/ m' Y8 ?+ k; `
7 W, O% G5 P4 l/ J" e四大五蕴" v) Z2 g5 U% e" ?" Z" z) b. J+ x# ^
* x3 x5 W2 Z7 B
四大即地、水、火、风。地性坚硬,水性潮湿,火性温暧,风性流动。世间一切的构成都具有此四大,如我们身体的骨节爪齿,是属地大;汗液唾涕,脓血便溺,是属水大;热度温暧,是属火大;呼吸气息,是属风大。山河大地,以及一切器用物品,也都有此四大元素的作用性。+ d4 z* D: m4 M5 [3 x% U( ]3 V4 ]
% c. F" F0 e1 \4 N! N- m四大与根身 ─ ─ 根身是我们的身体。佛说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和合而形成的。如果一个人因四大不调而生起大病乃至死亡,则四大和合的因缘便消散,故佛经说:「四大本空」。
6 K7 Z. M8 v3 ^2 B
( i* ?7 ?) d! C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蕴」是积聚义,又名五阴。「阴」是障蔽义,能阴复佛性,起诸烦恼。现把五个蕴的意义说明于下: ) K/ n' V8 P0 V7 T6 c& D* W, k5 x
- }7 P A1 t; d A
+ I' j _9 r+ q# ~- t4 ] G1 w7 X+ t1 C
色 ─ ─ 即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 5 E6 a/ ^) [! L# U5 v4 ^% Z
受 ─ ─ 领纳为义,包括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
6 @& @2 k+ \! ?: C0 R9 d( w4 L想 ─ ─ 取象构想为义,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作种种想。
3 I9 L: j8 `7 Z) d行 ─ ─ 起诸造作为义,即由行动去造作善恶业。 % d5 [4 U# g2 i
识 ─ ─ 了别为义,由心识了别所对的境界。 % L2 r9 z5 W/ y1 G. |7 G. m3 _
五蕴与根身 ─ ─
. m4 T, r: L: C" @根身的总和不出色、受、想、行、识的五蕴,由这五蕴互相结合,才聚成了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到了这些关系散火,身体也就坏了,故佛经又说:「五蕴非有」。
- O2 o% P f- N
' E2 A! S* @6 ~- v- ^% [# M3 u# \6 c2 R" i& G* [' @6 J
. m! [" ], b7 R4 ^佛经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缘聚则合,缘散则离」,这就是说五蕴根身缘起而有,因此不可对这五蕴根身起诸执着而造业,因为造业就有苦报。
0 a# u2 b6 J& P5 R) L 6 L" F' L9 L z; ?/ i w
( p, v8 N, m, g9 J
8 H9 n% g4 i' C* N$ E + q; [5 e3 _4 F6 G
十八界0 A7 f. h |6 h) z3 V t
: E( b' }9 r* R+ }0 b眼、耳、鼻、舌、身、意、名为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名为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名为六识。合此六根、六尘、六识,叫做十八界。4 D/ R# \8 l" H9 T& A' o# Y9 d
0 c: Q+ T0 [3 o$ p9 M, Q2 z( R
「根」是能生义。识依根而生,有了别作用,故六根缘六尘而生六识,正如草本有根,能生枝干一样。六根六尘六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淆,例如眼根只能缘色尘生眼识,并不能缘声尘生耳识,余可类推。
7 U9 r% H% x% I' `; W4 j& Z1 b; J; W: M7 m% y- L
六根又名内六处。「处」是出生义,谓出生六识之处,指六根缘六尘,是由六根生起六识的处所。又名六入。入是涉入之义,谓根境互相涉入。
: y4 Y+ S8 @& ~' e: Y7 a' X5 U# \$ y- F+ W& ^( |, B! m; u
六尘又名六处尘。尘是染污义,谓能染污情识,使真性不能显发。 亦名六境,谓六根所缘的境界。根缘尘时,能染污情识使智慧不能显发。六根各有其界限,名六根界。六尘亦各有其界限,名六尘界。六识亦各有其界限,名六识界,合成十八界,各不相越。
* ^+ `0 L! B2 Z; w8 Q; c1 y4 d1 _' M/ i# t l7 J
六根有浮尘根与胜义根两种:浮尘根即六根表见于外的器官。胜义根又名净色根(知觉神经)。此根不可见,然六根各依其作用根以色为境,依净色根而能见;耳根以声为境,依净色根而能闻,余可类推。每一界的「根」、「尘」、「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效用。其关系如下表:
) Q$ V# O+ @ ]. v& a鄔金寧瑪 附带上了此图片(按图可在新窗口浏览):6 u# C' a, E7 k4 k: {
9 {6 V, f- ?4 v * k- \% ?" ~0 A/ }/ m! {; g! h% x, T
8 k8 x. U) Y: r
' v1 G( X" m& I五浊恶世8 y9 z5 A- n3 m2 p
0 e" b& G2 {( }! |
8 ^. {: z, s9 _) \& Y; m, _我们所居的娑婆世界 ,佛经称为五浊恶世。所谓五浊即是劫浊 KALPA、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观处可知,其浊恶的程度,是如何之深重了。 % C9 p5 i* p, z I9 }; l8 J) F
1 s: s5 A3 S3 z8 \
+ B, w! g( [4 i, g9 s
( h. T. Y0 h+ Q8 A0 Z3 x
一、劫浊 ─ ─ 劫本是时间之名,时间原无所谓清浊,而造成「浊」的,原因是人的烦恼。 ' ~5 _; e/ ?; d* i
二、见浊 ─ ─
/ F/ c# K$ Y6 `* [2 ?5 k6 U见即众生的见解, 因见解不正,迷惑恶见,故又称为见惑。见惑有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类恶见,称为五利使,皆属见浊范围。
5 v D4 q' [. s0 C& L# t2 K# q! w( l) Q! w" N1 W6 h0 Y
三、烦恼浊 ─ ─ " j5 Y* T$ }* L" o
即六根对六尘,所生起的贪、嗔、痴、慢、疑、五种思惑,称为五钝使,属烦恼浊范围。
7 {- K4 Y6 C% M9 B( L4 P3 D" N7 Y; W# e$ r) M
四、众生浊 ─ ─* J% a" T9 T! l. q. I$ Q, M
因见浊和烦恼浊的结果,使众生的福报逐渐减少,苦报增重,变为心钝体弱,多逢灾祸,名众生浊。 * M- u6 a7 L8 ^
9 t+ {* Q2 |: u2 l: b- E% h# [五、命浊 ─ ─
3 \ h& C5 P+ s( _! b1 [0 J众生因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因之寿命缩短,由老病侵袭,生灭变幻,名为命浊。 1 ^6 L% K, h* Y, V, u
7 J7 v$ g/ I$ U2 u6 I/ W
2 [6 [9 i) v. M8 Z# h8 Q R6 G
0 t3 f% U8 }. {7 t( [% r+ V8 l
世间因具备五浊,故称恶世。今日世界扰攘不宁,我们处此五浊恶世,应坚定信仰佛教,勤修正法,向善行善,清净三业,净化身心,净化人间,是佛法流转世间之目的。
4 E/ K+ l2 C- Q " j5 f' z2 H' |
3 x9 T) } s' P: r
' |; `6 t# v' O, q( M$ C
- S4 C/ T" ^' O8 x j, N! P
7 k# A; } _3 F" r- K3 N心意识的研究1 h9 b8 A1 M$ |: A* |" u4 Y- i' k3 M
( E1 t& B& A6 X3 |
3 g5 K+ \( ]8 _) ]7 a% u7 {% Q4 B8 ?3 ?: _
9 C( x C8 R# q, y4 O俱舍论说:「集起为心,思量为意,了别为识」。心意识是有情精神的主体,但在有情心里的作用差别上,就分为心、意、识三个名词来说明。
2 P! c1 W* j% T& [" N, s* Y e f
$ c# l3 o$ a% ?6 f5 c$ l「心」的梵语是「质多」CITTA,义为集起,就是积集种种善业与不善业的种子所在。我们的内心,平日受外来的六尘缘影所薰习,使种子遗留在心内,积聚一起,含藏不失,亦不灭坏。将来遇到外缘的激发,又会生起现行,所以在唯识学上,把这心名为阿赖耶识 ALAYA(藏识),就因它有含藏种子的功能,永远不会失坏,因此得名为心。8 W4 Z+ E$ d5 ^5 F. A
4 k, o1 ]% N3 m/ c4 U「意」的梵语是「末那」MANO,华译「思量」。在唯识学上,说它从无始以来,常执第八阿赖耶识为自我,恒审思量,没有间断,所以独得「意」名。因它恒有审察思考的功能,前六识缘境时,它对于所缘的行相,就生出深刻了别的作用。所以经中说:「依意生识」,可见意的特义,是能生六识,为六识所依,也是外界一切认识活动的枢纽。
5 D7 w7 o9 z7 g; u, L; J, j
) E4 V$ _! V1 j9 J「识」的梵语是「毗若南」VIJNANA,主要的意义是「了别」为性。了别有粗有细,粗的了别多在前六识,细的了别则在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前六识善于攀缘外境,而起内在的了别认识功能,如眼识了别色尘,耳识了别声尘,鼻识了别香尘,舌识了别味尘,身识了别触尘,意识了别法尘。由于有六根和所缘有六境,所以中间生起的识亦有六识。# X! x' k- F* d. G, [, x+ |' b
4 v; f) ?8 F$ b5 e
前五色根,是物质的生理机构;后之意根则为精神的,属于心理的。生理机构的五色根,必依意根而起作用。假使意根一旦失去功能,生理的五色根也即时变坏了。生人和死人同样有五根存在,生人的五根有灵活的作用,死人却没有,关键就在意根的存在与否。
' w! S1 h$ ]6 j, \6 @- L% Z/ x+ U' r
无始以来,这心、意、识就不断地交流,成为有情心理活动的现象。1 h4 v2 q9 i# G
. X. b1 m, S$ e0 m ]4 N
$ Z! Z0 ?2 A7 N) ?
% A# f& J6 I9 Z& l! w( C
( l" }) h1 k& V7 a/ x% m佛教中心教理(三法印)
2 q5 m* H7 ~- v* @2 A
) {: t" ~6 D/ x) U" x o佛教中心教理,即三法印。佛为钝根的小乘人,多说三法印,因机宜的不同,故有浅深略广的说法。
7 v& l# `# @; w/ q: b. y5 c! @
# a" V! x- v8 T/ v( ~! G8 N所谓「印」即「印定」义。佛法真理,可以依「三法印」印定;凡是合于此法印的,即可以判断是佛法了。现将小乘三法印略释于下:
: J4 r5 `* J+ c% i0 p( V1 w& J7 ?) X
' ^( f E: \+ t* o
3 u+ X& z# c ]; r; t( x0 G/ g) _/ }9 b+ i1 d' h/ q* R
一、 2 E+ \( i6 ~4 p7 b- P8 N' N
诸行无常:此法印中「行」,是造作变坏义,即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是生、异、灭三相,演变相续,故是无常,不
: {4 W: G5 e& \ a( h得永恒常住。现可从两种道理来说明:(一)三世迁流不住,所以无常;(二)诸法因缘生,所以无常。 4 c7 t" q3 T$ V ~4 w! o
# N7 J1 [1 P3 G- z" E4 y: `何谓三世迁流?即过去,现在,未来叫做三世。迁流是指时间上,最短的名为「刹那」,或「三念」,因一切法,在时间上,是刹那不住,念念生灭,现在的即生即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故说三世迁流是相续变灭,是无常的。
! b3 ~/ ~( ~7 s3 _/ \/ q3 h. ? f( u1 }
何谓诸法因缘生是无常?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因缘离散则消灭,故因缘法是生灭法,以有生即有变,有变即有灭,前灭后生的嬗替,可知因缘所生法是无常的,但非断灭,而是有其因果定律的。 , I- e0 ?' }/ ~' [
( R+ D" u* b4 E* }- W8 y" a: N8 C
佛陀从三世的迁流,与因缘法中的观察,看出一切有为法,是迁流演变的必然性,故建立「诸行无常」印,趣入空义的深理,使学佛者,不贪恋五欲,空去烦恼,向善行善。 0 C$ c7 [% Y9 U) X1 `
# x5 @) w1 O9 P3 D( U$ D& [, k# C二、 4 p! E6 t/ L- x9 c2 _, N# w: r8 [
诸法无我:佛陀从万物在空间彼此的相关上来观察,一切有为法,既是因缘和合的,离开因缘,即便散灭;如人身是五
" X0 f3 E4 X+ }9 g# k蕴四大积聚的,生命是无常的,不过数十寒暑的假相,暂有还归于灭。
* W1 `" {1 Y( Y$ q0 [- n6 h" _5 O8 ^ R! C: E
佛陀说诸法无我的意旨,是因为一切有情(众生)执著妄见;以为我是有自主体的,由此妄执有「我」,叫做「我见」。我见有二;在有情上起执的,名「人我见」;在法上起执的,名「法我见」。也名「我执」和「法执」。因有此二妄执,就起贪嗔痴等烦恼,造恶损人,肆无忌惮,使社会不安,陷入争斗现象,失去人生社会,和睦相处的幸福。
K+ i; k# k+ J( I& Z
2 S! J$ e, |0 |& ^( k0 Y& g# B% S8 ~三、 : g0 ^3 m$ _6 Z) m
涅盘寂静:涅盘即四谛中的灭谛。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是指大乘涅盘,是圆满寂静义、即德无不圆,障无不寂。狭义" t5 ?- P! v$ N8 Q4 H W
的是指小乘涅盘,是择灭义, 即以圣智之决择而断灭烦恼,解脱生死流转,常住寂静,故称涅盘寂静。 3 w9 A' L) @. a1 R0 p/ w
. H- r; x5 G6 ^0 p, [
4 t+ }, `+ r. d0 k' ~
, D9 j* C4 P. I6 d上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三法印中之无常、无我法印是印定世间有为法是生灭法;涅盘寂静印是印定出世间无为法是寂灭法。依次序先说无常,因无常故苦,苦故不得自在,不得自在故说无我;无我即是由因缘生灭法示出空的理性,乃知无常无我,即能趣于解脱,到达涅盘寂静的境域。6 v+ \ l" D. T+ Q
8 V, g: g7 ~7 E9 k
总而言之,三法印是印定宇宙人生是无常、苦、空、无我,教人积极背离五欲,修善行善,趣入解脱的安乐大道。
~# q# A% y# z7 l* K% T2 t1 |7 P
O# `7 x4 y' J8 a2 V8 |8 A ' {/ u/ [9 d* _. U
——转自佛教联盟社区http://www.fjlm.org/index.php?s=7f2633ff5483696e7ba03fea6cafa371
' r4 [$ b3 A' U2 a) ]6 ^
4 ~4 t7 H( \, {0 T3 {8 P. R' |" B(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