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4-1 11: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趣味人生% v# H0 w* W( v" g
4 V3 L8 q3 `" _
趣味人生是近代大学者梁启超所倡导的。他自称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认为人生最合理的生活就是趣味至上。
" ?# G7 u, s( }1 }* ~: @2 } - f$ y: O ~) u5 l: U
他说:“我认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在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中国人见面最欢喜用的一句话:‘近来作何消遣?’这句话我听着便讨厌。话里的意思,好像生活得不耐烦了,几十年日子没有法子过,勉强找些事情来消他遣他,一个人若生活于这种状态之下,我劝他不如早日投海。”) b+ N! }* H$ k" V8 N4 e8 ~
% K6 V6 m! ~8 G- y) S; `6 G! X 按照梁启超的说法,所谓趣味是指“凡一件事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结果”的事,凡趣味总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终的,所以最能有趣味者莫过于劳作、游戏、艺术、学问四项。至于趣味人生的秘诀是什么,梁启超谈到下面几点:第一,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无所为而为”,为趣味而趣味。因为凡是有所为而为的事,就有了手段和目的的区别,往往目的达到了,手段便抛弃,就无所谓趣味了;第二,趣味要长久不息,久了才能上瘾,.才能趣味无穷;第三,要不断深入研究,趣味会越来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吃越甜;第四,要找同道朋友,经常互相切磋,趣味就好比摩擦放电,不断摩擦就不断有电放出。7 s$ k. H/ f5 R% r* Q
; @+ R6 O3 i) ]7 L) @, } 显然,趣味人生是一种自我找寻、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生活有千万种样式,趣味也不可计数,关键要靠你自己去领略,去探寻,去体验,靠别人给你提供是不行的。$ F8 t4 m7 ]7 M( x
! q, ~+ Z3 u4 J4 J, t2 D
趣味人生也是一种嗜好人生,趣味是和嗜好紧密联在一起的。没有嗜好,趣味就不知从何而来,而没有趣味,嗜好也就无从建设。有了嗜好和趣味,人生就好比有了寄托,感到生命不空虚,有事可做。而更重要的,做事不再是一种负担,一种强求,而成为一种自觉,一种快乐,越做越觉得生命奇妙无比,越做越觉得世界奥秘无穷。
+ C9 l2 Y0 V( C. e/ L, x& Q- Q3 ?
c% Y! z% U) U) f# G' E 人生旨在趣味,但是趣味有没有高低雅俗之分,这一点梁启超没有说,他只是举出了劳作、游戏、艺术、学问四种趣味作为代表。不过,我想是应该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倒不是因为趣味本身有优劣之分。而是由于人之不同,所选择的趣味也必须不同。在某种情况下,趣味实际也是一个人思想格调和文化修养水平的一种表现。
0 u' k6 |) C7 l2 U0 C9 K4 f8 t 9 p( n" n8 J. _7 o+ l. s
- B* G& W# c; Z- ~5 R+ c2 i 中庸人生
4 U9 }: P, I+ \, O) s5 G3 V* B
3 ?7 r7 G0 j1 ?8 W U 中庸人生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人生,颇带有中国特色。不偏不倚,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卑不亢,不上不下;永远追求中和,永远安居中游,是这种人生最显著的特点。这种人生最重要的核心是追求安全感。也可以说,它是在长期的不安全环境中产生的,比如“出头的栓子先烂”、
2 ~ N6 S2 K0 {0 O" ]: v
: _# M X p" ?! w “枪打出头鸟”之类的经历太多了,人也就懂得凡事不应走在前面,应该朝后退一步,保护一下自己;当然,如果人能够完全放弃自己,什么都不追求,也就不存在上、中、下的问题,问题就在于人是有欲望的,总是有点不甘心,所以很容易走中庸路线。中庸,一方面保留了自己一部分欲望,不至于过分压抑自己,另一方面又保护了自己,不至于那么容易受到伤害,实在是一种两全其美的人生形式。
) p4 Q% o' ]) l& x
' J2 N7 Q1 h* w( ^7 `5 Y! U 中庸人生实在是一种非常可爱,非常有趣味的人生,因为在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之间,其中有很大的回旋余地。3 K( R- D9 m' g) d4 R& M
$ d, I' a9 L' E/ }: a 也就是说,你有很多选择,也有许多使自己感到“不错”的理由。比如街上流行穿红裙子,第一个穿上招摇过市可能招人议论,但是三个月后你再穿上就不会让人说赶时髦,虽然红裙子还是一样的红裙子,你走到街上却自在得多。但是如果你不穿呢,那就是白不穿了,日后可能觉得比别人少点什么。
4 b" }) ~3 X0 A8 K. u, Z- E
! h8 D/ q+ P' q6 |$ y$ e 中庸人生的再一个魅力,就是不走极端,而不走极端的人往往都是受人欢迎的人。无论面对什么事情,中庸人生的+ G# i) I( X8 q
$ d. ^- N0 ] w! O1 P% P
法宝就是两头说好话,两边说不是,然后把两头调和起来,所以中庸之人是最擅长劝架的,也就是说最善于调剂人际关系的。因为生活中吵架的事太多,不是明吵就是暗争,差不多都是婆婆妈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如果一个走极端的人去处理,那只能是越整越坏,鸡毛蒜皮的事最后闹出人命也说不定。但是有个中庸的人在场那就不同了,因为他不会去偏袒一方,总是先安抚这一方,再劝解那一方,双方谁都对又谁都有错,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皆大欢喜。3 D4 Z3 r# E. f+ f& M+ s4 P, T) h
& a- c2 {) m( H/ C 所以人生在世,有个中庸之人做朋友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你的家庭稍许有点问题,经常和妻子(或丈夫)吵架,最好有一位中庸之人当邻居,这样你们虽然经常小打小闹,但总不会闹到离婚的地步,因为这位邻居总是有办法和稀泥,把两块泥巴再沾到一块去的。( }* y a- `! _% ]7 c+ L
Z1 G: I# \2 u) ^
7 F- m! U" m6 Z" m! o: \6 h 圆熟人生
1 c& x7 y2 ?/ I
$ v/ h: Z! i5 |- T 林语堂先生曾把中国人性格的最高境界归结为圆熟,所以圆熟人生可以看作是一般中国人的活法。其实,做人达到圆熟的境界也不太容易,这得经过长期的文化熏陶和生活磨炼。换句话说,在中国社会中,只有圆熟的人才能活得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 e/ M8 g* }! \2 `8 A% f# g
: C- R6 ?+ a; | b7 v6 Z3 x 圆熟人生可以理解为一种没有棱角的人生。圆滑如球,八面玲珑,可以在各种情况下保护自己,求得生存,它是以容忍;忍心和承受力为基础的,什么事都顺其自然,绝不强求,相信天命,知足常乐。% b' I. U7 c4 T7 d- X
! U7 S: X' \$ L1 x4 |9 J u 关于圆熟的产生,林语堂有自己的妙论,不如抄来看看:“所谓圆熟,是一种特殊环境的产物。实际任何民族特性都有一有机的共通性,其性质可视其周围的社会、政治状况而不同,盖此共通性即为各个民族所特有的社会政治园地所培育 ,而发荣者也。故‘圆熟’之不期而然出产于中国之环境,一如各种不同品种的梨出产于其特殊适宜的土地。出生在美国的中国人,长大于完全不向的环境,他们就完全不具普通中国人之特性;他们的单纯的古怪鼻音,他们的粗率而有力的言语,可以冲散一个教职员会议。他们缺乏东方人所特具之优点:柔和的圆熟性。中国的大学生比之同年龄的美国青年来得成熟老苍,因为初进美国大学一年级的中国青年,已不甚高兴玩足球,驾汽车了。他老早另有了别种成年人的嗜好和兴趣,大多数且已结过婚了,他们有了爱妻和家庭牵挂着他们的心,还有父母劳他们的怀念,或许还要帮助几个堂兄弟求学,负担,.使得人庄重严肃,而民族文化的传统观念亦足使他们的思想趋于稳健,早于生理上自然发展的过程。”
9 Q, a% x' @% D/ E6 ]% m % K, o, ?+ w" C }6 c
显然,圆熟体现了早熟的结果。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三四岁还不怎么懂事,父母大概已经把七八岁乃至十几岁应该怎么做的道理教给你了,你只好照此行事;再到七八岁、十几岁,早就把一辈子应该怎么行事的规则烂熟于心了,比如在什么场合、对什么人,应该说些什么话能够获得好评。于是你会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听到各种各样的赞语,比如“这孩子真乖”,“真像个小大人”,“像个当哥哥的样子”等等,而自己也就愈发显出个“样子”来了,举止言谈无不循规蹈矩。7 L) P9 Q. K. y( v
# D* b: g: b. |* a- h 这样做到三四十岁,能不圆熟么?
, [2 Z, |* P7 w, K1 T( s! Z2 J0 D: A7 Z1 F/ W, T, \/ \
1 a9 R" g3 ^. C5 i- [" m 老猾人生
6 i7 t) _5 c: m( w+ ]. v. F k4 R, C$ l# d6 C8 H
老猾俏皮是林语堂对中国人德性的一种总结。不妨先看看他是怎么说的:“不妨随便谈谈,中国人最富刺激性的品性是什么?一时找不出适当的名词,不如称之为‘老猾俏皮’。这是一向西方人难以导传而最奥妙无穷的一种特性,因为它直接导源于根本不同于西方的人生哲学。倘把俏皮的人生观与西方人的文明机构来作一比较,则西方的文明就显见十分粗率而未臻成熟。做一个比方,假设一个九月的清晨,秋风倒有一些劲峭的样儿,有一位年轻小伙子,兴冲冲地跑到他的祖父那儿,一把拖着他,硬要他一同去洗海水浴,那老人家不高兴,拒绝了他的请求,那时那少年端的一气非同小可,忍不住露出诧怪的怒容,至于那老年人则谨谨愉悦地微笑一下。这一笑便是俏皮的笑。不过谁也不能说二者之间谁是对的。这一切少年性情的匆促与不安定,将招致怎样的结果呢?
e& E3 I2 L/ {/ Z: A" N* K & P0 \2 g# N( f7 s& t9 }+ j, Z
而一切兴奋、自信、掠夺、战争、激烈的国家主义,又将招致怎样的结果呢?一切又都是为了什么呢?对这些问题一一 加以解答,也是枉费心机,强制一方面接受其他一方面的意见,也是同样徒然,因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年龄上的问题。”
' t: W) [; C3 f- t. u1 }& x
2 P3 Q* b6 z0 h1 d: G 当然,光从年龄上来解释这种人生是不足的,老猾俏皮人生是我们社会里最常见的,有的人年纪轻轻就已“出道”,其表现之精彩程度并不亚于老年人。所以中国人中历来有“小滑头”和“老滑头”之分,“小俏皮’’和“老俏皮”之别。
( ^4 U8 C; h' { ! q r( N$ l* e; Y, X! J+ D) `9 N" `2 u
这种人生妙就妙在狡猾和俏皮互相糅合在一起,虽然老谋深算,诡计多端,但是又给人以妙趣横生、愉悦和气的感觉,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实利的、自私的、冷漠的,但是表面上看又是超脱的、善意的、热心的。狡猾俏皮者遇事决不引火烧身,自投罗网,但是背后又会为你提出种种忠告,苦口婆心;在任何情况下,他们决不会牺牲自己半分,但是又决不会去拼死拼活,索自己所要。# `3 S- q ?3 G, C ?, W
. ~3 }' }5 q8 x, M" Q/ g5 x
话又说回来,老猾俏皮人生也是一种境界。当事者对生活自有一种“看透了”的感觉,特别对于复杂的人际关系,能够左右逢源,应付自如,而且总能给人一种和气慈祥的感觉。3 @& G" k+ M( _' K, x9 v
3 _: C; a' y0 J# g7 | 关于老猾俏皮人生观的历史渊源,不妨了解一下唐代二位和尚诗人的谈话:( G" g* Y9 T7 L' z, T
' L2 _! V% D. v, j 一日,寒山谓拾得:“今有人侮我,辱我,冷笑笑我,藐视目我,毁我伤我,嫌恶恨我,诈谲欺我,则奈何?”拾得日:“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他。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
0 u1 S- E. L4 ]* _! B# q1 n* k# Y$ ]) ~+ |! w: M! O( m8 l
9 \% q$ q5 i0 q7 N1 Q2 j: O 逍遥人生
7 c, n0 y: T" u3 I( U, |( W ; Z- v: Q+ Z+ _ k7 Y7 O4 T
逍遥游是中国人的一种人生理想;它有痕漫的成分,但决没有那种大起大落的激情波动;它虽然追求超脱,但是并不排斥俗世。3 m/ V0 I. h! ?9 V4 g
8 m8 O5 k' M t3 w1 _ 逍遥人生首先得把这个世界看得广,看得远,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宇宙有多么无限,继而才懂什么是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才明白生命如何和这无穷的大干世界相交接,在有限之中享受无穷。这时候,逍遥才有了条件,有了空间,生命才从恐惧死亡的樊笼中解脱出来,成为一种自在自由的形态。& A! _* Q- T/ N+ z5 F( k
" r/ X8 t' B% |; }7 y2 g
逍遥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的解脱,用一种达观来解决生命的有限和宇宙的无穷之间的矛盾,用相对的价值观来平衡永恒的追求,从而换取——种人生的自由境界。逍遥人生的美妙之处,就在于人心不为世界万物所困,所制约,所利用,他一方面生活在俗世之中,另一方面又能站在世俗之外,对于世间人际关系的相互争斗,对于名和利的互相攀比,对于生命的有常无常,都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绝不去只争朝夕,一争长短。相反,逍遥者认为,那一切都不过是人生的“误区”,是对宇宙和生命的不理解,是对自己的不珍爱。7 s" Q# S$ w. g2 ^$ ?
5 D( }" ], r) c4 s 所以,逍遥者永远是轻松的、顺其自然的、自由自在的,除非他实在逍遥而不得的时候。在充满竞争和矛盾的人世间,逍遥者总是游离于斗争之外的,生活在一种与世无争、与名利无关的状况中。对于那种拼搏的快感、成功的喜悦、人生得失的担忧,逍遥者也许永远不会体验,而且也不想去体验,他所体验的只是一种自我的乐趣。当别人拼命奋斗,投入竞争的时候,他都在海滩上散步,月光下钓鱼,庭院里种花,房& h" L0 ?( Z2 H8 g1 P* ^, r
9 v1 y' c2 ~ a 间里养鱼……
7 m, b% Q! @# O ) w1 L. w, R0 i" O8 `! R5 K
逍遥人生是一种“旁观者”的人生,逍遥者也许只是这精彩的人生戏剧的观众,而永远不想去充当一个角色。逍遥人生是令人羡慕的。一个人生戏剧的观众,自然有许多乐趣,不管这“戏”演得成功,或者演砸了,逍遥者都不会损失什么。他既不必考虑这戏剧到底有什么意义,也不必承担任何道义上的责任。 I- _ O4 C' T) k! S) c, H
7 |! K. e2 a1 ?$ ?4 b' u1 ^9 ^9 ` 不过,逍遥人生也经常有尴尬的时候,比如,当他想去旅行,但是又买不上火车票的时候,虽然他可以想象自己能像大鹏鸟一样一怒冲天,“搏扶遥而上九万里”。: |/ Y6 ?: A; P' t/ C9 \
& M% j: x, ?8 z' u- a
2 u$ H# Y3 v3 U% N/ \# h
隐逸人生
) _7 ^7 I H- J3 {, o" p! `4 v/ F* }9 ~. L 0 P! B9 V/ }! S3 D( r& X
一提起隐逸人生,人们也许都会想到大诗人陶渊明,也都会想起那流传千古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实在的,这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非常神往的人生境界,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美丽恬静。况且陶渊明还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美妙绝伦的神仙国度桃花源,就更令人向往隐逸,乐不思蜀了。所以,数千年来,隐逸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普遍的人生形式,不断有人从动乱、烦恼的人生中逃出,走到竹林深山之中寻求庇护和宁静,体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滋味。因此也留下了很多赞美和留恋隐逸人生的诗句。
3 s, V3 v* Q' ^. J. l4 ~& x 8 `) Y, ?9 w7 P v
就从情调上来讲,隐逸人生绝不普通,而是一种高级的艺术人生。所谓隐逸,不单单是逃避世事,躲到深山老林里就算,还得有诗(或者有琴有画也成),有酒,有情趣。这就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得了的。会写诗作画弹琴,必定是有文化教养的人,不是才子也是文人,而能有时间赋诗弄琴而且又有酒喝,必然是有一定物质条件的人,虽说不富贵,但是也不能很穷。所以当年陶渊明能隐逸南山,除了自己主体条件之外,也与自己家世家境有关。2 K3 n0 |" z' j# W! b1 N" \
( z! `5 q9 A6 i; h! [% ^9 X
至于隐逸人生的心境就更难说了。有的是仕途不畅,生活很失望,所以退居山林的;有的则是当不上官,睹气转向山水的;有的可能是自视过高,不屑于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有的可能为了等待时机,做更大的官,等等,各种各样的隐士自有各种各样的打算。就拿诸葛亮的隐逸来说吧,如果没有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恐怕现在没有人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身执羽扇的孔明了。当然,为隐逸而隐逸的人还是有的,可惜这样的人往往不出名,因为他们真正做到:“幽居不用名”了。: k) W. P% o9 P* ?
4 C, O0 a! C' z1 B( U 所以到了现代,隐逸人生就开始遇到了挑战,因为现代人太苛刻,动不动就分析心理动机,硬是把一种充满诗意的人生解剖得支离破碎。比如鲁迅就对隐士大加嘲讽,连陶渊明也不放过。他说:“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一名‘田园诗人’,自然,他并不办期刊,也赶不上吃‘庚款’,然而他有奴子。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子,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要不然,他老人家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早已在东蓠旁边饿死了。”
: J1 q1 S3 u- M3 f 1 l3 @7 B" ~0 d6 @# }/ E, C
这话虽说也有道理,但是说到这个份上,隐逸人生的价值和诗意不是全没了吗?/ ]9 w: [4 B, U4 D
( L# W9 X5 j3 e2 l 这也许是在现代社会隐逸人生不再盛行的原因之一。: Y: f( j2 W+ K0 v J+ a$ k
7 f& E; W! i- x4 C0 P
/ h# P: ?* O8 A: P! | n
忍耐人生
r* p* A$ o, z0 O . Y9 f% s& [+ \, F; H7 s+ U9 a1 b
忍耐,大概是中国人的天性之一。如果我们生于苦难,而且人口又是那么稠密,自然就明白忍耐的重要性、忍耐人生之可贵。没有忍耐,何有中国人之今日,我们的祖先早就跳河上吊自杀了。
8 M8 t6 U& o% q3 Z- U7 D9 O
1 D6 G% l8 d' l 还是林语堂先生说得好:“中国人民曾忍受暴君、虐政、无政府种种惨痛,远过于西方人所能忍受者,且颇有视此等痛苦为自然法则之意,即中国人所谓天意也。四川省一部分,赋税预征已达30年之久,人民除了暗中咀骂,未见有任何有力之反抗。若以基督徒的忍耐与中国人作一比较,不啻唐突了中国人,中国人之忍耐,盖世无双,恰如中国的景泰兰瓷器之独步全球,周游世界之游历家,不妨带一些中国的‘忍耐’回去,恰如他们带景泰兰一般,因为真正的个性是不可摹拟的。吾们的顺从暴君之苟敛横征,有如小鱼之游入大鱼之口,或许吾们的忍苦量假使小一些,吾们的灾苦倒会少一些,也未可知。可是此等容忍磨折的度量今被以‘忍耐’的美名,而孔氏伦理学又谆谆以容忍为基本美德而教诲之,奈何奈何。”
) Z& {$ R% |. f7 q# U
: U6 n8 V% h+ m0 D- F/ Q, R 其实,忍耐人生应有二种,一种是奴隶的忍耐,穷人的忍耐。他们终生劳苦,忍辱负重,为了养活家庭,抚养后代,什么样的苦都吞在自己肚子里。这种人生我们在劳动人民中间经常看到,也许我们的父辈和兄弟姐妹中就有。他们属于默默牺牲自己的人,独立承担着生活的重担,而希望自己的家人和后代能有一个好的将来。这样的忍耐人生,虽然不值得提倡,但仍然有感动人心的地方。
) \. F4 ]9 j# e$ l
' J, C9 E) S% o3 a 还有一种忍耐,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忍耐。忍耐已经被计谋化了,成了一些人谋求私利、实现野心、向上爬的经验之总结。这种忍耐其中包含着阳奉阴违,察颜观色,等待时机,阴谋诡计,两面三刀等种种货色,由是观之,“忍”字成了很多中国人挂在墙上的警句名言,是颇有深意的。! c3 d a7 U4 E- y: B- T( P
( E3 g9 s/ v+ ~7 g* i
当然,人生不能不忍耐。但是一个人一生什么都得忍耐,生命也就无所谓欢乐愉快了。况且,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忍耐的,忍耐是一种痛苦训练的过程。应该说,最残忍的就是这个过程。一个活泼的小生命,经过长期的压抑和磨炼,最后变成了会忍耐的成人,不知道人性本身承受了多么大的扭曲和侮辱。( K* ?1 M& B, h! ?, j0 o
* h+ h9 A; M. ]& m
忍耐的人生啊,有时候你要学会说“不”。8 ^1 {1 b k- X O+ o
) A& _) t9 y3 }
2 G+ a9 n2 @0 t7 a 绅士人生% r: Z' \; g, U3 P4 ^9 T$ E
- ?( M9 ^5 Y* @% I4 A 一个人一辈子能保持有教养、有礼貌、有品味的风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是一种文明的结晶。绅士一词大概来自gentleman一词,一般是指高尚、有教养、能体谅别人感情的男人;所谓绅士风度,是指一种合乎礼仪风范的行为态度。不过,中国人对于绅士有另外一种解释,即“指旧时地方上有势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方或退职官僚”(见《现代汉语辞典》1991年版)。这在意义上显然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很多+ L {" |0 W6 u
" N% ~, ^3 x; O/ Y8 F% x( } F
人把绅士看成是贬意词,看成是坏男人或虚伪卑劣者的代名词,实在是一个大误解。3 n" g3 ]- {* @0 ?' k
" b7 j# u+ F. t 其实,在我们的社会中,绅士人生实在不多:任何时候出现在公共场合都衣冠楚楚,谈吐举止优雅而又风趣幽默;对待任何人都彬彬有礼,礼让在先,不卑不亢;既不会出言不逊,粗暴无礼,也不会强词夺理,咄咄逼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谦虚宽容的风度。
& L) X# h6 O: z8 u: _5 i
) ^3 S7 H- G8 f0 n 我们见得多的是另一种人:说话粗声大气,走路横冲直撞,上车一窝蜂,争抢座位,不让妇幼;在公共场合随便乱吐、乱丢,乱涂,没有一点公德。这种人虽然其中不乏腰缠万贯、手提“大哥大”者,但给人的感觉仍是“阔佬加流氓”,俗不可耐。+ r) \- T; D: ^
: Q" L9 L) [0 y8 s+ @8 D 但是,中国并不缺乏绅士传统。在古代,君子风度可能和绅士风度是同义语,都是指有教养、有身份人的气度。中国的君子要求具有温(和)、良(善良)、恭(恭敬)、俭(俭朴)、让(谦)的品质,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以修身养德,修心养性,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教养——不仅要内正其心,具有内在的道德品质美,而且要外正其容,使自己的仪态容貌合乎礼仪和规范,大方得体。可惜,这种旧时代的君子风度到了近代几近绝迹了。因为旧知识分子继续维持体面,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了。例如我们在鲁迅小说中看到的那位孔乙己,是在乡下小酒店里唯一穿长衫的人,也许是最后维持“绅士风度”的文人之一,但是他终究还是失败了。# Q3 ]: L: M- e; t) K0 l
( r+ d3 t% s; c) V0 F! M 好在绅士人生并没有完全灭绝。如果孔乙己不至于到乞讨的地步,我想他也不会不穿长衫的。而人们一旦在物质生活上有所满足的时候,就必然要追求文化教养了。这时候,新的绅士就又会出现了。当然,他们不再会去穿长衫了,他们现在是西装革履、谈吐幽默、懂得现代礼仪的新式绅士。7 |0 l; q4 i3 \9 b- P0 b
* U* d# R7 d4 W$ s+ l' N) d & r% c b0 @/ Q3 r B8 V( `0 b
礼仪人生" C; r& Y o& h! V2 J- H8 y4 ?2 ]
% B6 B, l7 u, D7 F ~( \6 M; H% y 为礼仪而活着,大概是古代人的活法,但是讲究礼仪,却是中国人的传统。照古人的说法,人之所以异之于禽兽,关键就在于人有礼仪,所以人活着就得有礼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礼仪关系。
$ Z( O+ @; W7 y+ D. r5 M) ]% ?# N % {6 L8 A( k1 H: E2 ~
所以,礼仪人生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高尚的人生,有的人宁肯掉脑袋也不愿意失掉礼仪。在中国古代圣贤的言谈中,礼是不能不谈的,比如孔子所说的:“不学礼,无以立”,“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礼记》中讲“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苏轼也有名言:“凡人情之所安而有节者,皆举礼也”,等等,而在最早的古诗集《诗经》之中就有一个极好的比喻:“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 n" O: b( x/ t9 C. M" R
( S* ^! J% ~' L 在中国来说,礼仪也是一个“面子”问题,面子和礼仪实际上是分不开的。有了礼仪,才显得有面子。地位愈高的人,也就愈讲究礼仪。皇公贵族、达官贵人,姑且不谈,就连普通乡里受尊敬的人,也很讲究礼仪。有人说北京人是最讲究礼仪的,主要也与首都地区有关。礼仪成了人与人关系 的一般准则,老幼尊卑都有自己的规范。所以,有人说中国人最讲究面子,不用说最讲究礼仪,因为面子是藏在礼仪里面。一般讲究面子的人,也特别讲究礼仪。而讲究礼仪的人,往往也受到人们的尊敬。; Z" a+ k A/ C6 m/ d: _: G
5 b& E+ S3 Q) Q* d. l 礼仪人生视礼仪为生活的中心,事事处处都以礼为先,由此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自尊性。就此说来,礼仪人生有其迂腐的一面,也有其世俗的一面。所谓迂腐,就是什么事都循规蹈矩,把礼仪看得比人本身还重要,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非要面子,死要面子,结果礼仪成了束缚人性、压抑人欲望的东西。人被锁在里面活得不自由,不自在,所以有位名人说得好: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类间交际所不可
, E8 t( P7 Q% d/ O
) _1 \1 {7 J; B) } 缺少的,却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如果把礼仪看得比月亮还高,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
: x/ v% i1 I) O/ ] J! H- w
* x. O, |4 l6 T, }6 f+ _' Y; K8 a2 z 所谓世俗的一面,是说礼仪是人与人关系中的润滑油,既可以用来显示自己的品格和面子,也可以用来实现自己的其它目的。所以,礼仪之道有时也可能是赚钱之道,升官之道。# N3 [4 `& c. o( ?+ z4 `
5 ]0 x D$ `, L% m
事事礼在先,保证少吃亏,这又是一般人处事的一个秘诀。少提意见多送礼,不仅能赢得好名声,而且也是打通各种社会关系的最好的敲门砖。也许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一些品德高尚的人,反而特别讨厌礼仪,他们不拘小节,自由粗放,别有一种气度。
" E5 b0 t. \3 l L6 V' C( [' ]$ d1 R, E, M
戏剧人生' y+ l7 b( J* k& W0 V. o- G! ]) m
7 m* U$ ~% |4 j; A) h G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幕戏剧,人人都是演员;活着就像在台上,高兴不高兴都得表演一番,死了就等于下了台,想赖也不行。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滑稽,但细细想来也不无道 理。把人生看作一场戏剧,自己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人生观。
7 t6 P* n7 P; A9 g" S
' r' s6 I: \7 F 其实,人世间又何尝不是一个大舞台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每个人都在扮演角色,而且不仅扮演一个角色,有的角色是为别人扮演的,有的则是为了自己而扮演的;有的人一辈子扮演的是生活安排好了的角色,而有的人却偏偏喜欢自己创造角色,正是因为这个舞台上角色不同,每个人表演得不同,人生才显得如此丰富,如此生动。. _4 _, T. e" n0 R+ Z( E
& [' g( V; H3 P+ {% O7 W! R 但是,每个人充当戏剧角色是一回事,能不能演好这个角色则是另一回事。比如,任何一个人在未成年之前,都将担任“儿子”或“女儿”这个角色,但是有的人则扮演得很成功,有的人则扮演得很失败。有的孩子善解父母之心,处处表现出勤勉、天真、浪漫、懂事的品质,使家庭这幕戏剧生动有趣,充满欢乐气氛。有的孩子则不是这样,父母得天天为他(她)收拾残局,担惊受怕。- d+ X4 Y+ \. G" D2 L
3 G' W* h) R( v+ N- [0 R3 x
人生中有许多角色是约定俗成的,充当角色者不能太死板、循规蹈矩,也不能太违背规则,这样才能演得好,使戏剧生辉。例如,拿恋人来说,就显然不同于一般朋友。恋人有恋人的要求。你要使对方感到你对他的爱,你是一个绝对可信赖的人;你们俩之间没有必要遮遮掩掩,彼此可以无话不谈,对方可以向你述说内心的秘密,你也可以向对方述说自己的问题,你们彼此都会很认真地倾听,很认真地讨论,最后达到互相理解。可见,人生是否美妙精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角色扮演得如何。- M/ m5 e, y3 V2 ^: d8 X( q
0 k1 t" \% z8 d) N k1 L 当然,戏剧人生有时也是很累的,因为一个人一生不得不扮演多重角色。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你有时是子女、学生、被领导者、恋人,有时是父母、领导者、朋友、教师,等等,要把这些角色全部演好,演得精彩,很不容易。况且在:社会生活中,很多角色并非是你愿意充当的,而是给你规定好的,甚至强迫你去演的,那就显得更累、更痛苦了。
, Z- H" [& @7 P0 m! g+ [ - f- M, G, O+ ] n9 W8 _
因此,在我们生活中出现了许多特殊的角色,比如在婚姻之外出现的“情人”,就是有些人不愿意充当而生活给他安排好了的角色。此外,还有更多的人喜欢自创角色,不愿意被动地接受成命,使人生这场戏剧更充满了出其不意的片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