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iceinsummer

毛泽东家风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1 13: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慈父心# L* a! k, T* d! Z$ q

) u' H0 `- E: V6 ^! |* z  与父亲毛顺生不同,毛泽东对子女们而言,既是个严父,也是个慈父。他对子女们的细心和柔情,并不亚于一位慈祥的母亲。虽然国事繁忙,但他并未因此疏忽了当父亲的责任。对孩子的学习、身体健康和为人处事,他一一过问,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把战争年代因骨肉分离而对所有子女们的亏欠,全部加倍补偿到毛岸英、毛岸青和李敏、李讷四个孩子身上。
0 T1 W2 n* w+ ?( E5 n1 l; q* \
" b* }9 N& O. d  1938年,毛泽东在得知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在苏联的情况后,十分高兴,从此常写信鼓励他们。1941年,毛泽东给他们写了一封长信,对他们的学习问题谈了具体意见:“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潜心学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辅之。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毛泽东曾两次给他们寄书,但第一次寄的没能收到,第二次寄的是毛泽东亲自选的共21种60本书,包括经济、哲学、历史、古典文学和武侠小说等。
+ z5 \3 H9 M4 v6 t% I* H* [4 s! B+ `4 G# d* o
  毛泽东喜欢和孩子们聊天,特别是聊文史。有一次,邵华高兴地告诉毛泽东,期末考试《中国通史》得了好成绩。毛泽东便让她谈谈楚汉战争中刘邦、项羽兴衰的原因。邵华就依据教材说了一遍。毛泽东听了笑道:“这是死记硬背,算是知道点皮毛。”接着毛泽东告诉她要多读史料,多思考,能将为什么都讲清楚,这门课才算学好了。
) |  w3 U7 T/ H* P! p  R/ M
: @/ Q6 a( @5 N3 J, R- R+ Z+ S8 ~  李敏小时候长时间在苏联,回国时,她不会认汉字。毛泽东非常关心这个“洋娃娃”的学习,亲自教她读古文诗,亲自写字帖让她练字。在父亲的帮助下,娇娇的学习进步很快。3 X4 B: @( w' v9 x( N

* ?: t3 \) a4 T1 V1 M  李讷天资聪颖,受毛泽东的熏陶,喜欢文史。早在初中时期,她就背诵父亲亲自圈划批注过的1 180首诗、378首词、12首曲、20篇赋,总计1 590首。毛泽东圈划过的诗词,李讷将许多篇都抄在自己的本子上,经常读读看看。后来她选择了历史系,是与毛泽东的培养分不开的。9 b7 `8 d- A' C- a2 `
1 H" A8 U7 z  f' E6 q
  毛泽东幼年时吃过棍棒式教育的苦头,以离家出走的方式反抗过家长的棍棒教育。他把孩子们当成小苗苗,像无声的春雨一样滋润着他们。他要求江青的姐姐李云露替他照顾孩子们时“莫多干涉孩子们的事,莫管得太严,束缚了孩子们的行动”。他常常说“莫煞孩子们的风景”。他总是注意发现孩子们在学习和思想上有什么问题,及时耐心地指点、关心。他给最小的孩子李讷多次写信和谈话,启发她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求得进步。
4 H0 z6 p4 B) |
. h- ~0 f1 \. c  1959年,李讷进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60年困难时期,她大病一场,全身浮肿,情绪低落。1961年在家休学一年。1965年大学毕业。这一时期,毛泽东对她的成长非常关心,多次给她去信,耐心开导,循循善诱。1962年元旦,李讷给父亲寄去了一张贺年卡。1月9日,毛泽东写信给李讷。信中说:
" v  \  u. }8 H1 y1 B2 t& e/ i: u5 u, `5 P. N! u) I
  李讷:贺片收到,高兴。你为什么不写封信给我呢?为什么那样吝啬呢?你不爱爸爸了,是不是呢?我希望不是,你是爱我的,只因我对你帮助太少,缺乏长谈,互不交心,所以如此。你给我来封信吧。6 j& T5 Q0 }2 W: x

7 v) |; o  z7 W. M; f" z; A  祝你上进!0 u3 p; v( N& t+ T+ b- _7 h! g

3 G7 l2 B* @$ V7 F9 y7 [  父亲 一九六二年一月九日$ T3 w" {  n, L+ V) }
2 L7 H7 |$ j+ G. I" }3 N& v  i
  毛泽东把女儿不写信的原因归咎为自己对她帮助太少,缺乏长谈,互不交心,因而要求李讷给他写信。; Z7 Z  ?& m3 |* W# S
' z0 b- V6 E+ g
  李讷意识到,父亲不仅希望儿女成材,更渴望得到儿女的爱。李讷很快给父亲回了信,向他敞开了心扉,诉说自己的欢乐和苦恼。1963年,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了恢复,生活状况开始好转,李讷的身体也逐渐强壮。新年伊始,李讷给父亲去信,痛陈自己的一些缺点,详细反映自己通过学习后的思想变化。她谈自己读了《庄子·秋水》后的感想,认为其中的主人公河伯(传说中的黄河水神)鼠目寸光,自高自大,是不可取的。毛泽东看了这封信后,深为女儿的进步感到高兴。1月4日他立即写了回信:$ E  U4 Y: O5 E- J: P4 \  z7 c

5 m* a$ c7 e+ p" ^% s  J/ H# w" i" H  李讷娃:刚发一信,就接了你的信。喜慰无极。你痛苦、忧伤,是极好事,……表示你认真想事,争上游、鼓干劲……/ R# C% D1 W1 a6 H* K
5 Q$ v) f# v: m. J, \
  李讷回信后,毛泽东又于15日再次致信鼓励:
0 _9 y" X! F; ^- |' `5 x& t+ l* {8 Q9 y( ~: r
  信收到,极高兴。大有起色,大有壮志雄心,大有自我批评,大有痛苦、伤心,都是极好的。你从此站立起来了。因此我极为念你,为你祝贺。读浅,不急,合群,开朗,多与同学们多谈,交心,学人之长,克己之短,大有可为。! f9 E8 t! m8 H, Z1 A

% ]8 @. _9 R3 W( [" F  爱女之情,跃然纸上。
* B/ Z7 n( m1 g" i. k7 \4 g8 \2 S7 x' \. t2 s) V+ G# G
  即使按现在的标准衡量,毛泽东也是个好爸爸、好家长。
% ?1 z, T! @  i4 w2 O  S2 w/ G. R5 H5 I8 D  H3 Y4 o  Y
  让毛泽东最揪心的孩子是毛岸青。毛岸青因年幼时脑部受伤,身体一直不好,发病时,总感到脑子里有个小家伙在作怪,老是对他说“跳进水里去,跳进水里去”,没有办法摆脱它。有一次,他牵着李敏的手,要她一起跳海,幸好被卫士发现拉开。1951年,毛岸青听到曾与他相依为命的哥哥牺牲的噩耗后,精神再度受到刺激,病情加重。毛泽东知道后,心情十分沉重。建国后,他身边只有两个儿子,长子牺牲了,二儿子又是这个样子,毛泽东心痛啊!他对长女李敏说:“我爱岸青,也非常同情他。他很小的时候,就跟岸英一块沦落上海街头,受尽了苦难与折磨,曾多次遭到警察的毒打,这些摧残对他的刺激太大了。他苦啊!因为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 ^2 ?4 Q! s% e4 m7 H- I# q

- w. z) t  y8 ^# r6 z+ y- y  毛岸青要搬出中南海住了,毛泽东很伤感,他放心不下,嘱托长女李敏说:“他要搬出去了,要离开我了。我很难再常见他的面,更难照顾他。以后,你就代我多多照顾岸青吧。”* I' r- Q+ ^" Z4 s) A

; c& W% p6 u% B1 E& k( v' y  毛岸青的每一次治疗都是毛泽东亲自安排的。起初,安排毛岸青到苏联治疗。得知治疗效果不理想后,又安排他回国治疗。
) h# v  S2 ~: `: f4 O& F, Y! w$ K1 u0 _/ B2 |5 N( l; u
  1957年春,毛泽东向毛岸青建议:“你的病没有诊好,到青岛去住一住。” 毛岸青去了青岛。几个月后,毛泽东也来到青岛,专门见儿子,询问他的身体和生活情况。病中的毛岸青告诉父亲:“爸爸,你说怪不怪,几十年没有见到妈妈,昨夜她来了,笑眯眯地说:‘孩子,我不能给你爸爸抄文章了,你要练好字给他抄啊!’”说着,毛岸青声音哽咽了。毛泽东的心情也沉重起来,他轻声对儿子说:“你看看,这是不久前我写的一首词。”毛岸青接过父亲写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轻声念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读着读着,“妈妈——”毛岸青放声大哭,毛泽东的眼泪也夺眶而出。等到毛岸青稍微平静后,毛泽东讲述了这首词诞生的经过。接着又把话题转到儿子的身体健康上。
6 o+ u3 B. [- N2 ^' r' @0 y$ _8 N# a3 S
  后来,毛岸青离开青岛,又去大连疗养。此间毛泽东多次写信了解情况,并叮嘱他耐心治疗,不要改变治疗方案。经过治疗,毛岸青的健康状况大为好转。毛泽东听说后,非常高兴,马上提笔写信道:“听说你的身体好了许多,极为高兴,仍要听大夫同志和帮助你的其他同志们的意见,好生静养,以求痊愈,千万不要性急。”
0 Q1 k+ f/ N: \. t, ]7 A
9 j$ n  n8 u3 @. k4 z# ?7 ^  在毛泽东的关怀鼓励和妻子邵华的精心照顾下,毛岸青的健康状况趋于稳定。1970年,夫妻俩有了儿子毛新宇。. y6 k$ ~) i4 ?/ v

, M* H# T( g& x; @% U2 l4 V  毛泽东对邵华的身体健康也很关心。邵华生病了,毛泽东给她写信:
" X" E$ d" h3 [" l& P
% B  ]" S0 I& J' h# q- L  华:上学好,学文也好,我赞成。每日做点柔轻体操身体会好的。切勿忧虑。至嘱了。
1 }' v) O" G- G6 ^& }" P
* O# g4 r% O- Q: P; t1 |  他还鼓励邵华“要好生养病,立志奔前程,女儿气要少些,加一点男儿气,为社会做一番事业”。“每日做点柔轻体操”,毛泽东为孩子想的是多么细致啊!邵华在他鼓励下,又回到北京大学,完成了学业。- Z! R) C' o! Q
& {  t& N6 w1 C3 W" }, s
  李讷身体一直不太好,小时候打针时,针头断在肉里,未能取出。直到1958年,她因患急性阑尾炎住进医院,需做手术,医院决定两个手术一起做,才将针头取出。但手术后伤口感染,引起高烧。毛泽东知道后,赶紧给女儿写信道:* B& v- ?! i: u8 v( z+ p

; E' K- N! V6 L4 {4 Z7 S  害病严重时,心旌遥遥,悲观袭来,信心动摇,这是意志不坚决,我也常常如此。病情好转,心情也好转,世界观又改变了,豁然开朗。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锻炼意志。这点发烧,应当有的,完全正常,再熬几天,就可完全痊愈,怕什么?为你的事,我此刻尚未睡,现在我想睡觉了,心情舒畅了。诗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这里有意志。; i/ g; f  m  i- r# b& s0 V

7 \' H, O- S0 X+ \9 ^  在父亲的关心和鼓励下,李讷很快振作起来,身体也得以恢复。
- }) Z1 R+ c9 L8 j; M/ q* M" s, U8 q3 n' Z1 L: X
  毛岸英牺牲后,刘思齐因过于悲伤,身体每况愈下,毛泽东对此很关心。为了减少刘思齐的痛苦,换个环境,有关部门决定派她去苏联留学,学习新技术。毛泽东得知后,表示支持,并要求刘思齐争一口气,学成后为国效力。刘思齐在苏联留学期间,毛泽东写信要求她注意身体,不要生病。刘思齐回国后,毛泽东又写信问道:
4 q" ~, R$ _2 Y3 w* A8 H) |% p8 g/ L% }: U9 B$ V0 d; P7 h
  不知你的身体如何,身体是否有起色,极为挂念。要立雄心壮志,注意政治、理论。要争一口气,为死者,为父亲,为人民,也为那些轻视、仇恨的人们争这口气,我好,只是念你。# A' E1 ?0 b1 b! u6 m7 N6 w

' B$ S* x0 Z2 z+ R  1959年夏,刘思齐身患重病。毛泽东当时正在外地,得知情况后,速写信一封,问:# |( C- M( T& G- o

3 L( C& P, J: ^3 ?  你身体是不是好些了?……“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是李白的几句话,你愁闲时可看点古典文学,可起消愁破闷的作用。
9 z% ?; R1 X& G0 ~2 W2 I' J
3 }& c2 z9 ~6 h- f  毛泽东也牵挂着战争中丢失的儿女们,他多次说很想念在中央苏区出生的毛毛。建国后,贺子珍、贺怡等人曾多方查找贺子珍生的几个孩子。虽发现有疑似人员,但由于当时还没有DNA鉴定技术,都无法得到核实。* W; b) ]2 H8 s$ z( C* Z

1 g3 _* M- Z' s8 x! {" c, t" b$ Q& Y  毛岸英牺牲后,毛岸青病情加重,赴苏医治,毛泽东连受打击,心情沉重。这时忽然传来了毛岸龙、毛岸红有下落的消息,毛泽东精神为之一振。当得知消息不实时,毛泽东感叹地说:“儿子都是人民的儿子,不找了!如果他们还活着的话,他们还有养父母啊!”
 楼主| 发表于 2007-4-21 13: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婚姻大事
% k: L" b- v3 t) Q3 Z6 @" F9 |! J+ ]" Z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在一天天地长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知不觉,他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毛泽东和所有的家长一样,带着喜悦的心情,认真地办理孩子们的终生大事。
3 e8 K- }$ @$ P$ i# T4 B5 \+ X) R& Q. I& [( T
  毛泽东幸存下来的子女仅4个,按年龄大小排列,是毛岸英、毛岸青、李敏、李讷。
# K# B" F8 L( E8 O. G- r2 J
' G, a( a" d( l4 {7 `  毛岸英回到延安的时候,已24岁,但还没找对象,在那个时代,这就算大龄青年了。江青挺关心他,对他的婚事也很热心。她发现抗日军政大学有位姓傅的姑娘,是从北平来的,相貌出众,就邀请她到家里与毛岸英一起吃饭。饭后,江青问毛岸英感觉怎样,毛岸英说觉得还可以。江青兴冲冲地告诉毛泽东。毛泽东听了摇头说:“见一面就定终身,也太轻率了吧?孩子沉不住气,你也沉不住气?你叫岸英来。”毛岸英见到父亲后,说觉得人还挺不错。毛泽东一听笑了,幽默地说:“不漂亮、不聪明你也不会动心,这一条我理解。可是,见了漂亮的就动心,这一条我就不敢理解你了。”毛岸英脸红了,低头不语。毛泽东的口吻变得严肃起来:“除了漂亮,你还了解她什么?理想、品德、性格,你了解吗?她刚从北平来,我们对她不了解。婚姻对你来说,既是终身大事,也关系着我们的革命事业。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呢?一定要慎重,不能轻率从事。”
( y5 H' Z% G6 B. N% c2 M/ e- y
) T$ l6 O" D7 Q* M1 z  一见钟情是不足取的。毛泽东凭着他的人生经验,给儿子的告诫果然有道理。那位傅姑娘因受不了艰苦的生活,很快就离开了延安。毛泽东得知后,很感慨地说:“看来漂亮靠不住,还得靠理想!”5 J$ Z( }0 u! B9 h

! |/ M4 Z& q+ p  M% o  之后,毛岸英在延安认识了烈士刘谦初的女儿刘思齐。两人认识后,彼此渐渐产生了爱情。毛岸英长刘思齐9岁,他对结婚比较迫切,但刘思齐觉得不必太急,不过最后还是被毛岸英说服了。朱德夫人康克清出面找毛泽东保媒,并帮助毛岸英、刘思齐做好了结婚的准备。
5 \' i* u) f3 D6 ]
  ~/ F' }$ R* s6 D  1948年8月,毛岸英、刘思齐一起去见毛泽东,征求意见。毛泽东和蔼地说:“你们俩都同意,我没有什么意见。你们俩接近、交谈,早已给我说过了,我早同意了。结婚后,你们要好好工作,好好学习。”父亲同意了,两人非常高兴。毛泽东又关切地向刘思齐问道:“你正在学习,还没有毕业,现在结婚不怕影响你的学习?”“结婚后好好安排,不会影响我的学习。”刘思齐认真地答道。
0 r  H/ k& |3 _. u7 k! A1 ~$ A1 U+ T' _4 Z
  两个年轻人以为没什么问题了,该告辞了,谁知毛泽东突然问刘思齐:“岸英是1922年出生的,你是哪一年出生的?”“我是1931年出生的。” 刘思齐如实地回答。“你还不到18周岁呀!过几个月满18周岁再结婚吧。反正我同意你们结婚,等一等好不好?”毛泽东建议。两人勉强表示同意,离开了毛泽东办公室。3 D( c: b+ E) \: t8 {9 W3 b5 \

5 M' I3 c' J& K+ v/ N) Q  不一会儿,毛岸英火气冲冲地返回来,他向毛泽东摊牌:“爸,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明天结婚。”毛泽东觉得有些突然,问道:“不是告诉你暂时不要结婚吗?”“我自己的事还是让我自己做主吧。”毛岸英着急了。“你找谁结婚由你做主,结婚年龄不到,你做得了主吗?那就要由制度和纪律做主。”毛泽东也生气了。“岁数不到就结婚的人多着呢。”毛岸英争辩。“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呢!我们的纪律你不遵守谁遵守?”毛泽东生气了,“我再说一遍,思齐不满18岁就不许你们结婚!”
( P: a0 ~6 i* V# h6 j1 ?7 }" c* N7 G, G; A
  毛岸英气得脸色发白,转身就走。毛泽东气得围着办公桌转了三圈。' b( R" P- `9 N, A& S& q( H
* {3 J  z6 Q  I( o- p
  毛岸英回去后,躺在床上,越想越窝囊,就哭闹起来,谁也劝不住。江青得到了报告,但觉得自己是后妈,不便于出面劝说,只好说:“这事还是让他爸爸出面劝吧。”警卫员马上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听了更为恼火,大步走到毛岸英的门口,大吼一声:“毛岸英,你想干什么?”这一嗓子出来,毛岸英屋内立刻鸦雀无声了。6 [' o. ~% l2 I9 r2 b
6 n" D' N+ C% O  P/ i& r  j
  过了一小段时间,毛泽东在村边散步,截住了试图躲着他走的毛岸英,关心地问:“结婚的事想通了吗?”毛岸英低着头说,“想通了,是我不对。”并说刘思齐也想通了,两人已商量好,过年以后再结婚。毛泽东听了很满意,表扬说:“这才像我的儿子么。”4 m! p0 p! ~  {5 _3 j% ?6 N/ q
* F) s' A0 ~$ t- z2 ]4 [; Y1 v
  一年过去了,毛泽东已举家进驻了中南海。1949年10月,毛岸英和刘思齐商定了结婚的日子,并去告诉毛泽东:“爸爸,我们商量好了,准备在星期六下午结婚,不知道您同意吗?”“我同意,就这么定了,星期六下午结婚。你们准备怎么办婚事呀?”毛泽东表态后又问。“我们商量了,越简单越好。为了不给爸爸添麻烦,我们的婚礼在情报部举行,暂时也住在那里。我们都有随身的衣服,也有现成的被褥,不用花钱买东西。”毛岸英回答。1 G, h, p& y( l' Z6 {+ V
( \5 |; E: O8 P# {2 Q1 h8 y
  毛泽东听了高兴地说:“不花钱办喜事,这是喜上加喜。浪费可耻,节约光荣,还是应该艰苦朴素。” 他想了想又说,“你们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我请你们吃饭。你们想请谁就请谁。你跟思齐的妈妈说,现在都是供给制,她也不要花钱买东西了。她想请谁来都可以,在我这里吃顿饭。”他看过贵宾名单后,亲手填写了大红请帖,请朱德夫妇、刘少奇夫妇、周恩来夫妇、蔡畅夫妇等出席喜宴。# S: |! k' _2 f+ G- X" p5 z0 X# l1 T

! {! y8 {3 O+ z; X9 x4 v/ n  10月15日,星期六晚上七八点钟,简单而热闹的婚宴开始了,江青、张文秋、毛岸青、李敏、李讷、李云露、王博文都来了,气氛喜庆。毛岸英夫妇将要告别时,毛泽东送给他俩一件旧呢子大衣,并风趣地说:“我没有别的东西送你们,这件大衣,是我在重庆谈判时穿的。白天岸英穿上可以防寒,晚上可以当被子盖,你们俩都有份。”
' I6 f5 b3 z4 \/ x; F  }; m4 p9 h
' {/ w# K8 w7 U* w  一件旧呢子大衣,这就是共和国最高领袖给新婚儿子儿媳的礼物!当然,单从纪念和象征意义而言,没有什么东西比它更能表达毛泽东对儿子儿媳的殷切期望和爱了,它代表的不是物质,而是别的家庭所没有的独特革命经历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毛岸英夫妇心中肯定明白慈父的一片爱心,他们高兴地收下了。
. h- w+ \# K" S9 |
2 D- V* Z# y) o% E$ D9 Y( G  28年前,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时就“不作俗人之举”,现在革命胜利了,条件也好了,毛泽东已是国家最高领导人,毛岸英又是他的长子,婚礼搞得排场些,也在情理之中。但毛泽东仍坚持“不作俗人之举”!
( W" q+ y* ~3 A/ J
. ^6 [- A* ?/ X) T, F8 ~' N, T* C/ l+ S  据说,乾隆皇帝曾把他与圣贤皇后所生的公主嫁给了孔子第七十二代孙、“衍圣公”孔宪培,以示尊孔。曲阜孔氏族谱中有“七十二代宪培,字养元,号独斋,高宗以子妻之”的记载。据民间传说,这位公主备受乾隆皇帝宠爱,她脸上有一块黑痣,看相的说此痣主灾,破灾的惟一办法是嫁给比王公大臣更显贵的人家。而这样的人家在当时只能是孔子后裔“衍圣公”。乾隆皇帝让公主认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于敏中为义父,然后以于家第三女的名义嫁到孔府,人称“于夫人”。公主结婚时,带的衣服首饰多达一千多箱。乾隆皇帝为她置办的嫁妆价值连城,往孔府运了3个月才运完。至今,孔府中收藏的许多珍宝古玩都是“于夫人”成婚时陪送去的,其中“商周十供”是我国现存惟一的商周时期的全套祭祀供器,为国宝中的极品。孔府为了迎娶公主,大兴土木,扩建的内宅后花园,比皇家后花园的规模还大。乾隆皇帝曾八进孔府,祭拜孔子,看望女儿。" k. n7 w) r$ V* V3 p1 v* B: V  e' d5 R

7 M5 e' v- Z, s, o( z. t$ j  出于巧合,毛泽东也把女儿嫁给了孔家。不过,毛泽东嫁女,既没有乾隆皇帝嫁女那样的嫁妆,也没有那样的排场。李敏在北京师范大学上学期间,与就读于北京航空学院的高中时期的同学孔令华恋爱了。他的父亲是解放军中将、沈阳高级炮兵学校校长孔从洲。
+ |  p, _0 f! \. {& h- |/ |4 Q5 ?. p7 N4 P. l( q) w' U7 O/ F+ y
  李敏征求父亲的意见。毛泽东没有门当户对的陈腐观念,但他用心地帮天真的女儿把关。他问小孔的父亲是哪个,在哪里工作。李敏回答不上来,说自己没问过,孔令华也没有说过。毛泽东乐了,反问:“家长干什么你都不知道,怎么跟他交朋友呢?”李敏有点不理解,也反问:“我是跟他交朋友,了解家长干吗?”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告诉女儿,还是要问一问,了解情况。李敏把了解的情况告诉父亲,他笑了,连说对孔从洲将军熟悉。李敏小声问父亲是否同意,他微笑着说:“好,好。”7 @$ h- ^0 F( r0 s
# ?- y3 M9 v! a
  细心的毛泽东并未“乾纲独断”。一天,毛泽东告诉李敏:“你们的事是个大事,我同意了,还要征得你妈妈的同意。如果你妈妈没的意见,你就跟小孔去见他的父母。俗话说,丑媳妇也要见公婆哩!我的娇娃不丑,更要见公婆。”按照毛泽东的吩咐,李敏和孔令华到南昌见了贺子珍。贺子珍说:“你爸爸同意,我也同意。”这样他们的终生大事就定下来了。7 h9 n5 z0 s% Y, Y

5 E) ^6 {) j: ]3 _5 @, S  1959年,正在读大学的李敏和孔令华商定了婚期。毛泽东恰巧在庐山开会。他两次从外地打电话,又专门写信,要求等他回来主持。8月下旬,毛泽东一回到北京,就与李敏、孔令华讨论举行婚礼的事,并定下日子。29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家中,亲自主持婚宴。事前,他专门把来京开会的亲家孔从洲接到中南海。婚宴简朴而热闹,洋溢着欢快气氛。毛泽东举杯对女婿说:“不用忧来不用愁,二人心意两相投。”逗得众人笑了。
8 P3 v  q0 k" p  o7 m/ c2 q9 j4 o+ t! H( q
  婚宴结束后,毛泽东高兴地与来宾照相,和女儿、女婿合影留念,然后请孔从洲到他书房聊天。孔从洲是孔子旁系第七十五代孙,属“祥”字辈。他是杨虎城将军的爱将,“西安事变”时担任西安城防司令。毛泽东对孔子情有独钟。1920年10月,他从北京赴上海途中,曾专程去曲阜拜谒孔子故居和墓地,还去了孟子的出生地凫村。毛泽东对孔从洲说:“你先人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嘛!我幼年读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套。要不是孔夫子,我连字可能都不认识哩!”他当着表兄王季范的面表扬孔从洲:“他教育孩子很严格的哟,孔令华很好嘛!”“今后两个孩子婚后一定会处好的。”
6 Q* F# ?# y; K8 H% c7 ?% Q$ h% @# T6 {7 s+ r
  李敏的婚礼十分简朴。洞房的家具如书柜、写字台、桌子、靠背椅子、衣柜、大床,都是从仓库里临时借用的旧物。床上铺的褥子是旧的,用白色的大床单盖着,上面摆放着两套夹被,套着白色的被罩。毛泽东花了400元钱摆了三桌喜宴,每桌只有八个菜,鸡、鸭、鱼、肉和素菜。孔从洲把随身带的70元钱掏给李敏,以示祝贺。江青在庐山休养,事前送给李敏一块纯毛料子作为贺礼。李敏用她平时积攒的45元零用钱,给孔令华买了一件衬衣、一条毛料西裤、一双皮鞋,连件上衣都买不起了。她自己则穿着以前做的无袖无领的连衣裙结婚,孔令华上街花三毛钱给她买了一枚胸针别上,巧妙地掩饰住了连衣裙的缺点。
& q& s+ N6 w- q& l
* h' D) L  W" M+ @. a, S* T2 Q, b9 U  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纵览历史,皇帝的女儿在婚后生活幸福的没有多少。原因之一是公主贵为“天子”之女,属“金枝玉叶”,往往位尊气骄,很难与丈夫和婆家人相处好。特别是公主与丈夫和公婆之间有“君臣”之分,相互之间是“君臣”之礼为先,普通家礼为后,容易产生磨擦。毛泽东熟读史书,很了解这一点。为了使女儿婚后家庭幸福,他提前给女儿上教育课,打“预防针”,教她如何调整“公主”心态,避免因此产生家庭矛盾。
0 i' f3 W2 v$ T6 I# J; Y
4 l' ~, D4 w! P+ _" u. x  不过,毛泽东对女儿既不板起脸来生硬说教,也不罗列历史典故。他采取“寓教于乐”的巧妙方式,让女儿在欣赏传统戏剧艺术的同时受到启发。
( ]5 e2 e6 t9 J+ {& ?% x$ G/ M4 ~" u" a* p- T3 T$ I4 @1 f9 O6 S
  据李敏回忆,毛泽东一再让她看京剧《打金枝》。这个戏讲的是唐代宗之女升平公主,嫁给汾阳王郭子仪第六子郭暧为妻后发生的事情。: F+ _  R+ @6 o
- \* s: `. ]- a+ C
  郭子仪是中唐名臣,平定“安史之乱”时,屡立大功,史家评价他对唐朝有“再造之功”。唐代宗对他十分倚重。他有八子七婿,都出身显贵。不过,按照唐朝的礼仪制度,婆媳相见,公婆要拜公主,公主则拱手不答。夫妻见面,也得先行君臣之礼。“驸马”郭暧年少气盛,对此看不惯,但因为是新婚,也没有发作。
8 p3 q7 f: ]. a; S! o+ o8 l/ z
1 s* R1 R/ N' f3 g  一日,郭子仪出镇邠州,正赶上郭暧的母亲过七十岁生日。八子七婿、文武百官及东宫太子都前去拜寿。公主以君臣有别,说什么也不肯去给婆婆拜寿,使郭暧在众兄嫂姐妹面前丢尽了脸。他羞愤地离席回家,踢坏红灯,怒打公主,并在气头上说:“你倚仗着你父亲是天子吗?我父亲还不屑做天子呢!”$ R9 N: l0 l) n' p5 z! h( o0 ]0 m
# J' F$ I3 i  h0 q7 {
  公主挨打,那还了得!她一气之下跑回宫去,哭哭啼啼,要父皇、母后为她做主。郭子仪闻讯,又急又怕,绑子上殿,请唐代宗发落,自己则跪在一边请罪。唐代宗不是一个糊涂的皇帝,他急忙命人扶起郭子仪,笑道:“不痴不聋,做不得阿家翁。儿女闺阁中语,不必挂怀。”他一边下令给女婿松绑,一边劝女儿跟丈夫回府:“他父亲实是不屑做天子,要不然,天下岂是我家所有?”
% r4 r8 \- j" |/ t: t
# G: N. G' x+ {5 l& n+ d  郭子仪回府后,严厉地训斥了郭暧,又令仆人打了他几十板,教训他出言“犯上”。双方家长都采取高姿态,分别批评了自己的孩子,终于使小夫妻重归于好。) [& A& n# j  \

0 c) U2 G" U0 d) S! {7 D' I( j  毛泽东很喜欢看《打金枝》。从解放战争时期到建国后,晋剧、黄梅戏、豫剧、京剧的《打金枝》,他都看过,有的不止看过一次。1957年,他在中南海怀仁堂看《打金枝》时,对身边的周恩来和彭真说:“郭子仪的儿子与皇帝的女儿结婚后闹矛盾,两人都各自批评自己的孩子,矛盾很快解决了,这很好啊!”9 ], h( G" X/ y& W, g! f

4 T: \3 @+ p" @+ {+ r& K  李敏、孔令华夫妇之间,也不是没有发生过矛盾,但他们婚后生活和谐,家庭幸福,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毛泽东用心良苦的教育。对此,李敏回忆说:“我爸爸当初一再让我看《打金枝》这出京戏,意在让我明白自己婚后该怎样对待令华及他家里的人。”
5 v7 \' E8 N! M0 Q5 @, f# w' ^# v) B7 m# m6 r
  毛泽东年轻时就反抗封建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由。他支持女儿的选择,帮女儿当好参谋,不包办、不强迫,对女儿辈的其他青年,也同样关心。李敏告诉他,她的一个女同学爱上了一个男孩,女方的家长是部长,男方的家长是工厂的党委书记。双方家长都觉得家庭地位相差太大,坚决反对他们恋爱。毛泽东听了以后说:“娃儿们的事,当家长的不要去管那么多。像我娇娃一样自由多好!”那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后,毛泽东还向李敏问他们的情况。听说他们有些经济困难,一时还没有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时,毛泽东乐呵呵地说,“我来支援他们”,“我有稿费嘛”。从此,毛泽东每月都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40元钱,由李敏转给他们,供他们学习、生活,直到他们完成大学的学业为止。
5 G' @# _$ d1 M4 h
8 ]9 K* M$ R0 v' g0 G7 Y6 K  毛岸英举行婚礼的时候,比他仅小一岁的毛岸青还没有女友。毛岸青谈恋爱一直不太顺利,毛泽东知道后,告诫他:“你谈恋爱找对象,就不要说你是毛泽东的儿子嘛!你就说你是中宣部的翻译不是很好嘛。我劝你找一个工人和农民出身的人,这对你可能还有些帮助。你要求条件高了,人家能力强了,看不起你,那就不好了,整天不愉快生闷气,那还有什么意思呀。”
8 r# f% ~! B3 L- C: [/ K3 s! z
0 |% c2 V& `# Y" ~+ w: ~, ]2 L   毛岸英结婚后,毛岸青常到刘思齐家,与她的妹妹邵华逐渐熟悉起来。随着交往的增多,他们之间有了感情。毛泽东知道后,非常关心。1960年,毛岸青在大连疗养,不久邵华也因病休学来此疗养。毛泽东在给毛岸青的信中写道:“听说你同少华通了许多信,是不是?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少华是个好孩子,你可以好好同她谈一谈。”这一年,毛岸青与邵华在大连结成夫妻。8 K7 d4 J) t1 |& M6 t# J! s

' C9 x4 C+ z  `( Z  如果说李敏的婚姻很美满幸福,那么李讷的婚姻就有些曲折了。李讷1959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到解放军报社当编辑,后来当了总编。她性格内向,独来独往,一般人不敢高攀她,加之毛泽东希望她在工农群众当中找对象,所以年近三十还未找到意中人。1970年,李讷随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人员下放到江西进贤县的“五七”干校,在那儿与中共中央办公厅内部招待所的服务员小徐相爱。小徐中学文化程度,工农家庭出身。江青感到他们两人之间差距太大,坚决反对。李讷没有听从,请求父亲批准自己的婚事。毛泽东从来就反对门第观念,他觉得女儿的选择很好,应当尊重,在女儿的报告上批示“同意,转江青阅”。李讷的婚礼是在江西省进贤县的“五七”干校举行的,婚礼非常简朴。毛泽东送给他们一份独特的礼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他们结婚后继续在农场生活。遗憾的是,由于两人的经历、兴趣、爱好、性格、思想等毕竟相差太远,婚后一年多便分居,后来离婚。4 e. f* D( Z  T1 |' ~! L$ f  u

/ n# \  k) U; e( k  毛泽东还有一个特殊的女儿刘思齐。毛泽东对她的关爱不亚于亲女儿。
3 A  U+ W. X: n+ z8 Y
+ W# T3 h/ c/ k( h  在妇女丧偶后再嫁的问题上,毛泽东是个开明的人。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就批判过禁止寡妇再嫁的封建节烈观。延安时期,他支持弟媳周文楠再嫁。毛岸英牺牲后,刘思齐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人。她这辈子如何生活,成为毛泽东的大心事。毛泽东主动考虑刘思齐的再嫁问题,希望她找到幸福,组成新的家庭。不过,考虑到她对毛岸英的感情很深,毛泽东没有马上向她提出这个问题。
$ g1 Y! j2 e& m$ d9 \" ]# B3 I) `
  一晃近10年过去了,刘思齐仍孤身一人。毛泽东很为她操心,希望她能再婚,但又不便于直说,只好趁着她和李敏、李讷在一起的时候说:“你们可以考虑找对象了。”孩子们害羞地议论一番:“上哪里去找啊!”“我们找不着哇!”刘思齐也跟着议论。毛泽东见不奏效,后来干脆直说。刘思齐给毛岸英扫墓回来后,毛泽东对她说:“思齐,你还年轻,前途还远得很,你不能这样过一辈子。俗话说,少年的夫妻老来的伴。将来老了,也要有个伴嘛。老来没伴,好凄惶啊!”刘思齐听了,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u9 |! R$ p& K

. G5 B6 I3 t0 T: b4 u  毛泽东平常不愿提及让她伤心的事,而这次却没顾及,继续说:“我知道你对岸英的感情很深。但望门守节从一而终,这都是封建的东西。岸英不赞成,爸爸也不赞成。你年纪轻轻的,就这样孤苦伶仃地生活,爸爸心里很难过。让爸爸给你找个对象吧!”2 L! i/ R; g, o+ A( N' @0 Z

8 E' q9 p+ u& {2 P8 Z8 e  1961年1月,毛泽东又给刘思齐写了一封信,劝她下定决心结婚:
2 K( y* f- T1 K4 Z: n$ X4 j! t
2 ?! C; R8 n1 M5 p- \- v- B  女儿:
4 j4 S5 a: [% j8 O6 X6 d8 C% P0 x! w' _: G
  你好!哪有忘记的道理?你要听劝,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高不成低不就,是你们这一类女孩子的通病。是不是呢?信到,回信给我为盼!
( d2 x; M. I' E) A+ U7 S5 T- @% h0 e% _
  空军学院的一位领导同志来见毛泽东,听说毛泽东在为刘思齐物色对象,推荐了教员杨茂之。毛泽东仔细询问了一些情况,感到满意。他建议刘思齐见面。
$ ~" l/ P" q+ U: v4 e" g( m2 l3 B* _) B7 Y- J  y, m
  刘思齐和杨茂之早在苏联留学时就见过面,但交往不多。这次在毛泽东的关怀下,他们交往多了起来,并相亲相爱了。毛泽东知道后很高兴,他送去600元钱,让刘思齐的母亲张文秋为女儿买嫁妆。1962年,即毛岸英牺牲10多年后,刘思齐和杨茂之举行了婚礼。毛泽东亲自写了一首诗相赠,还送了300元钱,说:“我又不上街,不知买什么东西,你们根据需要买一件礼物吧。”毛泽东怕刘思齐结婚后不好意思再来见他,叮嘱她:“你不是我的儿媳妇,还是我的女儿嘛!”结婚后刘思齐(改名刘松林)常来看望父亲,与他拉家常。有一次,父女俩谈到了人的生死问题,毛泽东说:“我死之后,你要是想念我,就到我的坟上来看看。”
 楼主| 发表于 2007-4-21 13: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做普通的人9 c5 `' ?% u) c' J9 |1 l

# T' l# K& \: c) V2 C' N  毛泽东是子女们的父亲,更是国家的领袖和人民的公仆。他把对人民的责任和对子女们的责任结合在一起,把对子女们最大的父爱,化为对他们极为严格的要求。
% @+ R+ C3 l+ b7 t5 h
( o" X  }% x% ^; T1 J  他三番五次告诫子女们和侄子辈:“任何时候都要记住,你们是我毛泽东的子女,处处、事事、时时都要夹着尾巴做人。” “要夹着尾巴做人,做一个普通的人。”: Z" m) [; K3 K( D' i
6 X+ T! A$ {# L
  他不愿意子女们依靠他的威望和地位在社会上生存,不允许他们以他的名义和权力去寻路子、谋私利。他告诫他们:“靠毛泽东不行,还是要靠你们自己去努力、去奋斗。不要把我挂在你们的嘴边上去唬人。”: @1 h$ h! r! j6 O; I/ O+ G  d
( p" }; `; U) |3 C4 B/ w3 Z
  他对李敏说:“告诉人家你是解放军的干部,也不要说是毛泽东的女儿。”他写信给想转学的刘松林说:
7 k8 |8 `- W% ~+ w( H5 p" v, V# L3 j2 W7 G
  思齐儿:……转学事是好的,向组织申请,得允即可。……不论怎样,都要自己作主,不要用家长的名义去申请,注意为盼。
, g3 p; U% _# l; P+ Y" g. K. |# ^/ V0 \% F+ K, `
  李敏、李讷上中学,开学报到的那天,学校发了学生登记表,要求填家长的姓名。毛泽东对保健医生王鹤滨说:“既然是你带去的,家长当然就是你了。”李讷生病住院,要填写姓名,她就填了“沈娟”,说是毛泽东身边保卫人员沈同的女儿。
+ X1 T* {- q' S2 J
( V' V2 J( V( F4 t6 x  对于子女的生活安排、工作去向,毛泽东从不干预,从不为子女说任何话,完全由组织上处理。
1 H( H: \+ z  R. l/ X6 ]4 J
( X4 Y1 _& G$ `) s2 {* _  他多次对孩子们说:“干部子弟是一大灾难。”他担心干部子弟们会因为父母的地位而飘飘然,会借着父母的权势目中无人,甚至目无法纪,以权谋私,害国害民。, f' k! w" g+ R  s9 _

% I; _- N! ^: t- l2 n# D  在与江青婚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毛泽东对江青要求也很严格,不让她抛头露面,也不给她安排高级职务。直到1962年,江青还只是中宣部文艺处的副处长。
0 o; b. A( B8 _5 S- [' L
  ]$ v4 ?. {% c! ?6 z( j! H  江青身为国家第一夫人,在毛泽东的严格要求下,那时对自己的亲戚要求也较严。1960年,她从姐姐李云露那里得知,在济南生活的同父异母哥哥李干卿感到孤单,要求到北京工作。江青为此专门给李干卿写信,告诉他:
. Y" D) B9 T$ i% ~$ }5 R. I& q/ Q! @- ^: U3 t
  你不要来京,因为找不到职业,你应好好地在目前的职位上工作,能够有工作有饭吃就是好的。至于有人找你的麻烦,你可以完全不理。去年在济南我就和你谈过,只要自己拿稳了,是不怕这个的。你如拿不稳,出了岔子,我完全不能负责任,希望你注意,不可因小失大。我们是劳苦家庭出身,应克苦生活,努力工作!
2 K! L6 X4 D7 F; P1 s2 U0 u  n2 g
  毛泽东不但要求孩子们和群众一样生活,而且从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督促他们这样做,不准搞特殊。
+ w0 R% ~; A3 }  X% X% e6 p) A% ~7 z6 ?. A) u
  毛岸英回到延安后,毛泽东告诉他:“你在莫斯科睡得那么好,一人一个床。到了延安,就是炕上铺张芦席子,底下烧火,不要怕。老百姓有虱子,不要怕,有水就多洗一洗,没水,就用手多捉几个。”还幽默地说:“你过去吃的是面包,回来要吃中国的小米,可养人呐!”
( a6 y$ M& U5 p& a1 s# K: a3 f
8 W1 p* N7 \" ?3 N1 c' G) [* I  毛岸英听父亲的话,脱去了洋装,穿上父亲给他的打了补丁的棉衣,脱去了在苏联穿的大皮鞋,换上父亲送给他的旧皮底鞋,背上一斗小米,到农村去。毛泽东亲自送了他一程,并谆谆告诫道:“岸英,你要和老乡们一同吃,一同住,一同劳动,从开荒一直到收割后,再回来。”毛岸英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很快他就学会了驮粪、刨地、犁地、播种、上山打柴等农活。
! k1 K& r4 t! r4 G& @# j4 l: K. [$ z1 M+ e9 x# h# D. x# ]7 t* w
  1947年,毛岸英在河北阜平县写下了《鞋下一层土》的诗,在注释中他写下了这样的话:6 N6 a/ U: `6 y8 _1 Q, ^" h. m

/ O, B. U0 W+ p' @3 E  我从不希望由于我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儿子,而受到特殊照顾,被“另眼看待”。
: t* J9 B2 S* V+ y
' G; _5 _6 z  \  进了中南海后,毛泽东有时也带孩子一起出去参观,让她们接受教育,但严格要求只能跟在后头,不准她们到工作人员的前边出风头,抢镜头。有一次,李敏随毛泽东去参观,没留神挤到了工作人员的前边。毛泽东发现后看了她一眼。李敏没解其意,以为是自己衣冠不整,就还站在原位没动。毛泽东又扭过头瞪了她一眼,那目光是严厉的。这时李敏才明白,是让她退到后边去。她赶紧退到工作人员的身后。4 Y, W% e( n9 |) A9 ~/ D
$ q2 b# L% S: [
  毛泽东有专用汽车,但孩子们不能随便使用。如使用要按有关规定申请,等候批准。若是生病用车,必须是发烧38度以上,而且是上医院才行。李讷进北京大学读书后,因学校在郊区,离家较远,特别是冬天天短,有时天黑才回到家。但毛泽东不准许派车去接,仍让她和其他同学一样骑自行车回家。有一次,卫士长李银桥悄悄地派车去接。毛泽东发现后,严厉地批评了一顿。李银桥争辩:“天黑了,一个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毛泽东生气地反问道:“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别人的孩子独自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呢?”“别人的孩子敌人不感兴趣,毛泽东的孩子敌人可是很感兴趣呢!”李银桥的这番话倒是提醒了毛泽东,但他还是说:“不许接,说过就要照办。”$ l; R* y: O4 G4 K

$ U) n4 [7 N# g' k' e! e/ t, M4 n  毛泽东不准子女们和他一起吃饭,好像不是一家人一样。子女们也不是不想和他一起吃饭。但毛泽东有他的原则:自己吃的小灶,是人民给他的待遇,子女们不应该享受,他们就应该吃食堂。) |2 ^! V) _) J1 ~8 ]

3 m" c( ]' l+ l( }  e  在孩子们吃大食堂前,有一个小插曲。1950年7月的一天,毛泽东发现孩子们的“老三样”早餐稀饭、馒头和咸菜变成了咖啡、牛奶和面包,为此专门召开了一次家庭生活会。参加会议的有江青、李敏、李讷和工作人员。毛泽东严肃地说:“大家晓得,现在国民经济正处在恢复时期。我国刚刚建国,要自觉发扬延安精神。今日我们来检查一下,每一个人是不是都做到了呢?”
6 r& ^1 ^4 a- l1 H! l
, m5 c; \: }. |/ x( F7 l  他看了看李敏和李讷,问她俩在吃饭时,有没有提出过特殊要求。李敏只得承认让炊事员叔叔准备过面包,因为她在苏联吃习惯了。李讷也小声说自己去过苏联,也要求过吃面包。8 M0 ]. k$ P( S; C( N
, Y/ n* D8 y9 L5 \  h
  “这怎么可以呢?”毛泽东严肃批评她们,“别人都在吃小米饭、窝头,你们却要求吃面包,这是搞特殊嘛!”炊事员忙为两个孩子辩护。毛泽东生气地说:“她们是我毛泽东的孩子,也是全国劳动人民的孩子,绝不准许搞一点点特殊!现在全国人民每星期都能吃上面包吗?不能么!我毛泽东的孩子更要自觉!”
, n* P/ I6 i" C: |* f( x" T
: U$ L3 t& y; i$ `  李敏边解释边表态:“我在苏联一直吃面包,认为这就是饭,不知道这样做就是搞特殊。今后我一定要注意,一定要按爸爸的话严格要求自己。”李讷边擦眼泪边说:“爸,我改。”毛泽东听了很高兴。他对李讷说:“你在陕北是吃过黑豆的,现在总比那时强得多嘛!莫哭了,今日我给你们的伙食重新规定个标准,不准许随便改动。”过了段时间,两个女儿吃大食堂去了。6 N- M8 L( V1 d% v4 u

4 g4 `1 ]' R0 s# a# X  1958年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饥饿的阴云笼罩着中国。当时李讷正在读大学,在学校里吃住,两三周回家一次,她每天也在挨饿。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知道后,悄悄给她送去一包饼干。事情很快被毛泽东知道了。他把李银桥叫去,严厉责问道:“三令五申,为什么还要搞特殊化?”“别的家长也有给孩子送东西的。”李银桥低声争辩。“别人可以送,我的孩子一块饼干也不许送。谁叫她是毛泽东的女儿!”毛泽东拍了桌子。
0 {2 ?% G( s2 T: V/ T- R
. _( @" h& u- A. a# m% M5 d  又过了一段时间,李讷来到毛泽东卧室,汇报完学习情况后说:“我的定量老是不够吃的,上课肚子老是咕噜噜叫。”毛泽东安慰她:“困难是暂时的,要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要带头、要宣传、要相信共产党。”说完,他拉着女儿的手共进晚餐。
4 H: F( s1 Y" ^" w+ d3 b0 x, M8 t
5 _/ m9 |7 q; S- Y8 T  李讷看着桌上的四菜一汤,连说“真香”。看到女儿垂涎欲滴的样子,毛泽东说:“吃吧,快吃吧。”饥饿难耐的李讷旁若无人地狼吞虎咽起来。最后,连残羹剩饭都消灭了。饭菜吃光了,她还觉得没有吃饱,问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叔叔,还有汤吗?把这盘子涮涮,别浪费了。”工作人员忙给她找来一个用小麦面和玉米面蒸的馒头,李讷擦了擦盘底吃了,然后又把冲盘底的开水喝了。江青心疼地回到卧室掉泪。工作人员们也忍不住了,一起为李讷求情。毛泽东一挥手,说:“不要说了。我心里并不好受,她妈妈也不好受。我是国家干部,国家按规定给我一定待遇。她是学生,按规定不该享受就不能享受。”停了停,他又说:“同全国人民比较起来说,她还算好一些。”“还是那句话,谁叫她是毛泽东的女儿呢?还是各守本分的好,现在这种形势尤其要严格。”
" p  Q  f1 q9 }* L5 o
& ?; m) z/ @- k8 d  建国初期,毛泽东月薪404元,养着李敏、李讷、刘思齐、毛远新、王博文。他十分节俭。女儿上大学后,每月生活费只给26元(除去星期日,每天平均1元),其中交学校饭费15元,剩下的就是车钱、书本钱和零花钱。几十年后,李讷回忆说:“当时家里规定,不许多要一分钱。有时不够跟别人借,下个月再从26元里还。好多同学都以为我是‘大款’,主席的女儿嘛!同学们向我借钱,借上10元我还能勉勉强强地过,再借第二次,我自己都得跟别人借,我还不能告诉他,告诉了他也不会相信,其实我自己连饭费都交不上了。后来,有一个当年的同学对我说,真想不到,那时我跟你借钱,还以为你多有钱,原来你也是很困难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4-21 13: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永远恋家的人
9 K9 @1 G6 v  q
7 `" ~3 w5 ]3 S0 G  毛泽东是个十分恋家的人。在建国后的很长时间里,家庭给了毛泽东温暖,孩子们给毛泽东带来了欢乐。: }% \3 t$ S" W- f% E4 s7 j
% e5 i7 |! G- t6 b' ~: n
  毛泽东爱子女们,子女们也深爱着他。李讷看着父亲发福的样子,说爸爸的肚皮像西瓜,引得全家开怀大笑。李讷、李敏和毛远新、王博文在家里养了一些小宠物,天天逗着玩。有一只大公鸡竟大胆地钻到毛泽东床底下打鸣,着实把小姐弟几个吓了一跳。' |! ?$ r9 t5 [

( K+ \9 y! s4 W% c' S   1954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61岁生日。李讷自己动手,想绣个手绢作为礼物。但翻来倒去,怎么设计都觉得不够好。父亲的生日过去了,礼物也没拿出门去。李讷不甘心,又补做了一个。她用丝线在圆形的硬纸上编织起来,做成一个非常精致的小书签,一面画着寿桃,一面写着“送给亲爱的爸爸”。5 u: v. i2 G7 S8 n8 @# d% c; k+ r

4 o/ _9 i- H; @6 I, T4 U2 ~  毛泽东收到女儿姗姗来迟的礼物和一封充满真情的信:: Z6 s2 z8 d1 G
& n/ d: m5 v' B  o/ E* N) ~
  亲爱的爸爸:
9 v3 _) O1 }: `  v( L
; Y" P2 h; ~, E- H/ ]8 ?  你正在睡觉吗?一定睡得很香吧?
* G% i& L: R5 w. ^: f
+ n2 i  d: @8 Y2 F/ k  \  你一定奇怪,我为什么突然要写信给你。事情是这样:在你生日的时候,我想给你送礼,一块手绢还没有绣成,你的生日就过去了。而且也绣得很不好,于是我就没有送。因为我知道你不会生气,你是我的好爸爸,对吗?这次妈妈的生日就要到了,就趁此补补吧。我送的东西也许你不喜欢,但这是我亲手做出来的。东西虽然小,但表示我的心意:我愿我最亲的小爸爸永远年轻,慈祥,乐观,你教导我怎样生活怎样去做人,我爱你呀!小爸爸,我愿你永远活着和我们生活在一起。3 ]1 \$ w$ Z% u* F

* p* w/ e8 k8 O# B  吻你 热烈爱着你的女儿讷 一九五五、二、八9 b9 T/ i' t; r( u+ h7 `

6 [: }) x3 W' r) ^0 k9 F, o! K  毛岸英牺牲、毛岸青有病,两个女儿成了毛泽东贴身“小棉袄”。有时毛泽东、江青夫妻之间有了小矛盾,女儿们就赶来为他抚平心中的火气。9 W4 `, W! z0 ~4 W3 Q0 l3 F; W2 @! n) M% j
$ I7 P0 Y5 e' B3 w
  李敏回忆,1954年冬,毛泽东因为江青执意要给他做一件丝棉背心而生气。江青把李敏找来,劝说固执而过于节俭的丈夫。李敏拉着爸爸的手,在南海岸边洁白的雪地里散步。毛泽东一生喜欢雪,望着茫茫雪海,他心情好了,气也消了。女儿示意卫士们也跟着在雪地里挨冻,毛泽东发觉了,笑着拉着女儿的手“打道回府”。这时,他看到女儿没有穿大衣,冻得手发凉,马上说“我的娇娃受冻了”,伸出右臂把她揽在温暖的怀里。毛泽东有不顺心的事,也给她说。7 }% G7 u& s( k% \7 e

* Q8 o; I! m: n8 r  李敏的儿子出生后,毛泽东很高兴,有空时常到女儿家逗外孙,有时还抱抱亲亲小家伙。他还和亲家孔从洲合作,给小外孙取了个革命的名字“孔继宁”,希望他继承老一辈的革命事业。; ^: b2 I) N" r0 x, Z! {
) k9 T$ Y( z- U- Z
  建国初期,江青还是比较关心毛泽东的。据卫士回忆,江青看到毛泽东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十分疲倦,就设法让孩子们拉他出去散步,或者自己和卫士们陪他打一下麻将。有时,她让毛泽东去看电影,他不愿意去,江青就说:“看一看吧,你不看,小鬼们也看不上。”毛泽东听了,就去看电影了。
& |# x4 m0 @, L9 m/ j5 V" B! s
! z2 B; T9 U4 ?5 }  s3 i, `  不过,毛泽东与江青生活经历不同,生活品位、生活习惯和政治修养也不一样。1956年,毛泽东已62岁,依旧爱吃红烧肉。江青考虑主席的年纪大了,肥肉吃多了不好,胆固醇高,容易造成血管硬化,出现血栓,不让厨师再做了。卫士们也有同样的想法。毛泽东没吃到红烧肉,很生气,等弄明原因后说:“我吃饭不要她管,今后我吃我的,她吃她的,就这么办了。”从此,两口子虽仍在一个餐桌上用餐,但各人是各人的菜。不过,厨师端上为毛泽东做的菜,江青仍坚持夹几片尝尝,看做得好不好。而江青的菜,毛泽东从不动一筷子。他就是这么倔。
3 F. G( s( s0 R4 M. c8 O# S& Q% G3 R1 g0 E
  毛泽东是个十分恋家的人。在建国后的很长时间里,家庭给了毛泽东温暖,孩子们给毛泽东带来了欢乐。
$ I5 s# ^" }# G& c! M$ G
0 }9 g: ?, F1 _+ B  毛泽东爱子女们,子女们也深爱着他。李讷看着父亲发福的样子,说爸爸的肚皮像西瓜,引得全家开怀大笑。李讷、李敏和毛远新、王博文在家里养了一些小宠物,天天逗着玩。有一只大公鸡竟大胆地钻到毛泽东床底下打鸣,着实把小姐弟几个吓了一跳。
: {; Q4 D6 S) e 3 V; z3 T, E, g  o3 Q0 i
  1954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61岁生日。李讷自己动手,想绣个手绢作为礼物。但翻来倒去,怎么设计都觉得不够好。父亲的生日过去了,礼物也没拿出门去。李讷不甘心,又补做了一个。她用丝线在圆形的硬纸上编织起来,做成一个非常精致的小书签,一面画着寿桃,一面写着“送给亲爱的爸爸”。* c4 B  n; s, b2 c

  e* H) q3 \( b5 |+ R$ G9 [  毛泽东收到女儿姗姗来迟的礼物和一封充满真情的信:' @0 L7 r  l& _/ s
+ q+ ~; d2 \, q* y& F! B
  亲爱的爸爸:8 E- V9 n% I4 {5 U

4 D" |6 ]2 ~, E; ^  你正在睡觉吗?一定睡得很香吧?
. f2 q" T, ^9 D. V- c
, |- R* Q" ^' N. o  你一定奇怪,我为什么突然要写信给你。事情是这样:在你生日的时候,我想给你送礼,一块手绢还没有绣成,你的生日就过去了。而且也绣得很不好,于是我就没有送。因为我知道你不会生气,你是我的好爸爸,对吗?这次妈妈的生日就要到了,就趁此补补吧。我送的东西也许你不喜欢,但这是我亲手做出来的。东西虽然小,但表示我的心意:我愿我最亲的小爸爸永远年轻,慈祥,乐观,你教导我怎样生活怎样去做人,我爱你呀!小爸爸,我愿你永远活着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 {% m( n, V0 j" `$ Q% I7 S
  B4 N9 |% b6 M% U" c! }5 A
  吻你 热烈爱着你的女儿讷 一九五五、二、八
4 n0 |. |2 |" q6 z) s! D; ?
* i9 l0 Y3 y" @! X* H3 R7 B  毛岸英牺牲、毛岸青有病,两个女儿成了毛泽东贴身“小棉袄”。有时毛泽东、江青夫妻之间有了小矛盾,女儿们就赶来为他抚平心中的火气。
8 e0 T9 F- g; _% ~7 h" X3 R- t1 A4 u
  李敏回忆,1954年冬,毛泽东因为江青执意要给他做一件丝棉背心而生气。江青把李敏找来,劝说固执而过于节俭的丈夫。李敏拉着爸爸的手,在南海岸边洁白的雪地里散步。毛泽东一生喜欢雪,望着茫茫雪海,他心情好了,气也消了。女儿示意卫士们也跟着在雪地里挨冻,毛泽东发觉了,笑着拉着女儿的手“打道回府”。这时,他看到女儿没有穿大衣,冻得手发凉,马上说“我的娇娃受冻了”,伸出右臂把她揽在温暖的怀里。毛泽东有不顺心的事,也给她说。
& _& V- l" C4 d' r6 l
2 _( @% C/ d; l, Z  李敏的儿子出生后,毛泽东很高兴,有空时常到女儿家逗外孙,有时还抱抱亲亲小家伙。他还和亲家孔从洲合作,给小外孙取了个革命的名字“孔继宁”,希望他继承老一辈的革命事业。4 C7 A9 @7 B$ b, o
5 q5 z7 S: e4 T, H" o
  建国初期,江青还是比较关心毛泽东的。据卫士回忆,江青看到毛泽东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十分疲倦,就设法让孩子们拉他出去散步,或者自己和卫士们陪他打一下麻将。有时,她让毛泽东去看电影,他不愿意去,江青就说:“看一看吧,你不看,小鬼们也看不上。”毛泽东听了,就去看电影了。3 I( |- d8 i# R; e" L- o

6 W; n9 v$ H* ]9 ^. H3 k  不过,毛泽东与江青生活经历不同,生活品位、生活习惯和政治修养也不一样。1956年,毛泽东已62岁,依旧爱吃红烧肉。江青考虑主席的年纪大了,肥肉吃多了不好,胆固醇高,容易造成血管硬化,出现血栓,不让厨师再做了。卫士们也有同样的想法。毛泽东没吃到红烧肉,很生气,等弄明原因后说:“我吃饭不要她管,今后我吃我的,她吃她的,就这么办了。”从此,两口子虽仍在一个餐桌上用餐,但各人是各人的菜。不过,厨师端上为毛泽东做的菜,江青仍坚持夹几片尝尝,看做得好不好。而江青的菜,毛泽东从不动一筷子。他就是这么倔。0 H3 w5 A6 k# c$ K. i$ |* ~4 C' c
+ x( n( x) s4 w' m2 ~. Y* |. k& ]
  毛泽东不修边幅,过于节俭,有时顾不到形象。江青则爱整洁,注意穿着,有时管管毛泽东。毛泽东有时领情,有时不领情。江青爱唠叨,说毛泽东改不了农民习惯之类的话。毛泽东听了很生气:“我就是农民的生活习惯,我本来就是农民的儿子!”
2 Z, f2 D9 B5 k% }, D
3 R, E5 w1 H0 I2 J0 |* C; u+ c  建国前后,江青先后几次去苏联治病。1956年,江青在苏联治疗子宫颈瘤,苏联医生告诉她一年之内不能同房。江青说:“我们早就不在一块,我同毛泽东同志是政治夫妻。”此后,由于江青长期处于疗养之中,不再像延安时期那样照顾毛泽东,两人之间的夫妻感情逐渐淡漠。1966年以后,二人分居。毛泽东搬到中南海怀仁堂东侧的房子居住,日常饮食起居都是由身边的工作人员照顾,江青则在钓鱼台住。在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中,江青犯了严重政治错误。  z  V9 |. y" `1 R8 X2 e3 B
/ W( ^! J% w1 \* B4 U
  毛泽东是党的领袖,建国后又是国家领袖,他的爱情和婚姻不纯粹是个人的私事。他纵有再多的烦恼,也不能像普通人那样自由地分分合合。他要考虑政治影响,还要征得组织的同意。这是与普通家庭所不同的。! F1 T% M4 ?) Q
+ H4 y1 H& t# D: l3 G, i! I6 w
  孩子们一个个相继离家,独立生活。毛泽东与江青也分居,感情淡漠。这个热闹的大家庭渐渐寂静下来。
- F. X( \8 e; T+ R, Q5 _% {
6 g' p$ }/ z6 f' Z" ]! U' n6 z. i  晚年,毛泽东身体衰老,疾病缠身。孩子们也不在他身边,他们都各自生活,而且进出中南海也很不方便。江青要见他,必须事先向中共中央办公厅负责人提出申请,得到毛泽东同意方可。两人很少见面。有时,他也抱怨江青不疼顾、不体谅他。
6 d6 m$ A7 V0 f1 ^' v) [
7 A. v; v. G  t# ]5 b  毛泽东只能与身边的工作人员朝夕为伴。* n9 C" V- S. f4 u
2 x) ]3 S* n& W' z% y# B
  与现在许多“空巢”的老人家庭一样,毛泽东的内心十分孤独、寂寞,他也希望得到家人的关怀,得到子女们的慰藉和温暖,享受天伦之乐。但是,他不愿意让儿女们看到他的痛苦,而是把孤苦深埋在心中。
# o5 m2 y% g+ V7 C
" l; I% N, J& `; H. n# D" [  “紫禁城”里的毛泽东依旧惦记着儿女们,儿女们也思念着他。1971年,毛泽东参加陈毅追悼会后病倒。李敏赶忙来到中南海游泳池,一进家门,就疾步走到毛泽东床前,忍泪轻声呼唤:“爸爸,我来看您来了。”
4 \1 E, y- ^: Q8 Y! y# q( v
' [" b7 G9 n2 H/ e0 a& p  毛泽东双眼充满怜爱地望着女儿:“娇娃,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你以后要常来看我呀!”
9 _- r: f; y) L% @! F1 z; C
8 h& G" V; x* c9 f# o- V# V  他用他的大手拉着女儿的手,就像1949年3月在香山散步时一样。
$ y3 j0 k0 l1 o: x- e/ F
' i: \& q; ], f9 G. p  1976年9月8日,毛泽东在他去世的前一天,又见到了来看他的女儿李敏。他一下子认出了女儿,用枯瘦的大手握着女儿的手:7 j: j5 }0 M4 n7 g

% u. h' N3 s0 |1 A8 {9 o  “娇娃,你来看我了?”
3 o: T& o/ m# y" Z& `9 Y7 E+ Z* i8 p" G6 T
  女儿点点头。% X+ `( E( w" m
4 H: o3 w! G  J' u& C6 \
  “娇娃,你今年多大了?”3 E8 ^3 T2 \+ \* y! K- _8 C
- Z5 p- s4 h0 m6 d
  “爸爸,您忘了?我今年39岁了。”
9 ^  g+ C( Q% q+ z+ K1 {5 F9 S# H4 C
  “娇娃,不对,你今年38岁,你是1937年……”毛泽东说着,微微摇摇头,不再说话。他太累了。4 b$ f+ Y+ L" V6 Y
; \4 @7 _! g, b5 {( d3 H' y
  李敏的泪水涌了出来。
/ I: F1 s$ o( M3 h
: n( }6 I$ d$ t, \6 T6 j  第二天,毛泽东永别了他的家人们,享年83岁。
) d- w9 z% J* V* ^2 t  h$ ]$ Q$ L* C7 ?, w
  他的家——中南海菊香书屋,成了人们永远的纪念。
4 S; ~7 E/ z8 ~4 @
+ y, G1 }! t5 ~; a  据说,病危中的毛泽东在他生命最后的岁月,曾请求中央允许他回乡养老,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上去,回到他父亲、母亲安息的地方。遗憾的是,当中央最终批准他的请求时,已经是1976年9月8日夜。几个小时后,这位思乡游子离开了人世。
3 V: d& ~; j. G6 I+ p, |8 w: A. `3 Y7 i# Y, B: P, y
  一个农民的儿子。
* ]" \' Z7 K4 o% Z2 W  {5 i
+ `6 ~" \; y5 O7 z  一个永远恋家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07-4-21 13: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儿女们珍藏的遗产( t6 M+ G7 M3 H
! @# X$ v1 Y3 f  }8 W) A
  毛泽东给子女们留下了比万贯家产更珍贵、更永久的遗产——领袖家风。他们十分珍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把它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 H" S: y# }0 i* ^( p+ z4 e( O8 `) V0 x
  女儿李敏知道,靠在大树下生活的日子不可能长久,依赖父母生活没有出息。1963年7月,她和丈夫孔令华抱着孩子,走出了中南海的红围墙。他们用平板车把全部家当搬出了中南海,离开了共同生活14年的毛泽东。李敏向左邻右舍中的同龄少妇们学习,从动手做饭开始,锻炼持家的本领。她一边在国防科委工作,一边带孩子,一边做家务。起初学习生炉子做饭,木柴和煤搁不好,熏得满眼泪水,一屋是烟。做饭时,也不知道多少米该放多少水,不是做成了夹生饭,就是做成了糊糊的粥饭。蒸馒头不是面发酵时间短了,就是过了,蒸出来的馒头发不起来,一个个像小铁疙瘩,一点儿也不松软。孔令华也不介意,做什么吃什么,一律说好。几年间,她遭了不少罪,出了不少洋相,最终练出来了,从什么都不会做,变为有条不紊地担起家庭主妇的责任。她常常教育子女要做一个普通人,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做一个严于律己的人,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她和孔令华一起,把一双儿女培养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她感慨地说:“是父亲给了我知识和力量,练就了我迎难而上的意志。这是永恒的爱之光,令我和我的孩子们终生受益。”( L) O3 v1 S  |) ]% b! B8 Q

4 k3 r. U7 g9 Y' f8 w% h8 Z6 J8 o  李讷离婚后,一个人带着幼子从江西回到北京生活。1976年10月以后,她带着年幼的儿子搬到北京西郊一条小胡同居住,过起了寻常百姓的生活。由于一段时间没有工作,母子俩生活一度十分艰苦,每天只买一毛钱的肉吃,孩子长得很瘦。一人一条被子,半铺半盖。最缺钱的时候,她把心爱的书卖给了旧书店。李讷病好后,组织上安排她到中共中央研究室工作。1984年,她与毛泽东延安时期的警卫员王景清结婚,三口人过着幸福的生活。杨尚昆等一些中央领导同志对李讷结婚表示祝贺。江青在狱中对李讷与王景清的结合表示满意。婚后,一家三口继续过着普通的生活。冬天,他们顶着寒风,在街头上和市民们一起,排队购买定量供应的大白菜,然后用木板三轮车拉回家,取暖做饭用的煤块也是自己买了运回家。回首往事,李讷对毛泽东感激不尽:“我觉得父亲给子女留下的最大财富,就是他对我们的教导,这种精神上的财富是最宝贵的,是我们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当年他那样严格要求我,完全是为我好。假如不是那样严格,后来我一个人带着孩子过,恐怕很难过得来。他那是真正的父爱。”! y1 s. k6 t- h  k4 p+ ^
5 P& s; l6 B( o: i; R3 t4 w
  毛岸青和邵华,一个在解放军总参谋部工作,一个在军事科学院工作。1970年,他们生下了儿子毛新宇。邵华精心照顾毛岸青和孩子。她工作兢兢业业,被授予少将军衔。
; D6 ^, F- a; p) e) R! s& b4 h" ]* c/ X9 y" ?  H0 E
  刘思齐再婚后,到军事科学院工作。她尝尽了人生的苦辣酸甜,和普通机关工作者一样工作和生活。
1 q: x  ]% W: V1 U. ^& g
/ N1 |8 m1 V) w' ~1 G& P6 K* A  毛远志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总是不显山不露水地默默生活,从不显露自己的身世和背景,从来不把自己与毛泽东连起来。当说到毛泽东时,她总是称“毛主席”、“老人家”,从不称“伯父”。每次到天安门广场瞻仰毛泽东遗容时,她也总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在亲属的签字本上从来不留名字,直到去世。
1 {, W; [# u9 J; z  w) u! F) l; X8 F# c+ @
  党和政府没有忘记革命领袖的子女们,给了他们许多关心和帮助。
1 \* z2 S+ o; N8 F
7 ]1 a/ H" Z- z1 i# s  他们没有自满和骄傲。他们记住了毛泽东教导他们的话:7 T/ p- F# n* D5 x: q  `- E+ j

0 M4 W; r5 [: X7 w% f+ I* n  做一个普通的人。9 o2 N4 _0 i; F! Z

( j3 y" ~6 V% a/ p% b9 |" z  不要把我挂在你们的嘴边上去唬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6 19:26 , Processed in 0.05487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